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5991发布日期:2020-09-11 21:53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成像镜头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熟知的光学镜头通常包含射出成型的塑胶镜筒,除了可减少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镜筒内壁面的设计自由度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塑胶镜筒在射出成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制造环境的因素而造成注入的塑料其熔体流动速率不佳以及成型保压程度不足,除了容易造成塑胶镜筒在其内壁面组装结构上存在有真圆度不足以及在其物侧面或像侧面上存在有真平度不足的问题,还容易产生对芯组装同轴度不足以及整体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改良射出成型的塑胶镜筒的结构,已成为目前光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有助于改善塑胶镜筒的真圆度、真平度、对芯组装同轴度以及整体结构强度,以得到更耐用、更坚固以及具有稳定且不易劣化的光学规格的光学镜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并且包含一塑胶镜筒以及一成像透镜组。塑胶镜筒环绕光轴。塑胶镜筒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一内周部以及一外周部。物侧面实质上垂直于光轴。像侧面实质上垂直于光轴,且像侧面相对物侧面设置。内周部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且内周部具有至少一平行内缘面。外周部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外周部较内周部远离光轴,且外周部具有一第一外周面以及至少三注料痕。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成像透镜元件。所述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外径大于π2毫米。所述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外缘与内周部的平行内缘面有实体接触。第一外周面、注料痕以及所述至少一平行内缘面分别从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第一外周面往物侧面渐缩。第一外周面与光轴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5[度]≤α≤65[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并且包含一塑胶镜筒以及一成像透镜组。塑胶镜筒环绕光轴。塑胶镜筒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一内周部以及一外周部。物侧面实质上垂直于光轴。像侧面实质上垂直于光轴,且像侧面相对物侧面设置。内周部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且内周部具有至少一平行内缘面。外周部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外周部较内周部远离光轴,且外周部具有一第一外周面以及至少三注料痕。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成像透镜元件。所述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外径大于π2毫米。所述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外缘与内周部的平行内缘面有实体接触。第一外周面较注料痕靠近物侧面,且第一外周面往物侧面渐缩。注料痕至塑胶镜筒的物侧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g,塑胶镜筒的像侧面至物侧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0.2<lg/lb<0.9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上述成像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上述相机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当α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增加塑料的熔体流动速率,进而提升物侧面的平面度;当lg/lb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塑料在成型保压阶段时能更均匀稳定,进而维持塑胶镜筒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真圆度。

以上的关于本揭露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4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a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图6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7绘示图6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8绘示于射出成型模具中形成图1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的示意图;

图9绘示经射出成型的图1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0绘示图9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2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b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图14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5绘示图14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16绘示经射出成型的图11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7绘示图16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9绘示图18的相机模块的c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绘示图18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图21绘示图18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2绘示图2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23绘示经射出成型的图18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24绘示图23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图26绘示图25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2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9绘示图28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30绘示图28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附图标记:

1、2、3、4、5、5a、5b、5c:相机模块

10、20、30、50:成像镜头

11、21、31:光轴

12、22、32:塑胶镜筒

120、220、320:窄化结构

121、221、321:物侧面

122、222、322:像侧面

123、223、323:内周部

1231、1231a、1231b、2231、2231a、3231、3231a:平行内缘面

1232、2232、3232:尖端开孔

124、224、324:外周部

1241、2241、3241:第一外周面

1242、2242:第二外周面

1243:第三外周面

1244、2244、3244:注料痕

1244a、2244a、3244a:切痕区

2244b、3244b:注料缺陷区

1245、2245、3245:平面

13、23、33:成像透镜组

131、231、331:成像透镜元件

131a、231a、331a:第一透镜

131b、231b、331b:第二透镜

131c、231c、331c:第三透镜

131d、231d、331d:第四透镜

131e、231e、331e:第五透镜

131f、231f、331f:第六透镜

131g、231g、331g:第七透镜

331h:第八透镜

132、132a、132b、132c、132d、232、232a、232b、232c、232d、332、332a、332b、332c、332d、332e、332f:遮光元件

133、233、233a、233b、333、333a、333b:间隔环

134、234、334:固定环

18、28、38:成像面

19、29、39、49、52:电子感光元件

47:驱动器模块

51:驱动装置

53:影像稳定模块

6:电子装置

61:闪光灯模块

62:对焦辅助模块

63:影像信号处理器

64:使用者接口

65:影像软件处理器

66:被摄物

9:模具

91:注料口

92:窄化流道

d11、d12、d21、d22、d31、d32:箭头

l11、l12、l21、l31:直径

α:第一外周面与光轴的夹角

lb:塑胶镜筒的像侧面至物侧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

lg:注料痕至塑胶镜筒的物侧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具有一光轴并且包含一塑胶镜筒以及一成像透镜组。塑胶镜筒适用于装置具有高解像力的光学镜组,而成像透镜组设置于塑胶镜筒中。塑胶镜筒可为黑色塑胶材料并可通过射出成型所制成;借此,可降低塑胶镜筒内部的光反射并且减少塑胶镜筒的生产成本。塑胶镜筒可为一种无螺纹(non-threaded)镜筒;通过取消传统螺纹结构,可简化射出成型模具的设计,以提升生产效率。其中,塑胶镜筒可由胶体固定于镜头载体中,也可由互相搭配的卡合结构固定于镜头载体中。

塑胶镜筒环绕光轴并且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一内周部以及一外周部。物侧面实质上垂直于光轴。像侧面实质上垂直于光轴,且像侧面相对于物侧面设置。物侧面的最大外径可小于像侧面的最大外径;借此,有利于提供成像镜头小型化的可行性,并且可进一步提升塑胶镜筒在物侧面与像侧面的结构强度。

内周部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内周部具有至少一平行内缘面,且内周部更可具有一尖端开孔。其中,平行内缘面的数量可为至少六个;借此,可使得塑胶镜筒的筒壁的整体厚度均匀,以增加射出成型注料时塑料流动的一致性。

至少一平行内缘面的直径可大于π2毫米,其中π为圆周率;借此,可有效降低杂散光产生的机率。尖端开孔用以让光线进入成像透镜组,且尖端开孔可较平行内缘面靠近物侧面。

外周部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外周部较内周部远离光轴,且外周部具有一第一外周面以及至少三注料痕。第一外周面可较注料痕靠近物侧面。其中,第一外周面、注料痕以及至少一平行内缘面可分别从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

第一外周面往物侧面渐缩;借此,可使得塑胶镜筒与模具之间较不容易干涉。其中,第一外周面可为一截顶圆锥面并且具有锥度(taper);借此,可于塑胶镜筒射出成型后减少脱离模具的阻力,以增加塑胶镜筒于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此外,还可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提升塑料的熔体流动速率(meltflowrate),使塑胶镜筒于物侧面的表面结构更为完整,进而提高射出成型的制造良品率。其中,第一外周面的渐缩程度可较射出成型模具所需要的离型斜角还更倾斜;借此,可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让塑料有更佳的熔体流动速率,进而提高生产速度、增加产能。

注料痕是为了在注料的过程中配合中置注料口的设计所生成;借此,可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加强维持塑料在内周部的填料压力,以提升平行内缘面的真圆度,进而减少组装歪斜并且增加内装同轴度。请参照图8至图10,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244的成型示意图,其中箭头d11、d12表示塑料成型时的流动方向。如图8至图10所示,在注料的过程中塑料先往像侧面122填充堆积(即d11箭头方向),接着再沿第一外周面1241一致往物侧面121填充(即d12箭头方向)。此外,如图10所示,在往物侧面121的流道上(即d12箭头方向)还可设置有窄化流道92,可使塑料流速与流向更稳定;如此一来,靠近像侧面的区域会先填满塑料,使塑料在成型保压阶段时能更均匀稳定,进一步让靠近像侧面的平行内缘面有较佳的真圆度,避免镜片在组装时的偏心,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23至图24,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注料痕3244的成型示意图,其中箭头d31、d32表示塑料成型时的流动方向。如图23至图24所示,塑料也可先往物侧面321填充堆积(即d31箭头方向),再一致往像侧面322填充(即d32箭头方向),并且窄化流道可设置在往像侧面322的流道上。

注料痕的外观可为四边形、梯形、半圆形、椭圆形或圆形。请参照图4,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244的外观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注料痕1244的外观为梯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19,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注料痕3244的外观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注料痕1244的外观为半椭圆形。

注料痕的表面性质可与其周围区域的表面性质不相同。其中,注料痕可包含切痕区(cuttingtracearea)以及注料缺陷区(injectiondefectarea),并且切痕区与注料缺陷区的表面外观明显地与周围区域的表面外观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射出成型脱模的过程中,若塑料尚未散热完全,则容易在注料痕上产生注料缺陷区。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提供快速且稳定度高的注料品质,虽然脱模时的温度较高而使得注料痕上容易形成注料缺陷区,但此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不但不会影响尺寸精度,还能够缩短成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注料痕可对应光轴呈现轴对称(axisymmetric);借此,可增加塑胶镜筒的均匀度,以平衡塑料内部的应力分布,进而稳定成像镜头的重心位置。请参照图5,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244的位置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共有三个注料痕1244并且对应光轴11呈现轴对称,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13,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注料痕2244的位置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共有四个注料痕2244并且对应光轴21呈现轴对称。其中,外周部更可具有至少三平面,且至少三注料痕分别配置于至少三平面上;借此,可避免注料痕于外周与外部元件产生干涉。

成像透镜组包含多个成像透镜元件。其中,成像透镜元件的数量可为至少六个;借此,可提供高光学品质的光学成像系统。

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外径大于π2毫米;借此,成像透镜组可于有限的空间内装载更大面的透镜,进而能更有效率地修正像差,并且提供具有高解析度的成像镜头。其中,最靠近像侧的成像透镜元件的外径可大于π2毫米。其中,最靠近像侧的两个成像透镜元件各自的外径皆可大于π2毫米。

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外缘与内周部的平行内缘面有实体接触。其中,平行内缘面与成像透镜元件之间可有至少一部分紧密配合;通过高精度的平行内缘面,塑胶镜筒可配合成像透镜元件紧密搭接,使成像透镜组具有良好的同轴度,进而提供高解析(highopticalresolution)的光学品质。其中,平行内缘面与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外周于设计上可具有大小相同的直径,并且彼此可为同轴组装;借此,可保持大直径的成像透镜元件与塑胶镜筒之间的同轴度,并且防止大直径的成像透镜元件在组装时产生形变(deformation)的情况,进而保持高解析的成像品质。

塑胶镜筒和成像透镜元件的其中一个的模收缩率(moldshrinkage)可皆小于0.7%,其中模收缩率可由下列算式来定义:(模具尺寸-成型部品尺寸)÷模具尺寸×100%;通过低形变(deformation)的结构设计,可提高制造精密度,使得塑胶镜筒和成像透镜元件的组装尺寸更加契合,然而模收缩率并不限于此数值。其中,成像透镜元件与塑胶镜筒的平行内缘面的尺寸制造公差皆可控制在小于2μm的范围内。

塑胶镜筒适用的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酰胺polyamide(pa)、液晶聚合物liquidcrystalpolymer(lcp)等等,而成像透镜元件适用的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环烯烃聚合物cyclicolefinpolymer(cop)等等;借此,可在成型过程中降低各成品之间的尺寸差异,然而适用的材料并不限于上述材料,也可为混合材料或掺杂玻璃纤维。

第一外周面与光轴的夹角为α,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度]≤α≤65[度];借此,可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增加塑料的熔体流动速率,进而提升物侧面的平面度。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15[度]≤α≤55[度];借此,可进一步地增加塑料的熔体流动速率,使得物侧的整体结构更为完整。请参照图7,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外周面1241与光轴11的夹角α的示意图。

注料痕至塑胶镜筒的物侧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g,塑胶镜筒的像侧面至物侧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lg/lb<0.92;借此,可使塑料在成型保压阶段时能更均匀稳定,进而维持塑胶镜筒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真圆度。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33<lg/lb<0.85;借此,可更加兼顾塑胶镜筒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真圆度。其中,也可满足下列条件:0.5≤lg/lb≤0.75;借此,可将注料口中置且较靠近像侧的范围,有助于让塑胶镜筒在成型时于平行内缘面的塑料流线更趋于稳定,并在塑胶镜筒脱模后不易残留应力而得以避免翘曲(warpage)。请参照图7,为绘示有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注料痕1244至塑胶镜筒12的物侧面121在平行于光轴11的方向上的距离lg以及塑胶镜筒12的像侧面122至物侧面121在平行于光轴11的方向上的距离lb的示意图。

塑胶镜筒的像侧面至物侧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毫米]<lb<15[毫米]。借此,可为高光学规格的成像透镜组提供适当的容置空间,以利于与高像素的电子感光元件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上述成像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上。相机模块还可进一步包含一驱动器模块;借此,可达到自动对焦以及光学防手抖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上述相机模块。

上述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10,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a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6绘示图1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7绘示图6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8绘示于射出成型模具中形成图1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的示意图,图9绘示经射出成型的图1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10绘示图9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包含成像镜头1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9。成像镜头10具有光轴11以及成像面18,且电子感光元件19设置于成像面18上。成像镜头10包含塑胶镜筒12以及成像透镜组13,塑胶镜筒12与成像透镜组13皆位于电子感光元件19的物侧方向,且成像透镜组13设置于塑胶镜筒12中。

塑胶镜筒12为黑色塑胶材料借着射出成型所制成的无螺纹镜筒,并且通过胶体固定于相机模块1的镜头载体(未绘示)中。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塑料经由模具9的注料口91进入模具9中,塑料先沿d11箭头方向往像侧填充堆积,接着再沿d12箭头方向往物侧填充,并且模具9在d12箭头方向上设置有窄化流道92而使得塑胶镜筒12在成型后具有相对应的窄化结构120。

塑胶镜筒12环绕光轴11,并且包含物侧面121、像侧面122、内周部123以及外周部124。物侧面121实质上垂直于光轴11。像侧面122实质上垂直于光轴11,并且相对于物侧面121设置。物侧面121的最大外径小于像侧面122的最大外径。

内周部123连接物侧面121与像侧面122,并且位于物侧面121与像侧面122之间。内周部123具有九个平行内缘面1231以及一个尖端开孔1232。

在九个平行内缘面1231中,其中两个平行内缘面1231a、1231b各自的直径l11、l12皆大于π2毫米。具体来说,平行内缘面1231a的直径l11为10.58毫米,而平行内缘面1231b的直径l12为10毫米。尖端开孔1232较平行内缘面1231靠近物侧面121。

外周部124连接物侧面121与像侧面122,并且位于物侧面121与像侧面122之间。外周部124较内周部123远离光轴11。外周部124具有第一外周面1241、第二外周面1242、第三外周面1243、三个注料痕1244以及三个平面1245。尖端开孔1232、第一外周面1241、第二外周面1242、第三外周面1243、平面1245、注料痕1244、平行内缘面1231b以及平行内缘面1231a分别从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

第一外周面1241往物侧面121渐缩。具体来说,第一外周面1241为具有锥度的截顶圆锥面。

注料痕1244的位置对应到注料口91的位置。具体来说,注料痕1244分别配置于平面1245上,并且对应光轴11呈现轴对称。

注料痕1244的外观对应到注料口91的形状。具体来说,注料痕1244的外观为梯形,并且包含切痕区1244a。切痕区1244a的表面外观明显地与周围区域的平面1245的表面外观不相同。

成像透镜组13包含七个成像透镜元件131、四个遮光元件132、一个间隔环133以及一个固定环134。具体来说,成像透镜组13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31a、第二透镜131b、遮光元件132a、第三透镜131c、遮光元件132b、第四透镜131d、遮光元件132c、第五透镜131e、间隔环133、第六透镜131f、遮光元件132d、第七透镜131g以及固定环134。

七个成像透镜元件131各自的外缘分别与内周部123的其中七个平行内缘面1231以至少一部份紧密配合的方式实体接触。具体来说,其中七个平行内缘面1231与七个成像透镜元件131各自的外周于设计上具有大小相同的直径,并且为同轴组装。举例来说,第六透镜131f的外径与平行内缘面1231b的直径l12相同,皆为10毫米;而第七透镜131g的外径与平行内缘面1231a的直径l11相同,皆为10.58毫米。

为了达到上述紧密配合的方式,塑胶镜筒12和成像透镜元件131的模收缩率皆需小于0.7%,使得成像透镜元件131与塑胶镜筒12的平行内缘面1231的尺寸制造公差皆控制在2μm内。

第一外周面1241与光轴11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α=21[度]。

注料痕1244至塑胶镜筒12的物侧面121在平行于光轴1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g,塑胶镜筒12的像侧面122至物侧面121在平行于光轴1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lg/lb=0.61。

塑胶镜筒12的像侧面122至物侧面121在平行于光轴1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lb=6.97[毫米]。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11至图17,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2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b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14绘示图11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15绘示图14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16绘示经射出成型的图11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17绘示图16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包含成像镜头2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9。成像镜头20具有光轴21以及成像面28,且电子感光元件29设置于成像面28上。成像镜头20包含塑胶镜筒22以及成像透镜组23,塑胶镜筒22与成像透镜组23皆位于电子感光元件29的物侧方向,且成像透镜组23设置于塑胶镜筒22中。

塑胶镜筒22为黑色塑胶材料借着射出成型所制成的无螺纹镜筒,并且通过互相搭配的卡合结构(未绘示)固定于相机模块2的镜头载体(未绘示)中。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塑料在模具中先沿d21箭头方向往像侧填充堆积,接着再沿d22箭头方向往物侧填充,并且模具在d22箭头方向上设置有窄化流道而使得塑胶镜筒22在成型后具有相对应的窄化结构220。

塑胶镜筒22环绕光轴21,并且包含物侧面221、像侧面222、内周部223以及外周部224。物侧面221实质上垂直于光轴21。像侧面222实质上垂直于光轴21,并且相对于物侧面221设置。物侧面221的最大外径小于像侧面222的最大外径。

内周部223连接物侧面221与像侧面222,并且位于物侧面221与像侧面222之间。内周部223具有十个平行内缘面2231以及一个尖端开孔2232。

在十个平行内缘面2231中,平行内缘面2231a的直径l21大于π2毫米。具体来说,平行内缘面2231a的直径l21为10.59毫米。尖端开孔2232较平行内缘面2231靠近物侧面221。

外周部224连接物侧面221与像侧面222,并且位于物侧面221与像侧面222之间。外周部224较内周部223远离光轴21。外周部224具有第一外周面2241、第二外周面2242、四个注料痕2244以及四个平面2245。尖端开孔2232、第一外周面2241、第二外周面2242、注料痕2244、平面2245以及平行内缘面2231a分别从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

第一外周面2241往物侧面221渐缩。具体来说,第一外周面2241为具有锥度的截顶圆锥面。

注料痕2244分别配置于平面2245上,并且对应光轴21呈现轴对称。

注料痕2244的外观为圆形凸出状,并且包含切痕区2244a以及注料缺陷区2244b。切痕区2244a与注料缺陷区2244b的表面外观明显地与周围区域的平面2245的表面外观不相同。

成像透镜组23包含七个成像透镜元件231、四个遮光元件232、两个间隔环233以及一个固定环234。具体来说,成像透镜组23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31a、第二透镜231b、遮光元件232a、第三透镜231c、遮光元件232b、第四透镜231d、遮光元件232c、第五透镜231e、间隔环233a、第六透镜231f、间隔环233b、遮光元件232d、第七透镜231g以及固定环234。

七个成像透镜元件231各自的外缘分别与内周部223的其中七个平行内缘面2231以至少一部份紧密配合的方式实体接触。具体来说,其中七个平行内缘面2231与七个成像透镜元件231各自的外周于设计上具有大小相同的直径,并且为同轴组装。举例来说,第七透镜231g的外径与平行内缘面2231a的直径l21相同,皆为10.59毫米。

为了达到上述紧密配合的方式,塑胶镜筒22和成像透镜元件231的模收缩率皆需小于0.7%,使得成像透镜元件231与塑胶镜筒22的平行内缘面2231的尺寸制造公差皆控制在2μm内。

第一外周面2241与光轴21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α=18[度]。

注料痕2244至塑胶镜筒22的物侧面221在平行于光轴2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g,塑胶镜筒22的像侧面222至物侧面221在平行于光轴2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lg/lb=0.59。

塑胶镜筒22的像侧面222至物侧面221在平行于光轴2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lb=6.83[毫米]。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8至图24,其中图1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9绘示图18的相机模块的c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0绘示图18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21绘示图18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2绘示图2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23绘示经射出成型的图18的相机模块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24绘示图23的塑胶镜筒于形成过程中塑料流动方向的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包含成像镜头3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9。成像镜头30具有光轴31以及成像面38,且电子感光元件39设置于成像面38上。成像镜头30包含塑胶镜筒32以及成像透镜组33,塑胶镜筒32与成像透镜组33皆位于电子感光元件39的物侧方向,且成像透镜组33设置于塑胶镜筒32中。

塑胶镜筒32为黑色塑胶材料借着射出成型所制成的无螺纹镜筒,并且通过胶体固定于相机模块3的镜头载体(未绘示)中。在射出成型的注料过程中,塑料在模具中先沿d31箭头方向往物侧填充堆积,接着再沿d32箭头方向往像侧填充,并且模具在d32箭头方向上设置有窄化流道而使得塑胶镜筒32在成型后具有相对应的窄化结构320。

塑胶镜筒32环绕光轴31,并且包含物侧面321、像侧面322、内周部323以及外周部324。物侧面321实质上垂直于光轴31。像侧面322实质上垂直于光轴31,并且相对于物侧面321设置。物侧面321的最大外径小于像侧面322的最大外径。

内周部323连接物侧面321与像侧面322,并且位于物侧面321与像侧面322之间。内周部323具有十一个平行内缘面3231以及一个尖端开孔3232。

在十一个平行内缘面3231中,平行内缘面3231a的直径l31大于π2毫米。具体来说,平行内缘面3231a的直径l31为10.6毫米。尖端开孔3232较平行内缘面3231靠近物侧面321。

外周部324连接物侧面321与像侧面322,并且位于物侧面321与像侧面322之间。外周部324较内周部323远离光轴31。外周部324具有第一外周面3241、四个注料痕3244以及四个平面3245。尖端开孔3232、第一外周面3241、平面3245、注料痕3244以及平行内缘面3231a分别从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

第一外周面3241往物侧面321渐缩。具体来说,第一外周面3241为具有锥度的截顶圆锥面。

注料痕3244分别配置于平面3245上,并且对应光轴31呈现轴对称。

注料痕3244的外观为半椭圆形,并且包含切痕区3244a以及注料缺陷区3244b。切痕区3244a与注料缺陷区3244b的表面外观明显地与周围区域的平面3245的表面外观不相同。

成像透镜组33包含八个成像透镜元件331、六个遮光元件332、两个间隔环333以及一个固定环334。具体来说,成像透镜组33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31a、第二透镜331b、遮光元件332a、第三透镜331c、遮光元件332b、第四透镜331d、遮光元件332c、第五透镜331e、遮光元件332d、第六透镜331f、间隔环333a、第七透镜331g、遮光元件332e、间隔环333b、遮光元件332f、第八透镜331h以及固定环334。

八个成像透镜元件331各自的外缘分别与内周部323的其中八个平行内缘面3231以至少一部份紧密配合的方式实体接触。具体来说,其中八个平行内缘面3231与八个成像透镜元件331各自的外周于设计上具有大小相同的直径,并且为同轴组装。举例来说,第八透镜331h的外径与平行内缘面3231a的直径l31相同,皆为10.6毫米。

为了达到上述紧密配合的方式,塑胶镜筒32和成像透镜元件331的模收缩率皆需小于0.7%,使得成像透镜元件331与塑胶镜筒32的平行内缘面3231的尺寸制造公差皆控制在2μm内。

第一外周面3241与光轴31的夹角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α=18[度]。

注料痕3244至塑胶镜筒32的物侧面321在平行于光轴3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g,塑胶镜筒32的像侧面322至物侧面321在平行于光轴3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lg/lb=0.36。

塑胶镜筒32的像侧面322至物侧面321在平行于光轴31的方向上的距离为lb,其满足下列条件:lb=7.02[毫米]。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25至图26,其中图2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26绘示图25的相机模块的侧视剖面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4包含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0、驱动器模块47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9。驱动器模块47设置于成像镜头30,且电子感光元件49设置于成像镜头30的成像面38上。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2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5包含成像镜头50、驱动装置51、电子感光元件52以及影像稳定模块53。成像镜头50例如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0相同,并且包含用于承载成像透镜组13的塑胶镜筒12以及支持装置(holdermember,未另标号),相机模块5也可改配置其他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相机模块5利用成像镜头50聚光产生影像,并配合驱动装置51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52并且能作为影像资料输出。

驱动装置51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功能,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voicecoil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金属(shapememory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51可让成像镜头50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此外,相机模块5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噪声的电子感光元件52(如cmos、ccd)设置于成像镜头50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成像镜头50的良好成像品质。

影像稳定模块53例如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effectsensor)。驱动装置51可搭配影像稳定模块53而共同作为一光学防手抖装置(opticalimagestabilization,ois),通过调整成像镜头50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软件中的影像补偿技术,来提供电子防手抖功能(electronicimagestabilization,eis),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28至图30,其中图2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9绘示图28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图30绘示图28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6包含第五实施例的相机模块5、相机模块5a、相机模块5b、相机模块5c、闪光灯模块61、对焦辅助模块62、影像信号处理器63(imagesignalprocessor)、使用者接口6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65。其中,相机模块5c与使用者接口64位于同一侧,相机模块5、相机模块5a及相机模块5b位于使用者接口64的相对侧。相机模块5、相机模块5a及相机模块5b面向同一方向且皆为单焦点。并且,相机模块5a、相机模块5b及相机模块5c皆具有与相机模块5类似的结构配置。详细来说,相机模块5a、相机模块5b及相机模块5c各包含一成像镜头、一驱动装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稳定模块。其中,相机模块5a、相机模块5b及相机模块5c的成像镜头各包含一透镜组、用于承载透镜组的一镜筒以及一支持装置。

本实施例的相机模块5、相机模块5a与相机模块5b具有相异的视角(其中,相机模块5为标准取像装置,相机模块5a为望远取像装置,且相机模块5b为广角取像装置),使电子装置6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上述电子装置6以包含多个相机模块5、5a、5b、5c为例,但相机模块的数量与配置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66时,电子装置6利用相机模块5、相机模块5a或相机模块5b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6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62提供的被摄物66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63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成像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对焦辅助模块6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此外,电子装置6也可利用相机模块5c进行拍摄。使用者接口6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软件处理器65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经由影像软件处理器65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使用者接口64。

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1~5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相机模块1~5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相机模块1~5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像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模块的运用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