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9810发布日期:2020-09-29 18:1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的定影装置、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定影装置包括有辊对,该辊对包含彼此压接的定影辊及加压辊,任意一个辊被加热。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由所述辊对加压及加热而定影于纸张。另外,作为其他的定影方式,也有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该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在定影辊与加热辊之间架设有定影带,隔着定影带使定影辊与加压辊压接。

此种图像形成装置需要通过将定影温度控制为合适的温度来防止发生定影不良等。以往,为了缩短直至达到可定影温度为止的时间,提出了抑制散热或提高升温性。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以覆盖加热辊的外周面的大致一半并进行滑动接触的方式而配置隔热部件,阻止加热辊的热向外部逃逸。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两个金属材料层之间设置含有空气的毛毡部件等层作为遮蔽盖,防止由定影装置产生的热向外部流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754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3451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对于提高节能性能的期望进一步高涨,要求防止热向定影装置外流出并防止定影装置内的热损失,进一步减少加热所需的耗电。若考虑此种情况,则对于所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而言,隔热部件会因与加热辊进行滑动接触而从加热辊夺取热,升温所需的时间有可能会延长。另外,对于所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而言,利用遮蔽盖来减少热损失的效果会随着时间而下降,尚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可抑制定影装置内外的热传递,可缩短升温时间并进一步减少耗电,以在更严格的条件下减少耗电。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旋转部件;壳体,其收纳所述旋转部件;以及分隔部件,其将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分隔,所述分隔部件面向所述旋转部件而沿着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轴方向设置,并且在面向所述旋转部件的第一侧面上具备有隔热部件,在所述隔热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隔。

由此,可在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具备有分隔部件,将从所述旋转部件辐射出的热的对流抑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进一步地,因为在所述分隔部件的第一侧面上具备有隔热部件,所以能够抑制热从所述分隔部件向外方移动,从而可减少来自所述旋转部件的表面的热损失。

在所述结构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分隔部件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其空间设置在作为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表面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

另外,在所述定影装置中,所述隔热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之间的所述间隔优选被设置成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小于所述隔热部件的厚度。

另外,在所述定影装置中,优选在比所述隔热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之间的所述间隔变得最小的位置更宽且更靠下方处设置有所述隔热部件。

另外,在所述定影装置中,所述隔热部件优选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不同热传导率的多个隔热材料层。

另外,在所述定影装置中,关于所述隔热材料层的热传导率,优选在所述分隔部件侧层叠的隔热材料层的热传导率小于在所述旋转部件侧层叠的隔热材料层的热传导率。

另外,在所述定影装置中,所述分隔部件优选以沿着所述旋转部件的外表面形状弯曲的方式设置。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包括所述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由此,可缩短所述定影装置中的升温时间,能够有助于削减耗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抑制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热传递,可缩短定影装置中的升温时间,并进一步减少耗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模式性地表示所述定影装置中的分隔部件与隔热部件的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地表示图3的分隔部件与隔热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模式性地表示所述定影装置中的分隔部件与隔热部件的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地表示图5的分隔部件与隔热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模式性地表示所述定影装置中的分隔部件与隔热部件的实施例3的剖视图。

图8是模式性地表示所述定影装置中的分隔部件与隔热部件的实施例4的剖视图。

图9是模式性地表示所述定影装置中的分隔部件与隔热部件的实施例5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包括定影装置10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侧视图。此外,在图1中,标记x表示后述的旋转部件的旋转轴方向(进深方向),标记y表示与进深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标记z表示上下方向。

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包括:曝光装置11、显影装置12、感光鼓13、清洁装置14、充电器15、中间转印带装置16、定影装置10、供纸托盘18、排纸托盘19及纸张搬送路径200,且根据从外部传输来的图像数据,在规定的纸张上形成多色及单色的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所处理的图像数据对应于使用了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色的彩色图像。以形成与各色对应的四种潜像的方式,各设置四个显影装置12、感光鼓13、充电器15及清洁装置14,分别设定为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由此,构成四个图像站pa、pb、pc、pd。

感光鼓13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大致中央。充电器15使感光鼓13的表面均一地带有规定的电位。曝光装置11对感光鼓13的表面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2使感光鼓13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在感光鼓13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

通过所述一系列的动作,在各感光鼓13的表面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图像。清洁装置14在显影及图像转印后,去除及回收感光鼓13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装置16配置在感光鼓13的上侧,且具备有中间转印带2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23、中间转印辊24及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25。此外,对应于ymck用的各色的图像站pa、pb、pc、pd而设置有四根中间转印辊24。

中间转印带驱动辊2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23及中间转印辊24架设中间转印带21,使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向规定方向(图中的箭头c的方向)移动。

中间转印带21向箭头c的方向进行环绕移动,由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25去除及回收残留调色剂,形成于各感光鼓13的表面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被转印而重合,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包含转印辊26a的二次转印装置26。在转印辊26a与中间转印带21之间形成夹持区域,将通过纸张搬送路径200搬送来的纸张夹入在夹持区域中进行搬送。纸张在通过夹持区域时,被转印中间转印带21表面的调色剂图像。

供纸托盘18是用以预先积存用于形成图像的纸张的托盘,其设置在曝光装置11的下侧。另外,排纸托盘19是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侧,且用以载放已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托盘。

纸张搬送路径200包括主路径201、与在主路径201的中途分支并再次汇合的反转路径202,沿着主路径201配置有搓纸辊31、阻力前辊33、阻力辊32、二次转印装置26、定影装置10及排纸辊34。反转路径202从定影装置10与排纸辊34之间分支,经由多个搬送辊35,在阻力前辊33与阻力辊32之间再次汇合。

搓纸辊31是设置在供纸托盘18的端部附近,将纸张从供纸托盘18逐张地供应至纸张搬送路径200的接受辊。阻力辊32暂时保持从供纸托盘18搬送来的纸张,并在感光鼓13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与纸张的前端一致时,将纸张搬送至转印辊26a。阻力前辊33是用以促进辅助纸张的搬送的小型辊。

定影装置10采用带定影方式,且包括多个旋转部件。在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辊41及加热辊42上,架设有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带43(参照后述的图2)。

在该定影装置10中,加压辊44隔着定影带43而被推压至定影辊41。在定影装置10中,接纳形成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将纸张夹入在定影带43与加压辊44之间进行搬送。定影后的纸张由排纸辊34排出至排纸托盘19上。

在不仅在纸张的表面形成图像,而且在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从排纸辊34向反转路径202逆向地搬送纸张,使纸张的表背面反转,再次向阻力辊32引导纸张,与表面同样地在背面形成图像,并向排纸托盘19搬出纸张。

此外,也可使用四个图像站pa、pb、pc、pd中的至少一个图像站来形成单色图像,并将单色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16的中间转印带21。该单色图像也与彩色图像同样地从中间转印带21转印至纸张,并被定影。

-定影装置的基本结构-

其次,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10的概略剖视图。定影装置10具有如下结构,即,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辊41、加热辊42、定影带43及加压辊44收纳于壳体50。在定影装置10中,隔着架设于定影辊41及加热辊42的定影带43,利用定影辊41与压接于该定影辊41的加压辊44来夹持纸张p,使形成于纸张p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定影辊41是连接于未图示的驱动部的圆柱状的辊,其包括由不锈钢形成的芯骨、与利用硅海绵橡胶而形成在芯骨周围的弹性层。

加热辊42是内部设置有多个加热部件45的辊,其包括覆盖加热部件45的热传导层46。加热部件45例如设为卤素灯等灯加热器。从加热部件45辐射出的热通过热传导层46对整个加热辊42进行加热。使用灯加热器作为加热部件45,由此,能够大范围地对定影带43进行加热。另外,通过使用便宜的灯加热器,能够降低定影装置10的成本。

加压辊44包括由钛合金(stkm)形成的芯骨、利用硅硬橡胶而形成在芯骨周围的弹性层、利用pfa管而形成在弹性层周围的脱模层等。加压辊44配置在隔着定影带43而与定影辊41相向的位置。

定影带43是环形带,其例如具有从内侧依次层叠有由聚酰亚胺形成的基材、由硅橡胶形成的弹性层、由pfa管形成的脱模层的结构。定影带43向箭头d的方向进行环绕移动。

定影辊41、加热辊42、定影带43及加压辊44之类的旋转部件收纳在壳体50的内部。定影辊41、加热辊42及加压辊44沿着旋转轴方向x配置,定影带43的带宽度方向设为沿着旋转轴方向x的方向。

壳体50包含例如阻燃性合成树脂系材料,且是以包围并覆盖定影辊41、加热辊42、定影带43及加压辊44的整体的方式构成。在壳体50中,在纸张p通过的纸张搬送路径200上设置有进纸口51与出纸口52,在进纸口51中设置有引导部件53。由此,在壳体50内,纸张搬送路径200的加压辊44侧形成有大致被壳体50、加压辊44及引导部件53包围的空间。

在定影辊41的附近,沿着定影辊41的旋转轴方向x而配置有剥离部件54。剥离部件54将与定影辊41接触的纸张p剥离,并向出纸口52引导该纸张p。也可以可摆动的方式设置剥离部件54,以防止抵接于定影辊41的相同的部分。定影带43支撑于设置在壳体50内的带支撑部件55。

-分隔部件-

如图2所示,在壳体50内设置有分隔部件60,该分隔部件60将旋转部件之一即加压辊44与壳体50的内表面之间分隔。分隔部件60例如设为镀锌钢板等金属制的板状体。该分隔部件60以面向加压辊44的方式设置,并且沿着加压辊44的旋转轴方向x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合加压辊44的配置方式而设置有面向加压辊44地设置的分隔部件60。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分隔部件60包括上部板61与下部板62,配置在加压辊44的附近,且形成为沿着加压辊44的外表面形状弯曲的形状。

下部板62在壳体50内沿着上下方向z配置。上部板61以相对于下部板62弯曲的方式而连接于下部板62的上端部,并沿着加压辊44的外表面向斜上方倾斜地配置。在下部板62的下方,与壳体50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开口部63。此种分隔部件60在图中的旋转轴方向x上,具有与加压辊44的旋转轴方向x的长度同等的长度或同等以上的长度。

通过在壳体50中设置分隔部件60,对壳体50的内表面与加压辊44之间的空间进行分隔。将分隔部件60中的面向加压辊44的侧面设为第一侧面601,将作为第一侧面601的相反侧的表面的面向壳体50的内表面的侧面设为第二侧面602。在此情况下,以使分隔部件60的第一侧面601与加压辊44的外表面之间的左右方向y上的距离小于分隔部件60的第二侧面602与壳体50的内表面之间的左右方向y上的距离的方式,设置分隔部件60。

由此,在定影装置10的壳体50内,在分隔部件60的第一侧面601与加压辊44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501,在分隔部件60的第二侧面602与壳体50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502。分隔部件60以使加压辊44的周围空气在第一空间501中对流的方式而起作用,另外,也以将第一空间501与第二空间502之间的对流抑制得较少的方式起作用。

分隔部件60在面向加压辊44的第一侧面601上具备有隔热部件71。在图2所示的形态中,隔热部件71添设于分隔部件60的下部板62的第一侧面601。隔热部件71与分隔部件60同样地,在图中的旋转轴方向x上,具有与加压辊44的旋转轴方向x的长度同等的长度或同等以上的长度。由此,分隔部件60所分隔出的第一空间501被设为比第二空间502更狭小的空间。

能够使用具有耐热性的毛毡或发泡海绵作为隔热部件71。作为具有耐热性的毛毡,例如优选为使碳化耐火纤维交络而形成的具备阻燃性及隔热效果的耐热性毛毡。另外,也能够使用将二氧化硅气凝胶浸渍于纤维并加工为片状的隔热片或多孔垫作为隔热部件71,其热传导率为0.01~0.035w/mk。

若隔热部件71为耐热性毛毡,则其热传导率优选设为0.015~0.06w/mk,若隔热部件71为耐热性发泡海绵或膨胀泡沫,则其热传导率优选设为0.03~0.15w/mk。若为膨胀泡沫,则能够使用例如以聚酰亚胺为基础的膨胀泡沫材料,其空隙率为50~95%,热传导率为0.035~0.044w/mk。

隔热部件71的厚度t2(从分隔部件60的第一侧面601算起的突出厚度)设为可在与加压辊44之间设置规定间隔的厚度。均采用如下结构,即,从隔热部件71到分隔部件60,传热系数变小。

如图2所示,当设想包含加压辊44的旋转中心轴并沿着左右方向y延伸的虚拟平面l,并将隔热部件71与加压辊44之间的间隔规定在与旋转轴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此情况下为左右方向y)上时,隔热部件71与加压辊44之间的该间隔在虚拟平面l上变得最窄。在该变得最窄的位置,形成有隔热部件71与加压辊44之间的间隙(间隔)g。间隙g被设置得小于隔热部件71的厚度t2。

隔热部件71是以如下方式设置,即,在比设置间隙g的虚拟平面l更靠下方处,具有更大的表面积。隔热部件71与加压辊44之间的间隙g以所述方式形成得小于隔热部件71的厚度t2,由此,发挥阻止在加压辊44的周围广泛地产生热对流的作用。另外,间隙g虽成为进行热对流的空气的流路,但因具有隔热性且也具有增大流路阻力来抑制流体即空气流动的目的的隔热部件71而变窄,由此,使比虚拟平面l更靠下方处产生热对流,并且抑制辐射热上升,从而能够抑制热扩散。

在壳体50内的比间隙g更靠下方的第一空间501中,在隔热部件71与加压辊44之间形成热的停留区域s。加压辊44的周围空气的温度下降因停留区域s而受到抑制,从而能够减少热损失。

另外,在比间隙g更靠下方的第一空间501中进行热对流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分隔部件60的开口部63向第二空间502移动,并在第二空间502中上升。但是,开口部63设置在分隔部件60的下部,与加压辊44相隔,因此,不会对加压辊44的热损失造成影响。

包括如上所述的定影装置10的图像形成装置1不限于是在纸张p上形成多色及单色的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形成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单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加压辊44优选使用硅海绵作为芯骨周围的弹性层。在此情况下,也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地,面向加压辊44地设置分隔部件60及隔热部件71,由此,获得减少耗电的效果。

此外,在分隔部件60上设置隔热部件71来抑制热对流的结构能够以隔热部件的多种方式实现。以下表示此种方式的例子。

(实施例1)

图3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10的分隔部件60与隔热部件71的剖视图,图4是放大地表示图3的分隔部件60与隔热部件71的局部剖视图。

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10的分隔部件60与隔热部件71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隔热部件71设置于分隔部件60的下部板62的第一侧面601,并设置在比与加压辊44之间的间隙g更宽且更靠下方处。

分隔部件60由镀锌钢板形成,厚度t1设为0.3mm。该镀锌钢板的热传导率为53w/mk。

相对于此,隔热部件71由热传导率为0.04w/mk的耐热性毛毡形成。形成在隔热部件71与加压辊44之间的间隙g设为1.5mm。在此情况下,隔热部件71的厚度t2设为2mm。

热从加压辊44侧,从与对流相伴的热流体(周围空气)传递至隔热部件71。隔热部件71如上所述,热传导率小且传热系数低,因此,朝向分隔部件60的热传递被抑制得较小。由此,因设置分隔部件60而引起的热损失被抑制得极小。加压辊44的周围空气的对流方向成为沿着上下方向z的方向,但因为间隙g小,所以能够有效抑制朝向间隙g上方的热传递。

另外,通过采用使隔热部件71的传热系数小于分隔部件60的传热系数的结构,能够有效且同时减少因抑制热对流而引起的损失、与因向分隔部件60进行热传递而引起的损失,发挥减少耗电的效果。

(实施例2)

图5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例2的定影装置10的分隔部件60与隔热部件71的剖视图,图6是放大地表示图5的分隔部件60与隔热部件71的局部剖视图。

相对于实施例1所示的结构,实施例2的特征在于:包括在厚度方向(左右方向y)上层叠的热传导率不同的多个隔热材料层作为隔热部件71。如图所示,隔热部件71包括两个隔热材料层72、73。

两个隔热材料层72、73均由与实施例1所示的隔热部件71相同的耐热性毛毡形成。如图6所示,隔热材料层72的厚度t3设为2mm,热传导率设为0.052w/mk。相对于此,隔热材料层73的厚度t4设为1mm,热传导率设为0.04w/mk。

若也考虑隔热材料层72、73各自的厚度,则也可采用减小隔热材料层72的热传导率并增大隔热材料层73的热传导率的结构。若代替传热系数而将热传递的容易度作为指标进行考虑,则可考虑结构、成本或损失等的整体平衡来适当地选择热传导率与厚度。

隔热部件71为此种双层层叠构造,由此,具有总计3mm的厚度,能够使形成在隔热部件71与加压辊44之间的间隙g极小,使其为0.5mm。

使厚度t3、t4各自不同而层叠隔热材料层72、73,由此,使配置在分隔部件60侧的隔热材料层73的热传导率小于配置在加压辊44侧的隔热材料层72的热传导率。关于隔热材料层72、73的传热系数,使配置在分隔部件60侧的隔热材料层73的传热系数低于配置在加压辊44侧的隔热材料层72的传热系数。

即,在选定构成为多层的隔热材料层72、73的热传导率时,设置梯度,首先阻止热从加压辊44侧传递。由此,能够构成较薄且热容量较低的隔热材料层,并且能够在包含隔热材料层72、73与分隔部件60的整体中减小传热系数。

由此,在隔热部件71中,热从与对流相伴的热流体(周围空气),从加压辊44侧传递至隔热材料层72。隔热材料层72的热传导率小且传热系数低,因此,朝向隔热材料层73的热传递被抑制得较小。隔热材料层73的热传导率更小且传热系数更低,因此,从隔热材料层73朝向分隔部件60的热传递被抑制得极小。由此,热损失被抑制得较小,也能够有效抑制热从间隙g向上方传递。

此外,隔热部件71不限于为双层层叠构造,也可为三层以上的层叠构造。另外,多个隔热材料层72、73…不限于为由相同材质形成的结构,也可层叠不同的多个耐热性部件。例如,隔热材料层72也可设为耐热性发泡海绵,隔热材料层73也可设为热传导率比耐热性发泡海绵更小的耐热性毛毡。此外,将隔热材料层72、73设为传热系数比分隔部件60更小的结构,由此,可抑制朝向分隔部件60的热传递。

(实施例3)

图7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例3的定影装置10的分隔部件60及隔热部件74、75的剖视图。

实施例3的特征在于:除了实施例1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在分隔部件60的上部板61上设置有第二隔热部件75。第一隔热部件74是与实施例1所示的隔热部件71相同的结构,其添设于下部板62的第一侧面601。第二隔热部件75添设于分隔部件60的上部板61的第一侧面601。

第一及第二隔热部件74、75可为包含相同材质的结构,也可为包含不同材质的结构。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及第二隔热部件74、75由相同的耐热性毛毡形成,且具有相同的厚度。

由此,在加压辊44的侧部上方设置第二隔热部件75,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朝向加压辊44上方的热传递。

(实施例4)

图8(a)及图8(b)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例4的定影装置10的分隔部件60及隔热部件76、77的剖视图。

实施例4的定影装置10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10的隔热部件71相比,具有在分隔部件60的第一侧面601的靠下方处设置有隔热部件76、77的结构。

在图8(a)所示的例子中,下部板62的隔热部件76包括向厚度方向(左右方向y)突出的凸部761,且是以使与加压辊44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设置。凸部761设置在隔热部件76的上下方向z的下侧。隔热部件76优选由耐热性毛毡形成。

另外,在图8(b)所示的例子中,下部板62的隔热部件77为在左右方向y上进一步地具有厚度的结构,其包括向沿着加压辊44的外表面的方向倾斜的斜面771。在此情况下,隔热部件77优选由耐热性发泡海绵形成。

根据此种结构,加压辊44与隔热部件76、77之间变窄,可使热停留在壳体50内而对加压辊44保温。

(实施例5)

图9(a)及图9(b)是模式性地表示实施例5的定影装置10的分隔部件60及隔热部件78、79的剖视图。实施例5的定影装置10的特征在于隔热部件78、79的表面形状。

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由耐热性毛毡或耐热性发泡海绵形成的隔热部件78在面向加压辊44的表面侧具备有高反射性薄片781。能够使用例如在玻璃布上粘贴铝箔而成的隔热性片材等作为高反射性薄片781。由此,能够使隔热部件78具备优异的耐热性及隔热性,可抑制朝向分隔部件60的热传递,并且有效对加压辊44保温。

另外,如图9(b)所示,隔热部件79也可为在面向加压辊44的表面形成有粗糙面791的结构。通过在隔热部件79上设置粗糙面791,可阻碍空气沿着隔热部件79的表面流动,抑制加压辊44的周围空气的对流,从而对加压辊44保温。

(实施方式2)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10的概略剖视图。对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10,表示了在作为旋转部件的加压辊44与壳体50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分隔部件60的结构。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10除了所述结构之外,在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带43与壳体50的内表面之间也设置有分隔部件。

如图10所示,在壳体50内,以架设于定影辊41与加热辊42的方式而设置有作为旋转部件的环形的定影带43。定影辊41隔着定影带43而压接于加压辊44。定影带43由加热辊42的加热部件45加热。

定影带43通过带支撑部件55而支撑在壳体50内。带支撑部件55设置在壳体50的内表面与定影带43之间,且以包围定影带43的外表面的方式设置。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10采用了如下结构,即,为了抑制定影带43的周围空气的温度下降,带支撑部件55也兼作为本发明中的分隔部件。

在壳体50内的作为另一个分隔部件的带支撑部件55上,面向定影带43具备有隔热部件81。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带支撑部件55包括沿着定影带43在定影带43的上方,大致向左右方向y延伸的上板部551,并且包括从上板部551的端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板部552。

另外,带支撑部件55在图中的旋转轴方向x上,具有与定影带43的宽度(旋转轴方向x的部件长度)同等的长度或同等以上的长度。由此,带支撑部件55形成为以包围定影带43及加热辊42的侧方的方式弯曲的剖面形状,并设置在壳体50内。

在带支撑部件55的侧板部552的下方设置有开口部56。另外,在定影带43的下方,支撑部件58上升地形成于壳体50,且具备有对定影带43的温度进行检测的作为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57。

隔热部件81添设于上板部551中的面向定影带43的下表面侧、与侧板部552中的面向定影带43的内侧面。隔热部件81与带支撑部件55同样地在图中的旋转轴方向x上,具有与定影带43的宽度同等的长度或同等以上的长度。

该隔热部件81可设为与所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的隔热部件相同的结构,且优选使用耐热性毛毡或耐热性发泡海绵。例如,隔热部件81由热传导率为0.04~0.15w/mk、厚度为2mm的耐热性毛毡形成,且以使形成在定影带43之间的间隙达到1~2mm的方式设置。

随着定影带43向箭头d的方向进行环绕移动,定影带43与带支撑部件55之间成为进行热对流的空气的流路,但因隔热部件81而变窄,并且朝向带支撑部件55的热传递受到抑制。因此,能够在定影带43的周围产生热对流并抑制热扩散。

在加热辊42的侧部,隔热部件81与加热辊42外表面的定影带43之间的空间变窄。特别是在加热辊42的下方,在隔热部件81与定影带43之间形成热的停留区域s。由此,定影带43的周围空气的温度下降受到抑制,能够减少热损失。

在定影带43的周围进行热对流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带支撑部件55下方的开口部56移动,并在壳体50与带支撑部件55之间上升。开口部56设置在下方,与定影带43相隔,因此,不会对定影带43的热损失造成影响。

在以所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10及图像形成装置1中,从加压辊44或定影带43等旋转部件朝向壳体50的热辐射受到抑制,可使热停留在旋转部件的周围。由此,可减少来自加压辊44或定影带43等旋转部件的表面的热损失,通过防止定影待机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能够缩短升温时间,结果可削减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耗电。

此外,在本发明中,只要设置隔热部件的分隔部件是壳体内的旋转部件,则可设置在任何的部件与壳体之间。另外,分隔部件的形状及配置等也不限于是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也可以任何方式设置。因此,所述实施方式为例示,并不进行限定。本发明可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加以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10:定影装置

41:定影辊(旋转部件)

42:加热辊(旋转部件)

43:定影带(旋转部件)

44:加压辊(旋转部件)

50:壳体

55:带支撑部件

60:分隔部件

61:上部板

62:下部板

63:开口部

601:第一侧面

602:第二侧面

71:隔热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