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和透明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92775发布日期:2020-09-23 01:1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和透明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明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透明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

图1是现有技术公开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显示装置1包括液晶显示面板2和背光模组3。其中,该背光模组3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背板31、反射片32、导光板33和光学膜片组34。该液晶显示面板2位于该背光模组3的上方。

然而,随着显示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新型技术不断涌现,透明显示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透明显示一般是指显示装置可形成透明显示状态以使观看者可看到显示装置中显示的影像及显示装置背后的景象的显示装置。透明显示装置具有许多可能的应用,例如建筑物或汽车的窗户和购物商场的展示窗。除了这些大型设备的应用以外,诸如手持式平板电脑的小型设备也可得益于透明显示装置,例如,使用户能够观看地图并且能够透过屏幕观看前面的景物。

而目前的背光模组中由于背板、反射片和导光板的不透明或散射特性无法实现透明显示,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能够实现透明显示的背光模组。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申请人针对上述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创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和透明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及背光源,其中,该背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区,相邻的该开口区之间形成连接部;该导光板包括多个子导光板,该子导光板位于该连接部的上方且与该连接部对应设置,该子导光板至少包括第一入光部;该背光源包括多个子光源,多个该子光源的发光面分别与多个该子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部的入光面对应设置;其中,该开口区形成该背光模组的透射区域,该连接部形成该背光模组的遮光区域。

优先地,该背板的开口区由透明密封件填充,该透明密封件的厚度与该连接部的厚度相同。

优先地,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反射片,该反射片位于该连接部和该子导光板之间。

优先地,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组,该光学膜片组位于该导光板的上方且覆盖该开口区和该子导光板。

优先地,该第一入光部的入光面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该子光源的出光面的面积。

优先地,该子导光板还包括与该第一入光部连接的本体,该本体位于该连接部的上方且与该连接部对应设置,该第一入光部的入光面的宽度大于该本体的宽度。

优先地,该子导光板还设置有与该本体连接且与该第一入光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入光部,该背光源分别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两侧;多个该子光源的发光面分别与多个该子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部的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部的入光面对应设置。

优先地,该第二入光部的入光面的宽度大于该本体的宽度。

优先地,该背板包括一个底板以及围设于该底板的四个侧板,该开口区和该连接部均设置于该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透明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为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背光模组的透射区域对应该透明显示装置的透明显示区域,该背光模组的遮光区域对应该透明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区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背光模组和透明显示装置,通过在背板上设置多个开口区,并将多个子导光板分别设置在连接相邻开口区的连接部上,在背光模组上形成开口区域和遮光区域,对应地在透明显示装置上形成透明显示区域和正常显示区域,可以同时实现透明显示及正常显示,适用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公开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背光模组中背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背光模组的整体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背光模组的局部透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背光模组中背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背光模组的整体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公开的透明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1、100:背光模组;2:液晶显示面板;3、300:背光模组;31、310、310’:背板;311、311’:底板;312:侧板;313、313’:开口区;314、314’:连接部;32、320:反射片;33、330、330’:导光板;331、331’:子导光板;332、332’:本体;333、333’:第一入光部;334、334’:第二入光部;34:光学膜片组;350、350’:背光源;351、351’:子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背光模组中背板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背光模组的整体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背光模组的局部透视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310、设置在该背板310上方的导光板330以及设置于该导光板330至少一侧的背光源350。

在本实施例中,该背板310包括一个底板311以及围设于该底板311的四个侧板312,由该底板311和四个侧板312围合形成一容置区域,该容置区域用于放置该背光源350和该导光板330。其中,该底板311上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区313,两个相邻的该开口区313之间形成连接部314,该开口区313和该连接部314沿该底板311的宽度方向延伸。该开口区313具有透光性,对应形成该背光模组100的透射区域,该连接部具有遮光性,对应形成该背光模组100的遮光区域。该背板310整体形成类似百叶窗结构,不影响该背板310的整体强度,由于人眼分辨率有限,当距离达到一定要求时,该背板310不会影响后面物体的观察,使用该背光模组100可以实现透明显示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板330包括多个子导光板331,该子导光板331位于该连接部314的上方且与该连接部314对应设置。该子导光板331包括一本体332和连接于该本体332的第一入光部333;该本体332位于该连接部314的上方且与该连接部314对应设置。

具体地,该子导光板331的本体332的宽度等于该连接部314的宽度,这样设置可以避免该子导光板331影响该背光模组100透射区域的透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背光源350包括多个子光源351,多个该子光源351的发光面分别与多个该子导光板331的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对应设置。

具体地,该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的宽度大于该本体332的宽度,且该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的面积与该子光源351的发光面的面积相同。本实施例中的该子导光板331的第一入光部333呈喇叭口形状,该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完全覆盖该子光源351的发光面,这样设置下该子导光板331与该子光源351搭配性较好,使该子光源351发出的光可以全部导入该子导光板331中。在其它实施例中,在不影响该背光模组的透射区域的透明效果的前提下,还可以增大该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的面积,使该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的面积大于该子光源351的发光面的面积,使该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完全包裹该子光源351的发光面,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子导光板对该子光源的利用率,在此不作限制。

另外,该子导光板331可采用常用于制备导光板的树脂材料进行制备,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聚碳酸酯)等,在该子导光板331还设置有多个网点,可以通过调节该网点的大小及疏密程度控制该子光源351的亮度及均匀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背板310的开口区313由透明密封件填充,具体地,该透明密封件为透明玻璃,该透明玻璃的厚度与该连接部312的厚度相同。使该背板310的底板形成密闭空间,避免异物等不良进入,且不会影响该背光模组的透光性能。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透明密封件也可以为透明亚克力材质等其它透明材料,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该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多个反射片320,该反射片320位于该连接部312和该子导光板331之间。具体地,该反射片320的宽度与该子导光板331的本体332的宽度相同,该反射片320的长度与该背板310的开口区313的长度相同。该反射片320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子导光板对该子光源的利用率。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该背板的连接部的表面涂布反射材料,这样无需设置反射片同样可以提高该子导光板对该子光源的利用率,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该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学膜片组34,该光学膜片组34包括增亮膜、扩散膜、棱镜膜或者微透镜膜等多种光学膜片的组合。该光学膜片组34位于该导光板330的上方且覆盖多个该开口区313和多个该子导光板331,将该导光板330发出的线型光转变成均匀的面光。

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通过在背板上设置多个开口区,并将多个子导光板分别设置在连接相邻开口区的连接部上,在背光模组上形成开口区域和遮光区域。一方面,外界光源经该开口区直接照射该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形成透明显示区域;另一方面,背光源的多个子光源发射,且经该子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部导入子导光板的本体的光线中,照射到反射片的光线经反射片全反射后导向子导光板的本体并导出,形成正常显示区域。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0外部还设置有光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该背光模组100内部还设置有与该背光源350连接的背光驱动单元。该光传感器与该背光驱动单元相连接并控制该背光驱动单元。

具体地,外部的光传感器接收环境光的亮度并发送给该背光驱动单元,由该背光驱动单元对该背光源350的亮度进行自动调节,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实现该背光源350的不同亮度显示,进一步提高用户交互的便利性。

因此,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在不影响开口区透光性的前提下通过遮光区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提供显示光源;可以同时实现透明显示及正常显示,适用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第二实施例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背光模组中背板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背光模组的整体俯视图。

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一的结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该背板310’的开口区313’和连接部314’同时沿该底板311’的长度方向延伸,该导光板330’的子导光板331’还设置在该本体332’远离该第一入光部333’一侧的第二入光部334’。

本实施例中,该背光源350’的多个子光源351’的发光面分别与该子导光板331’的第一入光部333’的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部334’的入光面对应设置,实现在该导光板的两侧同时发光,可以进一步提高遮光区域的正常显示效果。

具体地,该第二入光部334’的入光面的宽度同样大于该本体332’的宽度,使该子导光板331’的两端均呈喇叭口形状,有效地提高该子光源351’的出光率。

本实施例公开的背光模组,较实施例一公开的背光模组,进一步提高了遮光区域的正常显示效果,且不会影响透明显示效果。在较暗环境中使用时,可以通过上述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提供背光源,且不会影响开口区的透明性,增大透明显示的适用范围。

第三实施例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公开的透明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透明显示装置100,包括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背光模组300,以及设置在该背光模组300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2。

该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310,设置在该背板310上方的反射片320、导光板330和光学膜片组34,以及设置于该导光板330至少一侧的背光源。

其中,该背光模组300的开口区313对应该背光模组300的透射区域,该背光模组300的透射区域对应该透明显示装置100的透明显示区域;该背光模组300的连接部314对应该背光模组300的遮光区域,该背光模组300的遮光区域对应该透明显示装置100的正常显示区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透明显示装置使用了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可以同时实现透明显示及正常显示,适用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内容,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在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