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4607发布日期:2019-03-15 20:2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在智能电话等的电子设备上,搭载有小型照相机装置,在该照相机装置中搭载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透镜驱动装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914547A



技术实现要素:

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将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的端子插入成型到基座。端子具有从基座的上表面露出而与板簧电连接的内部端子部、和从基座的下表面突出而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端子部。板簧还作为电流路径部发挥功能,且与线圈电连接。内部端子部和板簧通过焊接等来电连接。

本透镜驱动装置在完成后外部端子部利用焊接安装到设有摄像元件的基板。这样,该焊接的热会从外部端子部传到内部端子部,使固定板簧的焊锡再熔化,从而板簧有时会从端子脱落。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课题的、使电流路径部难以脱落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基座和设置在所述基座的端子部的基座组装体;用于固定透镜体的透镜支撑体;产生使所述透镜支撑体对于所述基座组装体做相对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部;以及电连接所述端子部和所述驱动部的电流路径部,所述基座的外形为矩形状,且在中央设有贯通孔,所述端子部具有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外部端子部、和与所述电流路径部电连接的内部端子部,所述外部端子部配置在矩形状的所述基座的第1角部,所述内部端子部配置在与所述第1角部相邻的第2角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具备上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装置。

进而,本实用新型提供具备上述照相机装置的电子设备。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外部端子部配置在所述基座的第1角部,而所述内部端子部配置在与所述第1角部相邻的第2角部,从而能够充分大地确保内部端子部与外部端子部之间的距离,即便将外部端子部焊接,热也难以从外部端子部传到内部端子部。因此,得到电流路径部不易脱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体的截面图的一个例子。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组装体的立体图的一个例子。

标号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

12基座组装体;18外壳;20基座;21端子部;21a第1端子部;21b第2端子部;22a~22d角部;23开口部;24a~24d嵌合片;25a~25d定位部;30透镜支撑体;31螺纹槽;32凹槽;33线圈;34磁石;36垫圈;40下侧板簧;41第1下侧板簧;41a、41b外侧部;41c内侧部;41d臂部;42第2下侧板簧;42a、42b外侧部;42c内侧部;42d臂部;50驱动部;60上侧板簧;61外侧部;62内侧部;63臂部;121、121a、121b外部端子部;122、122a、122b内部端子部;123、123a、123b连结部;124、124a、124b延伸部;125、125a、125b延伸部;126突起;181垂下部;201基座主体部;202凸缘部;203切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不会仅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点的范围内显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存在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具体的尺寸等要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附图彼此之间显然也包括彼此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此外,各附图中,同一标号表示同一或同等的结构要素。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用于搭载到例如便携电话、智能电话等的电子设备而实现焦点调整功能的照相机装置。为了方便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将透镜驱动装置1的光轴方向的拍照对象侧称为前侧或上侧,而将相反拍照对象侧称为后侧或下侧。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如图1所示,具备:基座组装体12;相对于基座组装体12移动的透镜支撑体30;支撑透镜支撑体30的下侧板簧40及上侧板簧60;以及在基座组装体12的前侧以收容透镜支撑体30的方式配置的外壳18。另外,作为产生使透镜支撑体30对于基座组装体12做相对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部50具有线圈33和磁石34。下侧板簧40也作为用于向线圈33供给电流的电流路径部发挥功能。在这些基座组装体12、透镜支撑体30、下侧板簧40、上侧板簧60及外壳18的中央分别形成有贯通孔,且它们的中心大致一致。另外,对透镜支撑体30的贯通孔装有透镜体(未图示),来自前侧即拍照对象侧的光穿过这些贯通孔及透镜体,入射到处于透镜驱动装置1的后侧的受光传感器(未图示)。

从透镜体的光轴方向观看,基座组装体12呈四方形,如图3所示,具有:在中央设有贯通孔的矩形状的非导电性的基座20;以及与基座20一体形成的端子部21。

基座20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且具有大致四方形状的基座主体部201,如图3和图4所示,端子部21以使其一部分露出的状态插入成型(一体成型)。在基座20的中央附近,与未图示的受光传感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部23。另外,基座20具有从基座主体部201的外周下侧向外侧突出而与外壳18的后端抵接的凸缘部202,在凸缘部202设有被切到基座主体部201的侧缘而成的切口部203。在基座主体部201的四个角落部,立设有与外壳18的内壁嵌合的嵌合片24a~24d。在基座20的第1角部22a、22d中,后述的端子部21的外部端子部121a、121b从基座主体部201的下侧的面向下方突出。但是,在图4中,看不到角部22d的外部端子部121b。另外,在与第1角部22a、22d邻接的基座20的第2角部22b、22c中,后述的端子部21的内部端子部122a、122b从基座主体部201的上侧的面露出。另外,在第1角部22a、22d及第2角部22b、22d中的上侧的面,立设有进行向基座组装体12安装的下侧板簧40的定位的柱状的定位部25a~25d。

端子部21用于连接向后述的驱动部50供给电流的外部电源,是弯曲板状的金属板而形成。外部电源设置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部。端子部21具有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外部端子部121和与作为电流路径部的下侧板簧40电连接的内部端子部122,外部端子部121和内部端子部122通过连结部123来连结。另外,端子部21具有独立构成的第1端子部21a和第2端子部21b。另外,外部端子部121配置在基座20的第1角部22a、22d,内部端子部122配置在与第1角部22a、22d相邻的第2角部22b、22c。连结部123沿着第1角部22a、22d和第2角部22b、22c之间的周缘延伸。

下面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端子部21具有以基座20的虚拟中心线I-I为中心轴而线对称配置的第1及第2端子部21a、21b。第1及第2端子部21a、21b具有外部端子部121a、121b和内部端子部122a、122b。外部端子部121a、121b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内部端子部122a、122b与后述的作为电流路径部的下侧板簧40电连接。另外,第1及第2端子部21a、21b具有分别连结外部端子部121a、121b和内部端子部122a、122b的连结部123a、123b。外部端子部121a配置在第1角部22a,而内部端子部122a配置在第2角部22b,且外部端子部121b配置在第1角部22d,而内部端子部122b配置在第2角部22c。另外,连结部123a沿着第1角部22a和第2角部22b之间的周缘延伸,而连结部123b沿着第1角部22d和第2角部22c之间的周缘延伸。

外部端子部121a、121b在连结部123a、123b的一个端部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另外,内部端子部122a、122b在连结部123a、123b的另一个端部,弯曲两次而形成为位于比连结部123a、123b更靠上方。另外,连结部123a、123b在第1角部22a、22d改变朝向90度,形成沿与连结部123a、123b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124a、124b。另外,从内部端子部122a、122b形成有沿与连结部123a、123b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125a、125b。第2延伸部125从内部端子部122向斜下方延伸,进而改到水平朝向而延伸。由此,主要以使连结部123a、123b埋入基座20内部的方式成型,进而,第1端子部21a、第2端子部21b的外部端子部121a、121b分别在基座20的第1角部22a、22d从下方侧的面向下方突出。内部端子部122a、122b分别在与第1角部22a、22d相邻的第2角部22b、22c从上方侧的面露出。连结部123a、123b沿着基座20的第1角部22a、22d与第2角部22b、22c之间的周缘延伸。

另外,端子部21的内部端子部122露出到基座20的上侧的面并与后述的电流路径部电连接。露出的内部端子部122以与包围内部端子部122的基座20的面共面的方式形成。如前所述,内部端子部122相对于它周围的端子部21,例如连结部123或第2延伸部125立起地形成。采用这样的构造而端子部21插入成型到基座20,从而能够得到高强度的基座组装体12。

另外,在端子部21向基座20的外侧突出有插入成型时与外部的框体相连的残留的突起126。突起126设置在基座20的切口部203内。

返回图1,在基座组装体12的前侧,透镜支撑体30经由下侧板簧40和上侧板簧60被支撑。下侧板簧40被分割为第1及第2下侧板簧41、42两个,分别以金属材料(导电材料)一体地构成。第1及第2下侧板簧41、42还作为向驱动部50供给的电流流过的电流路径部发挥功能,分别具备外侧部41a、41b、42a、42b和内侧部41c、42c和臂部41d、42d。外侧部41a、42a在第1角部22a、22d由定位部25a、25d定位,并固定在基座20的上表面。外侧部41b、42b在第2角部22c、22d由定位部25b、25c定位,并固定在基座20的上表面。内侧部41c、42c固定在透镜支撑体30的下侧部。臂部41d连结外侧部41a、41b和内侧部41c,臂部42d连结外侧部42a、42b和内侧部42c,且能够弹性变形。外侧部41b、42b进一步通过焊锡等来与内部端子部122a、122b电连接。

透镜支撑体30在其外周配置有线圈33。线圈30构成驱动部50的一部分。另外,透镜支撑体30在中央开设有能够固定透镜体的圆形的贯通孔,且,如图1及图2所示,也可以在其内周设置能够拧入透镜体的螺纹槽31。透镜支撑体30的外形在从前后方向观看时呈现切掉四方形的各角部的八边形,在其外周的大致中央部设有用于定位线圈33的凹槽32。线圈33是通过缠绕在该凹槽32而配置的。线圈33的一端例如与第1下侧板簧41的内侧部41c连接,且另一端与第2下侧板簧42的内侧部42c连接。通过以上结构,从外部电源向透镜驱动装置1供给的电流,从第1端子部21a的外部端子部121a经由连结部123a到达内部端子部122a。接着,从内部端子部122a向下侧板簧40的第1下侧板簧41的外侧部41b流动,进而经由臂部41d到达内侧部41c。然后电流从内侧部41c流入线圈30。电流再从线圈30经由第2下侧板簧42的内侧部42c、臂部42d、外侧部42b,再通过第2端子部的内部端子部122b、连结部123b、外部端子部121b,返回到外部电源。这样,能够向线圈33供给电流,从而下侧板簧40作为电流路径部发挥功能。

上侧板簧60没有像下侧板簧40那样分割为两个,但也可以具有与下侧板簧40同样的结构。上侧板簧60具有固定在垫圈36的外侧部61、配置在透镜支撑体30的上侧部的内侧部62、和连结外侧部61和内侧部62的臂部63,其中垫圈36固定在外壳18。臂部63能够弹性变形。

磁石34配置在外壳18,利用线圈33和磁石34构成产生使透镜支撑体30相对于基座组装体12做相对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部50。如图2所示,磁石34以与线圈33对置的方式粘接在外壳18。进而,磁石34为长方体,在外壳18的各侧壁的内侧各配置一个。因而,当有电流流过线圈33时,在磁石34和线圈33之间产生电磁力,从而能够驱动透镜支撑体30和基座组装体12的相对移动。

外壳18配置在基座组装体12的前侧,且在中央开设大致圆形的贯通孔以在内部包含透镜支撑体30的方式组装到基座组装体12。外壳18也可以由磁性体形成。外壳18在与基座组装体12组装时,基座20的嵌合片24a~24d嵌合到外壳18,且凸缘部202抵接到外壳18的下端,并通过粘接剂来固定。另外,对应于外壳18的各角部形成向后侧垂下的垂下部181。外壳18的垂下部181以收容在形成于透镜支撑体30的外周的凹部的方式配置,能够作为针对透镜支撑体30的旋转或移动的止动器发挥功能。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端子部21的外部端子部121配置在基座20的第1角部22a,内部端子部122配置在与第1角部22a相邻的第2角部22b。因而,能够充分大地确保内部端子部122与外部端子部121的距离。即便在完成透镜驱动装置1后焊接外部端子部121,热也难以从外部端子部121传到内部端子部122。因此,具有作为电流路径部的下侧板簧40不易脱落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21插入成型到基座20而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用粘接剂等来固定。另外,驱动部50由线圈33和磁石34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压电元件或形状存储合金等。另外,作为电流路径部,采用了板簧,但并不限于此,仅为引线也无妨。

通过以上结构,能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但是该透镜驱动装置1也可以装到照相机装置中,而具备上述透镜驱动装置1的照相机装置也可以装到电子设备中。作为该电子设备,有智能电话、游戏机、个人计算机等的便携终端。这些便携终端也可以包含具备上述透镜驱动装置1的照相机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