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显胶片盒及图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8596发布日期:2018-10-23 21:5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即显胶片盒及图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显胶片盒及使用该即显胶片盒的图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即显胶片盒构成为具备即显胶片和容纳该即显胶片的壳体。该即显胶片盒中有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例如专利文献1等)和不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例如专利文献2等)。曝光开口部为壳体所具备的开口部,其用于露出容纳于壳体中的即显胶片的曝光区域。

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主要使用于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是指通过透镜使被摄体像固定于即显胶片的曝光面上,从而将被摄体像记录于即显胶片的方式的相机。在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中,将即显胶片以容纳于壳体中的状态而使用。因此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中所使用的即显胶片盒中需要曝光开口部。

另一方面,不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主要使用于打印机。在打印机中,从壳体取出即显胶片进行使用。因此,在打印机中所使用的即显胶片盒中不需要曝光开口部。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098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778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如上所述,在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中所使用的即显胶片盒中需要曝光开口部。因此不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无法使用于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

另一方面,在打印机中曝光开口部的有无并不构成问题。从而,即使是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若能够装配于打印机则能够使用。

然而,若将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使用于打印机,则产生如下问题。

在具备曝光开口部的即显胶片盒中具备胶片罩,以防止即显胶片的感光。胶片罩具有卡的形状,并重叠配置于即显胶片上。在将即显胶片盒装填设备之后去除该胶片罩。去除时利用设备所具备的即显胶片的排出机构及输送机构。

然而,打印机中所具备的即显胶片的输送机构以即显胶片的输送为前提而设计,因此若输送刚性等不同的胶片罩,则存在无法准确地输送的问题。即,胶片罩具有比即显胶片高的刚性,因此若由即显胶片用输送机构进行输送,则发生滑动等而存在造成堵塞等原因。

并且,打印机一边输送即显胶片,一边记录图像,因此输送中需要一定的精度。在确保一定的精度的同时设为能够输送即显胶片和胶片罩这两者是困难的,存在结构复杂且大型化的缺陷。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方式及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即显胶片盒及使用该即显胶片的图像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1)一种即显胶片盒,其具备:

即显胶片;

壳体,容纳即显胶片,并具备:曝光开口部,用于露出即显胶片的曝光区域;排出口,用于排出即显胶片;及卡爪开口部,用于插入卡爪;及

胶片罩,装配于壳体上而遮挡来自曝光开口部的光,并具备与卡爪开口部相连的缺口部。

根据本方式,胶片罩上具备缺口部。缺口部具有与卡爪开口部相连的结构。与卡爪开口部相连的结构是指在装配有胶片罩的状态下缺口部和卡爪开口部彼此相连的结构。胶片罩上具备与卡爪开口部相连的缺口部的结果,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方式及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即显胶片盒。例如在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下,使从卡爪开口部插入的卡爪在缺口部的范围内进行移动。由此,在装配有胶片罩的状态下能够排出即显胶片。即,不取下胶片罩而能够使用。在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使卡爪超过缺口部的范围进行移动。由此,从卡爪对胶片罩赋予进给,胶片罩被取下。

(2)根据上述(1)的即显胶片盒,其中,缺口部具有比卡爪开口部窄的宽度。

根据本方式,缺口部的宽度设定为比卡爪开口部的宽度窄。在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下,使用能够插入缺口部中的宽度的卡爪。该情况下,卡爪在缺口部的范围内进行移动。由此,在装配有胶片罩的状态下能够排出即显胶片。另一方面,在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下,使用具备比缺口部的宽度厚的厚度的卡爪。由此,卡爪无法插入缺口部中,因此无法用卡爪来排出胶片罩。

(3)根据上述(1)或(2)的即显胶片盒,其中,还具备遮光部件,其遮挡来自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的光。

根据本方式,具备用于对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进行遮光的遮光部件。由此,能够防止即显胶片经由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而感光。

(4)根据上述(3)的即显胶片盒,其中,遮光部件构成为能够切断,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而被卡爪切断。

根据本方式,遮光部件构成为能够切断。若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则遮光部件被卡爪切断。能够切断的结构是指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的动作而能够切断的结构。作为这种结构的遮光部件,能够例示出铝箔等金属箔。

(5)上述(3)的即显胶片盒,其中,遮光部件构成为能够变形,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而被卡爪推压而变形。

根据本方式,遮光部件构成为能够变形。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遮光部件被卡爪推压而变形。能够变形的结构是指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的动作而能够变形的结构。作为这种结构的遮光部件,能够例示出具有挠性的树脂薄膜。

(6)根据上述(3)的即显胶片盒,其中,遮光部件设置成能够移动,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而被卡爪推压而移动。

根据本方式,遮光部件设置成能够移动。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遮光部件被卡爪推压而移动。

(7)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即显胶片盒,其中,胶片罩配置在壳体内,并从排出口排出。

根据本方式,胶片罩配置在壳体内。排出时,与即显胶片相同地从排出口排出。

(8)根据上述(7)的即显胶片盒,其中,胶片罩重叠配置于即显胶片上。

根据本方式,胶片罩在壳体内重叠配置于即显胶片上。

(9)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具备:

装填室,装填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即显胶片盒;

排出部,通过卡爪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排出即显胶片,其中,从卡爪开口部将卡爪插入壳体中,并使卡爪在缺口部的范围内进行移动,从而排出即显胶片;

输送部,输送通过排出部排出的即显胶片;

图像数据获取部,获取图像数据;及

曝光头,在通过输送部而被输送的即显胶片上,记录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图像。

根据本方式,图像记录装置作为打印机而构成。图像记录装置中具备:装填室,装填即显胶片盒;排出部,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排出即显胶片;输送部,输送通过排出部排出的即显胶片;及曝光头,在通过输送部而被输送的即显胶片上记录图像。图像记录装置通过排出部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排出即显胶片,并在由输送部进行输送的过程中,通过曝光头在即显胶片上记录图像。记录于即显胶片上的图像通过图像数据获取部而获取。排出部通过卡爪从即显胶片盒排出即显胶片。此时,排出部使卡爪在缺口部的范围内进行移动,从而排出即显胶片。由此,在装配有胶片罩的状态下能够排出即显胶片。由于能够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因此在输送部中不需要输送胶片罩和即显胶片这两者,能够简化结构。

(10)根据上述(9)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还具备数码相机部,其通过图像传感器而拍摄图像,图像数据获取部获取通过数码相机部而生成的图像数据。

根据本方式,还具备数码相机部。由于具备数码相机部,因此能够将通过数码相机部而摄影的图像记录于即显胶片上。能够作为所谓的带打印机的数码相机而利用。

(1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具备:

装填室,装填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即显胶片盒;

排出部,通过卡爪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排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其中,在排出胶片罩的情况下,从卡爪开口部将卡爪插入壳体中,使卡爪在超过缺口部的范围的范围内进行移动,从而排出胶片罩;

透镜,使被摄体像成像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的即显胶片上;及

输送部,输送通过排出部排出的即显胶片及胶片罩。

根据本方式,图像记录装置作为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而构成。图像记录装置中具备:装填室,装填即显胶片盒;及透镜,使被摄体像成像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的即显胶片。为了使被摄体像成像于即显胶片,需要取下胶片罩。图像记录装置利用排出部及输送部将胶片罩排出到设备外部。排出部从卡爪开口部将卡爪插入壳体中,并使卡爪在超过缺口部的范围的范围内进行移动,从而排出胶片罩。输送部输送通过排出部而排出的胶片罩,并排出到设备外部。在此,输送部在即显胶片和胶片罩中是通用的,但由于即显胶片已完成摄影,因此对所述输送不要求高精度。从而,即使在即显胶片和胶片罩中通用输送部的情况下,输送部为简单的结构即可。另外,排出部也在即显胶片和胶片罩中是通用的,但在排出胶片罩的情况和排出即显胶片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卡爪的行程。

(12)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具备:装填室,装填上述(2)的即显胶片盒;排出部,通过具有比缺口部的宽度厚的厚度的卡爪,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排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透镜,使被摄体像成像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的即显胶片;及输送部,输送通过排出部排出的即显胶片及胶片罩。

根据本方式,图像记录装置作为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而构成。图像记录装置中具备:装填室,装填即显胶片盒;及透镜,使被摄体像成像于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的即显胶片。为了使被摄体像成像于即显胶片需要取下胶片罩。图像记录装置利用排出部及输送部将胶片罩排出到设备外部。排出部具备具有比缺口部的宽度厚的厚度的卡爪,将该卡爪从卡爪开口部插入壳体内而排出胶片罩。卡爪具有比缺口部的宽度厚的厚度,因此无法进入到缺口部。从而,即使在使卡爪以与排出即显胶片时的行程相同的行程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排出胶片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方式及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即显胶片盒。

附图说明

图1是即显胶片盒的前视图。

图2是即显胶片盒的后视图。

图3是即显胶片盒的俯视图。

图4是即显胶片盒的仰视图。

图5是图1的5-5剖视图。

图6是即显胶片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曝光面侧观察到即显胶片的俯视图。

图8是从观察面侧观察到即显胶片的俯视图。

图9是壳体主体的前视图。

图10是壳体主体的俯视图。

图11是壳体主体的仰视图。

图12是壳体盖的前视图。

图13是第1遮光片的前视图。

图14是第2遮光片的前视图。

图15是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的剖视图。

图16是胶片罩的前视图。

图17是胶片罩的后视图。

图18是表示排出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9是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排出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0是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排出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1是即显胶片盒的前视图。

图22是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动作说明图。

图24是从壳体外侧对曝光开口部进行遮光的结构的即显胶片盒的前视图。

图25是从壳体外侧对曝光开口部进行遮光的结构的即显胶片盒的俯视图。

图26是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7是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8是数码相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9是数码相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0是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31是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2是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33是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即显胶片盒]

〔第1实施方式〕

《即显胶片盒的结构》

图1是即显胶片盒的前视图。图2是即显胶片盒的后视图。图3是即显胶片盒的俯视图。图4是即显胶片盒的仰视图。图5是图1的5-5剖视图。图6是即显胶片盒的分解立体图。

即显胶片盒1构成为具备即显胶片10、容纳即显胶片10的壳体20、遮光片50及胶片罩60。

<即显胶片>

即显胶片10为公知的自显影型即显胶片,具有矩形卡的形状。即显胶片10构成为一侧表面设为曝光面10a,另一侧表面设为观察表面10b。

图7是从曝光面侧观察到即显胶片的俯视图。图7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进给方向。进给方向F和即显胶片10的使用方向含义相同。将即显胶片10容纳于壳体20中的情况下,即显胶片10的进给方向成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

曝光面10a上具备曝光部12、囊部14及收集部16。曝光部12为曝光区域,作为矩形区域而配置在囊部14与收集部16之间。囊部14配置在即显胶片10的进给方向F的前端侧。囊部14中内置有内含显影处理液的显影处理液囊14a。收集部16配置在即显胶片10的进给方向F的后端侧。收集部16中内置有吸收材料16a。

图8是从观察面侧观察到即显胶片的俯视图。图8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进给方向。

观察表面10b上具备成为已摄影图像的观察区域的观察部18。观察部18与曝光面侧的曝光部12对应地配置。

即显胶片10在曝光之后通过使囊部14的显影处理液向曝光部12展开,从而被实施显影处理。即显胶片10在一对展开辊之间通过,由此囊部14的显影处理液被挤出,并向曝光部12展开。此时,剩余的显影处理时被捕捉到收集部16。

<壳体>

壳体20具有扁平的矩形箱形状,以层叠的状态容纳多张即显胶片10。如图6所示,壳体20由壳体主体22和堵住壳体主体22的背面的壳体盖24构成。

〔壳体主体〕

图9是壳体主体的前视图。图10是壳体主体的俯视图。图11是壳体主体的仰视图。图9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

壳体主体22具有背面部开放的扁平的矩形箱形状。壳体主体22中具备用于露出即显胶片10的曝光区域的曝光开口部26、用于排出即显胶片10的排出口28、用于对排出口28进行遮光的壳体挡板材料30、及用于插入卡爪的卡爪开口部32。

如图9所示,壳体主体22的正面部分22a具备曝光开口部26。曝光开口部26具有与即显胶片10的曝光部12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曝光开口部26配置在容纳于壳体20中的即显胶片10的曝光部12露出的位置。

如图10所示,壳体主体22的顶面部22b具备排出口28。排出口28具有即显胶片10能够通过的尺寸的狭缝形状。排出口28配置在能够排出位于层叠方向的最上方的即显胶片10的位置。

如图3及图6所示,壳体挡板材料30由矩形薄膜片材构成。图3中用斜线网格来表示的区域为壳体挡板材料30的粘接区域。壳体挡板材料30沿单侧长边粘接于壳体主体22,由此以开闭的方式遮蔽排出口28。

如图9及图11所示,壳体主体22的正面部分22a及底面部22c具备卡爪开口部32。卡爪开口部32具有狭缝形状,以底面部22c为基点呈直线状配置于正面部分22a。如图11所示,在壳体主体22的底面部22c具备构成卡爪开口部32的一部分的缺口形状的入口部32a。在壳体主体22的正面部分22a具备构成卡爪开口部32的一部分的狭缝状通道部32b。通道部32b沿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f配置成直线状。通道部32b的终点可设为曝光开口部26。即,卡爪开口部32以直线状连接壳体主体22的底面部22c与曝光开口部26的形式配置。卡爪开口部32的宽度可设为能够插入卡爪的宽度。

〔壳体盖〕

图12是壳体盖的前视图。图12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

壳体盖24具有矩形板形状。壳体盖24装配于壳体主体22的背面部,从而堵住被开放的壳体主体22的背面。壳体盖24上具备一对上推部件插入部36、一对胶片支撑部38及一对遮光片安装部40。

上推部件插入部36为用于插入上推部件的开口部。上推部件为使用即显胶片盒1的设备所具备的部件。在使用即显胶片盒1的设备中,具备即显胶片盒1的装填室中具备一对胶片提升部件(参考图17)。若将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中,则上推部件插入到上推部件插入部36。

胶片支撑部38为支撑容纳于壳体20中的即显胶片盒1的支撑部。胶片支撑部38由圆弧状薄板构成(参考图6),沿壳体盖24的两侧的长边配置在壳体盖24的内侧。容纳于壳体20中的即显胶片10通过该胶片支撑部38被支撑为凸状。

遮光片安装部40为遮光片50的安装部。遮光片安装部40由圆柱状销构成,且并列配置在壳体盖24的中央部分。

<遮光片>

遮光片50在壳体内支撑即显胶片10并进行遮光。如图6所示,遮光片50通过组合具有作为板簧的功能的第1遮光片52和具有作为支撑板的功能的第2遮光片54而构成。

图13是第1遮光片的前视图。图13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

第1遮光片52具有两侧具备切入部52a的卡的形状。第1遮光片52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以便作为板簧发挥功能。为了使第1遮光片52沿长边方向容易挠曲而具备两侧的切入部52a。第1遮光片52在中央部具备一对固定部52b。固定部52b由圆形孔构成。

图14是第2遮光片的前视图。图14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

第2遮光片54具有矩形卡的形状。第2遮光片54对第1遮光片52具有刚性,以便作为支撑板发挥功能。即显胶片10层叠于该第2遮光片54上而被支撑。

第1遮光片52及第2遮光片5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彼此粘接而设为一体。图13中用斜线网格来表示的区域为粘接区域。将第1遮光片52及第2遮光片5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沿边缘粘接设为一体。

将第1遮光片52及第2遮光片54设为一体的遮光片50,通过将第1遮光片52的固定部52b插入壳体盖24的遮光片安装部40中,进而粘接所插入的部位而被安装于壳体盖24。被安装于壳体盖24上的遮光片50配置在一对胶片支撑部38之间。

图15是装填到装填室中的即显胶片盒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若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中,则上推部件224插入上推部件插入部36中。遮光片50被插入该上推部件插入部36中的上推部件推压,从而将即显胶片10压接于壳体20的内表面。此时,第1遮光片52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弹性推压即显胶片10,并压接于壳体20的内表面。

<胶片罩>

胶片罩60遮挡来自曝光开口部26的光。

图16是胶片罩的前视图。图17是胶片罩的后视图。图16及图17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胶片罩60的进给方向。该方向为从壳体排出胶片罩60的方向。

胶片罩60具有与即显胶片10大致相同的尺寸的矩形卡的形状。如图6所示,胶片罩60重叠配置于层叠的即显胶片10的最上方而容纳于壳体20。

胶片罩60上具备缺口部62及胶片罩裙材料64。

缺口部62具有狭缝形状,并具备于胶片罩60的后端部。缺口部62沿胶片罩60的进给方向配置。配置缺口部62的位置设定于与卡爪开口部32相同的位置。由此,若将胶片罩60容纳于壳体20中,则缺口部62配置成与卡爪开口部32相连。缺口部62具有与卡爪开口部32相同的宽度。另外,相同的宽度包括大致相同的宽度。

胶片罩裙材料64为遮光部件的一例,其安装在胶片罩60上,并遮挡来自卡爪开口部32及缺口部62的光。胶片罩裙材料64由矩形片材构成。胶片罩裙材料64安装于胶片罩60的背面部并遮蔽缺口部62。此时,安装成一部分从胶片罩60突出。突出的部分作为用于遮蔽卡爪开口部32的入口部32a的裙部64a发挥功能。若将胶片罩60容纳于壳体20中,则通过裙部64a而遮蔽卡爪开口部32的入口部32a,并遮挡来自入口部32a的光。

胶片罩裙材料64由通过卡爪而能够切断的原材料构成。即,由通过插入卡爪的动作而能够切断的原材料构成。作为这种原材料,能够例示出具有遮光性的铝箔等金属箔。

胶片罩裙材料64通过粘接而被安装于胶片罩60上。并且,装配于壳体20上的胶片罩60因胶片罩裙材料64的裙部64a粘接于壳体20的内表面而被固定。

《即显胶片盒的组装》

即显胶片盒1通过将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容纳于壳体主体22中,且用壳体盖24关闭壳体主体22的背面而被组装。

此时,首先,将胶片罩60容纳于壳体主体22中。然后,将该胶片罩裙材料64的裙部64a粘接于壳体20的内表面。由此,曝光开口部26及卡爪开口部32通过胶片罩60而被遮蔽。

之后,将即显胶片10以层叠的状态容纳于壳体主体22中。即显胶片10使曝光面10a朝上进行层叠。然后,使曝光面10a朝向曝光开口部侧容纳于壳体主体22中。

由此,在位于最上方的即显胶片10的曝光面10a上载置了胶片罩60的状态下,胶片罩60及即显胶片10容纳于壳体主体22中。之后,用壳体盖24关闭壳体主体22的背面。

由此完成了即显胶片盒1的组装。

《即显胶片盒的作用》

即显胶片盒1能够实现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及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这两种方式。

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是指在将即显胶片盒1装填设备之后,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使用的方式。即,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从壳体20排出即显胶片10而使用的方式。该情况下,即显胶片10从壳体20被取出并进行曝光。

另一方面,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是指在将即显胶片盒1装填设备之后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是指排出胶片罩60而使用。该情况下,即显胶片10在装填到壳体20中的状态下进行使用。即,在壳体内被曝光。然后,曝光之后从壳体20排出。在壳体内对位于最上方的即显胶片10进行曝光。

利用设备侧的排出机构而进行即显胶片10的排出。排出机构通过卡爪从壳体20排出即显胶片10及胶片罩60。

<排出机构>

图18是表示排出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8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的排出方向。

排出机构100构成为具备卡爪110和使卡爪110沿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移动的卡爪驱动部112。

卡爪110由具有钩爪形状的板片构成。卡爪110具有插入部110a。插入部110a是进行排出时被插入即显胶片10与即显胶片10之间、或者胶片罩60与即显胶片10之间的部位。卡爪110将插入部110a插入即显胶片10与即显胶片10之间、或者胶片罩60与即显胶片10之间,并使即显胶片10或胶片罩60的端部抵接于凹部110b的底面部分,从而从壳体20刮出即显胶片10或胶片罩60。

卡爪驱动部112使卡爪110沿即显胶片10及胶片罩60的排出方向移动。卡爪驱动部112构成为具备马达和将该马达的旋转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传递到卡爪的动力传递机构。

<基于排出机构的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排出动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能够实现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及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这两种方式。

在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和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中,基于排出机构100的排出动作不同。具体而言,使卡爪110移动的行程不同。以下,分为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和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对即显胶片10的排出动作进行说明。

(1)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

图19是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排出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在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情况下,将卡爪110的插入部110a插入第1张即显胶片10与第2张即显胶片10之间,并使卡爪110以第1行程进行移动。

在此,第1行程是设定成使卡爪110在不超过胶片罩60所具备的缺口部62的范围x的范围内移动的行程。

如图2所示,容纳于壳体20中的胶片罩60以所述缺口部62与卡爪开口部32重叠的方式配置。其结果,若将卡爪110插入卡爪开口部32中,则卡爪110插入缺口部62中。而且,在缺口部62的范围x内,如图19所示,卡爪110在壳体20内移动,而不抵接于胶片罩60。其结果,不通过卡爪110推出胶片罩60便能够从壳体20仅排出即显胶片10。

另外,若使卡爪110超过缺口部62的范围x而移动,则卡爪110抵接于胶片罩60。由此,若使卡爪110超过缺口部62的范围x而移动,则导致胶片罩60被卡爪110推出。

因此,在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情况下,将卡爪110的插入部110a插入第1张即显胶片10与第2张即显胶片10之间,使卡爪110在不超过缺口部62的范围内进行移动。由此,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能够排出即显胶片10。

(2)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

图20是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排出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在取下胶片罩60的情况下,将卡爪110的插入部110a插入胶片罩60与第1张即显胶片10之间,并使卡爪110以第2行程移动。

在此,第2行程是设定为卡爪110超过胶片罩60所具备的缺口部62的范围x进行移动的行程。

如上所述,卡爪110若插入卡爪开口部32中,则被插入缺口部62中。而且,在缺口部62的范围x内,卡爪110在壳体20内移动,而不会抵接于胶片罩60。其结果,在缺口部62的范围x内,卡爪110在壳体内移动,而不会推出胶片罩60。

另一方面,若卡爪110超过缺口部62的范围x进行移动,则如图20所示,胶片罩60抵接于卡爪110的凹部110b的底面部分,胶片罩60通过卡爪110被推出。

因此,在取下胶片罩60的情况下,将卡爪110的插入部110a插入胶片罩60与第1张即显胶片10之间,使卡爪110在超过缺口部62的范围内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从壳体20排出胶片罩60。

与即显胶片10同样地,通过卡爪110被推出的胶片罩60从排出口28排出。

另外,上述动作是排出胶片罩60时的动作,在排出即显胶片10的情况下,能够使卡爪110以比第2行程短的行程进行移动。即,在排出胶片罩60之后,能够使卡爪110以能够排出即显胶片10的行程进行移动。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能够实现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及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这两种。

另外,卡爪开口部32及缺口部62通过胶片罩裙材料64被遮蔽,但由于胶片罩裙材料64由能够被卡爪110切断的原材料构成,因此若卡爪110插入卡爪开口部32中则被切断。

〔第2实施方式〕

《即显胶片盒的结构》

图21是即显胶片盒的前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α中,壳体20所具备的卡爪开口部32的宽度w1与胶片罩60所具备的缺口部62的宽度w2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相同。由此,在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α设定为胶片罩60所具备的缺口部62的宽度w2比壳体20所具备的卡爪开口部32的宽度w1窄。

《即显胶片盒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α中,在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情况和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情况下使用的卡爪被更换。

(1)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图22是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动作说明图。

在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情况下,使用无法插入胶片罩60中的缺口部62的卡爪。将该卡爪设为第1卡爪110α。

第1卡爪110α由具有比缺口部62的宽度w2厚、且比卡爪开口部32的宽度w1薄的厚度的卡爪构成。即,第1卡爪110α由将其厚度设为t1时满足w2<t1<w1的关系的卡爪构成。

在取下胶片罩60的情况下,将第1卡爪110α的插入部110aα插入胶片罩60与第1张即显胶片10之间,并使第1卡爪110α以规定的行程移动。在此,行程设定为能够从壳体20排出胶片罩60的量。

如上所述,第1卡爪110α具有比缺口部62的宽度w2厚的厚度t1。由此,即使将第1卡爪110α插入卡爪开口部32中,第1卡爪110α也无法进入到缺口部62。其结果,胶片罩60通过第1卡爪110α被推出,并从壳体20排出。

在排出即显胶片10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使第1卡爪110α以规定的行程移动。由此,能够从壳体20排出即显胶片10。

(2)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图23是不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情况的动作说明图。

在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情况下,使用能够插入胶片罩60的缺口部62中的卡爪。将该卡爪设为第2卡爪110β。

第2卡爪110β由具有比缺口部62的宽度w2薄的厚度的卡爪构成。即,第2卡爪110β由将其厚度设为t2时满足t2<w2的关系的卡爪构成。

排出即显胶片10的情况下,将第2卡爪110β的插入部110aβ插入第1张即显胶片10与第2张即显胶片10之间,并使第2卡爪110β以规定的行程移动。另外,行程设定为不超过胶片罩60所具备的缺口部62的范围x的范围。

如上所述,第2卡爪110β具有比缺口部62的宽度w2薄的t2。由此,若将第2卡爪110β插入卡爪开口部32中,则第2卡爪110β被插入缺口部62中。由此,能够选择性地仅排出即显胶片10,而不会推出胶片罩60。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α也能够实现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及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的方式这两种方式。

〔即显胶片盒的变形例〕

《遮光部件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遮挡来自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的光的遮光部件即胶片罩裙材料构成为能够切断,但遮光部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能够由树脂薄膜等具有挠性的片材以能够变形的方式构成作为遮光部件的胶片罩裙材料。该情况下,通过将卡爪插入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中,胶片罩裙材料被卡爪推压而变形。

并且,也能够将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设为以拉门形状进行开闭的结构。例如也能够设为将片状的遮光部件设置成在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能够滑动移动,并使其滑动而开闭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的结构。或者,也能够设为使其以波纹管状进行伸缩,从而开闭卡爪开口部及缺口部的结构。

《基于胶片罩的遮光结构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胶片罩设为重叠配置于壳体内的即显胶片上,并从壳体内侧对曝光开口部进行遮光的结构,但对曝光开口部进行遮光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图24是从壳体外侧对曝光开口部进行遮光的结构的即显胶片盒的前视图。并且,图25是其俯视图。另外,图25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

如图24、图25所示,本例的壳体20在壳体主体22的正面部分22a具备胶片罩装配部34。

胶片罩装配部34由沿排出方向f配置的一对导轨34a构成。胶片罩60插入该一对导轨34a,从而被装配于壳体20上。壳体20的曝光开口部26从壳体20的外侧被胶片罩60覆盖而被遮光。

[图像记录装置]

接着,使用上述即显胶片盒,对将图像记录在即显胶片上的图像记录装置进行说明。

《打印机》

<结构>

图26是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26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图27是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打印机200是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例,使用即显胶片盒1将从外部设备等获取的图像记录于即显胶片10。尤其,本例的打印机200为使用线型曝光头以单次通过的方式记录图像的方式的打印机。打印机200构成为具备:遮光性得到确保的框体210;装填室220,装填即显胶片盒1;排出部230,从装填到装填室220中即显胶片盒1排出即显胶片10;输送部240,输送通过排出部230而排出的即显胶片10;图像数据获取部250,获取记录于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打印数据生成部260,生成打印用图像数据;记录部270,将图像记录于通过输送部240输送的即显胶片10上;操作部280;显示部290;存储部300;及控制部310。

框体210具备作为能够容纳即显胶片盒1的凹部即装填室220。即显胶片盒1使曝光开口部26朝向装填室220的底面并装填到装填室220。若装填到装填室220中,则即显胶片盒1定位于恒定位置。

装填室220具有装填室盖222,并通过装填室盖222而开闭。在装填室盖222上具备上推部件224。若将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220中,并关闭装填室盖222,则上推部件224被插入即显胶片盒1的上推部件插入部36中。由此,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被上推部件224推压,并压接于壳体20的内表面。

排出部230从装填到装填室220中的即显胶片盒1每次排出1张即显胶片10。排出部230的结构与上述即显胶片10的排出机构100相同。即,构成为具备卡爪232和使卡爪232沿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移动的卡爪驱动部234。排出部230将卡爪232从卡爪开口部32插入被装填到装填室220中的即显胶片盒1中,通过卡爪232推出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并从壳体20排出。此时,通过使卡爪232在缺口部62的范围内进行移动而排出即显胶片10。由此,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能够仅排出即显胶片。

另外,在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α的情况下,作为卡爪232而使用具有能够插入缺口部62的厚度的卡爪。

输送部240以恒定速度输送通过排出部230从壳体20排出的即显胶片10,并且在该输送过程中对显影处理液进行展开处理。输送部240构成为具备输送辊对242、对输送辊对242进行旋转驱动的输送辊对驱动部244、展开辊对246、对展开辊对246进行旋转驱动的展开辊对驱动部248。

输送辊对242由输送驱动辊242a及输送从动辊242b构成。输送辊对242构成为由输送驱动辊242a及输送从动辊242b夹持即显胶片10。另外,输送驱动辊242a设为仅抵接于即显胶片10的两侧的结构。

输送辊对驱动部244具有马达和将该马达的旋转传递至输送驱动辊242a的旋转传递机构。

展开辊对246相对于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配置在输送辊对242的下游侧。展开辊对246由展开驱动辊246a及展开从动辊246b构成。展开辊对246由展开驱动辊246a及展开从动辊246b夹持即显胶片10进行输送。而且,在该输送过程中,压扁即显胶片10的囊部14,从而对显影处理液进行展开处理。

展开辊对驱动部248具有马达和将该马达的旋转传递至展开驱动辊246a的旋转传递机构。

图像数据获取部250获取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获取部250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从而获取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通信形式并无特别的限定。

并且,图像数据获取部250具有未图示的卡槽,从装填到该卡槽中的存储卡获取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数据。

打印数据生成部260由通过图像数据获取部250获取的图像数据生成打印用图像数据即打印数据。即,转换成通过记录部270能够记录的数据形式。

记录部270根据通过打印数据生成部260生成的打印数据,将图像记录于即显胶片10上。记录部270具有曝光头272和驱动曝光头272的曝光头驱动部274。曝光头272相对于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配置在输送辊对242的上游侧。曝光头272由线型曝光头构成,对通过输送辊对242被输送的即显胶片10的曝光面10a,每次照射1行打印光,从而将图像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曝光头驱动部274根据打印数据驱动曝光头272。

操作部280对打印机200进行各种操作。操作部280具备操作按钮等操作部件,将与操作部件的操作对应的信息输出到控制部310。

显示部290显示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并且,显示打印机200的设定、动作状况及警告等。显示部290构成为具备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 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显示器和其驱动电路。

存储部300存储从图像数据获取部250获取的图像数据。存储部300构成为具备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其驱动电路。

控制部310一并控制打印机200的整体动作。控制部310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

<作用>

即显胶片盒1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装填到装填室220,以防止即显胶片10的感光。本打印机200中,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即显胶片盒1。由此,即使将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220中,也不进行胶片罩60的排出处理。

若通过图像数据获取部250获取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并由操作部280指示打印,则开始打印处理。

首先,通过打印数据生成部260生成进行打印的图像的打印数据。

接着,排出部230被驱动,即显胶片10从壳体20排出1张。被排出的即显胶片10为在壳体内位于层叠方向的最上方的即显胶片10。排出部230使卡爪232沿排出方向移动,并使卡爪232进入到壳体内,从而排出即显胶片10。卡爪232从壳体20的卡爪开口部32进入到壳体内,并从排出口28推出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此时,卡爪232在胶片罩60的缺口部62的范围内进行移动而推出即显胶片10。由此,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能够仅排出即显胶片。

与基于排出部230的即显胶片10的排出同步地,输送部240被驱动。输送部240接收从壳体20的排出口28排出的即显胶片10,并以恒定速度输送即显胶片10。与该输送同步地,曝光头272被驱动,图像被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

记录有图像的即显胶片10在通过输送部240被输送的过程中,显影处理液通过展开辊对246被实施展开处理,且所述即显胶片10被实施显影处理。然后,经过显影处理的即显胶片10从框体210排出。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0,能够将图像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而不排出胶片罩60。由此,能够简化输送部240的结构,并能够以紧凑的结构来记录高品质的图像。

《数码相机》

<结构>

图28是数码相机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28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图29是数码相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数码相机400是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例,使用即显胶片盒1将已摄影图像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

数码相机400作为带打印机的数码相机而构成。即,具备打印机部和数码相机部而构成。打印机部的结构与上述打印机200相同。由此,在此,对数码相机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数码相机部构成为具备透镜部420、透镜驱动部430、图像传感器440、图像传感器驱动部450及图像数据生成部460。

框体210的正面具备透镜部420。透镜部420构成为具备使被摄体像成像于图像传感器440的受光面上的摄影透镜422、调整通过摄影透镜422的光的光量的光圈424、调整曝光时间的快门426。摄影透镜422包括聚焦透镜,通过使聚焦透镜沿光轴前后移动而进行调焦。

透镜驱动部430按照来自控制部310的指令而驱动透镜部420。即,使聚焦透镜沿光轴前后移动。并且,使光圈424的光圈直径扩大缩小。并且,使快门426开闭。

图像传感器440例如由CCD图像传感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CMOS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 onductor: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二维固体成像元件构成。

图像传感器驱动部450按照来自控制部310的指令而驱动图像传感器440。

图像数据生成部460对从图像传感器440输出的信号实施规定的处理,从而生成数字图像数据。

另外,操作部280中包括作为摄影指示构件的快门按钮。并且,显示部290中具备显示即时预览图像及摄影完成图像的主显示器。框体210的背面具备主显示器292。

<作用>

即显胶片盒1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装填到装填室220,以防止即显胶片10的感光。在该数码相机400中,不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即显胶片盒1。由此,即使将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220,也不进行胶片罩60的排出处理。

若由操作部280指示进行摄影,则通过图像传感器440拍摄图像。从图像传感器440输出的信号导入图像数据生成部460,并被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由此,生成已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所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而导入打印数据生成部260,并被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由此,生成已摄影图像的打印数据。

若打印数据的生成结束,则排出部230被驱动,从壳体20排出1张即显胶片10。被排出的即显胶片10为在壳体内位于层叠方向的最上方的即显胶片10。排出部230使卡爪232沿排出方向移动,并使卡爪232进入到壳体内,从而排出即显胶片10。卡爪232从壳体20的卡爪开口部32进入到壳体内,从排出口28推出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此时,卡爪232在胶片罩60的缺口部62的范围内进行移动而推出即显胶片10。由此,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能够仅排出即显胶片。

与基于排出部230的即显胶片10的排出同步地,输送部240被驱动。输送部240接收从壳体20的排出口28排出的即显胶片10,并以恒定速度输送即显胶片10。与该输送同步地,曝光头272被驱动,图像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

记录有图像的即显胶片10在通过输送部240被输送的过程中,显影处理液通过展开辊对246被实施展开处理,且所述即显胶片10被实施显影处理。然后,经过显影处理的即显胶片10从框体210排出。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400,能够将图像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而不排出胶片罩60。由此,能够简化输送部240的结构,并能够以紧凑的结构记录高品质的图像。

另外,所拍摄到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根据需要被存储于存储部300。

《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

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为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例,其为通过透镜使被摄体像固定于即显胶片的曝光面上,从而将被摄体像记录在即显胶片上的方式的相机。

<结构>

图30是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30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图31是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500构成为具备:框体510,遮光性得到确保;装填室520,装填即显胶片盒1;排出部530,从装填到装填室520中的即显胶片盒1排出即显胶片10;输送部540,输送通过排出部530排出的即显胶片10;透镜部550;透镜驱动部560;操作部570;显示部580;及控制部590。

装填室520具备作为能够容纳即显胶片盒1的凹部即框体510。即显胶片盒1使曝光开口部26朝向装填室520的底面并装填到装填室520。若装填到装填室520,则即显胶片盒1定位于恒定位置。

装填室520具有装填室盖522,并通过装填室盖522而开闭。装填室盖522中具备上推部件524。若将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520中,并关闭装填室盖522,则上推部件524被插入即显胶片盒1的上推部件插入部36中。由此,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被上推部件524推压,并压接于壳体20的内表面。

排出部530从装填到装填室520中的即显胶片盒1每次排出1张即显胶片10。排出部530的结构与上述即显胶片10的排出机构100相同。即,构成为具备卡爪532、及使卡爪532沿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移动的卡爪驱动部534。排出部530将卡爪532从卡爪开口部32插入被装填到装填室520中的即显胶片盒1中,并通过卡爪532推出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并从壳体20排出。并且,将卡爪532从卡爪开口部32插入被装填到装填室520中的即显胶片盒1中,通过卡爪532推出壳体内的胶片罩60,并从壳体20排出。

在此,排出部530在排出胶片罩60时使卡爪532在超过缺口部62的范围内进行移动。由此,通过卡爪532能够排出胶片罩60。

另外,在排出即显胶片10的情况下,使卡爪532以比胶片罩60的情况短的行程移动。即,使卡爪532在能够将即显胶片10转移到输送部540的范围内进行移动。

输送部540输送通过排出部530从壳体20排出的即显胶片10及胶片罩60。针对即显胶片10,在其输送过程中对显影处理液进行展开处理。输送部540构成为具备输送辊对542、对输送辊对542进行旋转驱动的输送辊对驱动部544、展开辊对546、对展开辊对546进行旋转驱动的展开辊对驱动部548。

输送辊对542由输送驱动辊542a及输送从动辊542b构成。输送辊对542构成为由输送驱动辊542a及输送从动辊542b夹持即显胶片10。另外,输送驱动辊542a设为仅抵接于即显胶片10的两侧的结构。

输送辊对驱动部544具有马达和将该马达的旋转传递至输送驱动辊542a的旋转传递机构。

展开辊对546相对于即显胶片10的输送方向配置在输送辊对542的下游侧。展开辊对546由展开驱动辊546a及展开从动辊546b构成。展开辊对546由展开驱动辊546a及展开从动辊546b夹持即显胶片10进行输送。而且,在该输送过程中,压扁即显胶片10的囊部14,从而对显影处理液进行展开处理。

展开辊对驱动部548具有马达和将该马达的旋转传递至展开驱动辊546a的旋转传递机构。

框体510的正面具备透镜部550。透镜部550构成为具备:摄影透镜552,使被摄体像成像于装填到装填室520中的即显胶片盒1的即显胶片10上;光圈554,调整通过摄影透镜552的光的光量;及快门556,调整曝光时间。摄影透镜552包括聚焦透镜,通过使聚焦透镜沿光轴前后移动而进行调焦。

透镜驱动部560按照来自控制部590的指令而驱动透镜部550。即,使聚焦透镜沿光轴前后移动。并且,使光圈554的光圈直径扩大缩小。并且,使快门556开闭。

操作部570对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500进行各种操作。操作部570具备快门按钮、操作按钮等操作部件,并将与操作部件的操作对应的信息输出到控制部590。

显示部580显示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500的设定、摄影张数、动作状况、警告等。显示部580构成为具备例如由LCD等构成的显示器和其驱动电路。

控制部590一并控制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500的整体动作。控制部590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

<作用>

即显胶片盒1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装填到装填室520中,以防止即显胶片10的感光。

在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500中,通过使来自摄影透镜552的光接触到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而进行摄影。因此,在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500中,若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520中,则进行排出胶片罩60的处理。使用卡爪532如下进行胶片罩60的排出。

若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520中,且装填室盖522关闭,则卡爪532开始沿排出方向移动。卡爪532从卡爪开口部32进入到壳体内。进入到壳体内的卡爪532超过胶片罩60的缺口部62的范围进行移动。由此,胶片罩60被卡爪532推出,并从排出口28排出。卡爪532在移动至规定位置之后恢复到原点位置。

与卡爪532的移动同步地,输送部540被驱动。输送部540接收从壳体20的排出口28排出的胶片罩60,并排出到设备外部。

由此,胶片罩60的排出处理结束。之后,能够进行摄影。通过按下快门按钮而进行摄影。

若按下快门按钮,则壳体内的位于最上方的即显胶片10被曝光。曝光之后,进行经过所述曝光的即显胶片盒1的排出处理。使用卡爪532如下进行即显胶片10的排出。

若曝光结束,则卡爪532开始沿排出方向移动。卡爪532从卡爪开口部32进入到壳体内。经过曝光的即显胶片10通过进入到该壳体内的卡爪532被推出,并从排出口28排出。卡爪532在移动至规定位置之后恢复到原点位置。另外,此时的卡爪532的移动量设为比胶片罩排出时的移动量短。

与卡爪532的移动同步地,输送部540被驱动。输送部540接收从壳体20的排出口28排出的胶片罩60,并排出到设备外部。即显胶片10在通过输送部540而被输送的过程中,显影处理液通过展开辊对546而被实施展开处理,且所述即显胶片10被实施显影处理。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模拟方式的即显相机500,能够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即显胶片盒1。

另外,在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α的情况下,作为排出部530的卡爪532而使用以下卡爪。即,使用具有比缺口部62的宽度厚、且比卡爪开口部32的宽度薄的厚度的卡爪。该情况下,在胶片罩60的排出时和即显胶片10的排出时,不需要改变使卡爪移动的量。

《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打印机》

<结构>

图32是取下胶片罩而使用的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32中使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图33是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本例的打印机200α使曝光头272移动,从而将图像记录在壳体内的即显胶片10上。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取下胶片罩60。

另外,除了曝光头272设置成能够移动、以及取下胶片罩60而使用即显胶片盒1的方面以外,与上述打印机200的结构相同。由此,在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曝光头272设置成搭载于托架276上能够移动。托架276被支撑为沿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能够移动。

打印机200α中具备使托架276移动的托架驱动部278。托架驱动部278使托架276沿即显胶片10的排出方向移动。托架驱动部278构成为具备马达和将该马达的旋转转换成直线运动并传递至托架276的动力传递机构。

<作用>

即显胶片盒1在装配有胶片罩60的状态下装填到装填室220中,以防止即显胶片10的感光。若即显胶片盒1被装填到装填室220中,则进行排出胶片罩60的处理。使用卡爪232如下进行胶片罩60的排出。

若即显胶片盒1装填到装填室220中,且装填室盖222关闭,则卡爪232开始沿排出方向移动。卡爪232从卡爪开口部32进入到壳体内。进入到壳体内的卡爪232超过胶片罩60的缺口部62的范围进行移动。由此,胶片罩60通过卡爪232被推出,并从排出口28排出。卡爪232在移动至规定位置之后恢复到原点位置。

与卡爪232的移动同步地,输送部240被驱动。输送部240接收从壳体20的排出口28排出的胶片罩60,并排出到设备外部。

由此,胶片罩60的排出处理结束。之后,能够进行打印。

通过图像数据获取部250而获取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若由操作部280指示打印,则开始打印处理。

首先,通过打印数据生成部260而生成打印图像的打印数据。

若生成打印数据,则接着托架驱动部278被驱动,托架276以恒定的速度开始移动。与该托架276的移动同步地,曝光头272被驱动,图像记录在即显胶片10上。

若图像的记录结束,则托架276恢复到原点位置。与此同时,排出部230被驱动,记录有图像的即显胶片10从壳体20排出。排出部230使卡爪232沿排出方向移动,使卡爪232进入到壳体内,从而排出即显胶片10。

与基于排出部230的即显胶片10的排出同步地,输送部240被驱动。输送部240接收从壳体20的排出口28排出的即显胶片10,并输送即显胶片10。记录有图像的即显胶片10在通过输送部240而被输送的过程中,显影处理液通过展开辊对246被实施展开处理,且所述即显胶片10被实施显影处理。然后,经过显影处理的即显胶片10从框体210排出。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00,取下胶片罩60而能够使用即显胶片盒1。

另外,在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即显胶片盒1α的情况下,使用具有比缺口部62的宽度厚、且比卡爪开口部32的宽度薄的厚度的卡爪。该情况下,在胶片罩60的排出时和即显胶片10的排出时,不需要改变使卡爪移动的量。

并且,打印机由于具备数码相机部,因此能够作为带打印机的数码相机而构成。此外,通过具备扫描功能而能够构成为带打印机的扫描仪。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卡爪开口部配置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与即显胶片的排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附近,但配置卡爪开口部的位置并不限定于该位置。例如可以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

并且,可以在壳体的多个部位具备卡爪开口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胶片罩的多个部位具备与卡爪开口部对应的缺口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用1个卡爪排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结构,但也能够设为使用多个卡爪排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结构。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用卡爪来推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结构,但也能够设为用卡爪拉出即显胶片及胶片罩的结构。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内中容纳有多张即显胶片,但也能够设为仅容纳1张的结构。

符号说明

1-即显胶片盒,1α-即显胶片盒,10-即显胶片,10a-曝光面,10b-观察表面,12-曝光部,14-囊部,14a-显影处理液囊,16-收集部,16a-吸收材料,18-观察部,20-壳体,22-壳体主体,22a-正面部分,22b-顶面部,22c-底面部,24-壳体盖,26-曝光开口部,28-排出口,30-壳体挡板材料,32-卡爪开口部,32a-入口部,32b-通道部,34-胶片罩装配部,34a-导轨,36-上推部件插入部,38-胶片支撑部,40-遮光片安装部,50-遮光片,52-第1遮光片,52a-切入部,52b-固定部,54-第2遮光片,60-胶片罩,62-缺口部,64-胶片罩裙材料,64a-裙部,100-排出机构,110-卡爪,110a-插入部,110aα-插入部,110aβ-插入部,110b-凹部,110α-第1卡爪,110β-第2卡爪,112-卡爪驱动部,200-打印机,200α-打印机,210-框体,220-装填室,222-装填室盖,224-上推部件,230-排出部,232-卡爪,234-卡爪驱动部,240-输送部,242-输送辊对,242a-输送驱动辊,242b-输送从动辊,244-输送辊对驱动部,246-展开辊对,246a-展开驱动辊,246b-展开从动辊,248-展开辊对驱动部,250-图像数据获取部,260-打印数据生成部,270-记录部,272-曝光头,274-曝光头驱动部,276-托架,278-托架驱动部,280-操作部,290-显示部,292-主显示器,300-存储部,310-控制部,400-数码相机,420-透镜部,422-摄影透镜,424-光圈,426-快门,430-透镜驱动部,440-图像传感器,450-图像传感器驱动部,460-图像数据生成部,500-即显相机,510-框体,520-装填室,522-装填室盖,524-上推部件,530-排出部,532-卡爪,534-卡爪驱动部,540-输送部,542-输送辊对,542a-输送驱动辊,542b-输送从动辊,544-输送辊对驱动部,546-展开辊对,546a-展开驱动辊,546b-展开从动辊,548-展开辊对驱动部,550-透镜部,552-摄影透镜,554-光圈,556-快门,560-透镜驱动部,570-操作部,580-显示部,590-控制部,F-即显胶片的进给方向,f-即显胶片的排出方向,x-缺口部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