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发明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结构、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作为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因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无辐射以及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性能显示领域当中。其中,背光源作为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液晶显示器的正常显示提供背光,现有的背光源中包括导光板(LightGuidePlate,LGP)或导光膜(LightGuideFilm,LGF)以及位于其侧面的光源等,对于显示器而言,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在不同色域的显示环境下进行显示,例如,有时需要在较高色域的显示环境下进行显示,有时需要在较低色域的显示环境下进行显示,因此需要该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能够实现不同色域的调整;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色域可调的背光源,通过在背光源的入光面间隔设置色域不同的光源,通过开启较低色域的光源,来提供较低色域的显示环境;通过开启较高色域的光源,来提供较高色域的显示环境。然而,对于图1中示出的背光源而言,在正常开启背光源的情况下,常常在导光板靠近入光面的位置附近会产生萤火虫现象(Hotspot),导致显示画面的均匀性较差,画面品味降低。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背光源及显示装置,能够在保证出光均匀的基础上,实现高、低色域的切换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导光结构,该导光结构包括位于不同侧面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以及沿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一底面;所述导光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一底面之间的中间介质面,以将所述导光结构沿厚度方向上划分为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二导光单元;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一底面位于所述第一导光单元,所述第二入光面和所述第一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所述第一底面上设置有密度沿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递增的第一网点,所述第一出光面上设置有密度沿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方向上递增的第二网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光单元包括沿垂直厚度方向依次连续分布的:具有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入光部和第一出光部,所述第二导光单元包括沿垂直厚度方向依次连续分布的:具有所述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入光部和第二出光部;其中,所述第一入光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出光部的厚度,所述第二入光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出光部的厚度;所述第一出光部和所述第二出光部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底面内,所述第二出光部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未超出所述第一入光部的底端以及所述第二入光部的底端;所述第二出光部的上表面未超出所述第二入光部的顶端以及所述第一入光部的顶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光部具有均匀的厚度,所述第二出光部具有均匀的厚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光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入光部的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底面内;和/或,所述第二入光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部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二入光部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光部包括:从具有第一厚度的入光端过渡至具有第二厚度的所述第一出光部的第一倾斜面;和/或,所述第二入光部包括:从具有第三厚度的入光端过渡至具有第四厚度的所述第二出光部的第二倾斜面。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入光部具有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导光单元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出光部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倾斜面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底面内、且设置有所述第一网点;在所述第一入光部具有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导光单元还包括从所述第二出光部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倾斜面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部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出光面内、且设置有所述第二网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光部中具有第一厚度的入光端的上表面设置有微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入光部中具有第三厚度的入光端的下表面设置有微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面之间设置有反射层;和/或,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面之间设置有反射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导光单元为两个独立结构,所述第一导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导光单元贴合形成所述导光结构,且两者的贴合面构成所述中间介质面。进一步的,所述导光结构的厚度为0.35mm~0.55m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导光单元的结构相同。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前述的导光结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的色域与所述第二光源的色域不同,且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导光结构的第一入光面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光源分别位于所述导光结构的第二入光面的位置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学效率大于所述第二光源的光学效率。本发明实施例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背光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背光源及显示装置,该导光结构包括位于不同侧面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以及沿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一底面;该导光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出光面和第一底面之间的中间介质面,以将该导光结构沿厚度方向上划分为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二导光单元;其中,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底面位于第一导光单元,第二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位于第二导光单元;第一底面上设置有密度沿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递增的第一网点,第一出光面上设置有密度沿远离第二入光面的方向上递增的第二网点。这样一来,当上述导光结构应用于背光源时,通过在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分别设置不同色域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从而能够保证位于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第一导光单元中,并在第一网点的作用下均匀出射,位于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第二导光单元中,并在第二网点的作用下均匀出射;也即采用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能够在保证出光均匀的基础上,实现高、低色域的切换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5a中示出的导光结构中部分位置的光路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结构中微结构的设置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中第一导光单元的出光均匀性的模拟图片;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中第二导光单元的出光均匀性的模拟图片;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中两个导光单元的出光方向的模拟图片。附图标记:01-导光结构;10-第一入光面;100-第一导光单元;101-第一入光部;1011-第一入光部的下表面;1012-第一入光部的入光端的上表面;1013-第一倾斜面;102-第一出光部;1021、1021’-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103-第一延伸部;1031-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20-第二入光面;200-第二导光单元;201-第二入光部;2011-;2012-第二入光部的入光端的下表面;2013-第二倾斜面;202-第二出光部;2021、2021’-第二出光部的上表面;203-第二延伸部;2031-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30-光源;31-第一光源;32-第二光源;N1-第一网点;N2-第二网点;D1-第一底面;M1-第一出光面;Z1-中间介质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如图2所示,该导光结构01包括位于不同侧面(一般多为相对的两个侧面)的第一入光面10和第二入光面20,以及沿厚度方向D-D’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出光面M1和第一底面D1。该导光结构可以是导光板的形式,也可以是导光膜的形式,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如图2所示,该导光结构01还包括位于第一出光面M1和第一底面D1之间的中间介质面Z1,以将该导光结构01沿厚度方向D-D’上划分为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其中,第一入光面10和第一底面D1位于第一导光单元100,且第一底面D1上设置有密度沿远离第一入光面10的方向上递增的第一网点N1;第二入光面20和第一出光面M1位于第二导光单元200,且第一出光面M1上设置有密度沿远离第二入光面20的方向上递增的第二网点N2。这样一来,当上述导光结构应用于背光源时,通过在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分别设置不同色域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从而能够保证位于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第一导光单元中,并在第一网点的作用下均匀出射,位于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第二导光单元中,并在第二网点的作用下均匀出射;也即采用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能够在保证出光均匀的基础上,实现高、低色域的切换问题。另外,还应当理解到,本发明中将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设置在导光结构的不同侧面,这样一来,当该导光结构应用于背光源时,可以将不同色域的光源安装至位于不同侧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将两者不同色域的光源安装至同一入光面而言,本发明的设计方案,能够在保证出光均匀、实现高、低色域的切换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光源的散热性能,增强可靠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于上述导光结构01中的第一出光面M1和第一底面D1而言,是从导光结构的应用角度出发,光线从第一出光面M1出射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当然,光线也能从第一底面D1出射,只是在第一底面D1的外侧一般会设置反射层以将出射的光线进行反射,最终透过导光结构仍然从第一出光面M1出射。第二,基于导光结构01中第一出光面M1和第一底面D1的设置方向,对于导光结构01自身而言,可以将从第一底面D1到第一出光面M1的方向视为该导光结构01的底端到顶端的方向,后续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也均是参考该顶端、底端的方向,也即“上”对应朝向顶端的方向,“下”对应朝向底端的方向。第三,位于第一导光单元100中的第一底面D1的第一网点N1,能够破坏从第一入光面10导入至第一导光单元100的光线的全反射,使得光线射出;另外,由于进入至第一导光单元100的光线的强度在沿远离第一入光面10的方向上减小,因此为了保证第一导光单元的出光均匀性,一般通过设置该第一网点N1的密度沿远离第一入光面10的方向上递增,以使得光线在沿远离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取出率相应增加,从而保证出光的均匀性;同理,如第二导光单元200中第二网点N2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可以明确到,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针对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二导光单元分别设置网点,从而有效的保证两个导光单元在各自工作时均能达到均匀出光的目的。当然,此处还应当理解到,位于第二导光单元200的第一出光面M1上的第二网点N2并不会影响从第一导光单元中出射的光线(垂直或者近似垂直方向的入射方向)的出光效率,也即,第二网点不会影响第一导光单元中出射的光线的均匀性,同理,位于第一导光单元100中的第一底面D1的第一网点N1也不会影响第二导光单元200中出射的光线(对应第二光源)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整个导光结构在应用至背光源时,能够通过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二导光单元均实现均匀出光的目的。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到,现有的光源(灯条)由于受限于制作工艺,其厚度较大,因此对于安装光源的导光板(或导光膜)的厚度至少应达到光源的厚度,基于此,对于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而言,参考图2,该导光结构中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厚度也必须满足光源30的厚度。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优选的,如图3a、3b所示,第一导光单元100包括沿垂直厚度方向D-D’依次连续分布的:第一入光部101和第一出光部102,第一入光面10位于第一入光部101中;第二导光单元200包括沿垂直厚度方向D-D’依次连续分布的:第二入光部201和第二出光部202,第二入光面20位于第二入光部201中;其中,第一入光部101的厚度大于第一出光部201的厚度,第二入光部201的厚度大于第二出光部202的厚度;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正对设置,且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位于第一底面D1内,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位于第一出光面M1内。这样一来,在保证第一入光面10和第二入光面20的厚度满足光源30的厚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减薄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来实现整个减薄导光结构的厚度的目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第一导光单元100中第一入光部101和第一出光部102的实际划分可以参考该导光结构在用于显示装置时有效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的分界线的位置,可以使得第一入光部101对应非显示区,第一出光部102至少对应有效显示区;同理如第二导光单元200中第二入光部201和第二出光部202,此处不再赘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如图3a、3b所示,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未超出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以及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未超出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以及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也就是说,该导光结构01中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构成的整体出光部的上表面未超出第二入光部201和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其整体出光部的下表面未超出第一入光部101和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也即整体出光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入光部201的厚度、第一入光部101的厚度。这样一来,相比于前述图2中示出的导光结构而言,该导光结构(图3a、3b中示出的)在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的厚度满足光源(灯条)厚度的基础上,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构成的整体出光部的厚度仍然小于或等于第一入光部、第二入光部的厚度;也即该导光结构的整体厚度只要满足单个光源(灯条)厚度即可,相比于前述图2中示出的导光结构而言,其厚度相当于减小其中一个导光单元的厚度(如果图1中两个导光单元厚度一致的情况下,其厚度相当于减小了一半),也即能够在保证出光均匀以及高、低色域的切换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大幅降低导光结构的厚度,从而扩大了该导光结构的应用范围。另外,对于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而言,可以如图3a所示,第一出光部102具有均匀的厚度,第二出光部202具有均匀的厚度,也即中间介质面Z1中对应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的位置处与第一底面D1和第一出光面M1均平行。还可以如图3b所示,中间介质面Z1中对应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的位置处为倾斜面,也即与第一底面D1和第一出光面M1非平行设置,在此情况下,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为非厚度均匀的结构;当然,在该设置情况下,优选的,如图3b所示,该中间介质面Z1的倾斜方应尽可能的保证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的厚度从靠近入光部的一侧向远离入光侧的方向递减,以提高光线的导入率。当然,考虑到实际的制作工艺,实际中一般多采用如图3a中示出的,第一出光部102具有均匀的厚度,第二出光部202具有均匀的厚度的设置方式;在此情况下,第一出光部102和第二出光部202两者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设置。以下实施例为了便于描述,均是以图3a示出的,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未超出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以及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未超出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以及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且第一出光部102具有均匀的厚度,第二出光部202具有均匀的厚度的导光结构为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结合图4(图4以及后续部分附图为了简化示意未示出网点)对前述“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未超出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以及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未超出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以及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的,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未超出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以及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是指:对于“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未超出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而言,可以参考图4,该第一出光部101的下表面可以与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平齐(参考图4中实线部分示出的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1021);也可以是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相对凸出于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参考图4中虚线部分示出的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1021’);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当然,考虑到实际的制作工艺以及导光结构在后续的组装、整个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等,优选的,可以设置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1021(实线部分)与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平齐。当然,对于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而言,考虑到实际的制作工艺以及后续的组装,优选的,第一入光部101的底端为平面,也即图4中示出的第一入光部101的下表面1011,并且该第一入光部101的下表面1011与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1021处于同一平面,且第一入光部101的下表面1011和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1021均位于第一底面D1内。对于“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未超出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而言,可以参考图4,该第一出光部101的下表面可以与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平齐(参考图4中实线部分示出的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1021);也可以是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相对凸出于第一出光部101的下表面(参考图4中虚线部分示出的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1021’);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当然,考虑到整个导光结构的厚度以及光的利用率,一般优选的,可以设置第一出光部的下表面1021(实线部分)与第二入光部201的底端平齐。另外,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未超出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以及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是指:对于“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未超出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而言,可以参考图4,该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参考图4中实线部分示出的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2021)可以与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平齐;也可以是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相对凸出于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参考图4中虚线部分示出的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2021’),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当然,考虑到实际的制作工艺以及导光结构在后续的组装、整个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等,优选的,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与第二入光部201的顶端平齐。当然,对于第二入光部101的顶端而言,考虑到实际的制作工艺以及后续的组装,优选的,第二入光部101的顶端为平面,也即图4中示出的,第二入光部201的上表面2011,并且该第二入光部201的上表面2011与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2021处于同一平面,且第二入光部201的上表面2011以及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2021均位于第一出光面M1内。对于“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未超出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而言,可以参考图4,该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参考图4中实线部分示出的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2021)可以与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平齐;也可以是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相对凸出于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参考图4中虚线部分示出的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2021’),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当然,考虑到整个导光结构的厚度以及光的利用率,一般优选的,可以设置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实线部分)与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平齐。结合前述可知,对于第一导光单元100而言,参考图5a,必然存在第一入光部101的顶端相对凸出于第一出光部102的上表面(也即第一出光部102对应位置的中间介质面Z1),第一入光部101在靠近入光面的入光端的第一厚度d1大于第一出光部102的第二厚度d2,但是对于连续的分布的第一入光部101和第一出光部102而言,则第一入光部101中必然存在厚度渐变的过渡区,以使得该第一导光单元100能够从具有第一厚度d1的入光端通过该过渡区过渡至具有第二厚度d2的第一出光部。具体的,如图5a所示,本发明优选的,第一入光部101在过渡区沿第一倾斜面1013从具有第一厚度d1的入光端过渡至具有第二厚度d2的第一出光部102(d1>d2),这样一来,参考图5b,从第一入光面10入射的光线L,会通过该第一倾斜面1013发生反射进入第一出光部102,从而能够加以利用,也即提高了该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同理,如图5a所示,对于第二导光单元200而言,第二入光部201中必然存在厚度渐变的过渡区,以使得该第二导光单元200能够从具有第三厚度d3的入光端通过该过渡区过渡至具有第四厚度d4的第二出光部202(d3>d4),同样本发明优选的,参考图5a,第二入光部102在过渡区沿第二倾斜面2013从具有第三厚度d3的入光端过渡至具有第四厚度d4的第二出光部102,参考图5b,以使得从第二入光面201入射的光线L’,会通过该第二倾斜面2013发生反射进入第二出光部202,从而能够加以利用,也即提高了该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另外,考虑到实际的加工制作,一般优选的,如图5a所示,第一入光部101的入光端的上表面1012以及第二入光部201的入光端的下表面2012均为平面,且第一入光部101的入光端的上表面1012位于第一出光面M1内,第二入光部201的入光端的下表面2012位于第一底面D1内。此处应当理解到,在第一入光部101包括第一倾斜面1013的情况下,第一入光部101位于入光端位置的厚度大于位于第一倾斜面1013位置的厚度,此时该第一入光部101的厚度实际是指第一入光部的入光端位置处的厚度;同理,对于第二入光部201的厚度实际是指第二入光部的入光端位置处的厚度。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中,对于第二导光单元200中在对应第一导光单元100的第一倾斜面1013位置处的具体设置形状不作限定,第二导光单元200可以覆盖第一倾斜面1013,也可以不覆盖或者不完全覆盖第一倾斜面1013;当然,为了增加第二导光单元200的出光面积,以提高该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以及适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本发明优选的,如图5a所示,第二导光单元200还包括从第二出光部202的端部延伸至第一倾斜面1013的第二延伸部203,该第二延伸部20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网点(参考图3a中的第二网点的设置)。当然,还可以在第二延伸部203与第一倾斜面1013之间设置反射层,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入射至第一倾斜面1013的光线反射效率,以有效的提高该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另外,考虑到实际的制作加工,一般优选的,如图5a所示,第二延伸部203的上表面2031与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2021处于同一平面,也即第二延伸部203的上表面2031与第二出光部202的上表面均位于第一出光面M1内。同理,对于第一导光单元100而言,如图5a所示,本发明优选的,第一导光单元100还包括从第一出光部102的端部延伸至第二倾斜面2013的第一延伸部103,该第一延伸部10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网点(参考图3a中的第一网点的设置),为了增加第一导光单元100的出光面积,以提高该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以及适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同样,还可以在第一延伸部103与第二倾斜面2013之间设置反射层,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入射至第二倾斜面2013的光线反射效率,以有效的提高该导光结构的光利用率。另外,考虑到实际的制作加工,一般优选的,如图5a所示,第一延伸部103的下表面1031与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1021处于同一平面,也即第一延伸部103的下表面1031与第一出光部102的下表面1021均位于第一底面D1内。进一步的,本发明优选的,如图6所示,在第一入光部101的入光端的上表面1012设置有微结构,以便减弱从第一入光面入射的光线从该位置的出射强度,进而降低包括该导光结构的显示装置在边缘位置出现的出光不均匀的现象。同样,本发明优选的,如图6所示,在第二入光部201的入光端的下表面2012设置有微结构,以便减弱从第二入光面20入射的光线从该位置的出射强度,从而降低包括该导光结构的显示装置在边缘位置出现的出光不均匀的现象。以下对上述将导光结构01沿厚度方向D-D’上划分为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的中间介质面Z1做进一步的说明。首先,应当理解到,中间介质面Z1位置处的材料与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自身的材料具有一定差异,该中间介质面Z1也可称为中间介质层,以保证将导光结构01划分为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具体的,在实际的加工制作中,该导光结构01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但并不限制于此),采用不同于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的材料形成中间介质面Z1,以将整个导光结构01划分为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又例如,该导光结构01也可以为非一体结构,例如,可以采用现有导光膜或导光板的制作工艺,分别形成满足前述条件的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的两个独立结构,然后将第一导光单元100和第二导光单元200两部分贴合形成本发明的导光结构01,在此情况下,第一导光单元100与第二导光单元200贴合形成导光结构01,且两者的贴合面构成中间介质面Z1;此处应当理解到,在该中间介质面Z1位置处一般包括光学胶、少量的空隙等不同于第一导光单元100与第二导光单元200的材料。当然,在此情况下,对于导光结构01中的第一导光单元100或第二导光单元200单个部分,也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导光单元100或第二导光单元200为两个独立结构的情况下,对于第二导光单元200而言,参考图3a,第二网点N2也可以为位于与第一出光面M1相对的平面上,当然考虑到实际的安装以及出光效率,一般优选的,将第二网点设置在第一出光面上。在此基础上,一般优选的,第一导光单元100与第二导光单元200的结构完全一致,尤其针对于第一导光单元100与第二导光单元200为两个独立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同一制作条件,形成一种结构的导光单元,将其中任意两个导光结构按照前述导光结构的要求进行贴合即可。更进一步的,本发明优选的,该导光结构的厚度为0.35mm~0.55mm;其中,第一出光部的厚度为0.1mm~0.25mm;第二出光部的厚度为0.1mm~0.25mm。具体的,由于受限于光源厚度,一般导光结构的厚度只要满足灯条的厚度0.35mm,也即该导光结构的厚度应大于或等于0.35mm;如果该导光结构的厚度大于0.55mm,厚度过大,不利用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优选的该导光结构的厚度为0.35mm~0.55mm,例如可以为0.4mm。在此基础上,对于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而言,如果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的厚度小于0.1mm,导致整个导光结构光利用率交底,如果第一出光部和第二出光部的厚度大于0.25mm,必然导致整个导光结构的厚度增加;因此,优选的,第一出光部的厚度为0.1mm~0.25mm;和/或,第二出光部的厚度为0.1mm~0.25mm,例如,第一出光部的厚度为0.2mm,第二出光部的厚度为0.2mm。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源,如图7所示,该背光源包括前述的任一种导光结构01、第一光源31(或者是包括第一光源的第一灯条)和第二光源32(或者是包括第二光源的第二灯条);其中,第一光源31的色域与第二光源32的色域不同,且第一光源31和第二光源32分别安装于导光结构01中的第一入光面10(位于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二入光面20(位于第二导光单元)的位置处。具体的,普通色硅酸盐LED和较高色域的红绿荧光LED可以分别为上述第一光源31和第二光源32。这样一来,通过在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分别设置不同色域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从而能够保证位于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第一导光单元中,并在第一网点的作用下均匀出射,位于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入至第二导光单元中,并在第二网点的作用下均匀出射;也即采用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能够在保证出光均匀的基础上,实现高、低色域的切换问题。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该背光源中,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从第一导光单元出射,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从第二导光单元出射,由于第二导光单元位于第一导光单元的出光侧,也即第一导光单元中的光线的光程相比于第二导光单元中光线的光程较长,从而使得第一导光单元中的出光效率相对来说具有轻微的损失,因此,一般优选的,设置第一光源的光学效率大于第二光源的光学效率;例如,硅酸盐LED相比于红绿荧光LED的光学效率大,因此可以设置第一光源31为硅酸盐LED,第二光源32为红绿荧光LED。以下为申请人通过实际的光线模拟对本发明中的背光源的各方面的性能做进一步的比较说明。具体的,参考图7中示出的导光结构01,第一光源31为硅酸盐LED,第二光源32为红绿荧光LED,申请人对本发明中的背光源与现有的导光板的进行光学模拟对比,具体如下: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中第一导光单元、第二导光单元与常规的导光板的出光量、出光率、出光方向均接近,也即本发明中导光结构在保证与常规的导光板的出光量、出光率、出光方向均接近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出光均匀以及高、低色域的切换。类别出光量出光率出光方向本发明中第二导光单元7676%与正常出光方向接近本发明中第一导光单元68.568.5%与正常出光方向接近现有技术的导光板73.573.5%正常出光方向具体的,如上述,并参考图8中示出的关于第一光源对应的第一导光单元出光均匀性的模拟图片,以及图9中关于第二光源对应的第二导光单元出光均匀性的模拟图片,可以看出第一导光单元和第二导光单元均具有均匀的出光效果。同时还可以参考,图10中(a)关于第一光源对应的第一导光单元的出光方向的模拟图片,以及图10中(b)关于第二光源对应的第二导光单元的出光方向的模拟图片,可以看出两者的出光方向均与导光结构的法线呈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当然该角度范围满足现有技术中对于导光结构对出光方向的要求;另外,图10中(a)与(b)的光斑位于图片的上下侧是指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位于导光结构的相对两侧。另外,以下对本发明中的背光源在工作时,两个导光单元的具体工作情况做进一步的对比说明。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中第二导光单元在单独工作时,其出光量、出光率略大于现有的导光板的出光量、出光率,该第二导光单元在单独工作时大部分光线经过位于第一出光面上的第二网点破坏全反射射出,部分不满足全反射的光线透过第一底面经底部的反射层反射,而被重新利用。本发明中的导光结构中第一导光单元在单独工作时,其出光量、出光率略小于现有的导光板的出光量、出光率,但均处于正常的出光量、出光率的范围内,第一导光单元在单独工作时,光线与常规的导光板相似,经过位于第一低面上的第一网点破坏全反射,并经第二导光单元出射,在此情况下,第二导光单元上的第二网点会对从第一导光单元出射的光线具有一定程度的扩散作用,从而使得在第一导光单元在单独工作时尽管出光量、出光率略低于常规的导光板,但是其光束角及偏向角度会略优于常规的导光板。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前述的导光结构,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由于前述实施例已经对导光结构的结构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具体至少可以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应用至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数码相框、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中。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