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92666发布日期:2019-05-17 21:1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进行购物或者账户交易等操作。在上述操作的过程中,用户经常需要在电脑、手机等显示装置上输入个人信息、密码等隐私信息,而周围的人可能查看到这些隐私信息造成用户隐私信息的泄露。因此,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具备防窥功能。

现有技术中,防窥显示装置是在背光显示模组(blu)上增加一层3m防窥膜和液晶调光膜(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简称pdlc)。然而,增加了防窥膜的显示装置就无法切换回共享显示,显示灵活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防窥显示装置无法在防窥显示状态和共享显示状态之间来回切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控制电路;

防窥单元,所述防窥单元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或出光面;所述防窥单元能够在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在防窥状态与共享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一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当所述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二光线包括第三光线,所述第三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防窥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防窥层,所述防窥层包括不透明粒子;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在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形成电场,所述防窥层中的不透明粒子能够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

进一步地,当所述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时,所述防窥层中的不透明粒子均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平行,且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当所述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时,所述防窥层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二电极,所述防窥层中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其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性相反,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透明信号线,所述透明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防窥单元之间;所述透明信号线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不透明粒子为反光粒子。

进一步地,所述防窥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防窥单元分别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或出光面的不同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防窥单元的厚度为0.07-0.13毫米。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防窥显示指令时,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防窥状态;

在接收到共享显示指令时,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共享状态。

进一步地,应用于上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防窥状态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使得所述防窥层中的不透明粒子均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平行,且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所述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共享状态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使得所述防窥层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二电极,所述防窥层中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其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性相反,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防窥单元能够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在防窥状态与共享状态之间切换,当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一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此时显示装置处于防窥显示;当所述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二光线包括第三光线,第三光线与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此时显示装置处于共享显示。这样,显示装置无需增加防窥膜,通过控制电路即能够控制显示装置在共享显示和防窥显示之间切换。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控制显示装置在共享显示和防窥显示之间切换,提高显示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射出的光线与眼睛的位置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射出的光线与眼睛的位置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透明信号线分别与控制电路和防窥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防窥显示装置是在背光显示模组(blu)上增加一层3m的防窥膜和调光(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简称pdlc)膜,但是这样的防窥显示装置厚度较厚且亮度损失大,液晶显示模组、液晶模块中心亮度只在120nit左右,影响视觉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够抑制由相干效应引起的散斑噪声,提高图像记录装置记录的全息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

显示面板110,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控制电路;

防窥单元120,所述防窥单元12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10的入光面或出光面;所述防窥单元120能够在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在防窥状态与共享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防窥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120的第一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120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共享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120的第二光线包括第三光线,所述第三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120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防窥单元能够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在防窥状态与共享状态之间切换,当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一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此时显示装置处于防窥显示;当所述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二光线包括第三光线,第三光线与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此时显示装置处于共享显示。这样,显示装置无需增加防窥膜,通过控制电路既能够控制显示装置在共享显示和防窥显示之间切换。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控制显示装置在共享显示和防窥显示之间切换,提高显示的灵活性。

上述显示面板110位于背光源130的发光侧,上述防窥单元120可以是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源之间(即位于位于显示面板110的入光面),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位于显示面板背向背光源的一侧(即位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

防窥单元120与显示面板110内的控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能够通过向防窥单元120输出不同的电能,来使防窥单元120在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控制电路可以是在接收到用户触发的指令后输出对应的电能来使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防窥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120的第一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120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位于预设显示区域外的眼睛a无法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只有位于预设显示区域内的眼睛b才能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如图2a所示,从而达到防窥显示的效果;其中,预设显示区域为与显示装置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的区域。

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共享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120的第二光线包括第三光线,所述第三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120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时,不仅位于预设显示区域内的眼睛c能够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位于预设显示区域之外的眼睛d和眼睛e也能够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如图2b所示(图2中虚线箭头为第三光线),从而达到共享显示的效果。

上述防窥单元120的厚度可以为0.07-0.13毫米。由于现有技术中防窥膜的厚度为0.32毫米,pdlc膜厚度为0.12毫米,而厚度在0.07-0.13毫米的防窥单元120能够提到防窥膜和pdlc膜,从而能够大大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

进一步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所述防窥单元120包括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21和所述第二电极122之间的防窥层123,所述防窥层123包括不透明粒子;

所述第一电极121和所述第二电极122用于在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形成电场,所述防窥层123中的不透明粒子能够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

防窥层123中包括透明电泳液和不透明粒子,其中,不透明粒子为带电粒子。控制电路分别与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连接,从而在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之间形成电场,各不透明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在电泳液中移动。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之间的电场来实现防窥层123中不透明粒子的位置变化,进而达到控制防窥单元120在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之间切换的效果,控制方式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防窥状态下时,所述防窥层123中的不透明粒子均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第一电极121平行,且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共享状态下时,所述防窥层123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二电极122,所述防窥层123中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一电极121,其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121的电性相反,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

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防窥状态下时,防窥层123中全部的不透明粒子均以第一预设距离d1的间隔平铺在同一平面上,如图3a所示。可以看出光线透过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的角度为α1,第一预设距离能够决定该显示角度,第一预设距离越小对应的防窥显示角度越小,第一预设距离越大对应的防窥显示角度也越大。从而根据预想的防窥显示角度调整第一预设距离,即能够达到显示装置防窥的效果。

当所述防窥单元120在共享状态下时,防窥层123中全部的不透明粒子分别铺设在两个平面上,每个平面上的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d2,如图3b所示。同样的,可以看出光线透过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的角度为α2,第二预设距离能够决定该显示角度,因此根据预想的共享显示角度调整第二预设距离,即能够达到显示装置共享的效果。

请再次参阅图3a和图3b,其中分别包括角度相同的光线ⅰ和光线ⅱ,可以看出图3b中光线ⅱ能够穿过两层粒子平面射出,而图3a中相同角度的光线ⅰ无法穿过一层粒子平面,这进一步说明了不透明粒子在不同分布情况下能够实现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的切换。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透明信号线130,所述透明信号线130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10与所述防窥单元120之间;所述透明信号线130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电极121和所述第二电极122连接。

采用透明信号线130能够避免对光线的阻挡,提高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透明信号线130可以是通过镀膜工艺形成在显示面板110面向防窥单元120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个显示面板110上的防窥单元120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防窥单元120分别位于所述显示面板110入光面或出光面的不同区域。每个防窥单元120的工作方式均如上所述,透明信号线130分别与至少两个防窥单元120的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连接,如图4所示。

在一个防窥单元120处于防窥状态的情况下,另一个防窥单元120可以处于共享状态也可以处于防窥状态,各防窥单元120之间互不影响,从而显示装置能够实现分区防窥的效果。

进一步地,上述不透明粒子可以是反光粒子。

这样,不透明粒子能够将不能够透过的光线进行反射,这些被反射的光线能够重新有机会再透过不透明粒子120,不会造成光的浪费,提高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

上述显示装置的制作流程可以是:首先,在显示面板的入光面或出光面一侧通过镀膜工艺制作出与控制电路连接的透明导电图形;之后,将每个防窥单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固定在显示面板上并与透明导电图形连接;之后,往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灌入电泳液和不透明粒子;最后,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防窥层封装形成防窥单元。这样,显示面板、防窥单元和发光源共同构成了上述显示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501:在接收到防窥显示指令时,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防窥状态;

步骤502:在接收到共享显示指令时,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共享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防窥单元能够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在防窥状态与共享状态之间切换,当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一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此时显示装置处于防窥显示;当所述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二光线包括第三光线,第三光线与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此时显示装置处于共享显示。这样,显示装置无需增加防窥膜,通过控制电路既能够控制显示装置在共享显示和防窥显示之间切换。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控制显示装置在共享显示和防窥显示之间切换,提高显示的灵活性。

上述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源的发光侧,上述防窥单元可以是位于显示面板与背光源之间(即位于位于显示面板的入光面),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位于显示面板背向背光源的一侧(即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

防窥单元与显示面板内的控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能够通过向防窥单元输出不同的电能,来使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控制电路可以是在接收到用户触发的指令后输出对应的电能来使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一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位于预设显示区域外的眼睛a无法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只有位于预设显示区域内的眼睛b才能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如图2a所示,从而达到防窥显示的效果;其中,预设显示区域为与显示装置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的区域。

当所述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时,透过所述防窥单元的第二光线包括第三光线,所述第三光线与所述防窥单元出光面的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时,不仅位于预设显示区域内的眼睛c能够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位于预设显示区域之外的眼睛d和眼睛e也能够看到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如图2b所示(图2中虚线箭头为第三光线),从而达到共享显示的效果。

进一步地,当显示装置为图3a和图3b所示的显示装置时,所述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防窥状态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使得所述防窥层中的不透明粒子均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平行,且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所述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防窥单元切换至共享状态的步骤,包括:

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使得所述防窥层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二电极,所述防窥层中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贴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其中,第一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性相反,第二极性的不透明粒子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性相反,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用于在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形成电场,所述防窥层中的不透明粒子能够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

防窥层中包括透明电泳液和不透明粒子,其中,不透明粒子为带电粒子。控制电路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从而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各不透明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在电泳液中移动。不同不透明粒子的电荷量可以不同,电荷量越大,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可以越远。

当所述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下时,防窥层中全部的不透明粒子均以第一预设距离的间隔平铺在同一平面上,如图3a所示。可以看出光线透过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的角度为α1,第一预设距离能够决定该显示角度,第一预设距离越小对应的防窥显示角度越小,第一预设距离越大对应的防窥显示角度也越大。从而根据预想的防窥显示角度调整第一预设距离,即能够达到显示装置防窥的效果。

当所述防窥单元在共享状态下时,防窥层中全部的不透明粒子分别铺设在两个平面上,每个平面上的不透明粒子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d2,如图3b所示。同样的,可以看出光线透过相邻两个不透明粒子的角度为α2,第二预设距离能够决定该显示角度,因此根据预想的共享显示角度调整第二预设距离,即能够达到显示装置共享的效果。

请再次参阅图3a和图3b,其中分别包括角度相同的光线ⅰ和光线ⅱ,可以看出图3b中光线ⅱ能够穿过两层粒子平面射出,而图3a中相同角度的光线ⅰ无法穿过一层粒子平面,这进一步说明了不透明粒子在不同分布情况下能够实现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的切换。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来实现防窥层中不透明粒子的位置变化,进而达到控制防窥单元在防窥状态和共享状态之间切换的效果,控制方式简单、可靠。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