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8814发布日期:2019-11-16 01:07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能够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行通信的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诸如复印机、多功能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成像装置中,设置有用于与ic卡和诸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信息终端设备建立通信的通信设备。日本公开申请2011-154075公开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用于通过ic卡或指纹执行用户认证的认证设备设置在操作面板附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2011-154075的认证设备的情况下,单独设置用于与信息终端设备建立通信的通信设备,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由于抓持在通信设备上方的信息终端设备或抓持信息终端设备的用户的手指与操作面板接触而在成像装置中发生由用户意外进行的操作。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通过将用于与信息终端设备建立通信的通信设备设置在与用于ic卡的认证设备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而抑制信息终端设备或抓持信息终端设备的用户的手指与操作分区面板接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装置是其中用于记录材料的成像部分设置在主组件中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操作部分,其设置在主组件的前侧,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第一目标显示部分,其设置在操作部分附近、并且是要由用户将存储用户信息的ic卡抓持到其上的目标;ic卡读卡器,其用于与抓持在第一目标显示部分之上的ic卡建立无线通信;第二目标显示部分,其设置在与第一目标显示部分相比更远离操作部分的位置处、并且是要由用户将信息终端设备抓持到其上的目标;和通信设备,其用于与保持在第二目标显示部分之上的信息终端设备建立无线通信。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抑制了由用户抓持在成像装置的操作部分上方的信息终端设备与操作部分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局部前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局部顶视图(平面图)。

图5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1的修改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的局部前视图。

图8是根据实施例3、4和5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实施例3、4和5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3、4和5的成像装置的前视图。

图11是根据实施例3、4和5的成像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2是根据实施例3、4和5的成像装置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将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成像装置)

图1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的剖视图。成像装置1是设置有图像读取部分41的全色多功能机。如图2所示,成像装置1为级联式的,其中处理盒(以下称为盒)3y、3m、3c和3k沿着中间转印带14设置。成像装置1是用于使用电子照相类型在记录材料(介质)s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但成像装置1不限于此。成像装置1也可以是喷墨打印机。记录材料s是由成像装置1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转印材料,例如纸、ohp片、布等。在下文中,记录材料s被称为片材s。成像装置1包括图像读取部分41、进给盒(片材供应部分)42、片材进给部分43、成像部分44、定影部分45和操作部分46。

成像部分44包括四个盒3y、3m、3c和3k。盒3y、3m、3c和3k以能够安装在成像装置1的主组件1a中并能够从成像装置1的主组件1a拆卸的方式安装。盒3y使用黄色调色剂形成黄色图像。盒3m使用品红色调色剂形成品红色图像。盒3c使用青色调色剂形成青色图像。盒3k使用黑色调色剂形成黑色图像。附图标记的后缀y、m、c和k分别表示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在下文描述中,在没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下省略后缀y、m、c和k。除了显影剂(调色剂)的颜色之外,四个盒3具有相同的结构。

盒3包括作为感光构件的感光鼓6。在感光鼓6的周围,设置有充电设备2、曝光设备15、显影设备4、初次转印构件5和清洁设备7。感光鼓6、充电设备2、显影设备4和清洁设备7作为一个单元构成盒3。在感光鼓6的上方,设置有环形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构件)14。在中间转印带14的上方,设置有作为用于容纳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容纳容器的调色剂瓶12。调色剂瓶12以能够安装在成像装置1的主组件1a中并能够从成像装置1的主组件1a拆卸的方式安装。调色剂瓶12向显影设备4供应调色剂。

在成像装置1的前侧,设置作为可打开的可打开构件的前门25。在更换包括感光鼓6的盒3或调色剂瓶12时,由用户打开和关闭前门25。

中间转印带14由驱动辊62和两个从动辊63和65张紧。初次转印构件5隔着中间转印带14与感光鼓6相对地布置。初次转印构件5将感光鼓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构件)8隔着中间转印带14与从动辊65相对地设置并形成二次转印部分t2。

在成像装置1的下部处,布置有其中容纳片材s的进给盒42。进给盒42以可朝向前侧拉动的方式安装在成像装置1的主组件1中。片材s通过拾取辊67和进给辊10逐张地从进给盒42进给。片材s通过对准辊9朝向二次转印部分t2传送。定影部分45相对于片材s的进给方向布置在二次转印辊8的下游侧。定影部分45相对于竖直方向设置在片材传送部分43中。在成像部分44和图像读取部分41之间设置竖直路径部分19。片材传送部分43的下游部分容纳在竖直路径部分19中。片材传送部分43包括进给辊10、对准辊9、二次转印辊8、定影部分45、排出辊18和反转传送辊17。片材s在片材传送部分43中沿竖直方向从二次转印辊8通过定影部分45朝向排出辊18传送到上方。相对于片材s的进给方向,在定影部分45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堆叠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的排出托盘13。片材s通过排出辊18排出到排出托盘13上。

排出托盘13设置在形成于成像部分44和图像读取部分41之间的排出空间ds中。排出空间ds设置在竖直路径部分19附近。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通过设置在竖直路径部分19中的排出辊(排出器件)18排出到排出空间ds中。成像装置是所谓的机内排出型,其中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被排出到形成在成像部分44和图像读取部分41之间的排出空间ds中。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装置1的成像过程。四个盒3中的成像过程是相同的,因此,将描述黄色盒3y中的成像过程。将省略对品红色盒3m、青色盒3c和黑色盒3k中的成像过程的描述。

充电设备2y对感光鼓6y的表面均匀地充电。曝光设备15朝向感光鼓6y的均匀带电表面发射根据黄色成分的图像信息调制的光束,并且在感光鼓6y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设备4y利用从调色剂瓶12y供应的黄色调色剂(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成黄色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偏压从电基板(未示出)施加至初次转印构件5y。初次转印构件5y将感光鼓6y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初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6y上的调色剂被清洁设备7y除去。

以类似的方式,由品红色盒3m形成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被精确地叠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然后,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被连续地叠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结果,四色调色剂图像互相叠置在中间转印带14上。

容纳在进给盒42中的片材s由拾取辊67和进给辊10朝向对准辊9逐张地进给。片材s通过根据中间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图像定时而由对准辊9朝向二次转印部分t2传送。中间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8共同地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被传送到定影部分45。定影部分45通过加热并按压片材s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由此,四种颜色的调色剂被熔化并混合,从而在片材s上形成全色图像。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通过排出辊18排出到排出托盘13上。

片材传送部分43包括反转单元,其用于在片材s的双(两)面(侧)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反转片材s。反转单元包括反转传送辊17。在片材s的双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排出辊18在片材s的排出期间使片材s反转并将片材s进给至反转传送辊17。上下颠倒(反转)的片材s通过反转传送辊17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s的背面上,并且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部分45而定影在片材s上。在两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通过排出辊18排出到排出托盘13上。

(图像读取部分)

在成像装置1的主组件1a的上方,图像读取部分(平头扫描仪)41穿过竖直路径部分19设置。图像读取部分41光学地读取放置在原稿读取表面(玻璃板)47上的原稿的下表面上的图像并将图像转换成图像数据。

(操作部分)

成像装置1设置有操作部分46,用于允许用户输入信息或指令以及操作成像装置1。操作部分46设置有触摸面板(输入器件、显示器件),触摸面板显示输入区域(其显示信息项或要输入的指令)并且通过由用户触摸输入区域而将信息输入至触摸面板。触摸面板是电容式触摸面板。然而,触摸面板也可以是电阻膜型(压敏型)的触摸面板。操作部分46的上表面48设置在高度与图像读取部分41的原稿读取表面47基本相同或低于原稿读取表面47的位置处。操作部分46设置在主组件1a的前侧。操作部分46设置成使得操作部分46的上表面48不高于原稿读取表面47的高度,从而不妨碍用户将原稿放置在原稿读取表面47上的操作的可及性。

(通信设备)

成像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认证设备(下文中,称为通信设备)(信息读取器件)。通信设备可通过无线通信与存储(保持)信息的待认证设备(下文中,称为信息存储设备)连接。用户将信息存储设备带到(抓持到)通信设备附近(上方),由此信息存储设备通过无线通信与通信设备连接。通信设备是能够通过无线通信从信息存储设备读取信息和/或通过无线通信在信息存储设备中写入信息的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构造成通过在超过10cm的近距离处使用以13.56mhz为中心的频带与信息存储设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iso/iec18092或国际标准iso/iec21481的无线通信。

例如,通信设备是用于读取非接触通信型的ic卡(集成电路卡)的ic卡读卡器。非接触通信型的ic卡是通过作为近距离无线通信手段的nfc(近场通信)与通信设备连接的nfc兼容ic卡。nfc兼容ic卡例如是felica(注册商标)兼容ic卡、a型兼容ic卡和b型兼容ic卡。felica(注册商标)兼容ic卡是符合日本工业标准jisx6319-4的高速处理ic卡。a型兼容ic卡是符合国际标准iso/iec14443a的非接触式ic卡。b型兼容ic卡是符合国际标准iso/iec14443b的非接触式ic卡。nfc兼容ic卡是薄板,其纵向长度上的尺寸为约85mm而横向长度上的尺寸约为55mm。

通信设备还可以构造成通过使用2.4ghz频带来与存储设备建立符合无线通信标准ieee802.15.1(蓝牙(注册商标)标准)的无线通信。通信设备也可以是例如仅实现经典蓝牙的蓝牙或仅实现ble(低功耗蓝牙)的蓝牙智能。此外,通信设备也可以是例如均实现蓝牙及ble的蓝牙智能就绪。

通信设备还可以被构造成通过使用2.4ghz频带、5ghz频带或60ghz频带的wi-fi与信息存储设备建立符合作为无线lan标准之一的无线通信标准ieee802.11的无线通信。顺便提及,本发明的通信设备不限于上述通信设备,而是也可以是包括其他信息读取手段的通信设备。

信息存储设备例如是作为信息终端设备的nfc兼容ic卡或nfc兼容移动设备(nfc兼容电子设备)。nfc兼容移动设备例如是nfc兼容蜂窝(移动)电话、智能电话、平板终端、平板个人计算机、nfc兼容相机、nfc兼容视频摄像机和nfc兼容笔记本(尺寸)个人电脑。通信设备还可以被构造成在例如通过nfc认证信息存储设备时通过蓝牙、ble、蓝牙智能就绪或wi-fi与信息存储设备自动建立互连。

(通信设备安装部分)

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包括多个通信设备。通信设备能够通过nfc与用于存储信息的信息存储设备通信。多个通信设备安装至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具体地,成像装置1包括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在下文中,参考图3、4和5,将描述成像装置1中的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所安装的安装部分23。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的局部前视图。图4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从前侧来看时的安装部分23的视图。图4是从上方来看时的安装部分23的视图,并且是安装部分23的上部(水平盖21)被透视以使得布置在安装部分23内的第一通信设备31可见的视图。图5是从前侧来看时的安装部分23的视图,并且是安装部分23的前表面(部分)(竖直盖22)被透视以使得布置在安装部分23内的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可见的视图。

如图4中所示,操作部分46在用于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部分41的前面设置至成像装置1上。安装部分23设置在成像装置1的前侧部分处并且在操作部分46的右侧处与操作部分46相邻。如图3和图5所示,安装部分23设置在与图像读取部分41和成像部分44之间的竖直路径部分19相对应的部分处。安装部分23设置在排出空间ds的右侧。安装部分23在由成像部分44上方的虚线包围的区域中设置在与原稿读取表面47相同或低于原稿读取表面47的高度处。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聚集并布置在安装部分23中。安装部分23包括由单点划线包围的第一安装部分23a和由双点划线包围的第二安装部分23b。此外,安装部分23被水平盖21和竖直盖22覆盖,水平盖21作为相对于水平方向覆盖成像装置1的第一外壳构件,竖直盖22作为相对于竖直方向覆盖成像装置1的第二外壳构件。安装部分23设置在水平盖21和竖直盖22的内部,因此,无论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是否安装,成像装置1的外观都不会变得复杂。

在竖直盖22的外表面上,形成目标显示部分24,该目标显示部分24是用于使用户将移动设备(稍后描述的信息终端设备52)抓持到目标显示部分24之上的目标。目标显示部分24在相对于竖直方向位于前门25上方且位于图像读取部分41下方的一侧处设置在成像装置1的前侧-侧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在包含在成像装置1的外壳盖的一部分中的竖直盖22的前侧(外观表面)的大致中间部分处,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呈圆圈(标记)的目标显示部分24,所述目标显示部分24是用于将移动设备带到(抓持到)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附近(之上)的标记。在使移动设备靠近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以便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通过nfc从移动设备接收信息时,目标显示部分24是目标显示器。在使nfc兼容移动设备靠近目标显示部分24(与目标显示部分24相对地布置)时,nfc兼容移动设备通过nfc与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连接。目标显示部分24设置在成像装置1的侧表面上。目标显示部分24由圆圈(标记)绘制,但是可以采用任何记号(例如图示、符号、字符等),只要用户可以识别该记号是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的目标部分。

(第一安装部分)

图4是示出了在移除水平盖21之后安装至第一安装部分23a的第一通信设备31的视图。第一安装部分23a布置在与原稿读取表面47相同或低于原稿读取表面47的高度处。第一安装部分23布置在与操作部分46的上表面48相同或低于上表面48的高度处。通过用覆盖成像装置1的水平盖21覆盖第一通信设备31,连接成像装置1与第一通信设备31的布线(未示出)和连接器(未示出)容纳在第一安装部分23a中。因此,第一通信设备31、布线(未示出)和连接器(未示出)不暴露至成像装置1的外观。

如图3所示,在水平方向上覆盖成像装置1的水平盖21处于与图像读取部分41的原稿读取表面47和操作部分46的上表面48基本相同或低于原稿读取表面47和上表面48的高度处。在操作部分46和水平盖21之间以及在原稿读取表面47和水平盖21之间设置有阶梯部分d,因此可以使第一通信设备31的布置对用户来说显目。因此,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即在用户相对于安装到第一安装部分23a的第一通信设备31执行存储设备的认证操作时提高操作性。

(第二安装部分)

图5是示出了在移除竖直盖22之后安装到第二安装部分23b的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的视图。通过用覆盖成像装置1的竖直盖22覆盖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连接成像装置1与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的布线(未示出)和连接器(未示出)容纳在第二安装部分23b中。因此,第二通信设备32、第三通信设备33、布线(未示出)和连接器(未示出)不暴露至成像装置1的外观。

如图5所示,第二安装部分23b处于与下表面49基本相同或低于下表面49的高度处。第二安装部分23b布置在不高于操作部分46的下表面49的高度处,因此,无论操作部分46的尺寸和形状如何,用户都可以执行认证操作而不使操作部分46与存储设备或抓持存储设备的用户手接触。因此,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即在用户相对于安装到第二安装部分23b的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执行存储设备的认证操作时提高操作性。

图6是成像装置1的局部透视图。图6是示出了安装到安装部分23的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的视图。第一通信设备31安装到覆盖成像装置1的水平盖21的内部。连接成像装置1与第一通信设备31的布线(未示出)和连接器(未示出)通过水平盖21容纳在第一安装部分23a中。因此,可以获得使得用于第一通信设备31的布线(未示出)和连接器(未示出)不暴露至成像装置1的外部的效果。

如图6所示,第一通信设备31是ic卡读卡器。由ic卡读卡器读取的信息存储设备是nfc兼容ic卡51。nfc兼容ic卡(ic标签)具有的尺寸大小(约85mm×约55mm)使得nfc兼容ic卡容纳在(用户)手的手掌中,从而用户可以一直携带nfc兼容ic卡。即使在相对小的操作空间中,用户也可以执行ic卡51的认证操作。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通过nfc、ble、wi-fi等与信息终端设备52连接。信息终端设备52比ic卡大,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数码相机的情况。如图6所示,在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的前面,提供了相对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就信息终端设备52而言,即使信息终端设备52是相对比ic卡大的智能电话、平板电脑或数码相机,用户也可以舒适地执行信息终端设备52的认证操作。

(认证操作)

如图6所示,用户通过使ic卡51在箭头v指示的竖直方向上靠近第一通信设备31来执行认证操作。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1中,用户还可以使ic卡51与水平盖21接触。此外,如图6所示,用户通过使信息终端设备52在箭头h指示的水平方向上靠近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33来执行认证操作。用户还可以使信息终端设备52与竖直盖22接触。在实施例1中,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邻近操作部分46的右侧并且聚集在图像读取部分41与成像部分44之间。因此,可以节省空间地执行相对于箭头v指示的竖直方向的认证操作和相对于箭头h指示的水平方向的认证操作。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信息终端设备52的目标显示部分24设置在比用于ic卡51的目标显示部分更远离操作部分46的位置处。因此,减少了接近目标显示部分24的信息终端设备52与操作部分46接触的可能性。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在操作部分46的右侧处聚集并布置在与竖直路径部分19相对应的部分处。因此,即使用于认证nfc兼容ic卡和nfc兼容移动设备的通信设备是用于成像装置1的标准设备或可选设备,用户也容易地识别通信设备的布置并且认证操作的操作性良好。此外,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的布线不从成像装置1的主组件暴露至外部、并且容纳在成像装置1中,从而不影响成像装置1的外观。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通信设备布置在图像读取部分41和成像部分44之间,使得可以在不使成像装置1的外观变得复杂的情况下促进认证操作。

实施例2

接下来,参考图7,将描述实施例2。图7是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201的局部前视图。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201具有与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的结构类似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竖直路径部分19设置在成像装置201的左侧。在实施例2中,通过向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类似的结构添加类似的附图标记,将省略对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类似的结构的描述。实施例2中的成像过程、图像读取部分41、操作部分46和通信设备31、32和33具有与实施例1中类似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通信设备安装部分)

成像装置201包括至少一个通信设备(信息读取器件)。在实施例2中,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成像装置201包括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安装至安装部分23。安装部分23设置在成像装置201的前侧部分处并且在操作部分46的左侧处邻近操作部分46。如图7所示,安装部分23设置在与图像读取部分41和成像部分44之间的竖直路径部分19相对应的部分处。安装部分23设置在排出空间ds的左侧。安装部分23在由成像部分44上方的虚线包围的区域中设置在与原稿读取表面47相同或低于原稿读取表面47的高度处。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聚集并布置在安装部分23中。安装部分23包括由单点划线包围的第一安装部分23a和由双点划线包围的第二安装部分23b。此外,安装部分23被水平盖21和竖直盖22覆盖,水平盖21作为相对于水平方向覆盖成像装置201的第一外壳构件,竖直盖22作为相对于竖直方向覆盖成像装置201的第二外壳构件。安装部分23设置在水平盖21和竖直盖22的内部,因此无论第一通信设备31、第二通信设备32和第三通信设备33是否安装,成像装置201的外观都不会变得复杂。

根据本实施例,用于信息终端设备52的目标显示部分24设置在比用于ic卡51的目标显示部分更远离操作部分46的位置处。因此,减少了接近目标显示部分24的信息终端设备52与操作部分46接触的可能性。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通信设备布置在图像读取部分41和成像部分44之间,使得可以在不使成像装置201的外观复杂的情况下促进认证操作。

实施例3

接下来,参考图8至图9,将描述实施例3。顺便提及,图8至图12中所示的xyz坐标系示出了关于成像装置81、111和121的方向。x轴表示成像装置81、111和121的宽度方向,并且箭头方向是向右方向,而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向左方向。y轴表示成像装置81、111和121的深度方向,并且箭头方向是向后方向,而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向前方向。z轴表示成像装置81、111和121的高度方向,并且箭头方向是向上方向,而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向下方向。“〇”标记表示x轴、y轴或z轴的箭头头端(箭头的前端),“〇内×”标记表示x轴、y轴或z轴的箭头的后端。

(成像装置)

图8是实施例3的成像装置81的剖视图。图9是实施例3的成像装置81的透视图。如图8所示,成像装置81是级联式全色多功能机,其中成像部分py、pm、pc和pk沿中间转印带82设置。成像装置81是用于使用电子照相类型在记录材料(介质)s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但成像装置81不限于此。成像装置81也可以是喷墨打印机。记录材料s是通过成像装置81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转印材料,例如纸、ohp片、布等。在下文中,记录材料s被称为片材s。

成像部分py使用黄色调色剂形成黄色图像。成像部分pm使用品红色调色剂形成品红色图像。成像部分pc使用青色调色剂形成青色图像。成像部分pk使用黑色调色剂形成黑色图像。附图标记的后缀y、m、c和k分别表示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在以下描述中,在没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下省略后缀y、m、c和k。除了显影剂(调色剂)的颜色之外,四个成像部分p具有相同的结构。

成像部分p包括作为感光构件的感光鼓(图像承载构件)86。感光鼓86可沿箭头r1所示的方向旋转。在感光鼓86周围,设置有充电设备87、光学扫描装置103、显影设备88、初次转印设备89和鼓清洁设备80。在感光鼓86的上方,设置有环形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构件)82。

中间转印带82由驱动辊92和两个从动辊93和85张紧。中间转印带82在成像期间沿图8中的箭头r2所示的方向旋转。初次转印设备89隔着中间转印带82与感光鼓86相对地设置。初次转印设备89将感光鼓8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2上。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构件)96隔着中间转印带82与从动辊85相对地设置并形成二次转印部分t2。

在成像装置81的下部处,布置有容纳片材s的进给盒102。进给盒102以可朝向前侧拉动的方式安装在成像装置81的主组件(下文中,称为装置主组件)83中。此外,在装置主组件83的侧部处,以可打开和可关闭的方式设置手动进给托盘99。片材s从手动进给托盘99或通过进给辊97从进给盒102进给。片材s通过对准辊98朝向二次转印辊96传送。定影设备84相对于片材s的进给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辊96的下游侧。定影设备84设置在竖直路径部分94中。片材s在竖直路径部分94中沿着竖直方向从二次转印辊96通过定影设备84朝向排出辊95传送到上方。相对于片材s的进给方向,在定影设备84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堆叠其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的排出托盘105。通过竖直路径部分94的片材s被排出到排出托盘105上。

在操作部分110下方的竖直路径部分94中,容纳包括排出辊95的片材s进给部分、各种传感器、定影设备84和鼓风扇。作为堆叠部分的示例的排出托盘105布置在装置主组件83和图像读取部分106之间,并且堆叠通过装置主组件103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片材s。用户能够将排出托盘105上的片材s从前侧取出到成像装置之外。

(成像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装置81的成像过程。四个成像部分p中的成像过程是相同的,因此将描述黄色成像部分py中的成像过程。将省略对品红色成像部分pm、青色成像部分pc和黑色成像部分pk中的成像过程的描述。

充电设备87y对感光鼓86y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光学扫描装置103朝向感光鼓86y的均匀带电表面发射根据黄色成分的图像信息调制的光束,并且在感光鼓86y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设备88y利用黄色调色剂(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成黄色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设备89y将感光鼓86y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2上。初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86y上的调色剂被鼓清洁设备80y除去,并且感光鼓86准备好进行后续的成像。

以类似的方式,由品红色成像部分pm形成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被精确地叠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2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然后,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被连续地叠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2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结果,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互相叠置在中间转印带82上。

从进给盒102或手动进给托盘99进给的片材s通过根据中间转印带82上的调色剂图像定时由对准辊98朝向二次转印辊96传送。叠置在中间转印带82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96共同地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被传送到定影设备84。定影设备84通过加热并按压片材s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通过排出辊95将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排出到排出托盘105上。

(图像读取部分)

在主组件83的上方,图像读取部分(平头扫描仪)106穿过竖直路径部分94布置。图像读取部分106可在手动读取模式(固定读取模式)和自动读取模式(浏览模式)下操作。在手动读取模式中,用户抬起自动文档进给器(adf)107并将原稿放置在读取表面106a上。图像读取部分106光学地读取放置在读取表面(玻璃板)106a上的原稿的下表面上的图像并将图像转换为图像数据。在自动读取模式中,自动文档进给器107从堆叠在原稿托盘108上的一批原稿中逐张分离原稿并将原稿进给至读取表面106a。图像读取部分106光学地读取进给在读取表面106a上的原稿的图像并将图像转换为图像数据。

(操作部分)

成像装置81设置有操作部分46,其用于允许用户输入信息或指令以及操作成像装置81。操作部分46类似于实施例1中描述的操作部分,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通信设备)

接下来,使用图9和图10,将描述通信设备121和第五通信设备131。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设备121对应于实施例1中的第一通信设备31。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通信设备131对应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通信设备32或第三通信设备。图10是成像装置81的前视图。通信设备121和通信设备131分别包括近距离(近场)无线通信器件。信息终端设备52是用于存储信息的存储设备。与实施例1类似,可通过近场无线通信(以下称为nfc)与信息终端设备52连接的通信设备121设置在竖直路径部分盖104内部。竖直路径部分盖104的前表面是基本平坦的表面,并且基本上与成像装置81的前盖130的最前表面和图像读取部分106的最前表面齐平、或者位于这些表面的前面。此外,大致在竖直路径部分盖104的前表面(外观表面)的中心部分处,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圆形目标显示部分122,圆形目标显示部分122是用于使用户将信息终端设备52带到(抓持到)通信设备121附近(之上)的标记。目标显示部分122是在用户使信息终端设备52靠近通信设备121以通过nfc从通信设备121接收信息时由用户瞄准的目标显示器。在信息终端设备52靠近目标显示部分122时,信息终端设备52通过nfc与通信设备121连接。目标显示部分122设置在成像装置81的侧壁表面(侧表面)上。

信息终端设备52是nfc兼容移动设备。nfc兼容移动设备例如是nfc兼容蜂窝(移动)电话、智能电话、平板终端、平板个人计算机、nfc兼容相机、nfc兼容视频摄像机和nfc兼容笔记本(尺寸)个人电脑。连接信息终端设备52与通信设备121的nfc的通信区域的通信距离为几厘米到约1米。连接信息终端设备52与通信设备121的nfc例如是wi-fi(注册商标)或蓝牙(注册商标)。wi-fi(注册商标)是设备之间的符合无线通信标准ieee802.11(其中使用2.4ghz频带、5ghz频带或60ghz频带执行无线通信)的互连。蓝牙(注册商标)是设备之间的符合无线通信标准ieee802.15.1(其中使用2.4ghz频带执行无线通信)的互连。

例如,应用软件(下文中,称为应用)安装在信息终端设备52中,并且应用被启动。通过沿着箭头a方向朝向目标显示部分122操作信息终端设备52,信息终端设备52通过nfc与通信设备121连接。信息终端设备52朝向目标显示部分122操作的方向不限于箭头a方向,也可以是从左到右的方向、从右到左的方向、以及从下到上的方向。信息终端设备52朝向目标显示部分122操作的方向不同于用户从上到下操作该操作部分110的方向。信息终端设备52接近目标显示部分122的方向不同于用户接近操作部分110的方向,从而可以防止由于信息终端设备52的接近而导致的成像装置81的误操作。

如图10所示,通信设备121的目标显示部分122设置在成像装置81的最前面。在用户沿箭头a方向朝向第一目标显示部分122操作信息终端设备52时,对在成像装置81的前表面(前侧)处的操作不存在阻碍,使得用户能够精确地通过通信设备121认证信息终端设备52。在信息终端设备52是例如对角线的屏幕尺寸为约254mm(10英寸)的平板终端的情况下,信息终端设备52的投影面积相对较大。即使在这样的平板终端沿箭头a方向朝向第一目标显示部分122操作的情况下,在其上形成有第一目标显示部分122的竖直路径部分盖104的前面也确保了相对宽的空间,从而提高了操作性。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操作具有相对大面积的信息终端设备52的情况下,操作性也令人满意,使得通信设备121能够可靠地与信息终端设备52通信。

如图9所示,可通过nfc与信息终端设备51连接的第五通信设备131设置在竖直路径部分盖104的上方。信息终端设备51是用于存储信息的存储设备。第五通信设备131通过nfc从信息终端设备51获取信息。第五通信设备131布置在操作部分110的旁边。具体地,第五通信设备131布置在操作部分110的右侧且布置在设置于竖直路径部分盖104的上部处的右上盖201的内部。在右上盖20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心部分处,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圆形目标显示部分132,圆形目标显示部分132是用于使用户将信息终端设备52带到(抓持到)第五通信设备31附近(之上)的标记。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设置在与第一目标显示部分122不同的位置处。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设置在操作部分110的触摸面板旁边。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相对于成像装置81的前后方向关于左右方向与操作部分110相邻地布置。如图9所示,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相对于操作部分110与手动进给托盘99侧相邻。此外,用户沿箭头b方向从成像装置81的上方朝向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操作信息终端设备51。当信息终端设备51靠近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与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相对)时,信息终端设备51通过nfc执行与第五通信设备131的无线通信。

nfc通信设备ic卡例如是薄板,其尺寸为竖直长度约85mm、横向长度约55mm。nfc兼容ic卡的尺寸比nfc兼容移动设备小。因此,即使用户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朝向第五通信设备132操作信息终端设备51,信息终端设备51本身和抓持信息终端设备51的(用户的)手指也不接近操作部分110的触摸面板,因此手指不容易接触触摸面板。即使第五通信设备131设置在操作部分110的触摸面板旁边,也减少了由于信息终端设备51的操作而导致的成像装置81的误操作的发生。此外,ic卡在许多情况下被保持在设置有用于挂在用户脖子上的带的卡套中、或者被保持在设置有卷轴的卡套中。在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设置在成像装置81的侧表面上时,使用具有长度较短的带的卡套或具有长度较短的卷轴的卡套的用户必须执行弯腰操作以使ic卡面对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从可用性的观点来看,这不是优选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目标显示部分132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第一目标显示部分122的上侧。

通信设备121设置在通信设备131附近。因此,通信设备121的布线和第五通信设备131的布线可以通过同一空间的内部与设置在成像装置81的后部处的控制器基板连接。

通信设备121所布置的位置不同于第五通信设备131所布置的位置。通信设备121所布置的位置比第五通信设备131所布置的位置更远离操作部分110。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抑制在用户将信息终端设备52抓持到通信设备121之上时发生成像装置81的误操作。

实施例4

接下来,参考图11,将描述实施例4。图11是实施例4的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视图。在实施例4中,通过向与实施例3中的结构类似的结构添加类似的附图标记,将省略对与实施例3中的结构类似的结构的描述。实施例4的成像装置111具有与实施例3中的成像装置81基本类似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其描述。实施例4中的通信设备121与实施例3中的通信设备121相同,因此将省略其描述。然而,实施例4中的通信设备121的定位位置与实施例3中的通信设备121的定位位置不同。下面,将描述实施例4中的通信设备121的定位位置。

(通信设备)

实施例3中的目标显示部分122形成在作为成像装置81的最前表面(侧面)的竖直路径部分盖104上。另一方面,实施例4中的目标显示部分142形成在成像装置111的右侧壁表面上。具体地,通信设备121布置在右前竖直盖141的内部。右前竖直盖141的右侧表面是基本平坦的表面并且与成像装置111的其他右侧盖基本齐平或位于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的最外侧。与实施例3中类似,通信设备131布置在操作部分110的右侧并且布置在右上盖201的内部。

手动进给托盘99以可打开且可关闭的方式安装在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上。成像装置111是竖直路径型的,其中片材s从下向上进给,因此可以在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上设置相对宽的平坦表面部分。因此,提供了用于容纳通信设备121的空间设置在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内部的自由度以及目标显示部分142设置在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上的自由度。此外,通过在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上设置目标显示部分142,在用户站在成像装置111的前侧的状态下用户可以将信息终端设备52带到目标显示部分142附近。操作部分110布置在成像装置111的前侧,使得目标显示部分142布置在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上并且布置在比操作部分110更靠近前表面的侧面(前侧)上。第一目标显示部分142靠近操作部分110布置,从而提高了用户对成像装置111的操作性。

例如,安装在信息终端设备52中的应用软件被启动,并且通过沿箭头c方向朝向目标显示部分142操作信息终端设备52,信息终端设备52通过nfc与通信设备121连接。信息终端设备52朝向目标显示部分142操作的方向不限于箭头c方向,也可以是从右前方到右后方的方向、从右后方到右前方的方向、从右下方到右上方的方向、从右上方到右下方的方向。信息终端设备52朝向目标显示部分142操作的方向不同于用户从上到下操作操作部分110的方向。信息终端设备52接近目标显示部分142的方向不同于用户接近操作部分110的方向,使得信息终端设备52自身不接触操作部分110。此外,抓持信息终端设备52的(用户的)手指不接触操作部分110或防止其接近操作部分。因此,可以抑制由于信息终端设备52接近目标显示部分142而导致的成像装置111的误操作。

通信设备121所布置的位置不同于通信设备131所布置的位置。通信设备121所布置的位置比通信设备131所布置的位置更远离操作部分110。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防止在用户将信息终端设备52抓持到通信设备121之上时发生成像装置111的误操作。

实施例5

接下来,参考图12,将描述实施例5。图12是实施例5的成像装置151的左侧表面。在实施例5中,通过向与实施例3中的结构类似的结构添加类似的附图标记,将省略对与实施例3中的结构类似的结构的描述。实施例5的成像装置151具有与实施例3中的成像装置81基本类似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其描述。实施例5中的通信设备121与实施例3中的通信设备121相同,因此将省略其描述。然而,实施例5中的通信设备121的定位位置与实施例3中的通信设备121的定位位置不同。下面,将描述实施例5中的通信设备121所布置的位置。

(通信设备)

实施例3中的目标显示部分122形成在作为成像装置81的最前面(侧)的竖直路径部分盖104上。实施例4中的目标显示部分142形成在右前竖直盖141上,所述右前竖直盖141是成像装置111的右侧表面的最外表面。另一方面,实施例5中的目标显示部分222形成在成像装置151的左侧壁表面上。具体地,通信设备121布置在左盖102的内部。左盖102是基本平坦的表面并且与成像装置151的其他左侧盖基本齐平或者位于成像装置151的左侧壁表面的最外侧。与实施例3中一样,通信设备131(图5中未示出)设置在操作部分110的右侧并且布置在右上盖201的内部。

左盖102固定在成像装置151的左侧。左盖102在成像装置151的左侧(表面)上占据大区域。因此,提供了用于容纳通信设备121的空间设置在成像装置151的左侧表面内部的自由度以及目标显示部分222设置在成像装置151的左侧表面上的自由度。此外,通过在成像装置151的左侧表面上设置第一目标显示部分222,信息终端设备52对第一目标显示部分222的操作性也良好。操作部分110设置在成像装置151的前侧,使得第一目标显示部分222布置在成像装置151的左侧表面上并且布置在比操作部分110更靠近前表面的侧面(前侧)上。在用户站在成像装置111的前侧的状态下用户可以将信息终端设备52带到目标显示部分142附近。

例如,安装在信息终端设备52中的应用软件被启动,并且通过沿箭头d方向朝向第一目标显示部分222操作信息终端设备52,信息终端设备52通过nfc与第一通信设备121连接。信息终端设备52朝向目标显示部分222操作的方向不限于箭头d方向,也可以是从左前方到左后方的方向、从左后方到左前方的方向、从左下方到左上方的方向、以及从左上方到左下方的方向。信息终端设备52朝向目标显示部分222操作的方向不同于用户从上到下操作操作部分110的方向。信息终端设备52接近目标显示部分222的方向不同于用户接近操作部分110的方向,使得信息终端设备52本身不接触操作部分110。此外,抓持信息终端设备52的(用户的)手指不接触操作部分110或防止其接近操作部分。因此,可以防止由于信息终端设备52接近目标显示部分222而导致的成像装置151的误操作。

通信设备121所布置的位置与通信设备131所布置的位置不同。通信设备121所布置的位置比通信设备131所布置的位置更远离操作部分110。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防止在用户将信息终端设备52抓持在通信设备131之上时发生成像装置151的误操作。

如图8至图12中所示,实施例3至实施例5中的操作部分110相对于成像装置81、141和151的尺寸较小。另一方面,从提高操作性的观点来看,操作部分110的显示输入部分在一些情况下增大。由此,操作部分110本身变大,但是目标显示部分122和222位于装置主组件83的不包括操作部分110的前侧、右侧和左侧的最外表面上。因此,可以在维持成像装置81、151和111的外观质量的同时改善信息终端设备52对第一目标显示部分122、142和222的操作性,因而可以可靠地执行通过通信设备121与信息终端设备52进行的通信。

此外,在实施例3至实施例5中,目标显示部分122、142和222由圆圈绘制,但是可以采用任何记号(例如图示、符号、字符等),只要用户可以识别该记号是用于信息终端设备的目标部分。

在排出托盘105上,作为选择,还可以设置机内修整器(未示出)。或者,在排出托盘105a上,作为选择设置缓冲路径单元(未示出),并且缓冲路径单元(未示出)也可以将片材s递送到附接至成像装置81、111和151外部的外部修整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目标显示部分设置在成像装置81、141和151的不包括选择的所有方向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侧壁表面上。在信息终端设备52朝向通信设备121的目标显示部分122操作时,可以使信息终端设备52与第一通信设备121通信而不由于选择而妨碍其操作性。

根据上述实施例,能够进行近距离(近场)无线通信的通信设备的目标显示部分设置在成像装置的所有方向侧表面中的除后表面之外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当从成像装置的侧表面朝向通信设备的目标显示部分操作要认证的设备时,操作不受诸如从成像装置突出的结构突出部的障碍物的阻碍,实现了操作性的提高。此外,在接近操作部分的方向基本上从成像装置的上方往下的情况下,要认证的设备可沿与操作部分的接近方向不同的方向接近目标显示部分,从而防止错误地输入至操作部分。

即使为了提高成像装置的操作性,操作部分的显示部分变为具有大尺寸并且因而操作部分本身变大,目标显示部分也布置在装置主组件的不包括操作部分的至少一个侧表面的最外表面上。由此,目标显示部分不对不包括操作部分的整个外观产生影响。

操作部分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前侧,并且目标显示部分设置在朝向操作部分的左侧表面的向前侧(前侧)和朝向操作部分的右侧表面的向前侧(前侧)中的至少一者上。由此,目标显示部分设置在操作操作部分的用户的手够着的范围内,从而改善了整个成像装置的操作性。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用户将移动设备抓持在通信设备之上时,可以防止发生误操作。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抑制了由用户抓持在成像装置的操作部分之上的信息终端设备与操作部分的接触。

[附图标记说明]

51...ic卡

52...信息终端设备

24、122、132、142、222...目标显示部分

111、201...成像装置

121...通讯设备

131...ic卡读卡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