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424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推进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对于搭载于这样的电子设备的液晶显示装置,存在为了在相同的面积内获得更大的显示区域的窄边框或薄型化的需求。显示面板的背光源例如使用将射出白色光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封装作为光源,并使用导光板(也称作光波导)的侧光式(也称作边缘光方式)的面光源装置。与上述技术相关联,提出有通过将液晶面板经由缓冲带而配置在框架的上表面,防止液晶面板变形的液晶显示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8434号公报

图11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在背光源(面光源装置)101上配置有lcd(liquidcrystaldisplay)102,在lcd102上配置有触摸面板103。包含lcd102和103的面板称为显示面板。触摸面板103是在盖玻片上成膜作为触摸传感器的透明导电膜而一体成形的面板。背光源101具备导光板110、光源111、挠性印刷基板112、框架113、反射片114、fpc固定带115、扩散片116、棱镜片117及遮光双面带118。

为了抑制lcd102的端部和触摸面板103的盖玻片碰撞而使lcd102的端部损坏的情况,在lcd102的端部上配置有缓冲材料120。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要求,lcd102薄型化。若lcd102薄型化,lcd102的强度就会降低。例如,从外部对背光源101施加力,导光板110的端部或光源111被往上推,有时从背光源101侧向lcd102侧施加应力。若lcd102的强度降低,由于从背光源101侧向lcd102侧的应力的作用,lcd102有可能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这种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轻从面光源装置侧向显示面板侧的应力的技术。

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的方法。即,本发明面光源装置具备:导光板,其在侧方具有光入射的入光面,将从所述入光面入射的光从出光面射出;光源,其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相对配置;遮光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侧,覆盖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及所述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缓冲部件,其与所述遮光部件相接配置。根据本发明,即使从外部对面光源装置施加力,导光板的端部和光源被往上推,从面光源装置侧向配置于面光源装置上的显示面板侧施加应力,也能够减轻从面光源装置侧向显示面板侧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特征:具备配置在所述光源上的配线基板,所述缓冲部件配置在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配线基板之间。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遮光部件与配线基板之间配置缓冲部件,能够减轻从面光源装置侧向显示面板侧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特征:具备配置在所述光源上的配线基板,所述遮光部件的第一面与所述配线基板接触,在所述遮光部件的所述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配置有所述缓冲部件。根据本发明,遮光部件的第一面与配置在光源上的配线基板接触,在遮光部件的第二面配置缓冲部件,由此能够减轻从面光源装置侧向显示面板侧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特征:所述缓冲部件在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具有向所述缓冲部件的长度方向的正交方向凹陷的凹口部分。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温度变化导致的缓冲部件的膨胀、收缩的量,提高缓冲部件的耐久性。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缓冲部件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因缓冲部件的凹部的形状发生变化,从而抑制缓冲部件的整体的尺寸变化,抑制缓冲部件的剥离。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显示面板,其具备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偏振光板、第一玻璃板、第二玻璃板及第二偏振光板,所述遮光部件是覆盖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外周部分的框形状,在所述遮光部件的框部分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第一偏振光板。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遮光部件的框部分的内侧配置第一偏振光板,在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不存在遮光部件,从而能够实现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显示面板,其具有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侧起依次配置的第一偏振光板、第一玻璃板、第二玻璃板及第二偏振光板,所述缓冲部件配置在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缓冲部件配置在遮光部件与显示面板之间,能够减轻从面光源装置侧向显示面板侧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特征: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缓冲部件及所述第一偏振光板接触,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缓冲部件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和所述遮光部件与所述第一偏振光板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一致。根据本发明,通过使遮光部件与缓冲部件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和遮光部件与第一偏振光板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一致,能够使遮光部件成为平坦的状态。因遮光部件成为平坦的状态,从而能够提高遮光部件与缓冲部件的紧密贴合性,能够提高遮光部件和第一偏振光板的紧密贴合性。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特征: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所述缓冲部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玻璃板的端部重叠。根据本发明,在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通过使缓冲部件的端部和第二玻璃板的端部重叠,能够进一步减轻施加在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的端部的接触部分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由于这样的电子设备具备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故而能够提供减轻了从面光源装置侧向显示面板侧的应力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将从面光源装置侧向显示面板侧的应力减轻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遮光双面带及缓冲材料的构成图;

图4(a)、(b)是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料的平面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遮光双面带及缓冲材料的构成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标记说明

1:面光源装置

2:显示面板

10:导光板

11:光源

12:fpc

13:框架

14:反射片

15:fpc固定带

16:扩散片

17:棱镜片

18:遮光双面带

19、22:缓冲材料

20:lcd

21:触摸面板

23:光学粘接片

24a:下偏振光板

24b:上偏振光板

25a:下玻璃板

25b:上玻璃板

31、34:基材

32、33、35:粘接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的一例的实施方式,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具体构成的意思。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设为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面光源装置”设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进行说明。此外,“面光源装置”也可以用于在显示面板或电子纸的显示装置的前面配置的前光源等背光源以外的用途。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5对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

图1是示例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作为背光源配置的面光源装置1、接受从面光源装置1射出的光的显示面板2。显示面板2是通过对被玻璃板夹着并封入的液晶施加电压使光的透过率增减等,从而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下,有时将面光源装置1的显示面板2侧作为上面侧,将其相反面侧作为下面侧进行说明。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面光源装置1具备导光板10、光源11、挠性印刷基板(以下也记作“fpc”)12、框架13、反射片14、fpc固定带15、扩散片16、棱镜片17、遮光双面带18及缓冲材料19。显示面板2具备液晶显示器(以下也记为“lcd”)20、触摸面板21、缓冲材料22及光学粘接片23。

导光板10是概略平板状,由聚碳酸酯树脂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等透光性材料成形。导光板10具备导光板主体10a和光导入部10b,光导入部10b在导光板主体10a的端部一体成形。导光板10(光导入部10b)具有光入射的入光面10c。导光板10在侧方具有入光面10c,入光面10c是导光板10的侧面的一部分。导光板10具有将从入光面10c入射的光射出的出光面,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与显示面板2相对。另外,也可以将导光板10的出光面作为导光板10的上表面,将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相反侧的面(相反面)作为导光板10的下表面。

导光板主体10a具有比光导入部10b小的厚度,与光导入部10b连续。光导入部10b具有形成有从入光面10c的附近向导光板主体10a倾斜的倾斜面的锥形状。光导入部10b的端面、即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c的厚度与光源11的光出射窗的高度相等或比其厚。其结果是,从光源11射出的光从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c有效地向导光板主体10a内入射,导光板10的光利用效率提高。但是,导光板10不限于图2所示的导光板10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具有光导入部10b的平板状的形状。

光源11从荧光部射出白色光。光源11例如是led封装,也可以使用led封装以外的光源。光源11由包含荧光体的透光性树脂(树脂层)将作为发光元件的led芯片密封而形成。光源11接受来自fpc12的供电而被驱动。此外,作为光源11,也可以使用白色以外的led光源。光源11与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c相对配置。fpc12是在具有挠性的绝缘性薄膜的基材上通过导体箔设置配线并在表面粘接保护用的绝缘性薄膜即覆盖膜(カバーレイ)或树脂(感光性树脂)而构成的配线基板。在fpc12上将多个光源11以一定的间隔一列地安装。fpc12配置在光源11上。

框架13是具有开口且由4边构成的框状部件。框架13由含有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或不含氧化钛的聚碳酸酯树脂等成形。导光板10嵌入框架13,框架13的内周面包围形成导光板10的外周面的侧面。框架13具有高反射率,以不使导光板10内的光从导光板10的外周面泄漏的方式反射光。

反射片14以与导光板10的下表面相接的方式配置。反射片14是具有多层膜构造的高反射薄膜或者由反射率高的白色树脂片或金属箔等构成的平滑的片,以导光板10内的光不从导光板10的下表面泄漏的方式反射光。fpc固定带15配置在fpc12的下表面,将导光板10和fpc12固定,并且将fpc12和框架13固定。fpc12的下表面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相对。

在导光板10上配置有扩散片16、一片或两片棱镜片17。扩散片16配置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扩散片16是半透明的树脂薄膜,使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发出的光扩散而扩大光的指向特性。棱镜片17配置在扩散片16的上表面。扩散片16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2相对。棱镜片17是在上表面形成有三棱柱状的微细图形的透明树脂薄膜,将通过扩散片16扩散的光聚光,使从上面侧观察面光源装置1时的亮度提升。扩散片16及棱镜片17为光学片的一例。

遮光双面带18是上下两面为粘接面的黑色粘接带,为遮光部件的一例。遮光双面带18配置在导光板10的上方且导光板10的出光面侧,覆盖导光板10的一部分及光源11的至少一部分。即,遮光双面带18覆盖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一部分,覆盖在光源11的上表面。光源11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2相对。遮光双面带18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是覆盖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外周部分的框形状。框形状只要为闭环形状即可,例如,既可以为矩形形状、大体椭圆形状,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其它形状。遮光双面带18的框部分沿着框架13的上端粘接,抑制光从面光源装置1漏出。

缓冲材料19为片状的缓冲部件。缓冲材料19与遮光双面带18相接配置。缓冲材料19配置在fpc12与遮光双面带18之间,缓冲材料19与fpc12的上表面及遮光双面带18的下表面接触。fpc12的上表面及遮光双面带18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2相对。遮光双面带18的下表面为遮光双面带18的上表面的相反侧的面,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相对。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遮光双面带18及缓冲材料19的构成图。遮光双面带18作为基材31例如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在基材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粘接材料32、33。缓冲材料19作为基材34例如使用丙烯材料或氨基甲酸乙酯材料,在基材34的单面形成有粘接材料35。在遮光双面带18的基材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粘接材料32、33,故而在缓冲材料19的基材34的单面形成有粘接材料35。因此,遮光双面带18和缓冲材料19通过遮光双面带18的粘接材料32而粘接在一起,fpc12和缓冲材料19通过缓冲材料19的粘接材料35粘接在一起。

lcd20配置在导光板10的上方且导光板10的出光面侧。lcd20具有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侧起依次配置的下偏振光板(第一偏振光板)24a、下玻璃板(第一玻璃板)25a、上玻璃板(第二玻璃板)25b及上偏振光板(第二偏振光板)24b。在下玻璃板25a与上玻璃板25b之间封入有液晶(未图示)。另外,下玻璃板25a及上玻璃板25b形成有透明电极(未图示)。以夹着下玻璃板25a及上玻璃板25b的方式配置有下偏振光板24a及上偏振光板24b。

在实施方式1中,在导光板10的端部的上方且fpc12与遮光双面带18之间配置有缓冲材料19。另外,在光源11的上方且fpc12与遮光双面带18之间配置有缓冲材料19。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面光源装置1施加力,导光板10的端部或光源11被推向显示面板2侧的情况下,缓冲材料19也会吸收从面光源装置1侧向显示面板2侧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减轻了施加在lcd20的下玻璃25a上的应力,抑制了lcd20的下玻璃25a的破损。

图4(a)、(b)是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料19的平面图,表示将缓冲材料19配置在fpc12上的状态。如图4(a)所示,也可以以覆盖fpc12的方式在fpc12上配置缓冲材料19。另外,考虑温度变化造成的缓冲材料19的膨胀、收缩的影响,如图4(b)所示,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缓冲材料19也可以具有向缓冲材料19的长度方向的正交方向凹陷的凹口部分19a。因此,缓冲材料19的外形部分具有凹部。对于缓冲材料19既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凹口部分19a,也可以设置多个凹口部分19a。如图4(b)所示,缓冲材料19的外形部分的直线部分的尺寸较小。因此,降低了温度变化造成的缓冲材料19的膨胀、收缩的量,缓冲材料19的耐久性提高。另外,即使缓冲材料19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膨胀、收缩,通过缓冲材料19的各凹部的形状变形,也能够抑制缓冲材料19整体的尺寸变化,抑制缓冲材料19的剥离。

触摸面板21检测例如用户的接触操作。触摸面板21是在盖玻片上成膜作为触摸传感器的透明导电膜而一体成形的面板。作为触摸面板21,例如使用电阻膜方式的面板、电容式的面板、光学检测式的面板等。另外,也可以代替触摸面板21而使用盖玻片。该情况下,使用内置触摸面板的类型的lcd20。

缓冲材料22是使用丙烯材料或氨基甲酸乙酯材料作为基材,在基材的两面形成有粘接材料的片状的缓冲部件。缓冲材料22配置在lcd20与触摸面板21之间。详细地说,缓冲材料22配置在下玻璃板25a与触摸面板21之间,与下玻璃板25a的上表面及触摸面板21的下表面接触。通过在下玻璃板25a与触摸面板21之间配置缓冲材料22,抑制下玻璃板25a的端部和触摸面板21的端部碰撞。另外,在下玻璃板25a的上表面配置有未图示的ic(integratedcircuit)。ic进行显示面板2的控制等。缓冲材料22既可以包围ic,也可以避开配置有ic的区域而配置缓冲材料22。在lcd20与触摸面板21之间配置有光学粘接片23。光学粘接片23将lcd20和触摸面板21固定。

不限于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例,如图5所示,也可以不在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配置遮光双面带18。由于遮光双面带18为框形状,故而在遮光双面带18的框部分的内侧配置下偏振光板24a。因此,遮光双面带18的框部分将下偏振光板24a的侧面包围。该情况下,棱镜片17的上部和下偏振光板24a的下表面既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在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例中,棱镜片17的上部和下偏振光板24a的下表面接触。遮光双面带18的上表面和下玻璃板25a的下表面接触。下玻璃板25a的下表面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相对。根据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例,通过在遮光双面带18的框部分的内侧配置下偏振光板24a,在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不存在遮光双面带18,故而液晶显示装置的高度变低,能够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另外,通过将遮光双面带18配置在缓冲材料19与lcd20之间,而不是配置在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能够使遮光双面带18形成为平坦的状态(平板状)。

如图6所示,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下玻璃板25a的端部和上玻璃板25b的端部不一致,因此在下玻璃板25a中,在上玻璃板25b的端部接触的部分易作用应力。在下玻璃板25a中,上玻璃板25b的端部接触的部分是图6中的粗线包围的部分。如图6所示,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也可以使缓冲材料19的端部和上玻璃25b的端部重叠。由此,在下玻璃板25a,施加在上玻璃板25b的端部接触的部分的应力进一步减轻,抑制了lcd20的破损。在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例中,与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例同样,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也可以使缓冲材料19的端部和上玻璃25b的端部重叠。

〔实施方式2〕

参照图7~图10对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7是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7所示,缓冲材料19配置在遮光双面带18与lcd20之间,缓冲材料19与遮光双面带18的上表面及下玻璃25a的下表面接触。如图7所示,遮光双面带18的下表面与fpc12接触,在遮光双面带18的上表面配置有缓冲材料19。遮光双面带18的下表面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相对。遮光双面带18的下表面相当于遮光双面带18的第一面。遮光双面带18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2相对。遮光双面带18的上表面相当于遮光双面带18的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与实施方式1同样,缓冲材料19也可以具有1个或多个凹口部分19a。

图8是实施方式2的遮光双面带18及缓冲材料19的构成图。在实施方式2中,遮光双面带18和缓冲材料19通过遮光双面带18的粘接材料33而粘接在一起,缓冲材料19和下玻璃25a通过缓冲材料19的粘接材料35而粘接在一起。

在实施方式2中,在导光板10的端部的上方且遮光双面带18与lcd20之间配置有缓冲材料19。另外,在光源11的上方且遮光双面带18与lcd20之间配置有缓冲材料19。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面光源装置1施加力,导光板10的端部及光源11被推向显示面板2侧的情况下,缓冲材料19也会吸收从面光源装置1侧向显示面板2侧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是,施加在lcd20上的应力减轻,抑制了lcd20的破损。

如图9所示,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由于下玻璃板25a的端部和上玻璃板25b的端部不一致,因此在下玻璃板25a和上玻璃板25b的端部的接触部分易作用应力。下玻璃板25a和上玻璃板25b的端部的接触部分为下玻璃板25a和上玻璃板25b的端部的边界部分,是图9中的粗线包围的部分。如图9所示,在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的俯视下,也可以使缓冲材料19的端部和上玻璃25b的端部重叠。由此,施加在下玻璃板25a和上玻璃板25b的端部的接触部分的应力进一步减轻,抑制了lcd20的破损。

不限于图9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例,如图10所示,也可以使遮光双面带18与缓冲材料19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和遮光双面带18与下偏振光板24a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一致。由于遮光双面带18与缓冲材料19及下偏振光板24a接触,缓冲材料19的厚度和下偏振光板24a的厚度一致,从而能够使遮光双面带18与缓冲材料19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和遮光双面带18与下偏振光板24a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一致。通过使遮光双面带18与缓冲材料19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和遮光双面带18与下偏振光板24a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一致,能够使遮光双面带18成为平坦的状态(平板状)。因遮光双面带18成为平坦的状态,从而遮光双面带18和缓冲材料19的紧密贴合性提高,遮光双面带18和下偏振光板24a的紧密贴合性提高。

因缓冲材料19的尺寸公差及下偏振光板24a的尺寸公差,存在缓冲材料19的厚度和下偏振光板24a的厚度大体一致的情况或缓冲材料19的厚度和下偏振光板24a的厚度近似的情况。因此,缓冲材料19的厚度和下偏振光板24a的厚度一致的情况包括缓冲材料19的厚度和下偏振光板24a的厚度大体一致或近似的情况。因此,使遮光双面带18与缓冲材料19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和遮光双面带18与下偏振光板24a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一致的情况包括使遮光双面带18与缓冲材料19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和遮光双面带18与下偏振光板24a的接触面的位置高度大体一致或近似的情况。

通过遮光双面带18的粘接材料33将遮光双面带18和缓冲材料19粘接,并且将遮光双面带18和下偏振光板24a粘接。通过缓冲材料19的粘接材料35将缓冲材料19和下玻璃25a粘接。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扩散片16上配置两片棱镜片17,在两片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配置遮光双面带18。另外,也可以将一片棱镜片17配置在扩散片16上,在一片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配置遮光双面带18。棱镜片17的上部和遮光双面带18的下表面既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与图5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例同样,也可以不在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配置遮光双面带18。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在遮光双面带18的框部分的内侧配置下偏振光板24a。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扩散片16上配置一片或多片棱镜片17。通过在遮光双面带18的框部分的内侧配置下偏振光板24a,在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不存在遮光双面带18,故而液晶显示装置的高度较低,能够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另外,通过将遮光双面带18配置在缓冲材料19与lcd20之间,而不是配置在棱镜片17与lcd20之间,能够使遮光双面带18成为平坦的状态(平板状)。

另外,这样的显示装置可以搭载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作为具备这种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可以列举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终端、电子书、可穿戴设备、车载导航装置、电子字典、电子广告板等。这样的电子设备不仅能够小型化、薄型化,而且能够期待提供高质的显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