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照明机构及便携式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01251发布日期:2020-03-27 20:3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窥镜照明机构及便携式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技术,具体涉及内窥镜中的照明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包括内窥镜以及与之配合的外部设备(如光源装置、图像处理装置)。而其中内窥镜又包括插入部、操作部以及从操作部延伸设置并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导致制造成本非常高昂。

为了降低制造成本,一种便携式电子内窥镜应运而生,此种内窥镜的操作手柄上设置有可拆卸式的便携式手电筒和可拆卸式的显示屏,从而用来取代传统电子内窥镜系统的光源装置和台式监视器,携带方便。

由于操作手柄上安装了显示屏和便携式手电筒,当内窥镜进行洗消时,需要将显示屏和便携式手电筒从内镜操作手柄上卸下,然后再盖上防水盖进行洗消。而便携式手电筒和显示屏则做简单的擦拭清洁,并不进行洗消灭菌,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且防水盖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因橡胶密封件的老化引起的漏水造成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便携式电子内窥镜上照明及显示机构在洗消处理上存在的可靠性问题,需要一种可靠的便携式电子内窥镜用照明方案。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照明机构以及采用该照明机构的内窥镜。该内窥镜照明机构可整体内置于内窥镜本体的操作手柄内,当对内窥镜进行洗消处理时,无需拆装内窥镜照明机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内窥镜照明机构,包括:

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具有容置腔,所述连接座与内窥镜本体固定连接;

光源部,所述光源部安置在所述连接座的容置腔内,并可向内窥镜本体内的导光束发出照明光;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并可通过内窥镜本体外接电源,向所述光源部供给电力。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包括连接座主体部和从所述连接座主体部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第二凸缘部;

所述连接座主体部上设置有容置腔;

所述第二凸缘部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可通过连接件与内窥镜本体上的第三连接孔连接,将所述连接座与内窥镜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孔可通过连接件与驱动部上设置的第四连接孔连接,将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驱动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固定柱和紧固件,所述连接固定柱的两端分别设置外螺纹和内螺纹,所述内螺纹可供所述紧固件插入。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部对内窥镜本体内的导光束的入射端进行固定,并对固定的导光束的入射端发出照明光。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部包括照明模组和光束固定座,所述光束固定座对内窥镜本体内的导光束的入射端进行固定,所述照明模组相对于光束固定座设置,并可向固定在所述光束固定座中的导光束发射照明光。

进一步的,所述光束固定座上具有两端开口的连接腔体,所述连接腔体的一端供所述导光束插入并固定,另一端接收所述照明模组发射的照明光。

进一步的,所述光束固定座包括固定座主体部和从所述固定座主体部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第一凸缘部,所述固定柱主体部上设置有连接腔体,所述固定柱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外周面分别设置第一电源线收纳槽和第二电源线收纳槽,所述第一电源线收纳槽和所述第二电源线收纳槽可收纳所述照明模组的电源线。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电路板,所述驱动电路板上设置光束孔,供所述导光束穿过。

进一步的,所述内窥镜照明机构还包括防水部和/或散热部;所述防水部可覆盖所述连接座,并与所述内窥镜操作手柄连接;所述散热部与所述连接座的连接座主体部连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内窥镜,包括内窥镜本体和与所述内窥镜本体连接的显示屏,其还包括上述的内窥镜照明机构,所述内窥镜照明机构设置在内窥镜本体内,并通过内窥镜本体外接显示屏获取电力。

本发明提供的内窥镜照明机构方案,其可整体安置于内窥镜本体的操作手柄内,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并且整体上可拆卸地与操作手柄连接,方便安装。由此制成的内窥镜,在对其进行洗消后处理时,无需拆装照明机构,提高作业效率,减少风险点。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实例中内窥镜照明机构与内窥镜本体配合的爆炸示例图;

图2为本发明实例中内窥镜照明机构与内窥镜本体配合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例中光源部的组成示例图;

图4为本发明实例中光源部与连接座的组成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针对现有便携式电子内窥镜中采用可拆卸式的便携式手电筒和可拆卸式的显示屏所带来的可靠性的问题,本实例创新的给出一种固定式的内窥镜照明机构,该内窥镜照明机构整体结构紧凑,并整体固定安置在内窥镜的本体内,同时该内窥镜照明机构从内窥镜上的显示屏中获取工作电流,并对内窥镜本体内的导光束发出照明光,实现内窥镜照明。如此内嵌且固定设置的内窥镜照明方案,不仅省去内窥镜消毒时的拆装操作,大大提高操作效率;同时避免频繁的拆装操作,可大大提高内窥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参见图1和图2,其所示为本实例给出的一种内窥镜照明机构与内窥镜配合设置的示例。

由图可知,本实例中涉及到的内窥镜包括内窥镜本体300、显示屏400以及设置在内窥镜本体300内的导光束200。其中,导光束200延伸设置在内窥镜本体300内,而显示屏400和内窥镜本体300以可拆卸的结构进行连接,这样方便显示屏的拆装。

作为举例,本实例中的显示屏400其内内置有相应的电源,例如可以为锂电池等常规电源。与之配合的,本实例在内窥镜本体300的顶部设置多芯插头310,该多芯插头310可与显示屏400进行可拆卸连接并导通,依次来实现电力的通断,继而对内窥镜本体300内的用电部件(如照明机构)进行供电。

这里的内窥镜本体300主要包括插入部和操作部,插入部可插入被检体内,操作部则用于操作内窥镜本体,例如可进行插入部弯角操作。本实例还在插入部设置照明通道,导光束穿设于该照明通道,导光束接受照明光并将该照明光沿照明通道传输至插入部的前端硬质部,通过设置在前端硬质部的照明光窗射向被检体。

在此基础上,本实例在内窥镜本体300内固定设置内窥镜照明机构,该内置的内窥镜照明机构与内窥镜本体300上的多芯插头310电连接,以从安置在内窥镜本体300顶部的显示屏400中获取电力,由此对内窥镜本体300内的导光束200发出照明光。

另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例中的内窥镜照明机构可具体设置在内窥镜操作手柄处。

对于本实例中的内窥镜照明机构,优选整体结构紧凑,可对内窥镜本体300内的导光束200发出照明光的基本方案。

接下来,基于图1和2所示案例来详细介绍本实例中内窥镜照明机构的组成方案。

由图可知,本实例中的内窥镜照明机构主要由光源部100、连接座110以及驱动部120相互配合构成,其中光源部100、连接座110、驱动部120有机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并整体密封设置在内窥镜300的操作手柄内部。

这里的光源部100,用于对内窥镜本体300内的导光束200进行固定,并向导光束发出照明光。

优选的,该光源部100对内窥镜本体300内的导光束200的入射端进行固定,并且发光光源与固定的导光束200的入射端之间相对设置,两者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由此实现对导光束发出照明光。

如图3所示,本实例中的光源部100主要包括照明模组101和光束固定座102。

这里的照明模组101用于发出照明光,主要由照明灯101a、基板101b以及从基板处延伸设置的电源线101c。照明灯101a固定设置在基板101b上,本发明实施例的照明模组101可选led灯等常规发光光源;而电源线101c则外接驱动部120;照明模组101的基板101b被光束固定座102压紧在连接座110内,从而使得照明模组101整体被压紧在连接座110内(如图4所示)。

光束固定座102,用于固定导光束200,使得导光束200的前端(即入射端)相对于基板101b上的照明灯101a固定。该光束固定座102具有两端开口的腔体102a,一端供导光束200的前端插入并对其进行固定,另一端接收照明模组101发射的照明光,照明模组101照射的光通过该腔体102a射入导光束200。

在本实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腔体102a整体形成为异形空腔,包括连通的平行段和锥形段,平行段用于固定插入的导光束200前端,锥形段用于与基板101b上的照明灯101a配合,以提高照明光的聚光效果。

在基础上,在本实例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锥形段之后还设置第二平行段,该第二平行段能够在照明模组101和导光束200之间留有一定空间,防止热量过度聚集。

本实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束固定座102包括固定座主体部102b和从该固定座主体部102的一端向四周延伸设置的第一凸缘部102c。为了节省空间,固定座主体部102b和第一凸缘部102c的外径不同,可以方便与连接座110配合连接。

该固定座主体部102b内设置有腔体102a,沿固定座主体部102b的径向方向设置光束固定槽102d,可用于安装螺钉、螺栓等紧固件。通过紧固件与固定槽102d的配合,能够将导光束200与光束固定座102固定连接。

为免损坏导光束,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光束200端部由胶封装在光束套201内,再通过紧固件将光束套固定在光束固定座100上。这里的光束套201可选不锈钢等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如图4所示)。

第一凸缘部102c中心设置开孔102e,该开孔102e与光束固定座102内的腔体102a连通。该开孔102e的尺寸与导光束200的尺寸相配合,使得导光束200可穿过该开孔102e进入腔体102a内。

为了节省照明模组101电源线101c的安装空间,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光束固定座102的固定座主体部102b和第一凸缘部102c外周面、沿其轴向分别设置第一电源线收纳槽102f和第二电源线收纳槽102g。第一电源线收纳槽102f和第二电源线收纳槽102g优选以连通的方式设置。如图3所示的案例中,第一电源线收纳槽102f和第二电源线收纳槽102g均设置两个,这是由照明模组101的正负两根电源线决定。但本发明已不限于此,若照明模组101的正负电源线混合形成一股电源线,则仅设置一个收纳槽即可。当设置两个收纳槽时,优选在外周面上相对设置。一些实施方式中,收纳槽可以设置成侧开口的形状,例如u形槽,从而方便电源线的安装。

如图2-4所示,如此构成的光源部100,可整体收纳于连接座110内,本实例方案中,导光束200与光束固定座102固定连接、电源线101c置于收纳槽102f、102g之后,基板101b进入连接座110内,光束固定座102进入连接座110,将基板101b压紧在连接座110内,接着采用螺钉、螺栓等常规紧固件,将光源部100整体与连接座110固定连接。

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缘部102c的外周面还设置开孔102h,以便通过螺钉、螺栓等常规紧固件穿过该开孔与连接座110固定连接。图中示出的开孔102h为u形槽,但本方案亦可不限于此,如采用o形通孔亦可。

如图1所示,本实例中的连接座110具有一端开口的腔体110a,以用于安置光源部100。具体的,光源部100的光束固定座102将光源部100的照明模组101压紧在该腔体110a内,光源部100的光束固定座102与腔体110a的开口配合连接。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配合光束固定座102的形状,腔体110a形成为异形空腔,如呈台阶状的盲孔结构,包括相互连通的宽段腔和窄段腔。宽段腔的端面设置连接孔,以便可通过螺栓或螺钉等常规紧固件与光源部100固定连接。固定座主体部102b可收容于该窄段腔,第一凸缘部102c可收容于宽段腔内,从而使光源部100整体收容于连接座110内。

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座110具体包括连接座主体部110b和从该连接座主体部110b的一端向四周延伸设置的第二凸缘部110c。第二凸缘部110c的端面设置多个连接孔,以与内窥镜本体和驱动部120连接。

第二凸缘部110c设置第一连接孔110d和第二连接孔110e。第一连接孔110d可与内窥镜本体设置的第三连接孔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第二连接孔110e可与驱动部120设置的第四连接孔120a通过连接件配合连接。

这里涉及到的连接件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到的连接件包括连接固定柱110f和紧固件,连接固定柱110f的两端分别设置外螺纹和内螺纹,紧固件可插入内螺纹以连接。紧固件可采用螺栓或螺钉等常规紧固部件。

这样当连接座110与内窥镜本体连接时,将连接座固定柱110f的外螺纹端与内窥镜本体设置的螺孔连接,接着将紧固件穿过第二凸缘部110c并与连接座固定柱110f的内螺纹连接。当驱动部120与连接座110连接时,亦可采用相同的方法。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示出的两个连接件连接方向不同,例如连接座110与内窥镜本体连接时,紧固件穿过第二凸缘部110c再与连接座固定柱110f的内螺纹连接;而驱动部120与连接座110连接时,紧固件穿过驱动部120再与连接座固定柱110f的内螺纹连接。另外,具体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本实例中的驱动部120与外部电源连接,接收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力,并将该电力提供给光源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部120具体为驱动电路板,该驱动电路板分别与外部电源和光源部100的电源线101c连接,从而在外部电源和光源部100之间建立电力传输线路。

基于上述光源部100的组成结构,该电源线101c从第一电源线收纳槽102f和第二电源线收纳槽102g延伸出来后,通过插接或焊接等常规方式与驱动电路板连接,接收电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根电源线混合成一股,从而节省空间。

本实例中的驱动电路板120将与连接座110固定连接,本实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螺栓或螺钉等紧固部件与连接座固定柱配合构成的连接件来实现固定连接。

这里的驱动电路板优选为圆盘形,沿其轴向开设若干连接孔(第四连接孔120a)。

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驱动电路板的中心开设光束孔,导光束可从中穿过,从而进一步节省空间。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导光束孔形成为u形,方便安装导光束。

如此结构的驱动电路板通过电源线与内窥镜操作手柄顶部设置的多芯插头310连接,而多芯插头与显示屏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这样当多芯插头与显示屏连接后,显示屏通过内置的电池对驱动电路板进行供电,再经由与驱动电路板连接的电源线101c向光源部100的照明模组101提供电力(如图1和图2所示)。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实例还在内窥镜照明机构中设置一散热部130,用于发散照明模组101照明产生的热量。

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例中的光束固定座102以及连接座110优选采用散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而散热部130中心开设有通孔,连接座110的连接主体部110a可穿过该通孔。散热部130则通过连接座主体部110a与内窥镜本体连接。散热部130与内窥镜本体的连接处,优选设置多个突起,与内窥镜本体上设置的卡槽配合,从而有效的将散热部130与内窥镜本体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例还在内窥镜照明机构中设置一防水部140,用于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参见图1和图2,该防水部140形成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该容纳腔可与连接座110的连接座主体部110a配合,从而覆盖整个连接座110,提高防水性能。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防水部140与连接座110的连接座主体部110a之间优选螺接配合,作为举例,连接座主体部110a优选设置外螺纹,而防水部140的容纳腔设置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螺接固定从而将防水部140与连接座110连接。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