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04891发布日期:2020-02-11 14:21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multifunctionperipheral(mfp:多功能外围设备)或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用于使转印在记录纸等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

作为定影装置,具备环状的周壁环绕移动的定影带(定影用环绕部件)、以及被按压在定影带的外表面的加压辊(加压部件)。加压辊由电动机等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加压辊与定影带之间构成定影用的夹持部。在定影用夹持部中,通过有待定影的记录纸等记录介质。

定影带的内侧配置有:从内侧按压定影带的衬垫部件;用于加热定影带的加热器;以及保持衬垫部件的保持部件。衬垫部件的按压面通过定影带承受住加压辊的加压力。

另外,作为现有的定影装置,提出了具备用于将加热器的辐射热朝向定影带的方向反射的反射器。该定影装置通过反射器遮挡向保持部件等定影带以外的部件的方向行进的加热器的辐射热,并且将该辐射热向定影带的方向反射。其结果是,提高了加热器对定影带的加热效率。

但是,上述定影装置,从加热器向反射器发出的一部分辐射热加热反射器。并且,被加热的反射器的热量不会用于定影带的加热,而是散逸至保持部件等定影带以外的部件。因此,期待提出一种能够利用由加热器加热的反射器的热量,对定影带更有效地进行加热的定影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备:定影用环绕部件,构成为环状的周壁能够环绕移动;加压部件,配置为与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外周面相对,并在与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定影用衬垫部件,在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所述夹持部的形成部与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内周面抵接;加热器,配置在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内侧,并加热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反射器,配置在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内侧,并使所述加热器的辐射热向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反射;以及热传导部件,将覆盖所述衬垫部件的针对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按压部的区域与所述反射器连接,并且由热传导率高于所述衬垫部件的材料组成。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打印机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上;以及定影装置,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赋予能量而使调色剂定影,所述定影装置具备:定影用环绕部件,构成为环状的周壁能够环绕移动;加压部件,配置为与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外周面相对,并在与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之间形成夹持部;定影用衬垫部件,在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所述夹持部的形成部与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内周面抵接;加热器,配置在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内侧,并加热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反射器,配置在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内侧,并使所述加热器的辐射热向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反射;以及热传导部件,将覆盖所述衬垫部件的针对所述定影用环绕部件的按压部的区域与所述反射器连接,并且由热传导率高于所述衬垫部件的材料组成。

附图说明

图1为包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使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为截面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将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将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变形例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将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为multifunctionperipheral(mfp:多功能外围设备)。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0不限于上述例子,也可以是复印机或打印机等。

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扫描部12、控制面板13、主体部14以及控制部100。主体部14具备供纸盒部16、打印机部18以及定影装置34等。控制部100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例如,控制部100控制扫描部12、控制面板13、供纸盒部16、打印机部18以及定影装置34等的动作。

扫描部12读取原稿图像。控制面板13具备输入键13a以及显示部13b。例如,输入键13a受理用户的输入。例如,显示部13b是触摸面板式。显示部13b受理用户的输入,进行对用户的显示。

供纸盒部16具备盒主体16a与拾取辊16b。盒主体16a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p。拾取辊16b从盒主体16a取出片材p。从盒主体16a取出的片材p被供给至输送路径33。

打印机部18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打印机部18例如进行由扫描部12读取的原稿图像的图像形成。打印机部18具备中间转印带21。打印机部18通过支承辊40、从动辊41以及张力辊42支承中间转印带21。支承辊40具备没有图示的驱动部。打印机部18将中间转印带21沿箭头m方向进行旋转。

打印机部18具备4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分别用于y(黄色)、m(洋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在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沿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方向并列配置。

打印机部18在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的上方具备各墨盒23y、23m、23c以及23k。各墨盒23y、23m、23c以及23k分别容纳y(黄色)、m(洋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补给用调色剂。

以下,例举各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中的y(黄色)的图像形成站22y进行说明。另外,因为图像形成站22m、22c以及22k具备与图像形成站22y同样的结构,所以不予赘述。

图像形成站22y具备带电充电器26、曝光扫描头27、显影装置28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9。带电充电器26、曝光扫描头27、显影装置28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9配置在沿箭头n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4的周围。

图像形成站22y具备一次转印辊30。一次转印辊30经由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24相对。

图像形成站22y在通过带电充电器26使感光鼓24带电之后,通过曝光扫描头27进行曝光。图像形成站22y在感光鼓24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8使用由调色剂与载体形成的两种成分的显影剂,对感光鼓24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一次转印辊30将形成在感光鼓24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图像形成站22y、22m、22c以及22k通过一次转印辊30在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彩色调色剂图像是将y(黄色)、m(洋红色)、c(青色)以及k(黑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而形成的。感光体清洁器29在一次转印后除去感光鼓24上残留的调色剂。

打印机部18具备二次转印辊32。二次转印辊32经由中间转印带21与支承辊40相对。二次转印辊32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一并二次转印至片材p。片材p沿着输送路径33从供纸盒部16或手动供纸盘17被供纸。

打印机部18具备经由中间转印带21与从动辊41相对的带清洁器43。带清洁器43在二次转印后除去中间转印带21上残留的调色剂。

在输送路径33上设置有定位辊33a、定影装置34以及排纸辊36。在输送路径33的定影装置34的下游侧,设置有分支部37与翻转输送部38。分支部37将定影后的片材p送至排纸部20或翻转输送部38。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翻转输送部38将从分支部37送来的片材p翻转朝向定位辊33a的方向输送。图像形成装置10通过打印机部18在片材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向排纸部20排纸。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不限于串联显影方式,显影装置28的数量也不限定。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也可以从感光鼓24向片材p直接转印调色剂图像。

以下,对定影装置34进行详细叙述。

图2为对定影装置34的一部分进行截面而得的俯视图。图3为定影装置34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定影装置34具备环状的周壁环绕移动的环带状的定影带50、以及配置为与定影带50的外周面相对,在与定影带50之间形成定影用的夹持部n的加压辊53。定影带50为定影用环绕部件的一种形态,加压辊53是加压部件的一种形态。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定影带5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但是,定影带未必一定是圆筒状的,也可以是椭圆或其他截面为环状的形状。

定影带50为多层结构。定影带50具备镍或聚酰亚胺等基材层、配置在基材层外侧的si橡胶等弹性层、以及配置在弹性层的外侧的脱模层。由于脱模层是与片材p(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直接接触的层,所以优选由脱模性好的pfa等氟类树脂构成。为了提高滑动性,且易于吸收下述的加热器54的辐射热,定影带50的内表面优选采用黑色的氟类树脂涂层。

另外,定影带50受加压辊53的驱动力进行从动旋转。另外,定影带50也可以由有别于加压辊53的电动机等驱动装置进行驱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与加压辊53之间不产生速度差,定影带50的驱动部优选具备单向离合器。

定影带50的内侧配置有将定影带50向加压辊53的方向按压的定影用衬垫部件52、在进行定影动作时,加热定影带50的辐射型加热器54、使加热器54的辐射热反射至定影带50内侧的特定范围的反射器45、保持衬垫部件52与反射器45的金属制保持部件55。保持部件55比定影带50更向长度方向外侧延伸,长度方向的两侧的端部被没有图示的支承框架支承。

衬垫部件52配置在夹持定影带50并且与加压辊53相对的位置上。衬垫部件52支承定影带50的内周面。加压辊53对由衬垫部件52支承的定影带50进行加压,在定影带50与加压辊53之间形成定影用的夹持部n。衬垫部件52例如由耐热性的聚苯硫醚树脂(pps)等形成。图2中的a1是定影带50的长度方向上的过纸区域(供常规宽度的片材p通过的区域),图2中的a2是定影带50的长度方向上的非过纸区域(不供常规宽度的片材p通过的领域)。

加热器54例如能够使用卤素加热器等。加热器54配置在定影带50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多个位置。加热器54由反射器45支承。

反射器45在由铝等组成的基材表面上蒸镀铝或银等而构成。反射器45处的辐射热的反射率约为90%。没有被反射器45反射的剩余约10%的辐射热被反射器45吸收。其结果是,反射器45被加热。

图4为表示在定影带50的内侧保持在保持部件55上的衬垫部件52与反射器45的花纹块的剖视图。图4为在与图3大致同一位置切断而得的剖视图。

反射器45遍及长度方向形成为基本相同的截面形状。如图4所示,反射器45具有以垂直姿势与加热器54的背面相对的平坦的基壁45a、以从基壁45a的上端与基壁45a的前表面(与加热器54相对一侧的表面)呈钝角的方式向前部上方倾斜延伸的平坦的倾斜壁45b、以及以从基壁45a的下端与基壁45a的前表面呈钝角的方式向前部下方倾斜延伸的平坦的倾斜壁45c。反射器45通过基壁45a与倾斜壁45b、45c的各前表面反射从加热器54向背面侧发出的辐射热,照射定影带50的内表面的特定范围。反射器45遮挡加热器54的辐射热向保持部件55方向的行进,并且向定影带50的内周面中的夹持反射器45与保持部件55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反射加热器54的辐射热。

另外,加热器54的背面是指加热器54中的与正对定影带50的内表面一侧相反一侧的面。

另外,加压辊53在芯棒的周围设置有耐热性的橡胶层,在该橡胶层的表面设有由氟树脂等组成的脱模层。如图2所示,加压辊53由加压弹簧56向定影带50的外周面的方向施力。另外,加压辊53由电动机57旋转驱动。加压辊53若由电动机57驱动,则将传送至夹持部n的片材p按压在定影带50的外表面,同时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送出。

如图4所示,在保持部件55与反射器45的基壁45a之间,介入安装有由热传导率高于衬垫部件52的材料组成的热传导片材60(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例如能够由以热传导率约为200w/mk、厚度为0.5mm左右的石墨为主要成分的片材材料形成。另外,保持部件55的热传导率设定为大于衬垫部件52的热传导率,并且小于热传导片材60(热传导部件)的热传导率。

热传导片材60介入安装于反射器45的基壁45a与保持部件55的连接部,并且从基壁45a的下端通过保持部件55与衬垫部件52的下表面延伸至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的前面。因此,热传导片材60能够将反射器45的热量绕过保持部件55或衬垫部件52传递至按压部52a的前方的定影带50的内表面(夹持部n的背部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热传导片材60与保持部件55之间以及热传导片材60与衬垫部件52之间介入安装有由隔热片材等组成的隔热层61。因此,从反射器45传递至热传导片材60的热量难以传递至保持部件55或衬垫部件52一侧,在按压部52a的前方侧容易传递至定影带50的内表面。

在这里,将热传导片材60中介入安装于反射器45与保持部件55的连接部的部分称为第一部分60a、覆盖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的部分称为第二部分60b、连接第一部分60a与第二部分60b的部分称为连接部分60c。本实施方式的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形成为第一部分60a、第二部分60b与连接部分60c连续的片材状。

但是,热传导部件未必一定是片状,只要是能够将热量有效地从反射器45传递至衬垫部件52的前表面一侧(定影带50的内表面)的结构,也可以是块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传导片材60,连接部分60c横跨保持部件55与衬垫部件52的下方(一侧部)连接第一部分60a与第二部分60b。另外,定影带50以从保持部件55的下方位置朝向夹持部n的方式回旋。因此,从热传导片材60中的第一部分60a经由连接部分60c朝向第二部分60b的方向与热传导片材60的回旋方向一致。因此,定影带50在夹持部n以被加压辊53与衬垫部件52加压的状态回旋时,能够通过连接部分60c抑制热传导片材60从按压部52a剥离这一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反射器45的基壁45a与热传导片材60之间涂布了没有图示的热传导性油脂。据此,从基壁45a向热传导片材60的热传导性良好。

图5为与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4同样的剖视图。本变形例中,在覆盖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的热传导片材60的第二部分60b的外表面接合有由氟树脂等滑动性良好的材料组成的滑动性片材62。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热传导片材60的第二部分60b经由滑动性片材62与定影带50的内周面抵接。因此,能够降低定影动作时的定影带50的滑动阻力。

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4设置有由比衬垫部件52热传导率高的材料组成的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该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连接反射器45与覆盖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的区域。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由加热器54加热的反射器45的热量,并且有效地加热定影带50的临近夹持部n的部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4的部分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介入安装于遍及反射器45与保持部件55之间的连接部的大范围内。因此,能够有效地将大量反射器45的热量传递至定影带50的临近夹持部n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4中,保持部件55的热传导率设定为大于衬垫部件52的热传导率且小于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的热传导率。并且,在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与保持部件55之间介入安装有隔热层61。因此,能够将衬垫部件52的过多的热量通过保持部件55向外部散逸,并且能够将反射器45的热量经由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有效地传递至定影带50的临近夹持部n的部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4中所采用的热传导部件(热传导片材60)具有介入安装于反射器45与保持部件55的连接部的第一部分60a、覆盖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的第二部分60b、以及连接第一部分60a与第二部分60b的连接部分60c,它们作为热传导片材60形成为连续的片材状。因此,能够避免热传导部件在反射器45与衬垫部件52之间大量占有空间。另外,因为只要将连续的热传导片材60与反射器45或衬垫部件52接合即可,所以能够使定影装置34的制造简单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4中,设定为从热传导片材60的第一部分60a经由连接部分60c朝向第二部分60b的方向与定影带50的绕转方向一致。因此,定影带50在夹持部n以被加压辊53与衬垫部件52加压的状态回旋时,能够通过连接部分60c抑制热传导片材60从按压部52a的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4中,由于在反射器45与热传导片材60之间的接合部介入安装有热传导性油脂,所以能够从反射器45无损失且有效地将热量传递至热传导片材60。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定影装置34在覆盖热传导片材60的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的区域的外表面接合有与定影带50的内周面滑动连接的滑动性片材62。因此,能够降低热传导片材60与定影带50之间的滑动阻力,使定影带50的动作顺畅。另外,能够抑制热传导片材60从衬垫部件52的剥离或偏移。

图6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与定影装置的图4同样的截面的图。

图6所示的定影装置的热传导片材160(热传导部件)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热传导片材160具有介入安装于反射器45与保持部件55的连接部的第一部分160a、覆盖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的第二部分160b、横跨保持部件55与衬垫部件52的下方(一侧部)连接第一部分160a与第二部分160b的第一连接部160c、横跨保持部件55与衬垫部件52的上方(另一侧部)连接第一部分160a与第二部分160b的第二连接部160d。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传导片材160中,连接第一部分160a与第二部分160b的连接部分由第一连接部160c与第二连接部160d构成。热传导片材160的第一部分160a、第一连接部160c、第二部分160b以及第二连接部160d环状地连接,覆盖保持部件55与衬垫部件52的周围。另外,在第一部分160a、第一连接部160c、第二部分160b以及在第二连接部160d的各内表面与保持部件55或衬垫部件52之间介入安装有隔热层161。

因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基本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为大致同样,所以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基本效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为热传导片材160是环状地连接,并且覆盖保持部件55与衬垫部件52的周围这一结构,所以在定影带以被加压辊与衬垫部件52加压的状态回旋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热传导片材160从按压部52a剥离。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热传导片材160使衬垫部件52的按压部52a稳定并且覆盖。因此,能够使通过热传导片材160的从反射器向定影带的热传递更加稳定。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在具备加热器与反射器的定影装置中,有效利用反射器的热量来有效加热定影带。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当然,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进而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