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3892发布日期:2020-05-26 16:12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



背景技术:

镜头常以uv胶进行固定以避免镜组散落,但若其点胶厚度太薄或胶水反射率太高则容易产生由最靠近影像传感器的镜片直接穿透而造成的杂散光,进而影响镜头成像质量,因此通常会在最靠近影像传感器的镜片上再组上固定环。固定环除了可加强固定镜组之外,也可阻挡掉多数直接穿透而导致的杂散光。不过由于固定环的组装位置最靠近影像传感器,当镜头搭配使用具有较宽黑框的影像传感器时,由固定环斜面反射的部分光线会受影像传感器周围的黑框遮蔽而无法完整成像,并形成蘑菇状杂散光。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旨在改善挡环结构导致的光线散射,同时控制挡环成型的工艺难度。

一种挡环,用于固定于镜头出光侧的镜片外侧,所述挡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挡环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所述挡环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

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邻接;及

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

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

θ2>θ1,且60°≤θ1+θ2≤8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

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一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

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二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作为优选,所述θ1为20°,所述θ2为5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斜面及所述第二斜面分别通过一连接面对应与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连接。

一种镜头,包括:

镜筒;

镜片组,收容固定于所述镜筒内并包括若干镜片;

滤光片;

影像感测器;及

挡环;

所述镜片组、滤光片及所述影像感测器沿所述镜头的物侧向像侧依次排布;所述挡环用于用于固定于镜头出光侧的镜片外侧,所述挡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所述挡环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述挡环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

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邻接;及

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

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

θ2>θ1,且60°≤θ1+θ2≤8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

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一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邻近所述镜头的像侧;

所述内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二斜面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作为优选,所述θ1为20°,所述θ2为5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斜面及所述第二斜面分别通过一连接面对应与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连接。

上述挡环及采用该挡环的镜头中,所述挡环包括设于所述内孔孔壁上的棱形凸起,所述棱形凸起包括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另一侧邻接,通过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减少反射光线进入镜头的影像感测器,即减少杂光,同时降低了挡环成型的工艺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镜头在一较优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镜头沿v-v向的剖视图,图中示例出了镜头内入射至所述挡环内侧及由所述挡环内侧出射的光路。

图3为图1的镜头中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挡环的半剖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挡环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挡环截面处的光路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挡环截面处的光路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镜筒

20镜片组

30滤光片

40影像感测器

50挡环

100镜头

210第一透镜

220第二透镜

230第三透镜

240第四透镜

510第一端面

520第二端面

530棱形凸起

540内孔

5301第一斜面

5302第二斜面

l1入射光线

l2第一出射光线

l3第二出射光线

θ1第一夹角

θ2第二夹角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如图1及图2所示,镜头100包括镜筒10、镜片组20、滤光片30、影像感测器40及挡环50。

所述镜片组20、所述挡环50、滤光片30、影像感测器40沿所述镜头100的物侧向像侧依次排布。

所述镜片组20收容固定于所述镜筒20内,且所述镜片组20包括若干透镜。

所述挡环50用于固定于所述镜头100的出光侧的镜片外侧,以将所述镜片组20止挡于所述镜头20内。所述挡环50的外径尺寸与所述镜筒10的内壁的尺寸相配合,以满足光学设计的空气间隙尺寸。

同时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挡环50可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510及第二端面520。所述挡环50的中部设有用于透光的内孔540。所述挡环50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孔540孔壁上的棱形凸起530。

所述棱形凸起530可包括第一斜面5301及第二斜面5302。

所述第一斜面530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510邻接。

所述第二斜面530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520邻接,所述第二斜面5302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5301的另一侧邻接。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斜面5301的该一侧与所述第一端面510之间、所述第二斜面5302的该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520之间可直接连接,也可根据需要设置连接面连接。

所述第一斜面5301与所述第一端面510形成的锐角为θ1,所述第二斜面5302与所述第一端面510形成的锐角为θ2,所述θ1与所述θ2满足关系:

θ2>θ1,且60°≤θ1+θ2≤80°。

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θ1为20°,所述θ2为52°。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镜片组20可包括顺次设置的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及第四透镜240。所述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及第四透镜240自镜头100的物侧向镜头100的像侧设置。

所述第一透镜210可具有正屈光度。所述第一透镜210包括凸向物侧的第一表面及凸向像侧的第二表面。例如,所述第一表面可为朝向物侧方向凸伸的球面,所述第二表面可为朝向所述像侧方向凸伸的球面。

所述第二透镜220可具有负屈光度。所述第二透镜220包括凹向像侧的第三表面及凹向物侧的第四表面。例如,所述第三表面为凹向像侧方向的曲面,所述第四表面为凹向物侧方向的曲面,且所述第四表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三表面的曲率。

所述第三透镜230可具有正屈光度,且所述第三透镜230包括凹向所述像侧方向的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例如,所述第五表面可为凹向像侧方向的球面。所述第六表面凹向像侧方向的球面。所述第五表面与所述第六表面的曲率不同。

所述第四透镜240可具有负屈光度。所述第四透镜240包括第七表面及第八表面。所述第七表面和所述第八表面均为反曲状非球面。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面510邻近所述镜头100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520邻近所述镜头100的像侧。

所述内孔540的孔径沿所述第一斜面5301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端面510邻近所述镜头100的物侧,所述第二端面520邻近所述镜头100的像侧。同时,所述内孔540的孔径沿所述第二斜面5302自物侧向像侧递减。

同时参阅图6至图7所示,上述挡环50及采用该挡环50的镜头100中,所述挡环50包括设于所述内孔540孔壁上的棱形凸起530,所述棱形凸起530包括第一斜面5301及第二斜面5302,所述第二斜面5302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端面520邻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斜面5301的另一侧邻接,通过第一斜面5301及第二斜面5302可形成较锐利的棱形凸起530,入射光线l1仅在经所述棱形凸起530的尖端反射时,第一出射光线l2才会进入镜头100的影像感测器40。从而减少杂散的反射光线进入镜头100的影像感测器40,从而减少杂光。

现有技术中的挡环设计(如图7所示)中,由于挡环的内侧凸起的尖端受到工艺限制,造成入射光线l1经漫反射后形成较多的杂散的第二出射光线l2。

对比可以看出,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斜面5301及第二斜面5302,减少了杂散光线,同时降低了挡环50成型的工艺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