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应用该模组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21999发布日期:2019-08-24 09:53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应用该模组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应用该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薄型化、轻量化、低耗电量、无辐射污染且能与半导体制程技术相容等优点,液晶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中,例如:笔记型电脑、行动电话、数码相机、个人数字助理等。

液晶显示装置通过背光模组提供光线至显示面板以显示画面。目前,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与侧光式背光模组。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为均匀分布在显示面板后方,因此,直下式背光模组可以获得较好的画面均匀性。一般而言,直下式背光模组会在电路板上设置反射片,以提高光源亮度。针对区域调光(localdimming)的设计,会在反射片上形成多个反射格,以将光型限制在对应的反射格内。然而,具有反射格的反射片与电路板的接触面积很小,使得反射片难以贴附在电路板上。此外,若反射格与光源对位不准确,光型便会随之变化,进而影响画面均匀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背光模组及应用该模组的显示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应用该模组的显示装置,其借由支撑架定位及固定反射片的形状与位置,以此确保显示装置的画面均匀性与区域调光的表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电路板;多个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电路板上;支撑架,包含多个第一支撑件,该多个第一支撑件相互并排地设置于该电路板上;反射片,设置于该支撑架上,该反射片包含多个反射格,该多个反射格容置于该多个第一支撑件之间,该多个发光单元位于该多个反射格中;以及扩散板,设置于该反射片上。

较佳的,该反射片还包含:多个凹槽,该多个凹槽位于该多个反射格之间,该多个第一支撑件嵌设于该多个凹槽中,使得该反射片设置于该支撑架上。

较佳的,该支撑架还包含:多个第二支撑件,该多个第二支撑件相互并排地设置于该电路板上,该多个第一支撑件与该多个第二支撑件相互交叉,且该多个反射格容置于该多个第一支撑件与该多个第二支撑件之间。

较佳的,该反射片还包含:多个凹槽,该多个凹槽位于该多个反射格之间,该多个第一支撑件与该多个第二支撑件嵌设于该多个凹槽中,使得该反射片设置于该支撑架上。

较佳的,该支撑架还包含:多个支撑柱,该多个支撑柱穿过该反射片且抵接于该扩散板。

较佳的,该支撑柱为圆锥状结构或圆柱状结构。

较佳的,该支撑架由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橡胶、塑料及金属。

较佳的,该背光模组还包含:多层光学膜,该多层光学膜配置于该扩散板的上方。

较佳的,该支撑架与该电路板之间及/或该支撑架与该反射片之间通过粘接的方式以进行连接。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用以为该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通过支撑架定位及固定反射片的形状位置,使得反射格与光源定位准确,以此确保了画面均匀性及区域调光的表现。借由支撑架定位及固定反射片的形状与位置,以此确保显示装置的画面均匀性与区域调光的表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沿x-x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

请参阅图1至图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的爆炸图,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的爆炸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14的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片16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沿x-x线的剖面图。

如图1至图6所示,背光模组1包含电路板10、多个发光单元12、支撑架14、反射片16以及扩散板18。于此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可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以提供光线至显示面板。发光单元12设置于电路板10上。于此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2可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但不以此为限。需说明的是,发光单元12的数量与排列方式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并不以图中所绘示的实施例为限。

于此实施例中,支撑架14可包含多个第一支撑件14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件142。多个第一支撑件140可沿同一方向相互并排,多个第二支撑件142可沿另一方向相互并排,且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可相互交叉,使得多个容置空间144形成于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之间。此外,支撑架14还可包含多个支撑柱146,其中,支撑柱146可自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的交叉点延伸出。当然,支撑柱146还可自第一支撑件140或第二支撑件142的任意位置处延伸出。优选地,支撑柱146可以为圆锥状结构或圆柱状结构,其中,当扩散板18上设有光学膜时,支撑柱146可用以支撑扩散板18以抑制扩散板18与扩散板18上光学膜的翘曲或变形。因此,在高温环境条件下,通过支撑柱146能够缩小扩散板18与光学膜的形变量,进一步降低了显示不均的现象。需说明的是,支撑柱146的数量与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并不以图中所绘示的实施例为限。

进一步地,上述支撑架14可由橡胶、塑料或是金属制成,也即支撑架14中的第一支撑件140、第二支撑件142以及支撑柱146可由上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其还可包括其它满足要求的复合材料,可视具体需求而定,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于此实施例中,反射片16可包含多个反射格160以及多个凹槽162,其中,凹槽162位于相邻的两个反射格160之间。凹槽162的位置与形状分别对应于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的位置与形状。此外,每一个反射格160可包含多个通孔164,其中,每一个反射格160的通孔164的位置分别对应于电路板10上发光单元12的位置。需说明的是,每一个反射格160也可仅包含单一通孔,其可视实际应用而定。

于组装背光模组1时,可先在支撑架14底部上胶,再将支撑架14粘贴于电路板10上,也即支撑架14与电路板10之间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连接。此时,如图4所示,支撑架14中第一支撑件140相互并排地设置于电路板10上,且支撑架14中第二支撑件142也相互并排地设置于电路板10上,使得发光单元12分别位于对应的容置空间144中。于此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的形状设计为三角形,以增加支撑架14与电路板10的接触面积,使得支撑架14易于粘贴于电路板10上。当然,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的形状也可根据实际应用而设计为其它形状,其并不以三角形为限。

接着,可在支撑架14顶部上胶,再将反射片16粘贴于支撑架14上,也即支撑架14与反射片16之间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连接。此时,如图5所示,支撑架14中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嵌设于反射片16的凹槽162中,使得反射片16能够设置于支撑架14上。此外,反射片16中反射格160容置于支撑架14的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之间的容置空间144中,使得发光单元12位于对应的反射格160通孔164中。

接着,将扩散板18设置于反射片16上。于此实施例中,可在反射片16上形成对应支撑架14中支撑柱146的通孔166。因此,如图6所示,在将反射片16设置于支撑架14上后,支撑架14中支撑柱146即会穿过反射片16的通孔166且抵接于扩散板18。借由支撑柱146将扩散板18支撑于一定高度,可有效确保发光单元12与扩散板18之间的光学距离(opticaldistance)od,使得发光单元12发出的光线可以混合均匀。

于实际应用中,可于扩散板18上设置多层光学膜,也即光学膜片组合(未绘示于图中),以改善光线的光学特性,其中,光学膜片组合所包含的光学膜片例如为棱镜片、扩散片等。

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撑架14可仅包含第一支撑件140,而不包含第二支撑件142。具体而言,本发明可将第一支撑件140相互并排地设置于电路板10上,以借由第一支撑件140将反射片16固定于电路板10上。然而,若支撑架14同时包含第一支撑件140与第二支撑件142,则支撑架14可轻易地设置于电路板10上,进而增进支撑架14与电路板10之间的组装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含显示面板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提到的背光模组1,该背光模组1用以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于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但并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及应用该模组的显示装置利用支撑架将反射片固定于电路板上。于组装背光模组时,可先将支撑架粘贴于电路板上,再将反射片粘贴于支撑架上,以借由支撑架固定反射片的形状与位置。藉此,即可确保显示装置的画面均匀性与区域调光的表现。此外,本发明可借由支撑架中支撑柱将扩散板支撑于一定高度,以确保发光单元与扩散板之间的光学距离,使得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可以混合均匀。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