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处理盒以及适用于该处理盒的作用杆。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等是现代办公领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以打印机为例,处理盒是打印机中常用的消耗品,其中容纳有用于显影的显影剂,并在其中可旋转地安装有多个旋转件。
处理盒工作时,所述多个旋转件分别旋转,利用静电成像技术,使得处理盒中容纳的显影剂将其中一个旋转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并将显影后的静电潜像转印至成像介质,最后输出。为保证所述多个旋转件旋转,处理盒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动力接收件,当处理盒被安装至打印机后,该动力接收件用于从打印机中接收驱动力,并传递至旋转件,带动旋转件旋转。
现有的一种被称为万向节的动力接收件,该动力接收件通过一个球状体被安装在其中一个旋转件的末端,在处理盒被安装至打印机之前,由于球状体的存在,所述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旋转件的旋转轴线倾斜;当处理盒被安装至打印机之后,所述动力接收件与打印机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并在处理盒工作过程中,保持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与旋转件的旋转轴线平行或共线。
然而,也正是由于所述球状体的存在,动力接收件与旋转件的末端不是紧配合,因此,采用此种动力接收件的处理盒在运输过程中,动力接收件存在从处理盒中脱落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中的动力接收件与旋转件的末端采用紧配合的方式,从而有效防止处理盒在运输过程中,动力接收件从处理盒中脱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作用杆,适用于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一个纵向末端的驱动端、位于驱动端的动力传递装 置的处理盒,作用杆与动力传递装置结合,包括中间杆以及分别位于中间杆两端的受力部和作用部,受力部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作用部用于与动力传递装置结合,所述作用部包括与中间杆连接的至少一个提升部,提升部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面、导引面和提升面,导引面位于支撑面和提升面之间,导引面相对于支撑面倾斜,倾斜角θ在30°-60°的范围内变化。
优选的,所述倾斜角θ为55°。
所述倾斜角θ的大小与提升部在作用杆长度方向上运动的距离成反比。
进一步的,所述提升部为两个,二者之间形成空间S,动力传递装置穿过该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一个纵向末端的驱动端、位于驱动端的动力传递装置和驱动端盖、以及如上所述的作用杆。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动力接收件、提升件、第一弹性件、驱动齿轮和连接销,提升件和第一弹性件均套接在动力接收件上;连接销穿过动力接收件上的开孔;至少动力接收件、提升件、第一弹性件和连接销的一部分位于驱动齿轮内。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提升件的运动转换成动力接收件运动的转换部。
所述转换部为设置在动力接收件上的台阶部,台阶部与提升件结合。
或者,所述转换部是设置在动力接收件上的凹槽,凹槽上安装卡簧,卡簧与提升部结合。
所述驱动齿轮包括齿轮侧壁、形成在齿轮侧壁上的齿以及由齿轮侧壁围合形成的齿轮腔体,动力接收件的一部分以及提升件、第一弹性件和连接销位于齿轮腔体中。
所述动力接收件与作为旋转件的驱动齿轮之间采用紧配合的方式,通过作用杆,使得动力接收件可沿着其旋转轴线伸出和缩回,因而,采用该动力接收件的处理盒在运输过程中,动力接收件不会从处理盒中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驱动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作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反向观察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动力接收件处于缩回状态时,驱动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动力接收件处于缩回状态时,沿动力接收件的运动方向剖切驱动端的剖视图。
图7A是动力接收件处于伸出状态时,驱动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B是动力接收件处于伸出状态时,沿动力接收件的运动方向剖切驱动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更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结构,首先做如下定义:处理盒长度方向为纵向X,处理盒安装方向为横向Y,垂直于所述纵向X和横向Y的方向为竖向Z。
[处理盒的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驱动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处理盒C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一个纵向末端的驱动端12、位于驱动端的动力传递装置2和驱动端盖120、以及作用杆3。壳体1具有底面13和顶面14,定义由底面13指向顶面14的方向为竖向Z的正向,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为横向Y的正向。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用于与成像设备(打印机)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而旋转;所述作用杆3通过接收来自成像设备盖门的作用力控制动力传递装置2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
[动力传递装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如图3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具有旋转轴线L2,包括动力接收件21、提升件22、第一弹性件23、驱动齿轮24和连接销25,其中,提升件22和第一弹性件23均套接在动力接收件21上,连接销25穿过动力接收件21上的开孔,且至少动力接收件21、提升件22、第一弹性件23和连接销25的一部分位于驱动齿轮24内;其中,第一弹性件23为弹簧;所述动力接收件21具有旋转轴线L21,驱动齿轮24具有旋转轴线L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轴线L21、旋转轴线L24和动力传递装置2的旋转轴线L2始终保持共轴。
动力接收件21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杆211和动力接收部212,提升件22和第一弹性件23套接在导杆211上,动力接收部212用于与打印机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所述提升件22包括基部220以及从基部上突出的定位突起221和导向突起222,所述导向突起222与作用杆3结合,在作用杆3的作用下,提升件22沿动力接收件21 的旋转轴线L21往复运动。
为实现动力接收件21也沿其旋转轴线L21往复运动,即使得动力接收件21实现伸出和缩回,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还包括用于将提升件22的运动转换成动力接收件21运动的转换部,优选的,所述转换部为设置在导杆211上的台阶部213,台阶部213与提升件22结合;当然,所述转换部还可以是在导杆211上设置凹槽,并在凹槽上安装卡簧,所述卡簧与提升件22结合。
驱动齿轮24作为安装在壳体1中的旋转件,包括齿轮侧壁241、形成在齿轮侧壁241上的齿242以及由齿轮侧壁241围合形成的齿轮腔体243,当处理盒完成组装后,所述动力接收件21的一部分以及提升件22、第一弹性件23和连接销25均进入驱动齿轮24,并位于齿轮腔体243中。
[作用杆]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作用杆的结构示意图。作用杆3包括中间杆31以及分别位于中间杆两端的受力部32和作用部33,其中,受力部32和作用部33可以看做是从中间杆延伸形成,所述受力部32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具体的是来自成像设备盖门的作用力,通过中间杆31,作用力被传递至作用部33,所述作用部33与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并控制动力传递装置2中的动力接收件21伸出和缩回。
当成像设备盖门的作用力撤销后,为保证作用杆3复位,所述处理盒还包括安装在作用杆3与壳体1或者驱动端盖120之间的第二弹性件44,优选的,第二弹性件44为弹簧,被安装在作用杆3与驱动端盖120之间,如图3和图4所示,受力部32的自由末端设置有受力面321,用于接收成像设备盖门的作用力;作用杆3上还设置有突出部322,用于与弹簧44的一端抵接,优选的,该突出部322设置在受力部32上,弹簧44的一端与突出部322抵接,另一端与驱动端盖120抵接。
为更稳定的将作用力从受力部32传递至作用部33,所述中间杆31优选由柔性材质制成,当终端用户在关闭成像设备盖门用力过大时,该柔性材质制成的中间杆31可稳定的将作用力传递至作用部33。如图4所示,以与受力部32的底面323平行且经过该底面323向着作用部33的方向做一条虚线,可以看到,在作用杆3的高度方向上(从受力部32的底面323指向顶面324的方向),作用部33延伸的比受力部32离中间杆31更远而更靠近壳体1,当处理盒C完成组装后,所述作用部33进入齿轮腔体243中。
如图4所示,作用部33包括与中间杆31连接的至少一个提升部330,该提升部330用于与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优选的,所述作用部33包括与中间杆31连接的两个提升部330, 二者之间形成空间S,动力传递装置2穿过该空间S,因而,该作用部33整体呈叉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作用杆3的受力部31接收来自成像设备盖门的作用力,作用部33与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受限于成像设备盖门的结构以及处理盒C中动力传递装置2的安装位置,如图2所示,在处理盒C的竖向方向Z上,或者说在作用杆3的宽度方向上,受力部31具有中线L31,作用部33具有中线L33,所述受力部31的中线L31与作用部33的中线L33不共线,沿处理盒C的正竖向方向,中线L31位于中线L33的下游,通过此种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受力部31能够接收到成像设备盖门的作用力,作用部33能够有效控制动力传递装置2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结合。
由于每个提升部330的结构相同,在此仅描述其中一个。
如图所示,提升部330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撑面331、导引面332和提升面333,导引面332位于支撑面331和提升面333之间,且相对于支撑面331和提升面333倾斜。设定导引面332相对于支撑面331的倾斜角度为θ,则存在tanθ=h/k,其中h为提升面333和支撑面331之间的高度差,k为提升部330在水平方向即作用杆3的长度方向上运动的距离,所述高度差h即为动力接收件21与动力输出件结合所需运动的距离,而在设计中,该高度差h为一定值,因此,所述倾斜角度θ取决于k的大小,且二者成反比,如上所述,当处理盒C完成组装后,作用部33进入齿轮腔体243中,当所述k值越大时,θ越小,k值越小时,θ越大,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根据提升部330在作用杆3的长度方向能够运动的距离极限值,所述θ可在30°-60°范围内变化,更优选的,所述θ取55°最优,此时,当受力部32接收到外部作用力后,提升部330能够将动力接收件21顺利的提升。
[驱动端盖]
所述作用杆3被安装在驱动端盖120上,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端盖120包括设置在驱动端盖体120a上的第一导引部121、第二导引部122、受力部容纳槽123、第二阻挡部124和第一阻挡部125,所述第一导引部121用于导引受力部32的一部分,第二导引部122用于导引中间杆31,受力部容纳槽123用于容纳受力部32和弹簧44,第一阻挡部125用于覆盖受力部容纳槽123,防止受力部32和弹簧44从驱动端盖120脱出,第二阻挡部124从驱动端盖体120a上突出,具体的,第二阻挡部124覆盖第二导引部122,防止中间杆31由于弹性变形而脱离驱动端盖120;优选的,所述第一阻挡部125为与驱动端盖体120a分体设置的盖板,通过螺钉与驱动端盖体120a固定连接。
[支架]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B是反向观察本实用新 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处理盒C还包括被安装在壳体1上的支架5,用于支撑驱动齿轮24,如图所示,支架5包括支架体50、从支架体50上延伸形成的延伸部55、由延伸部55围合形成的作用腔53以及形成在延伸部55底板551上的通孔51;当处理盒C组装完成后,所述延伸部55进入驱动齿轮24的齿轮腔体243中,从而支撑驱动齿轮24,所述作用部33进入作用腔53中,因而,当沿着与动力接收件21的运动方向d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如图6B和图7B所示),至少支撑面331、导引面332和支撑面333的其中一个位于驱动齿轮24的齿轮腔体243中,优选的,作用部33整体位于驱动齿轮24的齿轮腔体243中;弹簧23位于连接销25与延伸部底板551之间。
动力接收件21穿过通孔51,提升件22位于作用腔53中,并与作用杆3的作用部33结合,当作用杆3受到外部作用力后,作用部33通过提升所述提升件22将动力接收件21提升。为防止提升件22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旋转或偏摆,所述支架5还包括沿通孔51的圆周形成的突柱54,突柱54与提升件22的定位突起221结合,并在提升件22运动过程中导引提升件22,如图5A所示,该突柱54从延伸部底板551向远离延伸部底板的方向突出,并形成有定位槽541,定位突起221被定位槽541容纳,优选的,所述定位突起221和定位槽541均为两个,且沿通孔51的径向相对设置;当定位突起221被定位槽541容纳时,导向突起222位于两个突柱54之间,并与作用部33结合。
由于所述作用杆3的作用部33需进入作用腔53中,因此,支架5还包括设置在支架体50上用于允许作用杆3穿过的缺口52,沿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Y,缺口52位于动力接收件21旋转轴线L21的上游。
[动力接收件的伸出和缩回]
图6A是动力接收件处于缩回状态时,驱动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B是动力接收件处于缩回状态时,沿动力接收件的运动方向剖切驱动端的剖视图;图7A是动力接收件处于伸出状态时,驱动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B是动力接收件处于伸出状态时,沿动力接收件的运动方向剖切驱动端的剖视图。
如图6A和图6B所示,处理盒C处于未安装至成像设备或者已安装至成像设备但成像设备的盖门尚未关闭的初始状态时,动力接收件21处于缩回状态,弹簧23和弹簧44均处于自然状态,导向突起222与支撑面331接触,并被支撑面331支撑。当受力面321接收到来自成像设备盖门的作用力F时,弹簧44被压缩,作用杆3在作用力F的推动作用下沿q所示方向运动,进而导引突起222开始沿着导引面332被导引,动力接收件21通过台阶部213在提 升件22的带动下开始沿着d所示方向向上运动。
如图7A和图7B所示,当导引突起222运动至提升面333时,提升件22不再运动,动力接收件21也不再被提升,此时,动力接收件21处于伸出状态,并与成像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由于弹簧23位于连接销25与支架5之间,在动力接收件21沿d所示方向向上运动的同时,弹簧23将被压缩,因此,在动力接收件21处于伸出状态时,弹簧23和弹簧44均处于被压缩状态。
一旦成像设备盖门施加至受力面321的作用力F消失,作用杆3在弹簧44的弹性复位作用下沿与q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同时,动力接收件21在弹簧23的弹性复位作用下沿与d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并与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导引突起222从提升面333开始沿着导引面332回到支撑面331,最后,动力接收件21回到缩回的初始状态。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接收件21与作为旋转件的驱动齿轮24之间采用紧配合的方式,通过作用杆3,使得动力接收件21可沿着其旋转轴线L21伸出和缩回,当动力接收件21伸出时,其与成像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当动力接收件21缩回时,其与成像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2或者动力接收件21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存在动力接收件21脱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