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5749发布日期:2020-10-30 21:3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投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的投影装置可概分为固定式投影装置与活动式投影装置,固定式投影装置大多锁固在天花板或地板。在将投影装置锁固在天花板或地板之后,投影装置的投影光束的主光线(chiefray)的投射方向较不易调整或调整范围备受局限。目前虽已有应用于固定式投影装置的调整机构被提出,但目前的调整机构大多包括齿轮、凸轮、齿条、连杆或上述构件的组合,其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对于操作人员来说,目前的调整机构的操作方式并不直觉,且容易产生调整失准的情况。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说明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一种投影装置,其具有良好的操作便利性与操作可靠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投影装置,其包括基座、弹性定位件、机壳以及投影模块。基座具有腔室、开口以及承靠部,其中开口连通腔室,且承靠部环绕开口设置。弹性定位件设置在腔室的顶部,且正对开口。机壳包括球部、多个定位肋条以及定位部,其中球部具有顶端与底端,所述多个定位肋条排列于球部的外壁面且位于顶端与底端之间。每一个定位肋条具有靠近顶端的第一端。所述多个定位肋条的所述多个第一端环绕排列,以在顶端界定出定位区。球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基座的腔室内。定位部与球部连接,且定位部凸出于基座的开口。所述多个定位肋条接触腔室的内壁面,且弹性定位件配置成接触球部的定位区或至少一个定位肋条。投影模块置在机壳内。

基于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中,机壳用以装载投影模块,其中机壳可概分为球部与定位部,球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基座的腔室内,且定位部外露于基座。详细而言,机壳的定位部可作为操作人员的施力点,以便于操作人员施力带动机壳的球部相对于基座转动,据以调整投影模块的投影光束的主光线(chiefray)的投射方向。因此,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投影装置所采用的调整机制相当直觉且易于操作。另一方面,机壳的球部的外壁面设有多个定位肋条,用以与基座的腔室的内壁面产生摩擦阻力,在使机壳的球部相对于基座转动并将投影模块的投影光束的主光线调整至预定的投射方向后,机壳的球部可通过前述摩擦阻力被稳固地定位于基座的腔室内,避免机壳任意地相对于基座转动,据以提高投影装置所采用的调整机制的操作可靠度。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投影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a为图1的投影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3b为图1的投影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3c为图3a的区域r的局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基座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投影装置;

110:基座;

111:腔室;

111a:顶部;

111b:第一子腔;

111c:第二子腔;

111s:内壁面;

112:开口;

113:承靠部;

114:定位槽;

114s:侧壁;

120:弹性定位件;

130:机壳;

131:球部;

131a:顶端;

131b:底端;

131p:定位区;

131s:外壁面;

132:定位肋条;

132a:第一端;

132b:第二端;

133:定位部;

140:投影模块;

141:光轴;

ad1、ard:最短弧线距离;

al:弧线长度

cs:球心;

ces:球心截面;

d:深度;

d1:距离;

ga:导引圆角;

gs:导引斜面;

r:区域;

sd:最短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投影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a为图1的投影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2的基座的立体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图2、图3a以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投影装置100包括基座110、弹性定位件120、机壳130以及投影模块140,其中基座110可作为机壳130的旋转承座,且可视操作需求锁固或贴附在天花板或地板。投影模块140设置在机壳130内,其中机壳130为中空结构,用以容纳投影模块140。且机壳130具有对外的开孔,以供投影模块140投射出投影光束。举例来说,投影模块140可包括光源模块(图未示)、光阀(图未示)、投影镜头(图未示)以及其他所需的光学元件或电子元件。

如图2与图3a所示,机壳130包括球部131、多个定位肋条132以及定位部133,其中多个定位肋条132排列于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且多个定位肋条132的排列规律与经度(longitude)的排列规律相同或相似。详细而言,球部131具有顶端131a与底端131b,其中每一个定位肋条132位于顶端131a与底端131b之间,且每一个定位肋条132具有靠近顶端131a的第一端132a。多个定位肋条132的多个第一端132a环绕排列,以在顶端131a界定出定位区131p。详细而言,每一个定位肋条132为凸出于球部131的凸条,且可由靠近顶端131a处往底端131b延伸,且每一个定位肋条132彼此不相交,并且第一端132a以等距或非等距环绕排列。进一步地,每一个定位肋条132可沿着球部131的大圆线(经线)延伸,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定位肋条132可不沿着球部131的大圆线延伸。

如图1、图2以及图3a所示,基座110具有腔室111、开口112以及承靠部113,球部131可转动地设置在腔室111内,其中定位部133连接球部131,例如连接于球部131的底端131b,且定位部133凸出于开口112,或者是说,定位部133通过开口112穿出基座110外。详细而言,机壳130的球部131的局部通过开口112穿出基座110外,例如球部131的顶端131a设置在腔室111内,而球部131的底端131b及定位部133外露于腔室111外,如此可使球部131可转动地设置在腔室111内,并可转动地调整定位部133的方向。

如图3a及图4所示,基座110的腔室111的顶部111a正对于开口112,且开口112连通腔室111,使腔室111通过开口112连通外界。另一方面,承靠部113环绕开口112设置,其中承靠部113沿着开口112的边缘向内延伸,且承靠部113可以是朝腔室111内延伸凸出的凸环。弹性定位件120设置在腔室111的顶部111a,且正对开口112。举例来说,弹性定位件120可以是压缩弹簧、橡胶块、硅胶块或其他可弹性变形的构件。

进一步而言,如图3a、图3c以及图4所示,腔室111可概分为相连通的第一子腔111b与第二子腔111c,其中顶部111a落在第一子腔111b内,且第二子腔111c通过开口112连通外界。详细而言,球部131的局部位于第二子腔111c内,其中第二子腔111c具有弧形或球形的内轮廓,以与球部131的外轮廓相配合,使得球部131能够平顺地相对于基座110转动,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子腔111c内轮廓与球部131的外轮廓不相配合,但多个定位肋条132的顶面所形成的虚拟球形外轮廓与第二子腔111c内轮廓相配合。由于开口112的口径小于球部131的最大外径,因此机壳130不会轻易地脱离基座110。另一方面,弹性定位件120位于第一子腔111b内,其中球部131的局部位于第一子腔111b内,弹性定位件120接触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且弹性定位件120可对球部131产生推力,以确保所述多个定位肋条132接触基座110的腔室111的内壁面111s。

图3b为图1的投影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a与图3b,机壳130的定位部133可作为操作人员的施力点,以便于操作人员施力带动机壳130的球部131相对于基座110转动,据以调整投影模块140的投影光束的主光线的投射方向。因此,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投影装置100所采用的调整机制相当直觉且易于操作。另一方面,在使机壳130的球部131相对于基座110转动并将投影模块140的投影光束的主光线调整至预定的投射方向后(如图3b所示),所述多个定位肋条132与基座110的腔室111的内壁面111s产生摩擦阻力,机壳130的球部131可通过前述摩擦阻力被稳固地定位于基座110的腔室111内,避免机壳130非预期地相对于基座110转动,据以提高投影装置100所采用的调整机制的操作可靠度。

具体来说,机壳130的球部131的局部通过开口112穿出基座110外,或者是说,球部131的局部凸出基座110的开口112且位于腔室111外。外露于基座110的定位部133与球部131的局部皆可作为操作人员的施力点,在机壳130被推动的过程中,弹性定位件120受到机壳130推挤而产生压缩变形,以利于球部131在腔室111内转动。一旦操作者停止施力推动机壳,弹性定位件120的弹力推动球部131,使得多个定位肋条132接触腔室111的内壁面111s,以通过弹性定位件120的弹力以及多个定位肋条132与腔室111的内壁面111s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将球部131稳固地定位于腔室111内。

图3c为图3a的区域r的局放大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a至图3c,基座110还具有定位槽114,其中定位槽114位于腔室111的顶部111a,且落在第一子腔111b内。定位槽114大致上落在顶部111a的中央位置,其中弹性定位件120设置在定位槽114内,且定位槽114可用以限制弹性定位件120的变形方向,并防止弹性定位件120在顶部111a上滑移。换句话说,弹性定位件120施加于球部131的弹力实质上通过球部131的球心cs,使得球部131均匀受力。另一方面,弹性定位件120的高度h需设计为至少大于定位槽114的深度d,以确保弹性定位件120延伸超出定位槽114并接触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

具体来说,在图3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定位槽114的侧壁114s并未接触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亦未接触定位肋条132,在图3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弹性定位件120接触至少一个定位肋条132,而定位槽114的侧壁114s并未接触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进一步而言,在机壳130未被推动的过程中(第一状态),定位槽114的侧壁114s与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间隔最短距离sd,其中最短距离sd大于0毫米且小于等于2毫米,较佳地,最短距离sd大致上等于1.5毫米。因此,当操作人员施力推动机壳130时,机壳130在特定轴向上的移动量大致上等于1.5毫米,使得定位槽114的侧壁114s与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接触。

同时地,在图3a及图3c所示的第一状态下,投影模块140的光轴141(投影光束的主光线的投射方向)垂直于腔室111的顶部111a,其中弹性定位件120接触球部131的定位区131p,且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一端132a与弹性定位件120之间的最短弧线距离ad1介于0至0.5毫米之间。另一方面,机壳130的定位部133与基座110的承靠部113间隔一段距离d1,其中距离d1可用以决定机壳130被推动后的转动量或移动量。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定位肋条132还具有相对于第一端132a的第二端132b,且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二端132b较第一端132a靠近基座110的承靠部113。详细而言,球部131具有通过球心cs的球心截面ces,其中球心截面ces位于球部131的顶端131a与底端131b之间,且球心截面ces垂直于投影模块140的光轴141。每一个定位肋条132自球部131的顶端131a往底端131b延伸,且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二端132b落在球心截面ces之前或止于球心截面ces。在投影模块140的光轴141垂直于腔室111的顶部111a的第一状态下,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弧线长度al大于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二端132b与承靠部113之间的最短弧线距离ard,用以确保所述多个定位肋条132与腔室111的内壁面111s保持接触。在图3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二端132b并未接触承靠部113,且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二端132b与承靠部113间隔一段距离,此距离相当于最短弧线距离ard。

另一方面,在转换至图3b所示的第二状态后,投影模块140的光轴141倾斜于腔室111的顶部111a,且弹性定位件120接触至少一个定位肋条132。机壳130的定位部133接触基座110的承靠部113,使得投影模块140的光轴141获致最大倾角。同时,至少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二端132b接触承靠部113,换句话说,定位部133与承靠部113之间的距离d1等于定位肋条132的第二端132b与承靠部113之间的最短弧线距离ard。因此基于机壳130的定位部133与基座110的承靠部113的限位关系,以及至少一个定位肋条132与承靠部113的限位关系,机壳130可稳固定维持在第二状态而不会轻易地相对于基座110滑动,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距离d1可小于距离ard,或者距离d1可大于距离ard,同样可达到限位的功能。

进一步地说,请参考图3c,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定位肋条132的第一端132a具有导引斜面gs及/或导引圆角ga,若使球部131转动以让弹性定位件120的局部移出定位区131p,则弹性定位件120与至少一个定位肋条132接触,基于导引斜面gs及/或导引圆角ga的设计,弹性定位件120可平顺地自球部131的外壁面131s滑动通过导引斜面gs及/或导引圆角ga,以与至少一个定位肋条132的顶面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中,机壳用以装载投影模块,其中机壳可概分为球部与定位部,球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基座的腔室内,且定位部外露于基座。详细而言,机壳的定位部可作为操作人员的施力点,以便于操作人员施力带动机壳的球部相对于基座转动,据以调整投影模块的投影光束的主光线的投射方向。因此,对于操作人员来说,投影装置所采用的调整机制相当直觉且易于操作。另一方面,机壳的球部的外壁面设有多个定位肋条,用以与基座的腔室的内壁面产生摩擦阻力,在使机壳的球部相对于基座转动并将投影模块的投影光束的主光线调整至预定的投射方向后,机壳的球部可通过前述摩擦阻力被稳固地定位于基座的腔室内,避免机壳任意地相对于基座转动,据以提高投影装置所采用的调整机制的操作可靠度。此外,设置在基座的腔室内的弹性定位件可对机壳的球部产生推力,以确保排列在机壳的球部的外壁面上的所述多个定位肋条接触基座的腔室的内壁面。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献检索所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