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049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包含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器以及有机发光显示器等显示器件不断涌现,成为时下显示行业的主流产品,并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之间中,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显示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如超高分辨率显示、触控显示以及全息显示等,成为显示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

然而,显示器性能的提升对其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超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像素单元尺寸不断减小,伴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数据走线,以及触控显示器需要额外增加大量的触控信号线,这使得显示器中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与集成电路之间的区域,即扇出区(Fan-out area)的走线过于密集,加之时下显示器对于窄边框方面的需求,使得显示面板的扇出区面积不断减小,走线分布不断密集化,这使得显示面板的框胶涂布于扇出区的部分在进行紫外光(ultraviolet,UV)固化时因走线的遮蔽而得不到充分的照射,框胶固化不充分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性能,因此,如何减少显示面板扇出区的走线,降低走线的密集程度,尤其是降低框胶涂布区域的走线密度,成为显示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包含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用以降低显示面板扇出区的框胶涂布区域的走线密度,使得框胶充分固化,保证显示面板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阵列基板包括扇出区和集成电路芯片,所述扇出区包括框胶涂布区域,以及连接至所述集成电路芯片的多条引线;

所述扇出区还包括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所述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沿着所述引线朝向所述集成电路芯片的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二布线区域包括所述框胶涂布区域;

所述引线在所述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的线宽均相等,且

至少两条相邻的所述引线之间在所述第二布线区域的间距大于所述两条相邻引线之间在所述第一布线区域的间距,和/或

至少两条相邻所述引线之间在所述第二布线区域的间距大于所述两条相邻引线之间在所述第三布线区域的间距。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阵列基板的扇出区包括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沿着扇出区中的引线朝向集成电路芯片的方向依次排布,且第二布线区域包括框胶涂布区域,其中,至少两条相邻的引线之间在第二布线区域的间距大于该两条相邻引线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的间距,和/或至少两条相邻引线之间在第二布线区域的间距大于两条相邻引线之间在第三布线区域的间距,上述结构使得扇出区的引线之间在框胶涂布区域的间距得到拓宽,从而增大了扇出区的框胶在UV光固化时的照射面积,避免了扇出区的框胶固化不充分而造成的对显示效果的影响,保证显示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另外,引线在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的线宽均相等,不必要通过改变线宽而达到上述效果,从而在实现上述效果的同时简化了工艺,便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X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扇出区引线的排布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扇出区引线的排布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扇出区引线的排布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阵列基板包括扇出区100和集成电路芯片200,以及显示区域30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扇出区100和集成电路芯片200均位于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300外围的非显示区域。参考图2,图2是图1中X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其中,扇出区100包括框胶涂布区域101,以及连接至集成电路芯片200的多条引线102;扇出区100还包括第一布线区域110、第一布线区域120以及第三布线区域130,第一布线区域110、第二布线区域120以及第三布线区域130沿着引线102朝向集成电路芯片200的方向依次排布,第二布线区域120包括框胶涂布区域101;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第二布线区域120以及第三布线区域130的线宽均相等,且至少两条相邻的引线102之间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间距大于该两条相邻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的间距,和/或,至少两条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间距大于该两条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三布线区域130的间距。如图1中所示,相邻两条引线102之间在第二布线区域102的间距为D2,该两条引线102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101的间距为D1,且该两条引线102之间在第三布线区域103的间距为D3,则D2>D1,或者D2>D1,或者D2>D1且D2>D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以及彩膜基板,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通过框胶进行密封贴合,框胶位于显示面板的周缘区域,呈框型,框胶涂覆之后,通过“UV光固化”的方式使其凝固,UV光固化即通过紫外线的照射使得框胶凝固,实现显示面板的密封;本实施例中,框胶涂布区域101为框胶涂覆于扇出区的部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第二布线区域120以及第三布线区域130的线宽均相等,有利于简化工艺,无需设置额外的工艺改变引线的线宽,方便工艺实施。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其中,阵列基板的扇出区包括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其中,第二布线区域包括框胶涂布区域,在框胶涂布区域,相邻引线之间的间距大于该相邻引线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和第三布线区域的间距,引线之间间距的拓宽使得框胶在UV光固化阶段能够得到充分的照射,避免了框胶因引线分布过于密集而得不到充分照射,造成框胶固化不充分,影响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布线区域110、第二布线区域120以及第三布线区域130可以如图2所示为矩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视具体情形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布线区域120包括框胶涂覆区域101,第二布线区域120的面积可以大于框胶涂覆区域101的面积,也可以等于框胶涂覆区域101的面积,框胶涂布区域101也可以为矩形,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框胶涂布区域101的宽度范围为500μm-800μm,此处,框胶涂布区域101的宽度是指框胶涂布区域101沿着显示区域300朝向集成电路芯片200的方向上的尺寸。当框胶涂布区域101的宽度在此区间范围内时,框胶既能将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完全贴合,且不会占用较多的边框面积,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本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300包括像素单元310,阵列基板包括数据线311和扫描线(图中未示出),其中扫描线为像素单元310提供驱动信号,数据线311为像素单元310提供灰阶信号,扇出区100的引线102为数据线311延伸至扇出区100,并与集成电路芯片200连接的部分。集成电路芯片200通过引线102为数据线311提供灰阶信号。

可选的,如图3所示,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引线102包括第一引线1021和第二引线1022,第一引线1021和第二引线1022异层设置,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103;第一引线1021与第二引线1022相互间隔交错设置,即在垂直于阵列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相邻两条第一引线1021之间间隔着一条第二引线1022,相邻两条第二引线1022之间间隔着一条第一引线1021,且特别的,介于该相邻两条第一引线1021之间的第二引线1022与该两条第一引线1021之间的间距相等,介于该相邻两条第二引线1022之间的第一引线1021与该两条第二引线1022之间的间距亦相等,上述间距均可用图中所示的D来表示。

本实施例中,特别的,第一引线1021可与前述扫描线位于同一层,在制作中可与扫描线通过同层掩膜板实现,第一引线1021可与显示区域300的数据线311通过过孔连接;第二引线1022可与前述数据线位于同一层,在制作时可与数据线311通过同层掩膜板实现。上述第一引线1021与第二引线1022之间异层设置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扇出区的空间,在减小引线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同时,有效地缩小了引线之间的间距,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本实施例中,特别的,如图2中所示,相邻引线102之间等间隔设置,即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的间距均相等,均为D1;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间距均相等,均为D2;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三布线区域130的间距均相等,均为D3,其中,D2>D1,且D1=D3。引线102之间等间距设置有利于工艺的实施,且设置D1=D3,也能够简化工艺,避免额外的空间占用。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的间距D1的范围为1.2μm-2.5μm,研究结果表明,当相邻引线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110和第三布线区域130的间距小于1.2μm时,引线分布过于密集,引线之间会产生耦合作用而相互干扰,影响信号的传输,且不利于工艺的实施;而当相邻引线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110和第三布线区域130的间距大于2.5μm时,会造成扇出区空间的浪费,使得边框过大,不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另外,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相邻引线102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间距D2的范围为1.5μm-3μm,第二布线区域120内引线102之间的距离有所拓宽,能够有利于框胶的UV光固化,研究结果表明,当D2小于1.5μm时,其所起到的提升框胶的紫外线照射面积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当D2大于3μm时,会额外增加显示面板的边框面积,不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间距D2与相邻引线102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的间距D1之间的差值满足:0.3μm≤(D2-D1)≤0.8μm。D1与D2之间的差值在上述范围内,可使得即能够提升框胶的紫外线照射面积,使得框胶固化充分,又避免额外增加显示面板的边框面积。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扇出区引线的排布示意图,其中,各引线102分别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第二布线区域120以及第三布线区域130均相互平行,设置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的斜率为K1,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斜率为K2,在第三布线区域130的斜率为K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2>K1,或者K2>K3,或者K2>K1且K2>K3,如图4中所示,设引线102与图中的水平方向之间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第二布线区域120以及第三布线区域130的夹角分别为θ1、θ2和θ3,则K1=tanθ1、K2=tanθ2及K3=tanθ3,图中,θ2>θ1,或者θ2>θ3,或者θ2>θ1且θ2>θ3。当框胶涂布区域101的宽度和面积一定时,K2越大,θ2越接近直角,单条引线在框胶涂布区域101的长度越短,引线102所占据的框胶涂布区域的面积也越小,从而使得框胶被紫外线照射的面积越大,使得框胶的固化越加充分。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扇出区引线的排布示意图,其中,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至第二布线区域120的过渡区域呈折线形,和/或,引线102在第二布线区域110至第三布线区域130的过渡区域呈折线形,过渡区域具有折线104。在本实施例中,引线102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斜率K2等于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的斜率K1,和/或,引线102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斜率K2等于引线102在第三布线区域130的斜率K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额外的折线104来拓宽第二布线区域120的引线间距,无需改变引线的斜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折线104位于图中所示的水平方向,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另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扇出区引线的排布示意图,折线104可与引线102呈各种角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另外,继续参考图6,其中,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与第二布线区域120的过渡区域呈折线形,且引线102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斜率大于引线102在第一布线区域110的斜率,同时,引线102在第二布线区域120与第三布线区域130之间的布线区域无折线形,且引线102在第二布线区域120的斜率大于引线102在第三布线区域130的斜率。

另外,本实施例中,引线102的数量范围可选为2000-3000根,也即显示区域300的数据线311的数量范围为2000-3000根,研究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对于一定尺寸的显示面板而言,当数据线311的数量少于2000根时,其分辨率太低,难以满足目前消费者对于高分辨显示的要求;而当数据线311的数量大于3000根时,扇出区100的引线102数量太多,引线分布太过密集,给扇出区引线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引线102的数量范围在2000-3000根之间为宜。特别的,本实施例中,可选择引线102的数量为2160根,此时,显示屏的分辨率可以为1080×720,能够满足目前观众对于显示面板分辨率的要求。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视具体情况,引线102的数量还可以具有其他情形。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可以为自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可以为呈阵列排布的块状电极,也可以为条状电极,触控电极既接收集成电路芯片提供的触控驱动信号,又收集触控检测信号并传输至集成电路芯片,可选的,触控电极可以复用为公共电极,在显示阶段,公共电极为像素单元提供电压信号;在触控阶段,公共电极复用为触控电极,实现触摸功能。

此外,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为互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可选的,触控驱动电极呈条状且沿一定方向排列,且触控驱动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显示区域的数据线延伸方向;触控感应电极亦呈条状且沿着与触控驱动电极的排列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排列。其中,触控驱动电极可以复用为公共电极,在显示阶段,公共电极为像素单元提供电压信号,在触控阶段,公共电极复用为触控驱动电极,接收集成电路芯片提供的触控驱动信号,另外,触控感应电极收集触控感应信号并将其传输至集成电路芯片,实现触控功能。

在上述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的扇出区还包括触控信号线,参考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触控信号线201与引线102异层设置,即触控信号线201与第一引线1021和第二引线1022均异层设置,可选的,如图7所示,触控信号线201位于第二引线1022背离第一引线1021的一侧,且触控信号线201与第二引线1022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04;触控信号线201连接至集成电路芯片200,用于将触控驱动电极和/或触控感应电极连接至集成电路芯片200,为触控驱动电极提供触控驱动信号,以及接收触控感应电极所收集的触控感应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其中,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为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10可以为手机,也可以为电脑、电视机以及智能穿戴显示器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包括扇出区,扇出区的引线由显示区域的数据线延伸而形成,扇出区包括框胶涂布区域,另外,还包括第一布线区域、第二布线区域以及第三布线区域,其中,第二布线区域包括框胶涂布区域,第二布线区域的引线间距大于第一布线区域和/或第三布线区域的引线间距,从而增大了框胶涂布区域的紫外光照射面积,避免了该区域框胶固化不充分而对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