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纸张的堆叠)上实施打孔处理、装订处理等的后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安装在装置主体的主体内空间。
例如,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设置在主体内排纸空间中且能够滑动的纸张后处理装置。在发生纸张的输送不良(卡纸)时,用户使纸张后处理装置向排纸方向滑动,而使纸张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之间的连接部分分离。用户将手插入在纸张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之间确保的空间内,将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的引导板打开(或取下)。然后,将堵塞在排出部附近的纸张除去。
并且,在将堵塞的纸张除去后,用户再次关闭引导板,并使纸张后处理装置向排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但是,存在用户忘记关闭引导板的情况。若在引导板打开的状态下使纸张后处理装置向排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会导致引导板与纸张后处理装置干涉而破损。另外,由于在引导板打开的状态下不能够进行正常地排纸,因此会再次发生卡纸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忘记关闭在进行卡纸处理时打开的可动引导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具有装置主体、后处理装置、第1磁性体和第2磁性体。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将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向排出空间送出的排出部。所述后处理装置在所述排出空间内,在与所述排出部邻接的安装位置和比所述安装位置远离所述排出部的脱离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1磁性体设置于所述后处理装置。所述第2磁性体以在所述后处理装置移动到所述脱离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磁性体相向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后处理装置具有后处理部和可动引导件。所述后处理部对形成有图像的所述片材进行后处理。所述可动引导件构成连通所述排出部和所述后处理部的输送路径。所述可动引导件在通常位置和敞开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可动引导件位于所述通常位置时,构成所述输送路径,当所述可动引导件位于所述敞开位置时,所述输送路径敞开。所述第1磁性体在所述后处理装置移动到所述脱离位置的状态下,磁吸引所述第2磁性体以保持移动到所述敞开位置的所述可动引导件。所述第1磁性体在所述后处理装置从所述脱离位置向所述安装位置滑动的过程中,离开所述第2磁性体而解除对所述第2磁性体的磁吸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中,安装在主体内空间的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中,从主体内空间拉出的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将上侧可动引导件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将上侧可动引导件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将上侧可动引导件关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将上侧可动引导件打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后处理装置的、将上侧可动引导件打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1)的后处理装置的、将上侧可动引导件关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2)的后处理装置的、将上侧可动引导件关闭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设定图1、图6及图7的纸面近身侧为正面,并且以各图中表示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输送方向”这一用语是指片材S的输送方向,“宽度方向”这一用语是指与输送方向垂直的、片材S的宽度方向。另外,“上游”、“下游”及该类的用语是指输送方向的“上游”及“下游”以及该类概念。
下面参照图1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多功能一体机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多功能一体机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多功能一体机1包括装置主体2、图像读取部3和图像形成部4。装置主体2作为多功能一体机1的外框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图像读取部3设置于装置主体2内且位于上部,图像形成部4设置于装置主体2内且位于下侧。在图像读取部3和图像形成部4之间,作为排出空间的主体内空间5以从左侧对装置主体2进行挖洞的方式形成。主体内空间5形成在装置主体2的主体内,为前表面及左表面敞开且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空间。
图像读取部3为包括用于光学读取原稿图像信息的结构要素(未图示)的结构。在图像读取部3的上侧搭载有原稿自动输送装置6。原稿自动输送装置6用于将原稿向图像读取部3的读取位置输送。另外,由于图像读取部3及原稿自动输送装置6为公知的常用结构,因此在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部4具有供给盒10和装载托盘11。供给盒10以能够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拆装的方式设置。在供给盒10的内部收装有单张的片材S(的堆叠)。装载托盘11作为主体内空间5的底面。装载托盘11用于装载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另外,片材S不局限于纸质,也可以是树脂胶片等。
图像形成部4具有供给部12、成像单元13、定影装置14和排出部15。供给部12设置在从供给盒10延伸至装载托盘11的主体输送路径16的上游端部。成像单元13设置在主体输送路径16的中间部。定影装置14设置在主体输送路径16的下游侧。排出部15设置在主体输送路径16的下游端部。
成像单元13包括调色剂盒20、鼓单元21和光扫描装置22。调色剂盒20及光扫描装置22设置在装载托盘11的下侧。鼓单元21设置在光扫描装置22的下侧。
调色剂盒20收装例如黑色的调色剂(显影剂)。鼓单元21包括感光鼓23、充电装置24、显影装置25、转印辊26和清洁装置27。感光鼓23被驱动而绕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充电装置24、显影装置25、转印辊26及清洁装置27在感光鼓23的周围按照转印工序的顺序配置。转印辊26从下侧压接感光鼓23而形成转印夹持部26a。
排出部15设置在装置主体2,用于将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向主体内空间5送出。排出部15具有排出口15a和排出辊对15b。排出口15a在构成主体内空间5的右侧表面5R开口。排出口15a使装置主体2的内部和主体内空间5之间连通。排出辊对15b配置在排出口15a的内侧。排出辊对15b通过夹持片材S且旋转,将片材S从排出口15a向主体内空间5送出。
在此,对多功能一体机1的图像形成部4的动作进行说明。控制多功能一体机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基于图像读取部3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计算机等发送过来的图像数据,使图像形成部4执行以下的图像形成处理。
充电装置24使感光鼓23的表面带电。光扫描装置22按照图像数据对感光鼓23进行曝光(参照图1的虚线箭头)。显影装置25将在感光鼓23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另一方面,供给部12将1张片材S从供给盒10向主体输送路径16送出。片材S经主体输送路径16输送,到达转印夹持部26a。被施加转印偏压的转印辊26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夹持部26a的片材S上。定影装置14对片材S加压并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定影处理后的片材S从排出口15a排出到装载托盘11上。清洁装置27除去在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3表面的调色剂。
另外,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后处理装置7,该后处理装置7用于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的堆叠)进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后处理装置7以能够在装置主体2的主体内空间5拆装的方式设置。
以下,参照图2~图7对后处理装置7进行说明。图2表示安装在主体内空间5的后处理装置7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主体内空间5拉出的后处理装置7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后处理装置7的上侧可动引导件61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后处理装置7的上侧可动引导件61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后处理装置7的上侧可动引导件61关闭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将后处理装置7的上侧可动引导件61打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后处理装置7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筐体30。如图3及图4所示,筐体30通过滑动引导部31配置在主体内空间5的内部。滑动引导部31支承筐体30,且该筐体30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另外,在筐体30的一侧(右侧)设置有输入口30a,在筐体30的另一侧(左侧)设置有输出口30b(参照图4)。
滑动引导部31具有支承板32、前后一对的滑动导轨33和前后一对的滑块34。
支承板32例如由钣金制成,在俯视时呈矩形状。前后一对的滑动导轨33分别在左右方向(筐体30的滑动方向)上较长。前后一对的滑动导轨33固定在支承板32的前后两端部。支承板32及各滑动导轨33在装载托盘11上(构成主体内空间5的底面上)定位且被固定。前后一对的滑块34设置在筐体30的下表面的前后两端部。
筐体30配置在支承板32及各滑动导轨33的上侧,各滑块34从上侧卡合在各滑动导轨33,且能够滑动。后处理装置7以能够在主体内空间5中在安装位置P1(参照图2及图6)和脱离位置P2(参照图3及图7)之间滑动的方式设置,其中,安装位置P1与排出部15邻接,脱离位置P2比安装位置P1离排出部15远。通常,后处理装置7(筐体30)在移动到安装位置P1的状态下使用。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侧的滑动导轨33的右端部设置有连接器35。连接器35通过被承载于线缆承载管(cable bear)36的线缆(未图示)与后处理装置7内的电装部件电连接。在构成主体内空间5的右侧表面5R的后部设置有与上述连接器35连接的对侧连接器(未图示)。通过使连接器35与对侧连接器连接,使后处理装置7与设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电源(未图示)及控制装置电连接。由此,能够对后处理装置7进行电力供给以及进行电气信号等的收发。另外,虽省略了图示,实际上由于线缆承载管36与滑动的筐体30联动而伸缩,因而连接器35维持与对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
如图6所示,后处理装置7具有位于筐体30内的后处理部40、输送引导部50和排出托盘70。后处理部40用于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的堆叠)进行作为后处理的装订处理。输送引导部50用于将片材S从排出部15向后处理部40输送。排出托盘70从筐体30的输出口30b向左上方向延伸设置。
后处理部40将多张片材S堆叠并利用针(卡钉,Stapler)装订。后处理部40具有处理托盘41和装订装置42。
处理托盘41用于暂时放置被装订处理的片材S。处理托盘41按照从左侧向右侧形成下行坡度的方式配置。装订装置42具有将针刺穿端部对齐的规定张数片材S的合订部43。装订装置42中设置有与片材S的右端部抵接而使片材S的右端部对齐的基准挡板44。
输送引导部50具有下侧引导部件51、上侧引导部件52、输入辊对53、第1输送辊对54、第2输送辊对55和输出辊对56。下侧引导部件51和上侧引导部件52构成使排出部15和后处理部40连通的输送路径57。输入辊对53和各输送辊对54、55用于将从排出部15输入输送路径57的片材S向后处理部40输送。输出辊对56用于将片材S向排出托盘70送出。在输送路径57的上游端部设置有上述的输入口30a。
下侧引导部件51固定在筐体30内(参照图5)。下侧引导部件51从输入口30a向左上方向延伸设置。下侧引导部件51以覆盖装订装置42的上侧的方式配置。下侧引导部件51隔着输送路径57与上侧引导部件52(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下侧相向设置。
上侧引导部件52构成筐体30的上表面(参照图4)。上侧引导部件52具有上侧固定引导件60和上侧可动引导件61。上侧固定引导件60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下游侧以大致水平状配置。上侧固定引导件60固定在筐体30内。上侧可动引导件61以从右侧向左侧形成上行坡度的方式配置。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下游端部从前后两侧表面突出设置有一对的旋转轴62。前后一对的旋转轴62支承于筐体30,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上侧可动引导件61以旋转轴62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摆动。具体地,上侧可动引导件61以能够在通常位置P10(参照图4及图6)和敞开位置P20(参照图5及图7)之间摆动(移动)的方式构成,当上侧可动引导件61位于通常位置P10时,构成输送路径57,当上侧可动引导件61位于敞开位置P20时,输送路径57敞开。敞开位置P20设置比通常位置P10更靠上方。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右侧前端部设置有用于操作锁定机构(未图示)的解除杆63。锁定机构用于将上侧可动引导件61保持(锁定)在通常位置P10。如图5所示,通过上拉解除杆63解除锁定,从而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处于能够摆动的状态。
如图6所示,在旋转轴62上卷绕设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扭转弹簧64。扭转弹簧64对上侧可动引导件61向通常位置P10(下方)施力。
如图4~图6所示,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上表面61U(外表面)设置有作为第1磁性体的磁铁65。磁铁65通过粘接剂、螺纹固定等方式固定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前侧。磁铁65为永久磁铁,例如由以铁、铬、钴为主要成分铸造的磁铁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7所示,装置主体2中设置有与磁铁65相对应的、作为第2磁性体的磁吸引部66。磁吸引部66以与磁铁65紧贴的方式从构成主体内空间5的顶面5C向主体内空间5内(下侧)凸出设置。装置主体2的构成主体内空间5的顶面5C及磁吸引部66的部分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磁吸引部66例如通过冲压加工与顶面5C形成为一体。如图7所示,磁吸引部66以在后处理装置7移动到脱离位置P2的状态下与磁铁65相向的方式设置在装置主体2(顶面5C)。
如图6所示,输入辊对53配置在输送路径57的上游端部(输入口30a附近)。第1输送辊对54配置在输送路径57的中间部。第2输送辊对55配置在输送路径57的下游端部(处理托盘41的上方)。
各辊对53~55的驱动辊53a~55a配置在下侧引导部件51侧,支承在筐体30上,且该驱动辊53a~55a能够旋转。各驱动辊53a~55a受到驱动电机(未图示)的驱动力作用而旋转。输入辊对53的从动辊53b比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上游端部更靠上游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筐体30上。第1输送辊对54的从动辊54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下游端部,第2输送辊对55的从动辊55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上侧固定引导件60的上游端部。各从动辊53b~55b与对应的驱动辊53a~55a压接而从动旋转。
输出辊对56配置在输出口30b附近。输出辊对56的驱动辊56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处理托盘41的下游端部。驱动辊56a受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作用而旋转。输出辊对56的从动辊56b支承在配置于处理托盘41上方的臂杆56c上,且能够旋转。臂杆56c是以支轴56d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摆动的结构。通过使臂杆56c摆动,使从动辊56b在与驱动辊56a压接的位置(参照图6的双点划线)和离开驱动辊56a的位置(参照图6的实线)之间摆动。
在此,参照图6对后处理装置7的作用进行说明。控制装置基于用户输入的指示,使后处理装置7执行装订处理。
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从排出部15经由输入口30a输入输送路径57。设置于输送路径57的多个辊对53~55分别通过夹持片材S且旋转,将片材S向处理托盘41送出。此时,由于输出辊对56的从动辊56b离开驱动辊56a,因此,片材S不会被排出到排出托盘70,而是被载置到处理托盘41上。在处理托盘41上载置的片材S通过省略图示的调整部的动作而靠近装订装置42,触碰基准挡板44。装订装置42(合订部43)利用针对端部对齐且层叠的片材S的堆叠进行装订(执行装订处理)。
执行装订处理后,臂杆56c以支轴56d为中心向下方摆动,使从动辊56b隔着片材S(的堆叠)与驱动辊56a压接。输出辊对56通过夹持片材S(的堆叠)且旋转,将片材S(的堆叠)向排出托盘70送出。片材S(的堆叠)从输出口30b排出到排出托盘70上。
另一方面,在不执行装订处理时,输出辊对56的从动辊56b与驱动辊56a压接,通过输出辊对56将从输送路径57输送来的片材S向排出托盘70送出。如上所述,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及由后处理部40装订处理(后处理)的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70。
另外,在排出部15(输入口30a)附近及输送路径57中,有时会发生片材S的输送不良(所谓片材的卡纸)的情况。接着,主要参照图7对后处理装置7的卡纸处理进行说明。
在发生卡纸时,用户将筐体30(后处理装置7)沿着各滑动导轨33向输送方向(左侧)滑动(参照图3)。若将筐体30从安装位置P1滑动到脱离位置P2,会在主体内空间5的右侧表面5R(排出部15)和筐体30之间,形成用于进行卡纸处理的作业空间W(参照图3)。利用该作业空间W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一部分向多功能一体机1的外部露出。
接着,用户将手插入通过使筐体30与排出部15分离而确保的作业空间W,敞开输送路径57。具体地,用户操作解除杆63以解除对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锁定,并克服扭转弹簧64的作用力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向上方摆动(参照图5)。如图7所示,若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从通常位置P10摆动到敞开位置P20,则设置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磁铁65会与在主体内空间5的顶面5C凸出设置的磁吸引部66通过磁力紧贴。此时,上侧可动引导件61通过在磁铁65和磁吸引部66之间作用的磁吸引力而保持在敞开位置P20。当上侧可动引导件61向敞开位置P20移动时,下侧引导部件51的上侧露出(参照图5)。由此,能够维持输送路径57敞开的状态,而容易将在排出部15及输送路径57中堵塞的片材S除去。另外,若将上侧可动引导件61向敞开位置P20移动,则第1输送辊对54的从动辊54b离开驱动辊54a。
接着,在除去堵塞的片材后,用户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保持在敞开位置P20的状态下,将筐体30(后处理装置7)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右侧(图7的虚线箭头))滑动。若使筐体30从脱离位置P2向安装位置P1滑动,则后处理装置7中设置的磁铁65也以离开磁吸引部66的方式滑动(图7的虚线箭头)。与磁吸引部66紧贴的磁铁65在筐体30从脱离位置P2向安装位置P1滑动的过程中,脱离磁吸引部66。也就是说,随着筐体30(后处理装置7)的滑动,磁铁65解除与磁吸引部66紧贴的状态。因此,由于在磁铁65和磁吸引部66之间作用的磁吸引力变弱,上侧可动引导件61在自重及扭转弹簧64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敞开位置P20向通常位置P10摆动(下落)(参照图4及图6)。如上所述,只需使后处理装置7从脱离位置P2向安装位置P1滑动,就能够使移动到敞开位置P20的上侧可动引导件61自动回到通常位置P10。另外,上侧可动引导件61不会摆动至比敞开位置P20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脱离磁吸引部66的磁铁65紧贴主体内空间5的顶面5C。
采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1,磁铁65在后处理装置7移动到脱离位置P2的状态下,对磁吸引部66磁吸引以保持移动到敞开位置P20的上侧可动引导件61。在使后处理装置7从脱离位置P2向安装位置P1滑动的过程中,磁铁65离开磁吸引部66而解除对磁吸引部66的磁吸引。若磁铁65和磁吸引部66之间作用的磁吸引力减弱,则上侧可动引导件61自动从敞开位置P20向通常位置P10摆动。这样,即使忘记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回到通常位置P10,也能够在不会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破损的情况下,使后处理装置7回到安装位置P1。也就是说,只需使后处理装置7回到安装位置P1,就能够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回到通常位置P10。另外,能够防止因忘记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回到通常位置P10而导致的片材S的输送不良(再发生卡纸)。
另外,若用户操作解除杆63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向敞开位置P20移动,则解除杆63会位于主体内空间5的顶面5C侧。因此,存在用户无法接触到解除杆63的情况。此时,例如考虑另行设置用于操作上侧可动引导件61使之回到通常位置P10的杆。从这一点上讲,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1,由于不需要直接使上侧可动引导件61摆动,因此能够省略另行设置的杆等。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1,上侧可动引导件61被扭转弹簧64施力而保持在通常位置P10。由此,上侧可动引导件61能够形成适当的输送路径57。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1以所谓铸造磁铁作为磁铁65,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磁铁65可由粘结磁铁及塑料磁铁等具有可挠性的橡塑磁(rubber magnet)构成。如上所述,通过采用橡塑磁作为磁铁65,能够缓冲磁铁65紧贴磁吸引部66时产生的冲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形成大致水平面的磁吸引部66,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如图8所示,在磁吸引部66设置有倾斜部件80,该倾斜部件80从脱离位置P2沿着朝向安装位置P1的方向(右方向)向主体内空间5侧(下侧)倾斜形成。倾斜部件80例如由合成树脂等非磁性体形成。采用该结构,磁铁65必须在后处理装置7(筐体30)被拉出到脱离位置P2的状态下才能够与磁吸引部66紧贴。因此,用户能够认识到后处理装置7(筐体30)没有被完全拉出至脱离位置P2。另外,在使后处理装置7(筐体30)向安装位置P1滑动时,磁铁65在倾斜部件80上滑动并随着向下方离开顶面5C而脱离该倾斜部件80。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磁铁65脱离磁吸引部66。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省略扭转弹簧6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一体机1具有通过磁力紧贴主体内空间5的顶面5C的磁铁65,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其他变形例中,如图9所示,上侧可动引导件61也可具有作为第3磁性体的锁定用磁铁90,该锁定用磁铁90与下侧引导部件51相向设置。另一方面,下侧引导部件51也可具有作为第4磁性体的锁定用磁吸引部91,该锁定用磁吸引部91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移动到通常位置P10的状态下,与锁定用磁铁90相向设置。锁定用磁铁90磁吸引锁定用磁吸引部91以保持移动到通常位置P10的上侧可动引导件61。锁定用磁铁90为永久磁铁,锁定用磁吸引部91位于下侧引导部件51的上表面,由铁等金属形成。锁定用磁铁90及锁定用磁吸引部91分别以不妨碍片材S的输送的方式配置在前后两端中的至少一方。由此,锁定用磁铁90和锁定用磁吸引部91作为上侧可动引导件61的锁定机构发挥功能,能够将上侧可动引导件61保持在通常位置P10。另外,锁定用磁铁90可与磁铁65形成为一体(参照图10)。
另外,本实施方式(包括各变形例。以下相同。)的多功能一体机1中,后处理装置7(上侧可动引导件61)中设置有磁铁65(锁定用磁铁90),装置主体2中设置有磁吸引部66(在下侧引导部件51设置有锁定用磁吸引部91),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虽未图示,实际上也可在后处理装置7(上侧可动引导件61)中设置金属制的磁吸引部(第1磁性体),在装置主体2中设置磁铁(第2磁性体)。同样地,也可在上侧可动引导件61设置金属制的磁吸引部(第3磁性体),在下侧引导部件51设置磁铁(第4磁性体)。另外,例如第1~4磁性体也可以由磁铁构成。
另外,后处理装置7(后处理部40)作为后处理对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后处理部40也可以实施对片材S穿孔的处理,以此代替装订处理,或者,除实施装订处理外还实施对片材S穿孔的处理。另外,后处理部40也可以具有折叠片材S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本发明适用于多功能一体机1(黑白)的情况进行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彩色打印机、传真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