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透镜装置、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5377发布日期:2021-12-15 06:56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透镜装置、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透镜装置、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具备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或安装在这种摄像装置中使用的透镜装置中,有些具有用于校正由于装置振动而产生的摄像图像的抖动(以下,称为图像模糊)的图像模糊校正功能。
3.例如,在透镜装置中,根据来自搭载于透镜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等移动检测传感器的信息检测装置的振动,并通过使摄像光学系统中所包括的校正用透镜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消除检测到的振动,从而进行图像模糊校正。
4.并且,在摄像装置中,根据来自搭载于透镜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等移动检测传感器的信息检测装置的振动,并通过使摄像光学系统中所包括的校正用透镜和成像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消除检测到的振动,从而进行图像模糊校正。
5.在专利文献1~3中记载有通过2个可动部件的移动来使透镜的光轴移动来进行图像模糊校正的装置。
6.以往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075335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

258813号公报
10.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

0083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12.为了通过2个可动部件使校正用透镜或成像元件以二维状移动来校正图像模糊,通常设为如下结构:使该2个可动部件中的一个由固定部件支撑并能够沿一个方向自由移动,使该2个可动部件中的另一个由该一个可动部件支撑并能够沿与该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自由移动。在这种结构中,需要配置成引导轴和驱动用线圈或驱动用磁铁彼此不干扰,引导轴用于引导2个可动部件的每一个的移动,驱动用线圈或驱动用磁铁固定于2个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而产生用于移动2个可动部件的推进力。
13.尤其,若成像元件或摄像光学系统的尺寸增加,则可动部件的重量也随之增加。这样,若可动部件的重量增加,则为了确保用于移动该可动部件的推进力,需要增加驱动用线圈和驱动用磁铁在光轴方向上的厚度。并且,为了避免可动部件在光轴方向上的共振,需要使光轴方向上的可动部件的重心与推进力产生源一致。要满足这些必要条件,则驱动用线圈或驱动用磁铁有时要成为从可动部件的表面向一方侧突出的结构。并且,即使想要减小驱动用线圈与驱动用磁铁之间的距离提高推进力的情况下,驱动用线圈或驱动用磁铁有时
要成为从可动部件的表面向一方侧突出的结构。在这些情况下,由于需要避免驱动用线圈或驱动用磁铁突出部分与引导轴等的干扰,因此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设计自由度降低。在专利文献1

3中,没有意识到驱动用线圈或驱动用磁铁能够从可动部件突出的情况下的课题。
14.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并实现小型化或轻量化等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备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透镜装置及具备该透镜装置的摄像装置。
15.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16.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校正由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其具备:固定部件;第一可动部件,以沿第一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固定部件支撑;第二可动部件,以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支撑;校正用透镜,包含于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成像元件或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中;第一线圈及第一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及第二线圈及第二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二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在上述第一可动部件和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中,将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自上述固定部件的距离相对较远的部件设为远方可动部件,自上述固定部件的距离相对较近的部件设为近方可动部件,将上述第一线圈或上述第一磁铁作为第一驱动元件,将上述第二线圈或上述第二磁铁作为第二驱动元件,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为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第一面,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面设为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第二面,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一个设置于比上述第一面更靠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比上述第二面更靠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校正由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其具备:固定部件;第一可动部件,以沿第一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固定部件支撑;第二可动部件,以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支撑,并且配置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比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更靠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校正用透镜,包含于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成像元件或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中;第一线圈及第一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及第二线圈及第二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二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将上述第一线圈或上述第一磁铁作为第一驱动元件,将上述第二线圈或上述第二磁铁作为第二驱动元件,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一面,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二面,上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一面更靠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上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二面更靠与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18.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校正由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其具备:固定部件;第一可动部件,以沿第一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固定部件支撑;第二可动部件,以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支撑,并且配置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比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更靠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校正用透镜,包含于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成像元件或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中;第一线圈及第一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及第二线圈及第二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二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将上述第一线圈或上述第一磁铁作为第一驱动元件,将上述第二线圈或上述第二磁铁作为第二驱动元件,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二面,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一面,上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二面更靠与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一面更靠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
19.本实用新型的透镜装置具备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20.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透镜装置及通过上述透镜装置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
21.实用新型效果
22.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并实现小型化或轻量化等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具备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透镜装置及具备该透镜装置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23.图1是示意地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24.图2是从对置基座40侧沿方向z观察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平面示意图。
25.图3是从第二可动部件30侧沿方向z观察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的对置基座40的平面示意图。
26.图4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观察图2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侧面示意图。
27.图5是表示图4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28.图6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图。
29.图7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观察图6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侧面示意图。
30.图8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图。
31.图9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图。
32.图10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观察图9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侧面示意图。
33.图11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
34.图12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
35.图13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六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
36.图14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七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
37.图15是示意地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
糊校正装置200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38.图16是从对置基座40a侧沿方向z观察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平面示意图。
39.图17是从第一可动部件60侧沿方向z观察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的对置基座40a的平面示意图。
40.图18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b观察图16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侧面示意图。
41.图19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图。
42.图20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b观察图19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侧面示意图。
43.图21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图。
44.图22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b观察图21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侧面示意图。
45.图23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图。
46.图24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18对应的图。
47.图25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18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49.(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整体结构)
50.图1是示意地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51.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是校正由通过包括聚焦透镜和光圈等的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的装置,并且搭载于包括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或具有通过包括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而使用。
52.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具备固定部件10、第一可动部件20、第二可动部件 30及对置基座40。固定部件10、第一可动部件20、第二可动部件30及对置基座 40以该顺序沿着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即方向z配置。
53.固定部件10是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的图1的例子中为圆环板状部件。在固定部件10的开口处固定有作为摄像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的透镜11。另外,可以省略固定部件10中的透镜11。
54.第一可动部件20以沿与方向z垂直的方向x移动自如的状态由固定部件10支撑。第一可动部件20是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21的图1的例子中为矩形平板状部件。
55.第二可动部件30以沿方向z及与方向x垂直的方向y移动自如的状态由第一可动部件20支撑。第二可动部件30是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的图1 的例子中为矩形平板状部件。在第二可动部件30的开口处固定有作为摄像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的校正用透镜31。
56.对置基座40为隔着第一可动部件20及第二可动部件30相对于固定部件10对置的部件,并且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41的图1的例子中为圆环板状部件。另外,固
定部件10、第一可动部件20、第二可动部件30及对置基座40 各自的形状或大小不限于图示的形状或大小,能够设为任意形状或大小。
57.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例如为使从对置基座40的开口41入射的被摄体光以校正用透镜31、开口21及透镜11的顺序通过并引导至省略图示的成像元件中的装置。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例如可以为使入射到固定部件10的透镜11的被摄体光以开口21、校正用透镜31及开口41的顺序通过并引导至省略图示的成像元件的装置。
58.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方向x构成第一方向,方向y构成第二方向,方向z构成第三方向,第一可动部件20构成近方可动部件,第二可动部件30构成远方可动部件,对置基座40构成对置固定部件。
59.(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的固定部件、第一可动部件、第二可动部件、对置基座的详细结构)
60.图2是从对置基座40侧沿方向z观察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平面示意图。在图2中,省略对置基座40的图示。
61.图3是从第二可动部件30侧沿方向z观察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的对置基座40的平面示意图。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设置于固定部件10上的构成要素(后述第一磁铁m1和第二磁轭y2)的位置。
62.图4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观察图2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侧面示意图。在图4中,图2所示的构成要素中,省略后述轴承部22、32、卡合部23、 33及第二引导部件24、25的图示。
63.以下,将图2中从纸面里侧朝向近前侧的方向(图4中从固定部件10朝向对置基座40的方向)称为上方向,将与该上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向。
64.如图2及图4所示,在固定部件10中固定有用于引导第一可动部件20向方向 x移动的第一引导部件12、13。第一引导部件12、13分别为例如沿方向x延伸的圆柱状部件,并且以远离该表面的状态固定于固定部件10的上方侧的表面。第一引导部件12、13在图2的例子中隔着固定部件10的透镜11(图2中省略图示) 沿方向y分开地配置。
65.如图2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20上,设置有被插入有第一引导部件12的筒状的2个轴承部22及与第一引导部件13卡合的浮起防止用2个卡合部23。第一可动部件20构成为2个轴承部22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2滑动而沿方向x移动。
66.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20的上方侧的第一面20a固定有用于引导第二可动部件30向方向y移动的第二引导部件24、25(图4中省略图示)。
67.第二引导部件24、25分别为例如沿方向y延伸的圆柱状部件,并且以远离该第一面20a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可动部件20的第一面20a。第二引导部件24、25 在图2的例子中隔着第一可动部件20的开口21沿方向x分开地配置。
68.如图2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30上,设置有插通有第二引导部件24的筒状的2个轴承部32及与第二引导部件25卡合的浮起防止用2个卡合部33。第二可动部件30构成为,通过2个轴承部32相对于第二引导部件24滑动而沿方向y移动。
69.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30的下方侧的第二面30b上,形成有生成用于使第一可动部件20沿方向x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一线圈c1。
70.第一线圈c1相对于与第二引导部件25重叠的区域,配置于与校正用透镜31 侧相
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一线圈c1的上方侧的端部与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二面 30b的方向z的位置相同。即,第一线圈c1从第二面30b向下方向突出。
71.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30的上方侧的第一面30a上,形成有生成用于使第二可动部件30沿方向y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二线圈c2。
72.第二线圈c2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3配置于与开口21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线圈c2的下方侧的端部与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一面30a的方向z的位置相同。即,第二线圈c2从第一面30a向上方向突出。
73.另外,第一线圈c1的上方侧的端部的方向z的位置低于第一面30a的方向z 的位置即可。并且,第二线圈c2的下方侧的端部的方向z的位置高于第二面30b 的方向z的位置即可。例如,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可以分别为如图5所示那样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可动部件30的结构。
74.在图5中,第一线圈c1的上方侧的端部配置于第二可动部件30的在第三方向上与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面、即比第二可动部件30的上方侧的第一面30a更靠固定部件侧的位置。并且,第二线圈c2的下方侧的端部设置于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三方向上的固定部件侧的第二面、即比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二面30b更靠与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75.这样,通过设为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具有从第二可动部件30突出的部分的结构,能够减小第二可动部件30的方向z的厚度而实现轻量化,同时提高用于使第一可动部件20沿方向x移动的推进力和用于使第二可动部件30沿方向y 移动的推进力。并且,通过设为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具有从第二可动部件 30突出的部分的结构,能够容易使第二可动部件30的光轴方向上的重心与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中产生的推进力产生源一致,并抑制第二可动部件30在光轴方向上的共振。
76.如图2至图4所示,在固定部件10的上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一线圈c1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生成用于使第一可动部件20沿方向x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一磁铁 m1。并且,在对置基座40的下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一磁铁m1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抑制第一磁铁m1的磁通泄漏的第一磁轭y1。
77.如图2至图4所示,在对置基座40的下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二线圈c2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生成用于使第二可动部件30沿方向y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二磁铁 m2。并且,在固定部件10的上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二磁铁m2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抑制第二磁铁m2的磁通泄漏的第二磁轭y2。
78.由第一线圈c1、第一磁铁m1及第一磁轭y1构成驱动第一可动部件20的音圈马达xvcm,由第二线圈c2、第二磁铁m2及第二磁轭y2构成驱动第二可动部件30 的音圈马达yvcm。
79.若电流流过第二线圈c2,则第二可动部件30相对于第二引导部件24、25滑动的同时沿方向y移动。若电流流过第一线圈c1,则经由第二引导部件24、25 与第二可动部件30连接的第一可动部件20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2、13滑动的同时沿方向x移动。
80.这样,通过对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的通电,校正用透镜31沿方向x和方向y移动,从而进行图像模糊的校正。
81.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第一线圈c1构成第一驱动元件,第二线圈c2 构成第
二驱动元件。
82.(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效果)
83.在如以上构成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在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一面30a 的下侧配置有第一线圈c1,在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二面30b的上侧配置有第二线圈c2。
84.通过该结构,例如,由于无需避免第二线圈c2和第一引导部件13的干扰,因此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85.并且,例如,在图4中,还能够在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一面30a上的第一线圈c1的背面配置第一磁轭y1,并且即使稍微减小第一线圈c1的方向z的厚度,也能够获得足够的推进力。
86.并且,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在图4中还可以为如下结构:在第一面30a形成第一线圈c1并将第一磁轭y1变更为第一磁铁m1,在第二面30b形成第二线圈 c2并将第二磁轭y2变更为第二磁铁m2。根据该结构,由于无需避免第一线圈c1 和第二引导部件25的干扰,因此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87.(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一变形例)
88.图6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图。图 7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观察图6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侧面示意图。在图6及图7中,对与图1至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
89.图6及图7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除了第一可动部件20的方向x的宽度变大、第一线圈c1的配置部位变更为第一可动部件20的下方侧的第二面20b、减小第二可动部件30的方向x的宽度这些点以外,是与图2 及图4相同的结构。
90.另外,在图6及图7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也可以为第一线圈c1 的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可动部件20,第二线圈c2的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可动部件30 的结构。
91.根据该第一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由于第一线圈c1设置于第一可动部件20的第二面20b,因此不需要由于第二可动部件30中的第一线圈c1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第二可动部件3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第二可动部件30中搭载有重量较重的校正用透镜31,因此能够使该第二可动部件30轻量化,尤其是即使减小第二线圈c2的厚度也能够获得足够的推进力。
92.并且,通过第一线圈c1位于第一可动部件20的第二面20b,无需避免第二引导部件25与第一线圈c1的干涉,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93.(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二变形例)
94.图8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图。在图8中,对与图1至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图8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一磁铁m1及第一线圈c1的位置变更为不与第二引导部件25重叠的位置及第一可动部件20在方向x上的宽度变短,除此以外,是与图6相同的结构。
95.在该第二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一线圈c1形成于与第二引导部件25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可动部件20在方向x上的宽度,并且与第一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96.(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三变形例)
97.图9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图。图 10是
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观察图9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侧面示意图。在图9及图10中,对与图1至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
98.图9及10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第一引导部件13的位置移动到右侧、第二线圈c2、第二磁铁m2及第二磁轭y2移动到图9的平面观察的方向x中的第一引导部件13的相邻的位置及第二可动部件30在方向y上的宽度减小,除此以外,是与图8相同的结构。
99.根据该第三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在从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第二线圈c2及第一引导部件13在方向x上并排配置,由此能够减小第二可动部件 30在方向y上的宽度。该结果,与第二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100.另外,第一引导部件13用于防止第一可动部件20在方向z上升。因此,第一引导部件13的长度能够比第一引导部件12短。因此,如图9所示,能够在方向x上并排而配置第二线圈c2及第一引导部件13。
101.(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四变形例)
102.图11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在图11中,对与图1至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图11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第二磁轭y2固定于第二可动部件30的第二面30b 中的第二线圈c2的背面,除此以外,是与图10相同的结构。
103.根据该第四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能够减小第二磁轭y2与第二磁铁m2的距离,并且能够提高用于移动第二可动部件30的推进力。或者,即使减小第二线圈c2在方向z上的厚度,也能够充分获得该推进力,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104.(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五变形例)
105.图12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在图12中,对与图1至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图12所示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第二磁轭y2固定于第一可动部件20的第一面20a 中的与第二线圈c2对置的位置,除此以外,是与图10相同的结构。
106.根据该第五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能够减小第二磁轭y2与第二磁铁m2的距离,并且能够提高用于移动第二可动部件30的推进力。或者,即使减小第二线圈c2在方向z上的厚度,也能够充分获得该推进力,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107.(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六变形例)
108.图13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六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在图13中,对与图1至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图13所示的第六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在第二磁铁m2与对置基座40之间追加第二磁轭 y22及在第一磁铁m1与固定部件10之间追加第一磁轭y11,除此以外,是与图4 相同的结构。
109.根据该第六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能够进一步提高音圈马达 xvcm、yvcm的推进力。或者,即使减小第一线圈c1及第二线圈c2在方向z上的厚度,也能够充分获得该推进力,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110.另外,如该第六变形例那样追加第一磁轭y11及第二磁轭y22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第一变形例至第五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
111.(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七变形例)
112.图14是表示图1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的第七变形例的与图4对应的图。在图14中,对与图1至图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图14所示的第七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在第二磁轭y22与对置基座40之间追加高度调整部件h1及在第一磁轭y11与固定部件10中间追加高度调整部件h2,除此以外,是与图13相同的结构。
113.根据该第七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通过高度调整部件h1,h2,能够使第一磁铁m1与第一线圈c1的距离及第二磁铁m2与第二线圈c2的距离靠近。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音圈马达xvcm、yvcm的推进力。或者,即使减小第一线圈c1及第二线圈c2在方向z上的厚度,也能够充分获得该推进力,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作为高度调整部件h1、h2使用树脂等轻质原材料,由此能够实现装置进一步的轻量化。
114.另外,如该第七变形例那样追加第一磁轭y11、第二磁轭y22及高度调整部件h1、h2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第一变形例至第五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
115.在以上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中,可以设为第一线圈c1与第一磁铁m1的位置相反,第二线圈c2与第二磁铁m2的位置相反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一磁铁m1构成第一驱动元件,第二磁铁m2构成第二驱动元件。
116.(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整体结构)
117.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118.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是校正由通过包括聚焦透镜和光圈等的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的装置,并且搭载于包括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或具有通过包括摄像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而使用。
119.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具备固定部件10a、第二可动部件50、第一可动部件 60及对置基座40a。固定部件10a、第二可动部件50、第一可动部件60及对置基座40a以该顺序沿着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即方向z配置。
120.固定部件10a是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的图15的例子中为圆环板状部件。在固定部件10a的开口处固定有作为摄像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的透镜 11a。另外,固定部件10a的透镜11a不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
121.第一可动部件60以沿与方向z垂直的方向y移动自如的状态由固定部件10a 支撑。第一可动部件60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61的图15的例子中为矩形平板状部件。
122.第二可动部件50以沿方向z及与方向y垂直的方向x移动自如的状态由第一可动部件60支撑。第二可动部件50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的图15的例子中为矩形平板状部件。在第二可动部件50的开口处固定有摄像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的校正用透镜51。
123.对置基座40a为隔着第一可动部件60及第二可动部件50相对于固定部件10a 对置的部件,并且在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上具有开口41a的图15的例子中为圆环板状部件。
124.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例如为使从对置基座40a的开口41a入射的被摄体光以开口61、校正用透镜51及透镜11的顺序通过并引导至省略图示的成像元件中的装置。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例如可以为使入射到固定部件10a的透镜11a的被摄体光以校正用透镜51、开口61及开口41a的顺序通过并引导至省略图示的成像元件中的装置。
125.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方向x构成第二方向,方向y构成第一方向,方向z构成第三方向,第二可动部件50构成近方可动部件,第一可动部件60构成远方可动部件,对置基
座40a构成对置固定部件。
126.(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的固定部件、第一可动部件、第二可动部件、对置基座的详细结构)
127.图16是从对置基座40a侧沿方向z观察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平面示意图。在图16中,省略对置基座40a的图示。
128.图17是从第一可动部件60侧沿方向z观察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的对置基座40a的平面示意图。在图17中,用虚线示出设置于固定部件10a上的构成要素(后述第二磁铁m2和第一磁轭y1)的位置。
129.图18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b观察图16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侧面示意图。在图18中,图16所示的构成要素中,省略后述轴承部52、62、第一引导部件14、15、卡合部53、63的图示。
130.以下,将图16中从纸面里侧朝向近前侧的方向(图18中从固定部件10a朝向对置基座40a的方向)称为上方向,将与该上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向。
131.如图16及图18所示,在固定部件10a中固定有用于引导第一可动部件60向方向y移动的第一引导部件14、15。
132.第一引导部件14、15分别为例如沿方向y延伸的圆柱状部件,并且以远离该表面的状态固定于固定部件10a的上方侧的表面。第一引导部件14、15在图 16的例子中隔着固定部件10a的透镜11a(图16中省略图示)沿方向x分开地配置。
133.如图16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60上,设置有被插入第一引导部件14的筒状的2个轴承部62及与第一引导部件15卡合的浮起防止用2个卡合部63。第一可动部件60构成为通过2个轴承部62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4滑动,沿方向y移动。
134.如图16及图18所示,在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下方侧的第二面60b固定有用于引导第二可动部件50向方向x移动的第二引导部件64、65。
135.第二引导部件64、65分别为例如沿方向x延设的圆柱状部件,并且以远离该第二面60b的状态固定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第二面60b。第二引导部件64、65 在图16的例子中隔着第一可动部件60的开口61沿方向y分开地配置。
136.如图16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50上,设置有插通有第二引导部件64的筒状 2个轴承部52及与第二引导部件65卡合的浮起防止用2个卡合部53。第二可动部件50构成为通过2个轴承部52相对于第二引导部件64滑动,沿方向x移动。
137.如图16及图18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50的下方侧的第二面50b上,形成有生成用于使第二可动部件50沿方向x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二线圈c2。
138.第二线圈c2配置于第一引导部件15与校正用透镜51之间。第二线圈c2的上方侧的端部与第二可动部件50的第二面50b的方向z的位置相同。即,第二线圈 c2从第二面50b向下方向突出。
139.如图16及图18所示,在第二可动部件50的上方侧的第一面50a上,形成有生成用于使第一可动部件60沿方向y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一线圈c1。
140.第一线圈c1相对于第二引导部件65配置于与开口61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一线圈c1的下方侧的端部与第二可动部件50的第一面50a的方向z的位置相同。即,第一线圈c1从第一面50a向上方向突出。
141.另外,第二线圈c2的上方侧的端部的方向z的位置低于第一面50a的方向z 的位置即可。并且,第一线圈c1的下方侧的端部的方向z的位置高于第二面50b 的方向z的位置即可。例如,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可以分别为如图5中例示那样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可动部件50的结构。
142.这样,通过设为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具有从第二可动部件50突出的部分的结构,能够减小第二可动部件50的方向z的厚度而实现轻量化,同时提高用于使第一可动部件60沿方向y移动的推进力和用于使第二可动部件50沿方向x 移动的推进力。
143.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固定部件10a的上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二线圈c2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生成用于使第二可动部件50沿方向x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二磁铁m2。并且,在对置基座40a的下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二磁铁m2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抑制第二磁铁m2的磁通泄漏的第二磁轭y2。
144.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对置基座40a的下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一线圈c1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生成用于使第一可动部件60沿方向y移动的推进力的第一磁铁m1。并且,在固定部件10a的上方侧的表面,在与第一磁铁m1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抑制第一磁铁m1的磁通泄漏的第一磁轭y1。
145.由第一线圈c1、第一磁铁m1及第一磁轭y1构成驱动第一可动部件60的音圈马达yvcm,由第二线圈c2、第二磁铁m2及第二磁轭y2构成驱动第二可动部件50 的音圈马达xvcm。
146.若电流流过第二线圈c2,则第二可动部件50相对于第二引导部件64、65滑动的同时沿方向x移动。若电流流过第一线圈c1,则经由第二引导部件64、65 与第二可动部件50连接的第一可动部件60相对于第一引导部件14、15滑动的同时沿方向y移动。这样,通过第一线圈c1和第二线圈c2的通电,校正用透镜51 沿方向x和方向y移动,从而进行图像模糊的校正。
147.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第一线圈c1构成第一驱动元件,第二线圈c2 构成第二驱动元件。
148.(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效果)
149.在如以上构成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在第二可动部件50的第一面50a 的下侧配置有第二线圈c2,在第二可动部件50的第二面50b的上侧配置有第一线圈c1。
150.通过该结构,例如,由于无需避免第二线圈c2和第二引导部件64、65的干涉,因此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151.并且,例如,在图18中,还能够在第二可动部件50的第二面50b中的第一线圈c1的背面配置第一磁轭y1,并且即使稍微减小第一线圈c1的方向z的厚度,也能够获得足够的推进力,从而能够使装置轻量化。
152.并且,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在图18中还可以为如下结构:在第一面50a形成第二线圈c2并将第二磁轭y2变更为第二磁铁m2,在第二面50b形成第一线圈 c1并将第一磁轭y1变更为第一磁铁m1。根据该结构,由于无需避免第一线圈c1 和第二引导部件65的干涉,因此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结果,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153.(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一变形例)
154.图19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图。图20
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b观察图19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侧面示意图。在图19及图20中,对与图15至图18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
155.图19及图20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第一可动部件 60在方向y上的宽度变大、第一线圈c1的配置部位变更为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上方侧的第一面60a及减小第二可动部件50在方向y上的宽度变小,除此以外,是与图16及图18相同的结构。
156.另外,在图19及图20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也可以为第一线圈 c1的一部分埋设于第一可动部件60,第二线圈c2的一部分埋设于第二可动部件 50的结构。
157.根据该第一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由于第一线圈c1设置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第一面60a,因此不需要第二可动部件50中的用于第一线圈c1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第二可动部件5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第二可动部件50中搭载有重量较重的校正用透镜51,因此能够使该二可动部件50的轻量化,从而尤其能够减小第二线圈c2的厚度而获得足够的推进力。
158.并且,通过第一线圈c1位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第一面60a,无需避免第二引导部件65与第一线圈c1的干涉,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其结果,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159.(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二变形例)
160.图21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图。图22是从方向x的一个方向bb观察图21所示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侧面示意图。在图21及图22中,对与图15至图18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符号。
161.图21及图22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从方向z观察时,第一磁铁m1、第一磁轭y1及第一线圈c1的位置变更是与第二引导部件65重叠的位置及第一可动部件60在方向y上的宽度变短,除此以外,是与图19相同的结构。
162.根据该第二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由于第一线圈c1形成于与第二引导部件65重叠的位置,能够减小第一可动部件60在方向y上的宽度,与第一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163.(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三变形例)
164.图23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16对应的图。在图23中,对与图15至图18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
165.图23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第一引导部件15移动到方向y中的第二线圈c2、第二磁铁m2及第二磁轭y2的相邻的位置及局部变更第一可动部件60及第二可动部件50的形状,除此以外,是与图21相同的结构。
166.根据该第三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在从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第二线圈c2及第一引导部件15在方向y上并排配置,由此能够减小第一可动部件 60及第二可动部件50。该结果,与第二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
167.另外,第一引导部件15用于防止第一可动部件60在方向z上升。因此,第一引导部件15的长度能够比第一引导部件14短。因此,如图23所示,能够在方向y上并排而配置第二线圈c2及第一引导部件15。
168.(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四变形例)
169.图24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18对应的图。在图24中,对与图15至图18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图24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像模
糊校正装置200中,第二磁轭y2固定于第二可动部件50的上方侧的第一面50a中的第二线圈c2的背面,除此以外,是与图22相同的结构。
170.根据该第四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能够减小第二磁轭y2与第二磁铁m2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提高用于移动第二可动部件50的推进力。或者,即使减小第二线圈c2的方向z的厚度,也能够充分获得该推进力,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171.(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第五变形例)
172.图25是表示图15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18对应的图。在图25中,对与图15至图18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图25所示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第二磁轭y2固定于第一可动部件60的下方侧的第二面60b中的与第二线圈c2对置的位置,除此以外,是与图22相同的结构。
173.根据该第五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能够减小第二磁轭y2与第二磁铁m2的距离,并且能够提高用于移动第二可动部件50的推进力。或者,即使减小第二线圈c2的方向z的厚度,也能够充分获得该推进力,并且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174.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和从该第一变形例至第五变形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的任一个中都能够应用图13和图14所示的结构。即,能够在第一磁铁m1与对置基座40a之间追加磁轭,或者在该磁轭与对置基座40a 之间追加高度调整部件,或者在第二磁铁m2与固定部件10a之间追加磁轭,或者在该磁轭与固定部件10a之间追加高度调整部件。
175.在以上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中,可以设为第一线圈c1与第一磁铁m1的位置相反,第二线圈c2与第二磁铁m2的位置相反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一磁铁m1构成第一驱动元件,第二磁铁m2构成第二驱动元件。
176.并且,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0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200通过移动校正用透镜来校正图像模糊,但是也能够通过将上述校正用透镜31和校正用透镜51分别变更为成像元件,来实现通过移动成像元件来校正图像模糊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177.如以上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事项。
178.(1)
179.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校正由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其具备:
180.固定部件;
181.第一可动部件,以沿第一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固定部件支撑;
182.第二可动部件,以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支撑;
183.校正用透镜,包含于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成像元件或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中;
184.第一线圈及第一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及
185.第二线圈及第二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二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推进力,
186.在上述第一可动部件和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中,将在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
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自上述固定部件的距离相对较远的部件设为远方可动部件,自上述固定部件的距离相对较近的部件设为近方可动部件,
187.将上述第一线圈或上述第一磁铁作为第一驱动元件,将上述第二线圈或上述第二磁铁作为第二驱动元件,
188.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为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第一面,
189.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面设为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第二面,
190.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一个设置于比上述第一面更靠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
191.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比上述第二面更靠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192.(2)
193.根据(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194.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分别固定在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上。
195.(3)
196.根据(2)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197.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上述一个具有从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二面突出的部分。
198.(4)
199.根据(2)或(3)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00.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上述另一个具有从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一面突出的部分。
201.(5)
202.根据(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具备对置固定部件,所述对置固定部件隔着上述远方可动部件和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相对于上述固定部件对置,
203.上述第一线圈和上述第二线圈固定在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上,
204.在上述固定部件或上述对置固定部件中的与上述第一线圈对置的位置固定有上述第一磁铁,
205.在上述对置固定部件或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与上述第二线圈对置的位置固定有上述第二磁铁。
206.(6)
207.根据(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08.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一个固定在上述近方可动部件上,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一面更靠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
209.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另一个固定在上述远方可动部件上,并且设置于比上述远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二面更靠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210.(7)
211.根据(6)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12.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上述一个具有从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二面突出的部分。
213.(8)
214.根据(6)或(7)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15.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中的上述另一个具有从上述远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一面突出的部分。
216.(9)
217.根据(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18.在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一面或上述远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二面上,固定有用于引导上述远方可动部件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移动的引导部件,
219.在上述第三方向上观察的状态下,上述引导部件的一部分与上述第一驱动元件重叠。
220.(10)
221.根据(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22.在上述固定部件上,固定有用于引导上述第一可动部件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且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的2个第一引导部件,
223.在上述第三方向上观察的状态下,上述2个第一引导部件中的一个和上述第二驱动元件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并排配置。
224.(11)
225.根据(10)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26.上述第一线圈固定在上述近方可动部件上,
227.上述第二线圈固定在上述远方可动部件上,
228.在上述固定部件的与上述第一线圈对置的位置固定有上述第一磁铁,
229.在与上述近方可动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相对于上述第二线圈对置的位置固定有上述第二磁铁。
230.(12)
231.根据(1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32.在上述远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二线圈的背面、或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一面的与上述第二线圈对置的位置上,固定有用于防止上述第二磁铁的磁通泄漏的磁轭。
233.(13)
234.根据(10)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35.上述第二线圈固定在上述近方可动部件上,
236.上述第一线圈固定在上述远方可动部件上,
237.在上述固定部件的与上述第二线圈对置的位置固定有上述第二磁铁,
238.在与上述近方可动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相对于上述第一线圈对置的位置固定有上述第一磁铁。
239.(14)
240.根据(13)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41.在上述近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二线圈的背面或上述远方可动部件的上述第二面的与上述第二线圈对置的位置固定有用于防止上述第二磁铁的磁通泄漏的磁轭。
242.(15)
243.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校正由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其具备:
244.固定部件;
245.第一可动部件,以沿第一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固定部件支撑;
246.第二可动部件,以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支撑,并且配置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比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更靠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247.校正用透镜,包含于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成像元件或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中;
248.第一线圈及第一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及
249.第二线圈及第二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二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推进力,
250.将上述第一线圈或上述第一磁铁作为第一驱动元件,将上述第二线圈或上述第二磁铁作为第二驱动元件,
251.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一面,
252.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二面,
253.上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一面更靠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
254.上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二面更靠与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255.(16)
256.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校正由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拍摄的摄像图像的模糊,其具备:
257.固定部件;
258.第一可动部件,以沿第一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固定部件支撑;
259.第二可动部件,以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移动自如的状态由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支撑,并且配置于与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的比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更靠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
260.校正用透镜,包含于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成像元件或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的上述摄像光学系统中;
261.第一线圈及第一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一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推进力;及
262.第二线圈及第二磁铁,生成用于使上述第二可动部件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推进
力,
263.将上述第一线圈或上述第一磁铁作为第一驱动元件,将上述第二线圈或上述第二磁铁作为第二驱动元件,
264.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二面,
265.在上述第三方向上,将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与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为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第一面,
266.上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二面更靠与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267.上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比上述第一面更靠上述第二可动部件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的位置。
268.(17)
269.根据(15)或(16)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270.上述第一驱动元件固定在上述第一可动部件上,
271.上述第二驱动元件固定在上述第二可动部件上。
272.(18)
273.一种透镜装置,其具备(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274.(19)
275.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18)所述的透镜装置及通过上述透镜装置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
276.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277.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商业相机或数码相机等而尤其方便、有效。
278.符号说明
279.100、200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10、10a

固定部件,11、11a

透镜,20、 60

第一可动部件,20a、30a、50a、60a

第一面,20b、30b、50b、60b

第二面,21、61

开口,30、50

第二可动部件,31、51

校正用透镜,40、40a

对置基座,41、41a

开口,12、13、14、15

第一引导部件,24、25、64、65

第二引导部件,22、32、52、62

轴承部,23、33、53、63

卡合部,m1、m1

第一磁铁,c1、c1

第一线圈,y1、y11、y1

第一磁轭,m2、m2

第二磁铁,c2、 c2

第二线圈,y2、y22、y2

第二磁轭,h1、h2

高度调整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