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接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9706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接收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激光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传真机中使用的具有感光鼓的处理盒,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处理盒中感光鼓上使用的驱动力接收组件。



背景技术:

如激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通常有一个处理盒,该处理盒能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拆卸出来。现有的处理盒主要有以下几类:感光鼓和显影装置、充电装置及清洁装置共同设置在一起的一体盒,以及感光鼓和充电装置设置在一起,或感光鼓和显影装置设置在一起的分体盒。不管是一体式处理盒还是分体式处理盒,在感光鼓端部都设置有用于接收主机驱动头的旋转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组件。

现有技术中,一些厂家生产的处理盒采用万向节结构的驱动力接收部件,但此类结构的驱动力接收部件的成本较高;也有一些厂家生产的处理盒采用机械辅助摆臂式结构的驱动力接收组件,在处理盒装配/取出过程中通过轴向伸缩实现驱动力接收组件与主机驱动头的啮合与脱离;或者采用主机门盖推动摆杆,使驱动力接收组件沿轴向伸缩来实现驱动力接收组件与主机驱动头的啮合与脱离,还有一些厂家生产的处理盒采用强力装入或者取出方式使得驱动力构件与机器驱动力构件啮合与脱离效果。

采用摆杆辅助伸缩方式或主机门盖协助推动摆杆的方式依赖于机器的结构,兼容性不佳,而且存在落机不到位或者取出困难的问题;采用强行装入或取出方式的处理盒,落机时存在某些角度转入时候驱动部件与主机驱动头啮合不上而导致打滑等问题。而且,不管是采用摆杆辅助伸缩方式或主机门盖协助推动摆杆的方式,或是强力创拆的方式的处理盒,在处理盒装入/拆出的过程中,驱动头都要与驱动力接收组件的驱动爪相接触,若位置不恰当时,会出现驱动力接收部件的驱动爪与主机驱动头啮合卡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处理盒落机顺畅并可稳定可靠地实现力传递效果的驱动力接收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驱动力接收组件,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驱动头的旋转力,并将旋转力传递给感光鼓,以带动感光鼓旋转,其包括: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头的啮合部相啮合的至少两个对称设置的动力接收部;与感光鼓相配合的驱动配合部;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和所述驱动配合部的动力传递部;所述驱动力接收组件以两个对称设置的动力接收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上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的方式与驱动头进行啮合,其中,D为驱动头垂直于驱动头旋转轴线的最大外径,H为驱动头啮合部突出于啮合部安装位置的驱动头轮廓面最外点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配合部具有沿其轴线设置的容纳腔,所述动力传递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上部伸出于所述容纳腔外;所述动力传递部和所述驱动配合部之间设置有位置调节装置,所述位置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动力传递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驱动配合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配合部具有一沿其轴线设置的容纳腔,所述动力传递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上部伸出于所述容纳腔外;处理盒的齿轮端盖上设置有位置调节装置,所述位置调节装置包括通过转轴设置于齿轮端盖上的摆杆、可在垂直于动力传递部件旋转中心线的平面内移动的碰触块、与所述碰触块相连的连杆以及使所述连杆复位的复位部件,所述碰触块位于所述摆杆的滑槽内;所述连杆在所述摆杆及所述碰触块的作用下与动力传递部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配合部驱动所述感光鼓单向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配合部包括与所述动力传递部相配合的第一装配部以及与感光鼓相配合的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具有沿其轴线设置的容纳腔,所述第二装配部外壁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固定部,所述第一装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部之上,所述第一装配部和所述第二装配部之间通过单向啮合的面齿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配合部上设置有突出于其表面的单向限位部,在感光鼓内设置有位置与所述单向限位部位置相对应的弹性限位部,所述弹性限位部使所述驱动配合部驱动感光鼓单向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齿轮内设置有轴向限位构件,所述轴向限位构件设置于驱动配合部和输入齿轮内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配合部和感光鼓端部之间设置有轴向作用力装置。

进一步的,在齿轮端盖上设置有限位调整装置,在所述动力传递部上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调整装置相接触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调整装置抵在所述限位凸起上使所述动力传递部的轴线与感光鼓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传递部上设置有插销,所述插销端部突出于动力传递部且其轴线垂直于动力传递部的轴线,所述连杆与所述插销相接触。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使两个对称设置的动力接收部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上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从而可以在动力接收部之间形成空间,让驱动头可以顺畅的进入,不会发生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卡住的情况,而且可以稳定地进行驱动力传递。更进一步的,通过设置位置调节装置,使得在处理盒装机后、即将与驱动头接触时,使得至少两对称设置的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特定的位置,便于与所述驱动头配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驱动力接收组件与齿轮端盖和输入齿轮装配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驱动力接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驱动力接收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驱动配合部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位置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与驱动头未完成装配时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驱动力接收组件与驱动头未装配时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的驱动力接收组件与驱动头装配完成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驱动力接收组件未经过挡块时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七的驱动力接收组件与挡块接触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七的驱动力接收组件取出时再次经过挡块时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八的驱动力接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驱动力接收组件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中驱动头的旋转力,并将旋转力传递给感光鼓,以带动感光鼓旋转,该旋转力同时还通过设置于感光鼓端部的输入齿轮传递给处理盒中其它的旋转部件。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驱动力接收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动力接收部1、动力传递部2、驱动配合部3以及位置调节装置。本实施例的驱动配合部3为分体式结构,其包括与动力传递部2相配合的第一装配部3-1以及与感光鼓相配合的第二装配部3-2,本实施例第二装配部3-2是与设置于感光鼓端部的输入齿轮10相配合,但第二装配部3-2也可以直接和感光鼓配合,从而将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以带动感光鼓旋转。

两个对称设置的动力接收部1对称设置于动力传递部2上,动力接收部1沿轴向突出于动力传递部2,动力接收部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头相卡合,并从图像形成装置侧接收动力。驱动力接收组件(动力传递部)的旋转中心线(轴线)与感光鼓的轴线重合。驱动力接收组件中可以包含多对对称设置的动力接收部1,多对动力接收部1之间在与驱动头啮合部相啮合时,只选择其中一对对称设置的动力接收部1与驱动头啮合部相啮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部1的底部为球形的铰接部1-1,动力接收部1通过铰接部1-1铰接于动力传递部2上,受力时,动力接收部1可绕铰点转动,使得驱动力接收组件和驱动头脱离时可进行位置的微调节,更便于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脱离。同时,在两动力接收部1之间设置有具有弹性的回弹装置5,回弹装置5的两端分别与动力接收部1相连,通过其弹力作用使两个动力接收部1处于一个固定的状态,当动力接收部1绕铰点转动并完成与驱动头的脱离后,可在回弹装置5的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原位。本实施例的回弹装置5采用金属弹片,在金属弹片的两端加工有与动力接收部相配合的安装孔,金属弹片的两端套在动力接收部1上,动力接收部1穿过金属弹片端部的安装孔。回弹装置也可以采用弹簧或橡胶弹片或橡胶圈等具有弹性的构件,只要能为动力接收部提供复位的作用力即可。

动力传递部2上设置有一插销2-1,本实施例的插销位于动力传递部的中下部,插销2-1穿过动力传递部2且其轴线垂直于动力传递部2的轴线(旋转中心线)。另外,端部突出于动力传递部表面且轴线垂直于动力传递部轴线的突起也可以理解为插销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本实施例的位置调节装置为扭簧,扭簧4作为动力传递部的预旋转力提供装置,为动力传递部提供预旋转的作用力。扭簧4一端固定在插销2-1(亦即动力传递部)上,另一端固定在驱动配合部3上。本实施例在第一装配部3-1下部设置有扭簧固定部3-1b,扭簧的一端部固定在扭簧固定部3-1b上。插销的作用一方面用于接受使动力传递部预旋转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来自预旋转力提供装置,另一方面也可用于限位。本实施例的第一装配部3-1为具有一沿其轴线设置的容纳腔的圆柱体,动力传递部2插设于第一装配部3-1的容纳腔内、且上部伸出于第一装配部3-1外,动力传递部2可在第一装配部3-1内绕其自身的轴线转动。扭簧4套在第一装配部3-1外。

第一装配部3-1设置于第二装配部3-2之上,第一装配部3-1和第二装配部3-2之间通过单向啮合的面齿轮相连,即第一装配部的底面与第二装配部的上表面为单向啮合的齿面,当第一装配部受力沿预定的驱动旋转方向转动时,其与第二装配部间的啮合关系可带动第二装配部一同旋转(图8、图2),从而带动感光鼓旋转;当第一装配部反向转动时,其与第二装配部之间会出现打滑现象,则无法带动第二装配部一同旋转,从而实现感光鼓只能单向旋转的目的。

第二装配部3-2外壁上设置有一对向外突出的固定部3-2a,输入齿轮内设置有与固定部3-2a配合的安装槽(未图示),驱动配合部3安装在输入齿轮10内时,固定部3-2a设置于输入齿轮内的安装槽内,从而与输入齿轮装配固定在一起,当第二装配部3-2转动时可带动输入齿轮(感光鼓)一起转动。当第二装配部与感光鼓直接配合时,安装槽可设置于感光鼓端部内壁上,驱动配合部安装在感光鼓端部内,固定部设置于安装槽内,从而与感光鼓配固定在一起,当第二装配部转动时带动感光鼓一起转动。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在第一装配部3-1周壁上与插销2-1位置对应处加工有沿周向设置的通槽,通槽的端壁构成本实施例的旋转限位部3-1a。插销2-1的两端穿出通槽并伸出于第一装配部3-1之外,当动力传递部2沿自身轴线转动时,插销2-1可在通槽内移动一段距离,直到插销2-1抵到通槽的端壁3-1a时,因受端壁3-1a的限制而无法继续移动,从而动力传递部2可推动第一装配部3-1一起转动。

驱动力接收组件通过齿轮端盖11和压环12装配在输入齿轮10上,输入齿轮10安装于感光鼓的端部。压环12作为轴向限位构件,装配在第一装配部3-1上部与输入齿轮10之间,插销位于压环12下方,通过限制第一装配部在轴向上的移动,防止驱动力接收组件轴向脱出。进一步的,在驱动配合部3和感光鼓(输入齿轮10)之间设置有轴向作用力装置6,本实施例的轴向作用力装置6为弹簧,其位于第二装配部3-2(驱动配合部3)底部与输入齿轮10端壁之间(图4),轴向作用力装置6可使驱动力接收组件沿感光鼓轴线产生轴向位移。轴向作用力装置6也可以为弹片或橡胶弹簧或橡胶圈等具有弹性的构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驱动力接收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头的配合过程进行说明。参照图6和图7,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头100上设置有一对径向突出的啮合部100a,啮合部100a与驱动力接收组件的动力接收部1卡合后进行驱动力的传递,驱动头100的直径为D,啮合部100a突出于驱动头侧面的高度为H,图7中的a为驱动头100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纸平面的投影(形成驱动头在纸平面投影的旋转中心),b为动力传力部2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纸平面的投影(形成动力传动部在纸平面投影的旋转中心)。当处理盒(驱动力接收组件)在落入机器、并即将与驱动头100接触时,本发明的动力传递部2没有受到其他的外力,只有位置调节装置向动力传递部2施加使其预旋转的作用力,本实施例的位置调节装置采用扭簧等具有弹性的构件通过自身积蓄回转势能,在动力传递部上施加作用力,使动力传递部2保持在某一预定位置,将处理盒落入机器后驱动力接收组件处于该预定位置时的状态定义为未装配状态。驱动力接收组件处于未装配状态时,两个动力接收部1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s上的投影区域不重合(无交集,无重叠部分),且两个动力接收部1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s上的投影区域中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即在同一投影平面上一个投影区域中的任意一点与另一投影区域中的任意一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其中,D为驱动头垂直于驱动头旋转轴线的最大外径,H为驱动头啮合部突出于啮合部安装位置的驱动头轮廓面最外点的高度。

通过向动力传递部2施加一个使其旋转的作用力,使动力传递部处于一个预定的位置,处理盒装机时驱动头100可以顺畅的进入两个动力接收部1之间,不会被动力接收部卡住。驱动力接收组件以两个动力接收部1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s上的投影区域不重合且两投影区域上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的方式与驱动头进行啮合,此处所说的进行啮合是指处理盒装入图像形成装置后,驱动力接收组件即将与驱动头接触时的状态,此时驱动头与驱动力接收组件还没有接触配合在一起。

当处理盒装入完毕后,驱动头100先自行转动一定角度,如图8所示,随着驱动头100的旋转,驱动头的啮合部100a与动力接收部1相接触,并卡合在一起,此时驱动头与驱动力接收组件的装配完成;驱动头100继续转动时,就会带动动力传递部2一起旋转,此时动力传递部2上的插销2-1也会随动力传递部一起旋转,直至动力传递部2上的插销2-1移动至旋转限位部3-1a处,动力传递部2进一步带动驱动配合部3旋转,将驱动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从而实现通过驱动力接收组件带动感光鼓旋转。

本实施例中设置插销来固定扭簧,但扭簧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动力传递部2上,只要实现可以为动力传递部提供预旋转的作用力,使两个动力接收部1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s上的投影区域不重合且两投影区域上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即可。除了可以采用扭簧作为提供旋转力的位置调节装置外,也可以采用弹片、橡胶圈等其他弹性构件。动力传递部在只受位置调节装置施加作用力的情况下,驱动力接收组件的动力接收部在与驱动头啮合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供驱动头顺利通过的空间,驱动头不会此过程中与驱动力接收组件发生卡住等情况,从而保证处理盒落机顺畅。

参照图5,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包括限位调整装置7,限位调整装置7为固定在齿轮端盖11上的卡簧,卡簧的一端抵在齿轮端盖的侧壁上。动力传递部2上设置有突出于其外壁的限位凸起2-2,卡簧的另一端抵在动力传递部2的限位凸起2-2上,通过限位调整装置调整动力传递部与感光鼓轴线间的位置。限位凸起2-2包括与卡簧抵顶的第一表面s1和与第一表面s1顶部相连的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与动力传递部的侧面相连,第一表面s1为限位凸起的正面时,则第二表面s2为限位凸起的背面。第一表面s1为限位抵顶面,本实施例的第一表面s1沿动力传递部2的径向设置,第二表面s2为一斜面,从第一表面s1顶部倾斜延伸。卡簧7的一端抵接在限位凸起2-2的第一表面s1上,可避免动力传递部2的轴线偏离感光鼓的轴线;动力传递部2转动时,由于第二表面s2为斜面,卡簧端部可沿着第二表面s2顺利通过,不会被卡住。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图9中箭头所示方向为预定的旋转驱动方向。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限位调整装置7为一端固定在齿轮端盖11上的弹性摆臂,弹性摆臂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弹片或橡胶体等。动力传递部2上设置有突出于其外壁的限位凸起2-2,本实施例的限位凸起2-2沿垂直于动力传递部轴线方向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但也可以为矩形。弹性摆臂的轴线a2与限位凸起中心点和动力传递部旋转中心线间的连线a3沿动力传递部旋转方向上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90度。弹性摆臂的一端固定在齿轮端盖11上,当动力传递部2旋转过程中,限位凸起2-2经过弹性摆臂时,弹性摆臂被限位凸起2-2向外顶,从而限位凸起2-2可顺利通过弹性摆臂,限位凸起2-2离开弹性摆臂后,弹性摆臂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原位。当动力传递部2停止旋转时,弹性摆臂的自由端抵在限位凸起2-2上,对其进行限位。

实施例三

如图10所示,图10中箭头所示方向为预定的旋转驱动方向。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不同的地方在于,限位调整装置包括旋转摆臂7和一弹性构件7a,旋转摆臂铰接于齿轮端盖11上,并可绕铰点转动,弹性构件7a设置于旋转摆臂与齿轮端盖侧壁之间、分别与旋转摆臂及齿轮端盖侧壁相连。旋转摆臂的轴线与限位凸起中心点和动力传递部旋转中心线间的连线沿动力传递部旋转方向上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90度。动力传递部2在旋转过程中,限位凸起2-2经过旋转摆臂时,旋转摆臂会被限位凸起2-2向外顶,从而限位凸起2-2可顺利通过旋转摆臂,当动力传递部2经过旋转摆臂后,旋转摆臂在弹性构件7a的作用下回位。当动力传递部2停止旋转时,旋转摆臂的自由端抵在限位凸起2-2上,对其进行限位。

实施例四

如图11所示,图11中箭头所示方向为预定的旋转驱动方向。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驱动配合部3为一体式结构,在驱动配合部3上设置有突出于其表面的单向限位部3a,本实施例在驱动配合部3上设置了一对对称布置的单向限位部3a。在输入齿轮10内设置有位置与驱动配合部3上的单向限位部3a位置相对应的弹性限位部10a,弹性限位部10a铰接于输入齿轮10内壁的安装部10c上,弹性限位部10a可绕其铰点转动,在弹性限位部10a与安装部10c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0b,弹性件10b的弹力作用于弹性限位部10a上,使其与安装部10c相接触。弹性限位部10a靠近安装部10c时的移动方向与预定的驱动旋转方向一致,弹性限位部10a远离安装部10c时的移动方向与预定的驱动旋转方向相反。

安装部10c突出于输入齿轮10的内壁,当驱动配合部3沿预定的驱动旋转方向转动、并转至使单向限位部3a与弹性限位部10a相接触时,单向限位部3a会被弹性限位部10a及安装部10c阻挡,从而带动输入齿轮10一起旋转;而当驱动配合部3不按驱动旋转方向旋转(反向旋转)、并转至单向限位部3a与弹性限位部10a相接触时,单向限位部3a可将弹性限位部10a顶开,使其远离安装部10c,从而单向限位部3a可以通过弹性限位部10a,当单向限位部3a离开后,弹性限位部10a在弹性件10b的弹力作用下回到原位,此时驱动配合部3不能带动输入齿轮10一同旋转,实现了感光鼓只能单向旋转的目的。

实施例五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弹性限位部10a可沿输入齿轮10径向往复移动地设置于输入齿轮10内。输入齿轮10内设置有沿其径向布置的安装部10c,弹性限位部10a设置于安装部10c上,并可在安装部10c上(内)沿径向移动,弹性件10b设置于弹性限位部与安装部10c底壁(或输入齿轮内壁)之间。弹性限位部10a的自由端部具有与驱动配合部3上的单向限位部3a相接触的抵接面s3,以及与抵接面s3相连的顶端斜面s4,抵接面s3为弹性限位部10自由端部的正面时,顶端斜面s4则为弹性限位部10自由端部的背面。顶端斜面s4可以是平面或弧面。弹性限位部往复移动方向与顶端斜面s4之间沿预定驱动旋转方向上的夹角小于90°。

当驱动配合部3沿预定驱动旋转方向绕其轴线旋转时,单向限位部3a与抵接面s3相接触,从而被弹性限位部10a挡住,使其可以带动输入齿轮10一起转动;当驱动配合部3不沿预定驱动旋转方向绕其轴线旋转时(反向旋转),单向限位部3a与顶端斜面s4相接触,单向限位部3a可顺着顶端斜面s4继续转动,从而将弹性限位部10a向输入齿轮内壁方向压,使弹性限位部10a靠近输入齿轮内壁,便可顺利通过弹性限位部10a,单向限位部3a离开弹性限位部10a后,弹性限位部10a在弹性件10b的作用下向远离输入齿轮内壁的方向移动回位,此时驱动配合部3不能带动输入齿轮10一同旋转,实现了感光鼓只能单向旋转的目的。

实施例六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弹性限位部10a为弹性臂,弹性限位部10a的一端连接于输入齿轮10内壁上,在弹性限位部10a与输入齿轮内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0b。在驱动配合部3上设置有突出于其表面的单向限位部3a。弹性限位部10a和单向限位部3a之间的接触点B与驱动配合部3中心线间的连线a4与弹性臂的轴线a5间沿反向上的夹角小于100度。这里的反向是指与预定驱动旋转方向相反。

当驱动配合部3沿预定驱动旋转方向(图13中箭头所示方向)绕其轴线旋转时,单向限位部3a与弹性臂相接触,从而被弹性臂挡住,使其可以带动输入齿轮10一起转动;当驱动配合部3不沿预定驱动旋转方向绕其轴线旋转时(反向旋转),单向限位部3a会将弹性臂向输入齿轮内壁方向压,将其顶开,从而单向限位部3a可继续转动,单向限位部3a离开弹性臂后,弹性臂在弹性件10b的作用下向远离输入齿轮内壁的方向移动回位,此时驱动配合部3不能带动输入齿轮10一同旋转,实现了感光鼓只能单向旋转的目的。

实施例七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动力传递部上没有设置扭簧,位置调节装置为设置于齿轮端盖11上的摆杆联动机构,摆杆联动机构包括摆杆4-1、连杆4-2、复位部件4-3、碰触块4-4及转轴4-5。摆杆4-1通过转轴4-5设置于齿轮端盖11上,摆杆4-1可绕转轴4-5转动。摆杆4-1上设置有滑槽4-1a。碰触块4-4与连杆4-2相连,碰触块4-4可在垂直于动力传递部件旋转中心线的平面内移动,碰触块4-4同时还位于摆杆4-1上的滑槽4-1a内。本实施例的碰触块4-4位于开设在齿轮端盖11上的导轨或导槽(未图示)内,并可沿导轨或导槽往复移动,导轨或导槽可以是直线形或弧形。复位部件4-3为扭簧,扭簧的一端固定在齿轮端盖11上、另一端与摆杆4-1相连,用于使连杆4-2回位。

如图15所示,当处理盒装机时,摆杆4-1会碰到机器上的挡块200,并被挡块200所阻挡,随着处理盒沿安装方向移动,摆杆4-1因受挡块200的阻挡而绕转轴4-5转动,并推动碰触块4-5移动,碰触块4-5移动时带动连杆4-2沿处理盒的安装方向移动,从而使连杆4-2与动力传递部2上的插销2-1相接触,并随着连杆4-2的移动推动动力传递部2绕自身轴线旋转,使得两个动力接收部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不重合,且两个动力接收部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上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

如图16所示,当将处理盒取出时,摆杆4-1也会碰到机器上的挡块200,随着处理盒沿取出方向移动,摆杆4-1绕转轴4-5转动,此时的转动方向与装机时的转动方向相反,并同时推动碰触块4-5移动,以带动连杆沿处理盒的去处方向移动,此时,可顺利将处理盒取出。

实施例八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的复位部件4-3为拉簧,拉簧的一端固定于齿轮端盖11上、另一端与连杆4-2相连,复位部件4-3的轴线与连杆4-2的轴线平行。摆杆4-1绕转轴4-5转动时,可通过位于其滑槽4-1a内的碰触块4-4带动连杆4-2沿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图17中实心箭头所示方向)平动,从而使连杆4-2与动力传递部2上的插销2-1相接触,使得两个动力接收部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两投影区域上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

本发明通过设置位置调节装置,使得在处理盒装机后、即将与驱动头接触时,动力接收部处于特定的位置,在该位置处两个动力接收部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不重合,且两个动力接收部在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区域上任意两点间连线长度的最小值L满足:D/2≤L≤D+H,从而可以在动力接收部之间形成空间,让驱动头可以顺畅的进入,不会发生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卡住的情况,而且可以稳定地进行驱动力传递。

本说明书中各个部分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部分的不同之处,各个部分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这些零部件之间的组合关系并不只是实施例所公开的形式,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