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明显示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件技术的发展,透明显示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当前的透明显示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其透明性,使得其显示内容不容易被清楚的观察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前技术中采用使用棱镜对光路进行折射的方法使上光从下部透出,或者使用补偿显示区域以改变透过率,同时有的采用化学颗粒进行控制透过率来使透明显示器件显示的内容被清楚的观察到,即使采用这些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如何使透明显示器件显示的内容清楚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透明显示器件,构建一包括阵列基板、发光模组和液晶层的显示器件,阵列基板中设置有与液晶层连接的控制电路,通过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颗粒的排列方式调整液晶层的透光率,该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透明显示器件包括:
阵列基板,设置有透明区和非透明区;
发光模组,位于所述阵列基板的透明区之上;以及
液晶层,包括液晶颗粒,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发光模组之间,且所述发光模组发射的光线能透过所述液晶层射出所述阵列基板;
其中,所述阵列基板的所述非透明区中设置有与所述液晶层连接的控制电路,以控制所述液晶层中所述液晶颗粒的排列方式来调整由所述发光模组发射的光线穿透所述液晶层的透光率。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显示器件还包括:
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消除发光模组发出的光线产生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发光模组之间,消除透过液晶层的光线产生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偏光层材质为透明柔性材料。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第二偏光层的材质为透明柔性材料。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显示器件还包括:
第一透明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偏光片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第二透明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偏光片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
所述液晶层还包括液晶薄膜和透明控制电极,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透明控制电极连接,以控制所述液晶薄膜中液晶颗粒的排列方式。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液晶薄膜为平面转换液晶薄膜,以及
所述透明控制电极位于所述液晶薄膜与所述发光模组之间。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透明控制电极包括第一控制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且所述第一控制电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电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并且
所述第一控制电极位于所述液晶薄膜与所述发光模组之间;
所述第二控制电极位于所述液晶薄膜与所述阵列基板之间。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发光模组包括:
阳极层,位于所述液晶层之上;
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阳极层之上,以发出光线;以及
阴极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上;其中
所述阳极层和所述阴极层的材质均为透明材料。
上述的透明显示器件,其中,所述发光模组包括:
所述液晶薄膜为扭曲向列液晶薄膜或垂直排列液晶薄膜。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通过本技术方案,使透明显示器件显示的内容被观察者清楚观察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透明显示器件由于其透明性使其显示内容不能被观察者清楚看到的缺陷。
附图说明
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透明显示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液晶层遮蔽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时液晶颗粒的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液晶层部分透过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时液晶颗粒的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液晶层完全透过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时液晶颗粒的排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具备本项发明所属领域常规知识的人员轻松实施本项发明,参照下面所示的附图,对本项发明的实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项发明可按照不同的形态实施,不仅仅局限于在此说明的实例。为了更加明确地说明本项发明,省略了图纸中与说明无关的部分;而且,在整个说明书中,向类似部分赋予类似的图纸符号。
在本项发明的整个说明书中,某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的“连接”,不仅包括“直接连接”,还包括通过其他元器件相连的“电气性连接”。
在本项发明的整个说明书中,某一个部件位于另一个部件的“上 方”,不仅包括某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相接处的状态,还包括两个部件之间还设有另一个部件的状态。
在本项发明的整个说明书中,某个部分“包括”某个构成要素是指,在没有特别禁止器材的前提下,并不是排除其他构成要素,而是还能包括其他构成要素。
在本项发明的整个说明书中采用的程度用语“约”、“实质上”等,如果提示有制造及物质容许误差,就表示相应数值或接近该数值;其目的是,防止不良人员将涉及准确数值或绝对数值的公开内容用于不当用途。在本项发明的整个说明书中使用的程度用语“~(中的)阶段”或“~的阶段”,并不是“为了~的阶段”。
本说明书中的‘部件’是指,由硬件构成的单元(unit)、由软件构成的单元、由软件和硬件构成的单元。
另外,一个单元可由两个以上的硬件构成或者两个以上的单元由一个硬件构成。本说明书中,通过终端、装置或设备实施的操作或功能,其中的一部分可利用与相应终端、装置或设备相连的服务器代替实施。同样,通过服务器实施的操作或功能,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利用与该服务器相连的终端、装置或设备代替实施。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项发明的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明显示器件,该透明显示器件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设置有透明区和不透明区的阵列基板3、第一偏光片层1、第一透明绝缘层2、液晶层4、第二透明绝缘层6、第二偏光片层7和显示模组8,其中第一透明绝缘层2位 于第一偏光片层1之上且第一透明绝缘层2的下表面紧密贴合第一偏光片层1的上表面;液晶层4位于第一透明绝缘层2之上且液晶层4的下表面紧密贴合第一透明绝缘层2的上表面;第二透明绝缘层6位于液晶层4之上且第二透明绝缘层6的下表面紧密贴合液晶层4的下表面;第二偏光片层7位于第二透明绝缘层6之上且第二偏光片层7的下表面紧密贴合第二透明绝缘层6的上表面;显示模组8位于第二偏光片层7之上,也即显示模组8位于本透明显示器件的最顶部,且显示模组的下表面紧密贴合第二偏光片层7的上表面;其中,液晶层4包括液晶颗粒。
其中,发光模组8发射的光线能透过液晶层4射出由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组成的阵列基板3,非透明区中设置有与液晶层4连接的控制电路,以通过控制液晶层4中液晶颗粒的排列方式来调整由发光模组8发射的光线穿透液晶层4的透光率,非透明区设置有控制电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方案,在图中未示出。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液晶层4包括液晶薄膜和透明控制电极,阵列基板的非透明区中的控制电路与透明控制电极连接,以控制液晶薄膜中液晶颗粒的排列方式。
液晶薄膜为平面转换液晶薄膜、扭曲向列液晶薄膜或垂直排列液晶薄膜。
当液晶薄膜为扭曲向列液晶薄膜(Twisted Nematic Liquid Crystal,扭曲向列液晶,简称TN-LC)或者垂直排列液晶薄膜(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垂直排列液晶,简称VA-LC) 时,液晶薄膜工作于传统所谓的常白模式,也就是说,当液晶薄膜的第一控制电极和第二控制电极不被阵列基板上的非透明区域中的控制电路控制时,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的分布参见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液晶薄膜的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调整控制电路对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施加电压信号并控制施加的电压信号的大小,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可以使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部分透过,然后由阵列基板射出,此时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的排列参见图3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继续调节控制电路对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施加电压信号的大小,可以达到液晶薄膜使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完全不透过,此时,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的排列方式参见图4所示的结构示意图。
当液晶薄膜为平面转换液晶(In-Plane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平面转换液晶,简称IPS-LC)时,透明控制电极位于显示模组8与液晶薄膜4之间,液晶薄膜工作于传统所谓的常黑模式,也就是说,当液晶薄膜的透明控制电极不被阵列基板上的非透明区域中的控制电路控制时,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的分布参见图4所示的结构示意图,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液晶薄膜的透明控制电极,调整控制电路对透明控制电极施加电压信号的大小,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可以使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部分透过,然后由阵列基板射出,此时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的排列参见图3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继续调节控制电路对透明控制电极施加的电压信号的大小,可以达到液晶薄膜使显示模组发出的光线完全透过,此时,液晶薄膜中的液晶颗粒的排列方 式参见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由阳极层、有机发光层、阴极层构成,其中,阳极层位于液晶层之上;有机发光层位于阳极层之上,以发出光线;阴极层,位于有机发光层之上,且阳极层和阴极层的材质均为透明材料。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第一偏光层的材质和第二偏光层的材质均为透明柔性材料。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构建一包括阵列基板、发光模组和液晶层的透明显示器件,阵列基板中设置有与液晶层连接的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液晶层中的液晶颗粒的排列方式以调整液晶层的透光率,本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透明显示器件由于其透明性使其显示内容不能被观察者清楚看到的缺陷,有效达到该透明显示器件显示的内容被清楚的观察到的目的。
前面所述的本项发明相关说明只限于某一个实例;只要是具备本项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常规知识,在无需变更本项发明技术性思想或者必要特点,就能将本项发明变更为其他形态。因此,前面所述的实例涵盖本项发明的任何一种实施形态,并不仅仅局限于本说明书中的形态。例如,定义为单一型的各构成要素可分散实施;同样,定义为分散的构成要素,也能以结合形态实施。
本项发明的范畴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说明,可涵盖后面所述的专利申请范围;从专利申请范围的定义、范围以及同等概念中导出的所有变更或者变更形态均包括在本项发明的范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