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与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0831发布日期:2018-10-16 20:3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光源模块,尤其是关于一种用于显示器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主要包括有光源模块、显示面板、外框等组件。按照光源配置位置的不同,背光模块又可以分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以侧光式背光模块为例,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反射片、光学膜片以及背板,其中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光源由电路板、配置于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体组合而成,光源的发光二极体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发光二极体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入光面进入到导光板内,一般而言,当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的侧面进入导光板后,会不断地被导光板的出光面与底面全反射,而被局限于导光板中,因此透过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之微结构破坏全反射,以使光线以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出光面,并穿透出光面。

在习知的液晶显示器中,为了要将导光板固定于光源的电路板上,以减少发光二极体与导光板耦合的问题,会在导光板与光源的电路板之间使用一种双面胶带(fixed tape),使得导光板能牢牢固定在光源的电路板上,然而,双面胶带会有吸收发光二极体光能量的问题,导致光源模块的光能量下降,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改善,实为本领域相关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其具有良好的出光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器,其光源模块具有良好的出光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包括导光板、光源、至少一凹槽结构以及黏性材料。导光板包括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以及邻接于出光面与底面之间的入光面。光源配置于入光面,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至少一发光元件。凹槽结构凹设于导光板的底面并对应于发光元件配置。黏性材料配置于电路板与导光板的底面之间。

为达到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另外提供一种显示器包括上述的光源模块以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配置于光源模块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具有凹设于导光板的底面且对应光源的发光元件配置的凹槽结构,且导光板的底面具有粘合区域,凹槽结构与粘合区域相邻且交错配置,而黏性材料配置于光源的电路板与导光板的底面之间,且黏性材料黏合电路板与粘合区域,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由于凹槽结构于导光板的底面形成无法沾粘到黏性材料的区域,使得黏性材料粘合于导光板与电路板之间时,黏性材料仅粘合于电路板以及位于导光板的底面上的粘合区域上,因此可减少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被黏性材料吸收的比例,进而提升光源模块的出光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沿图1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沿图1的AA 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沿图1的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包括导光板11、光源12、至少一个凹槽结构13以及黏性材料14。导光板11包括出光面111、与出光面111相对的底面112以及邻接于出光面111与底面112之间的入光面113。光源12配置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 113,且光源12包括电路板121以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22。凹槽结构13凹设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并对应于光源12的发光元件122配置。黏性材料14配置于光源12的电路板121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之间。

以下再针对本实施的光源模块1的详细构造做更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还包括第一侧面114、第二侧面 115以及第三侧面116,其中第一侧面114与第二侧面115相对,第三侧面116 与入光面113相对,第一侧面114与第二侧面115分别邻接于出光面111与底面112之间,且入光面113邻接于第一侧面114与第二侧面11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从第一侧面114朝向第二侧面115延伸而具有第一延伸方向D1(也就是X轴的方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从底面112朝出光面111的方向延伸而具有第二延伸方向D2(也就是Z轴的方向),导光板11 的出光面111从入光面113朝向第三侧面116延伸而具有第三延伸方向D3(也就是Y轴的方向),且第一延伸方向D1、第二延伸方向D2以及第三延伸方向 D3彼此相互垂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1的底面112具有至少一个粘合区域R。粘合区域R沿着第一延伸方向D1与凹槽结构13相邻且交错配置,在本实施例中,黏性材料14为沿着第一延伸方向D1延伸的直条形式,黏性材料 14例如是直条状的胶带,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光源12的电路板121 藉由呈直条形式的黏性材料14粘合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且在本实施例中,呈直条形式的黏性材料14仅粘合于电路板121以及位于导光板11的底面 112上的粘合区域R上,也就是说凹槽结构13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上形成无法沾粘到黏性材料14的区域,使得黏性材料14无法粘合于电路板121与凹槽结构13之间。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的发光元件122的数量例如是多个,配置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的凹槽结构13的数量例如是多个,位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的粘合区域R的数量例如是多个。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凹槽结构13分别对应这些发光元件122,具体而言,各个发光元件122具有光发射面S1,而各个凹槽结构13具有靠近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之内壁表面 S2,这些发光元件122的光发射面S1与这些凹槽结构13的内壁表面S2彼此面对,且这些发光元件122的光发射面S1在第一延伸方向D1上的宽度W1与这些凹槽结构13的内壁表面S2在第一延伸方向D1上的宽度W2彼此相匹配,也就这些光发射面S1的宽度W1与这些内壁表面S2的宽度W2实质上彼此相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这些光发射面S1的宽度W1 与这些内壁表面S2的宽度W2例如是彼此不相等,但由于各个发光元件122的光发射面S1与各个凹槽结构13的内壁表面S2彼此面对,且这些发光元件122 的光发射面S1的宽度W1与这些凹槽结构13的内壁表面S2的宽度W2彼此相匹配,使得各个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的光形仍能够与凹槽13的形状相匹配。各个粘合区域R与各个凹槽结构13于第一延伸方向D1彼此间隔排列,且这些发光元件122中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之间具有间隙G,这些粘合区域R 分别对应于这些间隙G,具体而言,各个粘合区域R在第一延伸方向D1上具有宽度W3,各个间隙G在第一延伸方向D1上具有宽度W4,这些粘合区域R的宽度W3与这些间隙G的宽度W4实质上彼此相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凹槽结构13在第二延伸方向D2上具有深度D。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凹槽结构13深度D大于黏性材料14在第二延伸方向D2上的厚度T。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凹槽结构13的深度D大于等于0.03毫米且小于等于0.2毫米,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凹槽结构的深度D与黏性材料14的厚度T,在这些凹槽结构13深度D大于黏性材料14的厚度T的前提下,这些凹槽结构13的深度与黏性材料14的厚度T可依照实际情况的需求而有所增减。需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凹槽结构13深度D大于黏性材料14的厚度 T的目的在于,避免光源模块1在组装的过程中,因应外力的挤压而使黏性材料14被压入凹槽结构13内部,使得凹槽结构13的内部沾黏到黏性材料14,导致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被沾黏于凹槽结构13内部的黏性材料14所吸收,影响光源模块1的出光效率。因此,由于本实施例的这些凹槽结构13 的深度D大于黏性材料14的厚度T,即使黏性材料14因外力挤压而进入到凹槽结构13内部,凹槽结构13的内部也不会因为沾黏到黏性材料14而失去其功能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各个凹槽结构13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 之间在第三延伸方向D3上具有一段距离x,黏性材料14在第三延伸方向D3上具有宽度w,且电路板121位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下方的端部与入光面113 之间在第三延伸方向D3上具有另一段距离s,在本实施例中,各个凹槽结构 13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之间的距离x大于等于0.2毫米且小于等于电路板121位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下方的端部与入光面113之间的距离s与黏性材料14的宽度w之间的差值,亦即0.2mm≦x≦(s-w)。需特别说明的是,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必须直接进入导光板11才能使光线被导引至出光面111,若光线直接先进入凹槽结构13则表示大部分的光线会进入空气中而发散,影响光源模块1的出光效率,因此,各个凹槽结构13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之间在第三延伸方向D3上至少要有0.2mm的距离x,以确保发光元件 122所发出的光线会先进入导光板11,而非直接进入凹槽结构1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个凹槽结构13例如是矩形,也就是说,这些凹槽结构13在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上的正投影呈现为矩形,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定凹槽结构13的形状。且需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凹槽结构13在第三延伸方向D3 上的宽度w’会与黏性材料14的宽度w实质上彼此相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经由上述可知,在本实用新型光源模块1的结构设计下,由于凹槽结构 13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形成无法沾粘到黏性材料14的区域,使得黏性材料 14粘合于导光板11与电路板121之间时,黏性材料14仅粘合于电路板121以及位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上的粘合区域R上。由于凹槽结构13的设置会使导光板11与黏性材料14间形成空气腔,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1后,行至凹槽结构13处的光线仍可保持全反射,而不会自导光板11之底面112出射而被黏性材料14所吸收,因此可减少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被黏性材料14吸收的比例,进而提升光源模块的出光效率。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a与图1至图3所示的光源模块1类似,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a的各个凹槽结构13a的形状例如是梯形,也就是这些凹槽结构13a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上的正投影呈现为梯形。在本实施例中,呈现为梯形的凹槽结构13a具有彼此平行的短边L1与长边L2,凹槽结构13a 的短边L1靠近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凹槽结构13a的长边L2远离导光板11 的入光面113。需特别说明的是,相较于矩形的凹槽结构13,梯形的凹槽结构13a与发光元件122所发出之光线的光形更为相似,因此相较于矩形的凹槽结构13,在梯形的凹槽结构13a的设计下,可再降低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被黏性材料14吸收的比例,而更提升光源模块1a的出光效率。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b与图1至图3所示的光源模块1类似,差异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b的各个凹槽结构13b的形状例如是扇形,也就是这些凹槽结构13b于导光板11的底面112上的正投影呈现为扇形。在本实施例中,呈现为扇形的凹槽结构13b具有彼此相对的弧边L3与侧边L4,凹槽结构13b 的侧边L4靠近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3,凹槽结构13b的弧边L3远离导光板11 的入光面113。需特别说明的是,相较于矩形的凹槽结构13,扇形的凹槽结构13b与发光元件122所发出之光线的光形更为相似,因此相较于矩形的凹槽结构13,在扇形的凹槽结构13b的设计下,可再降低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被黏性材料14吸收的比例,而更提升光源模块1b的出光效率。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器2包括如图1至图3所示的光源模块1以及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配置于光源模块1的上方。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显示器2并不仅限于搭配如图1至图3所示的光源模块1,亦可搭配如图4所示的光源模块 1a或是搭配如图5所示的光源模块1b,同样可以避免发光元件122所发出的光线被黏性材料14吸收的问题,进而达到提升光源模块出光效率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具有凹设于导光板的底面且对应光源的发光元件配置的凹槽结构,且导光板的底面具有粘合区域,凹槽结构与粘合区域相邻且交错配置,而黏性材料配置于光源的电路板与导光板的底面之间,且黏性材料黏合电路板与粘合区域,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由于凹槽结构于导光板的底面形成无法沾黏到黏性材料的区域,使得黏性材料粘合于导光板与电路板之间时,黏性材料仅粘合于电路板以及位于导光板的底面上的粘合区域上,因此可减少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被黏性材料吸收的比例,进而提升光源模块的出光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公开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列表

1、1a、1b:光源模块

11:导光板

12:光源

13、13a、13b:凹槽结构

14:黏性材料

111:出光面

112:底面

113:入光面

114:第一侧面

115:第二侧面

116:第三侧面

121:电路板

122:发光元件

2:显示器

20:显示面板

D1:第一延伸方向

D2:第二延伸方向

D3:第三延伸方向

D:深度

G:间隙

L1:短边

L2:长边

L3:弧边

L4:侧边

R:粘合区域

S1:光发射面

S2:内壁表面

T:厚度

W1、W2、W3、W4、w、w’:宽度

x、s:距离

AA、BB:线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