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7429发布日期:2019-01-18 19:0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等液晶显示装置中均设置有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中包括阵列基板和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且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之间包括设置在彩膜基板上设置多个支撑柱。具体的,支撑柱设置于彩膜基板侧,顶在阵列基板侧上。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在受到挤压时,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容易相互搓动,进而导致支撑柱的顶端滑动刮伤阵列基板侧的液晶配向膜,导致该位置液晶配向失败,出现挤压红蓝团的现象,同时搓动也容易导致色偏的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手机等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受到挤压时容易出现挤压红蓝团和色偏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开设凹槽;

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多个所述支撑柱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且至少部分所述支撑柱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端部抵接容置在所述凹槽中。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申请中的液晶显示面板将支撑柱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第二基板上相对支撑柱的位置开设凹槽,支撑柱的端部抵接容置在凹槽中。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在液晶显示面板发生挤压时,由于支撑部的端部卡合在凹槽中,受到凹槽的侧壁的限位作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不会产生搓动,进而能够避免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受挤压时容易出现错位导致色偏的问题,同时支撑部的端部位于凹槽中,不会刮伤阵列第二基板侧的液晶配向膜,避免容易出现挤压红蓝团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液晶显示面板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液晶显示面板另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液晶显示面板又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液晶显示面板再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液晶配向膜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液晶显示面板一实施例中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四液晶配向膜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见图1,本申请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100用于显示画面,并在液晶显示面板100受到挤压的时候改善容易出现红蓝团或者色偏的现象。该液晶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与第一基板10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2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的多个支撑柱30。

以下先讲解液晶显示面板100的大致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一个为阵列基板,一个为彩膜基板。阵列基板靠近彩膜基板一侧设置像素电极22和薄膜晶体管24,同时彩膜基板靠近阵列基板一侧设置有多种色阻12,包括红绿蓝色阻,且相邻的色阻12之间设置黑矩阵14,由黑矩阵14间隔开。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设置有液晶层40,液晶层40中包括多个液晶分子42,以通过各像素电极22控制液晶分子42的光透过率,并配合色阻12形成图像。位于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多个支撑柱30用于精准地控制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间隙大小,进而精确控制液晶层40的厚度。

进一步,液晶显示面板100中设置有液晶配向膜50,例如液晶配向膜50形成在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一侧用于在像素电极22非通电的状态下引导液晶层40中液晶分子42的排列方向。可以理解的,在需要显示画面的时候,像素电极22通电以控制液晶分子42的光透过率,并配合色阻12的滤光作用形成图像。在像素电极22非通电的情况下,例如灭屏状态下,液晶分子42在液晶配向膜50的作用下按照既定的排列方式排列,直到像素电极22通电才在像素电极22的作用产生偏转。

本申请中,支撑柱30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具体的支撑柱30的数量包括多个,本实施例中,支撑柱30等间距分布于第一基板10上,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柱30也可以为非等间距分布,此不做具体限定。并且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一侧的位置开设凹槽16,凹槽16用于容置抵接相对设置的支撑柱30的端部32,支撑柱30的端部32抵顶在凹槽16的槽底中。可以理解的,不同实施例中可以是每个支撑柱30的均分别对应有一个凹槽16,也可以是仅部分支撑柱30对应设置有凹槽16。

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至少部分支撑柱30的端部32容置在凹槽16中,进而将支撑柱30限位在凹槽16中。在液晶显示面板100受到挤压的时候,由于支撑柱30部分容置于凹槽16中,从而使得凹槽16的侧壁能够阻挡支撑柱30在平行于第一基板10的水平面方向移动,进而避免液晶层40的液晶分子42与色阻12发生错位产生色偏。另一方面由于支撑柱30的端部32位于凹槽16中,因此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不会产生搓动,进而使得支撑柱30的端部不会破坏第二基板20上的液晶配向膜50,改善由于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发生搓动而容易产生的挤压红蓝团的现象。

具体的,支撑柱30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即制作支撑柱30的材料先整面涂布在第一基板10上,然后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将大部分材料去除,没有被去除的部分在第一基板10上形成支撑柱30。由于制作支撑柱30的材料为软质的材料,制作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材料还没有完全变硬的时候,即进行曝光显影的工艺,在曝光显影初步形成支撑柱30后,支撑柱30会由于重力产生下沉,进而形成宽度不一致的形状。即支撑柱30沿第一基板10的水平面的横截面的面积从第一基板10往第二基板20方向逐渐减小。可选地,不同实施例中,支撑柱30可以为圆台、棱台或者梯台中的至少一种形状。

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制作支撑柱30的材料变为硬度较高的时候再进行曝光显影,进而使得支撑柱30形成各处宽度一致的形状,例如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支撑柱30与黑矩阵14相对设置,即支撑柱30朝向凹槽16方向的正投影落在黑矩阵14的范围内。由于分布黑矩阵14位于两个颜色的色阻12之间的间隙,为不发光的位置,因此将支撑柱30分布在与黑矩阵14相对的位置能够在控制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液晶层40厚度的同时,不影响像素电极22控制液晶分子42偏转后与色阻12之间的配合实现不同的透光率。

可选地,一实施例中支撑柱30中沿阵列基板的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宽度小于黑矩阵14的宽度。进而保证支撑柱30的设置不影响液晶分子42与色阻12的配合效果。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每一支撑柱30的端部32位置相对面的第二基板20的位置均开设一凹槽16,每个支撑柱30的端部32均位于凹槽16中。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部分支撑柱30对应的第二基板20的位置开设凹槽16,而其他部分支撑部30不对应开设凹槽16,而是将其他支撑部30的长度做得相对端部32位于凹槽16的支撑柱30短一些,直接抵接在第二基板20的液晶配向膜50上,如图2所示。由于已经有部分支撑柱30的端部32限位于凹槽16中,已能够改善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受压产生搓动的情况,因此对于没有对应设置凹槽16的支撑柱30也不会刮伤第二基板20上的液晶配向膜50。

参见图3,具体的,液晶配向膜50包括第一液晶配向膜52和第二液晶配向膜54,第一液晶配向膜52和第二液晶配向膜54分别形成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一个为阵列基板,另一个为彩膜基板。进一步,支撑柱30可以形成在阵列基板上,同时在彩膜基板一侧开设凹槽16,或者支撑柱30也可以形成在彩膜基板上,同时在阵列基板一侧开设开设凹槽16,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阐述。

具体的,一实施例中,彩膜基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彩膜玻璃11、色阻12和黑矩阵14以及色阻平坦层13,色阻平坦层13靠近阵列基板一侧形成第二液晶配向膜54。色阻12和黑矩阵14同层间隔设置,并位于彩膜玻璃11靠近阵列基板一侧,色阻平坦层13为用于平坦不同色阻12厚度的有机膜材。

如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20为彩膜基板,支撑柱30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第一基板10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形成第一液晶配向膜52,第一液晶配向膜52贴合在第一基板10上,并至少包覆支撑柱30的一部分。具体的,在制作的过程中,第一基板10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通过曝光显影的方式先形成多个支撑柱30,在形成支撑柱30之后第一基板10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形成分布支撑柱区域26和非支撑柱区域28,最后再在第一基板10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形成第一液晶配向膜52,使得第一液晶配向膜52覆盖在第一基板10的非支撑柱区域28上,并包覆支撑柱30的外表面。

可选地,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液晶配向膜52a可以完全包覆支撑柱30的外表面,也可以将支撑柱30靠近凹槽16的端部位置的那部分第一液晶配向膜52a部分去除,此不做具体限定,如图4所示。

继续参见图3,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一侧形成第二液晶配向膜54,液晶层40位于第一液晶配向膜52与第二液晶配向膜54之间。色阻平坦层13位于第二液晶配向膜54远离第一基板10一侧,凹槽16开设在色阻平坦层13上。一实施例中,第二液晶配向膜54相对凹槽16的位置形成通槽542,通槽542与凹槽16相互连通,使得支撑柱30的端部32穿过通槽542容置于凹槽16中。另一实施例中,具体的制作工艺为色阻平坦层13形成凹槽16之后,再在色阻平坦层13靠近第一基板10一侧形成第二液晶配向膜54,且第二液晶配向膜54在凹槽16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陷部544,使得支撑柱30的端部32位于凹陷部544中,同时结合图5,图5为第二液晶配向膜54形成凹陷部544的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液晶配向膜52完全包覆支撑柱30外表面的实施例中,支撑柱30的端部32以及第一液晶配向膜52包覆支撑柱30端部的部分共同位于凹槽16或者凹陷部544中。而在第一液晶配向膜52没有完全包覆支撑柱30的实施例中,仅支撑柱30的端部32位于凹槽16或者凹陷部544中。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凹槽16开设在色阻平坦层13上。可选地,不同的凹槽16的宽度在8-12um范围内,以使得凹槽16仅仅比支撑柱30端部32的宽度略大,进而使得支撑柱30的端部32位于凹槽16中的同时,能够限制支撑柱30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水平线方向上的移动,进而限制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在受挤压时产生搓动,避免产生色偏的问题提,同时第一液晶配向膜和第二液晶配向膜不会被支撑柱30刮伤,进而改善挤压红蓝团的问题。

参见图6,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20为阵列基板。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撑柱30形成在彩膜基板上,同时凹槽16形成在阵列基板一侧。液晶配向膜50c包括三液晶配向膜52c和第四液晶配向膜54c,具体的,彩膜基板靠近阵列基板一侧形成第三液晶配向膜52c,第三液晶配向膜52c贴合在彩膜基板上,并至少包覆支撑柱30的一部分,对于支撑柱30、第三液晶配向膜52c如何形成在彩膜基板上以及第一液晶配向膜52c如何部分包覆支撑柱30设置的过程与上一实施例中支撑柱30和第一配向膜52(如图3所示)形成在阵列基板上的原理一致,此不赘述。具体的,支撑柱30形成在色阻平坦层13靠近阵列基板一侧。同时阵列基板靠近彩膜基板一侧形成第四液晶配向膜54c,液晶层40位于第一液晶配向膜52c与第二液晶配向膜54c之间。具体的,凹槽16形成于阵列基板靠近彩膜基板一侧,第四液晶配向膜54c在凹槽16位置形成凹陷部544c如图7所示,或者的第二液晶配向膜54位于凹槽16的位置开设与凹槽16相互连通的通槽542,使得支撑柱30的端部32闯过通槽542位于凹槽16中。

参见图8,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液晶显示面板100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不同实施例中,该液晶显示装置200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等包括显示屏幕的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