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263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为分案申请的再次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2年7月31日;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10270227.9(分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510764838.2);原申请的发明名称为:影像镜头系统组。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特别涉及一种由多个屈折力配置为负正相间的透镜所组成的影像镜头系统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光学摄像镜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手机相机、电脑网络相机、车用镜头、安全影像监控及电子娱乐等产业,而一般摄像镜头的影像感测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由于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影像感测元件的画素面积缩小,摄像镜头逐渐往高画素及小型化领域发展,因此,如何以微小化的摄像镜头于小型的影像感测元件上产生良好的成像品质是为各业者主要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一般应用于汽车、影像监控及电子娱乐装置等方面的摄像镜头,因考量需要单次撷取大范围区域的影像特性,其镜头所需的视场角较大。现有的大视角摄像镜头,多采前群透镜为负屈折力、后群透镜为正屈折力的配置方式,构成所谓的反摄影型(inversetelephoto)结构,借此获得广视场角的特性,如美国专利第7,446,955号所示,是采前群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后群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四片式透镜结构,虽然如此的透镜配置形式可获得较大的视场角,但由于后群透镜仅配置一片透镜,较难以对系统像差做良好的补正。再者,近年来汽车配备倒车影像装置的普及,搭载有高解析度的广视角光学镜组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急需一种具备有广视场角与高成像品质,且不至于使镜头总长度过长的广视角摄影镜头。技术实现要素:为了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影像镜头系统组,藉以减缓系统敏感度,修正系统的非点收差和离轴光线入射于影像感测元件上的角度,以进一步修正像差并改善成像品质。根据本发明所揭露一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具有透镜总数为五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根据本发明所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具有透镜总数为五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一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至少一表面包括至少一反曲点。其中,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为fov,且满足以下条件式:80度<fov<160度。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可扩大影像镜头系统组的视场角。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可提供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屈折力并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有助于对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做补正,且同时有利于修正系统的色差。和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可有助于修正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当fov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影像镜头系统组获得较大的视场角。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透镜呈现负正相间隔的屈折力配置方式,可有效消除于广视角下系统的像差。第五透镜为负屈折力透镜,可避免前面负屈折力透镜的单一透镜屈折力过度集中,以达成减缓系统敏感度,有助于提升镜头在制作、组装或环境测试上的成像稳定度。并且,第五透镜具有凸凹外型作为补正透镜,用于修正系统的非点收差(astigmatism)且具有反曲点将可更有效地修正离轴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像差。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b、图1c、图1d为光线入射于图1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b、图2c、图2d为光线入射于图2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b、图3c、图3d为光线入射于图3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4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b、图4c、图4d为光线入射于图4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5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五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b、图5c、图5d为光线入射于图5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6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六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b、图6c、图6d为光线入射于图6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7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七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b、图7c、图7d为光线入射于图7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8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b、图8c、图8d为光线入射于图8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9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九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9b、图9c、图9d为光线入射于图9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10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十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0b、图10c、图10d为光线入射于图10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图11a为本发明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第十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1b、图11c、图11d为光线入射于图11a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纵向球差曲线、像散场曲曲线、畸变曲线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2,3,4,5,6,7,8,9,10,11影像镜头系统组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光圈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第一透镜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像侧面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第二透镜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像侧面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第三透镜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像侧面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第四透镜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物侧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像侧面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第五透镜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物侧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像侧面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成像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以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透镜组成及配置关系,以及说明各实施例中具有相同的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条件式,而其他相异之处将于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影像镜头系统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光圈、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及一成像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扩大影像镜头系统组的视场角,且对入射光线的折射率较为缓和,以避免像差过度增大,进而在扩大视场角与修正像差中取得平衡。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屈折力并有利于缩短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光学总长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有助于对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做补正,且同时有利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色差。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且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影像镜头系统组主要的屈折力,且有利于缩短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总长度,并维持小型化。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为负屈折力透镜,可避免其物側之负屈折力的单一透镜屈折力过度集中,以达成减缓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敏感度,有助于提升镜头在制作、组装或环境测试上的成像稳定度。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因此,具有凸凹外型的第五透镜可作为补正透镜,用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非点收差且具有反曲点将可更有效地修正离轴光线入射于影像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像差。此外,影像镜头系统组中的每一个透镜间呈现负正相间隔的屈折力配置方式,可有效消除于广视角下系统的像差。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可满足以下条件式:(条件式1):0≤r6/│r5│<1.0;以及(条件式2):0.5(mm)<f/tan(hfov)<3.0(mm)。其中,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影像镜头系统组的焦距,hfov为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上述(条件式1)时,利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像散与高阶像差,以提升影像镜头系统组的解像力。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上述(条件式2)时,在整体影像镜头系统组总长不至于太长之下,可使影像镜头系统组具有较充足视场角。影像镜头系统组也可满足下列条件式:(条件式3):│r6/r7│<0.9;(条件式4):0≤r3/│r4│≤1.0;(条件式5):1.5<(v4+v3)/(v4–v3)<3.0;(条件式6):0<(r7+r8)/(r7–r8)<1.0;(条件式7):0.30<f/f12<1.0;以及(条件式8):0<f12/f345<1.0。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v3为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f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345为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3)时,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透镜形状有利于修正影像镜头系统组的像差。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4)时,可有助于对该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做补正,以提升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成像品质。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上述(条件式5)时,有助于提升修正色差的能力。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6)时,有利于修正系统所产生的像散。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7)时,可有助于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提升成像品质。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8)时,由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负屈折力较强,可提供良好的广角特性,而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则具有较强的正屈折力,来缩短整体的光学总长度,并有助于像差的修正,因此整体屈折力的配置有利于提供较好的广视角特性与像差修正能力。此外,影像镜头系统组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式:(条件式9):0.3<r2/t12<1.6;(条件式10):1.7<(r9+r10)/(r9–r10)<5.3;(条件式11):80deg.<fov<160deg.;以及(条件式12):0.15<dr5r10/td<0.40。其中,r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t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td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fov为影像镜头系统组的最大视场角;dr5r10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9)时,可有利于提供大的视场角。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10)时,有利于修正系统所产生的非点收差。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11)时,可使影像镜头系统组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当影像镜头系统组满足(条件式12)时,可使第三透镜至第五透镜间的配置较为紧密,有利于维持小型化。此外,在影像镜头系统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将以下述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具体方案。此外,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非球面可利用但不限于下列非球面方程式(条件式asp)表示: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及光轴的距离,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在各实施例中i可为但不限于4、6、7、8、10、12、14。<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a至图1d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1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也即沿着图1a的左侧至右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光圈100、一第三透镜130、一第四透镜140、一第五透镜1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17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11为凸面,像侧面112为凹面。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21为凸面,像侧面122为凸面,且物侧面121和像侧面1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31为凸面,像侧面132为凹面,且物侧面131和像侧面1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41和像侧面1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51为凸面,像侧面152为凹面,且物侧面151和像侧面1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1所接受光线的波长是以587.6纳米(nanometer,nm)为例,然而上述波长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不以上述波长数值为限。关于影像镜头系统组1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1–1所示:表1–1于表1–1中,由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至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152可符合但不限于上述(条件式asp)的非球面,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1–2:表1–2从表1–1中可推算出表1–3所述的内容:表1–3焦距(mm)2.75(r7+r8)/r7–r8)0.47光圈值2.80(r9+r10)/(r9–r10)4.11最大视角的一半(deg.)52.3f/f120.62(v4+v3)/(v4–v3)2.41f12/f3450.49r2/t120.69fov(deg.)104.5r3/|r4|0.25f/tan(hfov)(mm)2.13r6/|r5|0.29dr5r10/td0.29|r6/r7|0.44––<第二实施例>请参照图2a至图2d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2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一光圈200、一第三透镜230、一第四透镜240、一第五透镜2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270。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211为凸面,像侧面212为凹面。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221为凸面,像侧面222为凹面,且物侧面221和像侧面2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231为凸面,像侧面232为凹面,且物侧面231和像侧面2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241和像侧面2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251为凸面,像侧面252为凹面,且物侧面251和像侧面2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2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2–1所示:表2–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2–2:表2–2此外,从表2–1中可推算出表2–3所述的内容:表2–3焦距(mm)2.65(r7+r8)/r7–r8)0.48光圈值2.80(r9+r10)/(r9–r10)3.16最大视角的一半(deg.)52.7f/f120.54(v4+v3)/(v4–v3)2.47f12/f3450.67r2/t120.68fov(deg.)105.5r3/|r4|0.02f/tan(hfov)(mm)2.01r6/|r5|0.34dr5r10/td0.30|r6/r7|0.51––<第三实施例>请参照图3a至图3d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3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一光圈300、一第三透镜330、一第四透镜340、一第五透镜3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370。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311为凸面,像侧面312为凹面。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321和像侧面3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331为凸面,像侧面332为凹面,且物侧面331和像侧面3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341和像侧面3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351为凸面,像侧面352为凹面,且物侧面351和像侧面3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3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3–1所示:表3–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3–2:表3–2从表3–1中可推算出表3–3所述的内容:表3–3焦距(mm)2.60(r7+r8)/r7–r8)0.55光圈值2.80(r9+r10)/(r9–r10)2.82最大视角的一半(deg.)52.3f/f120.53(v4+v3)/(v4–v3)2.47f12/f3450.71r2/t120.68fov(deg.)104.7r3/|r4|0.08f/tan(hfov)(mm)2.01r6/|r5|0.36dr5r10/td0.29|r6/r7|0.48––<第四实施例>请参照图4a至图4d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4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一光圈400、一第三透镜430、一第四透镜440、一第五透镜4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470。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411为凸面,像侧面412为凹面。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421为凸面,像侧面422为凹面,且物侧面421和像侧面3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431为凸面,像侧面432为凹面,且物侧面431和像侧面4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441和像侧面4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451为凸面,像侧面452为凹面,且物侧面451和像侧面4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4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4–1所示:表4–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4–2:表4–2从表4–1中可推算出表4–3所述的内容:表4–3焦距(mm)2.57(r7+r8)/r7–r8)0.65光圈值2.80(r9+r10)/(r9–r10)2.04最大视角的一半(deg.)52.1f/f120.49(v4+v3)/(v4–v3)2.49f12/f3450.76r2/t120.62fov(deg.)104.1r3/|r4|0.06f/tan(hfov)(mm)2.01r6/|r5|0.44dr5r10/td0.30|r6/r7|0.44––<第五实施例>请参照图5a至图5d所示,第五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5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一光圈500、一第三透镜530、一第四透镜540、一第五透镜5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570。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511为凸面,像侧面512为凹面,且物侧面511和像侧面5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521为凸面,像侧面522为凹面,且物侧面521和像侧面5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531为凸面,像侧面532为凹面,且物侧面531和像侧面5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541和像侧面5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551为凸面,像侧面552为凹面,且物侧面551和像侧面5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5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5–1所示:表5–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5–2:表5–2从表5–1中可推算出表5–3所述的内容:表5–3焦距(mm)2.54(r7+r8)/r7–r8)0.46光圈值2.80(r9+r10)/(r9–r10)3.47最大视角的一半(deg.)51.9f/f120.54(v4+v3)/(v4–v3)2.47f12/f3450.69r2/t120.65fov(deg.)103.9r3/|r4|0.03f/tan(hfov)(mm)1.99r6/|r5|0.29dr5r10/td0.29|r6/r7|0.54––<第六实施例>请参照图6a至图6d所示,第六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6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610、一第二透镜620、一光圈600、一第三透镜630、一第四透镜640、一第五透镜6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670。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611为凸面,像侧面612为凹面。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621和像侧面622均为凸面。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631为凸面,像侧面632为凹面,且物侧面631和像侧面6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641和像侧面6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651为凸面,像侧面652为凹面,且物侧面651和像侧面6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6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6–1所示:表6–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6–2:表6–2此外,从表6–1中可推算出表6–3所述的内容:表6–3<第七实施例>请参照图7a至图7d所示,第七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7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710、一第二透镜720、一光圈700、一第三透镜730、一第四透镜740、一第五透镜7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770。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711为凸面,像侧面712为凹面。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721和像侧面722均为凸面。第三透镜7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731为凸面,像侧面732为凹面,且物侧面731和像侧面7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741和像侧面7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751为凸面,像侧面752为凹面,且物侧面751和像侧面7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7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7–1所示:表7–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7–2:表7–2此外,从表7–1中可推算出表7–3所述的内容:表7–3焦距(mm)2.55(r7+r8)/r7–r8)0.41光圈值2.80(r9+r10)/(r9–r10)3.17最大视角的一半(deg.)64.9f/f120.44(v4+v3)/(v4–v3)2.47f12/f3450.92r2/t121.24fov(deg.)129.8r3/|r4|1.00f/tan(hfov)(mm)1.20r6/|r5|0.33dr5r10/td0.32|r6/r7|0.56––<第八实施例>请参照图8a至图8d所示,第八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8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810、一第二透镜820、一光圈800、一第三透镜830、一第四透镜840、一第五透镜8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870。第一透镜8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811为凸面,像侧面812为凹面。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821为凸面,像侧面822为凹面,且物侧面821和像侧面8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831为凸面,像侧面832为凹面,且物侧面831和像侧面8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841和像侧面8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851为凸面,像侧面852为凹面,且物侧面851和像侧面8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8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8–1所示:表8–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8–2:表8–2此外,从表8–1中可推算出表8–3所述的内容:表8–3焦距(mm)2.73(r7+r8)/r7–r8)0.65光圈值2.80(r9+r10)/(r9–r10)3.54最大视角的一半(deg.)52.7f/f120.59(v4+v3)/(v4–v3)2.28f12/f3450.64r2/t120.78fov(deg.)105.3r3/|r4|0.02f/tan(hfov)(mm)2.08r6/|r5|0.31dr5r10/td0.29|r6/r7|0.33––<第九实施例>请参照图9a至图9d所示,第九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9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910、一第二透镜920、一光圈900、一第三透镜930、一第四透镜940、一第五透镜9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970。第一透镜9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911和像侧面912均为凹面和非球面。第二透镜9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921为凸面,像侧面922为凹面,且物侧面921和像侧面9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9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931为凸面,像侧面932为凹面,且物侧面931和像侧面9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941和像侧面9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9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951为凸面,像侧面952为凹面,且物侧面951和像侧面9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9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9–1所示:表9–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9–2:表9–2此外,从表9–1中可推算出表9–3所述的内容:表9–3焦距(mm)2.79(r7+r8)/r7–r8)0.56光圈值2.80(r9+r10)/(r9–r10)3.93最大视角的一半(deg.)49.7f/f120.69(v4+v3)/(v4–v3)2.28f12/f3450.48r2/t120.71fov(deg.)99.4r3/|r4|0.12f/tan(hfov)(mm)2.37r6/|r5|0.21dr5r10/td0.28|r6/r7|0.40––<第十实施例>请参照图10a至图10d所示,第十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10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1010、一第二透镜1020、一光圈1000、一第三透镜1030、一第四透镜1040、一第五透镜10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0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1070。第一透镜10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011为凸面,像侧面1012为凹面,且物侧面1011和像侧面10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10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021为凸面,像侧面1022为凹面,且物侧面1021和像侧面1022均为非球面。第三透镜10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031为凸面,像侧面1032为凹面,且物侧面1031和像侧面1032均为非球面。第四透镜10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041和像侧面10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10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051为凸面,像侧面1052为凹面,且物侧面1051和像侧面10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10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10–1所示:表10–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10–2:表10–2此外,从表10–1中可推算出表10–3所述的内容:表10–3<第十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1a至图11d所示,第十一实施例的影像镜头系统组11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有一第一透镜1110、一第二透镜1120、一光圈1100、一第三透镜1130、一第四透镜1140、一第五透镜1150、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160及一配置有一影像感测元件的成像面1170。第一透镜111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111为凸面,像侧面1112为凹面,且物侧面1111和像侧面1112均为非球面。第二透镜112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121和像侧面112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三透镜113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131和像侧面1132均为凹面和非球面。第四透镜1140具有正屈折力,物侧面1141和像侧面1142均为凸面和非球面。第五透镜1150具有负屈折力,物侧面1151为凸面,像侧面1152为凹面,且物侧面1151和像侧面1152均为非球面。影像镜头系统组11的详细数据如下列表11–1所示:表11–1关于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请参照下列表11–2:表11–2此外,从表11–1中可推算出表11–3所述的内容:表11–3焦距(mm)2.74(r7+r8)/r7–r8)0.57光圈值2.70(r9+r10)/(r9–r10)4.27最大视角的一半(deg.)49.3f/f120.76(v4+v3)/(v4–v3)2.28f12/f3450.38r2/t120.66fov(deg.)98.6r3/|r4|0.03f/tan(hfov)(mm)2.35r6/|r5|0.03dr5r10/td0.28|r6/r7|0.45––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影像镜头系统组,其透镜呈现负正相间隔的屈折力配置方式,可有效消除于广视角下系统的像差。第五透镜为负屈折力透镜,可避免前面负屈折力透镜的单一透镜屈折力过度集中,以达成减缓系统敏感度,有助于提升镜头在制作、组装或环境测试上的成像稳定度。并且,第五透镜具有凸凹外型作为补正透镜,用于修正系统的非点收差且具有反曲点将可更有效地修正离轴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修正离轴像差。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