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近视预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距离用防近视眼镜。
背景技术:
:
对正常视力而言,平行光线入眼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而对于近视而言,平行光线入眼后成像在视网膜前。当近距离用眼时入眼光线为发散光线,发散光线经屈光系统折射进行成像,对于正常视力、近视、近视的不同屈光程度,成像的位置分别位于视网膜后、视网膜、视网膜前,这时为了看清,眼睛就要调节睫状肌的收缩或放松来带动晶状体的变厚或变薄,在长时间看近时,睫状肌就会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视觉疲劳,近视进一步加深。传统方法是使用低度凸透镜来达到放松睫状肌的目的,但对于不同屈光度数的人而言,显然只采用低度凸透镜进行预防近视效果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近距离用防近视眼镜,它具有结构简单、有效预防近视加深、选配方法准确简单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近距离用防近视眼镜,包括镜框,镜框两侧铰接有镜腿,镜框内安装有防近视镜片,所述防近视镜片从鼻侧端到颞侧端的厚度逐渐变小,防近视镜片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为曲面。
所述防近视镜片鼻侧端厚度为3-10mm。
所述防近视镜片颞侧端厚度为1-5mm。
所述镜框为全框镜框。
所述镜框的框高为25-30mm。
所述镜腿与镜框铰接的一端端面上间隔设有若干调节螺钉。
所述镜腿与镜框铰接的一端端面上间隔设有两个调节螺钉。
所述镜腿末端内表面设有沟纹。
所述镜框上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鼻托。
优选,所述镜框上设有鼻托,鼻托包括鼻托本体和连接件,连接件一端与镜框固定,另一端与鼻托本体通过卡扣连接。
所述鼻托本体上设有凹槽,凹槽两侧的鼻托本体内壁上分别设有卡板,卡板上设有卡槽,连接件与鼻托本体连接的一端设有两个与卡槽对应的卡爪,卡爪与卡槽配合连接形成卡扣连接。
所述鼻托本体为弹性材料制成的鼻托本体。
所述弹性材料为硅胶。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针对现有防近视眼镜存在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近距离用防近视眼镜,通过设计防近视镜片,实现对近距离用眼时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近视度数;通过在镜腿上设计调节螺钉,通过调节调节螺钉改变镜腿与镜框之间的相对夹角,从而调节镜腿佩戴时的松紧,替代传统通过钳子等工具强行改变镜框形状来达到调节眼镜松紧的问题;通过将鼻托设计成卡扣连接方式,更加便于安装拆卸,而且鼻托本体内设凹槽,扩大鼻托本体的变形量,便于保护眼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近视镜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镜腿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鼻托结构示意图;
其中,1、镜框,2、镜腿,3、防近视镜片,4、鼻侧端,5、颞侧段,6、调节螺钉,7、沟纹,8、鼻托,9、鼻托本体,10、连接件,11、凹槽,12、卡板,13、卡槽,14、卡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近距离用防近视眼镜,包括镜框1,镜框1两侧铰接有镜腿2,镜框1内安装有防近视镜片3,防近视镜片3从鼻侧端4到颞侧端5的厚度逐渐变小,防近视镜片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为曲面,通过设计防近视镜片3,实现对近距离用眼时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同时能够有效降低近视度数。
防近视镜片3鼻侧端4厚度为3-10mm。
防近视镜片3颞侧端5厚度为1-5mm。
镜框1为全框镜框,由于本申请的防近视镜片3颞侧端5厚度相对较薄,全框镜框能更好的固定防近视镜片3。
镜框1的框高为25-30mm,解决了因瞳高的变化物像落在镜面的非中心区域。
镜腿2与镜框1铰接的一端端面上间隔设有若干调节螺钉6,通过在镜腿2上设计调节螺钉6,通过调节调节螺钉6改变镜腿2与镜框1之间的相对夹角,从而调节镜腿2佩戴时的松紧,替代传统通过钳子等工具强行改变镜框1形状来达到调节眼镜松紧的问题。
镜腿2与镜框1铰接的一端端面上间隔设有两个调节螺钉6。
镜腿2末端内表面设有沟纹7,有效防止佩戴眼镜时眼镜滑落。
镜框1上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鼻托8。
优选,镜框1上设有鼻托8,鼻托8包括鼻托本体9和连接件10,连接件10一端与镜框1固定,另一端与鼻托本体9通过卡扣连接,卡扣连接更加方便安装和拆卸。
鼻托本体9上设有凹槽11,凹槽11两侧的鼻托本体9内壁上分别设有卡板12,卡板12上设有卡槽13,连接件10与鼻托本体9连接的一端设有两个与卡槽13对应的卡爪14,卡爪14与卡槽13配合连接形成卡扣连接,通过在鼻托本体9内设凹槽11,扩大鼻托本体9的变形量,降低眼镜对鼻子的压强,便于保护眼睛。
鼻托本体9为弹性材料制成的鼻托本体9,变形量大,便于保护鼻梁。
弹性材料为硅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