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稿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9580发布日期:2019-10-19 02:3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稿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原稿托盘上侧板高度的原稿供给装置,及采用该原稿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办公场所,一般采用一台图像形成装置(MFP: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作为公用办公设备,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原稿供给装置用于摆放或输送原稿,扫描单元通过曝光来获取原稿的光学模拟图像信号,并发送至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使光学模拟图像信号在图像形成单元的感光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形成单元再将调色剂吸附到感光鼓上使静电潜像变成调色剂图像,然后利用转印带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由纸张供给装置输送的纸张上,最后由定影装置对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后排出到排纸部。

如图2所示,目前,原稿供给装置12包括放置原稿的原稿托盘121,随着放置原稿数量的增加,位于原稿输送方向两侧限制原稿宽度的侧板121,其高度也随之增高,如图2所示,侧板122增高后,在放置如名片那样的小尺寸的原稿时,高的侧板122导致难以对夹持在两块侧板122中间的小尺寸原稿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原稿托盘上侧板高度的原稿供给装置,及采用该原稿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原稿供给装置,包括放置原稿的原稿托盘,在原稿托盘相对原稿输送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调整相对距离的侧板,其中一块所述侧板为可调节高度的组合式侧板,所述组合式侧板包括上引导件、下引导件和弹簧,所述下引导件滑动安装在所述原稿托盘上,所述上引导件为一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并通过开口一端套在所述下引导件上,所述弹簧安装在所述下引导件内并将所述上引导件向远离所述下引导件的方向顶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原稿供给装置,用于输送待转印的原稿,包括放置原稿的原稿托盘,在所述原稿托盘相对原稿输送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调整相对距离的侧板;扫描单元,通过曲面反射镜反射原稿正反面的图像信息至光电转换元件,以同时获取原稿正反面的光学模拟图像信号;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将所述光学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装置,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定影装置,将形成在所述纸张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后排出至排纸托盘;所述原稿托盘上的其中一块所述侧板为可调节高度的组合式侧板,所述组合式侧板包括上引导件、下引导件和弹簧,所述下引导件滑动安装在所述原稿托盘上,所述上引导件为一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并通过开口一端套在所述下引导件上,所述弹簧安装在所述下引导件内并将所述上引导件向远离所述下引导件的方向顶起。

本实用新型通过可随时改变高度的组合式侧板,可保持正常输送大尺寸原稿时的高度,还能够在输送小尺寸原稿时降低高度,以方便对小尺寸原稿的操作,大大改善了原稿供给装置的作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原稿供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原稿供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组合式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下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上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组合式侧板压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止动台卡在滑动槽上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各图中同一地方以同一符号标注。“上方”和“下方”是指如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正常放置于地面时候的上和下方向。而“左侧”、“右侧”是面向各图时的左侧和右侧。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是作为复合机的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打印机或复印机等设备。以下的说明中以MFP为例来进行说明。

MFP100包括一个用于安装各部件的本体11,在本体11的上部设置有输送待转印原稿的原稿供给装置12,和提供图像转印过程中各种功能控制按键的操作面板13,操作面板13包括由各种键构成的操作部14以及触摸板式的显示部15。

在原稿供给装置12的下部设置有扫描并读取原稿双面图像信息的扫描单元16,扫描单元16通过反射镜组将光源照射的原稿上的图像信息通过光束的形式反射至光电转换元件CCD上形成光学模拟图像信号。

在本体11内还安装有转印装置17和容纳各种尺寸介质的多个供纸盒18构成的纸张供给装置。

图像形成单元17包括提供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盒28(28Y、28M、28C、28K),和根据扫描单元16的光学模拟图像信号生成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部20(20Y、20M、20C、20K),以及将感光部20Y、20M、20C、20K上的图像一次转印的转印带21。在图像形成单元20Y、20M、20C、20K处安装有清理感光部上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器。

转印带21架设在驱动辊32以及从动辊33、34上,驱动辊32与二次转印辊35相对配置。介质S(纸张)通过驱动辊32与二次转印辊35之间时,二次转印辊35施加转印电压将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介质S(纸张)上。在转印带21的从动辊34附近设置有清理转印带21上调色剂的清洁器36。

在纸张供给装置到二次转印辊35之间,设有取出供纸盒18内的介质S(纸张)的分离辊37,和将取出的纸张进行输送并防止卡纸的输送导件19,在二次转印辊35的下游设置有对介质S(纸张)上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39。在定影装置39的下游设置有将介质S(纸张)向排纸托盘41排出的传送辊40。

进一步,在定影装置39的下游还可以设置双面传送路径42。双面传送路径42使介质S(纸张)反转后向二次转印辊35方向引导,以对介质S(纸张)进行双面转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公开一种原稿供给装置12,该原稿供给装置12包括放置原稿的原稿托盘121,在原稿托盘121上相对原稿输送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可调整相对距离的侧板122,其中一块侧板122为可调节高度的组合式侧板2,如图4所示,该组合式侧板2包括上引导件21、下引导件22和弹簧23,下引导件22为矩形的块状,在原稿托盘121上设置有供两块侧板122相对滑动的滑动槽123,下引导件22通过滑动槽123滑动地安装在原稿托盘121上,上引导件21的形状与下引导件22的形状相同,但其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盒体,能够通过开口端完全套在下引导件22的外表面外,弹簧23相对原稿托盘121垂直地安装在下引导件22内,且在未压缩的状态下弹簧23的上端能够将套在下引导件22上的上引导件21向远离下引导件22的方向顶起,顶起后的上引导件21和下引导件22的叠加高度等于常规侧板122的高度。

采用组合式侧板2的结构后,当原稿托盘121输送大尺寸的原稿时,由于弹簧23的支撑作用,组合式侧板2的高度能够与另一块侧板122的高度保持相同,可实现对大尺寸原稿的正常夹持动作;当原稿托盘121输送小尺寸的原稿时,可在夹持过程中或夹持后,将组合式侧板2的上引导件21克服弹簧23的弹力压在下引导件22上,此时下降后的组合式侧板2的高度,已经不会影响对中间夹持的小尺寸原稿的操作,在对小尺寸原稿的操作过程中,可一直使上引导件21处于按下状态,完成后再松开上引导件21。

本实施方式通过可随时改变高度的组合式侧板,可保持正常输送大尺寸原稿时的高度,还能够在输送小尺寸原稿时降低高度,以方便对小尺寸原稿的操作,大大改善了原稿供给装置的作业性能。

为提高组合式侧板2的稳定性,如图5所示,可以在下引导件22内设置安装弹簧23的贯穿孔221,如图6所示,同时在上引导件21内与弹簧23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可插入弹簧23内的固定柱211。下引导件22同样可为空心的结构,而贯穿孔221则由空心管形成,贯穿孔221可以设置两个,每个贯穿孔221分别在下引导件22的高度方向上贯穿下引导件22(即下引导件垂直于原稿托盘的方向上)。弹簧23安装在贯穿孔221内后,其底端可通过设置在贯穿孔221内的环形凸台卡在贯穿孔221内,避免由贯穿孔221的下部开口掉出,弹簧23的上端突出贯穿孔221的上部开口。固定柱211的直径小于弹簧23的内径,因此可以在上引导件21插入下引导件22时直接插在弹簧23内,使上引导件21套在下引导件22上后的结构更稳定。

进一步地,为使上引导件21能够保持在压下时的状态,该固定柱211的长度可以大于下引导件22的高度,即上引导件21完全套在下引导件22上后,固定柱211会由下引导件22的贯穿孔221的下部开口处伸出,在固定柱211的端部设置有直径大于柱身直径的止动台212,在原稿托盘121上设置有两道供下引导件22向另一侧的侧板122方向滑动的滑动槽123,下引导件22安装在滑动槽123内后,其上的两个贯穿孔221分别与两个滑动槽123位置对应,当固定柱211由贯穿孔221内穿出时,其端部的止动台212会穿过滑动槽221,当下引导件22移动至滑动槽123的端部时,止动台212相对固定柱211凸出的平面会被滑动槽123的侧边挡住不能脱出,从而可使上引导件21被固定在当前压下状态,进而使组合式侧板2一直保持在当前高度,以便更好的操作夹持的小尺寸原稿。

为更好的防止固定柱211的脱离,如图7所示,可以将滑动槽123的端部设置成收缩的缩小部124,这里的端部是指滑动槽123靠近另一块侧板122的端部,此时滑动槽123的空隙宽度大于止动台212的直径,而缩小部124的空隙宽度则小于止动台212的直径且大于固定柱211的柱身直径,当压缩状态下的下引导件22移动至缩小部124时,固定柱211的柱身可以进入缩小部124,而端部的止动台212则被缩小部124挡住,如图8所示,通过缩小部124可以更稳定地将止动台212限制在滑动槽124内。

在前述结构下,止动台212的直径需要小于弹簧23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下引导件22夹持原稿的一侧面上,间隔设置凸出且垂直于原稿托盘121的凸条222,凸条222可以是直接由下引导件22的侧面压制形成,凸条222与原稿接触的一面为平面,同时在上引导件21上设置与凸条222位置对应且可容纳凸条222的开口槽213。

在上引导件21套在下引导件22上时,上引导件21内的固定柱211插在位于下引导件22的贯穿孔中221的弹簧23内,而上引导件21的开口槽213则由凸条222的两侧边将凸条222夹持的插入,安装后的凸条222的外表面与上引导件21的外表面平行,该结构能够使上引导件21安装的更稳定。

此外,为避免挂住原稿,下引导件22和上引导件21接触原稿的一面的边角都采用倒角处理,使边角都为光滑的弧形,避免挂住原稿。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