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2393发布日期:2020-04-03 17:5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摄像光学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手提终端设备,以及监视器、pc镜头等摄像装置的摄像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摄像光学镜头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中,例如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为方便携带,人们越来越追求电子产品的轻薄化,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光学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传统电子产品上的摄像光学镜头多采用四片式、五片式、六片式甚至七片式透镜结构,然而随着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加,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在感光器件的像素面积不断缩小,且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五片式透镜结构逐渐出现在镜头设计当中,常见的五片式透镜虽然已经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但是其光焦度、透镜间距和透镜形状设置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透镜结构在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无法满足大光圈、超薄化、广角化的设计要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且满足大光圈、广角化、超薄化设计要求的摄像光学镜头。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光学镜头,其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同时,满足大光圈、超薄化、广角化的设计要求,且第一透镜厚度大,可在镜片上设计结构特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摄像光学镜头,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整体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满足下列关系式:0.20≤d1/ttl≤0.40;2.40≤v1/v4≤4.00;-30.00≤f2/f≤-2.00。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6;满足下列关系式:1.40≤d6/d5≤3.00。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满足下列关系式:0.70≤f1/f≤1.30。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以及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30≤(r1+r2)/(r1-r2)≤-0.16。优选的,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45.68≤(r3+r4)/(r3-r4)≤32.53;0.02≤d3/ttl≤0.08。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1.63≤f3/f≤12.90;-1114.00≤(r5+r6)/(r5-r6)≤14.67;0.02≤d5/ttl≤0.09。优选的,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所述第四透镜像的轴上厚度为d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31≤f4/f≤5.91;-1.92≤(r7+r8)/(r7-r8)≤1.46;0.04≤d7/ttl≤0.30。优选的,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85≤f5/f≤-0.29;0.44≤(r9+r10)/(r9-r10)≤5.89;0.03≤d9/ttl≤0.16。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像高为ih,且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h≤1.70。优选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视场角为fov,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数为fno,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ov≥75;fno≤2.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具有优秀的光学特性,超薄,广角且色像差充分补正,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5是实施方式二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9是实施方式三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1是图9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是图9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3是实施方式四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7是实施方式五的摄像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轴向像差示意图;图19是图17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倍率色差示意图;图20是图17所示的摄像光学镜头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为实施方式一: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了实施方式一的摄像光学镜头10。在图1中,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摄像光学镜头10主要包括同轴设置的五个透镜,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s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还设有光圈s1,第五透镜l5与像面si之间设有玻璃平板gf,玻璃平板gf可以是玻璃盖板,也可以是光学过滤片。定义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满足下列关系式:0.20≤d1/ttl≤0.40,规定了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与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的比值,在范围内的第一透镜便于结构设计,有利于系统装配。定义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满足下列关系式:2.40≤v1/v4≤4.00,规定了第一透镜的阿贝数和第四透镜的阿贝数的比值,满足条件的系统可有效校正色差。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整体的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l2的焦距为f2,满足下列关系式:-30.00≤f2/f≤-2.00,规定了第二透镜的焦距与摄像光学镜头的焦距的比值,在规定范围内,可以缓和光线经过镜片的偏折程度,有效减小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所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d6;满足下列关系式:1.40≤d6/d5≤3.00,规定了所述第三透镜l3和所述第四透镜l4间空气间隔距离和所述第三透镜l3的厚度的比值,在条件式范围内有助于镜片的加工和镜头的组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l1的焦距为f1,满足下列关系式:0.70≤f1/f≤1.30,当f1/f满足条件时,可有效分配所述第一透镜l1的光焦度,对光学系统的像差进行校正,进而提升成像品质。当本发明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的焦距、各透镜的焦距、相关透镜的折射率、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轴上厚度和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使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高性能,且满足低ttl的设计需求。所述第一透镜l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l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满足下列关系式:-2.30≤(r1+r2)/(r1-r2)≤-0.16,合理控制所述第一透镜l1的形状,使得所述第一透镜l1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球差。所述第二透镜l2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l2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4,满足下列关系式:-45.68≤(r3+r4)/(r3-r4)≤32.53。规定了所述第二透镜l2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镜头向超薄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上色像差问题。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为d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2≤d3/ttl≤0.08,有利于实现超薄化。所述第三透镜l3的焦距为f3,满足下列关系式:-11.63≤f3/f≤12.90,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所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且满足下列关系式:-1114.00≤(r5+r6)/(r5-r6)≤14.67,可有效控制所述第三透镜l3的形状,有利于所述第三透镜l3成型,并避免因所述第三透镜l3的表面曲率过大而导致成型不良与应力产生。定义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为d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2≤d5/ttl≤0.09,有利于实现超薄化。所述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满足下列关系式:0.31≤f4/f≤5.91,通过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使得系统具有较佳的成像品质和较低的敏感性。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8,满足下列关系式:-1.92≤(r7+r8)/(r7-r8)≤1.46,规定的是所述第四透镜l4的形状,在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广角化的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所述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为d7,满足下列关系式:0.04≤d7/ttl≤0.30,有利于实现超薄化。所述第五透镜l5的焦距为f5,满足下列关系式:-1.85≤f5/f≤-0.29,对第五透镜l5的限定可有效的使得摄像镜头的光线角度平缓,降低公差敏感度。所述第五透镜l5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满足下列关系式:0.44≤(r9+r10)/(r9-r10)≤5.89,规定的是第五透镜l5的形状,在条件范围内时,随着超薄广角化发展,有利于补正轴外画角的像差等问题。所述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为d9,满足下列关系式:0.03≤d9/ttl≤0.16,有利于实现超薄化。优选的,0.05≤d9/ttl≤0.1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为ttl,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像高为ih,且满足下列关系式:ttl/ih≤1.70,有利于实现超薄化。如此设计,能够使得整体摄像光学镜头10的光学总长ttl尽量变短,维持小型化的特性。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视场角为fov,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ov≥75,有利于实现广角化。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焦数为fno,且满足下列关系式:fno≤2.20,有利于实现大光圈,使得成像性能好。当满足上述关系,使得摄像光学镜头10实现了在具有良好光学成像性能的同时,还能满足大光圈、超薄化的设计要求;根据该光学镜头10的特性,该光学镜头10尤其适用于由高像素用的ccd、cmos等摄像元件构成的手机摄像镜头组件和web摄像镜头。此外,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所述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表面可以设置为非球面,非球面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摄像光学镜头10的总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第一透镜l1、所述第二透镜l2、所述第三透镜l3、所述第四透镜l4及所述第五透镜l5具有如前所述的结构和参数关系,因此,摄像光学镜头10能够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间隔和形状,并因此校正了各类像差。下面将用实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各实例中所记载的符号如下所示。焦距、轴上距离、曲率半径、轴上厚度、反曲点位置、驻点位置的单位为mm。ttl:光学总长(第1透镜l1的物侧面到成像面的轴上距离),单位为mm;优选的,所述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曲点和/或驻点,以满足高品质的成像需求,具体的可实施方案,参下所述。表1、表2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的设计数据。【表1】上表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r:光学面的曲率半径,透镜时为中心曲率半径;s1:光圈;r1: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玻璃平板gf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玻璃平板gf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各透镜的轴上厚度或相邻两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d0:光圈s1到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第一透镜l1的轴上厚度;d2: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3:第二透镜l2的轴上厚度;d4: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5:第三透镜l3的轴上厚度;d6: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到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7:第四透镜l4的轴上厚度;d8: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9:第五透镜l5的轴上厚度;d10: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到玻璃平板gf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d11:玻璃平板gf的轴上厚度;d12:玻璃平板gf的像侧面到像面si的轴上距离;nd:d线的折射率;nd1:第一透镜l1的的d线的折射率;nd2:第二透镜l2的的d线的折射率;nd3:第三透镜l3的的d线的折射率;nd4:第四透镜l4的的d线的折射率;nd5:第五透镜l5的的d线的折射率;ndg:玻璃平板gf的的d线的折射率;vd:阿贝数;v1:第一透镜l1的阿贝数;v2:第二透镜l2的阿贝数;v3:第三透镜l3的阿贝数;v4:第四透镜l4的阿贝数;v5:第五透镜l5的阿贝数;vg:玻璃平板gf的阿贝数。【表2】在表2中,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是非球面系数。y=(x2/r)/[1+{1-(k+1)(x2/r2)}1/2]+a4x4+a6x6+a8x8+a10x10+a12x12+a14x14+a16x16+a18x18+a20x20(1)为方便起见,各个透镜面的非球面使用上述公式(1)中所示的非球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公式(1)表示的非球面多项式形式。表3、表4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驻点设计数据。其中,p1r1、p1r2分别代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2r1、p2r2分别代表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3r1、p3r2分别代表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4r1、p4r2分别代表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p5r1、p5r2分别代表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反曲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反曲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驻点位置”栏位对应数据为各透镜表面所设置的驻点到摄像光学镜头10光轴的垂直距离。【表3】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反曲点位置4反曲点位置5p1r110.8350000p1r2000000p2r130.0850.2050.54500p2r2000000p3r110.8250000p3r210.9150000p4r120.8851.615000p4r250.5251.0251.8051.8651.955p5r121.3952.355000p5r230.4352.1952.52500【表4】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驻点位置2驻点位置3p1r10000p1r20000p2r130.1550.2450.695p2r20000p3r111.15500p3r211.40500p4r111.16500p4r20000p5r112.11500p5r211.16500图2、图3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5nm、486nm、546nm、587nm和656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4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光学镜头1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4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后出现的表21示出各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中各种数值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如表2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满足各条件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npd为1.701mm,像高ih为3.28mm,的视场角fov为80.00°,如此,摄像光学镜头10具有大光圈、超薄、广角,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以下为实施方式二:图5是实施方式二中摄像光学镜头20的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以下列表中符号含义与实施方式一也相同,故对于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以下仅列出不同点。表5、表6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摄像光学镜头20的设计数据。【表5】【表6】【表7】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反曲点位置4反曲点位置5p1r1000000p1r2000000p2r120.1550.525000p2r2000000p3r110.7250000p3r210.8450000p4r110.5050000p4r240.7351.1551.6451.7250p5r150.1950.9051.4251.6752.095p5r230.3652.0852.20500【表8】另外,在后续的表21中,还列出了实施方式二中各种参数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图6、图7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5nm、486nm、546nm、587nm和65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8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2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8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npd为1.488mm,像高ih为2.59mm,的视场角fov为75.00°,如此,摄像光学镜头20具有大光圈、超薄、广角,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以下为实施方式三:图9是实施方式三中摄像光学镜头30的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三与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以下列表中符号含义与实施方式一也相同,故对于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以下仅列出不同点。表9、表10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摄像光学镜头30的设计数据。【表9】【表10】表11、表12示出摄像光学镜头3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1】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p1r110.6950p1r2000p2r110.4550p2r210.2950p3r110.6150p3r210.7550p4r120.5351.555p4r211.9650p5r121.2652.445p5r210.4950【表12】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p1r100p1r200p2r110.815p2r210.555p3r110.955p3r211.305p4r110.755p4r200p5r112.285p5r211.205另外,在后续的表21中,还列出了实施方式三中各种参数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图10、图11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5nm、486nm、546nm、587nm和65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2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3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2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npd为1.718mm,像高ih为3.28mm,的视场角fov为79.80°,如此,摄像光学镜头30具有大光圈、超薄、广角,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以下为实施方式四:图13是实施方式四中摄像光学镜头40的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四与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以下列表中符号含义与实施方式一也相同,故对于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以下仅列出不同点。表13、表14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摄像光学镜头40的设计数据。【表13】【表14】表15、表16示出摄像光学镜头4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5】【表16】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驻点位置2p1r1000p1r210.4350p2r1000p2r210.9250p3r111.0150p3r211.1150p4r110.8250p4r220.2451.375p5r110.8550p5r211.1650另外,在后续的表21中,还列出了实施方式四中各种参数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图14、图15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5nm、486nm、546nm、587nm和65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16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4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16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npd为1.695mm,像高ih为2.95mm,的视场角fov为75.00°,如此,摄像光学镜头40具有大光圈、超薄、广角,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以下为实施方式五:图17是实施方式五中摄像光学镜头50的结构示意图,实施方式五与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以下列表中符号含义与实施方式一也相同,故对于相同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以下仅列出不同点。表17、表18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摄像光学镜头50的设计数据。【表17】【表18】表19、表20示出摄像光学镜头50中各透镜的反曲点及驻点设计数据。【表19】反曲点个数反曲点位置1反曲点位置2反曲点位置3反曲点位置4p1r110.775000p1r200000p2r120.1550.58500p2r200000p3r110.835000p3r210.895000p4r120.6651.61500p4r240.0650.5551.7751.935p5r130.3051.3852.2550p5r230.4052.4152.4350【表20】驻点个数驻点位置1驻点位置2p1r1000p1r2000p2r120.2750.805p2r2000p3r111.1850p3r211.3550p4r111.0450p4r220.1050.765p5r110.6050p5r211.0150另外,在后续的表21中,还列出了实施方式五中各种参数与条件式中已规定的参数所对应的值。图18、图19分别示出了波长为435nm、486nm、546nm、587nm和65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50后的轴向像差以及倍率色差示意图。图20则示出了,波长为546nm的光经过摄像光学镜头50后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图20的场曲s是弧矢方向的场曲,t是子午方向的场曲。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npd为1.718mm,像高ih为3.28mm,的视场角fov为79.60°,如此,摄像光学镜头50具有大光圈、超薄、广角,其轴上、轴外色像差充分补正,且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以下表21根据上述的数值,以及其他相关参数的取值。【表21】参数及条件式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f3.7433.2733.7803.7303.780f13.5982.9362.6973.7774.730f2-9.956-29.477-7.749-111.185-112.643f332.195-7.319-21.99022.87832.000f43.1032.9832.34814.6878.373f5-2.010-2.212-1.639-3.385-3.488f124.9523.1493.8283.9264.813fno2.202.202.202.202.20f2/f-2.66-9.01-2.05-29.81-29.80d1/ttl0.300.320.200.380.28v1/v42.443.643.153.982.7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