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34595发布日期:2022-06-01 08:15阅读:59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用户对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业界可以采用了多种技术来提高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双盒区域亮度调节技术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采用双盒区域亮度调节技术的显示装置一般包括控光面板和显示面板,控光面板为黑白显示以控制不同区域的显示亮度,显示面板为普通的正常显示。通过采用双盒区域亮度调节技术,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可以有原来的1000提升至100000以上,因此可以明显提升显示画面的对比度,从而提高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4.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叠层设置的显示面板和控光面板;所述控光面板具有调光区和环绕调光区的周边区;所述控光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其中,
5.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6.第一基底,
7.信号传输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周边区;
8.所述第二基板包括:
9.第二基底,
10.第一黑矩阵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且位于所述调光区和所述周边区;其中,
11.所述第一黑矩阵层具有位于所述周边区的开槽,且所述开槽的至少部分位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信号传输线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所述调光区的一侧。
12.其中,所述开槽包括环绕所述调光区的连续图案。
13.其中,所述开槽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环绕所述调光区设置,
14.所述调光区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
15.每个所述开槽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槽部和第四槽部;
16.最靠近所述调光区的所述开槽,其第一槽部到所述调光区的第一侧边之间的距离等于其第二槽部到所述调光区的第二侧边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为d1;
17.最靠近所述调光区的所述开槽,其第一槽部到所述信号传输线的最近距离等于其第二槽部到所述信号传输线之间的最近距离,且距离为d2;
18.最靠近所述调光区的所述开槽,其第三槽部到所述调光区的第三侧边之间的距离等于其第四槽部到所述调光区的第四侧边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为d3;
19.最靠近所述调光区的所述开槽,其第三槽部到所述信号传输线的最近距离等于其第四槽部到所述信号传输线之间的最近距离,且距离为d4;
20.d1:d2=kd3:d4,0.8<k<1.2。
21.其中,d1:d2的范围为4:1~6:1。
22.其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信号连接线;所述信号连接线包括电连接、且位于不同层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周边区;所述开槽在对应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形成有突出部,以使所述开槽与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无重叠。
23.其中,所述第一子信号线包括第一公共电极线,所述第二子信号线包括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所述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线,另一端连接第一公共电极;
24.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线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25.其中,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第一公共电极线。
26.其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
27.多个调光单元和多个冗余调光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且所述多个调光单元位于所述调光区,所述多个冗余调光单元位于所述周边区;所述多个调光单元和所述多个冗余调光单元中的每个均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第一薄膜晶体管、调光电极和第一公共电极;
28.所述冗余调光单元的调光电极与第一公共电极电连接。
29.其中,所述开槽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冗余调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30.其中,所述多个调光单元和所述多个冗余调光单元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形成多个第一调光单元组,所述多个第一调光单元组中的每个中的所述调光单元和所述冗余调光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多个调光单元和所述多个冗余调光单元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形成多个第二调光单元组,所述多个第二调光单元组中的每个中的所述调光单元和所述冗余调光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布;位于同一所述第一调光单元组中的各所述调光单元和所述冗余调光单元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同一第一栅线;位于同一所述第二调光单元组中的各所述调光单元和所述冗余调光单元由两条第一数据线提供数据电压,且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不同的所述第一数据线;
31.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
32.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所述调光电极;所述调光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开口部,所述多个第一开口部中的每个沿第一方向延伸;
33.第一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包括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一栅线、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公共电极线,所述多条第一栅线中的每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栅线和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内;
34.第一栅极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
35.有源半导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的一侧;所述有源半导体层包括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
36.第二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有源半导体层背离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一数据线,以及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且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分别与所述有源层连接;所述多条第一数据线中的每条沿第二方向延伸;
37.第一层间绝缘层,设置在第二金属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和第一栅极绝缘层的第一连接过孔、第二连接过孔,以及贯穿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的第三连接过孔;
38.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背离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各所述调光单元和各冗余调光单元的第一公共电极,以及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过孔和第三连接过孔将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和调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公共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过孔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线电连接。
39.其中,所述第一黑矩阵层包括位于所述调光区的第一遮光部和位于所述周边区的第二遮光部;
40.所述第一遮光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子遮光部,所述多个子遮光部中的每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一个所述子遮光部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与一条所述第一栅线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
41.其中,所述调光电极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开口部,所述多个第二开口部中的每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一基底上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内。
42.其中,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还包括形成在所述调光电极上、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三开口部;所述多个第三开口部中的每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一个所述第三开口部与一条所述第一栅线部对应设置,且二者在所述第一基底上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43.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冗余调光单元中的调光电极电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线直接搭接。
44.其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上,且位于所述周边区的栅极驱动电路和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连接的多条栅信号引入线、检测信号线、补偿信号线;一条所述栅信号引入线连接一条所述第一栅线;所述检测信号线连接一条所述第一栅线;
45.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还包括所述检测信号线和所述补偿信号线;
46.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层还包括所述多条栅信号引入线。
47.其中,所述第一栅线的端部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栅信号引入线的端部连接有
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还包括第二连接电极;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贯穿第一栅极绝缘层和第一层间绝缘层的第四连接过孔,以及贯穿所述第一层间绝缘层的第五连接过孔;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过孔和所述第五连接过孔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电连接。
48.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层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冗余栅线,且所述冗余栅线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线连接;所述第一调光单元组中的至少一组仅包括所述冗余调光调光单元,且该所述第一调光单元组中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连接的第一栅线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线连接。
49.其中,所述开槽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18μm。
50.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三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环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51.所述显示区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调光区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内。
52.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任一所述显示模组。
附图说明
53.图1为一种示例性的双液晶盒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54.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调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
55.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调光区的截面图。
56.图4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周边区的截面图。
57.图5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截面图。
58.图6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截面图。
59.图7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
60.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一种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
61.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另一种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
62.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版图。
63.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64.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的示意图。
65.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一金属导电层的示意图。
66.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有源半导体层的示意图。
67.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二金属导电层的示意图。
68.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层间绝缘层中的过孔分布示意图。
69.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二透明导电层的示意图。
70.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一公共电极线的连接示意图。
71.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连接示意图。
72.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另一种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3.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74.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75.图1为一种示例性的双液晶盒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模组包括叠层设置的控光面板100和显示面板200。控光面板100用于控制背光源所发出的光的光线透过率;显示面板200用于画面的显示。
76.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调光单元的排布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调光区的截面图;图4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周边区的截面图。如图2-4所示,该控光面板100具有调光区q11和环绕调光区q11的周边区q12;在调光区q11中具有调光组件,在周边区q12中则具有用以为调光组件提供信号的信号传输线;在下述描述中,以信号传输线为第一公共电极线20为例,当然,应当理解的是,信号传输线也不局限于第一公共电极线20,其还可以包括接地线等等,因此信号传输线为第一公共电线20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77.具体的,该控光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30,且在第一基板背离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置第一下偏光片(图中未示);其中,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11,设置第一基底11上、且位于调光区q11的多个调光单元01,设置在第一基底11上、且位于周边区q11的多个冗余调光单元(图中未示)和第一公共电极线20,冗余调光单元设置在第一公共电极线20靠近调光区q11的一侧;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的结构可以相同,冗余调光单元可以在调光单元q11存在不良时,对调光单元01进行修复。每个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均可以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1、调光电极010、第一公共电极020。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21,设置在第二基底21上的第一黑矩阵层bm1;第一黑矩阵层bm1具有位于调光区q11的多个第一镂空部,且一个第一镂空部对应一个调光电极010,例如:第一镂空部与调光电极010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一镂空部与调光电极010在第一基底11上正投影完全重叠。
78.继续参照图3,在第一基板中,调光电极010和第一公共电极020依次设置在第一基底11上,其中调光电极010可以采用板状电极,第一公共电极020则采用狭缝电极,由于控光面板100用以调节背光源的光线透过率的,因此控光面板100是可以透光的,故调光电极010和第一公共电极020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另外,由于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的第一公共电极020在工作时可以被施加相同电压,故各第一公共电极02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薄膜晶体管t1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其栅极采用金属导电材料,由于
栅极的图案化工艺(湿法刻蚀)与调光电极010的图案化工艺(干法刻蚀)不同,因此,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可以直接形成在调光电极010所在层之上。第一公共电极线20可以与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同层设置,且采用相同的材料,也即在形成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同时还形成有第一公共电极线20。在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所在层之上形成有第一栅极绝缘层12。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有源层形成在第一栅极绝缘层12之上。在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有源层之上形成有各自的源极和漏极。在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之上形成有第一层间绝缘层13,第一公共电极020则形成第一层间绝缘层13之上;此时,可以在第一公共电极020所在层形成第一连接电极14,且第一公共电极020与第一连接电极14材料相同,也即二者可以在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一基板中还形成有贯穿第一栅极绝缘层12和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第一连接过孔,以及贯穿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第三连接过孔,第一连接电极14则可以通过第一连接过孔和第二连接过孔将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和调光电极010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过孔和第三连接过孔可以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二者不仅可以独立设置,而且还可以相互连通。另外,在第一基板还包括贯穿第一栅极绝缘层12和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第二连接过孔,第一公共电极020和第一公共电极线20则通过第二连接过孔电连接。
79.例如:继续参照图2,第一基板中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可以呈阵列排布,形成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调光单元组10a,每个第一调光单元组10a中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布,同时还形成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调光单元组10b,每个第二调光单元组10b中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沿第二方向排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例如二者的夹角为90
°
,也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者为行方向x,另一者则为列方向y。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以第一方向为行方向x,第二方向为列方向y为例进行描述。另外,在下面的描述均以第一基板中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可以呈阵列排布为例进行说明。
80.图5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截面图;图6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截面图;如图5、6所示,该显示面板200具有显示区和环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该显示面板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设置在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50,且在第三基板背离第二液晶层50的一侧形成第二下偏光片(图中未示),在第四基板背离液晶层的一侧形成第一上偏光片(图中未示)。具体的,第三基板包括第三基底31,设置在第三基底31上,且位于显示区的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电极030、第二薄膜晶体管t2、第二公共电极040,设置在第三基底31上、且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二公共电极线40和冗余子像素(图中未示),每个子像素中的像素电极030通过连接电极34与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电连接。其中冗余子像素位于第二公共电极线40靠近显示区的一侧,且冗余子像素与子像素的结构相同,用于在子像素出现问题时,对子像素进行修复。第四基板包括第四基底41,设置在第四基底41设置的第二黑矩阵层bm2,以及彩色滤光层42;其中,彩色滤光层42包括不同颜色的彩色滤光片,例如:红色滤光片r、绿色滤光片g、蓝色滤光片b,且彩色滤光片与子像素和冗余子像素一一对应设置。第二黑矩阵层bm2则在与彩色滤光片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镂空部。另外,显示面板200中的一个子像素可以与控光面板100中的一个调光单元01对应设置,一个冗余子像素与一个冗余调光单元对应设置。当然,也可以是显示面板200中的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与控光面板100中
的一个调光单元01对应设置,相应的,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冗余子像素与一个冗余调光单元对应设置。
81.需要说明的是,参照5和6,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以第二薄膜晶体管t2为底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当然,第二薄膜晶体管t2也可以是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对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并不作限定。其中,在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和有源层之间设置有第二栅极绝缘层32,在像素电极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设置有第二层间绝缘层33。另外,显示面板200和控光面板100的区别仅在与显示面板中具有彩色滤光层42和第一上偏光片,其余结构除命名区别外大致相同,因此对于显示面板200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82.具体的,当给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公共电极020和调光电极010施加电压,以使二者形成电场,从而控制第一液晶层300中的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进而控制背光源所发出的光的光线透过率。
83.继续参照图4和6,由于控光面板100相比显示面板200少了彩色滤光层42,因此,在控光面板100的周边区q12第一黑矩阵层bm1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距离,大于显示面板200的非显示区第二黑矩阵层bm2到第二公共电极线40之间的距离。图7为图1所示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黑矩阵层bm1在对应周边区q12的位置呈连续图案,以避免控光面板100的周边区q12出现漏光的问题。而发明人发现,由于控光面板上周边区q12的第一黑矩阵层bm1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距离较近,且该位置处的第一黑矩阵层bm1为连续图案,因此导致第一公共电极线20上的电荷很容易耦合至第一黑矩阵层bm1,且会传导至调光区q11,从而导致调光区q11的液晶分子偏转异常,进而导致显示模组关机时出现边缘亮线的问题。
84.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描述中同样以信号传输线为第一公共电极线20为例进行描述。
85.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叠层设置的控光面板100和显示面板200;其中,控光面板100和显示面板200分别与上述图1中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100和显示面板200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控光面板100的第二基板中的第一黑矩阵层bm1的结构。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一种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第一黑矩阵层bm1的周边区q12形成有开槽300,且该开槽300的至少部分位置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公共电极线2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靠近调光区q11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以通过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开槽300,避免第一公共电极线20耦合至第一黑矩阵层bm1的电荷传导至第二基板的调光区q11,从而避免第一公共电极线20耦合至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电荷影响调光区q11的电场,进而避免出现关机时出现关机亮线的问题。
86.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开槽300为环绕调光区q11的连续图案。也就是说,通过开槽300可以将第一黑矩阵层bm1对应第一公共电极线20的部分与对应调光区q11的部分分开,相当于在第一公共电极线20和调光区q11形成隔离带,从而有效的避免第一公共电极线20耦合至第一黑矩阵层bm1的电荷传导至第二基板的调光区q11。
87.如图8所示,假若调光区q11为矩形,此时开槽300则为矩形环状图案。当然,如果调光区q11为圆形,此时开槽300也可以是圆形环状图案。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并不对开槽300的
形状进行具体限定。
8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开槽3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2个、3个甚至更多个。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另一种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以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开槽300的个数为2个,分别为第一开槽301和第二开槽302;其中,第二开槽302相较第一开槽301更靠近调光区q11。第一公共电极线20环绕调光区q11设置,此时第一开槽301和第二开槽302均环绕调光区q11设置。以调光区q11为矩形为例。调光区q11包括沿行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a和第二侧边b,以及沿列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c和第四侧边d。第一开槽301和第二开槽302均包括沿行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槽部300a和第二槽部300b,以及沿列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三槽部300c和第四槽部300d。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版图;如图10所示,第二开槽302的第一槽部300a到调光区q11的第一侧边a之间的距离与该第二开槽302的第二槽部300b到调光区q11的第二侧边a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均为d1;该第二开槽302的第一槽部300a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该第二开槽302的第二槽部300a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最小距离相等,且均为d2;第二开槽302的第三槽部300c到调光区q11的第三侧边c之间的距离与该第二开槽302的第四槽部300d到调光区q11的第四侧边d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均为d3;该第二开槽302的第三槽部300c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该第二开槽302的第四槽部300d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最小距离相等,且均为d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d1:d2=kd3:d4,0.8<k<1.2。优选的k=1之所以如此设置,是为了保证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开槽在调光区q11的行方向x和列方向y对第一公共电极线20所耦合至第一黑矩阵层bm1的电荷的隔绝能力大致相同或者相同。这样一来,即使会存在第一公共电极线20所耦合至第一黑矩阵层bm1的电荷进入调光区,对调光区的行方向x和列方向y的影响是相同,尽可能避免调光区的某一区域影响突出,造成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异常。在一些实施例中,
89.在此需要说明的,以上是以开槽300为2个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在实际产品中,开槽300的数量取决于周边区q12的第一公共电极线20的宽度,以及显示模组的尺寸等因素,当然开槽300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开槽300数量为多个时,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即可。最靠近调光区q11的开槽300,其第一槽部300a到调光区q11的第一侧边a之间的距离等于其第二槽部300d到调光区q11的第二侧边b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为d1;最靠近调光区q11的开槽,其第一槽部300a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的最小距离等于其第二槽部300b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且距离为d2;最靠近调光区q11的开槽300,其第三槽部300c到调光区q11的第三侧边c之间的距离等于其第四槽部300d到调光区q11的第四侧边d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为d3;最靠近调光区q11的开槽300,其第三槽部300c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的最小距离等于其第四槽部300d到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且距离为d4;d1:d2=kd3:d4,0.8<k<1.2。
90.例如:d1:d2=d3:d4,且比值范围为4:1~6:1,优选的d1:d2=d3:d4=5:1,当然根据显示模组的尺寸d1:d2(或者d3:d4)的比值还可以具体设定。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开槽300的数量为多个时,且多个开槽300环绕调光区q11设置,以矩形的显示模组为例,其中,两相邻的开槽300在行方向x之间的间距大约为140μm,在列方向y上的间距大约为210μm。
92.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光面板100的第一基底11的第一公共电极020在靠近第一液晶
层3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向层,在第二基底21的第一黑矩阵层bm1靠近第一液晶层3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向层,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上通过摩擦工艺形成有沟槽,以使第一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具有初始的排布方向。在控光面板100的第一基底11上还设置有信号连接线,用将外部信号提供给调光单元01中的调光器件。而为了便于信号连接线的布线,信号连接线可以由位于不同层子信号线电连接形成。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以信号连接线由位于不同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电连接形成为例。例如:第一子信号连接线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第二子信号线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也即第一子信号线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制备,第二子信号线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制备。在该种情况下,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则需要通过贯穿第一栅极绝缘层的过孔电连接。其中,对于信号连接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位于周边区q12。由于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位于不同层,故二者电连接的位置需要两层结构交叠实现电连接,这样一来,造成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与其它位置的厚度不同,从而导致第一配向层在该位置处摩擦所形成沟槽与其它位置异常,故该区域的液晶分子的排布异常,故需要第一黑矩阵层bm1对这部分进行遮挡,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开槽300需要绕开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也即,如图10所示,开槽300在对应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形成有突出部310,以使开槽300与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的连接位置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无重叠。
93.在一个示例中,信号连接线被配置为第一公共电极020提供公共电压信号,此时该信号连接线的第一子信号线可以为第一公共电极线20,第二子信号线则可以为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的一端连接第一公共电极线20,另一端连接第一公共电极020;此时,开槽300的突出部31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在第一基底上11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也就是说,突出部310朝向背离调光区q11的一侧凸出。以下,以第一子信号线为第一子信号线可以为第一公共电极线20,第二子信号线为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为例进行描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开槽30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冗余调光单元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例如:冗余调光单元位于第一公共电极线20靠近调光区q11的一侧,且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相邻近。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开槽30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冗余调光单元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也就是说开槽300的位置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间的距离较近,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第一公共电极线20所耦合至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电荷传导至调光区。
9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黑矩阵层bm1上的开槽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18μm。当然,开槽300的宽度可以根据第一基底11上的信号线、调光单元01、冗余调光单元的位置等因素进行具体设定。
95.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的宽度要小于控光面板100的宽度,以避免显示面板200和控光面板100的对位精度存在偏差,而影响显示面板200的正常显示。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200具有显示区和环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在所述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位于调光区q1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内。也即,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和控光面板100的调光区q11之间存在一定的贴合公差(

xmax)。
96.为了更清楚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控光面板100的结构,以下对控光面板100中的第一基板上各层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其中,以显示模组为矩形显示模组为例。此时,调光区q11为矩形,周边区q12为矩形环状。调光单元01位于调光区q11,冗余调光单元位于周边区q12。多个调光单元01和多个冗余调光单元沿列方向y并排设置形成多个第一调光单元组10a,多个第一调光单元组10a中的每个中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沿行方向x排布;多个调光单元01和多个冗余调光单元沿行方向x并排设置形成多个第二调光单元组10b,多个第二调光单元组10b中的每个中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沿列方向y排布;位于同一第一调光单元组10a中的各调光单元和冗余调光单元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连接同一第一栅线;位于同一第二调光单元组10b中的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由两条第一数据线提供数据电压信号,且相邻设置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连接不同的第一数据线,位于同一第二调光单元组10b中的各调光单元01和冗余调光单元的第一公共电极20连接同一条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
97.在一个示例中,该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11,以及依次设置在第一基底11上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一栅极绝缘层12、有源半导体层、第二金属导电层、第一层间绝缘层13、第二透明导电层。其中,例如:该第一透明导电层可以包括例如:调光电极010;该第一金属导电层可以包括第一公共电极线20、第一栅线、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该有源半导体层包括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有源层;该第二金属导电层可以包括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第一数据线;该第二透明导电层可以包括第一公共电极020。以下对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金属导电层、第一栅极绝缘层12、有源半导体层、第二金属导电层、第一层间绝缘层13、第二透明导电层各膜层进行具体说明。
98.例如: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设置在第一基底11上,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包括调光电极010,该调光电极010位于调光区q11和周边区q12的部分位置;调光电极010上具有沿列方向y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开口部011,以及沿行方向x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二开口部012,且多个第一开口部011中的每个均沿行方向x延伸,多个第二开口部012中的每个均沿列方向y延伸,第一开口部011的形状可以为图12中所示的锯齿状,当然,可以为直线状等其它图形,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第一开口部011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其中,之所以在调光电极010上设置第一开口部011是为了避免在后续形成第一栅线时,导致第一栅线与调光电极010电连接;调光电极010上设置第二开口部012是为了避免后续所形成的第一数据线与第一公共电极01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交叠而形成交叠电容,以影响第一数据线上所写入的信号。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各冗余调光单元中的调光电极010可以连接在一起,而各个冗余调光单元中的调光电极010和调光单元01中的调光电极010是断开设置的,且各调光单元01中的调光电极010也是断开设置的。
99.继续参照图12,第一透明导电层1还包括设置在周边区q12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部013,该第一连接部013用于实现冗余调光单元中的调光电极010与后续所形成的第一公共电极线20的电连接。其中,冗余调光单元中的调光电极010和第一连接部01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连接部013的形状可以为图12中所示的矩形,当然还可以是圆形等其它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100.例如: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一金属导电层的示意图;如图13所
示,该第一金属导电层2形成在第一透明导电层1之上。该第一金属导电层2包括沿列方向y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一栅线201,多条第一栅线201中的每条沿行方向x延伸,且第一栅线201与第一开口部011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一栅线20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落在第一开口部011在第一基底上11的正投影内。该第一金属导电层2还包括各个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202,且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202与第一栅线201连接,二者可以为一体结构。该第一金属导电层2还包括位于周边区q12的第一公共电极线20,该第一公共电极线20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中的第一连接部013可以直接搭接,以实现第一公共电极010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的电连接。
101.继续参照图13,第一栅线201的端部连接有第二连接部205,该第二连接部205可以与第一栅线201为一体成型结构,用于将后续形成的栅信号引入线与第一栅线201实现电连接。
102.继续参照图13,第一金属导电层2还包括冗余栅线206;其中当第一调光单元组10a中仅包括冗余调光单元时,该冗余调光单元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202则连接冗余栅线206,由于冗余调光单元在显示时不需要工作,因此可以将冗余栅线206和第一公共电极线20连接为一体结构。
103.需要说明的是,在周边区q12的一侧具有绑定区,在该区域设置有连接焊盘,用于与外部电路进行绑定,例如:cof、fpc、pcb;同时该连接焊盘还需要与各个信号引入线(扇出线)电连接,以为第一基板上的各个信号线提供信号。当然在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例如:gate on array;goa)等结构。继续参照图13,第一基板上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11上,且位于周边区q12的检测信号线204和补偿信号线203;补偿信号线203和检测信号线204依次设置在第一公共电极线20远离调光区q11的一侧。其中,检测信号线204与最靠近绑定区的一条第一栅线201进行电连接,用于对栅信号进行检测。补偿信号线203则是用以对调光单元01所输入的信号进行补偿。
104.例如:在第一金属导电层2之上形成第一栅极绝缘层12,用以与后续所形成的有源半导体层3相绝缘。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有源半导体层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有源半导体层3包括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有源层301,且每个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有源层30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与其栅极202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实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开关特性。另外,有源半导体层可采用非晶硅、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等制作。
105.例如: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二金属导电层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第二金属导电层4形成在有源半导体层3之上,该第二导电金属层4包括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402和漏极403,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402和漏极403与其有源层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以使实现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402和漏极403与其有源层301的电连接。该第二金属导电层4还包括沿行方向x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一数据线401,多条第一数据线401中的每条沿列方向y延伸,且第一数据线401与第一公共电极010上的第二开口部012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一条第一数据线40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落在第一公共电极010上与之对应的第二开口部012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内。该第二金属导电层4还包括沿行方向x并排设置的多条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406,每条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406沿列方向y延伸。该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406可以通过后续形成的第三连接电极与第一公共电极
线20连接。当然,每一条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406还连接后续所形成的位于同一列的第一公共电极020。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金属导电层4中的第一数据线401和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406沿行方向x交替设置,以使显示基板上的布线更加均匀,有助于提高控光面板100的出光均匀性。
106.继续参照图15,在该第二金属导电层4上还设置有位于周边区q12的栅信号引入线404,一条栅信号引入线404连接一条第一栅线201,且每一条栅信号引入线404还与栅极驱动电路电连接。具体的,栅信号引入线404的端部连接有第三连接部405,第三连接部405和栅信号引入线404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三连接部405和第二连接部205电连接,以实现栅信号引入线404与第一栅线201的电连接。
107.另外,如图15所示,位于周边区q12的第一调光单元组10a中均为冗余调光单元,在该区域内位于同于第一调光单元组10a中的冗余调光单元所连接的第一栅线301(例如:图13所示的第一条第一栅线301)连接第一公共电极线20。之所以该第一栅线301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连接是因为,在显示模组正常显示时,冗余调光单元无需工作。
108.例如:在第二金属导电层4之上形成有第一层间绝缘层13,用以将第二金属导电层4与后续形成的第二透明导电层5相绝缘。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层间绝缘层中的过孔分布示意图;如图16所示,形成第一层间绝缘层13后,对第一栅极绝缘层12和第一层间绝缘层13进行刻蚀形成第一连接过孔131、第二连接过孔132、第四连接过孔134,以及形成贯穿第一层间绝缘层的第三连接过孔133和第五连接过孔135,其中,第一连接过孔131和第三连接过孔133用于将后续形成的第一连接电极14将调光电极010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403电连接;第二连接过孔用于将后续形成的第一公共电极020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进行电连接。第四连接过孔134和第五连接过孔135用于通过后续形成的第二连接电极将第二连接部205和第三连接部405电连接,以实现信号连接第一栅线201和栅信号引入线401的电连接。
109.继续参照图16,由于第一公共电极线20在行方向x上相对设置的两个部分的宽度要大于在列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两个部分的宽度,因此第一公共电极线20在行方向x上相对设置的两个部分位置处的第二连接过孔132可以呈阵列排布,以使后续形成的第一公共电极020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的可靠连接。
110.另外,此时该第一基板中还包括贯穿第一栅极绝缘层12和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第六连接过孔136和贯穿第一层间绝缘层13的第七连接过孔137,第六连接过孔136和第七连接过孔137用于通过后续在第二透明导电层中形成的第三连接电极将第一公共电极线20和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406电连接(也即图10中的突出部310所对应的位置)。
111.例如: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二透明导电层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该第二透明导电层5形成在层间绝缘层13之上,该第二透明导电层5包括各调光单元01和各冗余调光单元的第一公共电极020,第一连接电极14、第二连接电极502;在第一公共电极020上形成与沿列方向y并排设置的多个第三开口部501,每个第三开口部501沿行方向x延伸。第三开口部501与第一栅线201对应设置,且第一栅线20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落在第三开口部50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内,以避免第一栅线201和第一公共电极020形成耦合电容。
112.参照图4,第一连接电极14通过第一连接过孔131和第三连接过孔133将调光电极
010与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403电连接。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一公共电极线的连接示意图,如图18所示,第一公共电极020则通过第二连接过孔132与第一公共电极线20电连接。一般第二连接部205的宽度大于第一栅线201的宽度,每一个第二连接部205位置处的第四连接过孔134和第五连接过孔135可以为多个,多个第四连接过孔134和第五连接过孔135可以呈阵列排布,以实现栅信号引入线404与第二连接部205的可靠连接。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的连接示意图,如图19所示,第二连接电极502通过第四连接过孔134和第五连接过孔135将第二连接部205和第三连接部405电连接,以实现信号连接第一栅线201和栅信号引入线401的电连接。当然,在第二透明导电层5中还包括第三连接电极,该第三连接电极通过第六连接过孔136和第七连接过孔137将第一公共电极线20和第一公共电压引入线406电连接。
113.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透明导电层5中的第一公共电极020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数据线40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由于第一公共电极020在工作时被输入的电压为恒定电压,故通过其覆盖第一数据线401,则相当于第一数据线401的屏蔽电极,可以有效避免第一数据线401的位置液晶分子无效偏转而出现漏光的问题。
114.至此完成第一基板上各膜层的介绍。
115.针对上述第一基板,给出一种与该第一基板对应的一种第一黑矩阵层bm1;由于在上述的第一基板中,第二透明导电层5中的第一公共电极020相当于第一数据线401的屏蔽电极,故第一数据线401位置处则可以不再设置遮挡部进行挡光。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中的控光面板的另一种第一黑矩阵层的示意图;如图20所示,第一黑矩阵层bm1包括位于调光区q11的第一遮光部bm11和位于周边区q12的第二遮光部bm12;第一遮光部bm11包括沿列方向y并排设置的多个子遮光部bm111,每个子遮光部bm111沿行方向x延伸;且一个子遮光部bm11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覆盖与一条第一栅线301在第一基底11上的正投影,用于对第一栅线201所对应的位置进行挡光。在一个示例中,若第一栅线201呈折线状,例如:锯齿状、s形波浪等,此时子遮光部也呈现与之相同的形状。对于第一黑矩阵层bm1的周边区q12的第二遮光部bm112其上设置有环形开槽300,除开槽300位置外,第二遮光部bm12的其它位置均不透光。
116.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模组。当然还可以包括背光源等结构。
11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柔性可穿戴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18.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