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32023发布日期:2020-08-05 01:2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于带照相机的便携设备的透镜驱动装置、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照相机模块的驱动机构,其包含:保持件(透镜保持部件),保持透镜单元;线圈,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上部板簧以及下部板簧,将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基座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驱动机构中,下部板簧经由粘接剂而被粘接于基座部件。具体地说,在下部板簧上形成有定位孔,在基座部件的与该定位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粘接区域。进而,下部板簧经由涂布于粘接区域的粘接剂而被粘接于基座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29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该粘接区域形成于基座部件的深处部位,因此难以在所期望的位置适当地涂布粘接剂。因此,存在粘接剂被涂布在不合适的位置的顾虑。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涂布对板簧进行固定的粘接剂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基座部件;壳体,具体有筒状的外壁部、且被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板簧,将配置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及驱动机构,使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沿上述光轴方向移动,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上述基座部件具有:承接面,与上述光轴方向垂直,并支承上述板簧;以及侧壁面,与上述壳体中的上述外壁部的内表面对置,上述侧壁面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形成为一端部与另一端部在上述光轴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上述引导部的上述一端部配置在位于上述外壁部的内侧且相比上述另一端部接近上述承接面的位置,上述另一端部配置成从上述外壁部露出,上述板簧构成为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件以及上述壳体,上述粘接剂涂布在上述另一端部侧、且经由上述一端部而在上述承接面与上述板簧之间扩展。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案,提供一种容易涂布对板簧进行固定的粘接剂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4a是壳体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4b是壳体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5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6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7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右侧视图。

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8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9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9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a是一部分的部件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0b是一部分的部件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1b是下侧板簧的仰视图。

图12a是对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2b是对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座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4a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后视图。

图14b是基座部件的俯视图。

图14c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剖视图。

图14d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剖视图。

图15a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局部俯视图。

图15b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局部俯视图。

图16a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上方立体图。

图16b是壳体、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剖视图。

图17a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上方立体图。

图17b是壳体、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剖视图。

图18a是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上方立体图。

图18b是壳体、基座部件以及下侧板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y1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后视图。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a是省略了壳体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与图2a对应。图4b是从x2侧观察的、省略了壳体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左侧视图。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所示包含: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透镜体的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板簧6;以及供板簧6固定的固定侧部件rg。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1枚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且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jd。光轴方向jd包含透镜体的光轴的方向以及与光轴平行的方向。

驱动机构mk如图1所示包含:卷绕成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配置的2个磁铁5。固定侧部件rg包含壳体4和埋入有金属部件7的基座部件18。金属部件7如图3b所示包含实现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端子7a、7b以及7c。板簧6包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含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壳体4具有:矩形环状的外壁部4a;以及以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4b。外壁部4a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第1侧板部4a1;以及与第1侧板部4a1垂直且相互对置的一对第2侧板部4a2。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且安装在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之上。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照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a、26b、端子7a、7b以及基板而与电源连接。若在线圈3流过有电流,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jd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沿着光轴方向jd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朝从拍摄元件离开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且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朝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着,对透镜保持部件2和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b是示出在图5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b是示出在图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b是从x1侧观察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右侧视图。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8b是示出在图8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9a是图8b所示的部分s的放大图,图9b是图6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图10a是省略了金属部件7以及基座部件18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b是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制作。具体地说,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5a所示包含:以沿着光轴方向jd贯通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12;以及形成在光轴方向jd上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凸缘部(锷状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12在光轴方向jd上的被摄体侧(z1侧)形成为圆筒状。

在筒状部12,可以在筒状部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槽,以便装配透镜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体借助粘接剂被固定于筒状部12。因此,在筒状部12并未形成有螺纹槽。并且,在筒状部12,在被摄体侧的端面,夹着光轴而在4处设置有具有凹部12dh(参照图5a。)的台座部12d。在台座部12d,如图4a所示,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如图5a所示,设置有从内侧对线圈3进行支承的作为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从上面观察具有八边形形状的外形,以便能够支承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摄体侧,在4处形成有以在光轴方向jd上与凸缘部52对置的方式朝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参照图7a以及图7b。)。进而,如图5b所示,线圈3被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以在光轴方向jd上被夹在檐部12h与凸缘部52之间的方式呈八边形环状地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

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在凸缘部52,如图6b所示,夹着透镜体的光轴而形成有2个缺口部52k。进而,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a穿通缺口部52k的一方,线圈3的卷绕终端侧的线材即延伸部33b穿通缺口部52k的另一方。形成缺口部52k的凸缘部52的边缘部构成为弯曲。这是为了防止或者抑制与边缘部接触的线圈3的线材断线。

凸缘部52如图6a所示包含:从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朝下方(z2方向)突出的、方形凸状的2个保持部72;圆形凸状的6个突设部2t;以及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形成的2个突堤部82。

保持部72如图6b所示包含: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始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a;以及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终端侧对应的保持部72b。线圈3的两端卷绕于保持部72而被保持。

保持部72优选如图6a所示呈四棱柱状。在该情况下,与4个侧边分别对应的边缘中的、位于线材最初接触的侧面和第2位接触的侧面之间的边缘优选弯曲。弯曲的边缘能够防止线圈3的线材被卷绕于保持部72时对与该边缘接触的线材的表面施加有过度的力。另外,其他的3个边缘也可以构成为边缘直立(不弯曲)。

突设部2t如图6a以及图10a所示包含: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3个突设部2t;以及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3个突设部2t。在突设部2t装配并固定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将插通于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贯通孔的突设部2t热铆接或者冷铆接来实现。图中,突设部2t以热铆接或者冷铆接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示出。

突堤部82如图6a所示包含: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侧的内侧壁部82u;与内侧壁部82u对置且位于外侧的外侧壁部82v;以及在接近保持部72的一侧位于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的侧壁部82w。在距保持部72远的突堤部82的一侧,如图9a所示,形成有壁部缺口而成的敞开部82z。进而,由3个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包围的空间形成收容部82s。收容部82s构成为能够收容连接线圈3的延伸部33a、33b与下侧板簧26a、26b的导电性粘接剂。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堤部82形成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因此,保持部72的侧壁适合用作突堤部82的侧壁部82w。这样,收容部82s设置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驱动机构mk如图10b所示包含:线圈3;以及以与构成壳体4的一对第2侧板部4a2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的配置的2个磁铁5。进而,驱动机构mk利用在线圈3流过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jd上下移动。

线圈3如图6b所示通过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导电性的线材而形成。线圈3包含:卷绕成八边形环状而形成的卷绕部13;以及从卷绕部13延伸并卷绕于保持部72的延伸部33。在图6b中,为了清楚,关于卷绕部13,省略了表面由绝缘部件包覆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关于图示出卷绕部13的其他图也同样。

延伸部33包含:延伸部33a,与在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始端部分)相连;以及延伸部33b,与在线圈3的卷绕终端侧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终端部分)相连。

具体地说,延伸部33a如图9a所示包含:卷绕于保持部72a的卷绕部33m;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的连接部33c;以及插通于缺口部52k并从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朝被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包含:卷绕于保持部72b的卷绕部33m;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的连接部33c;以及插通于缺口部52k并从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朝被摄体侧(z1侧)延伸的插通部33k。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3a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之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a。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保持部72a卷绕3匝。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保持部72a,延伸部33a的一部分由保持部72a保持。但是,延伸部33a也可以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之后卷绕于保持部72a。

接着,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线材。此时,如图9a所示,从卷绕部33m延伸的线材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并穿通壁部被切缺的敞开部82z。进而,线材从凸缘部52的下侧穿通缺口部52k而朝凸缘部52的上侧延伸。此时,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穿通缺口部52k的部分构成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

延伸部33a的插通部33k构成为在从凸缘部52的下侧朝上侧延伸时如图9a所示与凸缘部52的边缘部接触。因此,当因落下等而在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强冲击时,线圈3的延伸部33a被按压于凸缘部52的边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2的边缘部构成为弯曲。因此,延伸部33a难以被凸缘部52的边缘部切断。也可以构成为与延伸部33b接触的凸缘部52的边缘部也弯曲。

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圈3的卷绕部13如图5b所示配置在包围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位置。并且,卷绕部13在由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由檐部12h和凸缘部52夹住,从而被固定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并且,卷绕部13的内周面由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平衡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以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因而,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透镜体的光轴构成为容易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一致。

在线材朝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卷绕结束时,与卷绕部13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从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经由缺口部52k而被朝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引出。具体地说,插通部33k通过缺口部52k、连接部33c通过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并且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被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保持部72b。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b在保持部72b卷绕3匝。

在突堤部82,在距保持部72b远的一侧,形成有壁部被切缺的敞开部82z。延伸部33b的连接部33c穿通敞开部82z而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突堤部82与延伸部33b之间的干涉、避免透镜保持部件2与下侧板簧26b之间的间隔的增大,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尺寸在光轴方向jd上变大这一情况。

接着,对壳体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通过对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进行冲裁加工以及拉深加工来制作。由于由非磁性金属形成,因此,关于壳体4,即便在双镜头照相机型的便携设备等中与透镜驱动装置101邻接地配置有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该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所包含的驱动机构造成磁性方面的不良影响。具体地说,壳体4如图1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进而,壳体4具有:矩形环状的外壁部4a;以及以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4b。在上表面部4b,在与磁铁5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承接部。承接部形成为其上表面(z1侧的面)凹陷、即其下表面(z2侧的面)朝磁铁5侧(z2侧)突出。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壳体4如图10b所示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容于收纳部4s,并且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与基座部件18结合而与基座部件18一起构成筐体。但是,壳体4也可以替换成由铁等磁性金属形成的罩。在该情况下,壳体4作为轭部发挥功能。

接着,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磁铁5如图1所示具有长方体形状,且配置成沿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进而,2个磁铁5如图10b所示位于线圈3的外侧,且分别沿着构成壳体4的一对第2侧板部4a2配置。进而,磁铁5借助粘接剂而被固定于一对第2侧板部4a2各自的内表面。并且,磁铁5例如配置成内侧为n极、外侧为s极。另外,磁铁5并不配置成沿着非磁性的第1侧板部4a1。因此,关于磁铁5,即便在双镜头照相机型的便携设备等中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x1侧或者x2侧邻接地配置有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该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造成磁性方面的不良影响。

接着,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1a以及图11b是对板簧6进行说明的图。图11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下侧板簧26的仰视图。图12a以及图12b是对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连接状态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2a是图10a所示的部分t的放大图,图12b是从x2侧观察图10a所示的部分t时的下侧板簧26a、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a以及图12b中,为了以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导电性粘接剂ca以交叉阴影线图案表示。图13a以及图13b是对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座部件18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3a是基座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3b是在基座部件18组装有下侧板簧26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

板簧6由以铜合金作为主材料的金属板制作。板簧6如图1所示包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座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在透镜保持部件2和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由透镜保持部件在空中支承,以使得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光轴方向jd(z轴方向)移动。下侧板簧26作为用于对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也可以在上侧板簧16与壳体4之间配置有衬垫部件。这是为了防止当透镜保持部件2沿z1方向移动时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碰撞。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具有大致矩形状,包含: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4个弹性臂部16g。具体地说,2个内侧部分16i设置成夹着中心对置。外侧部分16e具有:4个角部分16b;以及将4个角部分16b中的2个相连的2个栈桥部16r。栈桥部16r由壳体4的承接部和磁铁5夹持而被固定。壳体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当上侧板簧16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a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台座部12d(参照图5a。)。进而,通过将内侧部分16i与台座部12d用粘接剂固定,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侧部分16e如图4b所示与磁铁5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且被夹持在壳体4磁铁5之间而被固定。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进而,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被固定于壳体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平衡良好地在空中支承。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呈半圆形状。进而,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包含: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的2个弹性臂部26g。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如图11b所示包含: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将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之间相连的2个第1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

当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6个突设部2t分别插通于在图11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设置的圆形的贯通孔并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被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关于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以下,主要对下侧板簧26a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与下侧板簧26a相关的说明也同样适用于下侧板簧26b。

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b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01被组装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堤部82对置。即、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如图12a所示与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对置。进而,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如图12b所示穿通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被摄体侧的面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之间而延伸。

在内侧部分26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a所示,在与突堤部82的敞开部82z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从两侧切缺的贯通部26t,并且,在与外侧壁部82v对置的位置,设置有u字形状(半圆形状)的缺口部26k。贯通部26t仰视观察设置在与突堤部82的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各自的端部对应的位置、且设置成构成贯通部26t的壁端面26x覆盖这些端部。根据该配置,贯通部26t防止导电性粘接剂ca在下侧板簧26a的z1侧的表面流动而扩展到y2侧。并且,缺口部26k形成在与收容部82s对应的位置。根据该配置,缺口部26k防止导电性粘接剂ca在下侧板簧26a的z1侧的表面流动而扩展到外侧壁部82v侧(x2侧)。即、缺口部26k使得导电性粘接剂ca容易朝内侧壁部82u侧(x1侧)扩展。这是为了使得连接部33c的整个周围由导电性粘接剂ca覆盖。

在下侧板簧26a被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b所示,保持部72a相比内侧部分26i朝下方(z2方向)突出,以使得其前端位于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i的拍摄元件侧(z2侧)。并且,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i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方式被卷绕于保持部72a。

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延伸部33a借助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具体地说,在将下侧板簧26a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前,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由突堤部82包围的收容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然后下侧板簧26a被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进而,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被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且导电性粘接剂ca热固化。从导电性粘接剂ca朝收容部82s的填充至导电性粘接剂ca的热固化为止,在以保持部72朝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使透镜保持部件2上下颠倒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关于导电性粘接剂ca,即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被适当地保持在所期望的位置(收容部82s内的位置)。进而,连接部33c的一部分配置在收容部82s内,因此被埋设在导电性粘接剂ca内。另外,导电性粘接剂ca并不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为紫外线固化型。

并且,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延伸部33a也可以并非借助导电性粘接剂ca、而是借助钎焊来电连接。在该情况下,钎料配置在下侧板簧26a的z2侧,将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a电连接。

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如图11b所示包含与基座部件18卡合的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小型化,省略将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相连的连结部件。在下侧板簧26a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与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突设部18t(参照图13a。)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a的外侧部分26e被定位且固定在基座部件18。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进而,下侧板簧26a在3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在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与基座部件18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26a在外侧接合部分26d1的部位借助焊接而经由金属部件7与基座部件18连接、在外侧接合部分26d2的部位借助热固化型的粘接剂而与基座部件18连接。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根据该结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状态平衡良好地在空中支承。

接着,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含:对上侧板簧16进行固定的壳体4以及磁铁5;以及对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进行固定的基座部件18。

基座部件18通过使用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来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18如图13a所示是具有矩形板状的外形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并且,在基座部件18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置有朝上方突出的6个突设部18t。突设部18t插通于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圆形状的贯通孔并嵌合。此时,突设部18t被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另外,在图13a以及图13b中,突设部18t以被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后的前端变形的状态示出。在图14以后的附图中也同样。

具体地说,基座部件18如图13a所示具有承接面18r和侧壁面18w。对下侧板簧26进行支承的承接面18r是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面,且被分割成6个部分。侧壁面18w是与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参照图1。)对置的4个面。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如图11b所示具有供形成于承接面18r的多个突设部18t插通的贯通孔,上述多个突设部18t构成为被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即、柱状的突设部18t的前端部成为被压溃的状态,构成为相比当初的柱状的部分所占据的范围朝径向外侧扩展。

并且,关于下侧板簧26,在通过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突设部18t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之后,借助焊接以及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基座部件18。具体地说,外侧接合部分26d1借助焊接而经由金属部件7被固定于基座部件18,外侧接合部分26d2借助热固化型的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基座部件18。

更具体地说,如图11b所示,下侧板簧26a在被焊接于金属部件7的部分即外侧接合部分26d1形成有供突设部18t插通的1个贯通孔,下侧板簧26a在借助粘接剂被粘接于基座部件18的外侧接合部分26d2形成有供突设部18t插通的2个贯通孔。当在外侧接合部分26d2仅形成有1个贯通孔的情况下,直至涂布粘接剂为止或者若粘接剂剥离,则存在下侧板簧26a绕插通于这1个贯通孔且被铆接的突设部18t旋转或者平行移动的情况。在外侧接合部分26d2形成的2个贯通孔具有抑制或者防止该旋转以及平行移动的效果。但是,在外侧接合部分26d2形成的贯通孔也可以是1个。

在基座部件18,如图13a所示,通过嵌件成型而埋入有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形成的金属部件7。金属部件7包含端子7a以及端子7b,端子7a以及端子7b分别在露出部7a1、7b1的部位在基座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进而,相互电绝缘的端子7a以及端子7b分别与安装有拍摄元件的基板(未图示。)电连接。并且,端子7a借助焊接等而在露出部7a1与下侧板簧26a电连接,端子7b借助焊接等而在露出部7b1与下侧板簧26b电连接。此外,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端子7a、端子7b和下侧板簧26a、26b接受电流的供给。

在基座部件18也通过嵌件成型而埋入有与端子7a、7b同样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形成的连接部件7d。连接部件7d如图2a所示以与壳体4的四角的下端部对置的方式从基座部件18使一部分露出。关于基座部件18,在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参照图1。)与基座部件18的侧壁面18w组合而被定位之后,连接部件7d与壳体4的四角的下端部被焊接而被固定于壳体4。外壁部4a的下表面(z2侧的端面)构成为与基座部件18的凸缘部18f(参照图13a。)的上表面(z1侧的端面)接触。另外,连接部件7d与端子7c相连。

接着,参照图14a~图14d、图15a、图15b、图16a、图16b、图17a、图17b、图18a以及图18b,对壳体4、基座部件18、下侧板簧26a的粘接进行说明。

图14a~图14d是基座部件18以及下侧板簧26a的图。图14a是从y1方向观察的基座部件18以及下侧板簧26a的后视图,将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的轮廓的一部分追加地用虚线示出。图14b与图13a的部分q的放大俯视图对应,将外壁部4a的剖面的一部分追加地用斜线阴影图案示出。在图14b中,为了清楚,省略下侧板簧26a的图示。图14c示出从x1侧观察图14a中的包含线段l1的yz平面时的剖面。图14d示出从x2侧观察图14a中的包含线段l2的yz平面时的剖面。另外,在图14c以及图14d中,图示出外壁部4a的一部分。

图15a以及图15b是基座部件18以及下侧板簧26a的局部俯视图。图15a是图13b的部分r的放大俯视图。图15b是图15a的部分u的放大图,将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的一部分追加地用点划线示出。并且,在图15a以及图15b中,为了清楚,下侧板簧26a的上表面(z1侧的面)用点状图案示出。对于图16a~图18a也同样。另外,在图15b中,下侧板簧26a的一部分(突出部26dt)并非用点状图案、而是用交叉阴影线图案表示。

图16a~图18a以及图16b~图18b示出在基座部件18的侧壁面18w涂布的粘接剂ad朝下侧板簧26a扩展的情形。图16a~图18a是基座部件18以及下侧板簧26a的角部的上方立体图。在图16a~图18a中,为了清楚,省略了壳体4的图示。图16b~图18b是壳体4、基座部件18以及下侧板簧26a的剖视图,与图14c对应。在图16a~图18a以及图16b~图18b中,粘接剂ad用交叉阴影线图案表示,按照图16a、图17a、图18a的顺序、以及图16b、图17b、图18b的顺序扩展。并且,图16b与图16a对应、图17b与图17a对应、图18b与图18a对应。粘接剂ad实际上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组装好的状态下、即壳体4被安装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且使壳体4的y1侧的面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被涂布于侧壁面18w。例如,作业人员在如图2b所示从正上方朝下观察y1侧的第2侧板部4a2的表面的状态下在侧壁面18w涂布粘接剂ad。粘接剂ad例如是绝缘性的热固化型粘接剂。

构成基座部件18的4个侧壁面18w中的1个(y1侧的面)如图14a所示具有朝壳体4的内表面4as隆起的2个隆起部18b(18b1、18b2)。在图14a中,2个隆起部18b(18b1、18b2)以点状图案表示。

隆起部18b1的一端部18bu相比另一端部18bd配置在接近承接面18r的位置。即、一端部18bu以由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覆盖的方式、且以与承接面18r相邻的方式接近配置。进而,另一端部18bd配置成从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露出。这样,隆起部18b1以沿光轴方向jd延伸的方式形成于1个侧壁面18w。因此,隆起部18b1发挥作为将涂布于另一端部18bd侧的粘接剂ad朝一端部18bu侧、即承接面18r侧引导的引导部的功能。并且,在光轴方向jd上位于与另一端部18bd不同的高度的一端部18bu配置在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侧。即、隆起部18b1的一端部18bu配置成与内表面4as对置。关于隆起部18b2也同样。

并且,在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如图14a所示,形成有使位于隆起部18b的两侧的侧壁面18w的一部分露出的缺口部4k。粘接剂ad被涂布于经由缺口部4k露出的侧壁面18w的一部分(包含隆起部18b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涂布于侧壁面18w的一部分的粘接剂ad能够进入由外壁部4a覆盖的隆起部18b的x1侧以及x2侧。

具体地说,关于粘接剂ad,若如图16a以及图16b那样被涂布于隆起部18b1的部位(另一端部18bd、以及与另一端部18bd相邻的部分),则流入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与基座部件18的侧壁面18w之间的空间(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面18w中的与另一端部18bd相邻的部分如图14c所示从z2侧朝向z1侧而以下降斜度倾斜。该下降斜度促进粘接剂ad进入内表面4as与侧壁面18w之间的空间。

然后,粘接剂ad借助其表面张力(毛细管现象)而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沿着位于隆起部18b1的两侧的侧壁面18w而以接近下侧板簧26a的方式扩展。即、隆起部18b1具有在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与基座部件18的侧壁面18w之间确保使得粘接剂ad能够借助毛细管现象等扩展的间隙的功能。并且,隆起部18b1具有作为从另一端部18bd侧朝位于接近承接面18r的位置的一端部18bu侧引导粘接剂ad的引导部的功能。

下侧板簧26a如图15b所示在与隆起部18b1的一端部18bu对置的部分具有从承接面18r的边缘朝构成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突出的突出部26dt。图15b中用虚线示出对下侧板簧26a进行支承的承接面18r的边缘,用交叉阴影线图案示出从该边缘突出的突出部26dt。突出部26dt如图11b所示设置于位于下侧板簧26a被焊接于金属部件7的部分即外侧接合部分26d1的相反侧的外侧接合部分26d2。突出部26dt配置成使得沿着隆起部18b1的侧面(x1侧的面以及x2侧的面)朝下侧板簧26a移动的粘接剂ad容易附着于下侧板簧26a。即、突出部26dt配置成接近隆起部18b1的一端部18bu。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6dt如图15b所示构成为使得内表面4as与突出部26dt的距离g1小于承接面18r与内表面4as的距离g2。根据该结构,突出部26dt能够使沿着隆起部18b接近突出部26dt的粘接剂ad更可靠地附着于下侧板簧26a。结果,粘接剂ad能够进入下侧板簧26a的下侧(z2侧)。这是因为,在该阶段下侧板簧26a能够沿z轴方向微动。并且,关于下侧板簧26a,通过缩小距离g1,内表面4as与突出部26dt之间的空间被粘接剂ad填埋。图18b示出内表面4as与突出部26dt之间的空间被粘接剂ad填埋的状态。结果,壳体4与下侧板簧26a由粘接剂直接粘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下侧板簧26a相对于壳体4的相对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g1为70~110μm左右,距离g2为150~200μm左右。

并且,突出部26dt的宽度w1构成为大于隆起部18b1的宽度w2。并且,突出部26dt构成为超过隆起部18b1的整个宽度而延伸。即、构成为突出部26dt的x1侧的端部位于相比隆起部18b1的x1侧的端部靠x1侧的位置、且突出部26dt的x2侧的端部位于相比隆起部18b1的x2侧的端部靠x2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下侧板簧26a能够使沿着隆起部18b1的x1侧接近突出部26dt的粘接剂ad、以及沿着隆起部18b1的x2侧接近突出部26dt的粘接剂ad可靠地附着于突出部26dt。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承接面18r与侧壁面18w之间形成有边缘面18c。边缘面18c是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面,如图14c所示形成在相比承接面18r靠z2侧。即、承接面18r相比边缘面18c而朝z1侧突出。承接面18r相对于边缘面18c的朝z1侧的突出量例如为40~60μm左右。并且,在承接面18r与边缘面18c之间形成有弯曲面。根据该结构,基座部件18能够使沿着隆起部18b1接近突出部26dt的粘接剂ad进入下侧板簧26a的下侧(z2侧)。结果,进入下侧板簧26a的下侧(z2侧)的粘接剂ad能够沿着下侧板簧26a的下表面(z2侧的面)扩展。

具体地说,粘接剂ad如图18a以及图18b所示横穿基座部件18的边缘面18c而附着于突出部26dt,进入下侧板簧26a与在基座部件18形成的承接面18r之间。在图18a中,关于进入下侧板簧26a与承接面18r之间的粘接剂ad,为了与未进入下侧板簧26a与承接面18r之间的粘接剂ad进行区分,以其它的交叉阴影线图案示出。

这样,粘接剂ad涂布于隆起部18b1的另一端部18bd侧,且经由隆起部18b1的一端部18bu侧而在承接面18r与下侧板簧26a之间扩展,对壳体4、基座部件18、下侧板簧26a进行粘接。

因而,因加热而固化的粘接剂ad从引导部即隆起部18b1的另一端部18bd侧直至承接面18r与下侧板簧26a之间为止连续设置。关于配置于基座部件18的x1侧的下侧板簧26b的粘接也同样。因此,省略与下侧板簧26b的粘接相关的说明。另外,下侧板簧26b相对于壳体4以及基座部件18各自的粘接经由隆起部18b2(参照图14a。)进行。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基座部件18;具有筒状的外壁部4a且被固定于基座部件18的壳体4;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将配置于壳体4内的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板簧6;以及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驱动机构mk。基座部件18具有:与光轴方向jd垂直的承接面18r;以及与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对置的侧壁面18w。承接面18r对作为板簧6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进行支承。侧壁面18w作为将粘接剂ad朝承接面18r侧引导的引导部,具有朝内表面4as隆起的隆起部18b。隆起部18b的一端部18bu配置在位于外壁部4a的内侧且相比另一端部18bd接近承接面18r的位置。另一端部18bd配置成从外壁部4a露出。下侧板簧26a构成为借助涂布于隆起部18b的另一端部18bd侧且经由隆起部18b的一端部18bu侧而在承接面18r与下侧板簧26a之间扩展的粘接剂ad,被固定于基座部件18以及壳体4。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根据该结构,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作业人员能够以在基座部件18覆盖有壳体4的状态涂布粘接剂ad。因此,即便透镜驱动装置101小型化,作业人员也能够用粘接剂ad容易地对壳体4、板簧6、基座部件18进行粘接。并且,能够使壳体4和基座部件18的粘接所使用的粘接剂、与板簧6和基座部件18的粘接所使用的粘接剂共通化。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利用在壳体4与基座部件18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而将板簧6与基座部件18粘接。这使得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也可以形成为,下侧板簧26a在与隆起部18b的一端部18bu对置的部分具有从承接面18r的边缘朝内表面4as突出的突出部26dt。在该情况下,一端部18bu与突出部26dt接近配置。根据该结构,内表面4as与下侧板簧26a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涂布于隆起部18b的另一端部18bd侧且沿着隆起部18b的侧面移动至隆起部18b的一端部18bu侧的粘接剂ad能够在突出部26dt的部位容易地附着于下侧板簧26a。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

并且,例如如图15b所示,突出部26dt也可以构成为超过隆起部18b的整个宽度而延伸。在该情况下,突出部26dt的宽度w1比隆起部18b的宽度w2大。根据该结构,在隆起部18b的两侧流动而移动至隆起部18b的一端部18bu侧的粘接剂ad能够在突出部26dt的部位容易地附着于下侧板簧26a。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

并且,例如如图15b所示,突出部26dt也可以构成为突出部26dt与内表面4as之间的距离g1小于承接面18r与内表面4as之间的距离g2。根据该结构,沿着隆起部18b移动至隆起部18b的一端部18bu的粘接剂ad能够容易地附着于突出部26dt的下表面(z2侧的面)。因此,粘接剂ad能够容易地进入基座部件18的承接面18r与下侧板簧26a之间。进而,进入承接面18r与下侧板簧26a之间后的粘接剂ad能够借助其表面张力(毛细管现象)而如图18a以及图18b所示沿着承接面18r以及下侧板簧26a的下表面(z2侧的面)扩展。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

在壳体4的外壁部4a,如图14a所示,可以形成有使位于隆起部18b的两侧的侧壁面18w露出的缺口部4k。根据该结构,涂布粘接剂ad的作业人员能够朝隆起部18b的两侧供给粘接剂ad。

下侧板簧26a如图13b所示可以具有供形成于承接面18r的多个突设部18t插通的多个贯通孔。进而,多个突设部18t可以构成为被铆接。根据该结构,在下侧板簧26a由粘接剂ad固定于基座部件18前的工序,能够抑制下侧板簧26a相对于基座部件18旋转或平行移动。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

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连接下侧板簧26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工序;连接基座部件18和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26的工序;在连接于下侧板簧26的基座部件18安装壳体4的工序;在作为引导部的隆起部18b的另一端部18bd侧涂布粘接剂ad的工序;以及利用经由隆起部18b的一端部18bu侧而在承接面18r与下侧板簧26a之间扩展的粘接剂ad对下侧板簧26、基座部件18、壳体4进行固定的工序。根据该方法,制造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作业人员能够在将壳体4覆盖于基座部件18的状态下涂布粘接剂ad。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利用粘接剂ad容易地粘接壳体4、板簧6、基座部件18。并且,能够使在壳体4和基座部件18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与在板簧6和基座部件18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共通化。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利用在壳体4和基座部件18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来粘接板簧6和基座部件18。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受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形以及置换。并且,关于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说明了的各个特征,只要不存在技术上的矛盾,则可以适当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72构成为从透镜保持部件2(凸缘部52)的一端部沿光轴方向jd突出,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保持部72也可以朝与光轴方向jd不同的方向(例如侧方)突出。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52,设置有2个供线圈3的延伸部33穿通的缺口部52k,但是,只要能够保持线圈3的卷绕部13即可,也可以设置有3个以上的缺口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粘接剂ad朝基座部件18的承接面18r侧引导的引导部由从侧壁面18w隆起的隆起部18b构成,但并不限于此。引导部例如也可以是以从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4as远离的方式在侧壁面18w形成的凹部。该凹部优选与隆起部18b的情况同样形成为沿着光轴方向jd延伸。但是,只要凹部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存在于光轴方向jd上的不同位置即可,凹部无需与光轴方向jd平行地呈直线状地延伸。关于该点,在隆起部18b的情况下也同样。

本申请基于2017年12月1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17-242956号而主张享有优先权,该日本国特许出愿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在本申请中援引。

附图标记说明

2…透镜保持部件;2t…突设部;3…线圈;4…壳体;4a…外壁部;4a1…第1侧板部;4a2…第2侧板部;4as…内表面;4b…上表面部;4k…缺口部;4s…收纳部;5…磁铁;6…板簧;7…金属部件;7a、7b、7c…端子;7d…连接部件;7a1、7b1…露出部;12…筒状部;12d…台座部;12dh…凹部;12h…檐部;12j…线圈支承部;13…卷绕部;16…上侧板簧;16b…角部分;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i…内侧部分;16r…栈桥部;18…基座部件;18b、18b1、18b2…隆起部;18bd…另一端部;18bu…一端部;18c…边缘面;18f…凸缘部;18k…开口;18r…承接面;18t…突设部;18w…侧壁面;;26、26a、26b…下侧板簧;26c…内侧接合部分;26d、26d1、26d2…外侧接合部分;26dt…突出部;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h…连接板部;26i…内侧部分;26k…缺口部;26p…第1连结部;26t…贯通部;26x…壁端面;33、33a、33b…延伸部;33c…连接部;33k…插通部;33m…卷绕部;52…凸缘部;52k…缺口部;72、72a、72b…保持部;82…突堤部;82s…收容部;82u…内侧壁部;82v…外侧壁部;82w…侧壁部;82z…敞开部;101…透镜驱动装置;ad…粘接剂;ca…导电性粘接剂;jd…光轴方向;mk…驱动机构;rg…固定侧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