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对接机构及插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1921发布日期:2020-02-21 19:5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光纤对接机构及插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导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纤对接机构及插芯。



背景技术:

在医疗和工业等领域,电子内窥镜广泛应用于活体的体内(体腔内)的观察和处置,或者工业用的机械设备内部的检查和修理等。近年来,由于摄像元件的发展,利用内窥镜进行拍摄的图像或视频的分辨率变高,用于传输内窥镜所拍摄的图像或视频所用的连接器要求的数据通信速度变高;另一方面手术机器人,工业用探测机器人与内窥镜的结合应用使内窥镜的数据的传输距离增大,此外,考虑到易于向被检体的导入,谋求插入部的细径化,为了能够实现插入部的细径化并且在实现摄像元件和信息处理装置之间远距离且高速地传输大容量的信号,使用了光纤和光波导的传输方式也在内窥镜系统中被采用(如公开号jp2012053159a的日本专利申请),其主要采用了光纤与内窥镜形成整体的方案。

采用光纤对大容量的信号进行远距离且高速地传输时,在光纤正确地连接的情况下,能够不使光信号衰减地传输。然而光纤与内窥镜形成一整体,不便于内窥镜的拆卸和连接。公开号cn104395800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光纤连接器方案,但该连接器尺寸较大,不适合在狭小空间的安装使用(如内窥镜镜管中)。且该连接器零件繁多,装配工艺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对接机构及插芯,以解决现有光纤对接连接器尺寸大、零件多、装配复杂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纤对接机构,用以使两根光纤可拆卸地连接,两根所述光纤的相对端均设有插芯,所述光纤对接机构包括:

对接器座,沿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插芯容置座,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的第一端,所述插芯容置座用以阻止第一个所述插芯朝所述第一端轴向移动;以及

对接器施力部,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的第二端,所述对接器施力部用以向与第一个所述插芯通过插芯套筒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个所述插芯施加朝向所述第一端方向的作用力,以使两个所述插芯的相对端相抵接。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插芯容置座包括:

贯通的第一容纳部,用以容纳至少部分的第一个所述插芯;以及

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容纳部连接,用以阻止所述插芯相对于所述插芯容置座径向移动和朝所述第一端轴向移动。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插芯包括芯部与凸起于所述芯部之外周的凸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包括两个容置挡板,两个所述容置挡板之间形成一容置通道;所述容置挡板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形成所述限位部;

其中,两个所述容置挡板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部的最大径向尺寸,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两个所述容置挡板的缺口还用以与所述凸部卡嵌连接。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容置挡板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设有喇叭口形的导向板。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插芯包括芯部与凸起于所述芯部之外周的凸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包括容置槽,所述容置槽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设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形成所述限位部;所述台阶面与所述凸部的外轮廓相匹配,用以抵靠所述凸部。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插芯包括芯部与凸起于所述芯部之外周的凸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包括容置通孔;所述限位部包括旋设于所述容置通孔侧壁上的紧定螺丝,所述紧定螺丝用以通过旋紧抵靠于所述凸部,以限定所述插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位移。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对接器施力部包括:

弹性件;以及

贯通的第二容纳部,开设于所述弹性件上,用以容纳部分的第二个所述插芯。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插芯包括芯部与凸起于所述芯部之外周的凸部,所述弹性件包括两个折叠形或螺旋形的弹性臂,两个所述弹性臂沿所述对接器座的横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纳部,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凸部的外径,两个所述弹性臂用以与所述凸部相抵接。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弹性臂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形成抵靠面,用以抵靠所述凸部;所述抵靠面与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方向形成的夹角小于90°。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弹性臂还包括朝向所述第一端设置的防脱凸起,所述防脱凸起形成于所述抵靠面远离所述对接器座的一侧。

可选的,在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中,所述插芯容置座具有第一回转轴,所述第一回转轴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对接器座的轴线;所述插芯容置座通过所述第一回转轴可转动地与所述对接器座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插芯,所述插芯包括芯部与凸起于所述芯部之外周的凸部,所述插芯用以可拆卸地插入插芯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芯具有相对的首端和末端,所述芯部设置于所述首端,用以插入所述插芯套筒;所述末端用以供光纤穿入;所述插芯的凸部具有一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用以在受到朝向所述插芯中心的力时,使所述插芯朝向所述首端滑动。

可选的,在所述插芯中,所述过渡部的外侧为一斜面,所述斜面靠近所述末端的一端相比所述斜面远离所述末端的一端更靠近所述插芯的轴线。

可选的,在所述插芯中,所述斜面远离所述末端的一端至所述插芯的轴线的距离与所述凸部其余部分的外表至所述插芯的轴线的距离相等。

可选的,所述插芯用以与如上所述的光纤对接机构相配合使用,至少部分所述过渡部用以容置于所述光纤对接机构的容置通孔中;所述紧定螺丝用以通过旋紧抵靠于所述过渡部,以限定所述插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位移。

可选的,在所述插芯中,所述凸部的形状和最大尺寸与所述光纤对接机构之容置通孔形状和尺寸相匹配。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及插芯中,所述光纤对接机构包括:对接器座,沿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插芯容置座,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的第一端,所述插芯容置座用以阻止第一个所述插芯朝所述第一端轴向移动;以及对接器施力部,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的第二端,所述对接器施力部用以向第二个所述插芯施加朝向所述第一端方向的作用力,以使两个所述插芯的相对端相抵接。如此配置,插芯容置座阻止第一个插芯朝第一端轴向移动,对接器施力部与第二个插芯相抵接并施加作用力,可使两个插芯的相对端可靠地抵接,进而使两根光纤可靠地相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尺寸小,对接零部件数量少,装配简单,适用于狭小的空间内,如当应用于诸如内窥镜之镜管等处时,可适应于内窥镜之狭小的内腔,从而减小内窥镜的尺寸。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沿轴向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在对接安装前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纤对接施力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光纤对接施力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主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之插芯容置座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沿b-b连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供第一插芯卡入后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轴剖面图;

图15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图16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所适配的第一插芯的主视图。

附图中:

121-第一光纤;122-第二光纤;

16-光纤对接机构;161-第一插芯;161a-第一插芯通孔;1611-芯部;1612-支撑件;1612a-光纤穿设孔;1612b-凸部;1612c-过渡部;162-第二插芯;162a-第二插芯通孔;163-插芯套筒;1641-对接器座;1641a-第一端;1641b-第二端;1641c-支撑架;1642-插芯容置座;1642a-第一容纳部;1642b-限位部;1642c-第一回转轴;1642d-导向板;1642e-弹性结构;1642f-螺纹孔;1643-对接器施力部;1643a-第二容纳部;1643b-弹性件;1643c-抵靠面;1643d-防脱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近端”通常是靠近内窥镜之操作者的一端,术语“远端”通常是靠近内窥镜之被观察物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纤对接机构及插芯,所述光纤对接机构包括:对接器座,沿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插芯容置座,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的第一端,所述插芯容置座用以阻止第一个所述插芯朝所述第一端轴向移动;以及对接器施力部,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的第二端,所述对接器施力部用以向与第一个所述插芯通过插芯套筒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个所述插芯施加朝向所述第一端方向的作用力,以使两个所述插芯的相对端相抵接。如此配置,插芯容置座阻止第一个插芯朝第一端轴向移动,对接器施力部与第二个插芯相抵接并施加作用力,可使两个插芯的相对端可靠地抵接,进而使两根光纤可靠地相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尺寸小,对接零部件数量少,装配简单,适用于狭小的空间内,如当应用于诸如内窥镜之镜管等处时,可适应于内窥镜之狭小的内腔,从而减小内窥镜的尺寸。

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至图6,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沿轴向剖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拆解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在对接安装前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纤对接施力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光纤对接施力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对接机构16,用以使两根光纤(如第一光纤121和第二光纤122)可拆卸地连接,两根所述光纤的相对端均设有插芯,其分别为第一插芯161和第二插芯162。所述第一插芯161包括芯部1611与凸起于所述芯部之外周的凸部1612b,并且所述第二插芯162具有相同或类似设置(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之间设有与各芯部的外径相匹配的插芯套筒163。所述插芯套筒163可拆卸地连接于两个所述插芯之间。具体的,所述第一插芯161设置于所述第一光纤121的近端,所述第一插芯161具有相对的首端和末端,所述第一插芯161的首端相对于末端更靠近所述第一光纤121的近端;所述第一插芯161具有第一插芯通孔161a,用以供所述第一光纤121穿设;所述第二插芯162设置于所述第二光纤122的远端,所述第二插芯162亦具有相对的首端和末端,所述第二插芯162的首端相对于末端更靠近所述第二光纤122的远端;所述第二插芯162具有第二插芯通孔162a,用以供所述第二光纤122穿设;所述插芯套筒16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插芯161与所述第二插芯162之间,用以限定所述第一插芯161和所述第二插芯162的径向位移,以使所述第一光纤121和所述第二光纤122保持同轴。所述光纤对接机构16用以使所述第一插芯161的首端和所述第二插芯162的首端相抵接,以使所述第一光纤121和所述第二光纤122相导通。实际中,第一光纤121在穿入第一插芯通孔161a后,第一光纤121的近端面优选与第一插芯161的首端面平齐且研磨平整,以便于对接和传输光信号,同样的,第二光纤122在穿入第二插芯通孔162a后,第二光纤122的远端面优选与第二插芯162的首端面平齐且研磨平整。如此配置,当第一插芯161和第二插芯162分别插入插芯套筒163的两端后,第一插芯161的首端与第二插芯162的首端在光纤对接机构16的作用下相抵接,并被插芯套筒163限位为同轴,如此即可使第一光纤121和第二光纤122可靠地相导通。需理解,第一光纤121和第二光纤122相导通是指光信号可以从第一光纤121传输到第二光纤122或者光信号可以从第二光纤122传输到第一光纤121。

所述光纤对接机构16包括:对接器座1641、插芯容置座1642以及对接器施力部1643,所述对接器座1641沿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641a和第二端1641b(如图3所示);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1641的第一端1641a,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与所述第一插芯161和所述第二插芯162中的一个抵接,以阻止与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相抵接的插芯朝向所述第一端1641a方向的轴向位移;所述对接器施力部1643设置于所述对接器座1641的第二端1641b,所述对接器施力部1643用以向所述第一插芯161和所述第二插芯162中的另一个施加朝向所述第一端1641a方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一插芯161的首端和所述第二插芯162的首端相抵接。光纤对接机构16通过插芯容置座1642和对接器施力部1643,能够对第一插芯161和第二插芯162施加相向的力,使得两者的首端能可靠地相抵接。本实施例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16的尺寸小,对接零部件数量少,装配简单,适用于狭小的空间内,当应用于如内窥镜之镜管等处时,可适应于内窥镜之狭小的内腔,从而减小内窥镜的尺寸。

以下以第一插芯16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插芯161包括芯部1611以及支撑件1612,所述芯部1611的外周与所述插芯套筒163的内周相匹配,所述第一插芯通孔161a则沿所述芯部1611的轴线设置;所述支撑件1612的一端具有支撑腔,该支撑腔用以容置所述芯部1611的一端,以限定所述芯部1611的径向位移和朝向所述支撑件1612方向的轴向位移;所述支撑件1612还具有光纤穿设孔1612a,用以供所述第一光纤121和所述第一光纤121的保护套穿设,其中所述光纤穿设孔1612a与所述第一插芯通孔161a被配置为同轴贯通。实际中,第一光纤121除用于通信的裸光纤外,在裸光纤的外围长设有保护套对裸光纤进行保护。芯部1611的轴线处开设的第一插芯通孔161a,其与第一光纤121的裸光纤直径相匹配,供裸光纤穿设,而支撑件1612之光纤穿设孔1612a的孔径则与第一光纤121之保护套的外径相匹配以实现相互固定连接,可供第一光纤121的保护套及裸光纤共同穿设。如此,第一光纤121的保护套能够部分伸入第一插芯161的末端内,避免脆弱的裸光纤折断。较佳的,支撑件1612之光纤穿设孔1612a的孔径可稍大于第一光纤121之保护套的外径,在两者之间地空隙中填注胶水以进一步固定第一光纤121。此外,所述支撑件1612的外周具有凸部1612b,用以与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或所述对接器施力部1643相抵接,以使得支撑件1612与光纤对接机构16能可靠地相抵接。第二插芯162的结构可与第一插芯161相同或类似。芯部1611用于实现所述第一光纤121与第二光纤122之间高精度和高可靠地对接,具体的,设置于芯部1611内的第一插芯通孔161a为高精度的通孔,可用于同心装配第一光纤121的裸光纤,芯部1611的外表面为高精度的配合面,用于与其他光纤接口模块(如插芯套筒163等)实现同心配合安装,从而保证裸光纤的对接精度,保证光信号的可靠传输。本实施例对芯部1611的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可以为不锈钢、氧化铝、玻璃插芯、镍基、模塑或zro2陶瓷材料等。本实施例中,第一插芯161或第二插芯162可以是标准件,例如sc单模球面插芯(sc/sm/pc)、sc多模球面插芯(sc/mm/pc)、sc单模大倒角插芯(sc/sm/cone)、sc单模台阶插芯(sc/sm/step)、lc单模插芯(lc/sm)、lc多模插芯(lc/mm)、lcapc单模插芯(lc/sm/apc)、mu单模插芯(mu/sm)或mu多模插芯(mu/mm)。第一插芯161或第二插芯162也可以是非标件,例如可在所述sc多模插槽插芯的基础上增设一非标的外周具有凸部的支撑件,以形成一非标件,又或者如在st插芯或sma插芯的基础上增加一非标的外周具有凸部的支撑件,形成一非标件等。此外,第一插芯161或第二插芯162还可以包括非标的插芯基础上增加非标的外周具有凸部的支撑件,形成“完全”的非标件等。

以下以插芯容置座1642用以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包括贯通的第一容纳部1642a以及限位部1642b,所述第一容纳部1642a用以容纳部分的所述第一插芯161,所述限位部1642b与所述第一容纳部1642a连接,用以阻止所述第一插芯161相对于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径向移动和朝所述第一端1641a轴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642a包括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为一轴向贯通槽,用以容纳至少部分的第一插芯161,例如第一插芯161的支撑件1612,或者部分支撑件1612。支撑件1612可沿该容置槽的径向或轴向置入。所述容置槽靠近所述第二端1641b的一侧设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形成所述限位部1642b;所述台阶面与所述凸部1612b的外轮廓相匹配,用以抵靠所述凸部1612b,用以阻止所述第一插芯161相对于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径向移动和朝所述第一端1641a轴向移动。即,台阶面与凸部1612b相抵靠时,即可为第一插芯161提供轴向约束,以阻止第一插芯161沿轴向向第一端1641a移动;台阶面的尺寸大于容置槽的宽度,由此台阶面还可为第一插芯161提供径向约束,可避免第一插芯161装配时脱落。

进一步,所述对接器施力部1643包括贯通的第二容纳部1643a以及弹性件1643b,所述第二容纳部1643a开设于所述弹性件1643b上,用以容纳部分的第二插芯162(如第二插芯162的支撑件)。弹性件1643b用于为第二插芯162提供轴向约束,并向第二插芯162施加朝向第一端1641a方向的作用力,以使第二插芯162与第一插芯161紧密地抵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1643b包括两个折叠形或螺旋形的弹性臂,例如弹片,但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的弹性臂不仅限于弹片,能够为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插芯施加弹性作用力以使二者相抵接的弹性部件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两个所述弹片沿所述对接器座1641的横向(即垂直纸面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纳部1643a,两个所述弹片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插芯162之凸部1612b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或等于第二插芯162之支撑件1612除凸部1612b之外其余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两个所述弹片用以与第二插芯162的凸部1612b相抵接以提供弹性作用力。优选的,折叠形的弹片,如可为m字形(如图1所示)、多折型(如图5所示)或三角形(如图6所示)等,不同形状的折叠形弹片,可具有不同弯折次数而获得不同的变形距离,能适应不同的需要。所述弹片靠近第二端1641b的一侧与对接器座1641固定连接,靠近第一端1641a的一侧为自由端,并形成一抵靠面1643c,用以抵靠所述凸部1612b。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弹片还包括朝向所述第一端设置的防脱凸起1643d,所述防脱凸起1643d形成于所述抵靠面1643c远离所述对接器座1641的一侧,以进一步防止所述第二插芯162从对接器施力部1643中脱离。所述防脱凸起1643d可为折线结构或波浪结构。例如,所述防脱凸起1643d包括第一折杆和第二折杆,第一折杆和第二折杆一端连接形成v形结构朝向第一端1641a方向的凸起,第一折杆、第二折杆另一端设置于抵靠面1643c。当所述第二插芯162产生向图中上方的移动趋势时,将受到所述第一折杆的阻挡。如此即能可靠地防止第二插芯162从对接器施力部1643脱出。

优选的,请参考图1和图4,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具有第一回转轴1642c,所述第一回转轴1642c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对接器座1641的轴线;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通过所述第一回转轴1642c可转动地与所述对接器座1641连接。具体的,对接器座1641的第一端1641a可设有一支撑架1641c,支撑架1641c上设有圆孔或轴承,用以适配和容纳第一回转轴1642c。如此设置,插芯容置座1642即可相对对接器座1641转动,以便于第一插芯161和第二插芯162的安装。实际使用时,第一插芯161的末端插入所述插芯容置座1642,第一插芯1642的凸部1612b置于限位部1642b,进而第一插芯161的首端通过插芯套筒163与第二插芯162的首端连接,使三者同心配合,插芯套筒163即保证了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的对接精度;进一步转动插芯容置座1642,使所述第二插芯162的凸部1612b抵接在所述弹性件1643b之弹片的抵靠面1643c。可选的,在第二插芯162和抵靠面1643c之间可增加垫片,以改善受力情况。在所述弹性件1643b的弹性作用力作用下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可相对锁定不动,从而实现狭小空间里光纤的快速对接。同时可确保第一插芯161的首端与第二插芯162的首端紧密地抵靠,实现光纤之间可靠的对接。优选的,两个弹片的设置方向(即第二容纳部1643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回转轴1642c的转动轴线垂直,如此第二插芯162在插芯容置座1642转动时,能顺利地沿光纤对接机构16的径向置入第二容纳部1643a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插芯容置座1642并不限于可转动地与对接器座1641连接,其还可以是与对接器座1641固定连接。此时装配过程中可采用先固定第一插芯161,而后套入插芯套筒163和第二插芯162,进而推拉对接器施力部1643的方式进行安装。

优选的,对接器座1641的底部可设置安装孔位(如可供螺丝固定等),以便于光纤对接机构16的安装固定。优选的,光纤对接机构16在宽度(垂直于第一插芯161之轴线的一个方向)、高度(垂直于第一插芯161之轴线的且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插芯161最大外径的5倍,而光纤对接机构16在轴向上的长度则不超过第一插芯161长度的2.5倍。如此,光纤对接机构16的整体尺寸可以进一步减小,可更加高效地利用空间完成光纤的对接,从而可适用于传输接头1内部较小的空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对接器座1641的第一端1641a和第二端1641b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的设置没有特别的限制。即,在本实施例中,插芯容置座1642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对接器施力部1643与第二插芯162相抵接;在其他替代性实施例中,插芯容置座1642可与第二插芯162相抵接,对接器施力部1643可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7至图11,其中,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主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拆解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之插芯容置座的示意图,图10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沿b-b连线的剖面图,图11是图7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供第一插芯卡入后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光纤对接机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叙述,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如图7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插芯容置座1642用以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时的情况作示范性地说明。所述第一容纳部1642a包括两个容置挡板,两个所述容置挡板之间形成一容置通道;所述容置挡板靠近所述第二端1641b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缺口形成所述限位部1642b,其中,两个所述容置挡板的缺口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凸部1612b的最大径向尺寸,以阻止所述第一插芯161朝所述第一端1641a轴向移动。进一步,两个所述容置挡板的缺口还可以与所述凸部1612b卡嵌连接,即所述缺口的高度与所述凸部1612b伸出缺口部分的高度相匹配,以实现所述凸部1612b在高度方向的限制。这里,对所述凸部1612b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如果所述凸部1612b为圆柱、圆台状等回旋体,则最大径向尺寸即为最长直径的尺寸;如果所述凸部1612b为长方体、正方体状等棱柱状,则最大径向尺寸为最长对角线的长度。优选的,所述容置挡板靠近所述第一端1641a的一侧设有喇叭口形的导向板1642d,第一容纳部1642a还包括一弹性结构1642e,两个容置挡板连接于弹性结构1642e的两端,所述弹性结构1642e用于提供使两个容置挡板保持相互之间距离的弹性作用力,例如所述弹性结构1642e可呈八字形等。以下同样以插芯容置座1642用以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时的情况,示范性地说明装配过程:首先将插芯套筒163与第二插芯162同心配合装配,将第二插芯162的支撑件放置入对接器施力部1643的第二容纳部1643a中,而后第一插芯161沿第二插芯162的同心方向,以末端向首端的方向从第一容纳部1642a的容置通道中向第二插芯162方向滑动,第一插芯161的芯部1611插入插芯套筒163,此时,在导向板1642d的辅助下,第一插芯161可方便地向第二插芯162方向滑动,由于第一容纳部1642a之两个容置挡板之间的距离d1小于所述第一插芯161之凸部1612b的直径d1(如图10所示),且由于弹性结构1642e的存在,两个容置挡板被第一插芯161的凸部1612b撑开,直至第一插芯161的凸部1612b滑入容置挡板的缺口,并与该缺口卡接时,装配完成。此时,所述缺口作为限位部1642b,阻止了第一插芯161远离第二插芯162方向的轴向位移,还阻止了第一插芯161相对于插芯容置座1642径向移动,而第二插芯162在对接器施力部1643的作用下,能与第一插芯161紧密地抵靠,从而实现第一光纤121与第二光纤122的导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插芯容置座1642既可固定设置于对接器座1641,也可通过第一回转轴1642c可转动地与所述对接器座1641连接。当插芯容置座1642与对接器座1641为可转动连接时,装配过程中可采用先固定第一插芯161,而后套入插芯套筒163和第二插芯162,进而转动插芯容置座1642的方式进行安装。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1643b亦可包括两个折叠形的弹性臂,例如弹片,两个所述弹片可为三角形,其亦设有抵靠面1643c,具体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特别的,如图7所示,所述抵靠面1643c与所述对接器座1641沿第一端1641a朝向所述第二端1641b的方向形成的夹角α小于90°,即抵靠面1643c朝向第一端1641a方向内倾,以防止所述第二插芯162从对接器施力部1643中滑脱。

同样的,第一插芯161的位置可与第二插芯162的位置互换。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插芯容置座1642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而对接器施力部1643与第二插芯162相抵接;而在另一些可替代性的实施例中,插芯容置座1642与第二插芯162相抵接,对接器施力部1643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12至图16,其中,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拆解示意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轴剖面图,图15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图16是图12所示的光纤对接机构所适配的第一插芯的主视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插芯,请参考图16,同样以一第一插芯16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第一插芯161包括芯部1611以及支撑件1612,支撑件1612的外周具有凸部1612b,该凸部1612b相对凸起于芯部1611的外周。所述第一插芯161用以可拆卸地插入插芯套筒163,所述第一插芯161具有相对的首端(图16中右侧)和末端(图16中左侧),所述芯部1611设置于所述首端,用以插入所述插芯套筒163;所述末端用以供第一光纤121穿入;所述第一插芯161的凸部1612b包括一过渡部1612c,所述过渡部1612c的外侧为一斜面,所述斜面靠近所述末端的一端(图中左侧)相比所述斜面远离所述末端的一端(图中右侧)更靠近所述第一插芯161的轴线。进一步,所述斜面远离所述末端的一端至所述第一插芯161的轴线的距离与所述凸部1612b其余部分的外表至所述第一插芯161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如此,可以保证第一插芯161与插芯容置座1642的同心度。例如,所述凸部1612b为一圆柱体,所述过渡部1612c为圆台体并位于所述凸部1612b中间附近。优选,所述凸部1612b靠近所述首端的一端还设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靠近所述首端的一端相比所述引导部远离首端的一端更靠近所述第一插芯161的轴线。增加引导部可以便于第一插芯161穿设进入插芯容置座1642。

本实施例的光纤对接机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叙述,以下仅针对不同点进行描述。

如图12至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插芯容置座1642用以与第一插芯161相抵接时的情况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容纳部1642a包括一容置通孔。所述容置通孔至少容纳部分的所述凸部1612b,且可以完全容纳所述凸部1612b中的过渡部1612c;所述限位部1642b包括旋设于所述容置通孔侧壁上的紧定螺丝,所述紧定螺丝用以通过旋紧抵靠于所述过渡部1612c,以阻止所述第一插芯161朝所述第一端1641a移动。进一步,所述光纤对接机构16之容置通孔的形状、尺寸,与所述凸部1612b的形状、最大尺寸相匹配。例如,所述凸部1612b为一圆柱体,所述过渡部1612c为圆台体,则容置通孔亦为一圆柱形,且容置通孔的直径与凸部1612b之最大外径相等或略大于凸部1612b的最大外径,以便对凸部1612b的径向移动进行约束。优选的,过渡部1612c设置于凸部1612b的中间段,如此,过渡部1612c的两端都还具有凸部1612b的的一部分,以使过渡部1612c两端的凸部1612b均可与容置通孔接触,增加容置通孔对第一插芯161径向约束的可靠性。第一容纳部1642a的侧壁上可开设一螺纹孔1642f,该螺纹孔1642f用以供紧定螺丝旋入,特别的,螺纹孔1642f的轴线与第一容纳部1642a之容置通孔的轴线垂直相交,螺纹孔1642f可贯通第一容纳部1642a,也可仅贯通第一容纳部1642a之容置通孔的一侧壁。螺纹孔1642f的开设位置与第一插芯161用于插入容置通孔时过渡部1612c的位置相匹配,即紧定螺丝能够旋紧抵靠于所述过渡部1612c上。以下参考图15,示范性地说明装配过程:首先将插芯套筒163与第二插芯162同心配合装配,将第二插芯162的支撑件1612放置入对接器施力部1643的第二容纳部1643a中,而后第一插芯161沿第二插芯162的同心方向,以末端向首端的方向从第一容纳部1642a的容置通孔中向第二插芯162方向插入,进而第一插芯161的芯部1611插入插芯套筒163,至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相抵靠时,螺纹孔1642f对应于凸部1612b的过渡部1612c位置,参考图16,此时锁紧紧定螺丝,所述紧定螺丝对过渡部1612c的挤压力f使第一插芯161向首端方向滑动,使对接的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产生预压力s。如此配置,所述紧定螺丝即可以形成对所述第一插芯161的轴向限制,可使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紧密地抵靠,从而实现第一光纤121与第二光纤122的导通。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插芯容置座1642既可固定设置于对接器座1641,也可通过第一回转轴1642c可转动地与所述对接器座1641连接。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对接器座1641的第一端1641a和第二端1641b相对于第一插芯161与第二插芯162进行翻转后,亦能实现光纤对接机构16的功能。具体可参考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详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中,插芯容置座阻止第一个插芯朝第一端轴向移动,对接器施力部与第二个插芯相抵接并施加作用力,可使两个插芯的相对端可靠地抵接,进而使两根光纤可靠地相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对接机构的尺寸小,对接零部件数量少,装配简单,适用于狭小的空间内,如当应用于诸如内窥镜之镜管等处时,可适应于内窥镜之狭小的内腔,从而减小内窥镜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此外,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部分也可互相组合使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