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组件、旋转件、鼓单元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9717发布日期:2019-08-09 21:3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驱动组件、旋转件、鼓单元和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处理盒、鼓单元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处理盒中的旋转件和驱动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其中可拆卸地安装有用于成像的处理盒,打印机工作时,通过将加载有成像信息的激光照射到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与感光体相邻设置的显影体将其表面承载的显影剂供应至感光体,从而将静电潜像显影,最终图像被转印至成像介质被固化并输出。

上述感光体、显影体中的至少一个可被设置在处理盒中,也可均设置在打印机中,同时,处理盒中还会设置有用于搅拌显影剂的搅拌体,然而,不论感光体、显影体被设置在哪里,打印机工作时,所述感光体、显影体和搅拌体均需旋转,因而,感光体、显影体和搅拌体可被统称为旋转体。

一般的,旋转体旋转所需的驱动力来自打印机,现有一种其中安装有感光体和旋转体至少之一的处理盒,在该处理盒的一个纵向末端设置有用于从打印机接收驱动力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与打印机中设置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和脱离结合的动力接收件以及与动力接收件结合的动力传递件,所述动力接收件通过其中设置的球体与动力传递件结合,使得该动力接收件能够自由偏摆,利用动力接收件的自由偏摆实现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结合。

实际中,要实现动力接收件能够自由偏摆,那么所述球体与动力接收件将是松配合,但为了兼顾动力接收件的安装以及保证处理盒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动力接收件脱落的现象,需严格控制动力接收件上允许球体通过的开口尺寸,即将开口尺寸设计得比球体的直径稍小,因而,对于驱动组件的制造工厂来说,不利于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中的动力接收件不能自由偏摆,仅能够在与其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移动,有利于降低制造工厂的制造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驱动组件,包括动力传递件、与动力传递件结合的动力接收件以及位于动力传递件与动力接收件之间的调整组件;所述动力接收件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动力传递件;调整组件用于调整动力接收件相对于动力传递件的位置,使得动力接收件与动力传递件保持同轴或动力接收件趋向与动力传递件保持同轴。

驱动组件,包括动力传递件、与动力传递件结合的动力接收件以及位于动力传递件与动力接收件之间的调整组件;所述动力接收件可与外部设置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和脱离结合,当二者结合时,动力接收件接收动力输出件输出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动力传递件;当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干涉时,动力接收件与动力传递件不同轴,调整组件调整动力接收件的位置,使得动力接收件趋向与动力传递件同轴。

动力接收件可在与其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平移,调整组件可沿动力传递件的旋转轴线轴向运动。

当动力接收件从其与动力传递件同轴的位置移动至二者不同轴的位置的过程中,调整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向着远离动力接收件的方向运动。

调整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弹性件和调整件,沿驱动组件的旋转轴线,调整件与弹性件依次叠加布置,调整件比弹性件更靠近动力接收件。

弹性件为压缩弹簧,调整件为球体,球体在压缩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通过自身滚动调整动力接收件相对于动力传递件的位置,球体的球心、压缩弹簧的中心均位于驱动组件的旋转轴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件,包括旋转体以及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旋转体的一个纵向末端,用于驱动旋转体旋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鼓单元,包括壳体、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旋转体、以及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位于壳体的一个纵向末端,用于驱动旋转体旋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鼓单元,包括壳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旋转件,所述旋转件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盒,包括框体、可旋转地安装在框体中的旋转体、以及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旋转体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部分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A和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件的仰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传递件的立体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传递件的俯视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前的状态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开始结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8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过程中,动力接收件与调整件之间的状态简化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开始脱离结合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处理盒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处理盒的部分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常见的,处理盒C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框体10和第二框体50,作为旋转体的感光体20、显影体、搅拌体至少之一被可旋转地安装在处理盒C中,例如,感光体20被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框体10中,显影体、搅拌体被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框体50中,或者,感光体20被可旋转地安装在打印机中,此时的处理盒C仅包括第二框体50,且显影体、搅拌体被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框体50中;不论处理盒C以何种形式存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的工作原理均不变。

所述感光体20也被称为感光鼓,因而,可旋转地安装有感光鼓20的第一框体10被称为鼓单元,图2所示即为安装有感光鼓20的鼓单元10,下面以驱动组件被安装在鼓单元10为例进行说明,以下的描述并不对驱动组件的安装位置形成限制,例如,驱动组件可以被安装在第一框体10和第二框体50的任何位置。

结合图1和图2,鼓单元10包括壳体1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11中的旋转体(感光体)20、以及位于壳体11一个纵向末端的驱动组件30,所述驱动组件30用于将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至旋转体20,以驱动旋转体20旋转。当驱动组件30随着处理盒C沿A所示方向被安装时,驱动组件30可与设置在打印机中的动力输出件40结合,当处理盒C沿与A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取出时,驱动组件30可与动力输出件40脱离结合。

所述旋转体20具有旋转轴线L2,驱动组件30具有旋转轴线L3,动力输出件40具有旋转轴线L4;如图所示,驱动组件30被安装在旋转体20的一个纵向末端,此时,旋转体20与驱动组件30共同构成旋转件,旋转轴线L2与旋转轴线L3共线,且与旋转轴线L4相互平行,当驱动组件30与动力输出件40结合并接收动力输出件40输出的驱动力时,旋转轴线L3与旋转轴线L4共线;当然,所述驱动组件30还可以被安装在壳体11的其他位置,此时,驱动组件30与旋转体20不同轴,也就是说,旋转轴线L2与旋转轴线L3不同轴,然而,驱动组件30接收到的驱动力可通过被设置在驱动组件30与旋转体20之间的中间件被传递至旋转体20,最终,所述旋转体20接收驱动组件30的驱动力而旋转。

[驱动组件]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如图所示,驱动组件30包括动力传递件31、与动力传递件结合的动力接收件35以及位于动力传递件31与动力接收件35之间的调整组件,所述动力接收件35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并传递至动力传递件31,调整组件用于调整动力接收件35相对于动力输出件31的位置,使得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传递件31保持同轴或动力接收件35趋向与动力传递件31保持同轴,也就是说,当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传递件31不同轴时,调整组件调整动力接收件35的位置,使得动力接收件35趋向与动力传递件31同轴。

所述调整组件被安装在动力传递件31内,包括相互结合的弹性件32和调整件33,沿旋转轴线L3,调整件33与弹性件32依次叠加布置,调整件33比弹性件32更靠近动力接收件35,且调整件33、弹性件32和动力传递件31始终保持同轴;所述调整件33还与动力接收件35结合,弹性件32还与动力传递件31结合,弹性件32用于迫使调整件33沿旋转轴线L3向靠近动力接收件35的方向运动。

优选的,弹性件32为压缩弹簧,调整件33为球体,球体33在压缩弹簧32的弹性力作用下,通过自身滚动调整动力接收件35相对于动力传递件31的位置,且球体33的球心P、压缩弹簧32的中心均位于旋转轴线L3上。

[动力接收件]

图4A和图4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件的立体图;图4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件的仰视图。

如图4A、图4B和图4C所示,动力接收件35具有旋转轴线L35,包括用于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351、用于传递驱动力的动力输出部353以及连接动力接收部351和动力输出部353的连接部352,所述连接部352为圆柱体,动力输出部353为从圆柱体352外表面突出的突起,沿旋转轴线L35,动力输出部353的长度为d4。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体352具有相对的第一末端3521和第二末端3522,动力接收部351与第一末端3521连接,包括基座3511、从基座3511上向远离圆柱体352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动力接收爪3512,优选的,动力接收爪3512为相对于旋转轴线L35对称设置的两个,在基座3511中,动力接收爪3512所在侧为平面3513,因而,动力输出件40能够顺利的通过两个动力接收爪3512之间的空间。

更进一步的,作为动力输出部353的突起设置有多个,优选的,突起353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如图所示,三个突起353间隔分布在圆柱体352的外圆周表面上,在圆柱体352的圆周方向上,三个突起353之间等间隔;更优选的,动力接收部351和动力输出部353分别位于圆柱体352的两个末端,沿旋转轴线L35具有上表面3531和下表面3532,下表面3532与圆柱体352的第二末端3522相邻;如图4B所示,圆柱体的第二末端3522形成为弧面,所述下表面3532与弧面3522邻接,如图4C所示,当沿旋转轴线L35从第二末端3522向第一末端3521观察时,第二末端3522大体形成半径为r1的圆形,且从第二末端3522的中心点(圆心)到突起353最外部的距离为d1,在半径r1所在的径向方向上,突起353的长度为d2,满足d2<d1。

[动力传递件]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传递件的立体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传递件的俯视图;图6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固定件的立体图;图6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固定件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沿其旋转轴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动力传递件31具有旋转轴线L31,包括具有外表面31b和内表面31c的圆筒体31a、设置在外表面31b上的动力传递部31d、设置在内表面31c上的突出部31g;所述圆筒体31a还具有上开口31n,用于允许动力接收件35穿过,动力传递部31d沿圆筒体31a的径向从外表面31b向外延伸,突出部31g沿圆筒体31a的径向从内表面31c向内延伸,且突出部31g用于与动力输出部353结合,进而接收动力接收件35输出的驱动力。

优选的,所述动力传递部31d为设置在圆筒体31a外表面31b的齿,且齿31d被布置在靠近上开口31n的一端,圆筒体31a的外表面31b远离上开口31n的一端形成结合部31k;当驱动组件30与旋转体20同轴时,结合部31k可直接与旋转体20结合,因而,动力传递件31旋转的同时将驱动旋转体20旋转;当驱动组件30与旋转体20不同轴时,动力传递部31d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中间件,然后由中间件将驱动力传递至旋转体20。

进一步的,动力传递件31还包括沿圆筒体31a的周向从内表面31c径向向内延伸的中间板31e,所述中间板31e与圆筒体31a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动力接收件35的第一腔体31m,至少动力接收件35的动力输出部353位于第一腔体31m中,且中间板31e用于支撑动力接收件35,驱动组件30组装时,动力输出部353的下表面3532被中间板31e支撑。如图5B所示,圆筒体31a内表面31c到其径向中心的距离为r2,也就是说,沿与旋转轴线L31剖切圆筒体31a形成的圆环的内圆半径为r2,该剖切圆的圆心到突出部31g的最近距离为d3,满足:r2>d1>d3,因此,动力接收件35在被中间板31e支撑的同时还能够在中间板31e所在的平面内平动。

更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动力传递件31还包括从中间板31e沿旋转轴线L3向远离突出部31g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31f,所述第二腔体31f具有底板31j,调整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腔体31f中,具体的,弹性件32位于第二腔体31f中,调整件33的一部分位于第二腔体31f中,且弹性件32的一端抵接调整件33,另一端抵接底板31j;优选的,沿旋转轴线L3,调整件33的中心点位于中间板31e的下方,也就是说,调整件33的中心点与突出部31g分别位于中间板31e的两侧,具体的,调整件33为球体,当沿着与旋转轴线L3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球心P位于中间板31e的下方,因而,调整组件被限制在第二腔体31f中,球体33滚动时不会从第二腔体31f脱出。

继续如图7所示,驱动组件30组装时,动力接收件35的第二末端3522与调整件33相对,如上所述,第二末端3522形成为弧面,调整件33优选为球体,因此,调整件33与动力接收件35之间形成非平面接触,具体的,二者之间为弧面接触。

为防止动力接收件35从动力传递件31中脱落,如图3和图7所示,驱动组件30还包括安装在圆筒体31a上的防脱件34,当驱动组件30完成组装后,防脱件34被固定安装在圆筒体31a上,此时,防脱件34遮盖上开口31n,沿旋转轴线L3,动力输出部353位于防脱件34与中间板31e之间。

如图6A所示,防脱件34包括具有通孔34c的盖板34a以及设置在盖板34a一侧的固定部34b,所述通孔34c用于允许动力接收件35穿过,固定部34b用于与圆筒体31a结合,如图6B所示,盖板34a大体形成为一个具有通孔34c的圆环,其内外圆半径分别为r3和r4,优选的,(r4-r3)=(r2-d3)。如图7所示,动力输出部353位于盖板34a与中间板31e之间,盖板34a与中间板31e之间的距离为d5,如图4A所示,沿旋转轴线L35,动力输出部353的长度为d4,所述d5略大于d4。

继续如图5A所示,动力传递件31还包括设置在中间板31e上的结合孔31i,固定部34b与结合孔31i结合;进一步的,突出部31g还设置有台阶31h,盖板34a还设置有用于与台阶31h结合的定位孔34d,当防脱件34与圆筒体31a结合时,所述结合孔31i和台阶31h在圆筒体31a的圆周方向上对防脱件34进行限制,因而,防脱件34不能旋转,同时,结合孔31i还在与旋转轴线L31平行的方向对防脱件34进行限制,因而,防脱件34不会与圆筒体31a脱离。

继续如图6A所示,固定部34b包括从盖板34a一侧延伸的延伸杆34b1以及设置在延伸杆34b1上的防脱部34b2,延伸杆34b1带动防脱部34b2穿过结合孔31i,并使得防脱部34b2与中间板31e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脱部34b2与中间板31e为卡扣结合,因而,防脱部34b2上还设置有防脱面34b3,所述防脱面34b3用于与中间板31e结合。

所述用于与动力输出部353结合并接收动力接收件35驱动力的突出部31g的数量与动力输出部353的数量相同,如上所述,动力输出部353的数量为多个,优选为不少于三个,因而,突出部31g的数量也为多个,且优选为不少于三个,相应的,台阶31h和定位孔34d的数量以及固定部34b和结合孔31i的数量均不少于三个。

[动力接收件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和脱离结合]

图8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前的状态示意图;图8B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开始结合的状态示意图;图8C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结合过程中,动力接收件与调整件之间的状态简化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驱动组件与动力输出件开始脱离结合的状态示意图。

为更清楚描述驱动组件30中各部件的运动过程,图8A中隐藏了与驱动组件30无关的处理盒部分,图8B和图9中仅示出了驱动组件30中动力接收件35和调整组件的状态。

如图8A所示,当驱动组件30随着处理盒C沿图中A所示方向向动力输出件40的方向靠近时,动力接收件35中的动力接收爪3512相对于动力输出件40具有任意位置,所述任意位置包括第一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位置;第一极限位置可以被描述为:两个动力接收爪3512的连线与安装方向A相互平行(图8A所示位置),此时,动力输出件40对处理盒C的安装形成干涉;第二极限位置可以被描述为:两个动力接收爪3512的连线与安装方向A相互垂直,即图8A中动力接收件35旋转90°后的位置,此时,动力输出件40不会对处理盒C的安装形成干涉。

由以上描述可知,动力接收件35停留在第二极限位置最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还可以包括用于调整动力接收爪3512停留位置的调整部(未示出),使得动力接收件35在与动力输出件40结合前,动力接收爪3512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所述调整部可以是设置在任意两个突出部31g之间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用于与动力接收件35的动力输出部353结合,在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动力输出部353始终位于两个弹性部件之间,因而,确保了动力接收爪3512停留的位置。

当然,所述动力接收爪3512也不必刻意被停留到第二极限位置,而是停留在任意位置,例如上述第一极限位置,当动力输出件40对处理盒C的安装形成干涉时,动力接收件35可以绕其旋转轴线L35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得动力接收爪3512避开动力输出件40,同样的,通过设置上述调整部,动力接收件35能够回到旋转前的位置,便于动力接收件35下次与动力输出件40的结合。

在下文描述中,以未设置调整部为例对动力接收件35相对于调整组件的运动过程进行描述。

继续如图8A所示,在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开始接触前,动力接收件35、调整组件、动力传递件31与驱动组件30保持同轴,即旋转轴线L35、旋转轴线L31与旋转轴线L3同轴,旋转轴线L3经过球体32的球心P。

如图8B所示,当动力接收件35开始与动力输出件40接触时,如果动力接收件35中的动力接收爪3512位于上述第一极限位置或者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某一个位置,那么动力接收件35将在动力输出件40的作用下绕旋转轴线L35旋转一定的角度,直至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之间不再干涉,因而,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能够实现结合。

如上所述,动力接收件35通过动力输出部353被支撑在中间板31e与盖板34a之间,防脱件34与中间板31e之间的距离d5略大于动力输出部353沿旋转轴线L35的长度为d4,且圆筒体31a形成的圆环的内圆半径为r2大于从动力接收件35第二末端3522的中心点(圆心)到突起353最外部的距离为d1,因而,动力接收件35能够在与旋转轴线L35垂直的平面内平移。当动力接收件35受到动力输出件40的作用力时,动力接收件35将沿与安装方向A相反的方向平移,由于动力接收件35与调整组件(调整件33)之间为非平面接触,具体的,二者之间为弧面接触,如图8B所示,动力接收件35的旋转轴线L35不再与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L31同轴,作为调整件33的球体将在动力接收件35的作用下滚动,在动力输出件40的作用下,沿安装方向A,动力接收件35的旋转轴线L35移动至位于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L31的上游,且二者相互平行;同时,由于盖板34a和中间板31e限制了动力接收件35沿旋转轴线L35的轴向运动,在动力接收件35的挤压下,调整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向着远离动力接收件的方向运动,具体的,球体33开始沿图8B中B所示方向向远离动力输出件40的方向运动,进而挤压压缩弹簧32,使得压缩弹簧32发生弹性变形。

下面结合图8C描述动力接收件35与球体33之间的相对运动过程,图中仅示出了作为动力接收件35第二末端面的弧面3522以及球体33的示意图,为看清二者的运动过程,图中对弧面3522和球体33均做了放大处理,且水平实线表示中间板31e,弧形虚线和弧形实线分别表示动力接收件35移动前和移动后所处的位置,圆形虚线和圆形实线分别表示动力接收件35异动前和移动后,球体33所处的位置,Q’点和Q点分别为动力接收件35移动前和移动后,球体33与弧面3522的接触点,经过Q点的切线为L,

动力接收件35移动前,动力接收件35的旋转轴线L35和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L31均经过球心P,且旋转轴线L35和旋转轴线L31也经过球体33与弧面3522的接触点Q’,此时,接触点Q’位于弧面3522的中点;当处理盒C沿安装方向A被安装时,动力接收件35在动力输出件40的作用下向与安装方向A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中间板31e上平移,而球体33被限制在第二腔体31f中,不会在与中间板31e平行的平面内平移,且动力接收件35还被盖板34a限制,随着动力接收件35的平移,球体33将在弧面3522的挤压下沿B所示方向运动,进而挤压压缩弹簧32,即球体33能够在旋转轴线L31所在的方向上移动,同时,动力接收件35还将沿其旋转轴线L35旋转,使得动力接收爪3512避开与动力输出件40干涉,动力接收件35停止旋转和平移,球体33也停止沿B所示方向运动,球体33与弧面3522的接触点为Q。

如图8C所示,球体33沿B所示方向的运动导致压缩弹簧32被压缩,当动力接收件35停止旋转和平移,球体33也不再沿B所示方向运动时,球体33将在压缩弹簧32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向弧面3522施加作用力F,所述作用力F与经过Q点的切线L相互垂直,根据力的分解原理,作用力F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分力F1和竖直方向的分力F2,所述竖直方向的分力F2通过弧面3522被传递至动力接收件35,然而,动力接收件35沿旋转轴线L35的轴向运动被盖板34a和中间板31e限制,也就是说,竖直方向的分力F2被盖板34a抵消,水平方向的分力F1将迫使旋转轴线L35沿安装方向A向旋转轴线L31移动,换句话说,水平方向的分力F1将迫使动力接收件35回到与动力传递件31同轴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水平分力F1的作用可以被认为是调整动力接收件35相对于动力传递件31的位置,结果是使得二者同轴,也就是说,调整组件用于调整动力接收件35相对于动力传递件31的位置,最终使动力接收件35回到与动力传递件31同轴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球体33在压缩弹簧32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逐渐沿与B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且球体33的移动一直保持成旋转轴线L31经过球心P。

如图9所示,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脱离结合时,如果动力接收爪3512仍然位于上述第一极限位置或者第一极限位置与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某一个位置,那么动力接收件35将仍在动力输出件40的作用下绕旋转轴线L35旋转一定的角度,直至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之间不再干涉,因而,动力接收件35可以与动力输出件40脱离结合。

对于驱动组件30来说,如果动力接收爪3512与动力输出件40之间存在干涉,那么动力接收件35与调整组件之间将会再次重复上述相对运动过程,如图9所示,沿处理盒C的拆卸方向A’,动力接收件35的旋转轴线L35位于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L31的上游;同样的,在弧面3522的作用下,调整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球体33将会先沿B所示方向向远离动力接收件的方向运动,并迫使压缩弹簧32发生弹性变形,当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脱离结合时,球体33在压缩弹簧32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沿与B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压缩弹簧32的弹性复位力通过球体33作用至弧面3522,迫使旋转轴线L35沿拆卸方向A’向旋转轴线L31移动,也就是说,该弹性复位力迫使动力接收件回到与动力传递件同轴的位置,在该过程中,球体33的移动一直保持成旋转轴线L31经过球心P。

所述安装方向A是处理盒C被安装的方向,也就是说处理盒C被安装时,处理盒C沿A所示方向运动,此时,动力接收件35的旋转轴线L35运动至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L31的上游;所述拆卸方向A’是处理盒被拆卸的方向,也就是说处理盒C被拆卸时,处理盒C沿A’所示方向运动,此时,动力接收件35的旋转轴线L35也运动至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L31的上游,据此可知,驱动组件30中,当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发生干涉时,沿处理盒C的运动方向,动力接收件35的旋转轴线L35将运动至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L31的上游;同时,不论是处理盒C的安装过程还是拆卸过程,当动力接收件35在与其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平移时,调整组件在该平面内没有位移,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调整组件仅沿动力传递件31的旋转轴线轴向运动。

如上所述,动力接收件35不能偏摆,也不能沿其旋转轴线L35做轴向运动,仅能够在与其旋转轴线L35垂直的平面内平移,在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传递件31之间设置有能够沿旋转轴线L31做轴向运动的调整组件;在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发生干涉前,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传递件31同轴,当动力接收件35与动力输出件40发生干涉而在与旋转轴线L35垂直的平面内平移时,调整组件在轴向方向上运动,当动力接收件35不再与动力输出件40发生干涉时,动力接收件35在调整组件的调整下回到与动力传递件31同轴的位置,因而,驱动组件30的整体制造精度要求降低,制造成本得以有效下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