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148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面板以及向液晶面板照射光的显示器背光源单元。显示器背光源单元具备:一次光源;导光板,其引导由一次光源释放的一次光;以及远程荧光体膜,其包含被由导光板引导的一次光激发而释放二次光的qd荧光体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表2013-5440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若想要将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远程荧光体膜用于所谓边光型的背光源装置,则有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即,边光型背光源具备:光源;以及导光板,其引导来自光源的光,其中的导光板具有:来自光源的光直接入射的入光端面;来自光源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以及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

从导光板的出光板面出射的光不一定全部被远程荧光体膜进行波长转换而直接用作显示器背光源单元的出射光,有时也会被逆反射而返回导光板侧后用作显示器背光源单元的出射光。该逆反射光在显示器背光源单元的外周侧的逆反射次数往往少于在显示器背光源单元的中央侧的逆反射次数,因此经过远程荧光体膜的次数少,被进行波长转换的概率低。因此,边光型背光源装置的外周侧部分与中央侧部分容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

另外,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出射,还可能从非入光端面出射。从非入光端面出射的光难以被远程荧光体膜进行波长转换,因此光源的光会不进行波长转换而出射,结果是,边光型背光源装置的外周侧与中央侧容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说明书公开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导光板,其具有入光端面、出光板面以及相反板面,上述入光端面是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入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上述出光板面是其一对板面中的任意一个板面,使光出射,上述相反板面是上述一对板面中的与上述出光板面相反的一侧的板面,上述相反板面中的至少中央侧部分为与上述出光板面平行的平行板面,上述相反板面中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为相对于上述出光板面呈倾斜状的倾斜状板面,上述倾斜状板面随着靠近上述外周端面而靠近上述出光板面;波长转换构件,其重叠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板面,含有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以及反射构件,其重叠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相反板面,对光进行反射,具有沿着上述平行板面配置的平行反射部以及沿着上述倾斜状板面配置的倾斜状反射部。

这样,从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入光端面,由反射构件反射等而在导光板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出射。从出光板面出射的光由重叠于出光板面的波长转换构件中含有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在此,从导光板的出光板面出射的光不一定全部被波长转换构件进行波长转换而直接用作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有时也会被逆反射而返回导光板侧等之后用作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该逆反射光在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逆反射次数往往少于在该照明装置的中央侧的逆反射次数,因此经过波长转换构件的次数少,被进行波长转换的概率低。另外,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出射,一部分可能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出射。

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中,相反板面中的至少中央侧部分为与出光板面平行的平行板面,相反板面中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为相对于出光板面呈倾斜状的倾斜状板面,倾斜状板面随着靠近外周端面而靠近出光板面,因此,存在于导光板内的外周侧部分的光从相反板面到出光板面为止的光路长度比存在于中央侧部分的光从相反板面到出光板面为止的光路长度短。并且,反射构件具有沿着平行板面配置的平行反射部以及沿着倾斜状板面配置的倾斜状反射部,因此能将存在于导光板内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光中的上述光路长度相对较短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反射,从而使透射过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后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构件的次数变多。由此,透射过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后的逆反射光由波长转换构件充分地进行波长转换。据此,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不易产生颜色不匀。

上述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在上述导光板中,上述外周端面中的与上述入光端面相邻的端面为来自上述光源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侧端面,上述相反板面的上述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上述非入光侧端面的部分为上述倾斜状板面。从光源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后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特别是与入光端面相邻的非入光侧端面出射,这会导致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中,相反板面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侧端面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侧端面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构件的次数变多。由此,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2)在上述导光板中,上述外周端面中的与上述入光端面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为来自上述光源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上述相反板面的上述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上述非入光相反端面的部分为上述倾斜状板面。从光源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后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与入光端面相反的一侧的非入光相反端面出射,这会导致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中,相反板面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相反端面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构件的次数变多。由此,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3)在上述导光板中,上述外周端面中的除了上述入光端面以外的端面为来自上述光源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上述相反板面的上述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上述非入光端面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为上述倾斜状板面。从光源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后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以外的非入光端面出射,这会导致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中,相反板面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端面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为倾斜状板面,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端面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构件的次数变多。由此,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4)在上述导光板中,上述相反板面的上述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上述入光端面的部分为上述倾斜状板面。从光源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后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入光端面出射,这会导致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中,相反板面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入光端面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入光端面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构件的次数变多。由此,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5)在上述导光板中,上述相反板面的上述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区域为上述倾斜状板面。从光源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后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出射,这会导致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中,相反板面的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区域为倾斜状板面,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构件的次数变多。由此,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6)上述导光板构成为,上述倾斜状板面为直线状的倾斜面。这样,能将倾斜状板面以更高的尺寸精度设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

(7)上述导光板构成为,上述倾斜状板面相对于上述出光板面的倾斜角度在上述平行板面与上述外周端面之间的中途位置发生变化。这样,能在倾斜状板面的面内容易地控制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设有倾斜状板面的部分的光路长度即光的逆反射次数,从而在实现颜色不匀的抑制上是更优选的。

(8)上述导光板构成为,上述倾斜状板面至少具有: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其配置于上述平行板面侧,上述倾斜角度相对较大;以及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其配置于上述外周端面侧,上述倾斜角度相对较小。这样,与假设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与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关系与上述相反的情况相比,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大,从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在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侧的端位置处的光路长度相对较短。由此,能使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设有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部分的光的逆反射次数更多,从而在实现颜色不匀的抑制上是更进一步优选的。

(9)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倾斜状反射部通过粘接层粘接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倾斜状板面。这样,能利用粘接层保证倾斜状反射部相对于导光板的倾斜状板面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能使来自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以更高的效率反射。

(10)具备支撑构件,上述支撑构件从与上述导光板侧相反的一侧支撑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倾斜状反射部。这样,能利用支撑构件保持倾斜状反射部相对于导光板的倾斜状板面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能使来自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以更高的效率反射。

(11)上述波长转换构件含有量子点荧光体作为上述荧光体。这样,波长转换构件的光的波长转换效率更高,并且波长转换后的光的颜色纯度高。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说明书公开的照明装置作为其第2方式具备:光源;导光板,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入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入光端面,并且上述外周端面中的除了上述入光端面以外的部分为来自上述光源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在其板面还具有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以及波长转换构件,其含有对来自上述光源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至少具有板面侧波长转换部和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上述板面侧波长转换部以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出光板面重叠的形式配置,上述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以与上述板面侧波长转换部相连并且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非入光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形式配置。

这样,从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入光端面,在导光板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出射。从出光板面出射的光由重叠于出光板面的波长转换构件的板面侧波长转换部中含有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在此,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出射,一部分可能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中的非入光端面出射。另外,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中包含一度从出光板面出射后再次返回导光板内的逆反射光,但是该逆反射光在导光板的外周侧的反射次数往往少于在导光板的中央侧的反射次数,因此从导光板的外周侧(包含非入光端面)出射的逆反射光与从导光板的中央侧出射的逆反射光相比,色感更接近光源的光的色感。

关于这一点,波长转换构件具有以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形式配置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因此能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中含有的荧光体对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出射的光(包括逆反射光)进行波长转换。由此,该照明装置的中央侧与外周侧不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因此能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并且,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为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相连的构成,因此波长转换构件的制造成本低廉化并且所含有的荧光体不易劣化。

上述照明装置(第2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

(1)在上述导光板中,上述外周端面中的与上述入光端面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为作为上述非入光端面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上述波长转换构件的上述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以至少重叠于上述非入光相反端面的形式配置。从光源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光容易从与入光端面相反的一侧的非入光相反端面直接出射,而通过以重叠于该非入光相反端面的形式配置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即使光从非入光相反端面出射,也会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从而能有效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2)在上述导光板中,上述外周端面中的与上述入光端面相邻的端面为作为上述非入光端面的非入光侧端面,上述波长转换构件的上述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以至少重叠于上述非入光侧端面的形式配置。从光源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的入光端面的光容易从与入光端面相邻的非入光侧端面直接出射,而通过以重叠于该非入光侧端面的形式配置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即使光从非入光侧端面出射,也会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从而能有效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3)上述波长转换构件的上述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以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非入光端面的整个区域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能利用以与非入光端面的整个区域重叠的形式配置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对从非入光端面出射的光高效地进行波长转换,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4)具备底座,上述底座具有从与上述出光板面侧相反的一侧支撑上述导光板的底部,上述波长转换构件构成为,上述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具有:非入光端面重叠部,其与上述非入光端面重叠;以及相反板面重叠部,其以与上述导光板中的与上述出光板面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的外缘部重叠的形式配置,被夹在上述导光板与上述底座的上述底部之间。这样,相反板面重叠部以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外缘部重叠的形式配置,被夹在导光板与底座的底部之间,从而能实现对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保持,因此能保持与非入光端面重叠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相对于非入光端面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由此,在光从非入光端面出射的情况下,能利用非入光端面重叠部以高效率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

(5)在上述波长转换构件中,上述相反板面重叠部与上述非入光端面重叠部相比,上述荧光体的分布密度较低。这样,与假设使荧光体的分布密度在相反板面重叠部和非入光端面重叠部中相同的情况相比,在导光板内传播的光到达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外缘部时,该光不易被相反板面重叠部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由此,来自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不易被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

(6)在上述波长转换构件中,上述非入光端面重叠部为配置上述荧光体的荧光体配置区域,而上述相反板面重叠部为不配置上述荧光体的荧光体非配置区域。这样,在导光板内传播而到达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的光由配置于作为荧光体配置区域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而到达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外缘部的光避免了由作为荧光体非配置区域的相反板面重叠部进行波长转换。由此,能更合适地抑制来自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被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

(7)在上述波长转换构件中,在上述相反板面重叠部设有密封上述荧光体的密封部。这样,利用密封部对荧光体进行密封,因此相反板面重叠部中包含的荧光体不易由于吸湿等而劣化。

(8)具备粘接层,上述粘接层以介于上述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和上述导光板的上述非入光端面之间的形式配置。这样,能利用粘接层保持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相对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光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出射时,能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以更高的效率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另外,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与粘接层的界面、非入光端面与粘接层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多重反射,因此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对光的波长转换效率更高。

(9)具备反射构件,上述反射构件以与上述导光板的与上述出光板面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相对的形式配置,对光进行反射。这样,利用反射构件将在导光板内传播的过程中从出光板面侧去往相反板面侧的光向出光板面侧反射,能使光的传播高效率化。

(10)上述光源发出蓝色的光,上述波长转换构件含有:绿色荧光体及红色荧光体、或黄色荧光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作为上述荧光体,上述绿色荧光体将上述蓝色的光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上述红色荧光体将上述蓝色的光波长转换为红色的光,上述黄色荧光体将上述蓝色的光波长转换为黄色的光。这样,从光源发出的蓝色的光在波长转换构件中含有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的情况下被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在含有黄色荧光体的情况下被波长转换为黄色的光。在此,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出射的光为光源的蓝色的光,因此,如果该光直接包含于该照明装置的出射光,则该出射光有可能在外周侧比中央侧带有蓝色感。关于这一点,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出射的光会被端面侧波长转换部进行波长转换,因此能降低来自该照明装置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中的蓝色的光的比率,从而能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

(11)上述波长转换构件含有量子点荧光体作为上述荧光体。这样,波长转换构件的光的波长转换效率更高,并且波长转换后的光的颜色纯度高。

其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以及显示面板,其利用从上述照明装置照射的光显示图像。根据这种构成的显示装置,抑制了照明装置的出射光发生颜色不匀,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显示。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是具备上述记载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优异,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电视图像的显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图3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波长转换片的截面图。

图7是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8是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放大后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11是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12是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放大后的截面图。

图1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放大后的截面图。

图1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放大后的截面图。

图1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放大后的截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6的xxvii-xxvii线截面图。

图28是图26的xxviii-xxviii线截面图。

图29是波长转换片的截面图。

图30是展开状态下的波长转换片的俯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33是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3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1的展开状态下的波长转换片的俯视图。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2的展开状态下的波长转换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背光源装置12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将图4和图5等所示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表里两机箱10ca、10cb,其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而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电源10p;接收电视信号的调谐器(接收部)10t;以及台座10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呈横长(长边)的方形(矩形),以纵置状态被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以及作为用于向液晶面板11供应用于显示的光的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状的外框13等保持为一体。

接下来,依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俯视时呈横长的方形,是如下构成:一对玻璃基板以隔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有包含液晶分子的液晶层(未图示),该液晶分子是随着施加电场而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物质。在一个玻璃基板(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的内面侧,按矩阵状平面配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以及配置于被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包围的方形的区域而与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还设有取向膜等。在另一个玻璃基板(相对基板、cf基板)的内面侧,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按矩阵状平面配置的彩色滤光片,还设有配置在各着色部间并呈格子状的遮光层(黑矩阵)、与像素电极呈相对状的整面状的相对电极、取向膜等。此外,在两玻璃基板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偏振板。另外,液晶面板11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而且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具备:底座14,其具有向表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光出射部14b,呈大致箱型;以及光学构件(光学片)15,其以覆盖底座14的光出射部14b的形式配置。而且,在底座14内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7;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引导来自led17的光而将其导向光学构件15(液晶面板11)的导光板19;以及从表侧按压导光板19等的框架16。并且,该背光源装置12在其长边侧的一对端部中的一个(图2和图3所示的跟前侧、图4所示的左侧)的端部配置有led基板18,安装于该led基板18的各led17偏置于液晶面板11的长边侧的靠一端部。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为led17的光相对于导光板19仅从单侧入光的单侧入光类型的边光型。接着,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底部14a,其与液晶面板11同样呈横长的方形;以及侧部14c,其从底部14a的各边的外端分别立起,底座14整体上呈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底座14(底部14a)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铅垂方向)一致。另外,框架16和外框13能固定到侧部14c。

如图2所示,光学构件15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在俯视时呈横长的方形。光学构件15覆盖底座14的光出射部14b并且以介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9之间的形式配置。光学构件15呈片状,总共具备4个光学构件15。具体地说,光学构件15包括:波长转换片(波长转换构件)20,其将从led17发出的光(一次光)波长转换为其它波长的光(二次光);微透镜片21,其对光施加各向同性聚光作用;棱镜片22,其对光施加各向异性聚光作用;以及反射型偏振片23,其使光进行偏振反射。如图4和图5所示,光学构件15从里侧起按顺序将波长转换片20、微透镜片21、棱镜片22以及反射型偏振片23相互层叠,使它们的外缘部相对于框架16载置于其表侧。也就是说,构成光学构件15的波长转换片20、微透镜片21、棱镜片22以及反射型偏振片23相对于导光板19在表侧即光出射侧空开框架16(在后面详细说明的框状部16a)的量的间隔呈相对状。此外,关于波长转换片20的具体构成在后面重新详细说明。

微透镜片21具有基材以及设于基材的表侧的板面的微透镜部,其中的微透镜部包括以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按矩阵状(行列状)各排列有多个的形式平面配置的单位微透镜。单位微透镜是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并且整体上呈大致半球状的凸透镜。根据这种构成,微透镜片21对光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各向同性地施加聚光作用(各向同性聚光作用)。棱镜片22具有基材以及设于基材的表侧的板面的棱镜部,其中的棱镜部包括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且沿着y轴方向排列并配置多个的单位棱镜。单位棱镜在俯视时呈与x轴方向平行的导轨状(线状),并且沿着y轴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等腰三角形。根据这种构成,棱镜片22对光在y轴方向(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单位棱镜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选择性地施加聚光作用(各向异性聚光作用)。反射型偏振片23包括:对光进行偏振反射的反射型偏振膜;以及从表里夹着反射型偏振膜的一对扩散膜。反射型偏振膜具有使例如折射率相互不同的层交替层叠的多层结构,构成为使光中包含的p波透射过,使s波向里侧反射。被反射型偏振膜反射的s波由后述的反射片25等再次向表侧反射,此时,分离为s波和p波。这样,反射型偏振片23通过具备反射型偏振膜,能使本来被液晶面板11的偏振板吸收的s波向里侧(反射片25侧)反射而对其进行再利用,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亮度)。一对扩散膜包括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材料,与反射型偏振膜侧相反的一侧的板面被实施压花加工,从而对光施加扩散作用。

如图2所示,框架16具有沿着导光板19和光学构件15的外周缘部延伸的横长的框状部(边框状部)16a,由该框状部16a在大致整周上从表侧按压导光板19的外周缘部。如图4所示,在该框状部16a中的一个长边部的里侧的面即与导光板19和led基板18(led17)相对的面,装配有对光进行反射的框架侧反射片24。框架侧反射片24的表面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并且具有在框状部16a的一个长边部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大小,直接抵接于导光板19的led17侧的端部,从表侧将导光板19的上述端部和led基板18一并覆盖。框架16的框状部16a介于光学构件15(波长转换片20)与导光板19之间,并且从里侧支撑光学构件15的外周缘部,由此,光学构件15被保持在与导光板19之间空开框状部16a的量的间隔的位置。另外,在框架16的框状部16a中的除了设有框架侧反射片24的1个长边部以外的3个边部的里侧(导光板19侧)的面,设有例如包括poron(注册商标)等的缓冲材料26。而且,框架16具有从框状部16a向表侧突出并且从里侧支撑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的液晶面板支撑部16b。

接下来,说明led17和安装led17的led基板18。如图3和图4所示,led17为表面安装在led基板18上并且其发光面17a朝向与led基板18侧相反的一侧的所谓顶面发光型。详细地说,led17是将作为发光源的蓝色led元件(蓝色发光元件、蓝色led芯片)利用密封材密封在壳体内而成的。也就是说,该led17是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蓝色led。并且,从led17发出的蓝色的光的一部分被后面详细说明的波长转换片20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红色的光,通过这些波长转换后的绿色的光及红色的光(二次光)与led17的蓝色的光(一次光)的加法混色,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大体呈现白色。led17所具备的蓝色led元件例如是包括ingan等半导体材料的半导体,当被施加正向电压时会发出蓝色的波长区域(约420nm~约500nm)中包含的波长的蓝色的单色光。也就是说,led17发出的光为与该蓝色led元件发出的光同色的单色光。该蓝色led元件通过未图示的引线框架与配置在壳体外的led基板18的配线图案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led基板18呈沿着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导光板19的入光端面19b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并且以其板面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姿势即与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9(光学构件15)的板面正交的姿势收纳在底座14内。即,该led基板18为如下姿势:板面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而且与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led基板18以介于导光板19与底座14的一个长边侧的侧部14c之间的方式配置,沿着z轴方向从表侧收纳于底座14。led基板18是以安装led17的安装面18a的相反侧的板面与底座14的长边侧的侧部14c的内面接触的形式分别装配的。因此,安装于led基板18的各led17的发光面17a与后述的导光板19的长边侧的端面(入光端面19b)呈相对状,并且各led17的光轴即发光强度最高的光的行进方向与y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的板面平行的方向、led17和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入光端面19b的法线方向)大致一致。

如图3和图4所示,led基板18的内侧即朝向导光板19侧的板面(与导光板19相对的面)为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的安装面18a。在led基板18的安装面18a中,沿着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空开规定的间隔按一列(直线)排列配置有多个led17。也就是说,可以说在背光源装置12的一个长边侧的端部沿着长边方向间断地排列配置有多个led17。因此,led17的排列方向与led基板18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一致。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即led17的排列间隔(排列间距)大致相等,换言之,可以说led17是按等间距排列的。另外,在led基板18的安装面18a形成有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且横穿led17群而将相邻的led17彼此串联连接的包括金属膜(铜箔等)的配线图案(未图示),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通过同样未图示的配线构件等与形成于在该配线图案的端部的端子部电连接,从而能向各led17供应驱动电力。该led基板18设为板面中仅单面为安装面18a的单面安装型。该led基板18的基材例如由铝等金属制成,在其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上述配线图案(未图示)。此外,作为led基板18的基材所使用的材料,也能使用合成树脂、陶瓷等绝缘材料。

导光板19包括折射率与空气相比足够高且大致透明(透光性优异)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材料等)。如图2和图3所示,导光板19与液晶面板11和底座14同样在俯视时呈横长的方形,并且呈比光学构件15厚度大的板状,其板面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且与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如图4和图5所示,导光板19在底座14内配置于液晶面板11和光学构件15的正下位置,其外周端面中的一个(图2和图3所示的跟前侧、图4所示的左侧)长边侧的端面与配置于底座14的长边侧的一端部的led基板18的各led17分别呈相对状。因此,led17(led基板18)和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是与y轴方向一致的,而光学构件15(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是与z轴方向一致的,两个排列方向相互正交。并且,导光板19具有如下功能:将从led17向y轴方向发出的光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并向光学构件15侧(表侧)立起而出射。

如图4和图5所示,导光板19的一对板面中的表侧的板面为使内部的光向光学构件15和液晶面板11出射的出光板面(光出射面)19a。与导光板19的板面相邻的外周端面中的沿着x轴方向(led17的排列方向,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呈长条状的长边侧的一对端面中的一个(图2和图3所示的跟前侧)长边侧的端面与led17(led基板18)空开规定的空间呈相对状,其为从led17发出的光直接入射的入光端面(光入射面)19b。该入光端面19b由于与led17呈相对状,因此也可以说是“led相对端面(光源相对端面)”。入光端面19b为沿着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面,是相对于出光板面19a大致正交的面。而导光板19的上述外周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19b以外的部分(另一方长边侧的端面和短边侧的一对端面)为从led17发出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19d。该非入光端面19d由于不与led17呈相对状,因此也可以说是“led非相对端面(光源非相对端面)”。非入光端面19d包括: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其包括导光板19的上述外周端面的长边侧的一对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即与上述入光端面19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以及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9d2,其包括与入光端面19b和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相邻的短边侧的一对端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led非相对端面作为“非入光端面19d”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意味着光完全不入射,例如在从非入光端面19d一度漏出到外侧的光被例如底座14的侧部14c反射而返回的情况下,该返回的光也有可能入射到非入光端面19d。

反射片(导光板侧反射构件、反射构件)25以重叠于里侧的形式配置于导光板19的里侧、即与出光板面19a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9c。反射片25由表面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例如由发泡pet制成),使在导光板19内传播而到达相反板面19c的光反射从而使该光向表侧即出光板面19a立起。反射片25以将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大致整个区域覆盖的形式配置。反射片25扩张至在俯视时与led基板18(led17)重叠的范围,并以其扩张部分与表侧的框架侧反射片24之间夹着led基板18(led17)的形式配置。由此,使来自led17的光在两反射片24、25间反复反射,从而能使其高效地入射到入光端面19b。在该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形成有包括光反射部的光反射图案(未图示),上述光反射部用于使导光板19内的光向出光板面19a反射从而促使该光从出光板面19a出射。构成该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包括多个光反射点,其分布密度根据离入光端面19b(led17)的距离而变化。具体地说,构成光反射部的光反射点的分布密度有如下倾向:在y轴方向上随着远离入光端面19b(靠近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而变高,反之随着靠近入光端面19b(远离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而变低,由此来自出光板面19a的出射光被控制成在面内成为均匀的分布。

接下来,对波长转换片2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波长转换片20的外周缘部从表侧直接载置于框架16的框状部16a。如图6所示,波长转换片20包括:波长转换层(荧光体膜)20a,其含有用于对来自led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波长转换物质);以及一对保护层(保护膜)20b,其从表里夹着波长转换层20a而对它进行保护。在波长转换层20a中,将来自led17的蓝色的单色光作为激发光而分散混合有:发出红色的光(属于红色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线)的红色荧光体;以及发出绿色(属于绿色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线)的光的绿色荧光体。由此,波长转换片20将led17发出的光(蓝色的光、一次光)波长转换为呈现与该色感(蓝色)为补色的色感(黄色)的二次光(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波长转换层20a是对由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且呈膜状的基材(荧光体载体)20a1涂敷分散混合有红色荧光体和绿色荧光体的荧光体层20a2而成的。保护层20b由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且呈膜状,防湿性等优异。

更详细地说,波长转换层20a中含有的各色的荧光体均以蓝色的光为激发光,具有如下发光光谱。即,绿色荧光体将蓝色的光作为激发光,发出属于绿色的波长区域(约500nm~约570nm)的光即绿色的光作为荧光。优选绿色荧光体具有峰值波长为绿色光的波长范围中的约530nm且半值宽度不到40nm的发光光谱。红色荧光体将蓝色的光作为激发光,发出属于红色的波长区域(约600nm~约780nm)的光即红色的光作为荧光。优选红色荧光体具有峰值波长为红色光的波长范围中的约610nm且半值宽度不到40nm的发光光谱。

这样,各色的荧光体为激发波长与荧光波长相比波长较短的下转换型(downshifting:下移型)。该下转换型的荧光体将波长相对较短且具有高能量的激发光转换为波长相对较长且具有低能量的荧光。因此,与假设使用激发波长与荧光波长相比波长较长的上转换型的荧光体的情况(量子效率为例如28%程度)相比,量子效率(光的转换效率)更高,为30%~50%程度。各色的荧光体分别是量子点荧光体(quantumdotphosphor)。量子点荧光体通过将电子/空穴或激子以三维空间全方位封闭在纳米尺寸(例如直径为2nm~10nm程度)的半导体结晶中,从而具有分立能级,通过改变其点的尺寸而能适当选择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发光色)等。该量子点荧光体发出的光(荧光)由于其发光光谱的波峰陡峭,其半值宽度窄,因此颜色纯度极高并且其色域广。量子点荧光体的材料有:将成为2价阳离子的zn、cd、hg、pb等和成为2价阴离子的o、s、se、te等组合而成的材料(cdse(硒化镉)、zns(硫化锌)等);将成为3价阳离子的ga、in等和成为3价阴离子的p、as、sb等组合而成的材料(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等);以及黄铜矿型化合物(cuinse2等)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量子点荧光体的材料,将上述中的cdse和zns并用。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为所谓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是利用包括带隙较大的半导体物质的壳将量子点的周围覆盖的构成。具体地说,优选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采用西格玛奥德里奇日本(sigma-aldrichjapan)合同会社的产品的“lumidot(注册商标)cdse/zns”。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边光型的背光源装置12中,如图4和图5所示,从导光板19的出光板面19a出射的光不一定全部被波长转换片20进行波长转换而直接用作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有时也会被逆反射而返回导光板19侧等之后用作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该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在导光板19的外周侧往往少于在导光板19的中央侧,因此被进行波长转换的概率低。因此,从导光板19的外周侧(包括非入光端面19d)出射的逆反射光与从导光板19的中央侧出射的逆反射光相比,色感更接近led17的光的色感,即接近蓝色的色感。另外,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19a出射,也可能从非入光端面19d出射。特别是,从led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9的入光端面19b后在导光板19内传播并直接从非入光端面19d出射的光呈现蓝色。以往,从导光板19的外周侧出射的光难以被波长转换片20进行波长转换,因此当该光例如经过缓冲材料26与导光板19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外部时,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有可能成为仅在外周侧带有蓝色感的光。这样,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在外周侧与中央侧容易在色感上产生差异。

因此,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为如下构成: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中的至少中央侧部分为与出光板面19a平行的平行板面27,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中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为相对于出光板面19a呈倾斜状的倾斜状板面28,倾斜状板面28随着靠近外周端面而靠近出光板面19a,除此以外,反射片25具有沿着上述导光板19的平行板面27配置的平行反射部29以及沿着上述导光板19的倾斜状板面28配置的倾斜状反射部30。根据这种构成,存在于导光板19内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9c设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的光从作为相反板面19c的倾斜状板面28到出光板面19a为止的光路长度比存在于中央侧部分的光从作为相反板面19c的平行板面27到出光板面19a为止的光路长度短。光具有如下倾向:该光路长度越短,则在相反板面19c与出光板面19a之间反复全反射的次数越多,并且被配置于相反板面19c的光反射图案进行漫反射的概率越高。并且,存在于导光板19内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9c设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的光(包括被光反射图案进行漫反射的光)由沿着倾斜状板面28配置的反射片25的倾斜状反射部30反射而向表侧立起。也就是说,在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9c设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存在于内部的光容易被光反射图案进行漫反射并且被倾斜状反射部30反射,从而会促进其从出光板面19a出射。因此,倾斜状反射部30的反射光与沿着平行板面27配置的平行反射部29的反射光相比,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相对较多。由此,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9c设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的逆反射光被波长转换片20充分地进行波长转换。据此,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侧与外周侧不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出射光不易产生颜色不匀。

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导光板19和反射片25在俯视时中央侧部分呈比导光板19的外形小一圈的横长的方形,而外周侧部分呈在整周上包围中央侧部分的横长的框状。平行板面27包括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中央侧部分以及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入光端面19b的部分(图7所示的下侧的长边部)。倾斜状板面28包括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除了沿着入光端面19b的部分以外的整个区域、即沿着非入光端面19d的部分的整个区域。更详细地说,倾斜状板面28包括: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图7所示的上侧的长边部)28a;以及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9d2的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图7所示的左右一对长边部)28b。而如图8所示,平行反射部29包括反射片25的中央侧部分以及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入光端面19b的部分(图8所示的下侧的长边部)。而倾斜状反射部30包括反射片25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除了沿着入光端面19b的部分以外的整个区域、即沿着非入光端面19d的部分的整个区域。倾斜状反射部30包括:反射片25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图8所示的上侧的长边部)30a以及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9d2的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图8所示的左右一对长边部)30b。在此,从led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9的入光端面19b后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19b以外的非入光端面19d出射,特别是有可能从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9d2更多地出射。关于这一点,如上述那样,将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端面19d的部分(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28a和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28b)的整个区域设为倾斜状板面28,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端面19d(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和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9d2)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变多。由此,即使在从非入光端面19d出射的光例如经过缓冲材料26与导光板19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外部的情况下,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也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此外,在图7和图8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17和led基板18的外形。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导光板19中,平行板面27为与出光板面19a平行地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延伸的平坦的面,而倾斜状板面28相对于出光板面19a和平行板面27呈倾斜状,是直线状的倾斜面。因此,导光板19中的形成有平行板面27的部分(平行板面形成部)的厚度(相反板面19c与出光板面19a之间的距离)在整个区域中大致固定,而形成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倾斜状板面形成部)是越靠近平行板面27(中央侧)则越厚,其最大值例如为接近上述平行板面形成部的厚度的值,越接近外周端面(外侧)则越薄,其最小值例如为上述平行板面形成部的二分之一弱的程度。也就是说,倾斜状板面28在导光板19的板面内呈倾斜状,且相反板面19c与出光板面19a之间的距离随着从中央侧去往端侧而连续逐渐变短。根据这种构成,与假设使倾斜状板面为曲线状的曲面的情况相比,能以更高的尺寸精度将倾斜状板面28设于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另外,倾斜状板面28相对于出光板面19a的倾斜角度在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的沿着非入光端面19d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中大致固定。倾斜状板面28的内端位置即与平行板面27的边界位置配置在框架16的框状部16a的内端位置,即配置在比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的外周端位置靠内侧(中央侧)的位置。由此,能将由沿着倾斜状板面28的倾斜状反射部30反射后的光高效地供应给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此外,构成反射片25的平行反射部29和倾斜状反射部30是与上述平行板面27和倾斜状板面28同样的构成。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反射片25中,倾斜状反射部30通过粘接层31粘接于导光板19的倾斜状板面28。该粘接层31包括大致透明的材料,具体地说,能使用例如oca等透明光学粘着膜、透明粘接剂、透明光固化性树脂(包括透明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透明双面胶带等。根据这种构成,能利用粘接层31保持倾斜状反射部30相对于导光板19的倾斜状板面28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能使来自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侧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30以更高的效率反射。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接下来说明其作用。当接通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时,利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面板控制电路控制液晶面板11的驱动,并且将来自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的led驱动电路的驱动电力供应给led基板18的各led17从而控制其驱动。各来自led17的光由导光板19引导,从而通过光学构件15照射到液晶面板11,由此在液晶面板11中显示规定的图像。以下,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的作用。

当使各led17点亮时,如图4所示,从各led17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9的入光端面19b。在此,在led17与入光端面19b之间保留有规定的空间,而该空间被夹在表侧的框架侧反射片24与里侧的反射片25的延长部分之间,因此来自led17的光被两反射片24、25的相对部分反复反射,从而高效地入射到入光端面19b。入射到入光端面19b的光在导光板19与外部空气层的界面处被全反射或者被反射片25反射等而在导光板19内传播,并且被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漫反射,从而成为相对于出光板面19a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而能促进其从出光板面19a出射。从导光板19的出光板面19a出射的光虽然是在透射过各光学构件15的过程中分别被施加光学作用后照射到液晶面板11的,但是其一部分会被光学构件15逆反射从而在返回导光板19内后作为逆反射光从出光板面19a等出射,而成为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

接着,对光学构件15的光学作用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从导光板19的出光板面19a出射的蓝色的光被空开间隔配置于出光板面19a的表侧的波长转换片20中含有的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二次光)。通过该波长转换后的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即黄色的光(二次光)与led17的蓝色的光(一次光),会得到大体白色的照明光。这些led17的蓝色的光(一次光)以及波长转换后的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二次光)由微透镜片2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施加了各向同性的聚光作用(各向同性聚光作用)后,由棱镜片22在y轴方向上选择性地施加聚光作用(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然后,从棱镜片22出射的光中,特定的偏振光(p波)被反射型偏振片23选择性地透射而向液晶面板11出射,而与其不同的特定的偏振光(s波)被选择性地向里侧反射。被反射型偏振片23反射的s波、未被棱镜片22和微透镜片21施加聚光作用而向里侧反射的光等返回导光板19内,并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过程中由反射片25再次反射等而再次从出光板面19a等向表侧出射。

在此,如图4和图5所示,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中包含一度从出光板面19a出射后再次返回导光板19内的逆反射光,但是该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在导光板19的外周侧往往少于在导光板19的中央侧,因此从导光板19的外周侧(包括外周端面)出射的逆反射光与从导光板19的中央侧出射的逆反射光相比,成为更接近led17的蓝色的光(一次光)的色感的带有蓝色感的光。另外,从led17发出而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蓝色的光(一次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19a出射,一部分也可能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非入光端面19d直接出射。关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构成为,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中的至少中央侧部分为与出光板面19a平行的平行板面27,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中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为相对于出光板面19a呈倾斜状的倾斜状板面28,倾斜状板面28随着靠近外周端面而靠近出光板面19a,除此以外,反射片25具有沿着上述导光板19的平行板面27配置的平行反射部29以及沿着上述导光板19的倾斜状板面28配置的倾斜状反射部30,因此,存在于在导光板19内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9c设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的光从作为相反板面19c的倾斜状板面28到出光板面19a为止的光路长度比存在于中央侧部分的光从作为相反板面19c的平行板面27到出光板面19a为止的光路长度短,所以光在相反板面19c与出光板面19a之间被反复全反射的次数变多,并且被配置于相反板面19c的光反射图案进行漫反射的概率变高。并且,存在于导光板19内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9c设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的光(包含被光反射图案进行漫反射的光)由沿着倾斜状板面28配置的反射片25的倾斜状反射部30反射而向表侧立起。也就是说,在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9c设有倾斜状板面28的部分,存在于内部的光容易被光反射图案进行漫反射并且被倾斜状反射部30反射,从而会促进其从出光板面19a出射。因此,倾斜状反射部30的反射光与沿着平行板面27配置的平行反射部29的反射光相比,逆反射次数即经过孔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相对较多,所以能促进蓝色的光(一次光)的波长转换,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二次光)在出射光中包含的比率比以往高,从而出射光在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不易带有蓝色感。据此,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侧与外周侧不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出射光不易产生颜色不匀。

并且,如图7所示,倾斜状板面28设于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除了沿着入光端面19b的部分以外的整个区域,即设于沿着非入光端面19d的部分(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和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9d2的部分)的整个区域,包括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28a和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28b,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端面19d(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和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9d2)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变多。由此,即使在从非入光端面19d出射的带有蓝色感的光例如经过缓冲材料26与导光板19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外部的情况下,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也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具备:led(光源)17;导光板19,其具有入光端面19b、出光板面19a以及相反板面19c,入光端面19b是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入射来自led17的光,出光板面19a是其一对板面中的任意一个板面,使光出射,相反板面19c是其一对板面中的与出光板面19a相反的一侧的板面,相反板面19c中的至少中央侧部分为与出光板面19a平行的平行板面27,相反板面19c中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是相对于出光板面19a呈倾斜状的倾斜状板面28,倾斜状板面28随着靠近外周端面而靠近出光板面19a;波长转换片(波长转换构件)20,其重叠于导光板19的出光板面19a,包含对来自led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以及反射片(反射构件)25,其重叠于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对光进行反射,具有沿着平行板面27配置的平行反射部29以及沿着倾斜状板面28配置的倾斜状反射部30。

这样,从led17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入光端面19b,由反射片25反射等而在导光板19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19a出射。从出光板面19a出射的光由重叠于出光板面19a的波长转换片20中包含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在此,从导光板19的出光板面19a出射的光不一定全部被波长转换片20进行波长转换而直接用作该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有时也会被逆反射而返回导光板19侧等之后用作该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该逆反射光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逆反射次数往往少于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中央侧的逆反射次数,因此通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少,被进行波长转换的概率低。另外,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19a出射,一部分可能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出射。

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19中,相反板面19c中的至少中央侧部分为与出光板面19a平行的平行板面27,相反板面19c中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为相对于出光板面19a呈倾斜状的倾斜状板面28,倾斜状板面28随着靠近外周端面而靠近出光板面19a,因此,存在于导光板19内的外周侧部分的光从相反板面19c到出光板面19a为止的光路长度比存在于中央侧部分的光从相反板面19c到出光板面19a为止的光路长度短。并且,反射片25具有沿着平行板面27配置的平行反射部29以及沿着倾斜状板面28配置的倾斜状反射部30,因此,存在于导光板19内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光中的上述光路长度相对较短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30反射,从而能使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后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变多。由此,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后的逆反射光被波长转换片20充分地进行波长转换。据此,该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不易产生颜色不匀。

另外,在导光板19中,外周端面中的与入光端面19b相邻的端面为来自led17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侧端面19d2,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侧端面19d2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28。从led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9的入光端面19b后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特别是与入光端面19b相邻的非入光侧端面19d2出射,这会导致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19中,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侧端面19d2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28,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侧端面19d2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变多。由此,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另外,在导光板19中,外周端面中的与入光端面19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为来自led17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28。从led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9的入光端面19b后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与入光端面19b相反的一侧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出射,这会导致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19中,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28,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变多。由此,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另外,在导光板19中,外周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19b以外的端面为来自led17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19d,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端面19d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为倾斜状板面28。从led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9的入光端面19b后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19b以外的非入光端面19d出射,这会导致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19中,相反板面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非入光端面19d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为倾斜状板面28,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非入光端面19d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0的次数变多。由此,该背光源装置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另外,导光板19构成为,倾斜状板面28是直线状的倾斜面。这样,能以更高的尺寸精度将倾斜状板面28设于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

另外,在反射片25中,倾斜状反射部30通过粘接层31粘接于导光板19的倾斜状板面28。这样,能利用粘接层31保持倾斜状反射部30相对于导光板19的倾斜状板面28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能使来自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30以更高的效率反射。

另外,波长转换片20含有量子点荧光体作为荧光体。这样,波长转换片20的光的波长转换效率更高,并且波长转换后的光的颜色纯度高。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上述记载的背光源装置12;以及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2照射的光显示图像。根据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抑制了背光源装置12的出射光发生颜色不匀,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显示。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具备上述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10。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10tv,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质量优异,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电视图像的显示。

<实施方式2>

利用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了倾斜状板面128和倾斜状反射部130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128构成为,在导光板119的平行板面127与外周端面之间的中途位置,相对于出光板面119a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根据这种构成,能在倾斜状板面128的面内容易地控制导光板1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19c设有倾斜状板面128的部分(倾斜状板面形成部)的光路长度即光的逆反射次数,从而在实现颜色不匀的抑制上是更优选的。

详细地说,倾斜状板面128包括:配置于平行板面127侧(导光板119的中央侧)的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中央侧倾斜状板面)32;以及配置于导光板119的外周端面侧的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与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相比,相对于出光板面119a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大。也就是说,倾斜状板面128相对于出光板面119a的倾斜角度按2阶段变化,相对靠近相反板面119c的中央侧部分配置的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并且相对远离相反板面119c的中央侧部分配置的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小。另外,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从各自的内端位置(立起基端位置)到外端位置(立起顶端位置)的距离(延面距离、宽度尺寸)大致相等,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边界位置是与倾斜状板面128的中央位置大致一致的。

而构成反射片125的倾斜状反射部130包括:沿着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配置的平行反射部侧倾斜状反射部(中央侧倾斜状反射部)34;以及沿着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配置的外周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35。也就是说,倾斜状反射部130相对于出光板面119a的倾斜角度按2阶段变化,相对靠近平行反射部129(相反板面119c的中央侧部分)配置的平行反射部侧倾斜状反射部34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大,并且相对远离平行反射部129配置的外周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35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小。此外,平行反射部侧倾斜状反射部34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35的除上述以外的详细构成与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是同样的。

在此,倾斜状板面128相对于出光板面119a的倾斜角度与导光板119的相反板面119c和出光板面119a之间的距离(厚度)的变化率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上述倾斜角度越大则上述距离的变化率越大,反之上述角度越小则上述距离的变化率越小的倾向。因此,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的内端位置(与平行板面127的边界位置)和外端位置(与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边界位置、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侧的端位置)之间的上述距离之差与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内端位置(与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的边界位置、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侧的端位置)和外端位置(导光板119的外周端面的位置)之间的上述距离之差相比相对较大。因此,与假设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关系与上述相反的情况相比,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内端位置处的上述距离即存在于导光板119内的光的光路长度相对较短。由此,能使导光板1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设有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部分的光的逆反射次数更多,从而在实现颜色不匀的抑制上是更进一步优选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光板119构成为,倾斜状板面128相对于出光板面119a的倾斜角度在平行板面127和外周端面之间的中途位置发生变化。这样,能在倾斜状板面128的面内容易地控制导光板1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在相反板面119c设有倾斜状板面128的部分的光路长度即光的逆反射次数,从而在实现颜色不匀的抑制上是更优选的。

另外,导光板119构成为,倾斜状板面128至少具有: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其配置于平行板面127侧,倾斜角度相对较大;以及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其配置于外周端面侧,倾斜角度相对较小。这样,与假设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倾斜角度的大小关系与上述相反的情况相比,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的倾斜角度相对较大,从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2侧的端位置处的光路长度相对较短。由此,能使导光板1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设有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3的部分的光的逆反射次数更多,从而在实现颜色不匀的抑制上是更进一步优选的。

<实施方式3>

利用图10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倾斜状板面228和倾斜状反射部230的形成范围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228设于导光板219的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倾斜状板面228除了设于导光板219的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端面219d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以外,还设于沿着入光端面219b的部分。更详细地说,倾斜状板面228包括:导光板219的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219d1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图11所示的上侧的长边部)228a;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219d2的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图11所示的左右一对短边部)228b;以及沿着入光端面219b的入光端面侧倾斜状板面(图11所示的下侧的长边部)228c。另外,平行板面227包括导光板219的相反板面219c的中央侧部分。这样,在导光板219的相反板面219c设有入光端面侧倾斜状板面228c,随之,如图10所示,导光板219的入光端面219b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与导光板219的中央侧部分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相比偏置于表侧(靠近波长转换片220的一侧)。与此相应,led217与led基板218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相比偏置于表侧,其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中央位置为与入光端面219b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关系。另外,led217的高度尺寸与入光端面219b的高度尺寸大体相等。此外,在图11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217和led基板218的外形。

而如图10和图12所示,倾斜状反射部230除了设于反射片225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端面219d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以外,还设于沿着入光端面219b的部分。也就是说,倾斜状反射部230包括:反射片225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219d1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图12所示的上侧的长边部)230a;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219d2的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图12所示的左右一对长边部)230b;以及沿着入光端面219b的入光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图12所示的下侧的长边部)230c。另外,平行反射部229包括反射片225的中央侧部分。此外,在图12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217和led基板218的外形。

这样,导光板219的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区域为倾斜状板面228,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219的外周侧部分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20的次数变多。特别是,能使透射过导光板2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入光端面219b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20的次数变多,因此,即使是蓝色的光在导光板219内传播的过程中直接从入光端面219b出射的情况下,背光源装置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也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导光板219中,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入光端面219b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228。从led2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219的入光端面219b后在导光板219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219的外周端面中的入光端面219b出射,这会导致该背光源装置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219中,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至少沿着入光端面219b的部分为倾斜状板面228,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219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入光端面219b附近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20的次数变多。由此,该背光源装置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另外,在导光板219中,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区域为倾斜状板面228。从led2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219的入光端面219b后在导光板219内传播的光容易从导光板219的外周端面出射,这会导致该背光源装置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容易产生色感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在导光板219中,相反板面219c的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区域为倾斜状板面228,因此能使透射过导光板219的外周侧部分的逆反射光的逆反射次数即经过波长转换片220的次数变多。由此,该背光源装置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与中央侧的出射光不易产生色感的差异,能更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实施方式4>

利用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追加了支撑构件36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片325的倾斜状反射部330由支撑构件36从里侧(与导光板319侧相反的一侧)支撑。支撑构件36以介于倾斜状反射部330与底座314的底部314a之间的形式配置,将倾斜状反射部330夹在其与导光板319的外周侧部分之间并保持倾斜状反射部330。支撑构件36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其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另外,支撑构件36配置于底座314的底部314a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倾斜状反射部330的配置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这样,能利用支撑构件36保持倾斜状反射部330相对于导光板319的倾斜状板面328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能使来自导光板319的相反板面319c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330以更高的效率反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粘接层31(参照图4和图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支撑构件36,支撑构件36从与导光板319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反射片325的倾斜状反射部330。这样,能利用支撑构件36保持倾斜状反射部330相对于导光板319的倾斜状板面328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能使来自导光板319的相反板面319c的光由倾斜状反射部330以更高的效率反射。

<实施方式5>

利用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倾斜状板面428和倾斜状反射部430的截面形状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428为曲线状的曲面,沿着其配置的倾斜状反射部430也具有曲线状的截面,它们的切线均相对于出光板面419a呈倾斜状。具体地说,倾斜状板面428和倾斜状反射部430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弧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导光板419和反射片425存在于里侧。

<实施方式6>

利用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5变更了倾斜状板面528和倾斜状反射部530的截面形状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528和倾斜状反射部530的截面形状呈大致弧状,其曲率中心相对于导光板519和反射片525存在于表侧。

<实施方式7>

利用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变更了倾斜状板面628和倾斜状反射部630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628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按3阶段变化。详细地说,倾斜状板面628包括:配置于平行板面627侧(导光板619的中央侧)的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632;配置于导光板619的外周端面侧的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633以及配置于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632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633之间的中间倾斜状板面37。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632、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633、中间倾斜状板面37。也就是说,中间倾斜状板面37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为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632的该倾斜角度与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633的该倾斜角度之间的大小。另外,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632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最大,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633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最小。这样,倾斜状板面628构成为,越靠近导光板619的中央侧部分,则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越大,越远离导光板619的中央侧部分,则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越小。

而构成反射片625的倾斜状反射部630包括:沿着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632配置的平行反射部侧倾斜状反射部634;沿着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633配置的外周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635;以及沿着中间倾斜状板面37配置的中间倾斜状反射部38。也就是说,倾斜状反射部630相对于出光板面619a的倾斜角度按3阶段变化,配置为离平行反射部629(相反板面619c的中央侧部分)最近的平行反射部侧倾斜状反射部634的倾斜角度最大,并且配置为离平行反射部629最远的外周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635的倾斜角度最小,而且配置于离平行反射部629比平行反射部侧倾斜状反射部634远且比外周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635近的位置即中间位置的中间倾斜状反射部38的倾斜角度为中间的大小。

<实施方式8>

利用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倾斜状板面728的设置数量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728不设于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719d1的部分,仅选择性地设于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719d2的部分。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728仅包括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728b。此外,未图示的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仅包括以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728b的形式配置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另外,在图17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和led基板的外形。

<实施方式9>

利用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倾斜状板面828的设置数量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828不设于导光板819的相反板面8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819d2的部分,仅选择性地设于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819d1的部分。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倾斜状板面828仅包括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828a。此外,未图示的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仅包括以沿着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828a的形式配置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反射部。另外,在图18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和led基板的外形。

<实施方式10>

利用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led917和led基板918的配置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912构成为,led917和led基板918配置于一个(图19所示的左侧)短边侧的端部。详细地说,led基板918以所安装的各led917与导光板9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面相对的形式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9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面为来自led917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919b,而其余的3个端面(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和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为非入光端面919d。非入光端面919d中的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为配置于与入光端面919b相反的一侧的非入光相反端面919d1,而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为与入光端面919b相邻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919d2。

并且,倾斜状板面928设于导光板919的相反板面9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除了沿着一个短边侧的端面即入光端面919b的部分以外的端面,即设于沿着非入光端面919d的部分。具体地说,倾斜状板面928包括:设于导光板919的相反板面9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即非入光相反端面919d1的部分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928a;以及设于沿着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即一对非入光侧端面919d2的部分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928b。此外,未图示的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以沿着构成倾斜状板面928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侧倾斜状板面928a和各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928b的形式配置。另外,在图19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917和led基板918的外形。

<实施方式11>

利用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在该实施方式11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为两侧入光型的背光源装置1012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012构成为,led1017和led基板1018分别配置于长边侧的两端部。详细地说,一对led基板1018以所安装的各led1017与导光板10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分别相对的形式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0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分别为来自led1017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1019b,而其余的一对短边侧的端面为非入光端面1019d。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非入光端面1019d不包括如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9d1(参照图3),仅包括与入光端面1019b相邻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019d2。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012是一对led基板1018及其所安装的各led1017从导光板1019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夹着导光板1019而成的两侧入光型。

并且,倾斜状板面1028仅选择性地设于导光板1019的相反板面10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除了沿着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一对入光端面1019b)的部分以外的沿着一对短边侧的端面(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019d2)的部分。具体地说,倾斜状板面1028仅包括设于导光板1019的相反板面10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019d2的部分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1028b。此外,未图示的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以沿着构成倾斜状板面1028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1028b的形式配置。另外,在图20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1017和led基板1018的外形。

<实施方式12>

利用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该实施方式12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1变更了led1117和led基板1118的配置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112构成为,led1117和led基板1118分别配置于短边侧的两端部。详细地说,led基板1118以所安装的各led1117与导光板11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对短边侧的端面分别相对的形式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1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对短边侧的端面分别为来自led1117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1119b,而其余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为非入光端面1119d(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119d2)。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112是一对led基板1118及其所安装的各led1117从导光板1119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的两侧夹着导光板1119而成的两侧入光型。

并且,倾斜状板面1128选择性地仅设于导光板1119的相反板面11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除了沿着一对短边侧的端面(一对入光端面1119b)的部分以外的沿着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119d2)的部分。具体地说,倾斜状板面1128仅包括设于导光板1119的相反板面11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119d2的部分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1128b。此外,未图示的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以沿着构成倾斜状板面1128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侧倾斜状板面1128b的形式配置。另外,在图21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1117和led基板1118的外形。

<实施方式13>

利用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在该实施方式1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1变更了led1217和led基板1218的设置数量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12构成为,led1217和led基板1218分别配置于长边侧的两端部和一个(图22所示的左侧)短边侧的端部。详细地说,各led基板1218以所安装的各led1217与导光板12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和一个短边侧的端面分别相对的形式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219的外周端面中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和一个短边侧的端面分别为来自led1217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1219b,而其余的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为非入光端面1219d。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非入光端面1219d对于短边侧的入光端面1219b为非入光相反端面1219d1,且对于一对长边侧的入光端面1219b为非入光侧端面1219d2。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12是光从沿着导光板1219的3个边部配置的3个led基板1218及其所安装的各led1217向导光板1219入射的3边入光型。

并且,倾斜状板面1228仅选择性地设于导光板1219的相反板面12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除了沿着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入光端面1219b)的部分以及沿着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219d2)的部分以外的沿着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非入光端面1219d)的部分。具体地说,仅在导光板1219的相反板面12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1个非入光端面1219d的部分配置有1个倾斜状板面1228。此外,未图示的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以沿着倾斜状板面1228的形式配置。另外,在图22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1217和led基板1218的外形。

<实施方式14>

利用图2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在该实施方式1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3变更了led1317和led基板1318的设置数量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3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312构成为,led1317和led基板1318分别配置于长边侧的两端部和短边侧的两端部,即配置在外周侧端部的整周上。详细地说,各led基板1318以所安装的各led1317与导光板1319的外周端面在整周上相对的形式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导光板1319的外周端面在整周上为来自led1317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1319b,在导光板1319的外周端面不具有非入光端面。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313是光从沿着导光板1319的4个边部配置的4个led基板1318及其所安装的各led1317向导光板1319入射的4边入光型。

并且,倾斜状板面1328设于导光板1319的相反板面1319c的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倾斜状板面1328为与上述实施方式3所述的倾斜状板面228(参照图11)同样的构成,分别设于导光板1319的相反板面1319c的外周侧部分中的沿着4个入光端面1319b的部分。此外,未图示的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以沿着倾斜状板面1328的形式配置,为与上述实施方式3所述的倾斜状反射部230(参照图12)同样的构成。另外,在图23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1317和led基板1318的外形。

<实施方式15>

利用图24至图3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背光源装置1412和使用该背光源装置1412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此外,在一部分附图示出了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将图27和图28等所示的上侧设为表侧,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410tv构成为具备: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机箱1410ca、1410cb;电源1410p;调谐器(接收部)1410t;以及台座1410s。此外,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410的液晶面板1411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液晶面板11同样的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背光源装置1412具备:底座1414,其具有向表侧(液晶面板1411侧)开口的光出射部1414b,呈大致箱型;以及光学构件(光学片)1415,其以覆盖底座1414的光出射部1414b的形式配置。而且,在底座1414内具备:作为光源的led1417;安装有led1417的led基板1418;引导来自led1417的光而将其导向光学构件1415(液晶面板1411)的导光板1419;以及从表侧按压导光板1419等的框架1416。并且,该背光源装置1412在其长边侧的一对端部中的一个(图25和图26所示的跟前侧、图27所示的左侧)端部配置有led基板1418,安装于led基板1418的各led1417偏置于液晶面板1411的长边侧的靠一端部。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412为led1417的光相对于导光板1419仅从单侧入光的单侧入光型的边光型。接着,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412的各构成部件。

底座1414由金属制成,如图25和图26所示,包括:底部1414a,其与液晶面板1411同样呈横长的方形;以及侧部1414c,其从底部1414a的各边的外端分别立起,底座1414整体上呈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底座1414(底部1414a)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铅垂方向)一致。另外,框架1416和外框1413能固定到侧部1414c。

如图25所示,框架1416具有沿着导光板1419和光学构件1415的外周缘部延伸的横长的框状部(边框状部)1416a,由该框状部1416a隔着后述的波长转换片1420在大致整周上从表侧按压导光板1419的外周缘部。如图27所示,在该框状部1416a中的一个长边部的里侧的面即与导光板1419和led基板1418(led1417)的相对面,装配有使光反射的第1反射片(框架侧反射片)1424。第1反射片1424的表面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并且具有在框状部1416a的一个长边部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大小,直接抵接于导光板1419的led1417侧的端部,从表侧将导光板1419的上述端部和led基板1418一并覆盖。框架1416的框状部1416a介于构成光学构件1415的微透镜片1421与波长转换片1420之间,并且从里侧支撑微透镜片1421的外周缘部,由此,微透镜片1421被保持在与波长转换片1420之间空开框状部1416a的量的间隔的位置。而且,框架1416具有从框状部1416a向表侧突出并且从里侧支撑液晶面板1411的外周缘部液晶面板支撑部1416b。

接下来,关于led1417和安装有led1417的led基板1418,它们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led17和led基板18为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从led1417发出的蓝色的光的一部分由后述的波长转换片1420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红色的光,通过这些波长转换后的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二次光)与led1417的蓝色的光(一次光)的加法混色,背光源装置1412的出射光大体呈现白色。

导光板1419包括折射率比空气足够高且大致透明(透光性优异)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材料等)。如图25和图26所示,导光板1419与液晶面板1411和底座1414同样在俯视时呈横长的方形,并且呈比光学构件1415厚度大的板状,其板面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且与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如图27和图28所示,导光板1419在底座1414内配置在液晶面板1411和光学构件1415的正下位置,其外周端面中的一个(图25和图26所示的跟前侧、图27所示的左侧)长边侧的端面与配置于底座1414的长边侧的一端部的led基板1418的各led1417分别呈相对状。因此,led1417(led基板1418)和导光板1419的排列方向是与y轴方向一致的,而光学构件1415(液晶面板1411)和导光板1419的排列方向是与z轴方向一致的,两个排列方向相互正交。并且,导光板1419具有如下功能:将从led1417向y轴方向发出的光导入,并且使该光在内部传播并向光学构件1415侧(表侧)立起而出射。

如图27和图28所示,导光板1419的一对板面中的表侧的板面为使内部的光向光学构件1415和液晶面板1411出射的出光板面(光出射面)1419a。与导光板1419的板面相邻的外周端面中的沿着x轴方向(led1417的排列方向、led基板1418的长边方向)呈长条状的长边侧的一对端面中的一个(图25和图26所示的跟前侧)长边侧的端面为空开规定的空间与led1417(led基板1418)呈相对状,它成为从led1417发出的光直接入射的入光端面(光入射面)1419b。该入光端面1419b由于与led1417呈相对状,因此也可以说是“led相对端面(光源相对端面)”。入光端面1419b为沿着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面,是相对于出光板面1419a大致正交的面。而导光板1419的上述外周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1419b以外的部分(另一个长边侧的端面和短边侧的一对端面)是从led1417发出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1419d。该非入光端面1419d由于不与led1417呈相对状,因此也可以说是“led非相对端面(光源非相对端面)”。非入光端面1419d包括: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其包括导光板1419的上述外周端面的长边侧的一对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即与上述入光端面1419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以及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419d2,其包括与入光端面1419b和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相邻的短边侧的一对端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led非相对端面作为“非入光端面1419d”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意味着光完全不入射,例如在从非入光端面1419d一度漏出到外侧的光被底座1414的侧部1414c反射而返回的情况下,该返回的光也可能入射到非入光端面1419d。

第2反射片(反射构件、导光板侧反射片)1425以重叠于里侧的形式配置于导光板1419的里侧、即与出光板面1419a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419c。第2反射片1425的表面呈现光的反射性优异的白色,使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而到达相反板面1419c光反射,从而使该光向表侧即出光板面1419a立起。第2反射片1425以覆盖导光板1419的相反板面1419c的大致整个区域形式配置。第2反射片1425扩张至在俯视时与led基板1418(led1417)重叠的范围,并且以在其与表侧的第1反射片1424之间夹着led基板1418(led1417)的形式配置。由此,使来自led1417的光在两反射片1424、1425间反复反射,从而能使其高效地入射到入光端面1419b。在该导光板1419的相反板面1419c形成有包括光反射部的光反射图案(未图示),上述光反射部用于使导光板1419内的光向出光板面1419a反射从而促使该光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构成该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包括多个光反射点,其分布密度根据离入光端面1419b(led1417)的距离而变化。具体地说,构成光反射部的光反射点的分布密度由如下倾向:在y轴方向上随着远离入光端面1419b(远离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而变高,反之随着靠近入光端面1419b(远离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而变低,由此来自出光板面1419a的出射光被控制成在面内成为均匀的分布。

接下来,对波长转换片142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7和图28所示,波长转换片1420以直接重叠于导光板1419的出光板面1419a的表侧的形式配置。波长转换片1420的外周缘部由框架1416的框状部1416a在整周上从表侧按压。在框架1416的框状部1416a中的除了设有第1反射片1424的一长边部以外的3个边部的里侧(波长转换片1420侧)的面,设有例如包括poron(注册商标)等的缓冲材料1426。由此,能缓和从框架1416作用于波长转换片1420的按压力。如图29所示,波长转换片1420包括:荧光体层(波长转换层、荧光体膜)1420a,其含有用于对来自led14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波长转换物质);以及一对保护层(保护膜)1420b,其从表里夹着荧光体层1420a而对它进行保护。在荧光体层1420a中,将来自led1417的蓝色的单色光作为激发光而分散混合有:发出红色的光(属于红色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线)的红色荧光体;以及发出绿色(属于绿色的特定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线)的光的绿色荧光体。荧光体层1420a是对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膜状的基材(荧光体载体)1420a1涂敷分散混合有红色荧光体和绿色荧光体的荧光体涂料1420a2而成的。保护层1420b由大致透明的合成树脂制成且呈膜状,防湿性等优异。

更详细地说,荧光体层1420a中含有的各色的荧光体均以蓝色的光为激发光,具有如下发光光谱。即,绿色荧光体将蓝色的光作为激发光,发出属于绿色的波长区域(约500nm~约570nm)的光即绿色的光作为荧光。优选绿色荧光体具有峰值波长为绿色光的波长范围中的约530nm且半值宽度不到40nm的发光光谱。红色荧光体将蓝色的光作为激发光,发出属于红色的波长区域(约600nm~约780nm)的光即红色的光作为荧光。优选红色荧光体具有峰值波长为红色光的波长范围中的约610nm且半值宽度不到40nm的发光光谱。

这样,各色的荧光体为激发波长与荧光波长相比波长较短的下转换型(下移型)。该下转换型的荧光体将波长相对较短且具有高能量的激发光转换为波长相对较长且具有低能量的荧光。因此,与假设使用激发波长与荧光波长相比波长较长的上转换型的荧光体的情况(量子效率例如为28%程度)相比,量子效率(光的转换效率)更高,为30%~50%程度。各色的荧光体分别为量子点荧光体(quantumdotphosphor)。量子点荧光体通过将电子/空穴或激子以三维空间全方位封闭在纳米尺寸(例如直径2nm~10nm程度)的半导体结晶中,从而具有分立能级,通过改变其点的尺寸而能适当地选择发出的光的峰值波长(发光色)等。该量子点荧光体发出的光(荧光)由于其发光光谱的波峰陡峭,其半值宽度窄,因此颜色纯度极高并且其色域广。量子点荧光体的材料有:将成为2价阳离子的zn、cd、hg、pb等和成为2价阴离子的o、s、se、te等组合而成的材料(cdse(硒化镉)、zns(硫化锌)等);将成为3价阳离子的ga、in等和成为3价阴离子的p、as、sb等组合而成的材料(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等);以及黄铜矿型化合物(cuinse2等)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量子点荧光体的材料同时采用上述中的cdse和zns。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为所谓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为利用包括带隙较大的半导体物质的壳将量子点的周围覆盖的构成。具体地说,优选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采用西格玛奥德里奇日本合同会社的产品“lumidot(注册商标)cdse/zns”。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边光型的背光源装置1412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也可能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特别是,从led14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419的入光端面1419b后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并直接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呈现蓝色。另外,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光中包含一度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后被光学构件1415等反射而再次返回导光板1419内的逆反射光,但是该逆反射光的反射次数即经过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的次数在导光板1419的外周侧往往少于在导光板1419的中央侧,因此从导光板1419的外周侧(包括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逆反射光与从导光板1419的中央侧出射的逆反射光相比,色感更接近led1417的光的色感,即接近蓝色的色感。以往,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难以被波长转换片1420进行波长转换,因此,当该光例如经过缓冲材料1426与导光板1419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外部时,背光源装置1412的出射光有可能成为仅在外周侧带有蓝色感的光。这样,背光源装置1412的出射光在外周侧与中央侧容易在色感上产生差异。

因此,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412中,波长转换片1420构成为具备: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其以与导光板1419的出光板面1419a重叠的形式配置;以及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其以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相连并且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重叠的形式配置。根据这种构成,能使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包括逆反射光)由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中包含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也就是说,从led14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419的入光端面1419b并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后直接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蓝色的光、由于反射次数少而带有蓝色感(蓝色的光的含有比率高)的逆反射光在透射过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时,由其中包含的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由此,即使在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例如经过缓冲材料1426与导光板1419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外部的情况下,背光源装置1412的中央侧与外周侧不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从而能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并且,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为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相连的构成,因此波长转换片1420的制造成本低廉化并且所含有的荧光体不易劣化。

如图25和图30所示,构成波长转换片1420的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在俯视时与导光板1419等同样呈横长的方形,并且其长边尺寸和短边尺寸为与导光板1419的各尺寸大体相同的程度。以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中的除了led1417侧的一长边部以外的3个边部(与led1417侧相反的一侧的长边部和一对短边部)分别相连的形式设有3个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此外,在图25和图30中,图示了折弯前的展开状态的波长转换片1420,并且利用单点划线图示了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相对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的折弯位置(折弯线)。另外,在图30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1417和led基板1418。

如图27和图28所示,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相对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的各边部沿着其延伸方向按大致直角折弯,从而重叠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包括:以重叠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中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的形式配置的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9;以及以分别重叠于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419d2的形式配置的一对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30。如图27所示,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9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中的与led1417侧相反的一侧的长边部相连,并且其长度尺寸与导光板1419的长边尺寸大致相等,并且宽度尺寸与导光板1419的厚度尺寸大致相等。并且,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9在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的整个长度范围和整个高度范围中重叠,从外侧覆盖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的整个区域。如图28所示,各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30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中的一对短边部相连,并且其长度尺寸与导光板1419的短边尺寸大致相等,并且宽度尺寸与导光板1419的厚度尺寸大致相等。并且,各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30在各非入光侧端面1419d2的整个长度范围和整个高度范围中重叠,从外侧覆盖各非入光侧端面1419d2的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如图27和图28所示,可以说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以重叠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的整个区域的形式配置。根据这种构成,能由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9中包含的荧光体将从作为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出射的光进行波长转换,并且能由各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30中包含的荧光体将从各非入光侧端面1419d2出射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由此,能避免存在于导光板1419内的蓝色的光、带有蓝色感的逆反射光在背光源装置1412的外周侧直接出射,因此能有效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所述的结构,接下来说明其作用。当接通上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的电源时,利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面板控制电路控制液晶面板1411的驱动,并且将来自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的led驱动电路的驱动电力供应给led基板1418的各led1417从而控制其驱动。各来自led1417的光由导光板1419引导,从而通过光学构件1415照射到液晶面板1411,由此在液晶面板1411中显示规定的图像。以下,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412的作用。

当使各led1417点亮时,如图27所示,从各led1417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419的入光端面1419b。在此,在led1417与入光端面1419b之间保留有规定的空间,而该空间被夹在表侧的第1反射片1424与里侧的第2反射片1425的延长部分之间,因此来自led1417的光被两反射片1424、1425的相对部分反复反射,高效地入射到入光端面1419b。入射到入光端面1419b的光在导光板1419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处被全反射或者被第2反射片1425反射等而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并且被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进行漫反射,从而成为相对于出光板面1419a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而能促进其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从导光板1419的出光板面1419a出射的光虽然是在透射过各光学构件1415的过程中分别被施加光学作用后照射到液晶面板1411的,但是其一部分会被各光学构件1415逆反射从而在返回导光板1419内后作为逆反射光从出光板面1419a等出射,而成为背光源装置1412的出射光。

接着,对光学构件1415的光学作用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7所示,从导光板1419的出光板面1419a出射的蓝色的光由重叠于出光板面1419a的紧表侧的波长转换片1420的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中含有的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二次光)。通过该波长转换后的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即黄色的光(二次光)与led1417的蓝色的光(一次光),会得到大体白色的照明光。这些led1417的蓝色的光(一次光)以及波长转换后的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二次光)由微透镜片142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各向同性地施加聚光作用(各向同性聚光作用)后,由棱镜片1422在y轴方向上选择性地施加聚光作用(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然后,从棱镜片1422出射的光中,特定的偏振光(p波)被反射型偏振片1423选择性地透射而向液晶面板1411出射,而与其不同的特定的偏振光(s波)被选择性地向里侧反射。被反射型偏振片1423反射的s波、未由棱镜片1422和微透镜片1421施加聚光作用而向里侧反射的光等返回导光板1419内,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过程中由第2反射片1425再次反射等,再次从出光板面1419a等向表侧出射。

在此,如图27和图28所示,从led1417发出而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蓝色的光(一次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一部分也可能从导光板1419的外周端面中的非入光端面1419d直接出射。另外,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光中包含一度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后再次返回导光板1419内的逆反射光,但是该逆反射光的反射次数即经过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的次数在导光板1419的外周侧往往少于在导光板1419的中央侧,因此从导光板1419的外周侧(包括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逆反射光与从导光板1419的中央侧出射的逆反射光相比,成为更接近led1417的蓝色的光的色感的带有蓝色感的光。关于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片1420具有以重叠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的形式配置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因此能使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包括逆反射光)由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中含有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也就是说,从led14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419的入光端面1419b后直接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蓝色的光(一次光)、由于反射次数少而带有蓝色感(蓝色的光的含有比率高)的逆反射光在透射过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时,由其中包含的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二次光)。由此,即使在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例如经过缓冲材料1426与导光板1419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外部的情况下,背光源装置1412的中央侧与外周侧之间也不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从而能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并且,构成非入光端面1419d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和一对非入光侧端面1419d2由构成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的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9和一对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30分别覆盖整个区域,因此能使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由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以更高的效率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据此,从背光源装置1412出射的光不易在外周侧比中央侧带有蓝色感,不易产生颜色不匀。由此,液晶面板1411的显示区域中显示的图像(电视图像)的显示质量不易降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12具备:led(光源)1417;导光板1419,其外周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来自led1417的光入射的入光端面1419b,并且外周端面中的除了入光端面1419b以外的部分为来自led1417的光不直接入射的非入光端面1419d,在其板面还具有使光出射的出光板面1419a;以及波长转换片(波长转换构件)1420,其含有对来自led14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至少具有:以与导光板1419的出光板面1419a重叠的形式配置的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以及以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相连并且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形式配置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

这样,从led1417发出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419的外周端面中的入光端面1419b,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后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的光由重叠于出光板面1419a的波长转换片1420的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中含有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在此,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光不一定全部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一部分可能从导光板1419的外周端面中的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另外,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光中包含一度从出光板面1419a出射后再次返回导光板1419内的逆反射光,但是该逆反射光在导光板1419的外周侧的反射次数往往少于在导光板1419的中央侧的反射次数,因此从导光板1419的外周侧(包括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逆反射光与从导光板1419的中央侧出射的逆反射光相比,色感更接近led1417的光的色感。

关于这一点,波长转换片1420具有以重叠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的至少一部分的形式配置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因此能使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包括逆反射光)由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中含有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由此,该背光源装置1412的中央侧与外周侧不易在出射光的色感上产生差异,因此能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并且,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是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7相连的构成,因此波长转换片1420的制造成本低廉化并且所含有的荧光体不易劣化。

另外,在导光板1419中,外周端面中的与入光端面1419b相反的一侧的端面为作为非入光端面1419d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波长转换片1420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以至少重叠于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的形式配置。从led14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419的入光端面1419b的光容易从与入光端面1419b相反的一侧的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直接出射,而通过以重叠于该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的形式配置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即使光从非入光相反端面1419d1出射,也会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从而能有效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另外,在导光板1419中,外周端面中的与入光端面1419b相邻的端面为作为非入光端面1419d的非入光侧端面1419d2,波长转换片1420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以至少重叠于非入光侧端面1419d2的形式配置。从led1417发出而入射到导光板1419的入光端面1419b的光容易从与入光端面1419b相邻的非入光侧端面1419d2直接出射,而通过以重叠于该非入光侧端面1419d2的形式配置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即使光从非入光侧端面1419d2出射,也会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从而能有效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另外,波长转换片1420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以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的整个区域重叠的形式配置。这样,能使从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由以与非入光端面1419d的整个区域重叠的形式配置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高效地进行波长转换,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颜色不匀的发生。

另外,具备第2反射片(反射构件)1425,其以与导光板1419的与出光板面1419a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419c相对的形式配置,并且对光进行反射。这样,在导光板1419内传播的过程中,从出光板面1419a侧去往相反板面1419c侧的光由第2反射片1425向出光板面1419a侧反射,能使光的传播高效率化。

另外,led1417发出蓝色的光,波长转换片1420含有绿色荧光体及红色荧光体、或黄色荧光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作为荧光体,上述绿色荧光体将蓝色的光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上述红色荧光体将蓝色的光波长转换为红色的光,上述黄色荧光体将蓝色的光波长转换为黄色的光。这样,从led1417发出的蓝色的光在波长转换片1420含有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的情况下被波长转换为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在含有黄色荧光体的情况下被波长转换为黄色的光。在此,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为led1417的蓝色的光,因此,如果该光直接包含于该背光源装置1412的出射光,则该出射光有可能在外周侧比中央侧带有蓝色感。关于这一点,从导光板1419的非入光端面1419d出射的光会由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进行波长转换,因此能使来自该背光源装置14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中的蓝色的光的比率降低,从而能合适地抑制颜色不匀。

另外,波长转换片1420含有量子点荧光体作为荧光体。这样,波长转换片1420的光的波长转换效率更高,并且波长转换后的光的颜色纯度高。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具备:上述记载的背光源装置1412;以及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411,其利用从背光源装置1412照射的光显示图像。根据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抑制了背光源装置1412的出射光发生颜色不匀,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显示。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410tv具备上述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1410tv,液晶显示装置1410的显示质量优异,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优异的电视图像的显示。

<实施方式16>

利用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6。在该实施方式16中,示出变更了波长转换片15120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片15120构成为,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8具有:重叠于非入光端面15119d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531;以及重叠于导光板15119的相反板面15119c的相反板面重叠部1532。也就是说,在波长转换片15120中,非入光端面15119d侧的部分为折回状,由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7和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8将导光板15119的非入光端面15119d侧的端部包围。构成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8的相反板面重叠部1532被夹在底座15114的底部15114a与导光板15119之间,由此能实现对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8的保持。因此,能保持构成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8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531相对于非入光端面15119d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由此,即使在光从非入光端面15119d出射的情况下,也能利用相对于非入光端面15119d处于稳定位置关系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531以高效率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底座15114,底座15114具有从与出光板面15119a侧相反的一侧支撑导光板15119的底部15114a,波长转换片15120构成为,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8具有:与非入光端面15119d重叠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531;以及相反板面重叠部1532,其以与导光板15119中的与出光板面15119a相反的一侧的相反板面15119c的外缘部重叠的形式配置,被夹在导光板15119与底座15114的底部15114a之间。这样,相反板面重叠部1532以与导光板15119的相反板面15119c的外缘部重叠的形式配置,被夹在导光板15119与底座15114的底部15114a之间,从而能实现对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5128的保持,因此能保持与非入光端面15119d重叠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531相对于非入光端面15119d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由此,在光从非入光端面15119d出射的情况下,能由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531以高效率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

<实施方式17>

利用图32或者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7。在该实施方式1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6变更了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7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片16220中,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与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在荧光体的分布密度上不同,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与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相比,荧光体的分布密度较低。根据这种构成,与假设使荧光体的分布密度在相反板面重叠部与非入光端面重叠部中相同的情况相比,在导光板16219内传播的光到达导光板16219的相反板面16219c的外缘部时,该光不易被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由此,不易产生来自背光源装置16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被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而带有黄色感的情况。详细地说,在波长转换片16220中,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6227和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均为配置荧光体的荧光体配置区域,而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为不配置荧光体的荧光体非配置区域,荧光体的分布密度大致为0。根据这种构成,在导光板16219内传播而到达导光板16219的非入光端面16219d的光由配置于作为荧光体配置区域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而到达导光板16219的相反板面16219c的外缘部的光避免了由作为荧光体非配置区域的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进行波长转换。由此,能更合适地抑制来自背光源装置16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被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而带有黄色感的情况。另外,作为荧光体配置区域的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6227和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在荧光体的分布密度上大致相同。此外,在图32中,使表示作为荧光体非配置区域的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的截面的影线与表示作为荧光体配置区域的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6227和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的截面的影线不同。

具体地说,如图33所示,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是在基材16220a1的大致整个区域中涂敷有荧光体涂料16220a2的构成。而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是在基材16220a1的大致整个区域不涂敷荧光体涂料16220a2的构成。而且,在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设有密封部1633,密封部1633用于密封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6227和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中含有的荧光体。密封部1633将构成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的基材16220a1和一对保护层16220b的外缘密封,并且以一并夹着它们的形式配置。根据这种构成,荧光体被密封部1633密封,因此,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6227和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中包含的荧光体不易由于吸湿等而劣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波长转换片16220中,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与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相比,荧光体的分布密度较低。这样,与假设使荧光体的分布密度在相反板面重叠部和非入光端面重叠部中相同的情况相比,在导光板16219内传播的光到达导光板16219的相反板面16219c的外缘部时,该光不易被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由此,来自该背光源装置16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不易被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

另外,在波长转换片16220中,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为配置荧光体的荧光体配置区域,而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为不配置荧光体的荧光体非配置区域。这样,在导光板16219内传播而到达导光板16219的非入光端面16219d的光由配置于作为荧光体配置区域的非入光端面重叠部16231的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而到达导光板16219的相反板面16219c的外缘部的光避免了由作为荧光体非配置区域的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进行波长转换。由此,能更合适地抑制来自该背光源装置16212的外周侧的出射光被过度地进行波长转换。

另外,在波长转换片16220中,在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设有密封荧光体的密封部1633。这样,荧光体被密封部1633密封,因此,相反板面重叠部16232中包含的荧光体不易由于吸湿等而劣化。

<实施方式18>

利用图3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8。在该实施方式18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5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粘接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7319的非入光端面17319d,利用粘接层1734粘接有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粘接层1734包括例如oca(opticalclearadhesive:光学胶)等透明光学粘着膜,以介于导光板17319的非入光端面17319d与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之间的形式配置。根据这种构成,能利用粘接层1734保持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相对于导光板17319的非入光端面17319d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光从导光板17319的非入光端面17319d出射时,能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以更高的效率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另外,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与粘接层1734的界面、非入光端面17319d与粘接层1734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多重反射,因此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对光的波长转换效率更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粘接层1734,粘接层1734以介于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和导光板17319的非入光端面17319d之间的形式配置。这样,能利用粘接层1734保持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相对于导光板17319的非入光端面17319d处于稳定的位置关系,因此在光从导光板17319的非入光端面17319d出射时,能利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以更高的效率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另外,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与粘接层1734的界面、非入光端面17319d与粘接层1734的界面处容易发生多重反射,因此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7328的光的波长转换效率更高。

<实施方式19>

利用图3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9。在该实施方式19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5变更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配置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8428以相对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8427呈钝角的形式配置。也就是说,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8428相对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8427以90度以上的折弯角度被折弯,以从导光板18419的非入光端面18419d分离的形式配置。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8428整体上为倾斜状的截面形状,随着从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8427的外缘部(边部)相连的基端侧去往顶端侧而离导光板18419的非入光端面18419d的距离逐渐变大。在这种构成中,从导光板18419的非入光端面18419d出射的多数光也会透射过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8428,在该处被进行波长转换。

<实施方式20>

利用图3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0。在该实施方式20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9变更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形状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9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9528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弧状(曲线状)。在这种构成中,从导光板19519的非入光端面19519d出射的多数光也会透射过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9528,在该处被进行波长转换。

<实施方式21>

利用图3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1。在该实施方式21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5变更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0628包括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20627的一对短边部分别相连的一对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0630。因此,成为在板面侧波长转换部20627的与led20617侧相反的一侧的长边部不设置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0628(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构成。在这种构成中,在光从导光板的一对非入光侧端面出射的情况下,也能由一对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0630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此外,在图37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20617和led基板20618。

<实施方式22>

利用图3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2。在该实施方式22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5变更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1728包括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21727的与led21717侧相反的一侧的长边部相连的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1729。因此,构成为在板面侧波长转换部21727的一对短边部不设置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1728(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在这种构成中,在光从导光板的非入光相反端面出射的情况下,也能由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21729对该光进行波长转换。此外,在图38中,利用双点划线图示了led21717和led基板21718。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利用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在上述实施方式1~14中,举例示出了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分别以在构成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的各边部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形式设置的情况,但是也能采用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分别设于构成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的各边部的不占满整个长度的范围的构成。也就是说,也可以构成为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配置于构成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的各边部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采用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选择性地设置在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中的四个角的角部的构成。

(2)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14中图示的以外,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相对于出光板面的倾斜角度的具体数值能适当变更。另外,导光板的外周侧部分的设有倾斜状板面的部分的厚度尺寸的最小值(外周端面附近的厚度尺寸)的具体数值能适当变更。另外,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从与平行板面的边界位置到导光板的外周端面为止的俯视距离)的具体数值能适当变更。除此以外,构成背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各部位的具体数值也能适当变更。

(3)在上述实施方式1~14中,能根据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相对于出光板面的倾斜角度、形成范围、配置等而适当变更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的设计来实现最佳化。

(4)在上述实施方式1~14(实施方式4除外)中,举例示出了使粘接层介于导光板的倾斜状板面与反射片的倾斜状反射部之间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例如将倾斜状反射部相对于导光板的倾斜状板面进行热熔敷或者超声波熔敷等,从而不使用粘接层而将倾斜状反射部保持于导光板的倾斜状板面。

(5)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举例示出了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与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的构成,但是也能采用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和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中的任意一方比另一方大的构成。同样,在实施方式7记载的构成中,也能适当变更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以及中间倾斜状板面的宽度尺寸的大小关系。

(6)在上述实施方式2、7中,举例示出了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相对于出光板面的倾斜角度按2阶段或者3阶段变化的构成,但是也能采用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相对于出光板面的倾斜角度按4阶段以上变化的构成。

(7)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示出了由支撑构件支撑倾斜状反射部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在设置上述实施方式1记载的粘接层的基础上,利用支撑构件支撑倾斜状反射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举例示出了倾斜状反射部在整个区域中由支撑构件支撑的构成,但是也能采用倾斜状反射部由支撑构件部分地支撑的构成。

(9)上述实施方式5、6记载的倾斜状板面和倾斜状反射部的曲率半径的具体数值等能适当变更。

(10)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举例示出了将导光板的另一个长边侧的端面作为非入光端面的单侧入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将导光板的一个长边侧的端面作为非入光端面的单侧入光型的背光源装置。

(11)在上述实施方式10中,举例示出了将导光板的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作为非入光端面的单侧入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将导光板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面作为非入光端面的单侧入光型的背光源装置。

(12)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举例示出了将导光板的另一个短边侧的端面作为非入光端面的3边入光型的背光源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将导光板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面、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中的任意一方作为非入光端面的3边入光型的背光源装置。

(13)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2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3~6、8~14记载的构成组合。

(14)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3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4~13记载的构成组合。

(15)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4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5~14记载的构成组合。

(16)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5、6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7~14记载的构成组合。

(17)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7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8~14记载的构成组合。

(18)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9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0记载的构成组合。

(19)在上述实施方式15~22中,示出了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重叠于非入光相反端面的整个区域,并且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重叠于非入光侧端面的整个区域的构成,但是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也可以是重叠于非入光相反端面的一部分而不重叠于其余的部分的构成,或者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也可以是重叠于非入光侧端面的一部分而不重叠于其余的部分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能使非入光相反端面中的高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和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这两方或者任意一方成为与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重叠的关系,或者使非入光侧端面中的高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和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这两方或者任意一方成为与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重叠的关系。

(20)在上述实施方式16、17记载的构成中,能在重叠于非入光相反端面的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和重叠于非入光侧端面的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这两方设置相反板面重叠部,但是也能仅在任意一方设置相反板面重叠部。

(21)在上述实施方式17中,示出了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相反板面重叠部不涂敷荧光体涂料的构成,但是也能采用如下构成: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相反板面重叠部涂敷荧光体涂料,使该荧光体涂料的荧光体的分布密度比涂敷于板面侧波长转换部和非入光端面重叠部的荧光体涂料的荧光体的分布密度低。为了这样使荧光体的分布密度不同,例如只要在板面侧波长转换部及非入光端面重叠部与相反板面重叠部中使用相同的荧光体涂料,而使荧光体涂料的涂敷次数不同等来使荧光体涂料的膜厚有差异,或者在板面侧波长转换部及非入光端面重叠部与相反板面重叠部中使用荧光体的含有浓度不同的荧光体涂料即可。

(22)在上述实施方式17中,示出了在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的相反板面重叠部设有密封部的情况,但是也能省略密封部。

(23)在上述实施方式18记载的构成中,能在重叠于非入光相反端面的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与导光板的非入光相反端面之间、以及重叠于非入光侧端面的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与导光板的非入光侧端面之间这两方设置粘接层,但是也能仅在任意一方设置粘接层。

(24)在上述实施方式18中,举例示出了使粘接层介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和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之间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相对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进行热熔敷或者超声波熔敷等,从而不使用粘接层而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贴附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

(25)在上述实施方式18中,举例示出了介于导光板的非入光端面与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之间的粘接层采用oca等透明光学粘着膜的情况,但是例如也能将大致透明的粘接剂、大致透明的光固化性树脂(包括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大致透明的双面胶带等用作粘接层。

(26)在上述实施方式19、20记载的构成中,能使重叠于非入光相反端面的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和重叠于非入光侧端面的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这两方为倾斜状或者大致弧状的截面形状,但是也能仅使任意一方为倾斜状或者大致弧状的截面形状。

(27)在上述实施方式21、22中,示出了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仅包括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和一对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但是也能利用相反端面侧波长转换部和一个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构成端面侧波长转换部,或者仅利用一个侧端面侧波长转换部构成端面侧波长转换部。

(28)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6、17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8~22记载的构成组合。

(29)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8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9~22记载的构成组合。

(30)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19、20记载的构成与实施方式21、22记载的构成组合。

(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4个光学构件的构成,但是光学构件的个数也能变更为3个以下或者5个以上。另外,也能适当变更除了波长转换片以外所使用的光学构件的种类,例如也能使用扩散片等。另外,也能适当变更包括波长转换片在内的各光学构件的具体层叠顺序。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波长转换片与其它光学构件一起载置于框架的表侧的构成,但是也能采用波长转换片直接载置于导光板的表侧的构成。另外,也能在导光板和波长转换片之间配置1个或者重叠多个其它光学构件(微透镜片、棱镜片、反射型偏振片等)。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发出蓝色的单色光的led作为光源的情况,但是也能使用发出蓝色以外的颜色的光的led作为光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荧光体所呈现的颜色也根据led的光的颜色进行变更即可。例如,在使用发出品红色的光的led的情况下,作为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荧光体,若采用呈现成为品红色的补色的绿色的绿色荧光体,则能使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出射光)白色化。

(34)除了上述(33)以外,在使用发出紫色的光的led的情况下,作为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荧光体,若为了呈现成为紫色的补色的黄绿色而使用绿色荧光体和黄色荧光体,则能使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出射光)白色化。

(35)除了上述(33)、(34)以外,在使用发出青色的光的led的情况下,作为波长转换片中包含的荧光体,若使用呈现成为青色的补色的红色的红色荧光体,则能使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出射光)白色化。

(3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波长转换片包含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的构成的情况,但是也能设为使波长转换片仅包含黄色荧光体的构成,或者设为使波长转换片不仅包含黄色荧光体还包含红色荧光体或绿色荧光体的构成。

(37)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波长转换片中包含的荧光体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为包括cdse和zns的核/壳型的情况,但是也能使用内部组成为单一组成的核型量子点荧光体。例如,能单独使用将成为2价阳离子的zn、cd、hg、pb等与成为2价阴离子的o、s、se、te等组合而成的材料(cdse、cds、zns)。而且,也能单独使用将成为3价阳离子的ga、in等与成为3价阴离子的p、as、sb等组合而成的材料(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等)、黄铜矿型化合物(cuinse2等)等。另外,除了核/壳型、核型的量子点荧光体以外,也能使用合金型的量子点荧光体。另外,也能使用不含有镉的量子点荧光体。

(3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波长转换片中包含的荧光体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为cdse和zns的核/壳型的情况,但是也能使用将其它材料彼此组合而成的核/壳型的量子点荧光体。

(3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波长转换片含有量子点荧光体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使波长转换片含有其它种类的荧光体。例如,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荧光体能使用硫化物荧光体,具体地说,绿色荧光体能使用srga2s4:eu2+,红色荧光体能使用(ca,sr,ba)s:eu2+

(40)除了上述(39)以外,能使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绿色荧光体为(ca,sr,ba)3sio4:eu2+、β-sialon:eu2+、ca3sc2si3o12:ce3+等。另外,能使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红色荧光体为(ca,sr,ba)2sio5n8:eu2+、caalsin3:eu2+等。而且,能使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黄色荧光体为(y,gd)3(al,ga)5o12:ce3+(通称yag:ce3+)、α-sialon:eu2+、(ca,sr,ba)3sio4:eu2+等。除此以外,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荧光体还能使用双氟化物荧光体(锰活化硅氟化钾(k2tif6)等)。

(41)除了上述(39)、(40)以外,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荧光体能使用有机荧光体。有机荧光体例如能使用以三唑或者恶二唑为基本骨架的低分子有机荧光体。

(42)除了上述(39)、(40)、(41)以外,波长转换片中含有的荧光体还能使用通过经由修整光子(dressedphoton;近场光)的能量移动来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具体地说,这种荧光体优选使用在直径为3nm~5nm(优选为4nm程度)的氧化锌量子点(zno-qd)中分散、混合有dcm色素的构成的荧光体。

(43)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led的发光光谱(峰值波长的数值、波峰的半值宽度的数值等)和各荧光体层中包含的荧光体的发光光谱(峰值波长的数值、波峰的半值宽度的数值等)能适当地变更。

(4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led的led元件的材料采用ingan的情况,但是作为其它led元件的材料,也能使用例如gan、algan、gap、znse、zno、algainp等。

(4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底座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但是底座也能由合成树脂制成。

(4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光学构件载置于框架的框状部的表侧而与导光板之间空开间隔的构成,但是也能采用光学构件直接载置于导光板的表侧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采用框架的框状部从表侧按压配置在最表侧的光学构件的构成,但是并不一定限于此。

(4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led作为光源的情况,但是也能使用有机el等其它光源。

(4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和底座为其短边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构成,但是液晶面板和底座为其长边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

(49)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是也能应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能应用于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5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除此以外,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5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显示面板使用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5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具体地说,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用作电子公告牌(数字标牌)、电子黑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53)在上述实施方式15~22中,示出了将led和led基板配置为与导光板的长边侧的一端面呈相对状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led和led基板配置为与导光板的短边侧的一端面呈相对状。

(54)在上述实施方式15~22中,示出了将led和led基板配置为与导光板的一端面呈相对状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led和led基板配置为与导光板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或者一对短边侧的端面呈相对状。另外,也能将led和led基板配置为与导光板的任意3个端面呈相对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212、912、1012、1112、1212、13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7、217、917、1017、1117、1217、1317、1417:led(光源),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19、1019、1119、1219、1319、1419:导光板,19a、119a、419a、619a、1419a:出光板面,19b、219b、919b、1019b、1119b、1219b、1319b、1419b:入光端面,19c、119c、219c、319c、619c、719c、819c、919c、1019c、1119c、1219c、1319c、1419c:相反板面,19d、219d、919d、1019d、1119d、1219d、1419d:非入光端面,19d1、219d1、719d1、819d1、919d1、1219d1、1419d1:非入光相反端面,19d2、219d2、719d2、819d2、919d2、1019d2、1119d2、1219d2、1419d2:非入光侧端面,20、220、1420:波长转换片(波长转换构件),25、125、225、325、425、525、625、1425:反射片(反射构件),27、127、227、627:平行板面,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8、1028、1128、1228、1328:倾斜状板面,29、129、229、629:平行反射部,30、130、230、330、430、530、630:倾斜状反射部,31:粘接层,32、632:平行板面侧倾斜状板面,33、633:外周端面侧倾斜状板面,36:支撑构件,1414a、15114a:底部,1427:板面侧波长转换部,1428:端面侧波长转换部,1431:非入光端面重叠部(荧光体配置区域),1432:相反板面重叠部(荧光体非配置区域),1433:密封部,1434:粘接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