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118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配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后的被称作背光灯装置的面光源装置。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具有侧光灯、侧面反射板、配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后的反射板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49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30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0074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的显示装置中,配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后的背光灯装置或反射板遮断从显示面板的第一面至位于相反侧的第二面侧的背景的光,从显示面板的第一面难以视觉辨认第二面侧的背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显示面板的一面能够视觉辨认作为相反侧的另一面侧的背景,抑制从显示面板的第一侧面入射的光在第二侧面泄漏的量的显示装置。

本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第一透光性基板;第二透光性基板,其与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相对配置;液晶层,其具有被封入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与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之间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至少一个发光部,其与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侧面及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的至少一个相对配置;以及至少一个反射部,其配置于与所述发光部所相对的侧面为相反侧的、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侧面及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的至少一个,并在所述相反侧的侧面反射光。

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具备第一主面及作为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的第二主面,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具备第一主面及作为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的第二主面,在所述高分子分散型液晶为非散射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第一主面视觉辨认到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第一主面侧的背景、或从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第一主面视觉辨认到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第一主面侧的背景。

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具备第一主面及作为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的第二主面,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具备第一主面及作为与所述第一主面平行的平面的第二主面,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第一主面垂直,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第一主面垂直。

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反射部为反射膜。

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反射部为膏状的反射膜。

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反射部为通过溅射而成膜的反射膜。

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反射部是以角度与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相同的出射角度来反射所入射的光的逆反射构造体。

作为优选的方式,俯视时,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面积比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面积大,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侧面及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相对配置,所述反射部设有两个,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两个侧面,所述两个侧面为与所述发光部所相对的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的相反侧。

作为优选的方式,俯视时,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面积比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面积大,所述发光部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两个侧面相对配置,所述反射部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一透光性基板的两个侧面及所述第二透光性基板的两个侧面相对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体现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体现图1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3是说明在场序方式中光源发光的定时的时间图。

图4是表示对像素电极的施加电压和像素的散射光的强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的俯视图。

图7是放大了图5的液晶层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在液晶层中非散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液晶层中散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像素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的剖视图。

图12是说明来自发光部的入射光的图。

图13是图6的V-V’的截面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比较例的剖视图。

图15是说明透光性基板的主面和侧面为直角的情况下由侧面反射的光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6是说明透光性基板的主面和侧面为直角的情况下由侧面反射的光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7是说明透光性基板的主面和侧面不为直角的情况下由侧面反射的光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8是说明透光性基板的主面和侧面不为直角的情况下由侧面反射的光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2的XXIII-XXIII’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的俯视图。

图25是图24的XXV-XXV’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4的XXVI-XXVI’的剖视图。

图27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反射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显示装置

2 显示面板

3 侧光源装置

4 驱动电路

9 上位控制部

10A 第一主面

10B 第二主面

10C 第一侧面

10D 第二侧面

10E 第三侧面

10F 第四侧面

10 第一透光性基板

12 扫描线

12G 栅电极

13S 源电极

13 信号线

14D 漏电极

14 导电性布线

15 半导体层

16 像素电极

19 封固部

20A 第一主面

20B 第二主面

20C 第一侧面

20D 第二侧面

20E 第三侧面

20F 第四侧面

20 第二透光性基板

22 公共电极

31 发光部

32 光源控制部

33 光源基板

34R 发光体

34G 发光体

34B 发光体

41 输入信号分析部

42 像素控制部

43 栅极驱动部

44 源极驱动部

45 公共电位驱动部

50 液晶层

51 块体

52 微粒

55 第一取向膜

56 第二取向膜

60、60A、65 反射部

61 反射层

62 粘接层

63 反射基材

64 透光性球体

91 图像输出部

92 柔性基板

i 临界角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实用新型的方式(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限定。另外,在以下所记载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和实质上相同的内容。而且,以下所记载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宜组合。此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关于保持实用新型的主旨的适宜变更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另外,附图中,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际的方式相比,有时示意性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是一例,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关于已有的附图说明了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往往适宜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框图。图3是说明在场序方式中光源发光的定时的时间图。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具有显示面板2、侧光源装置3、驱动电路4。在此,将显示面板2的平面的一个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Y平面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

显示面板2具备第一透光性基板10、第二透光性基板20、液晶层50(参照图5)。第二透光性基板20与垂直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表面的方向(图1所示的Z方向)相对配置。液晶层50(参照图5)通过第一透光性基板10、第二透光性基板20、封固部19将后述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封固。

如图1所示,在显示面板2上,封固部19的内侧成为显示区域。在显示区域,多个像素Pix配置成矩阵状。此外,本公开中,行是指具有在一个方向上排列的m个像素Pix的像素行。另外,列是指具有在与排列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n个像素Pix的像素列。而且,m和n的值根据垂直方向的显示分辨率和水平方向的显示分辨率来决定。另外,按每行布线多个扫描线12,按每列布线多个信号线13。

侧光源装置3具备发光部31、光源控制部32、配置发光部31及光源控制部32的光源基板33。光源控制部32通过未图示的柔性基板等的布线与驱动电路4电连接。发光部31和光源控制部32通过光源基板33内的布线电连接。

如图1所示,驱动电路4被固定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表面。如图2所示,驱动电路4具备输入信号分析部41、像素控制部42、栅极驱动部43、源极驱动部44及公共电位驱动部45。第一透光性基板10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相比,XY平面的面积大,在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露出的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部分设置有驱动电路4。

从外部的上位控制部9的图像输出部91,经由柔性基板92向输入信号分析部41输入图像输入信号(RGB数据等)VS。

输入信号分析部41基于从外部输入的图像输入信号VS,生成图像控制信号VCS和背光灯控制信号LCS。背光灯控制信号LCS例如是包含根据向所有像素Pix的平均输入灰度值而设定的发光部31的光量的信息的信号。例如,在显示暗的图像的情况下,发光部31的光量被设定得小。在显示亮的图像的情况下,发光部31的光量被设定得大。

图像控制信号VCS是确定对显示面板2的各像素Pix赋予哪种灰度值的信号。换言之,图像控制信号VCS是包含有关各像素Pix的灰度值的灰度信息的信号。像素控制部42通过对图像控制信号VCS的输入灰度值加入伽马校正及扩展处理等校正处理来设定输出灰度值。然后,像素控制部42基于图像控制信号VCS,生成水平驱动信号HDS和垂直驱动信号VDS。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部31以场序方式进行驱动,因此,针对发光部31能够发出的每种颜色的光来生成水平驱动信号HDS和垂直驱动信号VDS。

栅极驱动部43基于水平驱动信号HDS,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内依次选择显示面板2的扫描线12。扫描线12的选择顺序是任意的。

源极驱动部44基于垂直驱动信号VDS,在1个水平扫描期间内对显示面板2的各信号线13供给与各像素Pix的输出灰度值对应的灰度信号。

实施方式1中,显示面板2是有源矩阵型面板。因此,具有俯视时沿X方向延伸的信号(源极)线13及沿Y方向延伸的扫描(栅极)线12,且在信号线13和扫描线12的交叉部具有开关元件Tr。

作为开关元件Tr而使用薄膜晶体管。作为薄膜晶体管的例子,也可以使用底栅型晶体管或顶栅型晶体管。作为开关元件Tr,例示了单栅薄膜晶体管,但也可以是双栅晶体管。开关元件Tr的源电极及漏电极中的一方与信号线13连接,栅电极与扫描线12连接,源电极及漏电极中的另一方与液晶的电容LC的一端连接。液晶的电容LC的一端经由像素电极16与开关元件Tr连接,另一端经由公共电极22与共用电位COM连接。共用电位COM从公共电位驱动部45供给。

发光部31具备第一颜色(例如红色)的发光体34R、第二颜色(例如滤色)的发光体34G、第三颜色(例如蓝色)的发光体34B。光源控制部32分时地使第一颜色的发光体34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34G及第三颜色的发光体34B分别发光。像这样,第一颜色的发光体34R、第二颜色的发光体34G及第三颜色的发光体34B被以所谓的场序方式驱动。

如图3所示,在第一子帧(第一规定时间)RON,第一颜色的发光体34R发光,并且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GateScan内选择出的像素Pix使光透射来进行显示。此时,在显示面板2整体上,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GateScan内选择出的像素Pix中,若向上述各信号线13供给与各像素Pix的输出灰度值对应的灰度信号,则仅使第一颜色点亮。

接着,在第二子帧(第二规定时间)GON,第二颜色的发光体34G发光,并且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GateScan内选择出的像素Pix使光透射来进行显示。此时,在显示面板2整体上,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GateScan内选择出的像素Pix中,若向上述的各信号线13供给与各像素Pix的输出灰度值对应的灰度信号,则仅使第二颜色点亮。

进而,在第三子帧(第三规定时间)BON,第三颜色的发光体34B发光,并且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GateScan内选择的像素Pix使光透射而进行显示。此时,在显示面板2整体上,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GateScan内选择的像素Pix中,若向上述的各信号线13供给与各像素Pix的输出灰度值对应的灰度信号,则仅第三颜色点亮。

人们的肉眼在时间上分辨能力有限制,会产生余像,因此,人们的肉眼在1帧的期间识别合成了3个颜色的图像。在场序方式中,能够不设置彩色滤光片,来抑制彩色滤光片上的吸收损耗,因此,能够实现高透射率。在彩色滤光片方式中,利用针对第一颜色、第二颜色、第三颜色将像素Pix分割的子像素来制作一个像素,与之相对,在场序方式中,可以不进行这样的子像素分割,因此,易于提高分辨率。

图4是表示对像素电极的施加电压和像素的散射光的强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的俯视图。图7是放大了图5的液晶层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液晶层中的非散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液晶层中的散射状态的剖视图。

在1个垂直扫描期间GateScan内选择出的像素Pix中,若向上述各信号线13供给与各像素Pix的输出灰度值对应的灰度信号,则对像素电极16的施加电压根据灰度信号而变化。当对像素电极16的施加电压变化时,像素电极16和公共电极22之间的电压发生变化。然后,如图4所示,根据对像素电极16的施加电压,控制每个像素Pix的液晶层50的散射状态,像素Pix的散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透光性基板10具备第一主面10A、第二主面10B、第一侧面10C、第二侧面10D、第三侧面10E及第四侧面10F。第一主面10A和第二主面10B是平行的平面。另外,第一侧面10C和第二侧面10D是平行的平面。第三侧面10E和第四侧面10F是平行的平面。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透光性基板20具备第一主面20A、第二主面20B、第一侧面20C、第二侧面20D、第三侧面20E及第四侧面20F。第一主面20A和第二主面20B是平行的平面。第一侧面20C和第二侧面20D是平行的平面。第三侧面20E和第四侧面20F是平行的平面。

如图5及图6所示,以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发光部31。如图5所示,发光部31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照射光L。与发光部31对置的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成为光入射面。在发光部31和光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间隙G。间隙G成为空气层。

如图5所示,从发光部31照射的光L一边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第一侧面20C的方向传播。当光L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向外侧行进时,成为从折射率大的介质向折射率小的介质行进,因此,若光L向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入射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则光L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全反射。

如图5所示,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内部传播的光L被具有成为散射状态的液晶的像素Pix散射,成为入射角比临界角小的角度的散射光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向外部射出。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射出到外部的光被观察者观察到。以下,使用图7~图9说明成为散射状态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和非散射状态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

如图7所示,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上设置有第一取向膜55。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上设置有第二取向膜56。第一取向膜55及第二取向膜56例如是垂直取向膜。

在单体中使液晶分散的溶液封入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和第二透光性基板20之间。接着,在通过第一取向膜55及第二取向膜56对单体及液晶进行了取向的状态下,通过紫外线或热量使单体聚合,形成块体51。由此,形成了具有在形成为网眼状的高分子的网格的间隙分散有液晶的反向模式的高分子分散型的液晶的液晶层50。

像这样,液晶层50具有通过高分子形成的块体51、和分散于块体51内的多个微粒52。微粒52通过液晶形成。块体51及微粒52分别具有光学各向异性。

微粒52中包含的液晶的取向通过像素电极16和公共电极22之间的电压差控制。根据对像素电极16施加的电压,液晶的取向发生变化。通过使液晶的取向发生变化,从像素Pix通过的光的散射程度发生变化。

例如,如图8所示,在像素电极16和公共电极22之间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块体51的光轴Ax1和微粒52的光轴Ax2的朝向相互相等。微粒52的光轴Ax2与液晶层50的Z方向平行。块体51的光轴Ax1与有无电压无关地,与液晶层50的Z方向平行。

块体51和微粒52的常光折射率相互相等。块体51和微粒52的光折射率相互相等。在像素电极16和公共电极22之间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在所有方向上块体51和微粒52之间的折射率差成为零。液晶层50成为不使光L散射的非散射状态。光L一边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发光部31的方向传播。当液晶层50为不使光L散射的非散射状态时,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视觉辨认到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的背景,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视觉辨认到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侧的背景。

如图9所示,在施加有电压的像素电极16和公共电极22之间,微粒52的光轴Ax2因像素电极16和公共电极22之间所产生的电场而倾斜。因为块体51的光轴Ax1不因电场而发生变化,所以块体51的光轴Ax1和微粒52的光轴Ax2的朝向互不相同。在存在被施加了电压的像素电极16的像素Pix中,光L被散射。如上述,散射的光L的一部分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射出到外部的光被观察者观察到。

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通过存在被施加了电压的像素电极16的像素Pix、和存在未被施加电压的像素电极16的像素Pix的组合,来显示图像。在存在未被施加电压的像素电极16的像素Pix中,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视觉辨认到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的背景,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视觉辨认到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侧的背景。在存在被施加了电压的像素电极16的像素Pix中,通过使光L散射并向外部射出的光而显示的图像与背景重合,进行显示。

图10是表示像素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XI-XI’的剖视图。如图1、图4及图10所示,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上,俯视时呈格子状地设置有多个信号线13和多个扫描线12。由相邻的扫描线12和相邻的信号线13包围的区域是像素Pix。在像素Pix上设置有像素电极16和开关元件Tr。在实施方式1中,开关元件Tr是底栅型的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Tr具有俯视时与和扫描线12电连接的栅电极12G重叠的半导体层15。

扫描线12为钼(Mo)、铝(Al)等金属、它们的层叠体或它们的合金的布线,信号线13为铝等金属或合金的布线。

半导体层15以俯视时不会从栅电极12G露出的方式设置。由此,从栅电极12G侧朝向半导体层15的光L被反射,在半导体层15上不易产生漏光。

如图10所示,与信号线13电连接的源电极13S俯视时与半导体层15的一端部重叠。

如图10所示,在俯视时隔着半导体层15的中央部与源电极13S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漏电极14D。漏电极14D俯视时与半导体层15的另一端部重叠。不与源电极13S及漏电极14D重叠的部分作为开关元件Tr的沟道起作用。如图11所示,与漏电极14D连接的导电性布线14通过通孔SH与像素电极16电连接。

如图11所示,第一透光性基板10具有由例如玻璃形成的第一基材11。第一基材11只要具有透光性即可,也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在第一基材11上设置有第一绝缘层17a,在第一绝缘层17a上设置有扫描线12及栅电极12G。另外,覆盖扫描线12地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7b。第一绝缘层17a、第二绝缘层17b由例如氮化硅等透明的无机绝缘部件形成。

在第二绝缘层17b上层叠有半导体层15。半导体层15例如由非晶硅形成,但也可以通过多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形成。

在第二绝缘层17b上设置有覆盖半导体层15的一部分的源电极13S及信号线13、覆盖半导体层15的一部分的漏电极14D。信号线13和漏电极14D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在半导体层15、信号线13及漏电极14D上设置有第三绝缘层17c。第三绝缘层17c例如由氮化硅等透明的无机绝缘部件形成。

在第三绝缘层17c上设置有像素电极16。像素电极16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透光性导电部件形成。像素电极16经由设置于第三绝缘层17c上的接触孔与导电性布线14及漏电极14D电连接。在像素电极16之上设置有第一取向膜55。

第二透光性基板20具有由例如玻璃形成的第二基材21。第二基材21只要具有透光性即可,也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在第二基材21上设置有公共电极22。公共电极22由ITO等透光性导电部件形成。在公共电极22之上设置有第二取向膜56。

图12是说明来自发光部的入射光的图。来自发光部31的光在以角度θ0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入射时,以角度i1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入射。若角度i1大于临界角,则由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以角度i2全反射的光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内传播。由于在图12所示的发光部31和第一侧面20C(光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间隙G,所以没有将比临界角小的角度θN的光LN导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

图13是图6的V-V’的截面的其它例的剖视图。图14是图13的比较例的剖视图。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如图5、图6及图13所示,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设置有反射光的反射部60。第二侧面20D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垂直。因此,即使光L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全反射,向第二侧面20D入射的角度也比临界角小。因此,在未设置有反射部60的图14所示的比较例的显示装置中,存在在第二侧面20D泄漏的光,如图6所示,接近第二侧面20D的区域A2与接近发光部31的区域A1相比,光量变小。

与之相对,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如图5、图6及图13所示,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设置有反射光的反射部60。反射部60具备反射层61、和将反射层61贴附于第二侧面20D的透光性的粘接层62。反射层61为铝、银等膜状,只要具有高的反射率什么材料都可以。粘接层62是通过紫外线固化而向第二侧面20D固定反射层61的光学弹性树脂。粘接层62的折射率优选第一透光性基板10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折射率以下。

图15及图16是说明在透光性基板的主面和侧面为直角的情况下由侧面反射的光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7及图18是说明在透光性基板的主面和侧面不为直角的情况下由侧面反射的光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5~图16中,光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全反射角度为临界角i。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与第二侧面20D垂直。由此,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全反射的光在通过反射部60被第二侧面20D反射了光后,也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全反射。

与之相对,如图17所示,当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和第二侧面20D倾斜角度α时,由第二侧面20D反射光的角度倾斜角度α,以比临界角i小的角度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入射的光增加,会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漏光。

同样地,如图18所示,当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和第二侧面20D倾斜角度β时,由第二侧面20D反射光的角度倾斜角度β,以比临界角i小的角度向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入射的光增加,会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漏光。

如以上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如果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和第二侧面20D为直角,则由反射部60反射的光也容易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上进一步反射。

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包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第二透光性基板20、液晶层50、发光部31、反射部60。第二透光性基板20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相对配置。液晶层50具有被封入于第一透光性基板10和第二透光性基板20之间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发光部31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相对配置。反射部60被配置于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一侧面20C相反侧的第二侧面20D,通过反射部60,在第二侧面20D反射光。根据该结构,背光灯装置或反射板不位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因此,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视觉辨认到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的背景、或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视觉辨认到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侧的背景。另外,通过反射部60,在第二侧面20D反射光,因此,如图6所示,接近第二侧面20D的区域A2和接近发光部31的区域A1的光量差减小。

进而,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1中,偏振片不位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因此,在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视觉辨认到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的背景、或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观察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侧的背景的情况下,透射率高,因此,能够清晰地视觉辨认背景。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的剖视图。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反射部65为凝固了铝、银等金属粒子的膏状。反射部65只要具有高反射率任何材料都可以。在反射部65整个面涂敷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时,反射部65的一部分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上溢出。该膏的缘即膏缘部65e优选留在比封固部19的第二侧面20D侧端部19e更靠第二侧面20D侧。由此,膏缘部65e对显示装置1的显示区域带来影响的可能性降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的剖视图。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反射部60是能够进行以与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相同的角度的出射角度反射入射的光的逆反射的逆反射构造体。反射部60具备反射基材63、透光性球体64、粘接层62。反射基材63是铝、银等金属膜,只要具有高反射率任何材料都可以。透光性球体64是玻璃等。例如,如图20所示,相对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以角度i4入射至反射部60的光在透光性球体64的底部通过透镜效果而汇集于一点进行反射,成为相对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以角度i4从反射部60出射的光。同样,相对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以与角度i4不同的角度i5入射至反射部60的光在透光性球体64的底部通过透镜效果而汇集于一点进行反射,成为相对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以角度i5从反射部60出射的光。

当反射部60为逆反射构造体时,能够向与入射光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反射光,因此,即使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不成直角,由反射部60反射的光也能够易于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进一步反射。

此外,作为其它方式,反射部60也可以为具备能够进行以与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度相同的角度的出射角度来反射入射的光的逆反射的棱镜层的、逆反射构造体。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的一例的剖视图。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显示装置1具备第一透光性基板10、第二透光性基板20、液晶层50、发光部31、反射部60。发光部31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侧面10C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相对配置。反射部60被配置于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一侧面20C相反侧的第二侧面20D,反射部60通过第二侧面20D反射光。另外,反射部60被配置于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一侧面10C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0D,通过反射部60,由第二侧面10D反射光。根据该结构,从发光部31向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侧面10C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出射且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光量增加。而且,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均匀性也提高。

另外,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显示装置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背光灯装置或反射板不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侧。因此,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视觉辨认到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的背景,从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视觉辨认到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侧的背景。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

图22是视觉辨认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的俯视图。图23是图22的XXIII-XXIII’的剖视图。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2的XIII-XIII’的截面与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2及图23所示,以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四侧面20F对置的方式设置发光部31。如图23所示,发光部31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四侧面20F照射光L。与发光部31对置的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四侧面20F成为光入射面。在发光部31和光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间隙G。间隙G成为空气层。

如图23所示,从发光部31照射的光L一边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第四侧面20F的方向传播。

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三侧面20E设置有反射光的反射部60。第三侧面20E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垂直。通过反射部60,在第三侧面20E反射光。在第三侧面20E反射光所得的光一边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第三侧面20E的方向传播。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显示装置1包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第二透光性基板20、液晶层50、发光部31、反射部60。两个发光部31分别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及第四侧面20F对置地来配置。反射部60配置于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一侧面20C相反侧的第二侧面20D,通过反射部60,在第二侧面20D反射光。同样地,反射部60配置于与发光部31侧的第四侧面20F相反侧的第三侧面20E,反射部60通过第三侧面20E反射光。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两个反射部60而在第二侧面20D及第三侧面20E反射光,所以从两个发光部31射出并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光量差减小。从两个发光部31射出并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光量增加。而且,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均匀性也提高。

另外,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显示装置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背光灯装置或反射板不位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侧。因此,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视觉辨认到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的背景、或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视觉辨认到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侧的背景。

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显示装置1中,如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那样,也可以将发光部31的一个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侧面10C以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C对置地配置、发光部31的另一个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四侧面10F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四侧面20F对置地配置。另外,也可以在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一侧面10C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0D配置反射部60,反射部60通过第二侧面10D反射光。另外,图22的XIII-XIII’的截面是图21所示的截面,也可以在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一侧面10C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0D配置反射部60,反射部60通过第二侧面10D反射光。

(实施方式2)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的俯视图。图25是图24的XXV-XXV’的剖视图。图26是图24的XXVI-XXVI’的剖视图。图27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反射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变形例中说明的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2的反射部60A被配置于实施方式1的的变形例4的发光部31的位置,实施方式2的发光部31被配置于实施方式1的的变形例4的反射部60的位置。

如图24及图25所示,以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发光部31。如图25所示,发光部31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照射光L。与发光部31对置的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成为光入射面。在发光部31和光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间隙G。间隙G成为空气层。

如图25所示,从发光部31照射的光L一边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第二侧面20D的方向传播。

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侧面10C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侧面20C设置有反射光的反射部60A。第一侧面10C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垂直。第一侧面20C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垂直。通过反射部60A,在第一侧面10C或第一侧面20C反射光。由第一侧面10C或第一侧面20C反射光所得的光一边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第一侧面10C或第一侧面20C的方向传播。

如图24及图26所示,以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三侧面20E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发光部31。如图26所示,发光部31向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三侧面20E照射光L。与发光部31对置的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三侧面20E成为光入射面。在发光部31和光入射面之间设置有间隙G。间隙G成为空气层。

如图26所示,从发光部31照射的光L一边由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第三侧面20E的方向传播。

如图24及图26所示,在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四侧面10F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四侧面20F设置有反射光的反射部60A。第四侧面20F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垂直。第四侧面10F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垂直。通过反射部60,在第四侧面10F或第四侧面20F反射光。由第四侧面10F或第四侧面20F反射光所得的光一边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及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反射,一边向远离第四侧面10F或第四侧面20F的方向传播。

实施方式2的反射部60A是将铝、银等金属通过溅射而成膜的反射膜。反射部60A只要具有高反射率任何材料都可以。如图27所示,将第一透光性基板10和第二透光性基板20以贴合的状态排列,与多个显示面板一并成膜反射部60A。此外,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反射部60A能够采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变形例中说明的某一个反射部60、65相同的构造。

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1包含第一透光性基板10、第二透光性基板20、液晶层50、发光部31、反射部60A。两个发光部31分别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二侧面20D及第三侧面20E对置地来配置。一个反射部60A被配置于与发光部31侧的第二侧面20D相反侧的第一侧面20C及第一侧面10C,通过反射部60A,在第一侧面20C或第一侧面10C反射光。同样地,另一个反射部60A被配置于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三侧面20E相反侧的第四侧面20F及第四侧面10F,通过反射部60A,在第四侧面20F或第四侧面10F反射光。根据该结构,通过两个反射部60A,在第一侧面20C、第一侧面20C、第四侧面20F或第四侧面10F反射光,因此,从两个发光部31射出并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光量差减小。从两个发光部31出射并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光量增加。而且,在显示面板2内传播的面内的光的均匀性也提高。此外,可以在第一侧面20C、第一侧面10C各自、第四侧面20F或第四侧面10F各自分别存在反射部60A。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与发光部31侧的第一侧面10C相反侧的第二侧面10D配置一个反射部60A,另一个反射部60A也可以在第二侧面10D反射光。

另外,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背光灯装置或反射板不位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或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因此,从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视觉辨认到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侧的背景、或从第二透光性基板20的第一主面20A视觉辨认到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第一主面10A侧的背景。

也可以将实施方式2适用于实施方式1,将实施方式2的反射部60A配置于实施方式1的发光部31的位置,将实施方式2的发光部31配置于实施方式1的反射部60的位置。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种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内容只不过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对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的适宜的变更当然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以上述的实用新型为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适宜设计变更并实施的所有实用新型只要包含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就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例如,显示面板2也可以是不具有开关元件的无源矩阵型面板。在无源矩阵型面板上具有俯视时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及沿Y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及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布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布线例如由ITO等形成。例如,上述的具有第一电极的第一透光性基板10、和具有第二电极的第二透光性基板20以夹着液晶层50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

另外,对第一取向膜55及第二取向膜56是垂直取向膜的例子进行了叙述,但第一取向膜55及第二取向膜56也可以分别是水平取向膜。第一取向膜55及第二取向膜56只要具有在将单体高分子化时将单体沿规定的方向进行取向的功能即可。由此,单体在沿规定的方向进行了取向的状态下成为高分子化的聚合物。在第一取向膜55及第二取向膜56为水平取向膜的情况下,在像素电极16和公共电极22之间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块体51的光轴Ax1和微粒52的光轴Ax2的朝向相互相等,成为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与该Z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指,俯视时沿着第一透光性基板10的边的X方向或Y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