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9029发布日期:2020-09-23 01:3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与显示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与具有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装置(例如电脑荧幕与手机荧幕)的蓬勃发展,对消费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的设计层面特别被重视,其中具有窄边框的外观特征是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之一,窄边框的显示装置为借由缩减显示面板的左右或者四周边缘来扩大显示面板的可视区。

又一般显示装置主要由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组装而成,背光模块用以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背光模块中常使用有光学膜片,且光学膜片面向显示面板,借以经由光学膜片提供均匀的平面光至显示面板,然而,经光学膜片光学处理后的光线除了大部分经由光学膜片面向显示面板一侧提供至显示面板之外,仍有小部分光线经由光学膜片的端缘散射出,因此当显示面板为窄变框的结构时,由于无法有效遮蔽上述经光学膜片端缘散射出的光线,而导致在可视区画面的边缘产生光晕问题。

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以减少因背光模块之光学膜片组的端缘产生光散射所导致的背光模块漏光现象,进而解决显示面板之可视区边缘的光晕问题。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及至少一遮光层。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邻接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光源设置于入光面旁;光学膜片组包含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至少一端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对,至少一端面连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光学膜片组设置于导光板之出光面,且第一表面面向出光面;至少一遮光层设置于至少一端面。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含背光模块及显示面板。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及至少一遮光层。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邻接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光源设置于入光面旁;光学膜片组包含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至少一端面,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相对,至少一端面连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光学膜片组设置于导光板之出光面,且第一表面面向出光面;至少一遮光层设置于至少一端面。显示面板面向光学膜片组的第二表面,其中光学膜片组位于显示面板与导光板之间。

本发明因在背光模块之光学膜片组的端面设置黑色或灰色的遮光层,可改善光学膜片组之端面产生的散光现象,因此当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为窄边框结构时,亦不致有光线由光学膜片组的端面散射出而导致可视区的边缘有亮晕问题产生,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整体画面更均匀。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显示装置之a-a线段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显示装置之b-b线段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显示模块

12:背光模块

14:显示面板

141:可视区

142:无效区

16:导光板

161:入光面

162:出光面

163:底面

18:光源

19:电路板

20:光学膜片组

201:第一表面

202:第二表面

203a:第一端面

203b:第二端面

203c:第三端面

203d:第四端面

22:遮光层

24:背板

26:反射片

28:胶框

a-a:线段

b-b:线段

l、l1:光束。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显示装置之a-a线段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2的显示装置之b-b线段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显示装置10包含背光模块12及对应于背光模块12设置之显示面板14,背光模块12用以为显示面板14提供背光。于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4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但并不局限于此。

背光模块12包含导光板16、光源18、光学膜片组20及遮光层22。如图3及图4所示,导光板16具有入光面161、出光面162及底面163,出光面162与底面163相对,入光面161连接底面163及出光面162,于一实施例中,导光板16的底面163设置有多个微结构(图中未示)。光源18设置于入光面161旁,光源18可为发光二极管或其他种类的发光元件,如图3所示,光源18用以提供光束l,于一实施例中,光束l经由入光面161进入导光板16,并经由底面163的微结构引导至朝向出光面162,且由出光面162射出。

接续上述说明,光学膜片组20包含第一表面201(示于图3及图4)、第二表面202及端面,于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包含有四端面,如图1所示,分别为第一端面203a、第二端面203b、第三端面203c及第四端面203d。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表面201及第二表面202相对,第一端面203a(示于图3)、第二端面203b、第三端面203c(示于图4)及第四端面203d连接第一表面201及第二表面202,第一端面203a及第二端面203b相对,第三端面203c及第四端面203d相对且邻接第一端面203a及第二端面203b;光学膜片组20设置于导光板16之出光面162,其中第一表面201面向出光面162,且第一端面203a面向光源18。遮光层22的个数可为一或多个,分别设置于第一端面203a、第二端面203b、第三端面203c及第四端面203d之其中任一、其中任二个、其中任三个或全部。于一实施例中,遮光层22可包含油墨层或者胶带层,又遮光层22的颜色可包含黑色或者灰色。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20可包含多个光学膜片,多个光学膜片依序堆叠,光学膜片组20的第一表面201例如为堆叠于最下方之光学膜片的底面,光学膜片组20的第二表面202例如为堆叠于最上方之光学膜片的顶面;又光学膜片可以是,但不限于扩散片、棱镜片等,光学膜片组20例如为一或多个扩散片及一或多个棱镜片的堆叠组合。于又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20亦可仅为单一光学膜片,则第一表面201及第二表面202例如分别为此单一光学膜片的底面及顶面。其中,由于光学膜片组20在裁切加工时,容易造成第一端面203a、第二端面203b、第三端面203c及第四端面203d不平整或不光滑,而使得第一端面203a、第二端面202b、第三端面203c及第四端面203d大部分为粗糙表面。于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及图4所示,遮光层22设置于第一端面203a、第三端面203c及第四端面203d上,惟不限于此,遮光层22可依据需求设置在第一端面203a、第二端面203b、第三端面203c及第四端面203d的其中任一、其中任二个、其中任三个或全部。

接续上述说明,光源18射出的光束l被引导至导光板16的出光面162,且作为平面光射出,并入射至光学膜片组20,光学膜片组20对导光板16射出的平面光进行均匀化及雾化等光学处理后,大部分由光学膜片组20的第二表面202射出,以为显示面板14提供均匀的平面光,其中有小部分的光束l1传递至光学膜片组20的第一端面203a、第二端面203b、第三端面203c及/或第四端面203d,且因粗糙表面而产生光散射现象,此时,借由遮光层22的设置,可有效吸收或阻挡散射光,改善光学膜片组20之第一端面203a、第二端面203b、第三端面203c及/或第四端面203d的散光现象。

如图1至图4所示,背光模块12还包含电路板19、背板24、反射片26及胶框28。电路板19例如是软性印刷电路板(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设置于导光板16的出光面162,且电路板19与光源18电连接。导光板16配置于背板24上;反射片26配置于背板24及导光板16的底面163之间;胶框28组立于背板24上,用于收容并固定导光板16及光学膜片组20。于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胶框28并可用以夹持显示面板14。

请再参阅图3及图4所示,显示面板14对应于背光模块12设置,其中,显示面板14面向背光模块12之光学膜片组20的第二表面202,亦即光学膜片组20位于显示面板14与导光板16之间。于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4包含可视区141及无效区142,无效区142环绕可视区141,其中无效区142表示显示面板14中无法显示画面的区域,以一窄边框的显示装置10为例,无效区142的宽度小于3毫米。于一实施例中,遮光层22位于无效区142在导光板16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借由在背光模块之光学膜片组的端面设置遮光层,可改善光学膜片组之端面产生的散光现象,从而当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为窄边框结构时,亦不致有光线由光学膜片组的端面散射出而导致可视区的边缘(亦即可视区及无效区的交界处)有亮晕问题产生,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整体画面更均匀。此外,遮光层的颜色可为黑色及灰色,其中借由遮光层的颜色在黑色、深灰或淡灰之间的选择,可针对可视区的实际边缘亮度进行遮光效果的微调,进而符合每个显示装置使用者的光学品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之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公开之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