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装置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944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投射装置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射装置、投影仪及图像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使透镜沿光轴方向自动移动的机构的一例,有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机构。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具有分别包括多个透镜并排列在光轴上的第 1组、第2组及第3组的投影仪。第1组包括作为聚焦光学系统而发挥功能的部位和作为变焦光学系统而发挥功能的部位。第2组为调整光学要件。第3组根据第2组的进退对所需要的成像面的位置进行调整。并且,第3 组通过第1驱动机构与第1组同步滑动移动。第2组通过第2驱动机构被驱动。

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通过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来进行聚焦调整,并通过沿光轴方向移动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及第4透镜组来进行变焦调整的结构。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通过相同的驱动机构一体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78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530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投影仪中所使用的投射装置中存下如下结构,即具有进行聚焦调整的聚焦透镜、放大或缩小投影图像的变焦透镜及进行投影图像的周边部中的像面弯曲的校正(像面校正)的像面校正透镜。聚焦透镜及变焦透镜沿光轴方向的移动是通过马达自动进行的,但像面校正透镜沿光轴方向的移动是手动进行的。

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由共用驱动机构使多个透镜组移动的结构,但在所述文献中的驱动机构中无法使多个透镜组独立驱动。由于无法使多个透镜组独立驱动,因此使各透镜组独立驱动时,必须增加驱动机构,从而投射装置的结构变复杂。从而,关于以简单的结构将像面校正自动化,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事实情况,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像面校正自动化的投射装置、投影仪及图像调整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具有:图像变倍部,具备包括多个透镜的第1光学系统,通过沿来自光源的光的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1光学系统来放大或缩小投影图像;像面校正部,具备第2光学系统,通过沿光轴方向移动第2光学系统来进行投影图像的像面校正;驱动部,具备与图像变倍部及像面校正部中的一个选择性地连结的连结部,在连结部与图像变倍部连结的状态下驱动图像变倍部,由此使第1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移动,并在连结部与像面校正部连结的状态下驱动像面校正部,由此使第2 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移动;及切换部,设置于驱动部,当使图像变倍部及像面校正部中的一个驱动时,将连结部从图像变倍部及像面校正部中的另一个切换到图像变倍部及像面校正部中的一个。

第1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中,通过切换部将驱动部的连结部从图像变倍部及像面校正部中的另一个切换到其中一个,不增加驱动部便能够驱动像面校正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像面校正自动化。

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中设有;聚焦调整部,具备第3 光学系统,使第3光学系统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调整投影图像的聚焦;及另一驱动部,驱动聚焦调整部,当另一驱动部驱动聚焦调整部时,驱动部与另一驱动部的驱动联动来驱动像面校正部。

第2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中,关于根据聚焦动作而变动的像面弯曲,不需要像面校正的指令。因此,能够减轻像面校正时用户的繁杂的调整工作。

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的聚焦调整部比像面校正部更靠投影图像侧而配置。

第3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中,聚焦调整部配置于比像面校正部更靠投影图像侧,因此能够使通过共用驱动部驱动的像面校正部与图像变倍部靠近。

本发明的第4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的切换部中设置有位置检测部,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连结部与图像变倍部及像面校正部中的任一个的连结位置,当另一驱动部驱动聚焦调整部时,在位置检测部检测出连结部在像面校正部侧的连结位置之后,驱动部与另一驱动部的驱动联动来驱动像面校正部。

第4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中,当位置检测部检测出连结部在像面校正部侧的连结位置时,能够驱动像面校正部,因此能够抑制像面校正部的误动作。

本发明的第5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中,当另一驱动部驱动聚焦调整部时,驱动部在维持第3光学系统与第2光学系统在光轴上的间隔的状态下驱动像面校正部。

第5方式所涉及的投射装置中,通过维持第3光学系统与第2光学系统在光轴上的间隔,调整第3光学系统之后的第2光学系统的调整中所需要的第2光学系统的移动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缩短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中所需要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6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具有:光源;图像形成面板,显示图像并照射有来自光源的光的图像形成面板;及第1方式至第5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投射装置,将形成在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投射到投影面。

第6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中,通过切换部将驱动部的连结部从图像变倍部及像面校正部中的另一个切换到其中一个,不增加驱动部便能够驱动像面校正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像面校正自动化。

本发明的第7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调整方法通过使用第2方式至第5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投射装置进行如下步骤来调整投影图像,即:第1步骤,通过驱动部驱动图像变倍部;第2步骤,通过切换部将连结部从图像变倍部切换到像面校正部,并同时驱动像面校正部和聚焦调整部;及第3 步骤,通过驱动部单独驱动像面校正部。

根据第7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调整方法,当同时进行聚焦调整和像面校正时,即使在像面校正的调整状态中产生偏差,也能够通过单独驱动像面校正部来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提高像面校正的精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像面校正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单元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及聚焦透镜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概要结构的框图。

图5A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换齿轮配置在第2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换齿轮配置在第1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中的图像校正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射装置、投影仪及图像调整方法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中示出有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投影仪10构成为包括作为光源的一例的光源部14、由从光源部14入射的光L生成信息光的信息光生成部16及将信息光投射到作为投影面的一例的幕布18的作为投射装置的一例的投射单元30。光源部14及信息光生成部16容纳在构成投影仪10的装置主体的框体12内。投射单元30相对于框体12的幕布18侧的部位能够安装及脱离。并且,投影仪10中设置有控制各部的驱动的控制部20。而且,与投影仪10分体设置有用于对控制部20进行各种(聚焦调整、变焦调整、像面校正等)的输入的输入部40(参考图4)。

<光源部>

光源部14构成为包括灯14A、未图示的反射镜、紫外线截止滤波器、积分器、中继透镜、准直透镜及起偏器。而且,从灯14A射出的光L通过设置在框体12内的反射镜22A而反射,并被引导至信息光生成部16。

<信息光生成部>

信息光生成部16构成为包括分色镜24A、分色镜24B、反射镜22B、反射镜22C、反射镜22D、作为光阀的透射型液晶面板26R、液晶面板26G、液晶面板26B及分色棱镜28。液晶面板26R、液晶面板26G及液晶面板 26B为图像形成面板的一例,显示图像并照射有来自光源部14的光L。

分色镜24A从光L透射红色光成分,并引导至反射镜22D,该光L从光源部14入射。反射镜22D使从分色镜24A入射的红色光入射于液晶面板26R。并且,分色镜24A反射从光源部14入射的光L中的绿色光成分和蓝色光成分,并引导至分色镜24B。

分色镜24B反射从分色镜24A入射的光中的绿色光成分而使其入射于液晶面板26G。并且,分色镜24B透射从分色镜24A入射的光中的蓝色光成分而引导至反射镜22B。所透射的蓝色光被反射到反射镜22B及反射镜 22C而入射于液晶面板26B。

液晶面板26R中,以灰度显示投影图像数据中的以红色显示的成分,由此使所入射的光透射而作为红色信息光。液晶面板26G中,以灰度显示投影图像数据中的以绿色显示的成分,由此使所入射的光透射而作为绿色信息光。液晶面板26B中,以灰度显示投影图像数据中的以蓝色显示的成分,由此使所入射的光透射而作为蓝色信息光。

透射液晶面板26R的红色信息光、透射液晶面板26G的绿色信息光及透射液晶面板26B的蓝色信息光入射于分色棱镜28。而且,分色棱镜28 聚合从液晶面板26R、液晶面板26G及液晶面板26B入射的红色、绿色、蓝色信息光来作为投射光,并将投射光引导至投射单元30,由此使图像投影于幕布18。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从投射单元30向幕布18射出光的情况称为投射,将幕布18的图像称为投影图像。

〔主要部分结构〕

接着,对投射单元3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投射单元30具有放大或缩小幕布18(参考图1)的未图示的投影图像的变焦调整部32、进行投影图像的像面校正的像面校正部34 及调整投影图像的聚焦(焦点)的聚焦调整部36。而且,投射单元30构成为将形成在液晶面板26R、液晶面板26G及液晶面板26B(参考图1)的图像投射到幕布18。

并且,投射单元30具有驱动变焦调整部32或像面校正部34的第1驱动部38、驱动聚焦调整部36的第2驱动部42及切换后述的切换齿轮88 的电磁致动器44(参考图4)。

而且,投射单元30具有圆筒状固定筒52。固定筒52配置在经由分色棱镜28(参考图1)入射的光的光轴K成为中心轴的位置。并且,在固定筒52的周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径向贯穿且沿光轴K的未图示的多个长孔。而且,在固定筒52的内部位于分色棱镜28(参考图3)侧的端部固定有透镜 59(参考图3)。另外,图2中,以单点划线表示光轴K。并且,在后面的说明中,将沿光轴K的光轴方向称为K方向。

<变焦调整部>

图2所示的变焦调整部32为图像变倍部的一例。并且,变焦调整部32 具有内侧贯通有固定筒52的第1转筒54、插入到固定筒52的内侧的第1 镜筒56A及第1镜筒56B(参考图3)及第1透镜组58(参考图3)。

第1转筒54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1转筒54配置在中心轴与固定筒52的中心轴同心的位置。而且,在第1转筒54的外周面中的K方向的一端部(幕布18(参考图1)侧的部位)形成有向K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齿轮部62。进而,在第1转筒54的内周形成有未图示的螺旋槽(piral groove)。另外,第1转筒54即使围绕光轴K旋转,其相对于固定筒52的 K方向上的位置也不会改变。

图3中,作为示意图示出了分色棱镜28及设置在固定筒52(参考图2) 的内侧的各部件。第1镜筒56A及第1镜筒56B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 1镜筒56A及第1镜筒56B配置在中心轴与固定筒52(参考图2)的中心轴同心的位置且为固定筒52的径向内侧。而且,在第1镜筒56A、第1镜筒56B的外周面形成有分别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未图示的销。第1镜筒56A 及第1镜筒56B的销分别插入于固定筒52的未图示的长孔及第1转筒54 (参考图2)的未图示的螺旋槽。因此,若使第1转筒54围绕光轴K旋转,则第1镜筒56A及第1镜筒56B构成为沿光轴K移动。

图3所示的第1透镜组58为第1光学系统的一例。并且,第1透镜组 58作为一例具有透镜58A及透镜58B。透镜58A固定在第1镜筒56A的内侧。透镜58B固定在第1镜筒56B的内侧。透镜58A及透镜58B通过第 1镜筒56A及第1镜筒56B的移动而其在K方向上的位置相对改变,由此放大或缩小未图示的投影图像。

<像面校正部>

图2所示的像面校正部34在K方向上相对于变焦调整部32配置在幕布18(参考图1)侧。并且,像面校正部34具有内侧贯通有固定筒52的第2转筒64、插入到固定筒52的内侧的第2镜筒66(参考图3)及固定在第2镜筒66的内侧的第2透镜组68(参考图3)。

第2转筒64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2转筒64配置在中心轴与固定筒52的中心轴同心的位置。而且,在第2转筒64的外周面中的K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第1转筒54侧的部位)形成有向K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齿轮部72。进而,在第2转筒64的内周形成有未图示的螺旋槽(piral groove)。另外,第2转筒64即使围绕光轴K旋转,其相对于固定筒52的 K方向上的位置也不会改变。

图3所示的第2镜筒66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2镜筒66配置在中心轴与固定筒52(参考图2)的中心轴同的位置且为固定筒52的径向内侧。而且,在第2镜筒66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未图示的销。第2 镜筒66的销插入于后述的第3镜筒76的未图示的长孔、固定筒52的未图示的长孔及第2转筒64(参考图2)的未图示的螺旋槽。因此,若使第2 转筒64围绕光轴K旋转,则第2镜筒66构成为沿光轴K移动。

图3所示的第2透镜组68为第2光学系统的一例。并且,第2透镜组 68作为一例具有透镜68A及透镜68B。透镜68A及透镜68B通过第2镜筒66的移动改变其在K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进行幕布18(参考图1)的周边部中的像面校正。

<聚焦调整部>

图2所示的聚焦调整部36在K方向上相对于像面校正部34而配置在幕布18(参考图1)侧(投影图像侧)。并且,聚焦调整部36具有内侧贯通有固定筒52的第3转筒74、插入到固定筒52的内侧的第3镜筒76(参考图3)及固定在第3镜筒76的内侧的聚焦透镜78(参考图3)。

第3转筒74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3转筒74配置在中心轴与固定筒52的中心轴同心的位置。而且,在第3转筒74的外周面中的K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第2转筒64侧的部位)形成有向K方向观察时形成为环状的齿轮部82。进而,在第3转筒74的内周形成有未图示的螺旋槽(piral groove)。另外,第3转筒74即使围绕光轴K旋转,其相对于固定筒52的 K方向上的位置也不会改变。

图3所示的第3镜筒76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第3镜筒76配置在中心轴与固定筒52(参考图2)的中心轴同心的位置且为固定筒52的径向内侧。而且,在第3镜筒76的内侧且为第1镜筒56A侧的端部固定有透镜 69。进而,在第3镜筒76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未图示的销。第3镜筒76的销插入于固定筒52的未图示的长孔及第3转筒74(参考图 2)的未图示的螺旋槽。因此,若使第3转筒74围绕光轴K旋转,则第3 镜筒76构成为沿光轴K移动。

图3所示的聚焦透镜78为第3光学系统的一例。并且,聚焦透镜78 通过第3镜筒76的移动改变其在K方向上的位置,由此调整幕布18(参考图1)中的投影图像的聚焦。另外,在第3镜筒76的内侧,从靠近幕布 18(参考图1)的一侧向远离该幕布的一侧配置有聚焦透镜78、透镜68A、透镜68B、透镜69。

<第1驱动部>

图2所示的第1驱动部38为驱动部的一例,在与K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1转筒54并列配置。并且,第1驱动部38具有马达主体84、通过马达主体84被旋转驱动的轴86、固定在轴86的前端的切换齿轮88及设置在切换齿轮88与马达主体84之间的螺旋弹簧92。而且,在第1驱动部38 设置有电磁致动器44(参考图4)及位置传感器94(参考图4)。

马达主体84及电磁致动器44通过控制部20(参考图1)其动作被控制。另外,关于控制部2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轴86沿K方向配置,并从马达主体84的一端侧(幕布18(参考图1) 侧)的端面向幕布18突出。并且,轴86能够相对于马达主体84沿K方向移动。而且,轴86构成为通过电磁致动器44(参考图4)的动作,切换为相对于马达主体84而不同的两个位置。

(切换齿轮)

切换齿轮88为连结部的一例,并具有与齿轮部62连结的第1齿轮88A 及与齿轮部72连结的第2齿轮88B。第1齿轮88A及第2齿轮88B在K 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固定在轴86。第1齿轮88A比第2齿轮88B更靠近马达主体84而配置。

如图5A所示,第1齿轮88A及第2齿轮88B配置成当第1齿轮88A 与齿轮部62连结时第2齿轮88B不与齿轮部72连结。而且,如图5B所示,第1齿轮88A及第2齿轮88B配制成当第2齿轮88B与齿轮部72连结时第1齿轮88A不与齿轮部62连结。即,切换齿轮88构成为与变焦调整部32及像面校正部34中的一个或另一个选择性地连结。

将配置有切换齿轮88的不同的两个位置称为第1位置、第2位置。当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1位置时,第2齿轮88B与齿轮部72连结。当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2位置时,第1齿轮88A与齿轮部62连结。另外,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切换齿轮88向比第1位置更靠幕布18(参考图1)侧的移动被限制。

<电磁致动器>

图2所示的电磁致动器44为切换部的一例。并且,电磁致动器44设置在第1驱动部38,并通过控制部20(参考图1)其动作被控制。具体而言,当使变焦调整部32驱动时,电磁致动器44吸引轴86而将切换齿轮88 从第1位置切换到第2位置。而且,当使像面校正部34驱动时,电磁致动器44解除轴86的吸引。而且,切换齿轮88通过螺旋弹簧92的反作用力,从第2位置切换到第1位置。进而,在电磁致动器44设置有位置传感器94。

<位置传感器>

图2所示的位置传感器94为位置检测部的一例,并检测切换齿轮88 与变焦调整部32及像面校正部34中的任一个的连结位置(第1位置或第2 位置)。具体而言,位置传感器94作为一例为利用电磁致动器44的未图示的线圈的漏磁通根据轴86在K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的情况检测连结位置的传感器。即,位置传感器94构成为根据电磁致动器44的未图示的线圈的漏磁通的变化检测切换齿轮88的第1位置及第2位置。

<第2驱动部>

第2驱动部42为另一驱动部的一例,在与K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第1 转筒54及第2转筒64并列配置。并且,第2驱动部42具有马达主体96、通过马达主体96被旋转驱动的轴97及固定在轴97的前端的齿轮98。马达主体96通过控制部20(参考图1)其动作被控制。

<输入部>

如图4所示,输入部40作为一例为对控制部20进行红外线通信的遥控器。另外,省略控制部20及输入部40中的红外线的送信部及受信部的图示及说明。

在输入部40设置有用于调整针对幕布18(参考图1)的投影图像的聚焦的聚焦按钮102、用于改变投影图像的倍率的变焦按钮104及用于进行投影图像的像面校正的像面校正按钮106。而且,输入部40构成为根据由用户操作聚焦按钮102、变焦按钮104、像面校正按钮106的操作内容向控制部20输出操作信号。另外,聚焦按钮102、变焦按钮104、像面校正按钮 106分别设置有正调整、负调整这一对。

<控制部>

图4所示的控制部20包括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并作为计算机而发挥功能。并且,控制部20构成为按照存储在ROM的程序进行动作,从而控制投影仪10的各部的动作。而且,控制部20作为一例具有聚焦控制部112、变焦控制部114、像面校正控制部116及切换控制部118。

(聚焦控制部)

图4所示的聚焦控制部112构成为,当通过由用户操作聚焦按钮102 而向控制部20输入聚焦指令时,向切换控制部118输出针对上述第1位置的切换齿轮88的切换指令。而且,聚焦控制部112构成为,以位置传感器 94检测出切换齿轮88的连结位置为第1位置的情况为条件,与第2驱动部 42的驱动联动来使第1驱动部38驱动,从而控制像面校正部34。通过聚焦控制部112的控制,聚焦调整部36(参考图2)使聚焦透镜78(参考图 3)沿K方向移动。

即,聚焦控制部112构成为,当切换齿轮88的第2齿轮88B(参考图 2)与齿轮部72(参考图2)连结时,控制第2驱动部42及第1驱动部38,从而同时进行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在后面的说明中,将聚焦控制部112 同时进行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的情况称为同时调整。

另外,在聚焦控制部112预先设定有相对于第2镜筒66的移动量的第 3镜筒76的移动量。即,聚焦控制部112构成为,根据由用户操作聚焦按钮102的操作量确定第2镜筒66的移动量,并且还确定第3镜筒76的移动量。

而且,当同时调整时,聚焦控制部112控制第1驱动部38,从而在维持聚焦透镜78(参考图3)与第2透镜组68(参考图3)在光轴K上的间隔的状态下使聚焦透镜78及第2透镜组68移动。另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以聚焦透镜78与透镜68A的间隔d表示聚焦透镜78与第2 透镜组68在光轴K上的间隔。

(变焦控制部)

图4所示的变焦控制部114构成为,当由用户操作变焦按钮104来向控制部20输入变焦指令时,向切换控制部118输出上述针对第2位置的切换齿轮88的切换指令。接着,变焦控制部114构成为,当通过位置传感器 94检测出切换齿轮88被切换到第2位置时,控制第1驱动部38来进行投影图像的放大或缩小。

(像面校正控制部)

图4所示的像面校正控制部116构成为,当由用户操作像面校正按钮 106来向控制部20输入像面校正指令时,向切换控制部118输出上述针对第1位置的切换齿轮88的切换指令。接着,像面校正控制部116构成为,以位置传感器94检测出切换齿轮88的连结位置为第1位置的情况为条件,控制第1驱动部38来进行像面校正。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中,与聚焦调整同时进行像面校正,因此将单独进行像面校正的情况视为由用户操作像面校正按钮106的情况。即,构成为当由用户操作聚焦按钮102时同时进行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且当由用户操作像面校正按钮106时仅进行像面校正。

(切换控制部)

图4所示的切换控制部118构成为,当输入有来自聚焦控制部112及像面校正控制部116的切换指令时,根据由位置传感器94检测出的切换齿轮88的连结位置的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驱动电磁致动器44。即,切换控制部118在同时调整或像面校正中,当切换齿轮88位于第1位置时不使电磁致动器44驱动。并且,切换控制部118在聚焦调整时或像面校正时,当切换齿轮88位于第2位置时使电磁致动器44驱动,从而使切换齿轮88从第2位置切换到第1位置。另外,切换控制部118在变焦调整时,进行将切换齿轮88从第1位置切换到第2位置的控制。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投射装置、投影仪及图像调整方法的作用进行说明。

参考图6的流程图,对投影仪10及投射单元30中的变焦调整、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的方法(步骤)进行说明。另外,以后的说明中,关于构成投影仪10的各部及各部件,参考图1至图5,省略附图序号的记载。并且,幕布18中,从投影仪10投影有投影图像。

<变焦调整>

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步骤S100中,判断变焦指令是否被输入到控制部20。接着,当由用户操作输入部40的变焦按钮104而向控制部20输入变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02。并且,当用户不操作变焦按钮104时(当未输入有变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12。

步骤S102中,通过位置传感器94检测出的切换齿轮88的连结位置的信息被输入于控制部20。接着,转移到步骤S104。

步骤S104中,判断切换齿轮88是否配置在第2位置。接着,当判断为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1位置时,转移到步骤S106。并且,当判断为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2位置时,转移到步骤S108。

步骤S106中,切换控制部118驱动电磁致动器44,由此切换齿轮88 被切换到第2位置。接着,转移到步骤S104,反复进行步骤S104、步骤 S106,直至判断为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2位置。切换齿轮88配置于第2 位置,由此切换齿轮88的第1齿轮88A与齿轮部62连结。

步骤S108中,变焦控制部114控制第1驱动部38来使变焦调整部32 驱动,由此第1镜筒56A、第1镜筒56B沿K方向相对移动。具体而言,若控制第1驱动部38来驱动变焦调整部32,则第1转筒54在切换齿轮88 的第1齿轮88A与齿轮部62连结的状态下旋转。而且,第1镜筒56A、第 1镜筒56B及第1透镜组58沿K方向相对移动,从而进行变焦调整(投影图像的放大或缩小)。接着,转移到步骤S110。

步骤S110中,判断是否结束变焦调整。接着,当输入有变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08。并且,当未输入有变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12。步骤 S100至步骤S110为第1步骤的一例。

<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

步骤S112中,判断聚焦指令是否被输入到控制部20。接着,当由用户操作输入部40的聚焦按钮102而向控制部20输入聚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14。并且,当用户未操作聚焦按钮102时(当未输入有聚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24。

步骤S114中,通过位置传感器94检测出的切换齿轮88的连结位置的信息被输入到控制部20。接着,转移到步骤S116。

步骤S116中,判定切换齿轮88是否配置在第1位置。接着,当判断为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2位置时,转移到步骤S118。并且,判断为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1位置时,转移到步骤S120。

步骤S118中,切换控制部118使电磁致动器44停止驱动,由此切换齿轮88被切换到第1位置。接着,转移到步骤S116,反复进行步骤S116、步骤S118,直至判断为切换齿轮88配置在第1位置。切换齿轮88配置于第1位置,由此切换齿轮88的第2齿轮88B与齿轮部72连结。

步骤S120中,聚焦控制部112控制第1驱动部38及第2驱动部42来使聚焦调整部36及像面校正部34驱动,由此第2镜筒66及第3镜筒联动而沿K方向移动。聚焦调整部36中,第3转筒74在齿轮98与齿轮部82 连结的状态下旋转。通过第3转筒74的旋转,第3镜筒76沿K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投影图像的聚焦调整。

像面校正部34中,第2转筒64在切换齿轮88的第2齿轮88B与齿轮部72连结的状态下旋转。通过第2转筒64的旋转,第2镜筒66沿K方向移动,从而进行像面校正。当第2镜筒66沿K方向移动时,聚焦透镜78 和透镜68A在维持光轴K上的间隔d的状态下直接移动。接着,转移到步骤S122。

步骤S122中,判断是否结束聚焦调整。接着,当输入有聚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20。并且,当未输入有聚焦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24。步骤 S112至步骤S122为第2步骤的一例。

步骤S124中,判断是否进行像面校正。接着,当输入有像面校正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26。并且,当未输入有像面校正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30。

步骤S126中,通过像面校正控制部116仅控制第1驱动部38,并驱动像面校正部34,且移动第2镜筒66沿K方向,从而进行投影图像的像面校正。具体而言,用户确认投影图像的中心部中的聚焦状态和周边部中的聚焦状态,当在聚焦状态中发现差时按下像面校正按钮106,从而进行像面校正。接着,转移到步骤S128。

步骤S128中,判断是否结束像面校正。接着,当输入有像面校正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26。并且,当未输入有像面校正指令时,转移到步骤S130。步骤S124至步骤S128为第3步骤的一例。

步骤S130中,判断是否结束投影图像的图像校正(变焦调整、聚焦调整、像面校正等)。接着,当输入有变焦指令、聚焦指令、像面校正指令中的任一个时,转移到步骤S100。并且,当未输入有变焦指令、聚焦指令、像面校正指令中的任一个时,结束本处理。

以上,如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及投射单元30中,通过电磁致动器44切换切换齿轮88,由此通过一个第1驱动部38驱动变焦调整部32和像面校正部34。换言之,将聚焦调整时不需要的变焦调整用第1 驱动部38使用于同时调整或在单独像面校正中使用于驱动像面校正部34。投影仪10及投射单元30中,无需增加驱动部便能够驱动像面校正部34,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像面校正自动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及投射单元30中,在聚焦控制部112 预先设定有相对于第2镜筒66的移动量的第3镜筒76的移动量。而且,当第2驱动部42驱动聚焦调整部36时,第1驱动部38与第2驱动部42 联动来驱动像面校正部34。第1驱动部38与第2驱动部42联动来驱动像面校正部34,由此能够同时进行根据聚焦动作而变动的像面弯曲的校正(像面校正)和聚焦调整。并且,无需像面校正的指令,因此能够减轻像面校正时用户的繁杂调整工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及投射单元30中,聚焦调整部36在K 方向上配置在比像面校正部34更靠投影图像侧。聚焦调整部36在K方向上配置在比像面校正部34更靠投影图像侧,由此能够使通过共用第1驱动部38而驱动的像面校正部34与变焦调整部32靠近。并且,齿轮部62形成在第1转筒54中的第2转筒64侧,且齿轮部72形成在第2转筒64中的第1转筒54侧。因此,投射单元30中,与齿轮部62配置在与第2转筒 64侧相反一侧且齿轮部72配置在第3转筒74侧的结构相比,切换齿轮88 的移动距离变短,因此能够将第1驱动部38小型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及投射单元30中,当位置传感器94检测出切换齿轮88的连结位置为第1位置时,能够驱动像面校正部34,因此能够抑制像面校正部34的误操作。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及投射单元30中,在维持聚焦透镜78 与透镜68A在光轴K上的间隔d的状态下移动第2透镜组68。通过维持聚焦透镜78与透镜68A在光轴K上的间隔d,在聚焦调整后的第2透镜组 68的调整中所需要的第2透镜组68的移动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缩短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中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调整方法中,当同时进行聚焦调整和像面校正时,即使在像面校正的调整状态中产生偏差,也能够单独驱动像面校正部34来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提高像面校正的精度。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面板并不限定于透射型液晶面板26R、液晶面板26G及液晶面板26B,可以为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图像变倍部并不限定于第1齿轮88A与齿轮部62直接连结的变焦调整部32,可以为在第1齿轮88A与齿轮部62之间夹有另一齿轮的结构。

像面校正部并不限定于第2齿轮88B与齿轮部72直接连结的像面校正部34,可以为在第2齿轮88B与齿轮部72之间夹有另一齿轮的结构。

聚焦调整部并不限定于齿轮98与齿轮部82直接连结的聚焦调整部36,可以为在齿轮98与齿轮部82之间夹有另一齿轮的结构。并且,聚焦调整部可以相对于像面校正部配置于与投影图像侧相反一侧。而且,聚焦调整部可以为在未维持聚焦透镜78与第2透镜组68在光轴K上的间隔d的状态下使第2透镜组68移动的结构。

第1光学系统并不限定于使用了透镜58A、透镜58B的第1透镜组58,可以为使用了3枚以上的多枚透镜的结构。第2光学系统并不限定于使用了透镜68A、透镜68B的第2透镜组68,可以为使用了一枚或3枚以上的透镜的结构。第3光学系统并不限定于聚焦透镜78,可以由包括聚焦透镜 78的多个透镜构成。

连结部并不限定于具有第1齿轮88A及第2齿轮88B且配置于第1位置或第2位置的切换齿轮88,而可以为配置于第1位置或第2位置的一个齿轮。并且,可以为在第1齿轮88A与齿轮部62啮合且第2齿轮88B与齿轮部72啮合的状态下,通过电磁离合器向一方传递驱动,并切断向另一方传递驱动的结构。

位置检测部并不限定于通过检测漏磁通的变化来检测切换齿轮88的连结位置的位置传感器94。例如,可以使用具备发光部和受光部,并检测入射于受光部的光是否被遮断的光学式传感器。并且,可以规定为在电磁致动器44停止驱动时切换齿轮88位于第1位置,在电磁致动器44驱动时切换齿轮88位于第2位置,从而检测电磁致动器44是否驱动。

投影仪10并不限定于同时进行聚焦调整和像面校正的结构,可以为分别进行聚焦调整和像面校正的结构。并且,可以为在聚焦调整时开始进行像面校正的结构。而且,投影仪10还可以为不维持聚焦透镜78与透镜68A 的间隔d的投影仪。

投影仪10中的像面校正中,可以将变焦调整和聚焦调整与像面校正分开,与变焦调整相比先进行聚焦调整及像面校正。

符号说明

10-投影仪,14-光源部(光源的一例),18-幕布(投影面的一例),26B- 液晶面板(图像形成面板的一例),26G-液晶面板(图像形成面板的一例), 26R-液晶面板(图像形成面板的一例),30-投射单元(投射装置的一例), 32-变焦调整部(图像变倍部的一例),34-像面校正部,36-聚焦调整部,38- 第1驱动部(驱动部的一例),42-第2驱动部(另一驱动部的一例),44- 电磁致动器(切换部的一例),58-第1透镜组(第1光学系统的一例),68- 第2透镜组(第2光学系统的一例),78-聚焦透镜(第3光学系统的一例), 88-切换齿轮(连结部的一例),94-位置传感器(位置检测部的一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