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背光源导光板。
背景技术:
导光板一般包括有一个入光面、一个与该入光面连接的出光面及一个与该出光面相对的反射面。在侧边入光式的光源模块中,主要是将配置于导光板侧面(亦即入光面)旁的发光元件(例如是led灯)所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面导引至导光板的正面(即出光面),以形成面光源。
为使光线从出光面射出形成均匀的面光源,通常会在反射面上分布导光点(网状分布的微型突起或凹陷),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全反射条件之后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形成面光源。
但是通过导光点使光线引导从出光面射出容易存在导光板光线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导光板对光能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导光板,具有提高导光板出光均匀性,从而提高导光板对光能利用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背光源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该导光板本体靠近led灯一侧侧壁为入光面,该导光板本体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为出光面和反射面,所述反射面表面具有多个等距排列且等腰的第一v型结构,所述第一v型结构与入光面平行,多个所述第一v型结构的顶角不变且深度向远离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大,靠近led灯的所述入光面设置有多个连续排列的第二v型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导光板本体一侧的led灯光源发射光线从入光面进入到导光板本体内,通过反射面上排列设置的多个第一v型结构将光线反射到出光面上形成面光源,从而达到与导光点相同的作用,并且第一v型结构的顶角不变且深度向远离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将光能均匀的分布在导光板本体上,避免远离led灯光源一侧的光能在导光板本体内的损失,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出光的光能利用率;由于led灯通过入光面入射到导光板本体内的光线不均匀,通过靠近led灯的入光面设置的多个连续排列的第二v型结构,从而分散入射光线,进而提高光线进入到导光板本体内的均匀性,通过入光面和反射面的配合,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出光的光能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v型结构的深度排列方式采用贝塞尔曲线排列方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v型结构的深度排列方式采用贝塞尔曲线排列方式能够精确的对第一v型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对光能的利用率以及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v型结构的深度值范围为0.001mm~0.0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v型结构的深度值范围为0.001mm~0.05mm,能够使光能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导光板本体上,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出光的光能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v型结构的顶角值范围为110~1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v型结构的顶角值范围为110~140能够使光能均匀分布在导光板本体的同时具有较好的聚光效果,从而增大光线从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出射的角度,从而提高光线合理利用在导光板本体的有效视区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v型结构的顶角值范围为80~1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v型结构的顶角值范围为80~110能够对光线具有较好的聚光效果,从而提高远离光源的导光板本体入光面入射光线的亮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v型结构的深度值范围为0.05mm~0.1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v型结构的深度值范围为0.05mm~0.1mm能够使光线均匀的从入光面进入到导光板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光板本体采用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亚克力合成树脂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亚克力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导光板本体具有极高的透光率、反射率并且不吸收光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位于导光板本体一侧的led灯光源发射光线从入光面进入到导光板本体内,通过反射面上排列设置的多个第一v型结构将光线反射到出光面上形成面光源,从而达到与导光点相同的作用,并且第一v型结构的顶角不变且深度向远离入光面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将光能均匀的分布在导光板本体上,避免远离led灯光源一侧的光能在导光板本体内的损失,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出光的光能利用率;由于led灯通过入光面入射到导光板本体内的光线不均匀,通过靠近led灯的入光面设置的多个连续排列的第二v型结构,从而分散入射光线,进而提高光线进入到导光板本体内的均匀性,通过入光面和反射面的配合,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出光的光能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从出光面方向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的反射面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的反射面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贝塞尔曲线图。
图中:1、导光板本体;2、入光面;3、出光面;4、反射面;5、第一v型结构;6、led灯;7、第二v型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背光源导光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导光板本体1,导光板本体1采用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亚克力合成树脂材料制成。该导光板本体1靠近led灯6一侧侧壁为入光面2,该导光板本体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为出光面3和反射面4。
如图2和图3所示,反射面4表面具有多个等距排列且等腰的第一v型结构5,第一v型结构5与入光面2平行,第一v型结构5为凸棱结构,多个第一v型结构5的顶角不变且深度向远离入光面2的方向逐渐增大,位于导光板本体1一侧的led灯6的光源发射光线从入光面2进入到导光板本体1内,通过反射面4上排列设置的多个第一v型结构5将光线反射到出光面3上形成面光源,从而达到与导光点相同的作用,并且第一v型结构5的顶角不变且深度向远离入光面2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将光能均匀的分布在导光板本体1上,避免远离led灯6光源一侧的光能在导光板本体1内的损失,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出光的光能利用率。
如图3所示,具体的,多个第一v型结构5的深度排列方式采用贝塞尔曲线排列方式,结合图4的贝塞尔曲线图可知,横坐标为光的行程即导光板入光方向的长度,纵坐标的v型结构5的深度,通过曲率控制点的变化,从而控制v型结构5的深度,进而控制导光板内光能的分布,从而使光能均匀分布在导光板上。采用贝塞尔曲线排列方式能够精确的对第一v型结构5的深度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对光线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对光能的利用率。
如图3所示,具体的,第一v型结构5的深度值范围为0.001mm~0.05mm,能够使光能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导光板本体1上,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出光的光能利用率。第一v型结构5的顶角值范围为110~140,能够使光能均匀分布在导光板本体1的同时具有较好的聚光效果,从而增大光线从导光板本体1的出光面3出射的角度,从而提高光线合理利用在导光板本体1的有效视区内,进而进一步提高导光板本体1对光能的利用率。
如图1所示,靠近led灯6的入光面设置有多个连续排列的第二v型结构7,第二v型结构7为v型槽结构,v型槽结构与第一v型结构5垂直设置,由于led灯6通过入光面2入射到导光板本体1内的光线不均匀,通过靠近led灯6的入光面2设置的多个连续排列的第二v型结构7,从而分散入射光线,进而提高光线进入到导光板本体1内的均匀性。
如图1所示,具体的,第二v型结构7的顶角值范围为80~110,能够使光线具有较好的聚光效果,从而提高远离光源的导光板本体1入光面2入射光线的亮度。第二v型结构7的深度值范围为0.05mm~0.1mm,能够使光线均匀的从入光面2进入到导光板本体1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位于导光板本体1一侧的led灯6光源发射光线从入光面2进入到导光板本体1内,通过反射面4上排列设置的多个第一v型结构5将光线反射到出光面3上形成面光源,从而达到与导光点相同的作用,并且第一v型结构5的顶角不变且深度向远离入光面2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将光能均匀的分布在导光板本体1上,避免远离led灯6光源一侧的光能在导光板本体1内的损失,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出光的光能利用率,由于led灯6通过入光面2入射到导光板本体1内的光线不均匀,通过靠近led灯6的入光面2设置的多个连续排列的第二v型结构7,从而分散入射光线,进而提高光线进入到导光板本体1内的均匀性,通过入光面2和反射面4的配合,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出光的光能利用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