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5年11月2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166162号的权益,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用于所有目的如在本文中完全陈述一样。
本发明涉及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直下型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移动终端和笔记本电脑的便携电子设备通常包括平板显示装置。
已经研究了作为平板显示装置的示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场发射显示装置、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在平板显示装置之中,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以下优点,例如高度发展的大规模生产技术、简单的驱动方式、低功耗、高分辨率以及大屏幕尺寸。
因为液晶不发光,所以为了显示可识别的图像,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独立的光源如在液晶面板的后表面上设置具有发光二极管(led)的背光单元以朝着液晶面板的表面辐射光。
背光单元可以分为直下型背光单元和边缘型背光单元。在直下型背光单元中,光源布置在液晶面板下方。在边缘型背光单元中,光源布置为面对导光板的侧面并且多个光学板布置在液晶面板与导光板之间。
图1是示出相关技术的直下型背光单元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根据相关技术的直下型背光单元,在底盖1中设置有反射器3和多个光源4,通过设置在底盖1上的引导面板2支承扩散板5和多个光学板6,并且从多个光源4生成的光通过扩散板5和光学板6被散射和折射,然后朝着液晶面板(未示出)的整个表面扩散。
包括如在图1中所示出的相关技术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背光单元的扩散板5设置为以与引导面板2直接接触的方式被支承。因此,从多个光源4生成的光不能朝着扩散板5与引导面板2接触的区域移动,因而用户可以将相应的区域识别为暗区域。
具体地,根据近来的趋势,对具有窄边框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展的需要已经增加。在相关技术液晶显示装置中,扩散板5与引导面板2接触的区域可以被边框覆盖。然而,随着边框宽度变窄,扩散板5与引导面板2接触的一些区域可能没有被边框覆盖,因而发生其中在如图1所示的液晶面板的边缘区域处出现暗部d的问题。
如上所述,根据相关技术的直下型液晶显示装置,发生其中由于光的非均匀提供而在液晶面板的边缘区域处出现暗部的问题。
另外,对具有超大尺寸面积的显示装置的需求已经根据先进的技术增加。已经发展了利用多个显示装置实现超大尺寸屏幕的所谓视频墙或多重影像显示装置的技术,这是因为难以通过一个显示装置来实现100英寸或更大的超大尺寸屏幕。
视频墙或多重影像显示装置是通过沿着水平或垂直方向连续布置多个显示装置而实现大尺寸屏幕的显示装置。以这样的方式,多重影像显示装置在各个单元显示装置中显示不同的图像或者通过将一个图像划分成多个图像而在各个单元显示装置中显示一个图像。
具体地,在通过该显示装置显示图像时,更加重要的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的中心区域,并且不太重要的图像显示在显示装置的边缘区域中。
因此,在一个图像通过多重影像显示装置显示在被划分的各个单元显示装置中的情况下,更重要的图像显示在布置在中心处的单元显示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暗部发生在如上所述的相应单元显示装置的边缘区域处,因而发生其中重要图像的可视性劣化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一个图像被划分并且通过多重影像显示装置的各个单元显示装置显示的情况下,暗部可能发生在重要的图像中,并且与单元显示装置相比,随着质量劣化变大发生用户会意识到暗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涉及背光单元以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优点是提供背光单元和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通过减少由于窄边框引起的在液晶面板的边缘区域处暗部的出现而在液晶面板的整个区域上提供具有均匀亮度的图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另一优点是提供背光单元和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通过减少在构成多重影像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各个边缘区域处暗部的出现而在多重影像显示装置的整个区域上提供具有均匀亮度的图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附加优点和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在一定程度上阐述,并且通过考察下面内容本发明的附加优点和特征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获知本发明的附加优点和特征。通过在书面描述及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
如在本文中所实施和宽泛描述的那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目的,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在底盖中的多个光源;在底盖的外周上的引导面板;反射部,所述反射部在底盖和引导面板中至少之一上并且反射来自光源的光;以及由引导面板支承的扩散板,其中在反射部的上表面或者扩散板的下表面上有凸图案以保持在扩散板与引导面板或者反射部之间的间隔。
在另一方面中,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在底盖中的光源;在底盖的外周上的引导面板;以及由引导面板支承的扩散板,其中在扩散板的下表面上有凸图案以保持在引导面板与扩散板之间的间隔。
在另一方面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在底盖中的多个光源;在底盖的外围上的引导面板;反射部,所述反射部在底盖和引导面板中至少之一上并且配置为反射来自光源的光;以及由引导面板支承的扩散板,以及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为利用从背光单元辐射的光来显示图像,其中在反射部的上表面或者扩散板的下表面上有凸图案以保持在扩散板与引导面板或反射部之间的间隔。
在另一方面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在底盖中的光源;在底盖的外周上的引导面板;以及由引导面板支承的扩散板,以及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配置为利用从背光单元辐射的光来显示图像,其中在扩散板的下表面上有凸图案以保持在引导面板与扩散板之间的间隔。
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前面的一般描述和后面的详细描述是示例性的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本申请包括附图以提供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合并到本申请中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相关技术的直下型背光单元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通过放大图4中的区域“a”而示出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扩散板的图;以及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通过下面的参照附图描述的实施方案来澄清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及其实现方法。然而,本发明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并且本发明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本文中所述的实施方案。而是,这些实施方案提供为使得本公开内容变得完整和完全,并且将本发明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另外,本发明仅通过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在附图中所公开的用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任意形状、尺寸、比例、角度或数目仅是示例,因而,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出的细节。贯穿说明书,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在下面的描述中,在相关公知元件、功能或构造的详细描述确定为不必要地混淆所公开的实施方案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对术语的详细描述。在本说明书中使用“包括”、“具有”和“包含”的地方,除非使用“仅”,否则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另外的部件。除非指出相反,否则以单数形式描述的术语也指代术语的复数形式。
元件应该被理解为包括误差范围或容差,即使没有对这样的误差范围或容差的明确提及。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例如,在位置关系描述为“在…上”、“在…上方”、“在…下方”以及“紧邻…”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仅”或者“直接”,否则一个或更多个部分可以布置在两个其他部分之间。
在描述时间关系时,例如,在时间顺序描述为“在…之后”、“随后”、“然后”以及“在…之前”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仅”或者“直接”,否则可以包括不连续的情况。
应该理解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应该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称为第一元件。
各种实施方案的特征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彼此耦合或结合,并且可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理解的那样以各种方式彼此交互地工作和技术地驱动。所公开的实施方案可以彼此独立地实现,或者可以以相互协作的关系共同实现。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实施方案。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背光单元包括:设置在底盖10中的朝向液晶面板120提供光的多个光源40;用于散射和折射从光源40提供的光以将光朝着液晶面板120的整个表面扩散的扩散板50和多个光学板60;以及设置在底盖10上、具体地在底盖10的外周上的支承扩散板50和多个光学板60的引导面板2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光源40可以但是不限于半球形状的led。
具体地,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在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凸图案51,并且通过凸图案51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公开了上表面或下表面的表述,其中上表面意指面对液晶面板120的表面并且下表面意指不面对液晶面板120的表面,除非另行限制。因此,扩散板50的下表面意指不面对液晶面板120的表面。
根据相关技术,因为扩散板与引导面板直接接触并且由引导面板支承,所以光不移动至扩散板与引导面板彼此接触的区域,由此发生在液晶面板的边缘区域处出现暗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以将光移动至相应的间隔,以减少在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处出现暗部。
预定间隔意指光可以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移动的最小间隔,并且根据光源40的特性预定间隔的值可以变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凸图案51具有1mm至2mm的高度以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
更详细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以利用包括与凸图案51对应的凹图案的辊(未示出)挤压扩散板50的方式,可以在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形成凸图案51。然而,因为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所以凸图案51可以以各种方式形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扩散板5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其下表面上的辅助图案52以通过控制光散射角度来辅助光的扩散,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因为与凸图案51不同,辅助图案52不旨在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间隔,所以辅助图案52与凸图案51不同不需要设置成较大的尺寸,并且辅助图案52具有7μm至10μm的高度,比凸图案51的高度小。
另外,因为不总是需要以类似凸图案51的凸的形状来设置辅助图案52,所以辅助图案52可以以可以分散光的凹图案或者其他各种图案来设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凸图案51设置在由引导面板20支承的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以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以使光移动至相应的间隔。因此,可以减少在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处暗部的出现。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上基板120a和下基板120b的液晶面板120由引导面板20的最上面的部分支承。更详细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去除覆盖液晶面板120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以矩形框架形状设置的顶壳以实现窄边框。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在以铝挤压方法设置的引导面板20的最上部上沉积树脂,并且通过树脂将引导面板20与液晶面板120彼此接合,以固定液晶面板120而不需要顶壳。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并且除了改变引导面板20的形状之外,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前述根据图2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因此,贯穿附图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将仅描述与图2的元件不同的元件。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引导面板20包括:相对于底盖10的下表面以预定角度设置的倾斜部20a;设置为与底盖10的下表面平行的水平部20b;以及设置为相对于底盖10的下表面垂直的垂直部20c。通过引导面板20的倾斜部20a和水平部20b支承扩散板50,并且通过引导面板20的垂直部20c支承液晶面板120。
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如果引导面板20的侧面设置为相对于底盖10的下表面垂直,则在提供至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的光与提供至液晶面板120的其他区域的光之间产生偏差。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引导面板20可以设置有倾斜部20a以改变从光源40生成的光的路径,以增加提供至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的光。
更详细地,可以通过反映光源40的光指向角度和光源10与引导面板20之间的距离来设定倾斜部20a相对于底盖10的下表面的预定角度。
另外,可以通过将包括在相关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支承侧与引导面板彼此整合来设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引导面板20。也就是说,在相关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用于支承扩散板和光学板的支承侧与用于支承液晶面板的引导面板单独地存在。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支承侧和引导面板可以以单个本体的形式设置。
更详细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引导面板20可以如图3所示通过铝挤压的方式设置,可以通过引导面板20的倾斜部20a和水平部20b支承扩散板50和光学板60,可以通过引导面板20的垂直部20c围绕扩散板50和光学板60的侧面,并且可以通过引导面板20的垂直部20c支承液晶面板120。因此,可以在没有顶壳的情况下避免液晶面板120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中,在通过引导面板20支承的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凸图案51,以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以使光移动至相应的间隔。因此,可以减少在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处暗部的出现,并且引导面板20可以设置有倾斜部20a以改变从光源40生成的光的路径,由此可以增加提供至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的光,因而可以向液晶面板120提供均匀的光。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并且除了另外地设置有反射部30之外,图4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前述根据图3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因此,贯穿附图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将仅描述与图3的元件不同的元件。
如图4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底盖10或引导面板20上包括朝着液晶面板120反射光源40的光的反射部30。
更详细地,可以以在底盖10上设置光源40并且然后在与光源40对应的区域上沉积具有开口的反射器的方式来提供反射部30。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在底盖10或者引导面板20上另外地设置反射部30以避免由于从光源40辐射的光在底盖10或引导面板中被吸收而不是被反射所引起的光效率劣化,以增加朝着液晶面板120移动的光。更详细地,反射部30可以设置在引导面板20的倾斜部20a上。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中,因为凸图案51以与在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相同的方式设置在通过引导面板20支承的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所以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有预定间隔以使光移动至相应的间隔,由此可以减少在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处引起的暗部的出现。另外,在底盖10或引导面板20上设置有反射部30,以增加光向液晶面板120移动的效率。
图5是通过放大图4中的区域“a”来示出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参照图5,在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凸图案51,以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
另外,如图5所示,因为从光源40生成的光可以移动至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的间隔,所以可以减少由于光不能移动到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接触的区域而引起的暗部的出现。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并且除了扩散板50与反射部30的结构之外,图6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前述根据图4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因此,贯穿附图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将仅描述与图4的元件不同的元件。
如图6所示,在引导面板20的倾斜部20a和水平部20b上设置反射部30,并且在反射部30的上表面上设置凸图案31,以在反射部3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
也就是说,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的背光单元中,因为反射部30设置在引导面板20的水平部20b上,所以扩散板50与反射部30接触而不与引导面板20直接接触。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中,在反射部30的上表面上设置凸图案31以在反射部3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因而可以减少在反射部30与扩散板50接触的区域处暗部的出现。
更详细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可以以在反射部30上涂覆珠的方式在反射部30的上表面上设置凸图案31。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凸图案31可以以各种方式设置。
尽管在图6中反射部3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凸图案31,但是因为本发明不限于图6的实例,所以可以在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凸图案51如图2至图4所示,以在反射部30与扩散部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
具体地,可以保持在反射部30的上表面上的凸图案31或者可以保持在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的凸图案51旨在在反射部3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但是其尺寸可以彼此不同。也就是说,因为与扩散板50相比,反射部30以具有较高反射率的材料沉积,即使由反射部30的凸图案31提供的预定间隔比由扩散板50的凸图案51提供的预定间隔小,移动至相应的间隔的光可以也以较高的效率反射。因此,向液晶面板120的外部移动的光的量可以保持均匀。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反射部30的凸图案31的高度可以比扩散板50的凸图案51的高度低。更详细地,反射部30的凸图案31的高度是50μm。
另外,反射部30可以设置为向引导面板20的垂直部20c的侧面以及倾斜部20a和水平部20b的上表面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移动至反射部30与扩散板50之间的间隔的光可以被设置在垂直部20c的侧面处的反射部30反射,并且其路径可以朝着有源区的内部改变,由此可以另外地提高光效率。
即使在反射部30设置在引导面板20的倾斜部20a和水平部20b上以及垂直部20c的侧面处,凸图案31也可以设置在反射部30的上表面上或者凸图案51也可以设置在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如上所述,以在反射部3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间隔。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扩散板的图。
图7的(a)示出了凸图案设置在扩散板的下表面上的与通过引导面板支承的区域对应的预定区域处,并且图7的(b)示出了凸图案完全设置在扩散板的下表面上。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凸图案51可以设置在仅在如图7的(a)中示出的通过引导面板20支承的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的特定区域处。然而,凸图案51可以设置在如图7的(b)中所示出的扩散板50的整个上表面上以简化制造工艺。
尽管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在图7中仅示出了扩散板50和设置在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的凸图案51,但是反射部30可以设置有图6中示出的凸图案31。
也就是说,凸图案31可以设置在仅支承扩散板50的反射部30的上表面上的特定区域处,或者可以设置在反射部30的整个上表面上。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视图。
如图8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120、背光单元100和底盖10。
液晶面板120用于执行图像显示的芯心功能,并且包括上基板120a和下基板120b,通过在上基板120a和下基板120b之间插入液晶层而使其彼此接合且彼此面对。
尽管在图8中未示出,但是多个栅极线跨越在下基板120b内的多个数据线以限定像素,并且薄膜晶体管(tft)设置在栅极线与数据线的各个交叉点处并且一对一地与形成在各个像素中的透明像素电极连接。
并且,与各个像素对应的红(r)、绿(g)以及蓝(b)的滤色器和黑矩阵设置在上基板120a内,其中黑矩阵围绕红(r)、绿(g)以及蓝(b)的滤色器中的每一个并且覆盖非显示元件,例如栅极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另外,提供覆盖滤色器和黑矩阵的透明公共电极。
然而,因为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不限于上述实例,所以在上基板120a中没有形成tft上滤色器(cof)型液晶面板120的情况下前述滤色器可以设置在下基板120b的tft上。
通过使用诸如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或带载封装(tcp)的连接构件,印刷电路板125沿着液晶面板120的至少一个角连接。
印刷电路板125可以分成向栅极线扫描和传送薄膜晶体管的通/断信号的栅极驱动电路和向数据线传送每个帧的图像信号的数据驱动电路,由此在液晶表面120的两个相邻的角处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和数据驱动电路。
在前述结构的液晶面板120中,如果选择为用于各个栅极线的薄膜晶体管被栅极驱动电路的扫描和传送的通/断信号而接通,则数据驱动电路的信号电压通过数据线被传送至相应的像素电极。为此,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通过在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的电场而变化,由此产生透光率的差异。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在液晶面板120的后表面上的提供光的背光单元100以外部地生成在通过液晶面板120呈现的透光率方面的差异。
背光单元100包括光源封装110、扩散板50、多个光学板60以及引导面板20,其中扩散板50和光学板60设置在光源封装110上方,并且引导面板20设置在光源封装110的侧面处。
光源封装110包括布置为沿着底盖10的长度方向沿着内侧具有恒定隔开的区域的pcb(未示出),以及封装在各个pcb中的反射部30和多个光源40。
具有辐射功能的金属芯pcb用作pcb。可以在金属芯pcb的后表面上设置散热器以外部地发射从各个光源40传递的热。
多个光学板60可以包括各种功能的板,例如所谓双重亮度增强膜(dbef)的反射偏光膜或棱镜。
因此,从多个光源40提供的光在顺次通过扩散板50和光学板60之后进入液晶面板120,并且液晶面板120可以利用所述光外部地显示高亮度的图像。
在相关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面板和背光单元通过顶壳、引导面板和底盖而模块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以去除顶壳来实现窄边框并且将液晶面板120附接至引导面板20的最上部以固定液晶面板120的方式来提供模块化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就是说,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引导面板20设置有倾斜部20a、水平部20b和垂直部20c,通过倾斜部20a和水平部20b支承扩散板50和光学板60,并且通过垂直部20c围绕扩散板50和光学板60的侧面来支承液晶面板120。
底盖10用作用于接收背光单元100的底部壳体。为此,底盖10的各个边缘允许被提升,并且在底盖10上、具体地在底盖10的外周上设置有引导面板20,以在其中形成预定的间隔。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可以在反射部30的上表面和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凸图案31和51以在支承扩散板50或反射部30的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保持预定间隔,由此可以向液晶面板120提供均匀的光并且可以防止随着边框变窄在液晶面板120的边缘区域处形成暗部。
另外,设置在底盖10上的围绕液晶面板120和背光单元100的边缘的矩形边框形状的引导面板20耦接至底盖10。
另外,尽管未示出,但是可以通过沿着水平或垂直方向布置多个液晶显示装置来提供根据本发明的多重影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每一个包括设置有多个凸图案31和51的背光单元,凸图案31和51形成在反射部的上表面或者扩散板50的下表面上以保持在引导面板20与扩散板50之间或者在反射部30与扩散板50之间的预定间隔。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本发明,可以获得下面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减少在液晶面板的边缘区域处暗部的出现,由此可以在液晶面板的整个表面上提供具有均匀亮度的图像。
另外,如果根据本发明的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通过布置多个液晶显示装置而设置的多重影像显示装置,则可以通过所有的液晶显示装置提供具有均匀亮度的图像,由此可以消除在全图像的中心中生成的暗部。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中做出各种修改方案和变化方案。因而,只要本发明的修改方案和变化方案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内容的范围内,则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上述修改方案和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