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7823发布日期:2020-09-25 18:21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屏作为目前主流的显示屏,具有耗电量低、体积小、辐射低等优势。而液晶显示面板为非自发光面板,需要配合背光模组使用。

背光模组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直下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相较于直下式背光模组在厚度上具有较大优势。侧入式背光模组是采用导光板进行光线的传播,将线光源转化为均匀的面光源,作为显示面板的背光。

为了降低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灯条上光源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少,这就使得两个光源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大。在灯条与导光板的位置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光源之间的间距越大,则两个光源的混光效果越差,使得两个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的亮度较小,而光源正前方的亮度较大,这就造成了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影响背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背光模组入光侧亮度不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用于传导光线;

灯条,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作为背光源;

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面向所述光源的区域内设有反射网点,所述反射网点用于对所述光源入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网点分布在所述光源投射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的光斑的范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网点的分布密度随着相邻两个所述光源之间的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灯条还包括:

电路板,所述光源位于所述电路板上;

反射涂层,涂覆在所述电路板面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的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网点采用透光性材料,用于对所述光源入射的光线进行透射和反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网点的透过率大于6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网点采用反射材料,仅用于对所述光源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反射网点的材料为金属或白色油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所述反射网点的间距至少为0.5mm;所述反射网点的尺寸为0.3mm-0.4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还包括:

背板,用于承载和容纳所述灯条和所述导光板;

反射板,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所述反射板的边缘与所述灯条的反射涂层相接触;

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用于传导光线;灯条,位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作为背光源;灯条包括多个光源;导光板的入光面面向光源的区域内设有反射网点,反射网点用于对光源入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在导光板的入光面面向光源的区域内设置反射网点,这样光源向导光板的入光面出射的光线会有一部分光线入射到反射网点上,反射网点可以将光源中心位置出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减少在光源正前方向导光中入射的光线;而被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存在各种角度,会有一部分光线可以被反射到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反射光线相互混光之后最终可以被灯条再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反射,由此增长光源出射光线的混光路径,使得混光后光源正前方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线与入射到光源之间交界位置的光线的强度相对均匀,从而改善在导光板靠近显示区域边缘产生的亮暗不均的现象,优化背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网点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网点的俯视分布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100,用于提供背光;背光模组100可以在整个出光面内均匀的发出光线,用于为显示面板提供亮度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可以正常显示影像。

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显示面板200具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都可以独立的控制背光模组100入射到该像素单元的光线透过率和色彩,以使全部像素单元透过的光线构成显示的图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可为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显示设备,也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相册等移动终端。显示装置中采用背光模组提供背光,由显示面板对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进行调制,实现图像显示。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1和灯条12。

导光板11,用于传导光线。

导光板11可以采用亚克力板或聚碳酸酯pc板材来制作,或者也可以采用其它具有高折射率低吸收率的透明材料进行制作,在此不做限定。导光板的应用原理是利用光的全反射性质,当光源出射的光线以设定角度入射到导光板中时,由于导光板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使得光线在其表面入射时发生全反射,从而使得光源出射光线可以由导光板的一侧向另一侧传播,将线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为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在导光板的底面可以采用激光雕刻、v型十字网格雕刻或uv网版印刷技术形成导光点。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其中有一部分光线入射到导光板上表面时已经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因此可以在导光板的正面射出。通过设置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点,可使导光板均匀出光。

灯条12,位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一侧,作为背光源。

通常情况下导光板的一个侧面为入光面,灯条12可以设置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一侧。灯条12上会设置多个光源121,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作为光源121,光源121面向导光板12的入光面出射光线,从而使出射的光线从导光面12的入光面入射到导光板的内部。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一,为了简化光路,将背光模组中的光源和导光板的局部放大以便观察光线的走向。如图3所示,光源121到显示区aa边缘的距离为a,相邻两个光源121之间的间距为p。光源121的出射光线会有一定的发散角,两个光源121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上会有一部分光斑相互重叠,使得光源121的出射光线相互混光,使光源121前方和光源之间交界位置的光强相对均匀。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成本会减少灯条上光源121的使用数量,这就使得相邻两个光源121之间的间距p更大,即a/p的比值更小,那么在光源121之间的交界位置的混光较果就会随着a/p比值的减小越来越差,光源121正入射到导光板11的入光面的区域的光强较大,而在两个光源121之间的交界位置的光强较弱,造成导光板11在显示区aa边缘位置圆亮暗不均的现象,影响背光效果。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本明实施例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面向光源121的区域内设置反射网点13,反射网点13具有对光源121入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的作用。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二,如图4所示,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面向光源121的区域内设置反射网点13,这样光源121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出射的光线会有一部分光线入射到反射网点13上,反射网点13可以将光源121中心位置出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减少在光源121正前方向导光板中入射的光线;而被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存在各种角度,会有一部分光线可以被反射到光源121之间的交界位置,反射光线相互混光之后最终可以被灯条再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的一侧反射,由此增长光源121出射光线的混光路径,使得混光后光源121正前方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线与入射到光源之间交界位置的光线的强度相对均匀,从而改善在导光板靠近显示区域边缘产生的亮暗不均的现象,优化背光效果。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网点的设置位置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源121具有一定的光线出射角度,在发散角为的范围内出射光线的强度较为集中,光源121出射的光线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上投射出光斑,该光斑内的光强由中心到边缘逐渐减弱。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将反射网点13分布在光源121投射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的光斑的范围内。

反射网点13的作用是对入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将反射网点13分布在光源121投影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的光斑内,就会将原本入射到光斑范围内的部分光线可以向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进行反射,这样可以使光源121正前方入射到导光板中的光线与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入射到导光板中光线的强度相对均匀,改善在导光板靠近显示区域边缘产生的亮暗不均的现象。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射网点的俯视分布图,如图6所示,圆形虚线框即为光源121投影到导光板11的入光面产生的光斑的轮廓,反射网点13可以设置在该光斑轮廓的范围之内。反射网点13的分布密度可以根据光源121投射在导光板11入光面的光斑的强度分布进行设置。光强度较大的位置可以设置相对密集的反射网点,而在光强度较小的位置则可以设置相对稀疏的反射网点。如图6所示,光源121在出射角度较小的位置光强更加集中,即在圆形虚线框的中心位置处的光强度较大,因此可以在圆形虚线区域内的中心位置设置更多的反射网点13,而在圆形虚线的边缘区域设置更少的反射网点。

在具体实施时,反射网点13的分布密度也会随着相邻两个光源121之间的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当相邻两个光源121之间的间距加大时,投影到导光板入光面的两个光源之间交界区域的光线越少,那么交界区域的光强与光源121正前方区域的光强的差距越大,此时就需要更多地将光源121正前方区域的光线进行漫反射,以使这部分光线可以被分布到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那么可以在光源121正前方所对应的导光板的入光面上设置更多的反射网点13,增大反射网点的分布密度,达到匀化光线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反射网点13可以采用丝印的方式形成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上,反射网点13的尺寸过小会导致印刷时反射网点不能很好地附着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且考虑到目前印刷工艺的限制,反射网点的尺寸可以设置在0.3mm-0.4mm的范围内,相邻两个反射网点的间距至少为0.5mm。将反射网点13的尺寸设置在0.3mm-0.4mm的范围内,更加易于控制反射网点13的设置位置,通过调整反射网点的尺寸和间距可以达到调整反射网点13分布密度的目的。反射网点13可以设置为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等图形,根据工艺需要以及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7所示,灯条12还包括:电路板122和反射涂层123。

电路板122,用于与光源121电连接,以驱动光源121发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路板122用于为光源121提供驱动电信号。光源121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电路板122电连接。电路板122可以是呈条状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简称pcb),条状的pcb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电路板122上的光源121沿着灯条的延伸方向排列成一排,且出光方向均面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

反射涂层123,涂覆在电路板122面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一侧的表面。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具有反射性质的材料涂覆在电路板122的表面,该反射涂层123同时具有保护和反射的作用。例如,可以采用白油等材料涂覆在电路板122面向导光板11一侧的表面,反射率可以达到97%。反射涂层123在具有绝缘保护的作用的基础上,还可以将经反射网点13反射回来的光线再次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反射,使导光板11与电路板122之间形成反射腔体,从而增加光线的混光路径,使光源121出射的光线混光更加均匀,同时通过反射的作用使光线向两个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分布,最终使得导光板入光面入射的光线在光源正前方以及光源之间交界区域的分布相对均匀,解决导光板在入光区域内的亮暗不均的问题。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反射网点13可以采用透光性材料进行制作,可以对入射的光线进行透射和反射。如图4所示,光源121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出射光线,入射到反射网点13的光线一部分可以透过反射网点向导光板11同部折射,另一部分光则被反射网点13漫反射回灯条一侧,在导光板与灯条之间振荡后最终入射到导光板中。

采用透射性材料制作反射网点13,可以对反射网点的设置精度要求降低。这是因为反射网点13本身具有透光的性质,即使设置得尺寸较大,对其分布位置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设计,仍然可以将一部分光线向导光板内部透射,不影响光源向正前方的导光板内的入射;同时其又具有反射的作用,可以将向光源正前方的光线向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分布,因此可以起到匀化光线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时,反射网点13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粘性的胶体材料作为基质,透过率大于60%,使得光线在入射到基板时可以顺利透射。同时在基质胶体材料中掺杂散射粒子,从而使入射到散射粒子的光线被漫反射,产生各个方向的反射光。反射网点13在丝印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后,经过烘干等操作即可固化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光线入射到反射网点13,一部分光线通过入射到导光板内部,另一部分光被反射网点漫反射,向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出射,从而使整体的光线分布均匀。

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反射网点13也可以采用反射材料进行制作,仅用于对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三,如图8所示,光源121向导光板11的入光面出射光线,入射到反射网点13之间的间隙位置的光线可以直接入射到导光板的内部,而入射到反射网点13的光线则被反射网点13漫反射回灯条一侧,在导光板与灯条之间振荡后最终入射到导光板中。

采用反射性材料制作反射网点13,并将反射网点13设置在光强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有效降低光强较大的位置的光线的透过率,并将光强较大位置处的光线向各个方向进行漫反射,在原本光强较小的区域分布有更多的光线,从而使得导光板入光面的入射光的强度分布更加均匀。这种反射网点13更加适用于光源121间距较大的应用场景中。

在具体实施时,反射网点13的材料可以采用金属或白色油墨等不透光的材料。将反射网点13丝印在导光板11的入光面,由于材料本身的特征会在入光面上形成相互分立的凸起,当光线入射到这些凸起的反射网点13时,对光线进行反射。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14、反射板15和光学膜片16。

背板14,用于承载和容纳灯条12和导光板11。

在具体实施时,背板14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在背板14的四周还设置有胶框17,胶框17和背板14形成容置空间,背光模组中的灯条12、导光板11等光学部件均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胶框17的边缘设置有密封件18,用于将胶框17和导光板11贴合在一起,对导光板11进行固定。

反射板15,位于导光板11与背板14之间,且反射板15的边缘与灯条12的反射涂层123相接触。

在导光板11的底部设置反射板15,可以将从导光板11底部出射的光线向导光板11的顶部即出光侧反射,从而提高光源的利用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有反射网点,光线被反射网点反射之后会向各个方向出射,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反射板15的边缘与灯条12的反射涂层123相接触,避免两者之间产生缝隙,保证光线不会在边缘位置溢出。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将框胶17、密封件18等部件均采用高反射率的材料进行制作,或在其表面涂覆高反射率的涂层,从而使得被反射回的光线可以通过这些表面进行反射振荡,减少光线的损失。

光学膜片16,位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一侧。

在具体实施时,光学膜片16可以包括扩散板、量子点膜层、棱镜片、扩散板16、反射式偏光片等。

扩散板中通常设置有散射粒子材料,光线入射到扩散板之后,散射材料使光线不断发生折射与反射,从而达到将光线打散的效果,进而实现匀光的作用。扩散板所用材质一般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系材料ps、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在此不做限定。

量子点膜层可以位于扩散板背离导光板的一侧。配合量子点膜层的光源可以采用出射蓝色光波的led等发光器件。量子点膜层中可以包括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红色量子点材料在吸收光源出射的蓝色光波后可以激发出红色光波,绿色量子点材料在吸收光源出射的蓝色光波后可以激发出绿色光波。由此红色光、绿色光以及未被激发的蓝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作为显示面板的背光。

棱镜片可以位于扩散板背离导光板的一侧。棱镜片可以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对光线的出射角度进行收敛,以使得背光模组出射的背光相对准直。

反射式偏光片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同时使出射光线具有偏振的性质,省略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用于图像显示;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用于传导光线;灯条,位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作为背光源;灯条包括多个光源;导光板的入光面面向光源的区域内设有反射网点,反射网点用于对光源入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在导光板的入光面面向光源的区域内设置反射网点,这样光源向导光板的入光面出射的光线会有一部分光线入射到反射网点上,反射网点可以将光源中心位置出射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减少在光源正前方向导光中入射的光线;而被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存在各种角度,会有一部分光线可以被反射到光源之间的交界位置,反射光线相互混光之后最终可以被灯条再向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反射,由此增长光源出射光线的混光路径,使得混光后光源正前方入射到导光板的光线与入射到光源之间交界位置的光线的强度相对均匀,从而改善在导光板靠近显示区域边缘产生的亮暗不均的现象,优化背光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