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显示器的种类,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ecent Display,OLED),其中液晶显示器为非自发光显示器,需要背光模组提供背光源以实现显示功能,所以液晶显示器在超薄超轻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OLED显示器则为自发光显示器,所以无需设置背光模组,使得OLED显示器在超薄超轻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
不管是液晶显示器,还是OLED显示器,为了实现显示功能,通常需要将显示区域的数据线通过扇出区域的引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以使驱动芯片为数据线提供相应的信号。然而,对于目前12.3寸且仅设置有单颗驱动芯片的显示器而言,由于显示器的尺寸较宽,导致扇出区域内的引线密集且长,在此种情况下,在制作完平坦化层之后会出现明显膜厚不均的问题,也就是说,扇出区域的平坦化层的厚度要明显大于其他位置的厚度,从而使得扇出区域容易出现亮度不均的现象,影响显示效果。
基于此,在扇出区域内的引线密集且长的情况下,如何改善扇出区域的亮度不均的现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改善扇出区域的亮度不均的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周边区域;所述周边区域包括:扇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扇出区域远离所述显示区域一侧且分别位于所述扇出区域两端的测试区域;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显示区域之上的第一信号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周边区域且非所述扇出区域以及非测试区域之上的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平行设置的第二信号线;
依次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扇出区域之上的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包括:第一子引线和第二子引线;所述第一子引线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二子引线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对应电连接;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测试区域之上的测试垫,所述第一引线与所述测试垫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交叉设置且一一对应电连接;
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所述扇出区域之上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容置有所述第二引线;且所述凹槽向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引线向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扇出区域设置凹槽,且凹槽内容置第二引线,使得在第二引线密集且长的区域,可以在制作平坦化层时避免该区域被垫高的问题出现,进而改善该区域的亮度不均的现象;此外,由于凹槽向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向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使得在凹槽内容置有第二引线时,也不会与其他的第一引线短路,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着图1中所示的m-m’方向的剖视图;
图3和图4分别为沿着图1中所示的n-n’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扇出区域内与显示区域内的平坦化层的厚度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至图4所示,其中,图1为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着图1中所示的m-m’方向的剖视图,图3和图4均为沿着图1中所示的n-n’方向的剖视图;显示面板可以包括:
衬底基板10;衬底基板10可以包括:显示区域20和周边区域(显示区域20之外的区域均为周边区域);周边区域可以包括:扇出区域30,以及位于扇出区域30远离显示区域20一侧且分别位于扇出区域30两端的测试区域(如40a和40b);
位于衬底基板10的显示区域20之上的第一信号线S1;
位于衬底基板10的周边区域且非扇出区域30以及非测试区域(如40a和40b)之上的与第一信号线S1平行设置的第二信号线S2;
依次位于衬底基板10的扇出区域30之上的第一引线F1和第二引线F2;第二引线F2包括:第一子引线F21和第二子引线F22;第一子引线F21与第一信号线S1对应电连接;第二子引线F22与第二信号线S2对应电连接;
位于衬底基板10的测试区域(如40a和40b)之上的测试垫p,第一引线F1与测试垫p对应电连接;第一引线F1和第二引线F2交叉设置且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在具体实施时,测试垫p的设置数量并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VT测试时所需要的信号输入;
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的扇出区域30之上的凹槽50;凹槽50内容置有第二引线F2;且凹槽50向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F1向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如图2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通过在扇出区域30设置凹槽50,且凹槽50内容置第二引线F2,使得在第二引线F2密集且长的区域,可以在制作平坦化层时避免该区域被垫高的问题出现,进而可以有效减少该区域的盒厚(cell gap)与其他区域的盒厚的差异,保持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与对向基板之间的间隙的一致性,从而改善该区域的亮度不均的现象;此外,由于凹槽50向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向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无重叠,使得在凹槽50内容置有第二引线F2时,也不会与其他的第一引线F1短路,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第二引线F2包括第一子引线F21和第二子引线F22,而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子引线F21和第二子引线F22均放置于凹槽50内,也就是说,凹槽50内可以容置第一子引线F21和/或第二子引线F22。
还需要指出的是,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信号线S1可以为数据线;并且,在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的周边区域且非扇出区域30以及非测试区域(如40a和40b)之上的移位寄存器60时,如图1所示,第二信号线S2可以为移位寄存器60提供驱动信号。当然,并不限于图1所示,第一信号线可以为移位寄存器60提供驱动信号,而第二信号线为数据线,在此并不限定。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均是以第一信号线S1为数据线,第二信号线S2为移位寄存器60提供驱动信号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解释和说明的。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区域20内除了设置有第一信号线S1和第二信号线S2之外,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区域20还可以包括:晶体管70;若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时,该晶体管70为驱动晶体管,用于在栅线的控制下为像素电极提供驱动信号;若显示面板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时,该晶体管70属于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发光单元发光。并且,第二引线F2可以与晶体管70中的源/漏极同材质且同层设置,第一引线F1可以与晶体管70中的栅极同材质且同层设置(未示出),可以在制作晶体管70中的源/漏极时,同时制作出第二引线F2,同理,在制作晶体管70中的栅极时可以同时制作出第一引线F1,从而有利于简化制作工艺,降低制作成本。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引线F1与第二引线F2之间的绝缘层80;此时,由于第一引线F1与第二引线F2异层设置,所以为了实现第一引线F1与第二引线F2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一引线F1与第二引线F2通过过孔(如图1和图2中的k)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与第二信号线S2电连接的引线均为第二子引线F22,而与第一信号线S1电连接的引线均为第一子引线F21,如图1所示。并且,由于第二引线F2中包括第一子引线F21和第二子引线F22,且在第一子引线F21与第一信号线S1对应电连接,第二子引线F22与第二信号线S2对应电连接时,第一引线F1与第二引线F2中的第二子引线F22一一对应电连接,如图1所示,以使在进行VT测试时实现对移位寄存器60和栅线的检测,排除不合格的产品。
此外,如图2至图4所示,此时凹槽50可以位于绝缘层80内,如此,只是对绝缘层80的结构进行改动,并不会对其他结构产生影响,也不会使得制作工艺复杂化,还能够避免扇出区域30的亮度不均的现象出现,提高显示效果,因此,将凹槽50设置于绝缘层80内,可以实现简化制作工艺和提高显示效果的双重效果。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位于凹槽50内的第二引线F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与位于第一引线F1及第二引线F2之间的绝缘层8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可以处于同一平面,如图2中所示的虚线,如此,可以有效保证在制作平坦化层后,扇出区域30内与显示区域20内的平坦化层高度一致,有效避免了被垫高的情况出现,大大提高了显示效果。
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如图4所示,位于凹槽50内的第二引线F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与位于第一引线F1及第二引线F2之间的绝缘层8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可以不处于同一平面,也就是说,凹槽50的深度d2大于第二引线F2的厚度d1,使得第二引线F2完全陷落在凹槽50内;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在制作平坦化层时由于第二引线F2排布密集且设置较长而引起的平坦化层被垫高的问题出现,提高显示均一性。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能够保证位于凹槽50内的第二引线F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与位于第一引线F1及第二引线F2之间的绝缘层8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可以处于同一平面,在确定凹槽50的制作深度之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第二引线F2密集且长的区域内的平坦化层的厚度(左侧图)与显示区域20内的平坦化层的厚度(右侧图)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参见图5所示。
由图5所示的结果可知:第一,在左侧图中所示的扇出区域内,相邻两条第二引线之间的间距为3微米,而在右侧图中所示的显示区域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间距远大于3微米,所以扇出区域内的第二引线的排布较密集;第二,在左侧图中所示的扇出区域内,第二引线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为2.92微米左右,而在右侧图中所示的显示区域内数据线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为2.58微米,显然,扇出区域内的第二引线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要大于显示区域内的数据线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第三,在左侧图中所示的扇出区域内,两条第二引线之间的位置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为3.57微米,在右侧图中所示的显示区域内,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位置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为3.1微米,显然,扇出区域内的两条第二引线之间的位置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要大于显示区域内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位置上方的平坦化层的厚度。
因此,根据上述结果可知,扇出区域内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与显示区域内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之差为0.4微米左右,所以在设置凹槽50时,可以将凹槽50的深度至少设置为0.4微米,以有利于减少扇出区域内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与显示区域内的平坦化层的厚度之差。
此外,根据目前相关技术中对位于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之间的绝缘层的厚度的设置,第二引线的厚度的设置,目前的制作工艺,以及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扇出区域30内的平坦化层被垫高的现象,可以将凹槽50的深度至多设置为0.8微米。
综上分析,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凹槽50的深度可以在0.4微米至0.8微米之间,以有效避免出现扇出区域30内的平坦化层被垫高的现象,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凹槽50的深度可以设置为0.6微米,以在降低制作难度的同时,提高显示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在扇出区域30内,第一引线F1与第二引线F2为交叉设置,且凹槽50向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F1向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无重叠,所以在设置容置有第二引线F2的凹槽50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凹槽50可以设置有多个,且至少部分凹槽50是被第一引线F1隔开的。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如图3所示,一个凹槽50内可以仅容置一条第二引线F2,如此,可以有效避免相邻的第二引线F2之间因短路而产生的干扰,从而提高显示效果;当然,还可以如图4所示,一个凹槽50内还可以容置多条第二引线F2,如此,可以大大减少凹槽50的设置数量,简化制作工艺;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凹槽50内可以至少容置一条第二引线F2。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6所示,可以包括: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d。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如图6所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扇出区域设置凹槽,且凹槽内容置第二引线,使得在设置第二引线密集且长的区域,可以在制作平坦化层时避免该区域被垫高的问题出现,进而改善该区域的亮度不均的现象;此外,由于凹槽向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引线向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重叠,使得在凹槽内容置有第二引线时,也不会与其他的第一引线短路,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