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5734发布日期:2019-09-13 22:29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扫描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扫描反射镜。



背景技术:

扫描反射镜是超光谱成像仪的关键部件之一,用于对地物进行扫描成像及运动补偿等。扫描反射镜的位置误差和速度误差直接影响超光谱成像仪的成像质量。现有扫描反射镜设计成一圆形的镜体,并通过在镜体的边缘加装额外的安装组件将扫描反射镜安装于驱动机构上,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扫描反射镜旋转。这样通过在镜体的边缘加装额外的安装组件进行安装的方式,使得安装比较麻烦,且加装额外的安装组件容易对扫描反射镜的位置造成较大的误差。在需要使用正反相反的两个反射面的情况下,需要将两个扫描反射镜分别通过额外的安装组件进行正反安装,安装不方便且两个扫描反射镜的两个反射面的平行度在安装时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描反射镜,旨在简化扫描反射镜的安装,以及减小扫描反射镜安装的位置误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描反射镜,所述扫描反射镜采用铝合金一体加工制成,包括镜体、连接部及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镜体连接为一体,所述镜体呈相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形成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相互平行,所述支撑杆用于将所述扫描反射镜安装于一驱动机构上,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扫描反射镜绕所述支撑杆的轴线旋转,所述支撑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平行。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用于与驱动机构上的一内螺纹连接以将所述扫描反射镜安装在驱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外周面还设有第二外螺纹,用于与驱动机构上的另一内螺纹连接以增强扫描反射镜与驱动机构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支撑杆具有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的一第二端及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一第一端,所述支撑杆于靠近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所述第二圆柱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柱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段和第二圆柱段的外周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面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均为八边形。

优选地,所述镜体包括顶面、底面、左侧面及右侧面,所述顶面和底面相互平行并与所述支撑杆的轴线垂直,所述左侧面及右侧面相互平行并与所述支撑杆的轴线平行,所述顶面与左侧面之间、顶面与右侧面之间、底面与左侧面之间、底面与右侧面分别通过四个斜面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镜体的反面设有基准面、上侧连接面、左侧连接面及右侧连接面,所述基准面呈矩形并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平行,所述基准面具有与所述镜体的顶面平行的一顶缘、与所述镜体的底面平齐的一底缘、与所述镜体的左侧面平行的一左侧缘、及与所述镜体的右侧面平行的一右侧缘,所述第二反射面凸设在所述基准面上并靠近所述基准面的顶缘设置,所述上侧连接面连接在所述镜体的顶面和所述基准面的顶缘之间,所述左侧连接面连接在所述镜体的左侧面和所述基准面的左侧缘之间,所述右侧连接面连接在所述镜体的右侧面和所述基准面的右侧缘之间,所述上侧连接面的两侧分别与左侧连接面和右侧连接面连接,所述镜体在上侧连接面区域的厚度由所述镜体的顶面朝向所述基准面的顶缘逐渐变厚,所述镜体在左侧连接面区域的厚度由所述镜体的左侧面朝向所述基准面的左侧缘逐渐变厚,所述镜体在右侧连接面区域的厚度由所述镜体的右侧面朝向所述基准面的右侧缘逐渐变厚。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基准面的下部连接、以及与所述镜体的底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镜体的表面除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外通过电泳喷涂有黑色的聚四氟乙烯层。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表面通过电泳喷涂有黑色的聚四氟乙烯层。

本实用新型的扫描反射镜,扫描反射镜采用铝合金一体加工制成,通过与镜体一体连接的支撑杆来将扫描反射镜安装于驱动机构上,无需在镜体的周边再加装额外的安装组件,安装较为方便,并且能够避免因加装额外的安装组件而引起的安装位置误差。镜体呈相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形成有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只需要在加工时达到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的平行度要求,在安装时,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的平行度不再受安装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扫描反射镜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扫描反射镜由背面所视的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扫描反射镜的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扫描反射镜采用铝合金一体加工制成,包括镜体1、连接部2及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通过所述连接部2与所述镜体1连接为一体。所述镜体1呈相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形成有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所述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相互平行,所述支撑杆3用于将所述扫描反射镜安装于一驱动机构上,以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扫描反射镜绕所述支撑杆3的轴线旋转,所述支撑杆3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3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31,用于与驱动机构上的一第一内螺纹连接以将所述扫描反射镜安装在驱动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3的外周面还设有第二外螺纹32,用于与驱动机构上的一第二内螺纹连接以增强扫描反射镜与驱动机构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支撑杆3具有与所述连接部2相连接的一第二端及与所述第二端相对的一第一端,所述支撑杆3于靠近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位置分别具有第一圆柱段33和第二圆柱段34,所述第二圆柱段34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圆柱段33的外径,所述第一外螺纹31和第二外螺纹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圆柱段33和第二圆柱段34的外周面上,这样,使得第一圆柱段33及其上的第一外螺纹31能够顺利地穿过驱动机构上的一第二内螺纹。

所述第二反射面12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面11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均为八边形。

所述镜体1包括顶面13、底面14、左侧面15及右侧面16,所述顶面13和底面14相互平行并与所述支撑杆3的轴线垂直,所述左侧面15及右侧面16相互平行并与所述支撑杆3的轴线平行,所述顶面13与左侧面15之间、顶面13与右侧面16之间、底面14与左侧面15之间、底面14与右侧面16分别通过四个斜面17进行连接。

所述镜体1的反面设有基准面18、上侧连接面191、左侧连接面192及右侧连接面193,所述基准面18呈矩形并与所述第一反射面11平行,所述基准面18具有与所述镜体1的顶面13平行的一顶缘181、与所述镜体1的底面14平齐的一底缘(图中未示出)、与所述镜体1的左侧面15平行的一左侧缘182、及与所述镜体1的右侧面16平行的一右侧缘183,所述第二反射面12凸设在所述基准面18上并靠近所述基准面18的顶缘181设置,所述上侧连接面191连接在所述镜体1的顶面13和所述基准面18的顶缘181之间,所述左侧连接面192连接在所述镜体1的左侧面15和所述基准面18的左侧缘182之间,所述右侧连接面193连接在所述镜体1的右侧面16和所述基准面18的右侧缘183之间,所述上侧连接面191的两侧分别与左侧连接面192和右侧连接面193连接,所述镜体1在上侧连接面191区域的厚度由所述镜体1的顶面13朝向所述基准面18的顶缘181逐渐变厚,所述镜体1在左侧连接面192区域的厚度由所述镜体1的左侧面15朝向所述基准面18的左侧缘182逐渐变厚,所述镜体1在右侧连接面193区域的厚度由所述镜体1的右侧面16朝向所述基准面18的右侧缘183逐渐变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与所述基准面18的下部连接、以及与所述镜体1的底面14连接。所述镜体1的表面除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外通过电泳喷涂有黑色的聚四氟乙烯层。所述连接部2的表面通过电泳喷涂有黑色的聚四氟乙烯层。

上述扫描反射镜中,扫描反射镜采用铝合金一体加工制成,通过与镜体1一体连接的支撑杆3来将扫描反射镜安装于驱动机构上,无需在镜体1的周边再加装额外的安装组件,安装较为方便,并且能够避免因加装额外的安装组件而引起的安装位置误差。并且镜体1呈相对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形成有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只需要在加工时达到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的平行度要求,在安装时,第一反射面11和第二反射面12的平行度不再受安装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技术内容下,还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