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4918发布日期:2019-04-09 21:3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产品中,显示屏模组的顶部为非显示区域,取光模组如前置摄像头放置在非显示区域下方,通过非显示区域上的开孔采集外部光线。这种设置方式导致屏幕存在较大的黑框,取光模组所对应的区域不能用于显示,难以实现全屏显示。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设计难以实现全屏显示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本体;

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包括常规显示区及透光区,其中常规显示区具有背对所述本体的出光面;

取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屏与本体之间;

第二显示区,设于所述显示屏与本体之间,用以补偿所述透光区,使透光区显示图像信息;及

光路结构,位于所述显示屏与本体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不发光,所述透光区射入的光经所述光路结构到达所述取光模组;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发出的光经所述光路结构到达所述透光区,使所述透光区显示图像信息。

上述显示装置,显示屏与本体之间设有所述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发出的光经所述光路结构到到达所述透光区,实现对透光区的补偿,使所述透光区显示图像信息,从而实现全屏显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路结构的路径上具有半反半透结构及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半反半透结构,所述半反半透结构的具有彼此背对的透光面和反光面,其中第二显示区在第一状态下时,所述半反半透结构的透光面与所述透光区相对,所述半反半透结构的反光面及反射结构共同作用使穿过透光面的光线到达给取光模组;其中第二显示区在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反光面相对于取光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位置翻转180度并面对透光区及面对第二显示区,反光面将第二显示区发出的光反射至透光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路结构的路径上具有半反半透结构,所述半反半透结构具有彼此背对的透光面和反光面,其中第二显示区在第一状态下时,所述半反半透结构的透光面与所述透光区相对,自所述透光区射入的光穿过所述光路结构到达取光模组;其中第二显示区在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反光面相对于取光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位置翻转180度并面对透光区及面对第二显示区,反光面将第二显示区发出的光反射至透光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反半透结构包括透明基板及覆盖在透明基板表面的半反半透膜,所述透明基板的一侧表面形成所述反光面,所述透明基板的另一侧表面形成允许光线穿过所述透明基板的所述透光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中第二显示区在第二状态下时,反光面在所述显示屏上的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且反光面在第二显示区上的投影覆盖第二显示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光模组为摄像头,摄像头的镜头轴线平行于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区同时垂直于所述取光模组的镜头轴线及所述显示屏,其中第二显示区在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反光面与所述摄像头的镜头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半反半透结构位于第二显示区与取光模组之间,反半透结构是倾斜45度放置,第二显示区竖直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为oled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光路结构,整体位于所述显示屏一侧,且容纳所述本体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为自一端部弯折90度后朝向本体延伸的底发光结构的oled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光路结构,所述第二显示区被弯折的端部位于透光区的一侧,第二显示区的剩余部分容纳所述本体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具有容纳空腔,所述光路结构及去取光模组位于所述容纳空腔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示意了第二显示区在第一状态下时实现全屏显示的原理;

图3为半反半透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执行控制模块、驱动机构、取光模组的模块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示意了第二显示区在第一状态下时实现全屏显示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能够实现全屏显示。显示装置100包括:

本体10;

显示屏20,设置在本体10上,包括常规显示区21及透光区23,其中常规显示区21具有背对所述本体10的出光面211;

取光模组30,位于所述显示屏20与本体10之间;

光路结构40及第二显示区50,其中光路结构40及第二显示区50设于所述显示屏20与本体10之间。

其中,第二显示区50具有如图1所示的第一状态和如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50不发光,自所述透光区23射入的光穿过所述光路结构40到达所述取光模组30或者被所述光路结构40反射给所述取光模组30。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50发出的光被所述光路结构50反射至所述透光区23,使所述透光区23显示图像信息,从而实现全屏显示。第二显示区5012接收控制指令以切换工作状态,实现根据需要切换为全屏显示模式。

显示屏20在显示装置100中是用作显示屏幕,显示屏幕仅需要预留透光区23,其他区域均能设置为常规显示区21,使得显示屏幕的面积与本体10的上表面面积基本相等,从而提供了较高的屏占比的显示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光路结构40的路径上具有半反半透结构41及反射结构42。半反半透结构41具有彼此背对的反光面411和透光面412。

第二显示区50在第一状态下时,所述半反半透结构41的透光面412面对所述透光区23,所述半反半透结构41的反光面411及反射结构42共同作用使穿过透光面412的光线到达取光模组30。具体地,参图1,结合图2,自透光区23射入的光线穿透半反半透结构41后,先被反射结构42反射至反光面411,然后被反光面411反射至取光模组30。

第二显示区50在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反光面411相对于第一状态下时的位置翻转180度并面对透光区23及第二显示区50,反光面411将第二显示区50发出的光反射至透光区23。

通过半反半透结构41的翻转实现透光及反光的需求,只需要辅一反射结构42,即可保证取光模组30的采光效果。此外,当设置反射结构42时,自透光区23穿过半反半透结构41的光经过两次反射后到达取光模组30,取光模组30为摄像头时,摄像头的镜头轴线x与反光面411之间可以成锐角的夹角的情况下即可设置保证取光模组30的采光效果。取光模组30的镜头轴线x与反光面411之间不需要垂直同样可以保证采光效果,从而为取光模组30的布置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一实施方案中,取光模组30的镜头轴线x平行于所述显示屏20,反射结构42也平行于显示屏20,第二显示区50在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反光面411与所述取光模组30的轴线x之间的夹角为45度。反射结构42也仅需要设置一处,结构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光路结构40的路径上可以是仅包括半反半透结构41。第二显示区50在第一状态下时,所述半反半透结构41的透光面412面对所述透光区23,自透光区23射入的光线穿透所述半反半透结构41直接到达取光模组30。第二显示区50在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反光面411相对于取光模组30第一状态下时的位置翻转180度并面对透光区23及第二显示区50,反光面411将第二显示区50发出的光反射至透光区23。

光路结构40仅包括半反半透结构41时,取光模组30的镜头轴线x可以垂直于反光面411,以充分接收穿透半反半透结构41的光线。当然镜头轴线x与反光面411之间也可以呈锐角。

光路结构40仅使用半反半透结构41,通过半反半透结构41的翻转既能实现反射透光区23的光线给取光模组30,又能实现反射第二显示区50的光线给透光区23,提供了一种结构极为简单的光路结构40。

可选地,半反半透结构41包括透明基板413及覆盖在透明基板413表面的半反半透膜414。半反半透膜414的工作原理可参考图3所示。图3所示,正向光线a只能被半反半透膜414反射,而不能穿过半反半透膜414。而反向光线b则可以穿透反半透膜414。

由此,当透明基板413的一侧表面上设置半反半透膜414时,能使得透明基板413的一侧表面形成与透光区及取光模组的镜头相对的反光面411,而透明基板413的另一侧表面则形成允许光线穿过透明基板413的透光面412。

半反半透结构41是采用透明基板413涂覆半反半透膜414的方式即可得到。结构简单,且在载体上设置膜层的方式工艺上易于实现。

具体地,透明基板413可采用透明玻璃制得,取材及加工方便,不需要特备制造,简化制备工作,利于提升制造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反光面411在所述显示屏20上的投影覆盖所述透光区23,且反光面411在第二显示区上的投影覆盖第二显示区50。

第二显示区50在第一状态下时,光线自透光区23射入时,射入的光线能够全部照在反光面411上,进而反射给取光模组30,从而保证取光模组30的采光效果。第二显示区50在第二状态下时,能够保证对第二显示区50的光线的反射效果,保证全面显示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半反半透结构41位于第二显示区50与取光模组30之间。图3中,半反半透结构41是倾斜45度放置,第二显示区50则竖直放置。反光面411在第二显示区50上的投影覆盖第二显示区50。反光面411在显示屏20上的投影也覆盖透光区23,保证不漏光,保证反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光模组30为摄像头,摄像头的镜头轴线x平行于所述显示屏20,所述第二显示区50同时垂直于所述取光模组的镜头轴线x及所述显示屏20,第二显示区50在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反光面411与所述取光模组的镜头轴线x之间的夹角为45度。这样,当第二显示区50在第二状态下时,关闭时,第二显示区50射向反光面411的光线以90度反射角反射至透光区23。即光线到达透光区23时是垂直于显示屏20,从而形成透光区23的显示方式与常规显示区21的显示方式一致,进而提高全屏显示的整体视觉效果。

如图3中,第二显示区50射向反光面411的光线是水平向右,被反光面411反射后垂直向上射向透光区23。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控制所述半反半透结构41翻转的驱动机构60、控制所述驱动机构60的执行控制模块7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执行控制模块70根据所述取光模组30的工作或关闭信号控制所述驱动机构60工作。通过设置驱动机构60,实现半反半透结构41根据取光模组30工作情况的自动化翻转,使得显示装置在根据取光模组30不工作情况时能够自动切换为全面屏显示。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60可以采用伺服电机及翻转推板。执行控制模块70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正反转实现半反半透结构41的翻转。进一步地,通过控制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的转动圈数控制翻转的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50为oled(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display,oeld)显示屏,即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oled显示屏具有自发光特点,具有亮度高、显示效果好等优点。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屏20的常规显示区21为单侧发光的oled显示屏。第二显示区50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光路结构4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显示区50是底发光型oled显示屏。此时,第二显示区50的端部位于透光区23的一侧,第二显示区50的剩余部分容纳在本体10的容纳空腔11内部。进一步地,底发光型oled显示屏的可以设置为一端部与常规显示区21平齐,保证衔接区显示效果,然后弯折90度,即第二显示区50被弯折的端部位于透光区23的一侧,第二显示区50的剩余部分容纳在本体10的容纳空腔11内部。

oled显示屏的厚度非常薄。因此,虽然第二显示区50的端部延伸至透光区23的一侧,但对于显示装置100的整个显示屏幕而言,此厚度可以忽略不计,与传统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幕旁边必须具有较大的黑边相比,显示装置100的整个显示屏幕仍呈现全面屏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显示区50为顶发光型结构的oled显示屏,所述第二显示区50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光路结构40,可以做到整体位于所述显示屏一侧,且全部容纳所述本体10的容纳空腔11内,从而不影响设备的厚度及美感。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50不限于为oled显示屏,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屏,例如液晶显示屏、micro-led、crt、或是等离子屏等。

图5中,第二显示区50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显示区50不发光,穿过半反半透结构41的光线被反射给取光模组30。图6中,第二显示区50在第二状态下,半反半透结构41翻转180度,第二显示区50发光,第二显示区50发出的光线被半反半透结构41反射至透光区23,实现对透光区23的补偿,使透光区23显示图像信息,从而实现全屏显示。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光路结构40及取光模组30、第二显示区50也可以设置为均位于所述容纳空腔11的内部,从而不影响设备的厚度及美感。

在一实施例中,本体10可以是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的壳体。显示屏201安装在本体上构成手机的正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本体10可以是其他显示设备的主机壳体。例如,本体10为平板电脑的主机壳体。因此,本申请的显示装置100可以为手机、电脑或电视等。

在一实施例中,透光区23为通孔,且通孔中安装有聚光镜片24。由于设置了采用聚光镜片24,提高取光模组了30的采光效果,保证成像效果。

透光区23在显示屏20的位置不作要求。通常,透光区23的设置在靠近显示屏20的边缘,不影响常规显示区21的显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50根据取光模组30的启动或关闭来切换工作状态,实现根据取光模组30的工作情况全屏显示模式的自动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包括执行控制模块70。执行控制模块70包括检测单元71和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其中检测单元71用于实时检测取光模组30是否开启,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用于根据取光模组30的驱动信号控制所述第二显示区50的工作与否。当取光模组70关闭时,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控制第二显示区50发光用以显示,取光模组30开启时,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控制第二显示区50终止显示。通过设置执行控制模块70,实现取光模组30关闭时,第二显示区50发光并对透光区23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全屏显示。

在一实施例中,取光模组30开启时,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断开对第二显示区50的供电。当取光模组30关闭时,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恢复对第二显示区50的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取光模组30开启时,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关闭扫描行中对应第二显示区50的数据线,以使第二显示区50终止显示关联的应用程序。当取光模组30关闭时,驱动电路控制单元72开启扫描行中对应第二显示区50的数据线,使第二显示区50显示其关联的应用程序。第二显示区50显示其关联的应用程序时,观看者即观看到显示图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