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贴附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偏光片贴附装置。
背景技术:2.偏光片是一种由多层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具有产生偏振光功能的光学薄膜;偏光片能够将不具偏极性的自然光转换为偏极光,以使得与电场呈垂直方向的光线通过,从而能够使液晶显示器正常显示影像,即偏光片是液晶显示器能够成像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在液晶显示器的制作工艺中,需要把偏光片贴附到已经附有柔性电路板的玻璃基板上。其中,为了使偏光片能够以较高的对位精度贴附至玻璃基板上,需要先将玻璃基板清洗后流入贴片机,进行拍照对位以确定玻璃基板的具体位置;然后通过偏光片贴附装置将偏光片贴至薄膜带上,进行拍照对位以确定偏光片的具体位置;最后将确定好位置后的偏光片贴附至玻璃基板上,从而能够保证偏光片与玻璃基板具有较好的贴附精度。其中,薄膜带为sheet。sheet指的是一种特殊材料的薄膜带,也称钢带或者转写纸;由于将偏光片贴附至sheet时所产生的贴附气泡较少,且sheet不易对偏光片造成损伤,因此sheet已被广泛应用于柔性产品的贴附中。
4.但目前的将偏光片贴至sheet的贴附装置的整体结构为立式结构,即sheet是竖直设置,采用倒挂的形式将偏光片贴附至sheet上,使在贴附较大尺寸的偏光片时,需要在竖直方向上长度较长的sheet,从而导致整个贴附装置的占用空间较大、稳定性较差以及生产成本较高。
5.因此,亟需一种偏光片贴附装置,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偏光片贴附装置,能够使偏光片较精确地贴附至薄膜带上,且具有占用空间较小、稳定性较好以及生产成本较低的特点。
7.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偏光片贴附装置,包括:
9.支架,其上间隔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中间辊轴及第二中间辊轴;
10.第一辊轴,其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一辊轴上卷设有薄膜带;
11.第二辊轴,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二辊轴位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辊轴的相对侧,所述第一辊轴上的薄膜带依次绕接所述第一中间辊轴及所述第二中间辊轴后卷设至所述第二辊轴,且薄膜带位于所述第一中间辊轴与所述第二中间辊轴之间的部分为用于贴附偏光片的贴附区域;
12.第一夹紧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靠近所述第一中间辊轴的一侧,所述第一夹紧组件用于夹紧位于所述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的一端;
13.第二夹紧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靠近所述第二中间辊轴的一侧,所述第二夹
紧组件用于夹紧位于所述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的另一端;
14.张紧组件,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中间辊轴与所述第二辊轴之间,所述张紧组件能够带动绕接于所述第二中间辊轴上的薄膜带向远离所述第二中间辊轴的方向移动,以张紧位于所述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
15.优选地,所述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
16.第三辊轴,其设置在支架上,所述第三辊轴用于分离并卷设薄膜带上的离型膜,以使位于所述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的顶端面具有粘性,以粘接偏光片。
17.优选地,所述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
18.第三中间辊轴,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靠近所述第一辊轴;
19.第四中间辊轴,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靠近所述第三中间辊轴;
20.第五中间辊轴,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靠近所述第四中间辊轴,所述第五中间辊轴位于所述第四中间辊轴与所述第一中间辊轴之间;所述第一辊轴上的薄膜带依次绕接于所述第三中间辊轴、所述第四中间辊轴、所述第五中间辊轴及所述第一中间辊轴。
21.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紧组件包括:
22.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23.第一抵接件,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
24.弹性件,其与绕接在所述第五中间辊轴底端上的薄膜带连接,且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抵接件的顶端,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抵接件向靠近所述弹性件的方向移动并与之抵接,以将位于所述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的一端夹紧在所述第五中间辊轴与所述弹性件之间。
25.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优力胶。
26.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气缸。
27.优选地,所述第二夹紧组件包括:
28.第二驱动件,其位于所述第二中间辊轴与所述第二辊轴之间,且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架连接;
29.第二抵接件,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
30.第三抵接件,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三抵接件正对设置于所述第二抵接件的顶端,且薄膜带水平穿过所述第二抵接件与所述第三抵接件之间并卷设至所述第二辊轴;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抵接件竖直向上且向靠近所述第三抵接件的方向移动并与之抵接,以将位于所述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的另一端夹紧在所述第二抵接件与所述第三抵接件之间。
31.优选地,所述第二抵接件上靠近所述第三抵接件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且所述第三抵接件上靠近所述第二抵接件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起,且所述凸起能够卡接至所述凹槽内。
32.优选地,所述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
33.第六中间辊轴,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六中间辊轴位于所述第二中间辊轴与所述第二辊轴之间,且所述第六中间辊轴与所述张紧组件连接;所述张紧组件包括:
34.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的固定端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35.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六
中间辊轴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连接件向远离所述第六中间辊轴的方向移动,以张紧位于所述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
36.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件为气缸。
3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8.通过在支架上间隔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中间辊轴及第二中间辊轴,第一辊轴上的薄膜带依次绕接第一中间辊轴及第二中间辊轴后卷设至第二辊轴,以对使用过的薄膜带进行回收;且薄膜带位于第一中间辊轴与第二中间辊轴之间的水平部分为用于贴附偏光片的贴附区域;同时通过第一夹紧组件夹紧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的一端,使第二夹紧组件夹紧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的另一端,以将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进行夹紧;且使张紧组件带动绕接于第二中间辊轴上的薄膜带向远离第二中间辊轴的方向移动,以将夹紧后的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张紧,从而能够使在将偏光片贴附至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上时,薄膜带不会发生扯动或者晃动,以能够保证偏光片以较为精准的位置贴附至薄膜带;通过使贴附区域为水平设置而非竖直设置,能够使在贴附较大尺寸的偏光片时,不需要再在竖直方向上设置长度较长的薄膜带,从而能够使整个贴附装置的占用空间较小,且生产成本较低;同时水平设置的吸附区域在进行贴附时较竖直设置的薄膜带的稳定性较好。
附图说明
39.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偏光片贴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1.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2.图中:
[0043]1‑
支架;2
‑
第一辊轴;3
‑
第二辊轴;4
‑
第三辊轴;5
‑
薄膜带;6
‑
离型膜;7
‑
第一夹紧组件;71
‑
第一驱动件;72
‑
第一抵接件;73
‑
弹性件;8
‑
第二夹紧组件;81
‑
第二驱动件;82
‑
第二抵接件;821
‑
凹槽;83
‑
第三抵接件;831
‑
凸起;9
‑
张紧组件;91
‑
第三驱动件;92
‑
连接件;10
‑
偏光片;11
‑
第三中间辊轴;12
‑
第四中间辊轴;13
‑
第一中间辊轴;14
‑
第二中间辊轴;15
‑
第六中间辊轴;16
‑
第七中间辊轴;17
‑
第八中间辊轴;18
‑
第九中间辊轴;19
‑
第五中间辊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4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6]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7]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48]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偏光片贴附装置,能够使偏光片以较为精确的位置贴附至薄膜带上,以便于偏光片能够以较为精确的位置贴附至玻璃基板上,从而形成液晶显示器;且整个偏光片贴附装置的占用空间较小、成本较低以及稳定性较好。本实施例中,薄膜带为sheet。sheet指的是一种特殊材料的薄膜带,也称钢带或者转写纸;由于将偏光片贴附至sheet时所产生的贴附气泡较少,且sheet不易对偏光片造成损伤,因此sheet已被广泛应用于柔性产品的贴附中。本实施例中的sheet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薄膜带,因此,此处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进行详细赘述。
[0049]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偏光片贴附装置包括支架1、第一辊轴2及第二辊轴3。其中,在支架1上间隔设置有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中间辊轴13及第二中间辊轴14;第一辊轴2设置在支架1的一侧,在第一辊轴2上卷设有待用的薄膜带5;第二辊轴3设置在支架1上,且第二辊轴3位于支架1上设置有第一辊轴2的相对侧,第一中间辊轴13以及第二中间辊轴14均位于第一辊轴2与第二辊轴3之间;在第一辊轴2上的薄膜带5能够依次绕接于第一中间辊轴13及第二中间辊轴14后卷设至第二辊轴3,以使第二辊轴3能够对使用过的薄膜带5进行回收;且薄膜带5位于第一中间辊轴13与第二中间辊轴14之间的部分为用于贴附偏光片10的贴附区域,以能够将偏光片10水平地贴附至贴附区域内,再使吸附有玻璃基板的吸板机构沿竖直方向向靠近偏光片10的方向移动,从而将贴附在贴附区域内的偏光片10贴附至玻璃基板上,以完成偏光片10的整个贴附过程。本实施例中,将偏光片10贴附至薄膜带5上、以及再将薄膜带5上的偏光片10贴附至玻璃基板上均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偏光片10贴附技术,因此,此处不再对偏光片10的具体贴附过程进行详细赘述。
[0050]
进一步地,如图1
‑
3所示,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第一夹紧组件7、第二夹紧组件8以及张紧组件9。其中,第一夹紧组件7设置在支架1上靠近第一中间辊轴13的一侧,第一夹紧组件7用于夹紧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一端;第二夹紧组件8设置在支架1上靠近第二中间辊轴14的一侧,第二夹紧组件8用于夹紧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另一端,从而能够将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两端分别夹紧;张紧组件9设置在支架1上,且张紧组件9位于第二中间辊轴14与第二辊轴3之间,张紧组件9能够带动绕接于第二中间辊轴14上的薄膜带5向远离第二中间辊轴14的方向移动,以张紧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
[0051]
通过在支架1上间隔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中间辊轴13及第二中间辊轴14,第一辊轴2上的薄膜带5依次绕接第一中间辊轴13及第二中间辊轴14后卷设至第二辊轴3,以对使用过的薄膜带5进行回收;且薄膜带5位于第一中间辊轴13与第二中间辊轴14之间的水平部分为用于贴附偏光片10的贴附区域;同时通过第一夹紧组件7夹紧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一端,使第二夹紧组件8夹紧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另一端,以将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进行夹紧;且使张紧组件9带动绕接于第二中间辊轴14上的薄膜带5
向远离第二中间辊轴14的方向移动,以将夹紧后的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张紧,从而能够使在将偏光片10贴附至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上时,薄膜带5不会发生扯动或者晃动,以能够保证偏光片10以较为精准的位置贴附至薄膜带5;通过使贴附区域为水平设置而非竖直设置,能够使在贴附较大尺寸的偏光片10时,不需要再在竖直方向上设置长度较长的薄膜带5,从而能够使整个贴附装置的占用空间较小,且生产成本较低;同时水平设置的吸附区域在进行贴附时较竖直设置的薄膜带5的稳定性较好。
[0052]
其中,如图1所示,在薄膜带5上设置有用于保护薄膜带5的离型膜6,当在将偏光片10贴附至薄膜带5上时,需要将离型膜6从薄膜带5上撕下,以使薄膜带5上被撕下离型膜6的一侧具有粘性,从而能够对偏光片10进行粘接;同时需要对离型膜6进行回收。
[0053]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如图1所示,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第三辊轴4,第三辊轴4设置在支架1上,第三辊轴4位于第一辊轴2的顶端,第三辊轴4用于分离并卷设薄膜带5上的离型膜6,使薄膜带5上被撕下离型膜6后的一侧位于顶端,以使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顶端面具有粘性,以能够直接粘接偏光片10。
[0054]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均用于薄膜带5的导向以及张紧的第三中间辊轴11、第四中间辊轴12以及第五中间辊轴19。其中,第三中间辊轴11设置在支架1上且靠近第一辊轴2;第四中间辊轴12设置在支架1上且靠近第三中间辊轴11;第五中间辊轴19设置在支架1上且靠近第四中间辊轴12,第五中间辊轴19位于第四中间辊轴12与第一中间辊轴13之间;第一辊轴2上的薄膜带5依次从第三中间辊轴11的底端绕接、从第四中间辊轴12的侧顶端绕接、从第五中间辊轴19的底端绕接及从第一中间辊轴13的顶端绕接至第二中间辊轴14。
[0055]
具体地,如图图1和图2所示,第一夹紧组件7包括第一驱动件71、第一抵接件72以及弹性件73。其中,第一驱动件71的固定端设置在支架1上;第一抵接件72与第一驱动件71的输出端连接;弹性件73与绕接在第五中间辊轴19底端上的薄膜带5连接,且弹性件73位于第一抵接件72的顶端,第一驱动件71能够用于驱动第一抵接件72竖直向上并向靠近弹性件73的方向移动并与弹性件73紧密抵接,以将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一端夹紧在第五中间辊轴19与弹性件73之间,从而能够使在将偏光片10贴附至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上时,薄膜带5的一端不会发生扯动或者晃动,以能够保证偏光片10以较为精准的位置贴附至薄膜带5。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71为气缸。
[0056]
通过设置弹性件73,能够较好地保护还未被使用过的薄膜带5,以避免薄膜带5的表面由于被挤压而出现损伤的现象,以保证能够对偏光片10进行有效粘接。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3为优力胶。优力胶又称聚氨酯弹性体,优力胶是一种具有强度好、压缩变形小、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塑料的刚性,又具有橡胶的弹性。
[0057]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夹紧组件8包括第二驱动件81、第二抵接件82及第三抵接件83。其中,第二驱动件81位于第二中间辊轴14与第二辊轴3之间,且第二驱动件81的固定端与支架1连接;第二抵接件82与第二驱动件8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抵接件83固定设置在支架1上,第三抵接件83正对设置在第二抵接件82的顶端,且薄膜带5水平穿过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之间的间隙并卷设至第二辊轴3上;第二驱动件81用于驱动第二抵接件82竖直向上且向靠近第三抵接件83的方向移动并与第三抵接件83紧密抵接,以将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另一端夹紧在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之间,从而能够使
在将偏光片10贴附至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上时,薄膜带5的另一端不会发生扯动或者晃动,以能够保证偏光片10以较为精准的位置贴附至薄膜带5。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81为气缸。
[0058]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第二抵接件82上靠近第三抵接件83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821,且在第三抵接件83上靠近第二抵接件82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与凹槽821相匹配的凸起831,且凸起831能够卡接至凹槽821内,以将薄膜带5较为紧固地夹紧在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之间。本实施例中,多个凹槽821形成的整体的截面形状为齿轮状,相对应地,多个凸起831形成的整体的截面形状也为齿轮状,齿轮状能够使对薄膜带5的夹紧效果更好。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多个凹槽821以及多个凸起831形成的整体的截面形状为其它形状。
[0059]
通过设置凹槽821及凸起831,能够使薄膜带5的另一端夹紧更加牢固,从而能够使在将偏光片10贴附至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上时,更好地避免薄膜带5的另一端发生扯动或者晃动,以进一步能够保证偏光片10以较为精准的位置贴附至薄膜带5。其中,由于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均位于第二中间辊轴14与第二辊轴3之间,即穿过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之间的间隙的薄膜带5为经过在贴附区域内使用过后的薄膜带5,即使用凸起831与凹槽821以将薄膜带5夹紧,不会影响薄膜带5的正常使用,且同时能够使夹紧效果较好。
[0060]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第六中间辊轴15,第六中间辊轴15设置在支架1上,第六中间辊轴15位于第二中间辊轴14与第二辊轴3之间,且第六中间辊轴15与张紧组件9连接;张紧组件9包括第三驱动件91以及连接件92。其中,第三驱动件91的固定端设置在支架1上;连接件92的一端与第三驱动件91的输出端连接,连接件92的另一端与第六中间辊轴15连接,第三驱动件91用于驱动连接件92向远离第六中间辊轴15的方向移动,以张紧位于贴附区域内且夹紧后的薄膜带5。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91为气缸。
[0061]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偏光片贴附装置还包括均设置在支架1上的且均用于薄膜带5的导向以及张紧的第七中间辊轴16、第八中间辊轴17以及第九中间辊轴18。其中,第七中间辊轴16设置在第六中间辊轴15的底端,且第七中间辊轴16位于第三驱动件91上靠近第六中间辊轴15的一侧,第八中间辊轴17位于第三驱动件91上靠近第二辊轴3的一侧,第九中间辊轴18设置在第八中间辊轴17以及第二辊轴3之间;第六中间辊轴15上的薄膜带5依次从第七中间辊轴16的侧面绕接、水平穿过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之间的间隙、从第八中间辊轴17的顶端绕接、从第九中间辊轴18的底端绕接至第二辊轴3上,以使第二辊轴3对在吸附区域内使用过的薄膜带5进行卷设回收。其中,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能够进行重复粘接偏光片10,直至薄膜带5上的粘性变弱了,再重新从第一辊轴2上卷出新的薄膜带5,以重新进行偏光片10的粘接。
[0062]
本实施例中的偏光片贴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第一辊轴2上的待用的薄膜带5的自由端依次从第三中间辊轴11的底端绕接、从第四中间辊轴12的侧顶端绕接、从第五中间辊轴19的底端绕接及从第一中间辊轴13的顶端绕接至第二中间辊轴14;再从第二中间辊轴14的底端绕接至第六中间辊轴15的顶端;再依次从第七中间辊轴16的侧面绕接、水平穿过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之间的间隙、从第八中间辊轴17的顶端绕接、从第九中间辊轴18的底端绕接至第二辊轴3上,以使第二辊轴3对薄膜带5进行卷设回收。
[0063]
然后,撕开位于第一中间辊轴13与第二中间辊轴14之间形成的位于水平面上的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上顶端面的离型膜6,并卷设至第三辊轴4,以使第三辊轴4对离型膜6进行卷设回收;此时,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上的顶端面具有粘性;再使第一驱动件71运转,以使第一驱动件71驱动第一抵接件72竖直向上且向靠近弹性件73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抵接件72的顶端与弹性件73的底端紧密抵接,以将绕接在第五中间辊轴19底端的薄膜带5夹紧在第五中间辊轴19与弹性件73之间;同时,使第二驱动件81运转,以使第二驱动件81驱动第二抵接件82竖直向上且向靠近第三抵接件83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三抵接件83底端上的凸起831与第二抵接件82顶端上的凹槽821紧密卡紧,以将薄膜带5夹紧在第二抵接件82与第三抵接件83之间;以将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两端分别夹紧,以避免薄膜带5在进行贴附偏光片10时发生移动或者扯动。
[0064]
最后,使第三驱动件91运转,以使第三驱动件91驱动连接件92沿水平方向且向远离第六中间辊轴15的方向移动,以带动连接件92上的第六中间辊轴15以及绕接在第六中间辊轴15上的薄膜带5沿水平方向且向远离第六中间辊轴15的方向移动,以将夹紧之后且位于第五中间辊轴19与第七中间辊轴16之间的薄膜带5绷紧,以能够进一步避免薄膜带5在进行贴附偏光片10时发生移动或者扯动;再将偏光片10根据预设的位置水平粘接至位于贴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的顶端面上;以完成整个偏光片10贴附至薄膜带5上的工作过程。
[0065]
其中,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能够重复使用,直至薄膜带5的顶端面上的粘性较弱时,再从第一辊轴2上卷出待用的薄膜带5,以更换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使其用于偏光片10的贴附;同时将之前位于吸附区域内的薄膜带5卷设至第二辊轴3上,以对使用过的薄膜带5进行回收。
[0066]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