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背光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3511阅读:795来源:国知局
一种LED背光源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背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ED背光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具备轻、薄、耗电少等特点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近年来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器。但是,由于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而需要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来提供液晶显示器显示的光源,而BLU的表现便决定了液晶显示器外在的视觉感受。

背光模组由光源、导光板、反射膜片、光学膜片等组成,具有亮度高、寿命长、发光均匀等特点。目前主要有电致发光(EL)、发光二极管(LED)和冷阴极荧光灯(CCFL)三种背光源类型,依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可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而导光板和光学膜片是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传播介质,其形状及材料组成决定了射出光源的亮度在液晶显示器上的表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背光模组中,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对于光源产生的光束散射效果较差,使光束无法很好地射向液晶显示器,因而液晶显示器上的显示亮度不是太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背光模组中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对于光源产生的光束散射效果较差,使光束无法很好地射向液晶显示器,因而液晶显示器上的显示亮度不是太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LED背光源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LED背光源结构,包括由下至上顺序设置的反射膜片、楔形导光板、下扩散膜片、下折射增光片、上折射增光片和上扩散膜片,所述楔形导光板较厚的一侧为入光面,与入光面相邻的上表面为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一侧为底面,所述楔形导光板的入光面侧边设有LED光源,所述楔形导光板的底面设有白色点状图案,且在靠近所述LED光源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小,在远离所述LED光源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大,而在离所述LED光源最远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较大,所述下折射增光片和上折射增光片上均设有凸棱,所述下折射增光片和上折射增光片上的凸棱相互正交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ED背光源结构中,楔形导光板的底面设有白色点状图案,且在所述LED光源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小数量少,在远离LED光源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大数量多,而在离LED光源最远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较大数量较多,利用此结构白色点状图案的散射效果,在楔形导光板出光面上能产生第一预设角度的出射光束,接着利用下扩散膜片的散射效果,变为第二预设角度的出射光束,再利用设有凸棱结构的上下折射增光片,使光束基本沿着法线方向很好地射向液晶显示器,即利用相互正交配合的上下折射增光片,使导光板出光面上的光束向法线方向集中,从而提高了液晶显示器上的显示亮度。

进一步,所述楔形导光板的出光面和底面之间的两个侧面上贴附有遮光片。

进一步,所述遮光片为遮光纸。

进一步,所述白色点状图案为采用丝网印刷制作在楔形导光板底面的白色圆点图案。

进一步,所述下折射增光片和上折射增光片上凸棱的顶角为90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ED背光源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楔形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射膜片;2、楔形导光板;21、入光面;22、出光面;23、底面;231、白色点状图案;3、下扩散膜片;4、下折射增光片;45、凸棱;5、上折射增光片;6、上扩散膜片;7、LED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背光源结构,包括由下至上顺序设置的反射膜片1、楔形导光板2、下扩散膜片3、下折射增光片4、上折射增光片5和上扩散膜片6,所述楔形导光板2较厚的一侧为入光面21,与入光面21相邻的上表面为出光面22,与出光面22相对的一侧为底面23,所述楔形导光板2的入光面21侧边设有LED光源7,所述楔形导光板2的底面23设有白色点状图案231,且在靠近所述LED光源7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小,在远离所述LED光源7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大,而在离所述LED光源7最远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较大,即在离所述LED光源最远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大小处于靠近和远离LED光源7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大小之间,所述下折射增光片4和上折射增光片5上均设有凸棱45,即将所述下折射增光片4和上折射增光片5设为折射型棱镜片或折射型增光片,通过该折射型增光片可以提高液晶显示器屏幕的亮度,所述下折射增光片4和上折射增光片5上的凸棱相互正交配合,即将所述下折射增光片4和上折射增光片5相互正交配合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ED背光源结构中,楔形导光板的底面设有白色点状图案,且在所述LED光源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小数量少,在远离LED光源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大数量多,而在离LED光源最远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直径较大数量较多,利用此结构白色点状图案的散射效果,在楔形导光板出光面上能产生第一预设角度的出射光束,接着利用下扩散膜片的散射效果,变为第二预设角度的出射光束,再利用设有凸棱结构的上下折射增光片,使光束基本沿着法线方向很好地射向液晶显示器,即利用相互正交配合的上下折射增光片,使导光板出光面上的光束向法线方向集中,从而提高了液晶显示器上的显示亮度。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楔形导光板2的出光面22和底面23之间的两个侧面上贴附有遮光片,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所述LED光源7发出的光在楔形导光板2内全反射传播,并从所述楔形导光板2的出光面22射出,以完成将点光原转变成面光源。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遮光片为遮光纸,由此可以减少所述LED光源7发出的光的损耗,提高了对光的利用率。

作为具体实施例,请参考图2所示,所述白色点状图案231为采用丝网印刷制作在楔形导光板2底面的白色圆点图案,该白色圆点图案可以选用树脂材料来制作。同时,从图2所示的楔形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的分布来看,在靠近所述LED光源7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小,在远离所述LED光源7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大,而在离所述LED光源7最远的导光板底面上白色点状图案231的直径较大,采用如此结构设计,可以保证整个液晶显示器屏幕亮度均匀一致。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下折射增光片4和上折射增光片5上凸棱45的顶角α为90度,并保证使用时上下两块中的凸棱相互正交配合使用,在前述具有白色点状图案231的楔形导光板2的配合使用下,利用该白色点状图案的散射效果,产生第一预设角度(大约60度)的出射光束,接着利用下扩散片的散射折射效果,变为第二预设角度(大约30度)的出射光束,再利用设有凸棱结构的上下折射增光片,使光束基本沿着法线方向很好地射向液晶显示器屏幕。由此,利用两块相互正交的折射型增光片,使所述楔形导光板2出光面22上的各成分光束向法线方向集中射出,从而提高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亮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