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粉仓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5566发布日期:2018-12-18 21:0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粉仓以及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以及处理盒中的废粉仓。



背景技术:

处理盒是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等,以下简称“设备”)中必不可少的消耗品。一般的,处理盒包括两个相互结合的框体,其中一个框体中容纳显影用的显影剂和可旋转的显影剂供给件,另一个框体中容纳废显影剂、用于承载成像所需的静电潜像的光敏件以及清洁光敏件表面的清洁件,所述光敏件可旋转地安装在框体中,且与显影剂供给件相对设置,所述清洁件被以与光敏件表面接触的方式固定在框体中,在光敏件旋转的过程中,粘附在光敏件表面的非显影剂被清洁件刮除并储存在框体中。

光敏件所在的框体包括壳体以及用于支撑光敏件的支架,从减少零部件数量以及提升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将支架与壳体一体形成,然而,由于支架需要从靠近壳体内部的一侧支撑光敏件,因而,单纯的将现有的生产壳体与支架的模具组合起来,并不能实现生产支架与壳体一体形成的框体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件安装框体,通过改变支架结构,即可实现生产支架与壳体一体形成的框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粉仓,包括壳体、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旋转件、以及用于支撑旋转件的支架, 所述支架包括向着壳体内部突出的支撑突起;支架包括设置在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支撑突起的外部,且靠近支撑突起的圆周设置。

优选的,支架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不同于第一通孔。

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沿壳体的纵向方向穿过支架。

更优选的,支架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不同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第三通孔在于壳体纵向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穿过支架。

废粉仓还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壳体上的保护件、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开孔,保护件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动,当保护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开孔的至少一部分被保护件遮挡;当保护件处于第二状态时,开孔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外。

废粉仓还具有分别位于其纵向两端的导电端和驱动端,当从废粉仓的驱动端观察时支架与开口没有重叠的区域。

保护件包括保护片、与保护片连接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分别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连接的第一旋转部和第二旋转部,第一旋转部和第二旋转部与壳体结合。

沿保护片的纵向方向,第一旋转部与第二旋转部相对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为如上所述的清洁件安装框体。

通过在支架上设置至少一个通孔,用于在模具生产第二壳体时,允许形成支撑突起,因而,利用模具批量生产支架与第二壳体一体形成的第二框体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前面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后面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一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一框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二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保护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未被打开的状态下第二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被打开的状态下第二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A是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驱动端观察时,第二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观察时,第二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第二框体导电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第二框体驱动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第二框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方便描述,定义处理盒C的长度方向为纵向。

[处理盒的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前面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后面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一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一框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第二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处理盒C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分别在其纵向两端具有导电端E和驱动端F,当处理盒C被安装至设备后,所述导电端E和驱动端F分别从设备中接收电力和驱动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以销钉(连接件)铰接的方式相互结合,也就是说,当处理盒C组装完成后,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 200可以相对转动。

[第一框体]

所述第一框体100作为粉仓,包括第一壳体10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壳体10中的第一旋转件13(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0用于容纳显影所需的显影剂,第一旋转件13作为显影件,用于在处理盒C的工作过程中承载显影剂。

如图3所示,第一框体100还包括分别位于其纵向两端的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固定安装在壳体10的两端,第一旋转件13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端盖11和第二端盖12之间,其中,第一端盖11构成处理盒C导电端的一部分,第二端盖 12构成处理盒C驱动端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第一框体100还包括位于第一壳体10一个纵向末端的显影剂入口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显影剂入口4与第一端盖11同侧;通过该显影剂入口14,可以实现从外部向第一壳体10内部补充显影剂;进一步的,为防止显影剂从第一壳体10内部泄露,所述第一框体100还包括用于封闭显影剂入口14的封闭件15。如图所示,封闭件15整体为一盖件,包括一体形成的周壁151和底壁156,所述周壁151与显影剂入口14的内表面抵接,底壁156通过显影剂入口14伸入第一壳体10中,且周壁151与底壁156围合形成腔体153,当封闭件15与显影剂入口14结合时,腔体15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显影剂入口4中,因而,显影剂入口14被封闭件15封闭;为防止封闭件15滑入第一壳体10中,所述封闭件15还包括与底壁156相对设置的台阶部152,所述台阶部152从周壁151的外表面向远离腔体153 的方向延伸;进一步的,封闭件15还包括与台阶部152和周壁151至少之一连接的延伸部 154,当需要向第一壳体10中补充显影剂时,所述延伸部154作为抓取部,以保证操作人员方便的取出封闭件15,从而露出显影剂入口14,显影剂的补充得以实现;更进一步的,延伸部154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突起155,因而,操作人员在取出封闭件15时可以更省力。

继续如图4所示,第一端盖11包括端盖体111以及位于端盖体111上的贯通口112,所述贯通口112用于允许封闭件15暴露在外,因而,当需要向第一壳体10补充显影剂时,操作人员不必将第一端盖11从第一壳体10拆下,只需要通过该贯通口112即可将封闭件15从显影剂入口14取出,补充完显影剂后,再通过该贯通口112将封闭件15安装至显影剂入口 14,如此,补充显影剂的简单操作即可实现。

进一步的,当封闭件15设置有延伸部154时,所述第一端盖11还包括与贯通口112连通设置的缺口113,延伸部154被缺口113容纳,因而,操作人员可以更方便的取出封闭件 15。

[第二框体]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二框体200作为废粉仓,包括第二壳体20、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壳体20中的第二旋转件23(如图1和图5所示)以及与第二旋转件23抵接的清洁件 25,第二壳体20用于容纳废显影剂,第二旋转件23作为光敏件,用于在处理盒C的工作过程中承载显影所需的静电潜像,同时,清洁件25用于将第二旋转件23表面粘附的显影剂刮除。

如图所示,第二框体20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壳体20上的把手21、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二壳体20上的保护件22、以及位于第二壳体20一个纵向末端的支架27;所述把手21用于方便操作人员抓取处理盒C,保护件22用于保护第二旋转件23受到碰撞或者光照,支架27用于支撑第二旋转件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架27与第二壳体20一体形成,处理盒C的零部件数量减少,组装工序得以减少,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当支架27与第二壳体20一体形成时,由于光敏件23被支架27支撑,因而,支架27包括向着第二壳体20内部突出的支撑突起270,如图10B所示,支撑突起270为圆柱形,沿支撑突起270的横截面,虚拟直线m将支撑突起270分成上半圆S1和下半圆S2,因而,支撑突起270可以看做是上半圆S1和下半圆S2合并后在第二壳体20的纵向方向延伸形成。从用模具生产第二框体200的角度考虑,常规的,将原来第二壳体20以及支架27的模具叠加,由于有下半圆S2沿第二壳体20纵向方向延伸形成的柱体的阻挡,叠加后的模具并不能实现支架与第二壳体的一体形成。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下:支架2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271,如图1、图2、图9A和图10B所示,通孔271设置在支撑突起270的外部,且靠近支撑突起270的圆周设置,用于允许通过注塑形成所述下半圆S2沿第二壳体20纵向方向延伸形成的柱体,继而通过注塑形成第二壳体20与支架27一体形成的第二框体200整体。

优选的,支架27上还设置有不同于通孔271的第二通孔272,因而,上述通孔271作为第一通孔,第一通孔271和第二通孔272均沿第二壳体20的纵向方向穿过支架27,且第一通孔271和第二通孔272不连通,二者支架形成有间隔块,因而,支架27的强度得以保证;更优选的,支架27还包括不同于第一通孔271和第二通孔272的第三通孔273,第三通孔273 在与第二壳体20纵向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穿过支架27,第三通孔273的设置,进一步简化了形成所述下半圆S2沿第二壳体20纵向方向延伸形成的柱体的模具结构。

所述第二框体200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其中的第三旋转件24,第三旋转件24与第二旋转件23紧密接触,处理盒C在工作过程中,第三旋转件24作为充电件向第二旋转件23表面充电,当第二旋转件23受到光照后,其表面即可形成静电潜像。

所述保护件22为可绕轴线L旋转的罩体,且保护件22具有遮蔽第二旋转件23的第一状态A以及不遮蔽第二旋转件23的第二状态B(如图9A和图9B所示);处理盒C被安装至设备前,保护件22处于第一状态,在处理盒C被安装至设备的过程中,保护件22由第一状态沿d所示方向(如图8所示)逐渐向第二状态变换,当处理盒C完全被安装至设备后,保护件22到达第二状态,并保持;处理盒C被从设备取出的过程中,保护件22从第二状态逐渐向第一状态变换,当处理盒C完全从设备中被取出时,保护件22回到第一状态。

[保护件]

图6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保护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未被打开的状态下第二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中保护件被打开的状态下第二框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A是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驱动端观察时,第二框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B是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导电端观察时,第二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保护件22包括保护片22a、与保护片22a连接的第一连接臂22b和第二连接臂22c、与第一连接臂22b连接的第一旋转部22d、与第二连接臂22c连接的第二旋转部22e;所述第一连接臂22b和第二连接臂22c分别位于保护片22a的两个纵向末端,第一旋转部22d与保护片22a分别位于第一连接臂22b的两端,第二旋转部22e与保护片22a也分别位于第二连接臂22c的两端;沿保护片22的纵向方向,第一旋转部22d与第二旋转部22e相对间隔设置,也就是说,沿保护片22的纵向方向,第一旋转部22d与第二旋转部22e不直接连接。当保护件22被安装至第二壳体20时,所述第一连接臂22b和第一旋转部22d位于第二壳体20的驱动端,第二连接臂22c和第二旋转部22e位于第二壳体20的导电端。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保护件22通过第一旋转部22d和第二旋转部22e与第二壳体 20结合,保护件22整体绕经过第一旋转部22d和第二旋转部22e的轴线L在第一状态A和第二状态B之间转动。为提供保护件22在第一状态A和第二状态B之间转动所需的回复力,第二框体200还包括安装在保护件22与第二壳体20之间的弹性复位件(未示出),因而,所述保护件22还包括用于安装弹性复位件的安装部22f,该安装部22f可被设置在第一旋转部 22d和第二旋转部22e的其中之一上;如图6所示,安装部22f被设置在第二旋转部22e上,当然,安装部22f并不限于此,其还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旋转部22d上,以下以安装部22f被设置在第二旋转部22e为例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第一框体100和第二框体200以销钉铰接的方式相互结合,因而,第一壳体 10和第二壳体20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允许销钉穿过的开孔,如图9A所示,第二壳体20设置有开孔26,从第二框体200的驱动端观察,当保护件22处于第一状态A时(如图中虚线所示),开孔26的至少一部分被保护件22遮挡,第二旋转件23的表面被保护片22a遮挡;当保护件22处于第二状态B时,开孔26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外,第二旋转件23的表面不再被保护片22a遮挡;优选的,当保护件22处于第一状态A时,开孔26完全被保护件22遮挡,当保护件22处于第二状态B时,开孔26完全暴露在外,且当从第二框体200的驱动端观察时,支架27与开孔26没有重叠的区域,因而,操作人员在需要拆开处理盒C时,只需要将保护件22从第一状态A转动至第二状态B,即可利用工具将销钉从开孔26中取出,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的结合被破坏,二者实现分离。

以上以从第二框体200的驱动端观察进行的描述,也就是说保护件22处于第一状态A时,开孔26的至少一部分被保护件22的第一连接臂22b遮挡;同样的,如图9B所示,在第二壳体20的导电端端的同样位置也设置有开孔26,保护件22处于第一状态A时,位于第二壳体 20驱动端的开孔26也被保护件22遮挡,具体的,位于第二壳体20驱动端的开孔26被保护件22的第二连接臂22c遮挡。由于销钉需同时穿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设置的开孔,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处理盒C的同一端,即处理盒C的导电端E或驱动端F,沿处理盒C的纵向方向,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开孔比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孔更远离把手21,也就是说,在处理盒C的纵向方向上,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开孔位于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孔的外侧,因而,上述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开孔26具有随着保护件22从第一状态A转动至第二状态B变换的至少一部分被遮挡的状态以及至少一部分暴露在外的状态;在处理盒C的纵向方向上,当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开孔位于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孔的内侧时,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孔具有随着保护件22从第一状态A转动至第二状态B变换的至少一部分被遮挡的状态以及至少一部分暴露在外的状态。

总体来说,为实现第一框体100与第二框体200的结合,所述第一壳体10的纵向两端和第二壳体20的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孔,销钉分别穿过位于纵向同一端的第一壳体10上的开孔和第二壳体20上的开孔,保护件22处于第一状态A时,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孔或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开孔的至少一部分被保护件22遮挡;保护件22处于第二状态B时,第一壳体10上设置的开孔或第二壳体20上设置的开孔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外。

[清洁件的安装结构]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第二框体导电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0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第二框体驱动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第二框体的俯视图。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保护件22的第二连接臂22c和第二旋转部22e位于第二壳体 20的导电端E,保护件22的第一连接臂22b和第一旋转部22d位于第二壳体20的驱动端F;为支撑所述保护件22,第二壳体20还包括分别位于驱动端F和导电端E的第一侧壁29和第二侧壁28,第一侧壁29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旋转部22d结合的第一结合部291,第二侧壁 28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旋转部22e结合的第二结合部281;沿第二壳体20的纵向方向,与第一侧壁29相邻设置有第一支撑台253,与第二侧壁28相邻设置有第二支撑台251,且第一支撑台253和第二支撑台251分别位于第一侧壁29和第二侧壁28的内侧,即沿第二壳体20的纵向方向,第一支撑台253比第一侧壁29更靠近把手21,第二支撑台251比第二侧壁28更靠近把手21,或者说,第一支撑台253从第一侧壁29向第二壳体20内部延伸,第二支撑台 251从第二侧壁28向第二壳体20内部延伸。

所述清洁件25通过第一支撑台253和第二支撑台251被支撑固定在第二壳体20内,如图所示,第一支撑台253和第二支撑台25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清洁件25的第一固定部 254和第二固定部252,优选的,清洁件25通过螺钉被固定在第二壳体20上,所述第一固定部254和第二固定部252分别为设置在第一支撑台253和第二支撑台251上的螺钉孔。

如上所述,保护件22上还设置有安装弹性复位件的安装部22f,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部22f位于第二旋转部22e上,因而,沿第二框体200的纵向方向,第二旋转部22e的整体比第一旋转部22d的整体更向第二壳体20内突出,在自动化生产中,为防止第二旋转部 22e对清洁件25的安装产生干涉,如图11所示,沿第二壳体20的纵向方向,设定第一固定部254的中心与第一侧壁29的距离为d1,第二固定部252的中心与第二侧壁28的距离为d2,满足d2>d1,也就是说,沿第二壳体20的纵向方向,第二固定部252比第一固定部254更向第二壳体20内延伸,即可避开第二旋转部22e对清洁件25的安装产生的干涉。

上述以安装部22f位于第二旋转部22e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所述安装部22f还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旋转部22d上,此时,第一固定部254的中心与第一侧壁29的距离d1与第二固定部252的中心与第二侧壁28的距离d2满足:d1>d2。

综上,第一固定部254的中心与第一侧壁29的距离d1以及第二固定部252的中心与第二侧壁28的距离d2之前的关系与安装部22f的位置有关,可进一步概括为,在第二框体200 的纵向方向上,安装部22f所在侧的支撑台上的固定部与该侧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无安装部22f侧的支撑台上的固定部与该侧的侧壁之间的距离。

同时,在第二框体200的纵向方向上,第一旋转部22d与第二旋转部22e间隔设置,因此,清洁件25安装至第二壳体20的路径上不会有阻挡,清洁件25可以顺利的被放置到被第一支撑台253和第二支撑台251支撑的位置,且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实现自动化安装螺钉,从而将清洁件25固定至第二壳体20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