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可变色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767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加工及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可变色玻璃。



背景技术:

变色玻璃又被称为智能玻璃、电控调光玻璃、变雾玻璃等。此种新型玻璃的特性在于,玻璃内部与电源相连,通电时,玻璃呈透明状,与一般的玻璃无异,但是断电后,玻璃呈不透明雾状。利用这一特性,变色玻璃广泛应用于酒店、办公场合和医疗机构等,可以灵活的保证各种场合的私密性。但是现有的变色玻璃,往往其隔热保温功能不够好,玻璃一旦破碎,玻璃碎片以及玻璃内部的,并且现有变色玻璃在开关时,往往仍需要配备一专门的遥控器进行开启或关闭的操作,不但操作距离有所限制,使用也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且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端控制的智能可变色玻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可变色玻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玻璃基板、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传输层、离子储存层、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玻璃基板、控制模块、电源模块、智能移动终端、塑胶层和隔热保温层,所述隔热保温层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所述塑胶层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之间,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分别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负极,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源模块的开启和关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控制模块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控开关、第二电控开关、光电传感器和导线,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通过所述导线依次与第一电控开关和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控开关与所述光电传感器通过导线串联,串联设置的所述第二电控开关与所述光电传感器共同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保温层为8μm-10μm厚的隔热保温涂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分别为ITO薄膜。

进一步的,所述光电传感器为光敏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材质为浮化玻璃。

进一步的,还包括胶合层,所述胶合层设于所述隔热保温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变色玻璃的内部添加了隔热保温层和塑胶层,隔热保温层提高了智能变色玻璃的隔热保温性能,而与塑胶层连接的第二玻璃基板粘接牢固,当玻璃破碎时,由于塑胶层的存在会使玻璃碎片粘结,避免了玻璃碎片飞溅伤人,提高了安全性。并且整个变色玻璃的通断电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控制,简单方便且真正做到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可变色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第一玻璃基板;2、隔热保温层;3、胶合层;4、第一透明导电层;

5、电致变色层;6、离子传输层;7、离子储存层;8、第二透明导电层;

9、塑胶层;10、第二玻璃基板;11、第一电控开关;12、第二电控开关;13、光电传感器;14、直流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变色玻璃的内部添加了隔热保温层和塑胶层,提高了隔热保温性能和安全性,并且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控制玻璃的变色,简单方便智能化。

请参照图1,一种智能可变色玻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玻璃基板1、第一透明导电层4、电致变色层5、离子传输层6、离子储存层7、第二透明导电层8、第二玻璃基板10、控制模块、电源模块、智能移动终端、塑胶层9和隔热保温层2,所述隔热保温层2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1和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之间,所述塑胶层9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8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10之间,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8分别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的正负极,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源模块的开启和关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控制模块无线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变色玻璃的内部添加了隔热保温层和塑胶层,隔热保温层提高了智能变色玻璃的隔热保温性能,而与塑胶层连接的第二玻璃基板粘接牢固,当玻璃破碎时,由于塑胶层的存在会使玻璃碎片粘结,避免了玻璃碎片飞溅伤人,提高了安全性。并且整个变色玻璃的通断电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控制,简单方便且真正做到智能化。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14、第一电控开关11、第二电控开关12、光电传感器13和导线,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通过所述导线依次与第一电控开关11和直流电源14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控开关12与所述光电传感器13通过导线串联,串联设置的所述第二电控开关12与所述光电传感器13共同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11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8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直流电源14的负极相连。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智能可变色玻璃在所述电源模块下有两种工作模式。若第一电控开关11接通而第二电控开关12断开,则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传递信号给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直流电源的通断继而控制玻璃的变色。若第二电控开关12接通而第一电控开关11断开,则光电传感器可以通过感知环境的光线的强度从而自动智能通断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保温层2为8μm-11μm厚的隔热保温涂料。

由上述描述可知,使用隔热保温涂料可以尽量少的增加智能可变色玻璃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和第二透明导电层8分别为ITO薄膜。

由上述描述可知,ITO薄膜电阻均匀、线性及效率良好、成本低廉。

进一步的,所述光电传感器13为光敏电阻。

由上述描述可知,光敏电阻的电阻值与光强呈正比,在光强较大时变色玻璃的透明度较低,当光强较小时变色玻璃的透明度较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玻璃基板1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10的材质为浮化玻璃。

由上述描述可知,浮华玻璃透光一致、无波纹、厚度均匀、表面平整。

进一步的,还包括胶合层3,所述胶合层3设于所述隔热保温层2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之间。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所述胶合层3可以更牢固的将所述隔热保温层2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粘接起来。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智能可变色玻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玻璃基板1、胶合层3、第一透明导电层4、电致变色层5、离子传输层6、离子储存层7、第二透明导电层8、第二玻璃基板10、控制模块、电源模块、智能移动终端、塑胶层9和隔热保温层2,所述第一玻璃基板1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10为浮化玻璃。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和第二透明导电层8分别为ITO薄膜。所述隔热保温层2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1和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之间,所述胶合层3设于所述隔热保温层2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之间所述隔热保温层2为8μm-11μm厚的隔热保温涂料。所述塑胶层9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8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10之间,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源模块的开启和关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控制模块无线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直流电源14、第一电控开关11、第二电控开关12、光电传感器13和导线,所述光电传感器13为光敏电阻。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4通过所述导线依次与第一电控开关11和直流电源14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控开关12与所述光电传感器13通过导线串联,串联设置的所述第二电控开关12与所述光电传感器13共同与所述第一电控开关11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8通过所述导线与所述直流电源14的负极相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且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端控制的智能可变色玻璃。本实用新型在变色玻璃的内部添加了隔热保温层和塑胶层,隔热保温层提高了智能变色玻璃的隔热保温性能,而与塑胶层连接的第二玻璃基板粘接牢固,当玻璃破碎时,由于塑胶层的存在会使玻璃碎片粘结,避免了玻璃碎片飞溅伤人,提高了安全性。并且整个变色玻璃的通断电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控制,简单方便且真正做到智能化。而在电源模块中,设有光电传感器,操作人员可以切换到设有光电传感器的通路上从而根据周围环境的光线强度自动智能的调节玻璃的变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