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新型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2,中小尺寸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例如手机)一般包括导光板100和设置在导光板100上端面的光学膜组200,导光板100的侧面设若干个LED灯310,LED灯310发出的线光源从导光板100的侧面进入后在导光板100内转换成均匀地面光源从光学膜组200射出,光学膜组200的作用是使光线更加地均匀。
光学膜组200一般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00上的扩散膜210、下增光膜220和上增光膜230,为了改善光源端的显示效果,防止产生灯眼,通常将扩散膜210靠近LED灯310的一侧延伸出一部分用来放置黑条400,黑条400的两面具有粘性,一面与扩散膜210粘接,一面与设置在背光模组上方的遮光膜500粘接,遮光膜500同时将上增光膜230粘接,因此扩散膜210和上增光膜230均可得到固定,但是下增光膜220由于设置在中间,没有固定结构则容易移位而影响光学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固定下增光膜的新型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导光板和光学膜组,其中导光板的上端面为出光面,导光板的至少一侧面为入光面;所述光学膜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上的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所述光学膜组的上方还固设有遮光膜;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所述背光模组还设有发光组件,所述扩散膜朝向发光组件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有黑条,所述黑条的双面具有粘性,黑条的下端面与第一延伸部粘接固定扩散膜,黑条的上端面与遮光膜粘接固定,所述下增光膜朝向黑条一侧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卡接部,所述黑条在卡接部的位置避开设置,所述卡接部与遮光膜粘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LED灯,所述卡接部避开LED灯的灯口位置设置。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为自下增光膜向外从大到小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与下增光膜之间的分界线为冲孔的虚线。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与遮光膜通过双面具有粘性的黑色双面粘粘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下端面的反射片。
优选地,所述反射片与黑条相反的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用以包覆导光板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向上延伸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耳,对应相邻第二凸耳之间、所述下增光膜向外延伸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与第一凸耳卡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将下增光膜朝向黑条的延伸形成卡接部,卡接部与遮光膜粘接固定,进而实现下增光膜的固定;
2、通过将卡接部形成自下增光膜向外从大到小的形状,可在不影响灯前效果的情况下增加与遮光膜的粘接面积;
3、通过将卡接部与下增光膜之间的分界线为冲孔的虚线,所述虚线可降低卡接部的挺性,更有利于卡接部与遮光膜的粘接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新型背光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新型背光模组去掉遮光膜后显示黑条与下增光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1;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新型背光模组去掉遮光膜后显示黑条与下增光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2;
图5为图4中B-B处显示卡接部与遮光膜粘接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4的进一步改进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显示卡接部可增加粘接面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显示反射片与下增光膜卡接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尤其适用于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如手机等。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导光板100和光学膜组200,其中导光板100的上端面为出光面,导光板100的至少一侧面为入光面。
所述光学膜组200至少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00出光面上的扩散膜210、下增光膜220和上增光膜230;所述光学膜组200的上方还固设有遮光膜500,所述遮光膜500用以遮住背光模组外周的光线,限定显示的区域。所述遮光膜500的下端面与上增光膜230的上端面局部粘接固定,以实现上增光膜230的定位。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00入光面的发光组件,发光组件发出的线光源从导光板100的入光面射入后在导光板100内转换成面光源并从光学膜组200中均匀地射出。其中发光组件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LED灯310和设置在LED灯310上的线路板320。
所述扩散膜210朝向发光组件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211,所述第一延伸部211上设有黑条400,所述黑条400具有防止灯前形成灯眼现象,且所述黑条400的双面具有粘性,黑条400的下端面与第一延伸部211粘接固定扩散膜210,黑条400的上端面与遮光膜500粘接固定。具体地,所述黑条400为双面具有粘性的黑色泡棉或者由黑色PET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光学膜组200中的扩散膜210与上增光膜230均可通过粘接固定,而下增光膜220夹设在扩散膜210与上增光膜230之间由于没有固定结构会产生位移。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将下增光膜220朝向黑条400一侧的两端分别延伸形成卡接部221,所述黑条400在卡接部221的位置避开设置,所述卡接部221与遮光膜500粘接固定,进而实现下增光膜220的固定。
如图4、图5所示,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接部221避开LED灯的灯口位置,所述卡接部221为自下增光膜220向外从大到小的形状,(图中所示为倒立的直角梯形形状,但不限于此),可在不影响灯前效果的情况下增加与遮光膜400的粘接面积(图7中所示第一延伸部中的阴影面积为增加的面积)。因为卡接部221靠近LED灯一侧的宽度范围如果进入到LED灯的灯口内,会出现灯眼的现象,影响光学效果。
如图6所示,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接部221与下增光膜220之间的分界线为冲孔的虚线,所述虚线可降低卡接部221的挺性,更有利于卡接部221与遮光膜500的粘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221与遮光膜通过双面具有粘性的黑色双面粘700粘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00下端面的反射片600,所述反射片600用以使入射至导光板100下端面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00内,提高光线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和固接在背板外围的中框,所述背板和中框形成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固定反射片600、导光板100和光学膜组200,其中线路板320粘贴设置在导光板100和中框上,遮光膜500与中框的上端面粘接。
如图8所示,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片600与黑条400相反的一侧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610,所述第二延伸部610用以包覆导光板100的侧面。所述第二延伸部610向上延伸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耳611,对应相邻第二凸耳611之间、所述下增光膜220向外延伸第一凸耳222,所述第二凸耳611与第一凸耳222卡接以防止下增光膜220远离黑条400一端发生位移,进一步增强下增光膜220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光学膜组200还包括设置在扩散膜210与上增光膜230之间的其它光学膜时,可同样采用上述所述的固定结构固定,对光学膜组200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固定下增光膜220的结构由于没有额外占用背光模组过多的侧向空间,有利于背光模组的窄边化发展,符合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