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668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2015年5月14日提出的、名称为“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no.201510245401.8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配置成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包括该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配置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在其设备本体中包括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配置成读取原稿的图像,使得由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被复制。在这种情况下,图像读取装置包括配置成输送原稿的片材输送装置(中国专利no.101430514)。在现有技术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独立于外盖的盖部件配置成保持辊对中的一个辊,盖部件被打开使得该一个辊是可拆卸的,由此能够更换该一个辊。

然而,在安装用作旋转部件的该一个辊时,该一个辊可能被不适当地安装。在这种情况下,阻碍了该一个辊正常旋转,由此导致不能输送片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配置成防止旋转部件不适当安装的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包括该图像读取装置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可旋转的第一旋转部件;配置成与第一旋转部件一起旋转以夹持输送片材的第二旋转部件;配置成以可拆装的方式支撑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部件支撑单元,该旋转部件支撑单元能够在与片材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枢转地移动;和管控部件,该管控部件配置成管控旋转部件支撑单元的枢转移动,使得在安装第一旋转部件时第一旋转部件被装配到旋转部件支撑单元的预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读取部,配置成读取由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的原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读取装置;和成像部,配置成根据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信息而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从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沿片材输送方向截开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自动原稿输送部的主要部分沿原稿输送方向截开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了自动原稿输送部的开闭盖从图2的关闭状态打开的状态的视图。

图4是自动原稿输送部的分离部的透视图。

图5a是在原稿引导路径由开闭盖打开时包括阻滞辊的阻滞辊单元和其周边的透视图。

图5b是沿图5a中箭头vb-vb指示的方向截开来看的剖视图。

图6是在原稿引导路径由开闭盖打开时包括阻滞辊的阻滞辊单元和其周边的透视图。

图7是阻滞辊单元的透视图。

图8a是在去除了图5a和6的阻滞辊单元并将阻滞辊支架定位在更换位置时阻滞辊支架和其周边的透视图。

图8b是阻滞辊支架的支撑槽的透视图。

图9a是在去除了图8a的阻滞辊支架时输送引导部的透视图。

图9b是阻挡肋的透视图。

图10a是在阻滞辊的把手定位在输送位置时的视图。

图10b是在阻滞辊的把手定位在更换位置时的视图。

图11a、11b、11c和11d是示出了在开闭盖被关闭时阻滞辊支架的突出部和阻挡肋的接合操作的视图。

图12是在把手定位在更换位置时的视图。

图13是在从与图12相反的一侧来看把手定位在更换位置时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300和在设备本体400中包括该图像读取装置300的成像设备100。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沿片材输送方向截开的示意性剖视图。成像设备100包括成像设备100的设备本体400,和布置在设备本体400上部的图像读取装置300。

设备本体400中的拾取辊420和421把容纳在盒404和405中的片材p从盒404和405给送出来。输送辊对422把从盒404和405给送出的片材给送到感光鼓402和转印装置406之间的部分。

另一方面,充电装置423对感光鼓402的表面充电,激光扫描仪401用激光照射感光鼓402的表面。这样,根据在图像读取装置300中读取原稿获得的图像信息,在感光鼓402上形成潜像。通过调色剂显影装置403用调色剂把该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装置406将感光鼓40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给送到感光鼓402和转印装置406之间部分的片材上。然后,转印装置406和感光鼓402一起给送片材p到定影装置407。定影装置407加热片材p,使得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p上。最后,输出辊对408将片材p输出到托盘424上。

在片材p两面成像的情况下,在一个表面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并从定影装置407给送出的片材p通过切换部件409、417和413的引导以及输送辊对411的输送而被给送到翻转路径412。之后,通过输送辊对411的反转以及切换部件413的引导,片材p从翻转路径412给送到返回路径410。在此过程中,通过转回输送使片材p的正反面翻转。片材p被引导到返回路径410中,然后再一次被给送到感光鼓402和转印装置406之间的部分,由此在另一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在定影装置407中被定影在片材p上,然后片材p最终被输出到托盘424上。

成像部430包括充电装置423、感光鼓402、调色剂显影装置403、转印装置406等等。

图像读取装置300包括配置成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部1和用作片材输送装置的自动原稿输送部2,该自动原稿输送部布置在图像读取部1的上方并配置成将原稿给送到图像读取部1中。自动原稿输送部2相对于图像读取部1以可自由开闭的方式布置。

在图1中,在与自动原稿输送部2对向的部分中,图像读取部1包括固定读取玻璃301、流动读取玻璃101、铲起部件322等等。此外,图像读取部1的内部包括扫描部302、信号处理部503、马达308和皮带312(后两者配置成在副扫描方向h和e移动扫描部302),以及配置成控制图像读取装置300的控制部510等。

图2是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主要部分沿原稿d的输送方向截开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示出了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开闭盖22从图2的关闭状态打开的状态的视图。图4是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分离部7的透视图。

首先,将描述图像读取装置300的流动读取操作。

如图1所示,原稿d由用户放置在原稿托盘3上,该原稿托盘用作能够堆叠原稿d的堆叠部。参考图1、2和3,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拾取辊4将原稿d给送到分离部7中,该分离部包括分离输送辊(分离部件)5和阻滞辊6。使分离输送辊5和阻滞辊6彼此接触,二者配置成分离要被输送的原稿d。分离部7输送原稿d到对齐辊对8。然而,可以将多个重叠的原稿从拾取辊4输送到分离部7。在这种情况下,分离部7的阻滞辊6抑制重叠原稿的输送,使得最上面的单张片材d由分离输送辊5输送。

对齐辊对8接收从分离部7给送的原稿d的前缘,由此校正原稿d的歪斜给送并根据读取定时将原稿d输送到流动读取玻璃101和白色辊10之间的部分。读取定时是基于对齐传感器9对从分离部7给送的原稿d的前缘的检测而确定的。当确定了读取定时时,原稿d的图像由在流动读取玻璃101下方预先处于待命状态的扫描部302读取。然后,引导辊对11和12输送原稿d,使得原稿d在流动读取玻璃101的上方经过。最后,原稿输出辊对13将原稿d输出到原稿输出托盘14上。原稿引导路径31形成在从拾取辊4到原稿输出辊对13的区域中。原稿d通过原稿引导路径31的引导而被输送。

在原稿d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原稿输出辊对13输送原稿d直到其后缘,从而不将原稿d输出到原稿输出托盘14上。接着,原稿输出辊对13反转以向回给送原稿d,使得通过切换部件33的引导将原稿d输送到转回路径32中。这样,在转回输送过程中翻转原稿d,并输送原稿d通过原稿引导路径31到达原稿输出辊对13。在此过程中,扫描部302读取原稿d的另一面上的图像。

原稿d因上述的转回输送而被翻转,因此在原稿d被这样输出到原稿输出托盘14上时原稿d的页面顺序被不正确地布置。因此,原稿d可以在再一次进行转回输送之后输出到原稿输出托盘14上。此时,扫描部302不读取原稿d的图像。

如上所述地,通过使原稿d在静止的扫描部302的上方经过来读取图像的方法被称为“流动读取”。

接着,将描述图像读取装置300的固定读取操作。

用户从近侧提起自动原稿输送部2以敞开固定读取玻璃301的上表面,将原稿d放置在上表面上,然后使自动原稿输送部2返回到其初始位置。结果,自动原稿输送部2把原稿d压靠在固定读取玻璃301上,从而防止原稿d相对于固定读取玻璃301升起。之后,扫描部302沿副扫描方向h移动,以读取原稿d的图像。当扫描部302完成对原稿d的图像的读取时,扫描部302沿副扫描方向e移动而返回到待命位置(未示出)。

如上所述地,通过固定原稿d和移动扫描部302来读取原稿d的方法被称为“固定读取”。

图像读取装置300把通过流动读取或固定读取来读取原稿d所获得的图像信息的光学信息在处理部503中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发送该电信号给激光扫描仪401。成像设备100的设备本体400根据由激光扫描仪401接收的图像信息而如上所述地将原稿d的图像复印到片材p上。

注意,成像设备100也可以通过激光扫描仪401从外部设备(例如另一个成像设备100、传真机以及个人计算机)接收图像信息,由此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顺便地,可以对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内部进行维护。此外,原稿d可能卡在原稿引导路径31中。进一步地,可以更换阻滞辊6。考虑到此,如图3所示,原稿引导路径31的上游侧部分31a配置成通过打开开闭盖22而被打开,从而执行维护、去除卡住的原稿d、更换阻滞辊6等。开闭盖22配置成通过布置在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装置本体2a中的旋转支撑轴23而开闭原稿引导路径31的上游侧部分31a。用作输送路径的原稿引导路径31的上游侧部分31a由能够彼此靠近和分开的下引导部31aa和上引导部31ab组成。

如图3所示,上引导部31ab形成在开闭盖22中。开闭盖22包括拾取辊4、分离输送辊5、对齐辊对8中的一个辊等等,这些辊都从上引导部31ab的引导表面突出。如图3所示,当通过开闭盖22打开了原稿引导路径31时,能够去除卡在原稿引导路径31中的原稿d。

接着,将描述对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内部进行维护以及更换阻滞辊6的结构。图4是分离部7的透视图。图5a和6是在通过开闭盖22打开原稿引导路径31时包括阻滞辊6的阻滞辊单元15和其周边的透视图。图7是阻滞辊单元15的透视图。图8a是在去除了图5a和6中的阻滞辊单元15时阻滞辊支架19和其周边的透视图。图9a是在去除了图8a中的阻滞辊支架19时输送引导部21的透视图。

在自动原稿输送部2中,将描述包括拾取辊4、阻滞辊6等的原稿接收部2b(图2)。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原稿接收部2b包括拾取辊4、原稿引导路径31的入口部、分离部7、阻滞辊单元15、阻滞辊支架19、螺旋压缩弹簧20、输送引导部21等等。

如图2、3和4所示地,分离部7包括用作第二旋转部件的分离输送辊5和用作第一旋转部件的阻滞辊6,该分离输送辊配置成把放置在原稿托盘3上的要输送的原稿d分离开。具体地,分离输送辊5和阻滞辊6是可旋转的,配置成夹持输送原稿,以及配置成分离要被输送的原稿d。

在图7中,阻滞辊6和扭矩限制器17一体化组成阻滞辊单元15,因此容易更换阻滞辊6。阻滞辊单元15包括阻滞辊6、配置成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阻滞辊6的阻滞辊轴16、布置在阻滞辊轴16上的扭矩限制器17以及固定在阻滞辊轴16一端的把手18。扭矩限制器17形成为双筒形状(未示出),其中,外筒连接到阻滞辊6,内筒固定在阻滞辊轴16上,使得预定的旋转负荷扭矩被施加给阻滞辊6。把手18是在更换等情况下取放阻滞辊单元15时由用户抓握的部分,其形成为使得便于阻滞辊单元15的取放。

在图2和3中,输送引导部21相对于原稿输出辊对13的一个辊的旋转轴13a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布置。此外,在图5a、8a和9a中,在输送引导部21中形成一对轴承凹部213,其配置成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阻滞辊支架19的一对支撑轴192。此外,在图9a中,一对卡止部件211和一个阻挡肋212配置成管控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量,并且布置成在输送引导部21中向上突出。如图5b所示,卡止部件211可沿箭头方向j和q弯曲。

在图5a、6和8a中,阻滞辊支架19的一对支撑轴192由输送引导部21的一对轴承凹部213以可自由枢转的方式支撑。在图3中,阻滞辊支架19沿与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交叉的箭头方向c和v枢转地移动。阻滞辊单元15以可自由拆装的方式安装在阻滞辊支架19上(可安装到阻滞辊支架上和可从阻滞辊支架上拆下)。因而,如图8a所示,在阻滞辊支架19中形成支撑孔194和u形支撑槽195,它们配置成支撑阻滞辊轴16。

此外,如图2和3所示,螺旋压缩弹簧20布置在输送引导部21和阻滞辊支架19之间。如图9a所示,在输送引导部21中形成有突出的座20a,螺旋压缩弹簧20将要装配在座20a上。螺旋压缩弹簧20能够沿箭头方向f挤压阻滞辊支架19,使得阻滞辊支架19与输送引导部21分离,并且螺旋压缩弹簧20配置成把阻滞辊6压靠在分离输送辊5上。注意,可以使用板簧或类似物代替螺旋压缩弹簧20。当如图3所示地打开开闭盖22时,阻滞辊支架19被螺旋压缩弹簧20向上加压,由此如图5b所示被输送引导部21的每个卡止部件211的挂钩211a的下表面211b接收。卡止部件211管控螺旋压缩弹簧20向上挤压阻滞辊支架19的挤压量。

接着,将描述更换阻滞辊6时将阻滞辊单元15安装到阻滞辊支架19上的步骤。如图8a所示,当开闭盖22被打开时,阻滞辊支架19由螺旋压缩弹簧20向上加压,由此如图5b所示被输送引导部21的每个卡止部件211的挂钩211a的下表面211b接收。在这种情况下,卡止部件211管控螺旋压缩弹簧20向上挤压阻滞辊支架19的挤压量,以管控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量。

在安装阻滞辊单元15时,把阻滞辊单元15的阻滞辊轴16的一个端部16a(图7)插入到图8a所示的阻滞辊支架19的支撑孔194中,并且将阻滞辊轴16的中部16b压入支撑槽195中。如图7所示,在阻滞辊单元15的把手18中形成弹性变形肋181。该肋181形成为平行于阻滞辊轴16地从阻滞辊轴16的一个端部朝扭矩限制器17侧延伸。在肋181中形成斜面181b、远端面181c和侧端面181d。斜面181b形成为从侧端面181d向下延伸并朝把手18的内侧倾斜,也就是说沿阻滞辊6的旋转方向倾斜。另一方面,如图8a所示,朝支撑槽195侧延伸的舌片193形成为在阻滞辊支架19中突出。肋181将会抵接舌片193。斜面193a形成在舌片193的远端部的上侧。此外,向外倾斜的斜面19a以及与斜面19a的下侧相延续的侧壁19b形成在阻滞辊支架19的侧表面上。

在安装阻滞辊单元15时,朝阻滞辊支架19按压阻滞辊单元15。然后,首先使肋181的远端面181c抵接阻滞辊支架19的斜面19a,使肋181的斜面181b抵接阻滞辊支架19的斜面193a。接着,如图5a所示,在沿箭头方向k加压的同时使肋181沿箭头方向m弹性变形。之后,仍然按压肋181以使其沿斜面19a和193a经过并定位在舌片193的下表面处,由此肋由于弹性而返回其初始形状。此外,肋181进入舌片193的下表面193b的下方,并被舌片193防止上升。

通过这种方式,将阻滞辊单元15安装到阻滞辊支架19上。然而,当用户把阻滞辊单元15安装到阻滞辊支架19上时,阻滞辊单元15可能不会可靠地安装在阻滞辊支架19上。

首先,将描述在把阻滞辊单元15安装到阻滞辊支架19上且开闭盖22被关闭的情况下突出部191和阻挡肋212的操作。

当用作开闭部件的开闭盖22被关闭的同时,阻滞辊单元15被压向阻滞辊支架19。然后,形成为在阻滞辊支架19的侧部横向突出的突出部191进入可弹性变形的用作管控部件的阻挡肋212的下斜面212c的下方,该阻挡肋形成为在输送引导部21中向上突出。

如图8a所示,突出部191形成为在支撑槽195附近沿着支撑槽195的槽的方向突出。此外,如图8b所示,突出部191由下斜面191a和上斜面191b构成。下斜面191a的斜度比上斜面191b更大。如图9b所示,在阻挡肋212中也形成突出部212a。该突出部212a形成在与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部191对向的位置。突出部212a由上斜面212b和下斜面212c构成。上斜面212b的斜度比下斜面212c更大。

接着,参考图11a、11b、11c和11d,详细地描述在开闭盖22被关闭时阻挡肋212和阻滞辊支架191的突出部191的状态。图11a、11b、11c和11d是按照图11a、11b、11c和11d的顺序在开闭盖22要被关闭时突出部191附近的示意性剖视图。

当开闭盖22被关闭时,如图11a所示,首先与此同时地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部191的下斜面191a抵接阻挡肋212的上斜面212b。之后,如图11b和11c所示,随着开闭盖22的关闭操作,在突出部191和阻挡肋212的突出部212a彼此抵靠的同时,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部191被向下加压。然后,当开闭盖22被完全关闭时,如图11d所示,突出部191进入下斜面212c的下方。此时,阻滞辊6抵靠分离输送辊5,使得阻滞辊6和分离输送辊5处于能够把由拾取辊4给送的原稿d分离而输送的状态。

接着,将描述在阻滞辊单元15没有可靠地安装在阻滞辊支架19上的情况下关闭开闭盖22的操作。

在阻滞辊单元15没有被可靠安装的状态下关闭开闭盖22的情况下,开闭盖22的关闭也使阻滞辊单元15被压向阻滞辊支架19。

当阻滞辊单元15被压向阻滞辊支架19时,如图11a所示,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部191的下斜面191a抵接输送引导部21的阻挡肋212的上斜面212b。在这种情况下,下斜面191a和上斜面212b每一个斜面的斜度都很大,因此突出部191不容易进入突出部212a的下方。此外,螺旋压缩弹簧20布置在输送引导部21和阻滞辊支架19之间。因而,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部191不能进入下斜面212c的下方,除非抵抗下斜面191a和上斜面212b的接合负荷以及抵抗螺旋压缩弹簧20的弹性力而用力地按压阻滞辊单元15。

在这种情况下,当开闭盖22被关闭时,阻滞辊单元15的阻滞辊6由布置在开闭盖22上的分离输送辊5按压。

当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部191进一步进入阻挡肋212的下斜面212c的下方时,阻滞辊单元15随着开闭盖22的关闭操作而被更强有力地加压。此外,在阻滞辊支架19的突出部191进入阻挡肋212的突出部212a的下方之前,阻滞辊单元15的肋181进入阻滞辊支架19的舌片193的下表面193b的下方。因此,在阻滞辊单元15没有可靠地安装在阻滞辊支架19上的情况下,开闭盖22的关闭也能使阻滞辊单元15可靠地安装在阻滞辊支架19上。注意,与肋181相比,阻挡肋212不容易弯曲。

此外,此时分离输送辊5挤压阻滞辊6,使得肋181沿斜面19a和193a经过,由此进入舌片193的下表面193b的下方。此外,舌片193防止阻滞辊单元15上升。

当开闭盖22沿箭头方向b旋转以关闭原稿引导路径31(关闭开闭盖22)时,分离输送辊5挤压阻滞辊6。然后,借助阻滞辊6、阻滞辊单元15以及阻滞辊支架19,分离输送辊5压缩螺旋压缩弹簧20。结果,阻滞辊6因螺旋压缩弹簧20的反作用力而与分离输送辊5压接触。当输送重叠的原稿时,阻滞辊6能够分离给送的重叠原稿,使得原稿由分离输送辊5一张一张地输送。

此外,在对自动原稿输送部2内部进行维护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可以沿箭头方向a打开开闭盖22(打开操作)。此外,可以围绕原稿输出辊对13的旋转轴13a沿箭头方向c打开输送引导部21。此时,安装在阻滞辊支架19上的阻滞辊单元15也与输送引导部21一体地沿箭头方向c旋转。然而,阻滞辊单元15的肋181已经进入舌片193的下表面193b的下方。因而,通过把手18的肋181防止阻滞辊单元15脱落,使得阻滞辊单元15与输送引导部21一体地沿箭头方向c旋转。

因此,用作把手部的肋181和舌片193用作可彼此接合的一对接合部。此外,肋181和舌片193构成保持单元。肋181和舌片193配置成防止(保持接合)阻滞辊6从用作旋转部件支撑单元的阻滞辊支架19脱落(解除接合)。

此外,自动原稿输送部2构造成使得用户能够在更换阻滞辊6时容易地抓住阻滞辊单元15的把手18(容易执行握持操作),由此能够容易地更换阻滞辊6。

接着,将描述能够容易更换阻滞辊6的结构。在图2中,当原稿引导路径31被关闭时,开闭盖22由锁定机构(未示出)锁定在装置本体2a上。此外,布置在开闭盖22中的分离输送辊5对阻滞辊6加压。另一方面,阻滞辊6借助阻滞辊单元15和阻滞辊支架19接收用作突出操作单元的螺旋压缩弹簧20的加压力。因而,分离输送辊5抵抗螺旋压缩弹簧20而沿图3中的箭头方向v将阻滞辊6、阻滞辊单元15以及阻滞辊支架19压入输送引导部21中。结果,如图10a所示,阻滞辊支架19的上表面19c和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布置成彼此平齐,由此形成原稿引导路径31的上游侧部分31a的一部分。此时,阻滞辊6和分离输送辊5一起输送原稿,因此阻滞辊6从阻滞辊支架19的上表面19c突出。然而,阻滞辊单元15的把手18不从阻滞辊支架19的上表面19c突出。注意,当阻滞辊支架19被压入输送引导部21中时,阻滞辊支架19的上表面19c和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构成原稿引导路径31的下引导部31aa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地,在把手18不从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突出、但阻滞辊6从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突出的时候,阻滞辊6和阻滞辊单元15的位置共同地被称为输送位置。该输送位置用作第二位置。

当开闭盖22沿图3的箭头方向a旋转以打开原稿引导路径31时,布置在开闭盖22中的分离输送辊5与阻滞辊6分离。然后,阻滞辊单元15和阻滞辊支架19通过螺旋压缩弹簧20而沿图3的箭头方向c彼此一体地被加压(操作),使得如图10b、12和13所示地,阻滞辊支架19突出到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的上方。这样,阻滞辊单元15也突出到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的上方。此时阻滞辊6、阻滞辊单元15和阻滞辊支架19的位置共同地被称为更换位置(第一位置)。

如图5b和9a所示地,定位在更换位置的阻滞辊支架19由螺旋压缩弹簧20沿箭头方向f向上加压,由此被输送引导部21的每个卡止部件211的挂钩211a的下表面接收。注意,当阻滞辊支架19定位在输送位置时阻滞辊支架19的位置用图5b中的虚线指示。因而,阻滞辊6、阻滞辊单元15和阻滞辊支架19可在输送位置和更换位置之间上下移动距离l。

当阻滞辊6定位在更换位置时,阻滞辊支架19的把手18和肋181突出到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的上方,使得用户能够容易地抓住把手18。结果,用户能够从阻滞辊支架19上容易地拆下阻滞辊单元15,由此容易更换阻滞辊6。

注意,阻滞辊单元15和阻滞辊支架19在输送位置和更换位置之间彼此一体地上下移动,因此它们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因而,即使在阻滞辊支架19定位在更换位置时,阻滞辊单元15也突出到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的上方,而不会突出到阻滞辊支架19的上方。

如上所述地,在自动原稿输送部2中,螺旋压缩弹簧20使肋181从输送引导部21的上表面21a突出,使得用户能够容易地抓住肋181,进而容易地更换阻滞辊6。此外,在自动原稿输送部2中,不需要使用现有技术中所用的盖,因此能够简单容易地更换阻滞辊6,并且同时能够简化其结构。

此外,图像读取装置300包括具有这种简单结构的自动原稿输送部2,因此能够简化其配置。

此外,成像设备100包括具有这种简单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300,因此能够简化其配置。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不设置配置成保持阻滞辊6的盖部件的条件下,提供可防止阻滞辊6的不适当安装的自动原稿输送部2、包括这种自动原稿输送部2的图像读取装置300以及包括该图像读取装置300的成像设备100。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自动原稿输送部2中,能够在不设置配置成保持阻滞辊6的盖部件的条件下容易地安装阻滞辊6。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自动原稿输送部2中,在安装或拆下阻滞辊6的情况下,阻滞辊支架19使阻滞辊6移动到更换位置,使得阻滞辊6沿拆下方向突出。此外,在输送片材p的情况下,阻滞辊支架19使阻滞辊6移动到输送位置,使得阻滞辊6在拆下方向的突出量比阻滞辊6处于更换位置时的突出量小。用户能够容易地抓住阻滞辊支架19,进而容易地更换阻滞辊6。此外,不需要使用盖,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阻滞辊6。此外,能够使结构简化。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变型、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