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头带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0171发布日期:2020-11-03 23:3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头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头带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头戴式电子装置,尤指一种具头带调节结构的头戴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当现今头戴式显示装置穿戴于使用者头部之后,可供使用者观赏借由电脑模拟所产生的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更具体地,现今头戴式显示装置通过旋钮的操作以对应调整头带容纳使用者头部的环绕空间。

然而,若仅通过旋钮的操作无法适切地调整头带容纳使用者头部的环绕空间,导致头带无法紧密地配合使用者的特定尺寸,故,不仅造成使用者的不便,也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头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头带调节结构,用以解决已知技术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头带调节结构包含一基座、一穿戴单元、一旋调部件、一连动件与一弹性元件。穿戴单元包含相互重叠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穿戴单元包含相互重叠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活动地位于基座内,以定义出一可调整的容置空间。第一端部具有一第一排齿,第二端部具有一第二排齿。旋调部件可枢转地位于基座内,且旋调部件具有一齿轮体。齿轮体位于第一排齿及第二排齿之间,且啮合第一排齿及第二排齿,用以反向移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以调整容置空间的尺寸。连动件位于基座上,且连接旋调部件。弹性元件分别抵靠连动件与基座。如此,当第一排齿及第二排齿同步移动以转动齿轮体时,旋调部件带动连动件以压缩弹性元件,使得弹性元件储存一回复弹力。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头带调节结构中,旋调部件更具有一转动架。转动架同轴地固接齿轮体,并且抵接连动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头带调节结构中,连动件包含一转盘、一抵靠肋、一凹陷部及一贯孔。转盘具有一周面、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二面彼此相对,且周面连接第一面与第二面。抵靠肋形成于转盘的周面,用以抵接弹性元件的一端。凹陷部形成于转盘的第一面,具有一推动部。转动架可转动地位于凹陷部内,且抵靠推动部。贯孔贯穿转盘,且连接凹陷部与第二面,齿轮体穿过贯孔,且从凹陷部伸出第二面。如此,当齿轮体朝一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增大容置空间的尺寸时,通过转动架推动推动部,连动件使抵靠肋压缩弹性元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头带调节结构中,转动架能够朝一相反第一转动方向的第二转动方向于凹陷部内自由空转。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头带调节结构中,推动部包含多数个棘轮齿。该多个棘轮齿依序分布于凹陷部之内壁,且围绕转动架。每个棘轮齿具有一引导侧面与一止挡面,且每个引导侧面连接二个彼此相邻的止挡面。转动架包含一底座与至少一弹性臂。底座固接齿轮体。弹性臂呈弯弧型,其一端连接底座的一侧,另端突出地设有一止挡部。弹性臂的止挡部直接抵靠其中一棘轮齿的止挡面,用以推动连动件的抵靠肋以压缩弹性元件。如此,当转动架朝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弹性臂的止挡部沿着其中一棘轮齿的引导侧面移至另一棘轮齿。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头带调节结构中,基座包含一底壳与一盖体。底壳包含一凹槽及一抵靠板。凹槽具有一容置区与一环状槽区。容置区容纳转动架与连动件。环状槽区围绕容置区,且容置弹性元件。抵靠肋伸入环状槽区且抵接弹性元件的此端,抵靠板位于环状槽区内,用以抵接弹性元件的另端。盖体固定地覆盖凹槽,盖体具有一穿透口,齿轮体从穿透口伸出盖体之外。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上述头带调节结构进一步包括一旋钮。旋钮抵接旋调部件,用以转动齿轮体。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头带调节结构中,转动架具有一凹部。旋钮具有一凸柱。凸柱插入凹部内,如此,当旋钮转动转动架时,通过凸柱推动凹部,旋调部件的齿轮体反向移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以调整容置空间的尺寸。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述头带调节结构中,旋钮通过一螺栓锁固至旋调部件上,且螺栓的长轴方向与旋调部件的转动轴心共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头戴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显示器及一头带调节结构。头带调节结构包含一基座、一穿戴单元、一旋调部件、一连动件与一弹性元件。穿戴单元包含一带体、一第一排齿与一第二排齿。带体包含一连接部、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连接部连接显示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相互重叠,且活动地位于基座内,以定义出一可调整的容置空间。第一排齿位于第一端部,第二排齿位于第二端部。旋调部件可枢转地位于基座内,且旋调部件具有一齿轮体。齿轮体位于第一排齿及第二排齿之间,且啮合第一排齿及第二排齿,用以反向移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以调整容置空间的尺寸。连动件位于基座上,且连接旋调部件。弹性元件分别抵靠连动件与基座。如此,当第一排齿及第二排齿同步移动以转动齿轮体时,旋调部件带动连动件以压缩弹性元件,使得弹性元件储存一回复弹力。

如此,借由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架构,头带调节结构不仅可以适切地调整头带用以容纳使用者头部的环绕空间,更能够让头带能够紧密地配合使用者的特定尺寸,进而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意愿。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头带调节结构的立体图;

图2a为图1的头带调节结构沿一方向展开的分解图;

图2b为图1的头带调节结构沿相反方向展开的分解图;

图3为图1的头带调节结构沿aa线段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头带调节结构的带体的使用示意图;

图5a为图1的连动件于压缩弹性元件前的示意图;

图5b为图1的连动件于压缩弹性元件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转动架与推动部的连接关系图;以及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头戴式电子装置的使用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头戴式电子装置

100:头带调节结构

110:基座

120:底壳

130:贯穿口

140:凹槽

141:容置区

142:环状槽区

143:环状隔墙

150:抵靠板

160:盖体

161:穿透口

170:前盖

200:穿戴单元

210:带体

220:第一端部

230:第二端部

240:连接部

250:容置空间

260:第一长孔

270:第一排齿

280:第二长孔

290:第二排齿

300:旋调部件

310:齿轮体

320:转动架

330:底座

340:弹性臂

341:自由端

350:止挡部

360:凹部

370:螺丝孔

400:连动件

410:转盘

411:第一面

412:第二面

413:周面

420:抵靠肋

430:凹陷部

440:推动部

450:棘轮齿

451:引导侧面

452:止挡面

460:贯孔

500:弹性元件

600:旋钮

610:本体

620:凸柱

630:螺丝柱

700:显示器

aa:线段

b:螺栓

c1:第一转动方向

c2:第二转动方向

l:长轴方向

h:头部

r:转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该多个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多个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头带调节结构100的立体图。图2a为图1的头带调节结构100沿一方向展开的分解图。图2b为图1的头带调节结构100沿相反方向展开的分解图。图3为图1的头带调节结构100沿aa线段的剖面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头带调节结构100包含一基座110、一穿戴单元200、一旋调部件300、一连动件400与一弹性元件500。基座110例如为塑胶或金属壳体等。穿戴单元200具有一可调整的容置空间250(图1),意即,容置空间250为可调整尺寸以便配合穿戴至使用者头部。更具体地,穿戴单元200包含一带体210。带体210具可挠性,且带体21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相互重叠以围绕出上述的容置空间250。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活动地位于基座110内,能够同步进行收放调整以调整上述容置空间250的尺寸。如此,反向移动带体210的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能够增大或缩小容置空间250的尺寸。

图4为本实施例的头带调节结构100的带体210的使用示意图。图5a为图1的连动件400于压缩弹性元件500前的示意图。如图2a与图4所示,带体210的第一端部220包含一第一长孔260与一第一排齿270。第一长孔260贯设于带体210的第一端部220,且第一排齿270位于第一长孔260的一长侧边缘。带体210的第二端部230包含一第二长孔280与一第二排齿290。第二长孔280贯设于带体210的第二端部230,且第二排齿290位于第二长孔280的一长侧边缘。更具体地,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彼此重叠,且第一长孔260与第二长孔280彼此对齐且重叠,并且第一排齿270与第二排齿290彼此相对。

旋调部件300可枢转地位于基座110内。旋调部件300之前端具有一齿轮体310,且齿轮体310穿过第一长孔260与第二长孔280,位于第一排齿270及第二排齿290之间,并且同时啮合第一排齿270及第二排齿290。连动件400位于基座110上,且连接旋调部件300。弹性元件500分别抵靠连动件400与基座110(图5a)。如此,转动的齿轮体310能够使带体210的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彼此反向地移动,以致增减穿戴单元200的容置空间250。

图5b为图1的连动件400于压缩弹性元件500后的示意图。故,如图4与图5b所示,当使用者施力拉开带体210的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使得第一排齿270及第二排齿290同步移动以转动齿轮体310时,旋调部件300能够朝一第一转动方向c1同步转动以带动连动件400。同时间下,连动件400压缩弹性元件500,使得弹性元件500处于一压缩状态而储存一回复弹力。反之,当使用者不再施力,使得弹性元件500回到自然状态时,弹性元件500的回复弹力朝一相反第一转动方向c1的第二转动方向c2推动连动件400,使得旋调部件300反向地将带体210的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回复。

更具体地,如图2a与图5a所示,基座110包含一底壳120、一盖体160与一前盖170。底壳120具有一贯穿口130、一凹槽140及一抵靠板150。凹槽140具有一容置区141与一环状槽区142。容置区141与环状槽区142皆形成于底壳120面向穿戴单元200的同面。贯穿口130贯穿底壳120,且接通容置区141。容置区141的尺寸与连动件400的尺寸相同,使得容置区141能够恰好地将连动件400容纳其中。容置区141与环状槽区142通过一环状隔墙143彼此分隔,使得环状槽区142围绕容置区141,且容置弹性元件500。抵靠板150位于环状槽区142内。举例来说,弹性元件500为一伸缩弹簧。伸缩弹簧呈长条状,弯曲地容置于环状槽区142内。伸缩弹簧的一端直接抵接连动件400的一部分,另端直接抵接抵靠板15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弹性元件500亦可以为簧片等相似元件。盖体160固定地覆盖凹槽140的容置区141与环状槽区142,使得连动件400与弹性元件500只能于对应区域内稳定地往返活动。此外,盖体160具有一穿透口161,穿透口161接通容置区141,且齿轮体310从穿透口161伸出盖体160之外(图3)。前盖170固定地覆盖底壳120面向穿戴单元200的同面以及穿戴单元200,使得穿戴单元200只能于基座110内稳定地活动。

如图2b与图3所示,旋调部件300之后端更具有一转动架320与一螺丝孔370。转动架320同轴地固接齿轮体310。换句话说,齿轮体310与转动架320共有相同的转动轴心r。螺丝孔370位于转动架320与齿轮体310上,与转动轴心r彼此同轴。转动架320抵接连动件400。

更具体地,如图2a与图3所示,连动件400包含一转盘410、一抵靠肋420、一凹陷部430及一贯孔460。转盘410具有一周面413、一第一面411与一第二面412。第一面411与第二面412彼此相对,且周面413连接第一面411与第二面412。抵靠肋420形成于转盘410的周面413,且朝外突出,用以抵接弹性元件500的一端。更具体地,抵靠肋420伸入环状槽区142且抵接弹性元件500的一端。凹陷部430形成于转盘410的第一面411,且其内具有一推动部440。转动架320可转动地位于凹陷部430内,且抵靠推动部440(如图6的棘轮齿450),用以借此推动转盘410。贯孔460贯穿转盘410,且连接第一面411与第二面412,齿轮体310穿过贯孔460,且从凹陷部430伸出第二面412。

如此,当齿轮体310朝第一转动方向c1转动,以增大容置空间250的尺寸时,由于凹陷部430内的转动架320朝第一转动方向c1推动推动部440,连动件400能够使抵靠肋420开始压缩弹性元件500。反之,当齿轮体310朝第二转动方向c2转动,以缩小容置空间250的尺寸时,转动架320却无法朝第二转动方向c2推动转盘410,只能于凹陷部430内自由空转。

具体来说,推动部440包含多数个棘轮齿450。该多个棘轮齿450依序分布于凹陷部430之内壁,且围绕转动架320。每个棘轮齿450具有一引导侧面451与一止挡面452。每个引导侧面451连接二个彼此相邻的止挡面452。

图6为本实施例的转动架320与推动部440的连接关系图。此外,如图2a与图6所示,转动架320包含一底座330与二弹性臂340。齿轮体310固接底座330的一面。此二弹性臂340相对地设于底座330相对齿轮体310之外缘。每个弹性臂340呈弯弧型,其一端连接底座330的一侧,另端朝外延伸以成为自由端341。每个弹性臂340的另端突出地设有一止挡部350。每个弹性臂340的止挡部350直接抵靠其中一棘轮齿450的引导侧面451,并且直接抵靠相邻的棘轮齿450的止挡面452,以作为有效推动连动件400的施力点。

如此,当旋调部件300的转动架320朝第二转动方向c2旋转时,此二弹性臂340的自由端341朝底座330的方向被挤压,让弹性臂340的止挡部350能够沿着其中一棘轮齿450的引导侧面451移至后续的另一棘轮齿450上,从而于旋转过程中感受到连续的响声与顿点手感。故,由于转动架320在朝第二转动方向c2的旋转过程中不致被每个棘轮齿450的止挡面452所阻挡,转动架320只能于凹陷部430内自由空转。

如图2b与图3所示,头带调节结构100更包括一旋钮600。旋钮600抵接旋调部件300,用以转动齿轮体310,进而调整容置空间250的尺寸。例如旋钮600可旋转地位于底壳120背对连动件400的一侧。

更具体地,旋钮600具有一本体610、二凸柱620与一螺丝柱630。凸柱620与螺丝柱630皆位于本体610的一面,且两者彼此平行。螺丝柱630穿过底壳120的贯穿口130与旋调部件300的螺丝孔370,且通过一螺栓b锁入螺丝柱630,以致将旋钮600、底壳120、旋调部件300、盖体160与前盖170锁固在一起,且螺栓b的长轴方向l与旋调部件300的转动轴心r共轴。

转动架320具有二凹部360(图6)。每个凹部360位于其中一弹性臂340的自由端341,以供每个凸柱620插入其中,以帮助旋钮600带动转动架320转动。如此,当旋钮600转动转动架320时,通过凸柱620推动凹部360,能够帮助旋调部件300的齿轮体310反向移动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以调整容置空间250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凹部360不限贯穿孔或盲孔。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头戴式电子装置10的使用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头戴式电子装置10包括一显示器700及上述的头带调节结构100。带体210更包含一连接部240。连接部240位于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之间,且连接显示器700。如此,当使用者头部h穿戴此头戴式电子装置10时,先让使用者头部h伸入较大的容置空间250内,接着,使用者朝第二转动方向c2转动旋钮600,以让齿轮体310缩小容置空间250的尺寸。接着,当使用者欲再次穿戴同一头戴式电子装置10时,使用者可以撑开带体210以压缩弹性元件500,以便弹性元件500的回复弹力将带体210回复至特定的容置空间250。

如此,借由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架构,头带调节结构100不仅可以适切地调整头带容纳使用者头部的环绕空间,更能够让头带能够紧密地配合使用者的特定尺寸,进而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意愿。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