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061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液晶显示器已经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一般包括显示模组及背光模组,然后通过铁框及塑料中框将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固定并组装在一起,但是这种方法会增加显示器的重量及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旨在解决显示装置中不够轻薄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包边胶带,所述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上表面,所述包边胶带包括包覆所述背光模组底面的底包边、包覆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显示模组侧面的侧包边以及粘贴在所述显示模组上表面边缘的上包边,所述包边胶带用于使得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相对固定。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片、cf基板、tft基板及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上表面,所述上偏光片的面积小于所述cf基板的面积,所述上偏光片居中设置在所述cf基板上以使得所述cf基板露出框形贴合区域以供所述上包边贴合。

其中,所述显示模组进一步包括与tft基板电连接以向所述tft基板供电的第一fpc,所述侧包边及所述上包边的连接处设有界面呈l型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fpc经所述第一开口伸出并贴附于所述侧包边和所述底包边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导光板及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及底面,所述出光面上为v-cut结构,以增加所述出光面视向方向的光线,所述底面具有多个网点,以增加反射至所述出光面的光线。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为所述导光板提供光源的灯条,所述灯条包括led灯及为所述led灯供电的第二fpc,所述第二fpc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反射片同层设置,所述led灯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

其中,所述反射片面积小于所述导光板面积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居中位置,以使所述导光板同时压盖所述反射片及所述第一部分。

其中,所述侧包边的底部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部分经所述第二开口伸出并贴附于所述第一fpc外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二fpc与所述第一fpc电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填充物,所述填充物支撑于所述cf基板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并位于所述led灯的外侧。

其中,所述反射片为银色反射片。

其中,所述包边胶带为黑色mylar胶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通过使用包括包覆背光模组底面的底包边、包覆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侧面的侧包边以及粘贴在显示模组上表面边缘的上包边的包边胶带,使得背光模组与显示模组相对固定的方法,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铁框及塑料中框,进而使得该显示装置更轻、更薄,实现了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显示装置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底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实施例包括包边胶带11、显示模组12及背光模组13,且显示模组12设置在背光模组13上。

包边胶带11包括包覆背光模组13底面的底包边111、包覆背光模组13和显示模组12侧面的侧包边112以及粘贴在显示模组12上表面边缘的上包边113。

一般的,显示装置的形状为矩形,比如常用的液晶显示器,因此,位于一个底面的底包边111数量为一,位于四个侧面的侧包边112数量为四,位于上表面四周边缘的上包边113数量为四,四个上包边113、侧包边112以及一个底包边111形成一个包围空间,以将显示模组12与背光模组13相对固定。

可选的,包边胶带11为黑色mylar胶带,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表面平整性及机械柔韧性,且黑色的mylar胶带还能用于遮蔽背光模组13发出的光线,避免漏光。

请一并参阅图2,位于同一侧的侧包边112及上包边113的连接处截面呈l型的设有第一开口1121,侧包边112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开口1122,可选的,第一开口1121与第二开口1122位于同一侧的侧包边112上。

进一步参阅图1,显示模组1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上偏光片121、cf基板122、tft基板123及下偏光片124,下偏光片124设置在背光模组13的上表面。

其中,上偏光片121的面积小于cf基板122的面积,且上偏光片121居中设置在cf基板122上,以使得cf基板122的四周边缘露出框形贴合区域以供上包边113贴合。

进一步参阅图1及图2,显示模组12进一步包括与tft基板123电连接以向tft基板123供电的第一fpc125。

其中,第一fpc125一端贴附于tft基板123上表面以与tft基板电连接,另一端经过第一开口1121伸出并贴附于侧包边112与底包边111的外表面。

背光模组1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片131、导光板132及反射片133。

扩散片131设置于导光板132上,以雾化导光板132射出的光线,使得射出的光线均匀透出。

参阅图3,导光板132包括出光面及底面,出光面为图3中所示导光板132的上表面,底面为导光板132的下表面。

其中,出光面上为v-cut结构,该v-cut结构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条状单元1321,且该v-cut结构在垂直于出光面上的投影可为锯齿形,当光线经过v-cut结构时,一部分穿出v-cut结构并发生折射,向法线方向聚拢,被v-cut结构由边缘方向导向视向方向,从而增加了导光板132出光面视向方向的光线,提高了光源利用率,另一部分被反射回导光板132内,减少了光能的损失,进一步提高了光源利用率;底面具有多个网点1322,可采用撞点加工形成表面光滑度较高的网点1322,以将更多反射回导光板132的光线发射至出光面,减少射出导光板132的光线,进而提高光源利用率。

反射片133设置于底包边111上,可将射出导光板132的光线重新反射至导光板132,提高光源利用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片133的面积小于导光板132的面积,且反射片133位于导光板132的居中位置。

可选的,反射片133为银色反射片,以增加反射效率。

进一步地,背光模组13还包括为导光板132提供光源的灯条134,灯条134包括led灯1341及为led灯1341供电的第二fpc1342。

共同参阅图1及图4,第二fpc1342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部分1343及第二部分1344。

其中,第一部分1343与反射片133同层设置在底包边111上,且导光板132同时压盖反射片133与第一部分1343,led灯1341设置在第一部分1343上,且位于导光板132侧面,以从侧面向导光板132提供光源;第二部分1344经过第二开口1122伸出并贴附于第一fpc125外表面,以使得第二fpc1342与第一fpc125电连接。

进一步地,该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填充物135,填充物135支撑于第一部分1343与cf基板122之间,并位于led灯1341的外侧。

可选的,填充物135为mylar片。

为了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下面对本发明显示装置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进行对比,以使得本发明更加直观。

其中,显示装置的尺寸均以10英寸为例。

表1

表1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与现有技术显示装置各结构的效率对比表,其中,led灯可选取高光强型号的led灯或者增加led灯的数量,以实现亮度为现有技术中led灯亮度的1.4倍;表1中下扩散片即为上述中的扩散片131,其他结构与上述结构均为同一结构。

进一步地,由上述描述可知,导光板由于出光面为v-cut结构、底面具有多个网点,提高了光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导光板效率,且反射片采用银色反射片,提高了反射效率,根据亮度公式:

可知,本发明增加了led光强、导光板效率及上扩散片效率,从而使得如表1中所示,本发明可以省去下增光片、上增光片以及下扩散片的结构,且亮度变化不大。

表2

表2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与现有技术显示装置各结构的厚度对比表,其中,本发明使用包边胶带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铁框,且省去了下增光片、上增光片以及下扩散片,从而使得本发明显示装置的厚度明显小于现有技术显示装置的厚度。

表3

表3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与现有技术显示装置各结构的重量对比表,本发明使用包边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铁框及塑料中框,且省去了下增光片、上增光片以及下扩散片,因此,本发明显示装置的重量明显比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轻。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使用包括包覆背光模组底面的底包边、包覆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侧面的侧包边以及粘贴在显示模组上表面边缘的上包边的包边胶带,使得背光模组与显示模组相对固定的方法,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铁框及塑料中框,进一步在亮度影响不大的前提下,省去了下增光片、上增光片以及下扩散片,从而使得该显示装置更轻、更薄,实现了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