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052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抑制分段显示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由于外部原因产生的静电而引起的不良情况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般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一对基板、设置于各基板的一个面上的电极、设置于各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和设置于各基板的外侧的一对偏光片等作为主要的结构。在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例如有时在开始使用以前,为了防止外部受伤,而在各偏光片的表面设置保护膜。在该情况下,在将保护膜剥离时产生静电而使液晶显示装置带电,由此给原本不是显示中所使用的部分的区域(非显示部)中的液晶层带来取向的变化,成为外观上能够目视确认为显示发生变化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到该显示发生变化的状态消失为止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的不良情况不限于将保护膜剥离时,也能够由于外部原因产生的静电而引起。

关于如上所述的由于静电引起的不良情况,在例如日本特开2008-170812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液晶显示元件:具有在液晶显示区域的外周部形成静电用接地图案,将该静电用接地图案的一端与gnd端子连接且将另一端电断路的结构,由此去除静电和提高抗噪性,抑制显示错误动作的产生。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1055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液晶显示元件:在形成有信号电极的上基板和形成有扫描电极的下基板上配置与各个电极绝缘、且从液晶填充区域内向密封件的外侧延伸的一对虚设(dummy)电极,至少在密封件的外侧的虚设电极之间设置点状的导电部件而将两个虚设电极之间相互电连接,由此能够使各基板上所存留的电荷移动。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4030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一个透明基板上设置有具有由表示字符或图形的电极及引出导线构成的分段电极、和与该分段电极独立形成的导电膜部的透明电极,在另一个透明基板上设置有具有由表示字符或图形的电极及引出导线构成的公共电极、和与该公共电极独立形成的导电膜部的透明电极,将导电膜部彼此之间电连接。

但是,在分段显示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例如具有多个单位显示区域的情况较多,该单位显示区域组合多个分段显示部来表现1个具有意思的图案(数字等)。例如,如果是表现几位数字的分段显示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则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由上述多个分段显示部构成的单位显示区域。在这样的分段显示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即使根据上述的现有技术,对静电的对策也仍不充分,有时在俯视观察时的多个单位显示区域之间所夹持的区域或各单位显示区域的内部区域(分段显示部所包围的区域)中产生显示不良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08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05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403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具体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少为了消除由于静电引起的不良情况所需的时间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包含:(a)第1基板,其具有多个第1电极和多个第1虚设电极;(b)第2基板,其具有多个第2电极和多个第2虚设电极;(c)液晶层,其设置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d)密封件,其包围所述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以及(e)导通部,其在所述密封件附近或内部在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之间进行导通,(f)被所述密封件包围的内部区域包含多个单位显示区域,该多个单位显示区域是分别包含显示1个具有意思的图案所需的全部多个分段显示部的最小限度区域,该多个单位显示区域沿着第1方向相互隔开配置,(g)所述多个分段显示部分别在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一个第1电极与所述多个第2电极的一个第2电极相重叠的区域中被划定,(h)所述多个第1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1电极具有:多个电极部位,它们分别与所述多个单位显示区域对应,在所述第1方向上相互分离,隔开配置;多个第1引绕布线,它们分别与所述多个电极部位连接,分别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至比所述内部区域靠外侧的位置;以及第1过渡布线,其配置于比所述内部区域靠外侧的位置,将所述多个第1引绕布线的相互之间连接起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虚设电极的配置的自由度,能够还向单位显示区域之间的区域或分段内区域等配置虚设电极。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为了消除单位显示区域间的区域或分段内部区域等中的由于静电引起的不良情况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a)是图4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图5(b)是图4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设置于第1基板11的绝缘膜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1:第1基板;12:第2基板;13:第1电极;14:第2电极;15:第1取向膜;16:第2取向膜;17:液晶层;19:密封件;21:第1偏光片;22:第2偏光片;30:单位显示区域;31:分段间区域;32:分段内区域;40、41、42、50、51、52、53:虚设电极;213a、213b、240:过渡布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液晶显示装置具备相对配置的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设置于第1基板11的第1电极13、设置于第2基板12的第2电极14、以及配置于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17,作为基本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分段显示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构成为在电极彼此重合的区域形成想显示的字符和图案,基本上能够仅显示预先确定的字符等,大概有效显示区域内中的面积比多至70%以下、通常为50%以下的区域对字符等的显示做贡献。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是分段显示型和点矩阵型混合后的类型。

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分别在俯视观察时是矩形的基板,相互对向配置。作为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能够使用例如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透明基板。如图所示,在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之间均匀地分散配置有例如许多个隔件,利用这些隔件将两个基板的间隙保持为期望的大小(例如几μm左右)。

第1电极13设置于第1基板11的一面侧。同样,第2电极14设置于第2基板12的一面侧。第1电极13和第2电极14分别通过对例如氧化铟锡(ito)等透明导电膜进行适当构图来构成。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可以在各电极的上表面还设置有绝缘膜。

第1取向膜15以覆盖第1电极13的方式设置于第1基板11的一面侧。第2取向膜16以覆盖第2电极14的方式设置于第2基板12的一面侧。作为这些第1取向膜15、第2取向膜16,采用了将液晶层17的取向状态限制为垂直取向的垂直取向膜。对各取向膜15、16实施摩擦处理等单轴取向处理,具有朝向一个方向的取向限制力。对各取向膜15、16的取向处理的方向例如设定为相互不同(反向平行)。

液晶层17设置于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如下的液晶材料来构成液晶层17,该液晶材料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是负,不含有手性材料,具有流动性(即液状体)。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层17成为无电压施加时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在一个方向上倾斜的状态,设定为具有与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的各基板面成大概88°以上且小于90°的范围内的预倾角的大致垂直取向。而且,在对第1电极13和第2电极14之间施加了电压时,液晶层17的液晶分子朝向通过取向处理进行了限制的方向进行取向。

第1偏光片21配置于第1基板11的外侧。同样,第2偏光片22配置于第2基板12的外侧。第1偏光片21和第2偏光片22被配置成例如各自的吸收轴大致相互垂直。此外,也可以在各偏光片和各基板之间适当配置c板等视场角补偿板。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如下的分段显示型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地配置3个单位显示区域来表现3位数字,该单位显示区域将7个分段显示部组合,可变地表现作为1个具有意思的图案的1个数字。分别构成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的各分段显示部被划定为分别作为公共电极发挥功能的4个第1电极13中的任意一个第1电极13与分别作为分段电极发挥功能的4个第2电极14中的任意一个第2电极14所重合的区域,能够通过进行多路驱动,分别独立地点亮和熄灭。

取出电极c1、c2、c3、c4分别设置在第2基板12的一个面的上端侧。这些取出电极c1~c4用于向作为公共电极发挥功能的第1电极13施加驱动电压。此外,取出电极s1、s2、s3、s4、s5、s6分别设置在第2基板12的一个面的上端侧。这些取出电极s1~s6用于向作为分段电极发挥功能的第2电极14施加驱动电压。

密封件19大致沿着第1基板11与第2基板12的重叠区域的外缘设置为框状,固定两个基板,并包围和密封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17。此外,密封件19在各基板的图中右侧,沿着端部设置为直线状,且在大致中央的一部分处中断并开口。该开口部是形成液晶层17时的注入口,利用密封件进行封闭。被密封件19所包围的内部区域大致与有效显示区域(有效显示部)对应,其中除分段显示部以外的部分为不产生显示变化的部分即非显示部。此外,密封件19例如含有碳粒子、银粒子、金涂层粒子等导电性粒子,具有仅在厚度方向(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的厚度方向)上产生导电性的各向异性导电性。

这里,“单位显示区域”例如能够定义为俯视观察时包含(即包围)为了显示1个具有意思的图案所需的多个分段显示部全体的最小限度的区域。各单位区域30a、30b、30c包含于被密封件19所包围的内部区域中,沿着一个方向(图中左右方向)相互隔开配置。此外,设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的相互之间存在的区域为分段间区域31。此外,设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各自中的被各分段显示部所包围的内部的区域为分段内区域32。

这里,“分段间区域”例如能够定义为俯视观察时相邻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中的任意2个显示区域之间所夹持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分段间区域31被定义为在相邻的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之间,在俯视观察时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的外缘的一部分彼此相对的范围中所包含的区域。

这里,“分段内区域”例如能够定义为俯视观察时在1个单位显示区域内被多个分段显示部包围的区域(大致封闭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分段内区域32被定义为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中被4个分段显示部所包围的区域,在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中分别各存在2个。

以下,对能够缩短用于消除分段间区域31、分段内区域32中的由于静电引起的显示不良情况的时间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从形成有第2电极14的一侧俯视观察第2基板12时的状况。在第2基板12的一个面上分别设置有作为分段电极发挥功能的第2电极14、和虚设电极40、41、42。如图所示,第2基板12的一个面大致整体被各第2电极14和各虚设电极40、41、42覆盖。这里,“虚设电极”是指不与分段显示部中的显示控制直接相关的电极(以下相同)。

各第2电极14分别经由引绕布线,与取出电极s1~s6中的任意电极连接。经由这些取出电极s1~s6,能够从外部的驱动装置(未图示)对各第2电极14施加电压。

虚设电极40、41、42设置于除各第2电极14所存在的区域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中。另外,在图中,仅对一部分的虚设电极标记标号。虚设电极40是用于与第1基板侧的第1电极13(公共电极)的引绕部分相对的虚设电极。虚设电极41是与分段内区域32对应的虚设电极。虚设电极42是与分段间区域31对应的虚设电极。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从与形成有第1电极13的一侧的相反侧俯视观察第1基板11时的状况。如图4所示,在第1基板11的一个面上分别设置有作为公共电极发挥功能的第1电极13、和虚设电极50、51、52、53。如图所示,第1基板11的一个面大致整体被各第1电极13和各虚设电极50、51、52、53覆盖。另外,针对第1电极13,在图中,从存在于上侧的起依次示出第1电极13a、第1电极13b、第1电极13c、第1电极13d。

第1电极13a是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各自的上侧和左上侧的各分段显示部对应的公共电极。该第1电极13a具有分别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对应的电极部位,这些电极部位在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排列的方向即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相互不连接而是分离或独立,隔开配置。第1电极13a具有在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排列的方向即图中的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引绕布线。而且,各引绕布线经由设置于第1基板11的比上边侧的密封件19靠外侧的位置的过渡布线,相互连接。由此,第1电极13a的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分别对应的部位相互电连接,且与焊盘部c11连接,该焊盘部c11设置于第1基板11的图中上端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密封件19含有导电性粒子,形成为具有各向异性的导通部,进行电连接,但电连接方法不限于此。可以通过灌封或丝网印刷等将银浆、碳浆等导电性材料选择性地配置于需要电连接的部位而进行电连接。银浆、碳浆等导电性材料可配置于密封件19的内部或者附近中的任意位置。

第1电极13b是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各自的中央和右上侧的各分段显示部对应的公共电极。该第1电极13b具有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分别对应的电极部位,这些电极部位在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排列的方向即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经由引绕布线相互连接,且与焊盘部c12连接。此外,第1电极13b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引绕布线。各引绕布线向第1基板11的上边侧延伸,与密封件19重叠。

第1电极13c是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各自的左下侧和右下侧的各分段显示部对应的公共电极。该第1电极13c具有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分别对应的电极部位,且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引绕布线。各引绕布线向第1基板11的下边侧延伸,在与密封件19重叠的区域上经由过渡布线相互连接。此外,第1电极13c与焊盘部c13连接。

第1电极13d是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30b、30c各自的下侧的各分段显示部对应的公共电极。该第1电极13d具有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分别对应的电极部位,这些电极部位在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排列的方向即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相互不连接而是分离或独立,相互隔开配置。第1电极13d具有在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排列的方向即图中的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引绕布线。而且,各引绕布线经由过渡布线相互连接,该过渡布线设置于第1基板11的与下边侧的密封件19重叠的区域。由此,第1电极13d的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分别对应的部位相互电连接,且与焊盘部c14连接,该焊盘部c14设置于第1基板11的图中上端侧。

虚设电极50、51、52、53设置于除各第1电极13所存在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的大致整体上。另外,在图中,仅对一部分虚设电极标记标号。虚设电极50、51、52是分别与分段内区域32对应的虚设电极。这些虚设电极50、51、52分别具有沿着图中的上下方向向第1基板11的上边侧或下边侧延伸的引绕布线。虚设电极53是与分段间区域31对应的虚设电极。

这些虚设电极50、51、52、53和上述第2基板12侧的虚设电极40、41、42相互之间或与第1电极13或第2电极14的引绕布线之间,经由密封件19导通,被同电位化。例如,第2基板12具有的1个虚设电极42(图3中的下侧所示)和第1基板11具有的1个虚设电极53(图4中的下侧所示)之间经由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各自的下边侧的密封件19相互导通。由此,与这些虚设电极42、53重合的区域对应的分段间区域52被同电位化。

图5(a)是图4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如上所述,第1电极13a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引绕布线113a,各引绕布线113a延伸至与密封件19重叠的位置。而且,各引绕布线113a经由设置于第1基板11的比上边侧的密封件19靠外侧的位置的过渡布线213a相互连接。由此,第1电极13a的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分别对应的部位相互电连接,且与焊盘部c11连接。此外,如图所示,各虚设电极50、51具有的引绕布线150、151也延伸至与密封件19重叠的位置。

另外,由于将过渡布线213a配置于比密封件19靠外侧的位置,所以不会产生该部分上的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之间的导通,但还优选向两个基板的间隙填充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绝缘物,以进一步降低导通的可能性。

图5(b)是图4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如上所述,第1电极13d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引绕布线113d,各引绕布线113d延伸至与密封件19重叠的位置。而且,各引绕布线113d经由过渡布线213d相互连接,该过渡布线213d设置于第1基板11的与下边侧的密封件19重叠的区域。由此,与第1电极13d的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分别对应的部位相互电连接,且经由设置于第1基板11的右边侧的引绕布线(参照图4)与焊盘部c14连接。此外,如图所示,各虚设电极52、53具有的引绕布线152、153也延伸至与密封件19重叠的位置。

根据如上这样的结构,第1电极13a的各电极部位之间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相互不连接而是分离或独立,相互隔开,所以能够通过各电极部位之间,在上下方向配置虚设电极或引绕布线,能够提高其他虚设电极等的配置的自由度。由此,向单位显示区域间的区域或分段内区域等也配置虚设电极变得容易。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消除单位显示区域间的区域或分段内部区域等中的由于静电引起的不良情况所需的时间。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主要是设置于第1基板的过渡布线的构造不同。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示出了从与形成有第1电极13的一侧的相反侧俯视观察第1基板11时的状况。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各引绕布线113a相互连接起来的过渡布线213a设置于第1基板11的比上边侧的密封件19靠外侧的位置,但如图所示,该过渡布线213a也可以配置于与密封件19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将各虚设电极的引绕布线朝向密封件19的内侧错开位置地配置。在该情况下,第2基板12侧的引绕布线和第1基板11侧的过渡布线213a之间经由密封件19导通,所以为了避免该情况,如图7所示,需要在第1基板11中的至少过渡布线213a的部分设置绝缘膜60。此外,优选还在第1基板11的密封件19的内侧(框内)的部分设置绝缘膜61。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银浆等连接技术,选择性地进行电连接。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将过渡布线设置于第2基板侧。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图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示出了从形成有第2电极14的一侧俯视观察第2基板12时的状况。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等中,将各引绕布线相互连接起来的过渡布线设置于第1基板11,但也可以将相当于该过渡布线的结构设置于第2基板12。

图9是图8所示的c部的放大图。此外,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在第2基板12上,各虚设电极40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引绕布线,各引绕布线延伸至与密封件19重叠的位置。而且,各虚设电极40的引绕布线通过各取出电极的相互之间,延伸至第2基板12的上边侧端部,经由设置于第2基板12的比上边侧的密封件19靠外侧且比各取出电极s1~s6靠外侧的位置的过渡布线240而相互连接,并与取出电极c1连接。

如图所示,该过渡布线240在第2基板1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这里,设置于第1基板11侧的各第1电极13a经由密封件19,与任意的虚设电极40导通,所以其结果,各第1电极13a经由引绕布线240相互连接,且与取出电极c1连接。由此,如图10所示,无需在第1实施方式等中设置于第1基板11侧的过渡布线。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将引线框或挠性膜与各取出电极连接的情况下,还考虑了在第2基板12中所设置的过渡布线240或与该过渡布线240连接的引绕布线与引线框等导通的可能性。此外,还考虑了在引线框等的安装时过渡布线240等剥离的可能性。因此,还优选在过渡布线240等的上表面形成硬的绝缘膜。也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银浆等连接技术选择性地进行电连接。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将过渡布线设置于第1基板侧和第2基板侧双方。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图1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1示出了从形成有第2电极14的一侧俯视观察第2基板12时的状况。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同样,在第2基板12中,各虚设电极40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至密封件19的位置的多个引绕布线,这些引绕布线经由过渡布线240相互连接,并与取出电极c1连接。在第1基板11侧所设置的各第1电极13a经由密封件19,与任意的虚设电极40导通,所以其结果,各第1电极13a经由引绕布线240相互连接,且与取出电极c1连接。

图1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2示出了从与形成有第1电极13的一侧的相反侧俯视观察第1基板11时的状况。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等中,使用过渡布线213a将第1电极13a的各电极部位之间连接起来,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同样构成的过渡布线213b将第1电极13b的各电极部位之间连接起来。由此,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第1电极13b的各电极部位的分别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对应的部位相互不连接而是分离或独立,相互隔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过渡布线213b、240分别设置于密封件19的外侧,所以不会在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之间产生导通或产生错误点亮。但是,为了更可靠地防止基板间的短路,优选在对应的电极面的至少一方的上表面上设置绝缘膜、或向两个基板间的间隙填充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效果。并且,第1电极13a的各电极部位之间、第1电极13b的各电极部位之间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相互不连接而是分离或独立,相互隔开,所以能够通过各电极部位之间,在上下方向配置虚设电极或引绕布线,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他虚设电极等的配置的自由度。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银浆等连接技术,选择性地进行电连接。

(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变更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基板侧的过渡布线和第2基板侧的过渡布线的功能。以下,对与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对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图13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2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3示出了从形成有第2电极14的一侧俯视观察第2基板12时的状况。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同样,在第2基板12中,各虚设电极40、42具有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至密封件19的位置的多个引绕布线,这些引绕布线经由过渡布线242相互连接,并与取出电极c2连接。设置于第1基板11侧的第1电极13b的各电极部位经由密封件19,与任意的虚设电极40、42导通,所以其结果,第1电极13b的各电极部位经由引绕布线242相互连接,且与取出电极c2连接。

图14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1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4示出了从与形成有第1电极13的一侧的相反侧俯视观察第1基板11时的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过渡布线213a将第1电极13a的各电极部位之间连接起来。由此,关于第1电极13a的各电极部位之间,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分别与各单位显示区域30a等对应的部位能够相互不连接而是分离或独立,相互隔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过渡布线213a设置于与密封件19重叠的位置,所以为了防止基板间的短路,需要在对应的电极面的至少一方的上表面上设置绝缘膜、或向两个基板间的间隙填充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效果。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银浆等连接技术,选择性地进行电连接。

(实施例)

接着,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作为第1基板和第2基板,准备在一个面上形成有由ito构成的导电膜的一对青板玻璃基板(厚度为0.7mm)。通过光刻法和蚀刻处理进行构图,以将各玻璃基板的导电膜形成为与期望的显示图案对应的图案。

接着,以覆盖各基板的一个面(电极面)的至少有效显示部的方式,将由sio2等构成的绝缘膜形成为期望的面内图案形状。接着,与绝缘膜同样,以至少包含有效显示部内的方式涂布垂直取向膜,在180℃~220℃下进行烧制。

接着,使用厚度为2.8mm~3.2mm左右的棉制摩擦布,向一个方向对垂直取向膜进行摩擦处理。作为摩擦条件,设为完成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预倾角为88.5°~89.9°。

针对一个基板(例如第1基板)的形成有取向膜的面,以包围至少比有效显示部大的区域的方式呈框状地印刷密封件。在密封件中分别以各1.5wt%添加有直径为4.2μm的玻璃纤维隔件和用于确保两个基板面的导通的直径为4.5μm的被金涂层的塑料球。

另外,在不使用被金涂层的塑料球的情况下,通过灌封、丝网印刷等将银浆配置在另一个基板(例如第2基板)的需要导通的位置。

在另一个基板(例如第2基板)上,利用干式分布法,以100个/mm2的密度分布直径为4.0μm的塑料球隔件。

将第1基板、第2基板以各自的取向膜的形成面相对的方式进行位置对准并使它们重叠,在对两个基板进行了冲压的状态下以150℃的条件进行烧制。关于烧制时间,设为密封件固化所需的充分时间。

接着,在利用真空注入法向贴合后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之间注入了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材料,用紫外线固化树脂对注入口进行密封后,进行120℃、1个小时的热处理。

用中性清洗剂将贴合后的两个基板的基板面清洗后,按照上述所示的层叠顺序在各基板的表面上贴合期望的视场角补偿板、偏光片。

因为在一个基板(第2基板)侧中外形比另一个基板(第1基板)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配置有取出电极,所以将引线框、经由各向异性导电性膜的挠性膜、驱动ic接合到这些部分。

最后,通过将外部驱动电路与取出电极连接,在背面侧的偏光片下设置反射板或背照灯,液晶显示装置完成。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面板部分的下侧基板(第2基板)为纵27.5mm×横25mm,取出电极部的长度为2.5mm。有效显示部为两个基板重叠的25mm角区域中的内侧的大约22mm,在剩余3mm内形成密封部。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制作分别与第1~第5实施方式对应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目视观察将贴合在表面的偏光片的保护膜剥离时的异常点亮状态时,未观察到异常点亮。由此可知,通过各实施方式的结构显著抑制了由于静电带电引起的异常点亮。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能够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