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定影器的具有加热元件的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5252发布日期:2020-07-24 17:0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用于定影器的具有加热元件的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打印机中,调色剂被供给到在图像接收器中形成的静电潜像,以在图像接收器上形成可见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之后,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

定影过程伴随着对调色剂施加热和压力的过程。定影器包括彼此接合并形成定影夹持部的加热辊和加压辊。加热辊由诸如卤素灯的加热器加热。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其上的记录介质在通过定影夹持部时受到热和压力,并且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为了响应高速印刷和低能量定影的需求,可以使用热容量小于加热辊的定影带。作为加热器,可以采用用于局部加热定影夹持部中的定影带的板式加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子照相打印机的示例的示意框图;

图2是定影器的示例的示意框图;

图3是加热器的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是加热器的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加热器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

图6是包括两对加热元件的加热器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

图7是包括两对加热元件的加热器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

图8是包括三对加热元件的加热器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

图9是包括三对加热元件的加热器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

图10是包括三对加热元件的加热器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和

图11a至图11c是采用按压力可变构件的定影器的示例的示意性框图。

最佳实施例

图1是应用根据本公开的加热器和定影器的打印机的示例的示意框图。参考图1,打印机可以包括用于在例如纸的记录介质p上形成可见调色剂图像的打印单元100和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的定影器200。根据示例的打印单元100通过电子照相方法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

打印单元100可以包括多个感光鼓1、多个显影装置10和送纸带30。作为在其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光导体的例子,感光鼓1可以包括导电金属管和形成在导电金属管的外周上的感光层。多个显影装置10分别对应于多个感光鼓1。多个显影装置10通过向形成在多个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供应调色剂并执行显影而在多个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多个显影装置10可以独立于多个感光鼓1被分别替换。此外,多个显影装置10可以是包括感光鼓1的盒的形式。

对于彩色打印,多个显影装置10可以包括分别容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的多个显影装置10y、10m、10c和10k。除了上述颜色之外,可以进一步采用容纳诸如浅品红色和白色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在下文中,将描述包括多个显影装置10y、10m、10c和10k的打印机。除非另外描述,当y、m、c和k被添加到附图标记时,附图标记表示用于通过使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来打印图像的部件。

显影装置10将容纳在其中的调色剂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像,并将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的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10可以包括显影辊5。显影辊5将显影装置10中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1。显影偏压可以施加到显影辊5。未示出的调节构件调节由显影辊5供给到显影区域的调色剂量,在该显影区域中感光鼓1和显影辊5彼此面对。

当采用双组分显影方法时,磁性载体和调色剂可以容纳在显影装置10中。显影辊5可以与感光鼓1分开几十或几百微米。尽管图中未示出,显影辊5可以具有磁性辊布置在中空圆柱形套筒中的形状。调色剂附着在磁性载体的表面。磁性载体附着到显影辊5的表面,并被运送到感光鼓1和显影辊5彼此面对的显影区域。由于施加在显影辊5和感光鼓1之间的显影偏压,调色剂被供给到感光鼓1,并且将形成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可见的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10可以包括搅拌器(未示出),用于将调色剂和磁性载体彼此混合,搅拌混合物,并将搅拌的混合物运送到显影辊5。搅拌器可以是例如螺旋钻,并且多个搅拌器可以提供在显影装置10中。

当采用不使用磁性载体的单组分显影方法时,显影辊5可以在接触感光鼓1的同时旋转。显影辊5可以旋转,同时与感光鼓1分开几十或几百微米。显影装置10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将调色剂附着到显影辊5的表面的供给辊(未示出)。供给偏压可被施加到供给辊。显影装置10可以进一步包括搅拌器(未示出)。搅拌器可以搅拌调色剂,使得调色剂摩擦带电。搅拌器可以是例如螺旋钻。

充电辊2是用于对感光鼓1充电以使感光鼓1具有均匀的表面电势的充电装置的示例。代替充电辊2,可以采用充电刷或电晕充电装置。

清洁刮板6是用于在转印工艺之后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和异物的清洁构件的示例。代替清洁刮板6,可以采用另一种类型的清洁设备,例如旋转刷。

详细描述了作为例子的打印机的显影方法的示例。然而,打印机可以采用其他各种显影方法。

曝光装置20将根据图像信息调制的光照射到感光鼓1y、1m、1c和1k上,并形成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图像的静电潜像。作为曝光装置20的示例,可以采用使用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激光扫描单元(lsu)和使用led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曝光装置。

送纸带30支撑并输送记录介质p。送纸带30例如可以由支撑辊31和32支撑,并且可以被循环驱动。记录介质p由拾取辊51从装载台50一个接一个地拾取,由输送辊52输送,并且可以通过例如静电力附接到送纸带30。多个转印辊40可以布置在多个转印辊40面对多个感光鼓1y、1m、1c和1k且送纸带30介于其之间的位置中。多个转印辊40是将调色剂图像从多个感光鼓1y、1m、1c和1k转印到由送纸带30支撑的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单元的示例。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的转印偏压被施加到多个转印辊40。代替转印辊40,可以采用电晕转印单元或采用针式电晕法(pinscorotronmethod)的转印单元。

定影器200对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施加热量和/或压力,并且可以将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通过定影器200的记录介质p由排出辊53排出。

通过上述构造,曝光装置20将响应于各个颜色的图像信息调制的光照射到多个感光鼓1y、1m、1c和1k上,并形成静电潜像。多个显影装置10y、10m、10c和10k分别向形成在多个感光鼓1y、1m、1c和1k上的静电潜像供给y、m、c和k色调色剂,并且分别在多个感光鼓1y、1m、1c和1k的表面上形成y、m、c和k色可见调色剂图像。装载在装载台50上的记录介质p由拾取辊51和输送辊52供给到送纸带30,并且例如通过静电力保持在送纸带30上。通过施加到多个转印辊40的转印偏压,y、m、c和k色调色剂图像被顺序转印到由送纸带30输送的记录介质p上。当记录介质p通过定影器200时,调色剂图像通过热和压力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调色剂图像完全定影到其上的记录介质p由排出辊53排出。

图1中所示的打印机采用了将在多个感光鼓1y、1m、1c和1k上显影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由送纸带30支撑的记录介质p上的方法。然而,另一种转印方法是可用的。例如,可以采用将在多个感光鼓1y、1m、1c和1k上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未示出)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方法。

当打印单色图像(例如,黑色图像)时,打印机可以包括多个显影装置10y、10m、10c和10k中的显影装置10k。可以不提供送纸带30。记录介质p被输送到感光鼓1k和转印辊40之间,并且形成在感光鼓1k上的调色剂图像可以通过施加到转印辊40的转印偏压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定影器200向调色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为了提高打印速度和减少能量消耗,定影器200可以采用具有小热容量的受热部分。例如,薄膜形的环形带可以被用作受热部分。因此,定影器200的温度可以快速升高到调色剂图像可以被定影的温度,并且可以在打印机打开后的短时间内执行打印。

图2是定影器的示例的示意框图。参考图2,定影器200可以包括柔性环形带220、加热器210和支承构件230。加热器210位于柔性环形带220内部,并加热柔性环形带220。支承构件230位于柔性环形带220外部,以面向加热器210。按压构件240可以向加热器210和支承构件230中的至少一个提供按压力。加热器210和支承构件230通过按压构件240的按压力彼此按压,从而形成定影夹持部201。加热器210加热定影夹持部201中的柔性环形带220。当表面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t的的记录介质p通过定影夹持部201时,调色剂图像t通过热和压力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尽管图中未示出,定影器200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检测加热器210的温度以控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作为安全装置的恒温器。

作为示例,柔性环形带220可以包括膜状基层(未示出)。基层可以是金属薄膜,例如不锈钢、镍(ni)或镍-铜(cu)或具有耐热性和耐磨性的聚合物膜,其可以承受定影温度,例如聚酰亚胺膜、聚酰胺膜或聚酰胺酰亚胺膜。基层的厚度可以被设定为使得柔性环形带220可以具有柔性和弹性,其中柔性环形带220在定影夹持部201中柔性地变形,并且在偏离定影夹持部201之后,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例如,基层的厚度可以是大约30毫米至200毫米。基层的厚度可以是例如大约50毫米至100毫米。

释放层(未示出)可以提供在基层的朝向支承构件230的表面上或者基层的两个表面上。释放层可以是具有高分离性的树脂层。释放层可以包括例如全氟烷氧基(pfa)、聚四氟乙烯(ptfe)和氟化乙烯丙烯(fep)中的一种或多种。释放层的厚度可以是例如大约10毫米至30毫米。

为了形成宽而平的定影夹持部201,弹性层(未示出)可以介于基层和释放层之间。弹性层可以由具有耐热性的材料形成,其可以承受定影温度。例如,弹性层可以由诸如氟橡胶或硅橡胶的橡胶材料形成。弹性层的厚度可以是例如大约10毫米至50毫米。

作为示例,支承构件230可以是支承辊,该支承辊在被按压向加热器210且柔性环形带220介于其间的同时旋转,并驱动柔性环形带220。支承构件230可以包括弹性层(未示出)。作为示例,弹性层的材料可以是橡胶材料,例如氟橡胶、硅橡胶、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丙烯酸橡胶、氢化橡胶或氨基甲酸乙酯橡胶,或者各种热塑性弹性体中的一种,例如苯乙烯基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基热塑性弹性体、聚氯乙烯基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基热塑性弹性体、聚酯基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基热塑性弹性体、聚丁二烯基热塑性弹性体、反式聚异戊二烯基热塑性弹性体和氯化聚乙烯基热塑性弹性体。释放层可以包括全氟烷氧基(pfa)、聚四氟乙烯(ptfe)和氟化乙烯丙烯(fep)中的一种或多种。

按压构件240可以例如对加热器210提供朝向支承辊230的按压力。按压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加热器210。作为示例,参考图2,按压构件240可以向加热器210由其支承的支撑构件250或连接到支承构件250的按压支架260提供按压力。向加热器210提供按压力的结构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

图3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参照图3,加热器210可以包括基板211、提供在基板211的面向支承构件230的表面211a上的加热元件212、以及用于向加热元件212供给电流的电极(未示出)。加热元件212接收电能并散发热量。后面将描述加热元件212的结构。绝缘层213覆盖加热元件212和电极。绝缘层213可以用作接触柔性环形带220的滑动层。绝缘层213可以是例如玻璃层。

图4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参照图4,加热器210可以包括基板211、提供在基板211的与面向支承构件230的表面211a相对的表面211b上的加热元件212、以及用于向加热元件212提供电流的电极(未示出)。加热元件212接收电能并散发热量。后面将描述加热元件212的结构。绝缘层213覆盖加热元件212和电极。滑动层214可以提供在基板211的面向支承构件230的表面211a上。滑动层214可以是例如玻璃层或聚酰亚胺层。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加热器210的示例中,基板211可以是例如陶瓷基板。例如,氧化铝(al2o3)或氮化铝(aln)可以用作陶瓷材料。加热元件212可以是例如金属加热元件,例如银-钯(ag-pd)合金。电极可以是例如银-铂(ag-pt)电极或ag电极。

加热元件212的形状可以考虑热效率、定影性和防止记录介质p不通过的区域过热来确定。

加热元件212可以包括在基板211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的一对加热元件。一对加热元件在基板2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基板211的宽度方向是记录介质p被输送通过定影夹持部201的方向。基板211的长度方向是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并且正交于记录介质p被输送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加热元件212可以包括基于基板211的宽度方向对称的多对加热元件。多对加热元件在基板2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多对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一端可以连接到公共电极。多对加热元件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到多个驱动电极。多对加热元件可以单独驱动或者一起驱动。多对加热元件指至少两对加热元件。

在多对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对加热元件中,每单位长度的热值(heatingvalue)可以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中和两端处变化。例如,在多对加热元件中,在位于最外侧的一对外部加热元件中,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基板2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可高于在中心中。在位于该对外部加热元件的内侧的一对内部加热元件中,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基板2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中可高于两端处。在上述构造中,一对内部加热元件和一对外部加热元件被同时或单独驱动,使得当在各种尺寸之一的记录介质p上执行定影处理时,可以防止记录介质p没有通过的区域过热。

多对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对加热元件的长度可以不同于其他对加热元件的长度。例如,一对外部加热元件可以对应于最大尺寸的记录介质p。一对内部加热元件的长度可以小于一对外部加热元件的长度。在上述构造中,一对内部加热元件和一对外部加热元件被单独或同时驱动,使得当在各种尺寸之一的记录介质p上执行定影处理时,可以防止记录介质p没有通过的区域过热。

一对加热元件之间的内部距离会影响定影夹持部201中的热效率和定影性。在具有6毫米宽度的氧化铝基板上形成具有1毫米宽度的一对加热元件,并且在将该对加热元件之间的内部距离改变为0毫米、0.8毫米、1.6毫米、2.4毫米、3.2毫米和4毫米的同时,测量定影夹持部20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中和两端处的温度以及中心中和两端处温度之间的平均温度。结果,当内部距离较大时,定影夹持部201中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较高,而在中心较低。相反,当内部距离小时,定影夹持部201中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较低,而在中心中较高。随着内部距离越大,定影夹持部201中的平均温度越高,这意味着随着内部距离越大,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图像接收的平均热量越大。也就是说,随着内部距离越大,加热器210的热效率越高。

基于宽度方向,定影夹持部201的中心与两端之间的温度差随着内部距离越小而越大。当定影夹持部201的中心与两端之间的温度差较大时,在温度上升期间,施加到加热器210的热应力集中在中心,使得加热器210被损坏的可能性增加。根据以上所述,内部距离可以不小于一对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中心的厚度,使得定影夹持部201的中心和两端之间的温度差减小,并且加热器210因热应力的集中所损坏的可能性减小。此外,当内部距离不小于一对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中心的厚度时,由于热应力的影响小,加热器210的温度可能快速上升。

随着内部距离越大,定影性可增加。定影性可以通过例如胶带法(tapingmethod)来测量。在胶带法中,测量印刷到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的光密度,将胶带附着到记录介质p上并从记录介质p上分离,再次测量记录在记录介质p中的图像的光密度,并且定影性确定为粘胶带前后的光密度之间的比率。在具有5.8毫米宽度的氧化铝基底上形成各自具有0.9毫米宽度的一对加热元件,并且在将该对加热元件之间的内部距离改变为0毫米、2毫米和2.8毫米的同时,测量定影性。根据以上,在各情况下,定影率为60.2%、84.5%和88.3%。因此,应当注意,通过使内部距离不小于一对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中心的厚度,可以确保不小于80%的定影性。

关于一对加热元件之间的内部距离的上述条件可以如下应用于多对加热元件中位于最内侧的一对加热元件之间的内部距离。多对加热元件中的一对最内侧加热元件之间的内部距离可以不小于通过将一对最内侧加热元件的基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宽度和与一对最内侧加热元件相邻的一对外侧加热元件的基板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的宽度相加而获得的值。根据上述构造,如上所述,可以实现高热效率和高定影性,可以降低加热器210被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实现温度的快速升高。

在下文中,将描述加热元件212的各种示例。

图5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参照图5,加热元件212包括基于基板211的宽度方向w布置在外侧的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和位于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内侧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第三加热元件和第四加热元件)。第二对加热元件320之间的内部距离d具有的值不小于通过将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的宽度相加而获得的值。换句话说,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提供在基板211上并且在基板2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提供在基板211宽度方向上的基板21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侧与第一侧相对。第三加热元件和第四加热元件提供在基板211上,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上提供在第一加热元件与第二加热元件之间。第三加热元件与第四加热元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在第一加热元件、第二加热元件、第三加热元件和第四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一加热元件、第二加热元件、第三加热元件和第四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宽度之和。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各自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对称。第三加热元件与第四加热元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在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三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处的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之和的两倍。即,d≥2×(d1+d2)。

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一端连接到公共电极400,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二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驱动电极410,并且第三加热元件或第四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驱动电极420。例如,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中的每个的一端连接到公共电极400。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驱动电极4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驱动电极420。

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具有对应于最大记录介质p1的长度。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长度可以相同。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三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三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中与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三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在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相比是不同的。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处大于在中心中。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中大于在两端处。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分布由附图标记510和520表示。热值的分布可以例如通过使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处小于在中心中,并且使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中小于在两端处来实现。也就是说,在第一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第一加热元件的宽度小于在第一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一加热元件的宽度,并且在第三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小于在第三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三加热元件的长度相等。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可以在形状上彼此互补。

对于最大的记录介质p1,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可以被同时驱动,使得加热器210的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是均匀的。对于小的记录介质p2,驱动第二对加热元件320,通过使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热值大,而使得其中心的热值大。例如,可以通过使向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电流供应量大于向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电流供应量来实现上述驱动。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实现高的热效率,并防止记录介质p没有通过的区域在定影小的记录介质p2的过程中过热。

图6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与图5所示的加热器210的示例相比,将描述图5所示的加热器210和图6所示的加热器210之间的差异。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三加热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均匀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宽度d1和d2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因此,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长度大于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长度。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宽度是均匀的,第三和第四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宽度是均匀的,并且第一和第二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大于第三和第四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可以具有对应于最大记录介质p1的长度。第二对加热元件320位于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分布由图6中的附图标记510和520表示。第二对加热元件320之间的内部距离d具有的值不小于通过将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的宽度相加而获得的值。即,d≥2×(d1+d2)。

对于最大的记录介质p1,可以驱动第一对加热元件。对于小的记录介质p2,可以驱动第二对加热元件。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实现高的热效率,并防止记录介质p没有通过的区域在定影小的记录介质p2的过程中过热。

图7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与图5所示的加热器210的示例相比,将描述图5所示的加热器210和图7所示的加热器210之间的差异。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宽度d1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因此,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中大于在两端处。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分布由图7中的附图标记510和520表示。热值的分布可以例如通过使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中小于在两端处来实现。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可以具有对应于最大记录介质p1的长度。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宽度是均匀的,在第三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小于在第三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并且在第四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四加热元件的宽度小于在第四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第四加热元件的宽度。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长度可以与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长度相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之间的内部距离d具有的值不小于通过将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的宽度相加而获得的值。即,d≥2×(d1+d2)。

对于最大的记录介质p1,可以驱动第一对加热元件。对于小的记录介质p2,可以驱动第二对加热元件。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实现高的热效率,并防止记录介质p没有通过的区域在定影小的记录介质p2的过程中过热。

图8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参照图8,基于基板211的宽度方向w,加热元件212包括布置在最外侧的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位于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内侧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以及位于最内侧的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第五加热元件和第六加热元件)。第五加热元件和第六加热元件提供在基板211上,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上提供在第三加热元件与第四加热元件之间。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中的每对可以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对称。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之间的内部距离d4具有的值不小于通过将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和邻近第三加热元件330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的宽度相加而获得的值。即,d4≥2×(d2+d3)。即,第五加热元件与第六加热元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在第三加热元件、第四加热元件、第五加热元件和第六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第四加热元件、第五加热元件和第六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宽度之和。

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中的每个的一端连接到公共电极400。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驱动电极4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驱动电极420。第三对加热元件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三驱动电极430。

第一加热元件或第二加热元件中至少一个的长度不同于第三加热元件或第四加热元件中至少一个的长度。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具有的长度可以对应于最大的记录介质p1。第一对加热元件310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也就是说,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长度小于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长度。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宽度是均匀的,并且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小于第一和第二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作为示例,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长度可以相同。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可以位于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

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中的一对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处大于在中心。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中的另一对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大于在两端处。例如,可以通过使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中的一对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处小于在中心,并且使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另一对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小于在两端处,来实现上述热值分布。换句话说,在第三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小于在第三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并且在第五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第五加热元件的宽度大于在第五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第五加热元件的宽度,或者在第三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大于在第三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第三加热元件的宽度,并且第五加热元件在第五加热元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处的宽度小于第五加热元件在第五加热元件的端部处的宽度。根据该示例,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处大于在中心。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的中心大于在两端处。例如,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处小于在中心,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小于在两端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可以在形状上彼此互补。在图8中,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分布分别由附图标记510、520和530表示。

对于最大的记录介质p1,可以驱动第一对加热元件310,使得加热器210在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是均匀的。对于小的记录介质p2,可以同时驱动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对于更小的记录介质p3,可以驱动第三对加热元件330。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实现高的热效率,并防止小的记录介质p2和p3没有经过的区域在定影小的记录介质p2和p3的过程中过热。

图9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图9是图8所示的加热器210的示例的变型,其中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大于两端,并且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端大于中心。例如,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的中心小于两端,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小于中心。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可以在形状上彼此互补。在图9中,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分布分别由附图标记510、520和530表示。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之间的内部距离d4具有的值不小于通过将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和邻近第三加热元件330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的宽度相加而获得的值。即,d4≥2×(d2+d3)。

对于最大的记录介质p1,可以驱动第一对加热元件310,使得加热器210在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是均匀的。对于小的记录介质p2,可以同时驱动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对于更小的记录介质p3,可以驱动第二对加热元件320。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实现高的热效率,并防止小的记录介质p2和p3没有经过的区域在定影小的记录介质p2和p3的过程中过热。

图10是加热器210的示例的平面图,其示出了热值的分布。图10是图8所示的加热器210的示例的修改,其中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每单位长度的热值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即,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是均匀的。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具有对应于最大记录介质p1的长度。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长度小于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的长度。第三对加热元件330的长度小于第二对加热元件320的长度。例如,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可以具有分别对应于小的记录介质p2和p3的长度。换句话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加热元件的宽度是均匀的,第三和第四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小于第一和第二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第五和第六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小于第三和第四加热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可以位于长度方向l的中心。在图10中,第一对加热元件310、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和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在长度方向l上的热值分布分别由附图标记510、520和530表示。第三对加热元件330之间的内部距离d4具有的值不小于通过将第三对加热元件330和邻近第三加热元件330的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的宽度相加而获得的值。即,d4≥2×(d2+d3)。

对于最大的记录介质p1,可以驱动第一对加热元件310。对于小的记录介质p2,可以驱动第二对加热元件320。对于更小的记录介质p3,可以驱动第三对加热元件330。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实现高的热效率,并防止小的记录介质p2和p3没有经过的区域在定影小的记录介质p2和p3的过程中过热。

根据上述示例,驱动电极连接到一对加热元件的另一端。然而,可以使用对应于一对加热元件的一对驱动电极。根据上述构造,由于一对加热元件可以被同时驱动,或者该对加热元件中的一个加热元件可以被驱动,所以可以精确地控制温度并提高热效率。

根据上述示例,由于宽度在长度方向l上缓慢变化的形状,热值在中心和两端处变化的加热元件得以实现。热值在中心和两端处变化的加热元件可以由另一种形状实现。例如,热值在中心和两端处变化的加热元件也可以通过阶梯形状实现,其中中心具有第一宽度,两端具有第二宽度。此外,加热元件的宽度可以从中心到两端分阶段地改变。

由按压构件240提供给加热器210和支承构件230的按压力可以变化。例如,当进行定影时,向加热器210和支承构件230提供足够的按压力,以提高可定影性,并且当不进行定影时,为了减小施加到柔性环形带220和支承构件230的应力,可以减小或去除按压力。封套可以用作记录介质p。当按压力强时,当封套通过定影夹持部201时,封套会起皱。起皱的发生可以通过减小按压力来解决。此时的按压力可以小于进行定影时的按压力,并且可以大于不进行定影时的按压力。

图11a、图11b和图11c是定影器200的示例的示意性框图。参照图11a、11b和11c,采用用于改变按压力的按压力可变构件270。例如,按压力可变构件270可以包括可绕铰链271-1旋转并包括凸轮接触部分271-2的按压杆271,以及面向凸轮接触部分271-2的旋转凸轮272。按压构件240按压按压杆271。按压构件240可以是例如压缩螺旋弹簧。按压杆271可以按压例如按压支架260。旋转凸轮272可以包括具有距离旋转中心272-4不同半径的第一部分272-1、第二部分272-2和第三部分272-3。距离旋转中心272-4的半径在第一部分272-1中最小,并且按照第二部分272-2和第三部分272-3的顺序增大。当旋转凸轮272旋转时,第一部分272-1、第二部分272-2和第三部分272-3依次面对凸轮接触部分271-2。旋转凸轮272可以由未示出的马达旋转。

如图11a所示,在定影期间,第一部分272-1面对凸轮接触部分271-2。第一部分272-1可以与凸轮接触部分271-2分离。最大的按压力被施加到加热器210和支承构件230。

当封套用作记录介质p时,如图11b所示,第二部分272-2接触凸轮接触部分271-2。然后,按压杆271围绕铰链271-1旋转,并且按压力减小。因此,由于施加了小的按压力,可以防止封套在定影过程中起皱。

当不进行定影时,如图11c所示,第三部分272-3接触凸轮接触部分271-2。然后,按压杆271进一步绕铰链271-1旋转,从而可以减小或消除按压力。

按压力可变构件270的结构不限于图11a、图11b和图11c所示的示例,并且各种变型是可用的。

虽然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示例,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进行各种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